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目汇总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版)
专题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0年】1.(2020·新课标I)【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2.(2020·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江苏省高考真题(08-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要说是皇帝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
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
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垚《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请回答:✓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4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
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2分)⏹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卷: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学历史选修(3-4)1.(2019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
他足智多谋,被世人喻为魏征、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元至元二年(1336)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因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
但在蒙古贵族眼中,刘基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三十岁时,刘基首次辞职。
在经验了数次重新起用和辞官后,他心灰意冷,隐居青田,期间撰写了《郁离子》,用生动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元末日益尖锐困难的社会冲突,并为解决冲突作出了种种设计。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因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而邀他出山。
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留帷幄,预机密谋议”。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提出避开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又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
1367年授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他又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常屯垦,战时从征,调途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
明朝建立后,刘基不愿为相,于洪武八年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元朝末年刘基多次辞官的主要缘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刘基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案】(1)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身为汉人的刘基得不到重用。
刘基为官清廉正直,因为打击权贵而遭到排挤;刘基感怀于元末乱世,辞官转向文学创作。
(2)辅佐朱元璋在元本农夫斗争中胜出,是开创明朝的功臣;编订律令,为《大明律》的颁布奠基;创立军卫法,为明朝统一疆域、巩固政权起了主动作用;撰写《郁离子》等作品,既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也为古代文学及思想发展作出贡献总之,他是元末明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检测191.(2020·海南海口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十九年(1893),之洞请立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他奏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
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
学堂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
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
每科学额三十名,录取条件是“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
”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后取消了膏伙银制度,而根据成绩优劣发放奖学金。
五年毕业后,必须以所学外语才能为国效力。
保借端“改习卑下之业,甚或不自爱惜,受洋行雇充翻译”,必须缴还所有学习费用。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派出湖北第一名公费留日学生。
以后又陆续派出大批学生赴日学习实业、师范、法律、警察、军事。
“据光绪三十三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5 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 360名,占了四分之一,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之洞的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光绪十九年(1893)”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探索国家出路的需要;根据材料“……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可归纳出洋务如火如荼,急需人才。
(2)实践:根据材料“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可归纳出张之洞以务实态度办教育。
能与朝廷沟通,又立足现实,量力而行;根据材料“学堂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
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可归纳出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都顺序渐进;根据材料“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2012.Ⅱ.48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江河所终极。
死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6分)2013.Ⅰ.48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学年高中历史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4·江苏单科·T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de)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de)位置.(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de)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de)原因.(2分)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de)主要活动和理论成就.解题(de)关键是对三民主义(de)理解.解析第(1)题,首先要明确“因袭”“规抚”“创获”三个具有递进关系(de)概念.其次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可结合孙中山自幼接受传统文化和青年时期游学欧美日(de)经历有关.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2.(2014·浙江文综·39·节选)材料三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扞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de)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对拿破仑(de)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de)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de)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de)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de)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性(de)探究题,答案灵活多样.先表明观点,再阐明理由.言之有理,语言通畅,与史实相符即可.答案(3)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de)产物,又以自己(de)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de)具体环境,又不忘他(de)个人风采.更注重②:拿破仑(de)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de)历史人物.3.(2014·福建文综·T41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de)呼声越来越高(de)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de)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de)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de)问题,开始敢讲了.”——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de)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de)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de)光明前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de)“点火”(de)含义.(6分)(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de)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de)评价(10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邓小平对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de)巨大贡献及对其(de)历史评价.解答关键在于整合改革开放史实和材料信息,有针对性地说明和分析问题.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信息(de)时代特征,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de)历史情形进行说明.第(2)题,根据材料二信息指出对外开放政策导致国家对外开放度上升,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邓小平(de)历史贡献和地位.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de)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de)召开做思想准备.(2)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两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de)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2014·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匡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de)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de)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de)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de)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de)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de)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de)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de)作用.(7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de)活动和作用.解答时注意结合戊戌变法史实,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光绪帝(de)活动和评价光绪帝(de)历史作用.解析第(1)题,提炼解读材料有效信息,逐条归纳光绪帝为变法采取(de)措施.第(2)题,在解答第(1)题(de)基础上,结合戊戌变法(de)史实评价光绪帝(de)作用.答案:(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de)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de)阻挠.(2)变法(de)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5.(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de)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de)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de)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de)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de)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de)原因.(9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包拯(de)评价.解答关键: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历史原因.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包拯“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等信息,从皇帝、士大夫和包拯等角度,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de)原因.第(2)题,从百姓(de)期待、儒家思想(de)影响和艺术作品(de)塑造等角度,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de)原因.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de)个人品质.(6分)(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de)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de)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de)艺术化塑造.(9分)6.(2014·海南单科·T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着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论家评价他(de)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de)字好,学好不容易”.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de)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de)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de)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de)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着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de)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摘编自白谦慎傅山(de)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de)嬗变等(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de)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价(de)因素.(6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圆转流丽”以及“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de)关键信息,从前期和后期去概括变化;标准依据材料前期从书法角度评论,而后期从民族气节角度归纳答案.第(2)题,依据材料中“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de)关键信息,从时代变化、抗清以及个人审美(de)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6分)(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6分)。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8.以下不属于...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9.作为“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和凯末尔的共同点是A.创建了新型的国家B.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C.主持了民主化改革D.主张用善良制服帝国主义10.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
全国卷高考第47题——中外历史人物选考解题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 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阶段评价其功过是 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 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 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 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 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原因类、作用类
(4)与教材的联系加强,考查 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
开始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 背景类、措施类、
中有涉及。 评述类
考纲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2)詹天佑;(3)李四光;(4)牛顿;(5)爱因斯坦。
的大小,则取决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 确程度。他们个人的品质和意志的强弱,也对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 有一定的影响。政治上的杰出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和领袖,杰 出人物的面貌是由阶级所决定的。他们对阶级虽然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能决定阶级的面貌。杰出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 发展需要的正确程度,他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 取决于他们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鸭部分鸭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4·全国卷Ⅰ·4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起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相互理解,消退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胜利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同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得出:不参加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依据材料信息“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得出:主动参加拉美事务。
第(2)问,第一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呼吁美洲各国相互理解,消退……人为障碍”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依据“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胜利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可知,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依据材料信息“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快速发展”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肯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其次小问实质依据材料“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同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和……”可知是接受了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本质上是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及答案集锦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及答案集锦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及答案集锦一2.(15分)(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期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
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
1940年,戴高乐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
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6分)(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9分)[答案] (1)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
(5分)(2)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10分)[解析] (1)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精品]新高考历史真题精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及答案
高考真题汇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07年高考江苏单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伊达尔哥 D俾斯麦【答案】B【点拨】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
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强化训练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强化训练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各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掠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侵略给印度带了灾难,摧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统治秩序,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迫使印度进入痛苦的近代进程。
联系本题,英文书籍在印度畅销的原因是西方文强化训练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其他各项与所不符。
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家”“中庸之道”“逻辑”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
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家,也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答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2)詹天佑;(3)李四光;(4)牛顿;(5)爱因斯坦。
1.一个核心:古今中外历史杰出人物的贡献。
2.评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人物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1)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焚书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社会初期(3)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拓展疆域) 儒。
(2)大兴土木。
(3)严刑峻法奠基人唐太宗唐朝——封建社会盛世(1)制度调整和创新。
(2)善于用人。
(3)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4)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骄奢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康熙帝清朝——封建社会后期(1)平定三藩之乱。
(2)收复台湾。
(3)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
(4)以会盟形式笼络蒙古各部,在蒙藏地区册封四大活佛。
(5)抗击沙俄侵略(1)大兴“文字狱”。
(2)实行闭关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了“康乾盛世”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1.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
2.(2016·厦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
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
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
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五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
专题二十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1.【加试题】(2013浙江文综,12,4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
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
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孔子首创私学,弟子三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学园。
三人均通过私学培养人才,故选C。
12.【加试题】(2012浙江文综,16,4分)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从题干中“祭孔”可以看出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故①正确。
康熙帝尊崇孔子并重用孔子后人的做法说明其注重延揽汉族文士,这些做法有助于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故③④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康熙帝重视提升满族文化的信息,故②错误。
本题选B项。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 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三娘子( 1550 ~ 1613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
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
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 7 分)
【考点】三娘子
【解析】( 1 )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 1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2 .( 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 805 ~ 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 6 分)
【考点】唐宪宗
【解析】( 1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据材料唐宪宗“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据材料唐宪宗“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
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剿、抚并用。
( 2 )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开元盛世,唐宪宗的“元和中兴”都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 1 )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 2 )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3.( 2017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8 )(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要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只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4 .( 2019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8 )( 1
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
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
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
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
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
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9分)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6分)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9分)
5 .( 2014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8 )(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 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 189
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
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 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 7 分)【考点】光绪帝
【解析】( 1 )从材料中“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可知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从“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可知采取的错误是颁布变法诏书;从“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
章逐出总理衙门”可知采取措施是抵制顽固势力的阻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采取了重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措施。
( 2 )评价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故应结合光绪帝的相关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评价即可。
【答案】( 1 )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 8 分)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