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贡献率研究
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机制发展探索
自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文明指导思想逐渐深入文化、经济、环境、乡村振兴等领域。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矿产、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消耗量较大,尤其城市周边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
耕地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
保护耕地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更是将耕地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
近年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愈加严重。
研究认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有助于耕地保护走向系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我国耕地保护概况1.1耕地利用现状我国耕地资源北丰南稀,空间分布不均。
大部分耕地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以及广大丘陵地区,占到了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占用较多城市周边耕地、土地退化严重等。
1.2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情况《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09—2021年耕地面积由1.35亿hm 2减少至1.28亿hm 2,共计减少0.08亿hm 2。
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等5个省(自治区)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2]。
目前,我国耕地在数量上尚可实现粮食安全,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围绕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耕地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巨大问题。
有学者对我国农田土壤Cr 、Cd 、Pb 、Zn 、Cu 、As 和Hg 7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了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呈现南方明显高于北方的特点[3];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Pb>Cu>Zn>As>Cr [4]。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粮食生产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包括自然资源、政策导向、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潜在问题。
在文章的结构上,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将逐一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具体作用,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农业政策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明确各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方向。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推广策略提供支撑。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状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在政策的引导、科技的推动以及农民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总体上,中国粮食生产的状况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产量上看,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长,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粮食作物,如杂交水稻、优质小麦等,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粮食生产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逐步由传统的以口粮为主向多元化、优质化转变。
在粮食生产的布局上,中国形成了多个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研究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此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基本的耕地保护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而农田的自然质量评价则是农田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视,自然质量的评价也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的评价,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农田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帮助农业生产科学地利用农田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研究内容1.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自然质量受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综合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农田自然质量的评价提供指导。
2.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农田的自然质量的评价方法也需要进行研究。
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找出适合不同地区的评价方法,为不同地区的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对自然质量评价的研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农田保护工作中。
推广先进的评价技术,帮助各地更好地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个地区的实际数据,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质量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更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自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建科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农田自然质量的评价提供指导。
耕地变化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就必须对农业生产所需的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因此,开展耕地数量变化的相关问题研究,揭示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和规律,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科学依据就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了。
二、研究意义区域耕地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应着重于探索耕地变化过程、方向、速率、结构、程度及空间差异等方面的规律性,进而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区域耕地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就研究范围而言,耕地数量变化研究隶属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范畴,并且是在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耕地作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一种,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是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精华部分。
因此,耕地数量变化研究归属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是LUCC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各国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出发,进行的有关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类型的调查、分类及制图等,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成果是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植被覆盖类型图等,对各国的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等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国外研究动态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博士论文)。
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吴传钧等,1994)。
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大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倪绍祥,1999),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L.D.Stamp)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吴传钧等,1994;刘彦随,1999)。
从40年代起,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从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土地利用变化的统计分析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统计分析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引言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社会经济的不平衡等。
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统计分析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统计分析1.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土地在不同用途间的转化和变动。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的评估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影响。
同时,可以为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来源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来源包括卫星遥感、空照摄影、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
其中,卫星遥感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获取方式,具有获取范围广、获取周期短等优点。
3.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包括驱动力分析、转移概率分析、空间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
其中,驱动力分析是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原因的主要方法,转移概率分析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空间分析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式进行检测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的主要方法。
4.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工业用地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等。
同时,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1.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农村用地被征用。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会带来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等正面效应。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对农村居民点的改造和扩建,这都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在农业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它能直接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程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包括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土地、水源、劳动力等。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合理规划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采取科学种植方式和肥料施用,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水资源,推广高效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在劳动力资源利用方面,加强农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育种方面,优化种质资源,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效率和农田管理水平。
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质量监控能力。
三、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工艺,采取科学施肥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排放等都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综述姓名:XXX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班级:土地资源管理XXX班学号:XXX成绩:指导教师:XXX 职称: XXX2015年10月28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1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本文对国内外的耕地利用状况、耕地保护政策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制定长期而非短期的政策,着眼于全局利益制定多样化、系统化的调控和保护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关键词:耕地利用;变化;因素1 研究背景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社会经济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变化有关,而耕地恰恰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的利用变化是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1]。
分析耕地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为区域耕地的动态平衡与区域调控,实现区域耕地的持续利用,特别是对农业优势地区的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2-4]。
土地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益和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措施,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2 国外耕地利用状况及耕地保护方面的研究2.1 研究现状和方法2美国是世界上实现城市化较早的国家,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规模的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研究
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研究一、研究背景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耕地资源的质量正在逐渐下降。
对耕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优化整治,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保障。
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土地资源质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和整治优化研究,可有效保护和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内容1.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土壤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通过对不同因素的综合评价,全面了解耕地资源的质量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
2. 耕地资源现状分析本研究将对目标地区的耕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状况等。
通过对现状的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为后续的整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 耕地整治优化研究本研究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整治优化方法和对策。
通过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优化研究成果应用本研究将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和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并通过不同途径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意义1.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 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将通过整治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提高耕地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将通过优化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研究展望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研究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不断流失和农田面积的减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利用尤为重要,而基本农田的自然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进行研究,探讨其评价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要基础农田,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
其保护与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自然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确定其利用方式、保护措施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包括土地肥力、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情况。
而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量化,从而得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自然质量等级。
目前,我国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自然质量评价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价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研究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模型和方法。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的要求,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的工作将更加重要。
未来,评价指标将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指标,还将包括土地资源的质量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资源的利用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评价方法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不仅仅依靠人工判断,还将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的全面评价。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
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函数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等。
在这些方法中,DEA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评估决策单元的输入产出关系,确定各个决策单元的效率。
评价函数法则是通过建立适当的评价函数来衡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方法简单但结果较为粗略。
灰色关联度模型则可以通过模拟和比较来评估土地资源的效率。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质量、气候条件等,经济因素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土地利用方式,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和土地规划政策等。
针对不同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有多种。
首先,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土地规划,可以指导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
其次,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可以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另外,鼓励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最后,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可或缺的措施。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可以减少土地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者应该选择合适的数据和指标来进行评价和分析。
不同的评价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数据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耕地质量是指农田土壤的肥力和使用功能,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并分析它们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不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例如,黏土质地的土壤肥力较好,但排水不良;沙质土壤则肥力较差,但透水性较好。
2. 水分条件: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过度干旱或过度湿润都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水分状况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耕地水分条件差异很大。
3. 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因素对耕地质量有重要影响。
不同农作物对温度、光照和降水的要求不同,因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耕地的适应性和农作物产量也有所不同。
4. 地形地貌: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对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水分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山地地区土壤肥力较低,易于水土流失;而平原地区土壤肥力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以上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自然因素,下面我们将分析人为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二、人为因素1.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水源污染。
过度开发耕地、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都会对土壤肥力造成损害。
2. 农业管理措施: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良好的灌溉制度、合理的施肥措施、轮作休耕制度等都可提高耕地质量。
3. 农药和化肥使用: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并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使用化肥也会导致土壤酸化或碱化,降低土壤肥力。
4. 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有效的农田排水和梯田建设等水土保持措施是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人为因素,它们与自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耕地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保护研究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保护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发展的迅速推进,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保护研究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耕地质量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方法和耕地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耕地质量评价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能力。
通过耕地质量评价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排水条件、地势及地理环境等因素,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农民或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种植方案、施肥方案,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观测和实地调查,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土壤水分状况等指标,结合相关农业技术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定性评价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一般的农业生产情况。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实验室的化学分析、土壤质地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指标的测定,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判。
定量评价方法的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费用投入。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可以提高评价的详实性和准确性。
耕地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其退化和破坏。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发展,农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耕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
耕地保护要从政策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在政策法规上,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规范土地使用和利用行为,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
农地面积减少及农田土地质量下降的地区,可以采取购买农田、耕地占补及土地转用补偿等措施,鼓励农民参与耕地保护。
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应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划定耕地保护区、建设用地、生态保护区等用地范围,确保耕地不受污染和开发侵蚀。
甘肃省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GIS;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08)11-0038-06
Evaluation and Study on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Province
评价因素 土壤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利用条件
表 2 甘肃省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Tab.2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Province
代码 u1
u2 u3 u4
权重 0.1409
0.1409 0.2628 0.4554
河西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极为丰富,拥有 327 万 hm2 的宜农土地 [3],大部分系冲积洪积平原,土地质量 好,但深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平均每公顷土地拥有水资源量仅为 242.10 m3,耕地开发受水资源的制约。陇 南山地和甘南高原降雨充足,水资源丰富,亩均水资源量多,但土地质量较差,大部分区域不宜耕种。甘南藏族自 治州平均每公顷土地拥有水资源 2423.70 m3,是河西地区的 10 倍多,但其耕地面积仅有 9.56 万 hm2,仅为河西地 区的 11.13%。
HU Ke, SHI Pei-j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used in Gansu Province, and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of 86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Methods employed include analytic hierarchy, grading by experts and GIS software. The cultivated land of 86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and were graded according to their quality scores at las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with medium or high quality accounts for 30.05%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Province, mostly in the five cities of Hexi corridor area, southern part of Longdong area, and some counties of Longzhong area.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with low quality accounts for 69.95%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Province, mostly in Gannan plateau, Longnan-Tianshui mountain area, and northern part of Qingyang C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Province show overall poor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varies sharply in different topographical area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generally conform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GIS; Gansu Province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使用各种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所创造的价值。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提升策略,以期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资源投入、土地利用、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等方面。
资源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土地、水资源、资金等。
土地利用的高效与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土壤改良和保护、种植结构调整等,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样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研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品种、促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等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田实践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措施,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再次,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及地力衰减规律
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及地力衰减规律
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是指土壤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
耕
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是由土壤的肥力、质地、排水性、通气性、保
肥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基础地力贡献率高的土地,可以提供更好
的生长环境,作物生长更加旺盛,产量更高。
而地力衰减规律则是
指土地长期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类作物后,土壤肥力逐渐下降的规律。
这是因为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养分的流失,或者
某些养分被作物过度吸收,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地力衰减规律
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地力的衰减会直接影响作
物的产量和质量。
从土壤肥力的角度来看,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地力衰减规律是密
切相关的。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养分的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基础地力
贡献率和地力衰减规律。
因此,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绿肥种植等
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延缓地力衰减的速度。
另外,从作物种植的角度来看,不同作物对土壤的需求也不同,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容易导致土壤中某些养分的过度消耗,从而加
速地力的衰减。
因此,科学合理的轮作种植和间作种植是减缓地力
衰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的来说,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地力衰减规律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采取科学的耕作管理措施,从多个角度全面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延缓地力的衰减速度。
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改善措施研究
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改善措施研究耕地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和改善措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1.1 耕地占用率耕地占用率是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耕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比值。
在中国,按照国家的规划要求,农村用地中耕地的占用率应在0.08左右,城市用地中的耕地占用率应在0.01左右。
当耕地占用率过高时,会导致农民土地收入的下降,甚至耕地面积的减少。
1.2 耕地利用率耕地利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用地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耕地面积的比例。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农业生产的产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等方面来评价耕地利用率。
当耕地利用率过低时,表明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充分,需要更好的土地管理方式。
1.3 农业生产效益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效益息息相关。
农业生产效益是指单位面积的耕地能带来的生产总值。
同时,农业生产效益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因此,我们在评价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时也要考察这一指标。
二、耕地资源改善措施的研究2.1 改善粮食作物产量耕地资源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进耕种技术、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济收益等措施,可以使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产值得到提高。
同时,还可以进行资源适应性优化,如协调不同农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2.2 推广农业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
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人力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来保证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并降低因劳动力短缺带来的经济损失。
2.3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土地资源环境。
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规范农村土地的利用,从而保障农民的种植权益和经济利益。
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农田整治是指针对农田现有状况进行改良、修复和提高,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农民参与农田整治对于农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效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策因素政策是引导和规范农民行为的重要手段,对农民参与农田整治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出台的农田整治相关政策对农民参与农田整治产生了直接影响。
政府对农田整治项目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能够有效吸引和激励农民参与其中。
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对农田整治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而政策的不确定性、执行力度的不足等问题可能会降低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积极性,因此政策对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农民的收入来源和经济利益与农田整治的效果密切相关。
农民如果能够通过农田整治提高农田产出,增加经济收入,将会更有动力积极参与农田整治工作。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也会对农民参与农田整治产生影响。
如果农田整治能够改善农村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管理的便利性,将更有利于农民参与农田整治。
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重要经济因素。
农田整治工作可能需要农民投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农民是否能够承担这些风险将直接影响其对整治工作的参与程度。
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农民参与农田整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会影响其对农田整治工作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对农田整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的农民更容易接受并参与整治工作。
农民的意识形态和对农田整治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其参与意愿。
如果农民认为农田整治对农业生产、土地保护等有利,将更愿意参与其中。
社会文化氛围和农村社会组织的状况也会影响农民参与农田整治。
耕地质量评价与保护研究
耕地质量评价与保护研究一、耕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耕地的自然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期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和持久利用。
耕地质量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为耕地的管理、调配、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政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引导农民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耕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自然条件方面1、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日照、风力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2、地形地貌:包括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同样关系到耕地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价值。
(二)土壤质量方面1、土地覆盖度: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水平、水土流失程度和土壤保水性等指标。
2、土层类型:不同土层类型具有不同的水分含量、肥料质量和排水能力等特点,对作物生长和土地质量有重要影响。
(三)水资源方面1、水资源状况:包括地下水位、水量质量等,主要关系到耕地的灌溉条件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水土流失情况:不同地区的水土条件不同,反映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
(四)生态环境方面1、环境污染情况: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对耕地质量有直接影响,应纳入评价指标中。
2、生态系统健康度: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状况等,反映了耕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三、耕地质量保护的措施(一)理性规划利用耕地1、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使用证配发及管理、违法占用日报等措施,从源头上保证土地合理流转和管理。
2、推进土地资源整合,避免大规模的人工开垦拓展,压缩农村宅基地占用面积,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促进耕地的保护和修复1、加强绿化,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林带、草带,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地污染。
耕地整理评价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耕地整理评价和相关计算方法新增耕地率计算方法耕地定义:根据《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对耕地的定义,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数码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已复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新增耕地定义: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另外根据《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规定,新增耕地面积除新增耕地外,还包括新增可转为耕地的园地、人工草地、养殖水面等。
新增耕地率指:新增耕地面积所占项目建设规模的比率。
新增耕地计算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项目规模(建设规模)土地整理净增耕地面积可依据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Mz=(1-R2)×(M1-M2)+(R1-R2)×M式中:Mz----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M----待整理农地区的原耕地面积;R1----整理前的待整理农地区田埂系数(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R2----整理后的田埂系数(视当地实际情况和整理区类型确定);M1----待整理农地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含沟渠、道路、园地、林地和夹荒地等);M2----待整理农地区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含沟渠、道路、园地和林地等);上面的公式表明,土地整理净增耕地来源有两个途经:一是对整理前的耕地而言,通过降低田埂系数增加一部分耕地;二是通过减少非耕地地类面积增加一部分耕地。
例题:某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耕地面积M=500公顷,非耕地地类面积(指耕地内的沟渠、道路、园地、林地和夹荒地、居民点等)M1=150公顷,整理前田埂系数(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R1=10%。
整理后田埂系数R2=5%,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含沟渠、道路、园地、林地等)M2=50公顷,则该项目净增耕地面积Mz=?Mz=(1-R2)×(M1-M2)+(R1-R2)×M=(1-5%)×(150-50)+(10%-5%)×500=120(公顷)土地整理中的资源条件和效益分析例——以承德县三沟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摘要::资源条件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的最大化。
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为例
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为例BAI Jia-yi;ZHANG Yu-feng【摘要】以土默特左旗为例,借助ARCGIS10.2软件,构建LESA模型,在综合考虑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的情况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果表明,土默特左旗四、五级耕地及部分三级耕地的LESA综合指数较高,面积为81825.36 km2,宜划为基本农田.LESA体系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的同时,全面体现了各因素对耕地的影响,可以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供综合全面的参考.【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年(卷),期】2019(048)001【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用地分等;LESA体系;土默特左旗【作者】BAI Jia-yi;ZHANG Yu-fe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基本农田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可以倒逼集约利用土地,有效防止城市无序扩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传承我国农耕文化.众多学者从评价方法的确定、分级指标的选取、对耕地保护的贡献等方面对基本农田的划定进行了研究[1-11],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基本农田在永续利用、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遵循综合性、系统性、代表性原则,引入美国农用地评价中的LESA体系,将耕地的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作为评价条件,同时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使得划定的基本农田既具有良好的质量条件,又与立地环境相协调,进而为保障基本农田的永久稳定提供依据[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 研究区概况土默特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郊,地理坐标北纬40°26′-40°54′,东经110°48′-111°48′.2017年末全旗土地总面积277 983.77 km2,其中耕地面积119 557.9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土默特左旗地貌类型基本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部分,北部为海拔1 300~2 200 m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区,南部为海拔1 000~1 100 m的土默川平原.山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0%,平原约占70%,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土默特左旗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小麦和玉米为主要优势作物.2016年末土默特左旗地区生产总值为243.32亿元,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4.16%.1.2 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土默特左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015年土默特左旗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数据库,2016年土默特左旗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数据库,2009~2020年土默特左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以及相关农业统计资料.2 研究方法2.1 评价指标的选取2.1.1 自然质量因素耕地质量是土地生产力评估的基础,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决定因素[2].土默特左旗耕地均位于平原区,地形坡度缓,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土壤pH值与土层厚度的区域差异小.因而以上自然指标不适宜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农用地经济等指数、耕地连片度、灌溉保证率作为指标,指标权重由特尔斐法确定,具体如表1所示.表1 基本农田指标权重及赋值方法Tab.1Weight and assignment methods of basic farmland评价指标权重指标赋值204050606570809095100农用地经济等指数0.221514131211灌溉保证率0.32654321耕地连片度0.460.1~64.9164.92~287.49287.50~878.78878.79~3409.153409.16~36634.17耕地到城镇的距离0.16>108~106~84~62~4≤2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0.32>21.5~21~1.50.5~1≤0.5新增建设用地占耕面积百分比0.24沙尔沁镇台阁牧镇毕克齐镇、察素齐镇白庙子镇、北什轴乡、敕勒川镇善岱镇、塔布赛乡距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距离0.100~200201~400401~600601~800801~1000>1000土地管制区0.18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农用地分等是指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3),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划定的区域标准耕作制度,以县级为单位,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并划出农用地等别[3].农用地等别分为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三类.其中农用地自然等是指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光温、气候资源条件和土地条件下,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的理论产量来划分农用地质量等别; 农用地利用等是以自然等为基础,对平均利用水平进行修正后得出的,反映分等单元实际生产能力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农用地经济等是指在利用等基础上用投入产出水平进行修正后得到的农用地质量等别[4].农用地经济等全面综合了评价单元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水平,因此本文采用农用地经济等作为划定基本农田的评价指标.根据《土默特左旗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土默特左旗农用地分等单元中经济等指数分为5个等别,分别是国家级11、12、13、14、15等,其中11等、12等、13等、14等地共占耕地总面积的88.15%,最差的15等地仅占11.85%,这表明土默特左旗大部分耕地质量较好.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采用等间隔赋值的方法,对相应的经济等等别进行赋值.耕地连片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机械化耕作的规模和农业集约化经营,并且集中连片的耕地更加有利于实施耕地保护措施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5].本文运用ARCGIS缓冲工具对耕地图斑进行缓冲,对每个融合区域加上标识码,然后将融合后图斑与耕地图层相交,将相交后的图层根据标识码融合[4],融合后的面积采用自然断点法分级,并赋值.灌溉保证率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出现的概率,该指标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影响[6].本文根据土默特左旗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数据库中的灌溉保证率数据,采用等间隔赋值的方法对相应的灌溉保证率进行赋值. 2.1.2 立地条件因素耕地立地条件是指除土壤外影响农用地适宜性的其他因素,通常包括土地区位、分布状况、土地利用规划等,用以体现农地生产力及社会经济要素的公共价值[7].土默特左旗耕地的交通区位条件相差较小、水利基础设施分布较为平均,故不纳入评价指标.参考文献[2-7],文本选取耕地到城镇的距离、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的百分比、距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距离、土地管制区类型作为评价指标,指标权重由特尔斐法确定,具体见表1.耕地到城镇的距离和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主要通过ARCGIS缓冲实现,首先对土默特左旗的城镇做缓冲分析,然后将耕地图层与缓冲区进行叠加分析,即可得到每块耕地距城镇的距离以及每块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距离.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距离城镇越近,农业集约化程度越高,级差地租越大,越有利于对耕地的利用.相关研究[8]证明,距城镇小于2 km时,区位条件最优,而大于10 km时,区位条件非常差.文献[9]表明,最佳耕作半径为0.5 km,因此本文将耕地到农村居民点0.5 km赋为100分,随着距离的增加,分值相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的百分比是指年内减少耕地面积中新增建设用地的份额,反映了耕地数量受新增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变化程度.土默特左旗旗域内9个乡镇新增建设用地占耕面积指标各不相同,本文以各个乡镇新增建设用地占耕面积与上一轮规划中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划分分值的依据,比例越小,分值越高.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区域总面积约40 000 km2,主体绿化面积近6 667 km2.该项目在土默特左旗内规划面积20.47 km2.生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前坡冲积扇区及山体25°坡以下区域的植被绿化、沿线主要沟系的生态整治、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的山体伤痕修复和精品经济林基地建设、京藏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建设等.本文按照耕地与大青山生态建设工程的距离分为6个级别的影响区域,随着距离的增加,赋值相应减少.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管制区的分类标准,土地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四种类型.其中允许建设区是指城镇、村镇建设范围,也包括规划期内即将建设的区域,为保持基本农田的时序稳定性,应予以扣除.根据2009~2020年土默特左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土默特左旗耕地中包含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三种土地管制区类型,对应赋值分别为100分、80分、60分.2.2 LESA(土地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2.2.1 自然质量(LE)评价耕地自然质量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为×Fij.(1)式中: LE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综合分值; i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的编号; j 表示每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评价指标; n表示每个评价单元的指标数; Wij表示第i 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权重; Fij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分值.2.2.2 立地条件(SA)评价耕地立地条件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为×Fij.(2)式中: SA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立地条件综合分值; i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的编号; j 表示每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评价指标; n表示每个评价单元的指标数; Wij表示第i 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权重; Fij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分值.2.2.3 LESA综合分值的计算 LESA模型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不同领域,LE与SA权重系数可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加以改变[10].美国1983年出版的LESA手册中,LE与SA按1∶2的权重比例确定综合分值[11],计算公式为Fij=LE×a+SA×b.(3)式中:Fij为LESA综合分值; LE为耕地自然质量; SA为耕地立地条件; a、b为权重,a+b=1.土默特左旗耕地自然质量相差较小,立地条件相差较多,因此在LESA综合分值中,LE 比重较大,SA比重较小.鉴于此,本文将LE权重确定为0.3,SA权重确定为0.7,最终计算公式为Fij=LE×0.3+SA×0.7.(4)3 结果与分析3.1 自然质量据公式(1)计算土默特左旗耕地自然质量综合分值,按照自然断点法将自然质量分为5个区间,见表2.表2 土默特左旗耕地自然质量综合分值表Tab.2Comprehensive score of farmland land natural quality in Tumotezuo Banner km2行政区22.00~37.2037.21~56.0056.01~70.6070.61~80.8080.81~100.00总计白庙子镇510.912185.653955.016932.162472.4316056.16北什轴乡36.505.02760.495194.6911125.8517122.55毕克齐镇178.78768.612209.182237.994239.009633.56察素齐镇35.86494.192710.653407.338654.8915302.92敕勒川镇167.411373.115472.397828.954450.1019291.96沙尔沁镇1308.351768.973590.523460.740.0710128.65善岱镇20.73292.41813.126806.218150.0616082.53塔布赛乡83.55195.291236.785363.535412.4712291.62台阁牧镇164.251034.291634.27685.68129.543648.03总计2506.348117.5422382.4141917.2844634.41119557.98由表2可知,土默特左旗自然质量综合评分介于22.00~100.00,平均值为70.27.其中22.00~56.00区间只占总面积的8.89%,集中分布于沙尔沁镇与白庙子镇,说明土默特左旗耕地自然质量总体较好.3.2 立地条件根据公式(2)计算土默特左旗耕地立地条件综合分值,按照自然断点法将自然质量分为5个区间,见表3.由表3可知,土默特左旗立地条件综合评分介于64.80~95.20,平均值为86.66,其中64.80~74.40区间占总面积的6.49%,集中分布于敕勒川镇、北什轴乡与善岱镇,74.41~79.20区间占总面积的8.16%,集中分布于善岱镇与塔布赛乡.表3 土默特左旗耕地立地条件综合分值表Tab.3Comprehensive score of farmland land site conditions in Tumotezuo Banner km2行政区64.80~74.4074.41~79.2079.21~84.0084.01~88.8088.81~95.20总计白庙子镇244.95515.383912.256389.594993.9916056.16北什轴乡1482.441034.746404.165661.522539.6917122.55毕克齐镇2.48163.02645.732685.436136.909633.56察素齐镇599.711177.052417.034372.326736.8115302.92敕勒川镇3025.01370.167836.237942.20118.3619291.96沙尔沁镇610.40849.042819.285849.930.0010128.65善岱镇1130.762855.775880.766215.240.0016082.53塔布赛乡658.222499.274732.213552.34849.5812291.62台阁牧镇0.00288.14604.361580.961174.573648.03总计7753.979752.5735252.0144249.5322549.90119557.983.3 LESA综合评价根据公式(4)计算土默特左旗的LESA综合分值,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LESA综合分值介于55.78~96.80,平均值为81.57.采用等间距法将综合分值划分为5个级别,一级最差,五级最优.一级中,LESA平均值为74.30,低于总体LESA平均值(81.57),空间上集中分布于敕勒川镇与沙尔沁镇.LE平均值为30.38,低于总体LE平均值(70.27),自然质量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旱地占98.13%,灌溉条件差,且耕地连片程度低,破碎度高,经济等低.SA 平均值为74.30,低于总体SA平均值(86.66),立地条件低,主要表现为耕地距农村居民点与城镇距离较远.二级中,LESA平均值为69.14,低于总体LESA平均值,空间上集中分布于沙尔沁镇、敕勒川镇、白庙子镇.LE平均值为40.17,低于总体LE平均值,自然质量差,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经济等级别不高,耕地连片度差.SA平均值为80.56,低于总体SA平均值,立地条件低,主要表现为耕地距农村居民点与城镇距离较远.表4 土默特左旗耕地LESA综合分值表Tab.4Comprehensive score of farmland land LESA system in Tumotezuo Banner耕地级别综合分值范围面积/km2占比/%一级55.78~64.00342.280.29二级64.01~72.005802.644.85三级72.01~80.0033610.8428.11四级80.01~88.0065204.2554.54五级88.01~95.8014591.9112.21三级中,LESA平均值为76.88,低于总体LESA平均值,在敕勒川镇、沙尔沁镇、善岱镇、白庙子镇分布较多.LE平均值为66.36,低于总体LE平均值,自然质量一般,突出表现为耕地连片度不高.SA平均值为80.40,低于总体SA平均值,立地条件一般,突出表现为耕地距农村居民点距离较远.四级中,LESA平均值为84.11,高于总体LESA平均值,在北什轴乡、敕勒川镇、察素齐镇、白庙子镇、塔布赛乡分布较多.LE平均值为77.50,高于总体LE平均值,表现为耕地连片度、灌溉保证率较高,经济等一般.SA平均值为86.95,高于总体SA平均值,总体上耕地距农村居民点距离较近,但有一部分距城镇较远.五级中,LESA平均值为90.59,高于总体LESA平均值,察素齐镇、毕克齐镇、北什轴乡分布较多.LE平均值为88.29,高于总体LE平均值,表现为耕地连片度、经济等高,灌溉保证率好.SA平均值为90.59,高于总体SA平均值,耕地距农村居民点、城镇距离较近.由上述分析可知,四级、五级中LE与SA的分值高于平均值,说明这两级耕地既具有良好的质量条件,又与立地环境相协调,应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三级中挑选部分LESA 分值较高、耕地连片度高、距农村居民点与城镇距离近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最终确定基本农田面积为81 825.36 km2,占耕地面积的68.44%.一级、二级与三级中剩余部分因LE与SA均相对较差,未达到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求,故不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中.土默特左旗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如图1所示.图1 土默特左旗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Fig.1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distribution map in Tumotezuo Banner由图1可知,土默特左旗永久基本农田多分布于察素齐镇南部、毕克齐镇南部、北什轴乡、塔布赛乡、善岱镇、敕勒川镇南部、白庙子镇北部,沙尔沁镇只有少量分布.这些地方耕地连片度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且耕地距农村居民点与城镇较近,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农民耕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边界扩展,提高存量土地.4 结论本文以土默特左旗为例,基于LESA体系构建永久基本农田评价模型,得到土默特左旗永久基本农田81 825.36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68.44%.该体系在考虑城镇、农村居民点边缘耕地质量的基础上,兼顾了耕地受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等客观条件,从而使划定的基本农田优质稳定,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方面均达到较好水平.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Richard W,Duford R,Demmis roe,et al. Implementing LESA in WhitmanCounty,Washington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3,38(2):87-89.[2] 刘瑞平,王洪波,全芳悦.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耕地质量贡献率的研究 [J]. 土壤通报,2005,36(3):289-294.[3] 国土资源部. GB/T28407-201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4] 宋发亿. 县域基本农田划定及管护研究——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5] 许杰. 基于LESA模型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6] 石凯军,李凯. 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的途径 [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01-202.[7] 孔祥斌,靳京,刘怡,等. 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45-51.[8] 李赓,吴次芳,曹顺爱. 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 [J]. 农机划研究,2006(8):46-48.[9]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 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339.[10] 钱凤魁,王秋兵.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永田划定 [J]. 水土保持研究,2011(5):48-50.[11] 边振兴,刘琳琳,等. 基于LESA模型的城市边缘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J]. 资源科学,2015,37(11):2172-21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3期2005年6月 土 壤 通 报Chinese Journal o f So il Sc ienceV o.l36,No.3J un.,2005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贡献率研究刘瑞平1,王洪波1,全芳悦2(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2 辽宁省营口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辽宁营口 115000)摘 要:以标准粮产量作为耕地质量指标,在CIS支持下,研究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南阳市卧龙耕地质量的贡献率问题。
结合LES A的评价模式,将耕地质量评价分为自然因素评价和社会经济因素评价两个部分,然后根据耕地质量综合分值与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
结果表明,在卧龙区,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最佳贡献率比例为3 2,而不是美国1983年LES A手册所规定的1 2,同时阐明了耕地质量内涵的不同是产生该差异的根本原因。
该研究结果为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研究思路。
关 键 词:耕地质量;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贡献率;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S301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4 3945(2005)03 0289 06耕地质量是耕地的综合属性,它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1-3],二者在属性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在耕地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与管理措施的差别。
而目前我国耕地质量评价主要侧重于单项或综合评价以及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4-6],对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个性特征及其贡献状况的研究还鲜有涉足,这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在实际土地管理工作的应用。
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就已经认识到了原有的农用地评价成果不能满足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这一事实[7],从而制订了土地评价与立地分析(LESA)体系[8],该体系分为土地评价(LE)与立地分析(SA)两个部分,二者按1 2的贡献比例确定农用地的最后评价结果;其中LE反映的就是耕地的自然条件,SA则反映耕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该评价体系在现实土地管理工作中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9,10]。
因此,本文就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为例,在C I S的支持下,研究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问题,并将此研究与LESA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完善我国耕地质量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1 研究区域概况南阳市卧龙区位于河南省的西南端,南阳盆地的中南部,32 42 ~33 17 N,112 18 ~112 40'E,南北长63 9km,东西宽33.1km。
地势自北向南缓倾,境内海拔高度在90.0m~417.6m之间。
卧龙区地处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条件较好,降水适中,年降水量约805.8mm,平均气温14.9 。
全区土地面积1017 5k m2,其中耕地所占比例为55 1%,农业人口比例为67 9%,基本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其农业生态区域的宏观分异主要受地形地貌分异控制,此外还受经济集约、市场辐射、交通区位等区域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研究方法2 1 基础数据图件资料有卧龙区1 50000的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 10000的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以及地貌类型图;数据资料有1990~2001年土地统计资料。
根据卧龙区的地形地貌分异特征将全区分为浅山丘陵区、垄岗区、平原区,各区分别布设能反映该类型区基本情况的200个样点进行实地详细调查。
2 2 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耕地自然性状与社会经济性状相对一致的独立的耕地单元,其划分的目的就是客观地反映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及相关联的属性特征按空间位置进行处理、分析的功能,以卧龙区1 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图形叠加添加土壤图、地貌类型图,最终形成2981个评价单元。
2 3 评价因素确定本研究以粮食产量作为耕地质量的衡量指标,评价因素的选择与粮食产量直接或间接相关,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差异性原则、稳定性原则;考虑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属性特征上的差异,针对二者分别进行评价因素的选取。
收稿日期:2004 02 17作者简介:刘瑞平(1978-),女,河南罗山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自然因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对粮食产量起决定性作用。
结合卧龙区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初步选定选土壤质地(X1)、p H值(Ⅹ2)、有机质含量(Ⅹ3)、坡度(Ⅹ4)、障碍层次(Ⅹ5)、砾石含量(X6)、土层厚度(Ⅹ7)、海拔(Ⅹ8)作为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人对耕地的投入与管理改变耕地自然性状而作用于耕地质量。
在我国普遍存在土壤肥力以城镇居民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式分布,越向中心肥力越高的分布规律[11];同时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有效调节不确定气候因素及地形地貌因素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选择灌溉保证率(Y1)、田块分散度(Y2)、地面平整度(Y3)、中心城镇影响度(Y4)、外部交通通达度(Y5)、区域内路网密度(Y6)、田间道路状况(Y7)作为耕地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选取的评价因素不仅与耕地的粮食产量相关,而且自身之间也相互关联,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评价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寻找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子。
利用600个样点的数据,使用SPSS10 0的主成分分析功能计算,对自然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2 4%,在因子的载荷矩阵(表1)中Ⅹ2与Ⅹ8没有在任何一个主成分中呈显著性的正(负)相关关系,可以将它们剔除,因此,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子有6个,为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坡度、障碍层次、砾石含量、土层厚度;对社会经济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也得到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65%,在因子的载荷矩阵(表2)中Y3与Y7也没有在任何一个主成分中呈显著地相关关系,也可以将它们剔除,那么影响耕地质量的社会经济因子有5个,为灌溉保证率、田块分散度、中心城镇影响度、外部交通通达度、区域内路网密度。
表1 自然因素载荷矩阵T able1 C o mponent m atri x of nat u ral faot ors123X10 808-4 532E-020 132X20 083-0 1500 237Ⅹ30 121-0 7600 411Ⅹ40 009-0 1150 799Ⅹ53 316E-030 7820.215X60 6160 018-0 115X71 766E-030 2720 804X8-0 093-4 000E-020 160表2 社会经济因素载荷矩阵T able2 C o mponent m atri x of s oci al-econo m i c f actors123 Y10 824-7 024E-020 254Y20 265-0 683-0 116Y30.265-0 3753 956E-03Y40 2630 7650 201Y50 7460.2890 208Y60 1528.365E-030 678Y7-0 2660 4598 695E-032 4 评价因素量化自然因素量化分级的标准是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社会经济因素中反映评价单元农田基本生产条件的灌溉保证率、地面平整度也采用此方法进行量化分级(表3)。
表3 评价因素量化T able3 The eval u ati on s t and ard and rel ative val ue of the nat u ral eval uati on f actors评价因子Eval uati onfact or评价标准 S tandard of eval uati on factors一级G rade1分值Va l ue二级Grade2分值Val ue三级Grade3分值Value四级G rade4分值V al ue土壤质地壤质100粘质70砂质40有机质含量 2%1002.0%~1.0%80 1.0%~0.6%60<0.6%30坡度0 ~2 1002 ~6 606 ~15 30 15 1障碍层次距地表距离 90c m100距地表距离60~90c m80距地表距离30~60c m60距地表距离<30c m30砾石含量<10%10010%~30%70 30%30土层厚度 100c m10060~100c m8030~60c m50<30c m20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100基本满足80一般满足60无灌溉条件40田块分散度 50亩10050亩~20亩8020亩~5亩60小于5亩20社会经济因素中反映评价单元区位条件的中心城镇影响度、外部交通通达度和区域内路网密度采用定量的方式进行量化。
其中中心城镇与外部交通为面状作用地物,其对评价单元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评价单元290土 壤 通 报 36卷中心点与作用地物作用点的距离,其量化在M apCIS6 5、A rcv ie w C I S3 2的支持下采用指数衰减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方式如下:F i=f imM ax f im100;f i m=M1-r imm;r i m=d i md m(1)式(1)中:F 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中心城镇影响度分值(或外部交通通达度分值);f i m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m级城镇的影响分值(或第m级交通通达度分值);M m为第m级中心城镇(道路)的作用分值;r i m为第i个评价单元与第m级城镇(道路)的相对距离;d i m 为第i个评价单元与第m级城镇(道路)的实际距离;d m为第m级城镇(道路)的最大影响半径。
考虑到不同规模的城镇和不同级别的道路对评价单元的影响范围及程度不同,本研究中将卧龙区的城镇体系及道路体系分别划分成几个不同级别,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因素作用地物影响范围及作用分值T able4 The i ncidence and rel ative val ue of t he f unction i ng substance of eval uati on f act ors作用地物F uncti onal object中心城镇Cent ra l to wn道路Road评价标准St andard影响半径(k m)Inc i dence分值V al ue评价标准Sta ndard影响半径(k m)Inc i dence分值V al ue1级区政府35100国家级公路5100 2级近郊乡政府1550省级公路3.590 3级远郊镇政府1040县级公路260 4级远郊乡政府725乡级公路130 5级农村道路0.510区域内路网密度反映的是某一地域范围内单位面积上拥有的各级道路面积的比例状况,路网密度分值则是该比例大小的相对数,计算方式如下:D i=d iMaxd i100;d i=s1+s2s3(2)式(2)中:D 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区域内路网密度分值;d 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路网密度;s1,s2,s3为第i个评价单元所在行政村内的公路面积、农村道路面积和土地总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