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⑼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勤奋好学:①童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②少年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③青年学医行医2、忧国忧民、弃医从政原因: a/民族危机不断加剧b/胸怀祖国、忧国忧民c/受西方教育影响,向往西方民主政体3、上书李鸿章受挫、孙中山从改良转向革命 [此乃孙中山政治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二、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一)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②兴中会纲领: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③成立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2、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①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任总理②同盟会的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③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④成立意义:极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
(新阶段:指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和统一的纲领。
)3、制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①三民主义来源:孙中山对同盟会纲领的阐发②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③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积极性:a/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b/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从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准备工作①组织基础:创立同盟会②理论基础:制定三民主义③思想准备: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展开论战)④实践基础:组织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打击清王朝、促进民众觉醒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正式爆发(1911年10月10日)3、辛亥革命的成果(1)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①时间、地点: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月)(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②颁布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③主要内容:a/按三权分立原则确立民主共和制b/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c/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④评价:a/性质:中国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意义:以法律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独裁,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 - 副本
内容:
22位人物 人物——历史的主体、创造者
共同点:对中国或世界历史 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方法:
简略了解、客观评价
研读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
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 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 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 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 与自然的关系; 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注意方法引导
1、两个评判角度选择:
(1)历史价值评判 (2)道德价值评判
2、两个操作维度
事 (1)分类法 : 迹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 分 类归纳评述的方法。 类 (2)分期法 线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 索 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 (1)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 (2)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
4、注意全面地辨证地去评价历 史人物。(辩证性)
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在肯 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 时代局限性;要注意按照其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给 予恰当的评价。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时代性原则:成长的时代和各种社会条件 发展性原则:人物是变化发展的 辩证性原则: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可能会产 生不同评价
史观、方法、情感与价值
坚持评价观点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全面、完整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及活动的 社会历史背景,正确把握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所造 成的社会、历史影响。这是历史人物评价的建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背书纲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⑴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方略:秦王嬴政的宏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的统一方略。
③过程: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赵、魏,强攻灭楚,最后灭燕、齐。
④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⑵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深明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民本思想)②用人策略:选贤任能,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
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习方略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习方略人民版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选录了22位历史人物,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探讨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面对如此多的人物,如此纷繁复杂的事迹,如何能有效地学习并应用知识呢?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归纳和整理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采用表格来总结人物活动,可以减少记忆的头绪,提高记忆的质量。
比如说对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主要活动的归纳,可以整理成如下的表格:这样,知识看起来非常清楚,学生容易记忆。
二、专题的复习注意抓住专题的主线教材共分六大专题,每个专题的整合都是按照一定的主线来选择人物的,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突出这一点,以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知识,比如说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选取的人物都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这一专题中,有两条主线: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既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又要掌握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实践中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知识,既重视理论,又关心实践;再比如说,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中选取了三位帝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政治家,功绩并不比他们逊色,但是为什么教材没有选择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的历史活动中,教材突出展现的是他们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所作的贡献,这也成为本专题的主线。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了解了每一个专题的主线,有助于他们将琐碎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降低了复习的难度。
三、分析历史人物,注意将他们的活动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对重复的知识点要重点讲解比如,讲解专题三“华盛顿”时,华盛顿一生的功绩可以概括为两件事,即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和促进了美国民主制的发展。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⑽第四单元第2课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一、甘地“非暴力思想”——甘地主义1、促进甘地“非暴力”理论形成的原因:①家庭影响和性格;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③赞同托尔斯泰的书中所提到的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2、甘地“非暴力”思想内容:以“仁爱”精神与真理统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①初期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创建“凤凰新村”的非暴力训练基地②后来认为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3、甘地主义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③经济思想:“回到手纺车”,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④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⑤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3、评价:⑴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二战后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⑵局限性:以非暴力束缚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三、评价甘地1、地位: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2、功绩: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有利于教派团结。
3、局限: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宗教色彩浓厚;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⑸第二单元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一、柏拉图生活的时代特征1、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2、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1、理念论(哲学思想)①世界: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②对立:理性世界—感性世界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即是回忆。
2、理想国(政治思想)A、代表作:《国家篇》(曾经翻译《理想国》)B、观点:①理想国家: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②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C、评价: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②最早的乌托邦思想。
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三、雅典学园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重视自然科学)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3、影响: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四、以史实评价柏拉图①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
②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这是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虽然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给后人一定的启发。
③柏拉图创办柏拉图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他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复习提纲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一、 千古一帝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吞并六国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谋略正确。
2、吞并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 的混战局面,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影响措 施 影 响政治 中央: 地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疆域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文化发展; ③促进交通发展。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承认土地私有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灵渠)2、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三)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③严刑酷法 ④大兴土木: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2、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1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⑾第四单元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1923—1938)。
1934年,大国民议会为表彰他对土耳其人民的贡献,授予他阿塔图尔克(土耳其之父)称号。
一、凯末尔民族革命
1、背景:一战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1920年大国民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
1923年7月《洛桑和约》
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任总统
3、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
二、凯末尔改革
2、改革实质:以“世俗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现代化改革。
三、评价凯末尔
1、功:
①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反抗外国侵略,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2、过: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结论: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国父”称号。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 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 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 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 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 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 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4)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 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 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 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 定方面的贡献。
(二)注意事项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 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 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 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 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 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 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 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 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 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 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 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 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 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 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 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 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倡导 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将是命题新趋势。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课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一、青年时代(一)青年马克思1、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2、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思想3、对哲学、历史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并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4、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反动的政治制度,开始了革命生涯。
(二)青年恩格斯1、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2、中学没毕业就去经商,却把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学习方面。
3、在《莱茵报》上发表进步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伟大友谊的开端(油画)1842年恩格斯曾在《莱茵报》编辑部拜访过马克思。
两人在为《德法年鉴》撰稿期间开始通信。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经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
这次会见奠定了两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创造性合作的基础,也是他们毕生伟大友谊的开端。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革命理论(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同时日益暴露的资本义义制度,为马、恩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供了可能。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都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3、理论来源:德英法的三大思想成果是三大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实践;包括理论的不断研究,积极参与和领导工人运动。
(二)马义的主要内容(三大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思路评价历史人物,要知道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查。
如对康熙帝的评价:从纵向上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横向上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
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1.历史地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例说《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策略
分析 : 该题属于能 力考查范 畴。 第( 1 ) 题考 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能力 , 第
( 2 ) 题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 问题 的能力 。 有些考生乍一看题 , 会手足无措 , 但 只要
明确类似考题 的命题原则与解题 策略就会信心 倍增 。 第( 1 ) 题, 同学 们可先通读
后, 闽粤之人 倍至 , 荒林 田畴复 垦。 樵 苏采捕 , 载运 米谷蔬 菜 , 出入港 澳 , 均 听民
便。 各 宜 乐业 . 人 民安 生 。
— —
【 清] 施琅《 靖海纪事》
请 回答 :
( 1 ) 据材料 一、 二, 从政治 、 经济 、 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 台湾 的战略意 图。
货币; 尊崇法家 , 焚书坑儒 ; 大兴土木 ; 等等 。
2 . 唐 太 宗
( 1 ) 隋朝末年 , 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 力 、 统一全国 , 立下汗马功劳 。 ( 2 ) “ 贞观之治 ” : 政 治清 明; 社会稳定 ; 生产发展 ; 文化 繁荣 ; 民族 团结 ; 实行 休 养生息政策 , 轻徭薄赋 ; 慎用刑法 ; 完善科举制 ; 纳谏用贤 。
( 2 ) 据 材 料 三和 所 学 知 识 , 概 述 康 熙 收复 台湾 后 的 治理 措 施及 其 作 用 。
答案: ( 1 ) 政治: 维 护国家统一 ; 威慑海 外诸 国。 经 济: 增加 国家财政 收入。 军 事: 保证 沿海诸省安全。 ( 2 ) 措施 : 设置地 方行政机构 ; 驻军; 免 除税役 。 作用 : 人 口、 耕地增加 ; 贸易繁
文言文阅读 、 分层 提取信息能力训练等 , 以加 深对材料 的理解 。
二、 东西方的先哲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2 “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
考点2“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一、“亚洲觉醒”的先驱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主要活动①辛亥革命前: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中: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辛亥革命后: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2)评价①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②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③孙中山是领导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2.圣雄甘地(1)主要活动:早期政治斗争;宣传甘地主义思想;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和教派纷争。
(2)评价①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者,被尊为“圣雄”。
②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3.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1)主要功绩①领导独立运动:召开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领导人民击败希腊的武装入侵;签订《洛桑和约》,使土耳其的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
②领导现代化改革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评价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2.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指对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但同时要遵循大节原则,不能因为失误就否认历史贡献。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人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②大势所趋: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快;③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各民族和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社会基础;④秦国实力雄厚: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最强,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根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锐意进取①广纳各国贤才(如:李斯、尉缭)②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①时间:BC230——BC221年②秦灭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3、统一中国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秦始皇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的措施(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具体内容: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包括: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2)影响:①进步性:a/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执行,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局限性:a/大大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b/君主专制使君主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c/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2、军事上措施: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②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3、经济上措施:①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车轨、驰道,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作用: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4
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孔子一生追求礼乐1、少年立志——以传承礼乐为己任2、三十而立——精通六经,开创私学,收徒讲学3、涉足政坛,昙花一现①孔子治鲁:先后出任鲁国中都宰、司寇②政治主张:加强君权、恢复礼治4、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5、献身文教事业、整理和编订“六经”二、大思想家:开创儒家学派1、儒学创立背景①春秋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礼崩乐坏”情况严重②孔子深受周文化影响,以传承文化、改善人际关系、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开创儒学2、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中庸(1)“礼”的思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核心含义:爱人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3)中庸之道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做法:“和而不同”4、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大教育家1、孔子开创私学、“有教无类”①教育教学目标:前期——培养“人”后期——培养“君子”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治国的本领③教育教学方法(特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④教育教学成果:a//三千弟子、七十二圣贤b//师徒对话录被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2、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传承古代文化地位和影响:(对孔子的评价)A对中国:①对文化方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的五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他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13)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一、年轻的反叛者1、革命理想的确立①列宁的革命理想——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立平等的新社会②列宁革命理想确立的原因a/ 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b/ 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c/ 对哥哥革命悲剧的深刻反思 d/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2、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①大学时代参加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学生运动②参加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③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诺夫(1895年冬)二、列宁的建党活动1、建党的准备工作①组织准备:建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5年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②理论准备: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2、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①诞生的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夏)②以“二大”召开为标志的主要原因a/ “二大”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b/ “二大”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时,列宁派占多数,称布尔什维克派③诞生的意义a/ 使俄国革命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b/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理论指导①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③发表《四月提纲》,为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④发表《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2、实践指导①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②亲自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三、列宁采取措施巩固新生政权1、短暂的和平建设(1917—1918)1)背景: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结束战争,恢复经济2)政策:A、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B、政治:①迁都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苏维埃政权C、经济:工作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3)影响: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2、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1918—1920)1)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2)政策: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①背景a/ 国内外反动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b/ 经济形势恶劣②目的: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③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④影响a/ 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为争取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b/ 局限性:从农民那儿索取太多,且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思维导图】【规律总结】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思维导图】【规律总结】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三、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
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
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后果。
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
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基础过关练】1.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辩护政治法统B.宣扬以德治国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使用五德的顺序来进行统治,这象征着王朝的传承有着合法性,故本题选A选项。
B选项错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C选项和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可以直接排除。
2.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
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A.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D.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主旨在于赞成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事,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故D选项符合题意。
由材料可知,康熙帝处在巨变的时代,应该顺应世界历史潮流,事实却没有,应对康熙帝否定,A选项排除。
“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只是在固守旧的封建制度,B选项排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不能体现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选项排除。
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梁启超认为儒家()A.借助仁爱之心和谐人际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改革教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说法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特点。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选C项。
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有教无类;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借鉴不同文明。
4.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了埃菲比亚军训制度。
参加军训的青年在暂时放弃一些权利、服役两年后,才正式取得雅典公民权。
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当时雅典A.民主政治的范围较狭窄B.对外殖民扩张战争频繁C.履行义务是获取权利的前提D.城邦体制漠视个体权利【答案】C【解析】“暂时放弃一些权利、服役两年后,才正式取得雅典公民权”说明青年人要想取得公民权必须先对国家履行相关的义务,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范围较狭窄,A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对外殖民扩张战争频繁的信息,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获取的条件,而不是说明城邦体制漠视个体权利,D错误。
5.英国历史学家艾诗立写过两部克伦威尔的传记,其早年著书《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将克伦威尔说得几乎一无是处;20年后出版的第二部名为《克伦威尔的伟大》,之前那个专横独断的篡位小人成了民族英雄,作者承认自己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作者的观点认为A.仅凭道德的名义,不足以解答历史问题B.所有的历史结论,都需要后人来重新考证C.历史现象复杂,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知D.道德情感,不能用于历史现象价值判断【答案】A【解析】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后来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对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具有重大意义,故仅凭道德的名义,不足以解答历史问题,A正确;B、D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历史现象是可以通过多方考证得出认识的,C表述错误,排除。
6.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
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A.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可知他十分看重程序并充分发扬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决策的形式——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维护会场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决策的利弊,故D项错误。
7.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
”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③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作出巨大贡献④在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始终谴责人民使用暴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诗人给了甘地极高的评价,一般情况下,要以历史人物所做的事件为依据进行评价。
联系所学可知,甘地一生都在为印度的富强和独立奔走,其中包括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加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始终谴责人民使用暴力”表述太绝对,④错误,故排除BCD。
8.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加以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做斗争的。
与1848年相比,恩格斯此时的观点变化体现为A.工人阶级可以利用议会进行斗争B.暴力革命理论不再具有指导意义C.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渐趋消失D.资本全义制度的衰退日益明显【答案】A【解析】由“工人阶级可能加以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做斗争的”是指工人阶级可以利用议会等机构进行合法的斗争,A正确;材料并未否定暴力革命理论,只是强调可以利用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进行斗争,B排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就不会消失,C排除;1895年资本全义制度仍处于上升期而不是的衰退日益明显,项D排除。
9.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在《毛泽东》一书中把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划分为下表中的四个阶段,下列相关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毛泽东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毛泽东开始转变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D.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在文化领域的大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B是错误的,五四运动后期,毛泽东开始转变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C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D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所以答案选A。
10.爱斯斯坦曾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至于成为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