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钩端螺旋体病(借鉴材料)

合集下载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钩端螺旋体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钩端螺旋体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钩端螺旋体病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别名: 钩体病,七日热,外耳病,外耳氏病,细螺旋 体病,稻瘟病。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科室: 传染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简介: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 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 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 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 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 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 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 淋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病因:
多未出血的肺组织 (图2)。
除肺出血外,心 脏浆膜有少数出血点, 其他部位无出血改变。
(2)光学显微镜 检查:支气管腔有大 量红细胞,肺泡腔亦 普遍充满红细胞。有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病因:
但无一般肺水肿改变;有的出血区则红细 胞大部或全部崩解,亦可见巨噬细胞,肺 泡壁毛细血管模糊不清,仅个别小动脉或 小静脉残存,但充血显著,管腔极度扩张, 内皮细胞肿胀,管壁肿胀疏松,Foot银浸 法可见肺泡壁嗜银纤维稀松,轮廓模糊, 甚至崩解。出血灶与出血区肺泡腔内血性 浆液很少见到,未见大
内科学疾病部分:钩端螺旋体病>>>
病因:
基本病理变化。 1.肺弥漫出血型的主要病变 (1)尸检肉眼观察:国内外虽有不少
黄疸出血型尸体解剖病例报告,个别病例 也有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但对于无黄 疸型肺出血的病例,文献上尚少见记载。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细胞和管型。重者发生少尿,氮质血症与尿毒症。
⑷肾衰竭型钩体病都可有不同程度肾损害,多可恢复正常,主 要表现为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肾衰竭常与黄痘出血型 合并存在
⑸脑膜脑炎型少见,患者发热3-4天后出现严重头痛,嗜睡或昏 迷
3、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1.后发热 退热后3-4天再次出现发热,38℃左右,外周血中 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不需治疗,经1-5天而自行缓解。
3.后发症的治疗 为机体变态反应所致,不需要抗菌治疗。 轻症者可自行缓解。眼后发症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 闭塞性脑动脉炎,大剂量青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辅以血管 扩张药物等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2.活动无耐力 3.潜在并发症
4.疼痛/舒适的改变 5.躯体移动障碍
与钩体败血症有关。 与钩体感染关。 出血、肝衰竭、急性肾衰喝、呼吸衰竭、脑 水肿。 与构体毒血症和肌肉损害有关。 与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肌肉损伤有关。
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红细胞沉 降率增快、 ②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③严重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小板减少。 ④胸部X线片:肺出血型可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弥漫性点 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阴影。 图
2.血清学检查 (1)显微凝集试验:是国内常用的诊断方法,测定特异性IgM 效价1:400(++)以上或起病初及两周后的双份血清效价增 加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治疗
强调“三早一就地”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及就地治疗。
1.药物治疗杀灭病原体是治疗钩体病的关键和根本措施包括 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哇诺酮类等 青霉素:为首选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四环 素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培训资料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临床特点:V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病原学】1)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

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2)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3)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敏感,对寒冷不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5)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4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

V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分布最广)稻田型——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流行病学】(一)传染源1、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2、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3、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的入侵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对同型钩体有免疫力,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次感染。

(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季节分布: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3、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4、流行形式V【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黏膜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或直接进入血流繁殖产生毒素,约3~7天内形成钩体败血症。

起病约3~14天,钩体进入内脏器官,使其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造成中期多个器官损伤。

多数病人为单纯败血症,内脏器官损害轻,少数病人有较重的内脏损害,出现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脑炎等。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此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流带流行较重。

我国尤以长江以南诸省较为常见。

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显著的腓肠肌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全身感染症状。

本病死亡率相当高(约5%),而以黄疸出血型最严重,可高达30%,患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因大量肺出血而造成窒息。

病因及发病机制钩端螺旋体病由钩体引起。

钩体常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体内,在这些动物体内一般不致病。

猪和鼠为主要传染源。

有多种传播途径,以人与污染水源(如雨水、稻田)接触为其主要传播方式。

本病发病全年可见,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间。

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流达全身。

钩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病而致病。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钩端螺旋体有多种类型,都具有特异的表面抗原和共同的内部抗原。

各型对人的致病力不同,主要累及的器官也有差异。

菌型与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菌型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类型,而同一临床类型可由不同的菌型所引起。

患者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潜伏期1-2周,随后因菌体繁殖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而发病。

病程可分为三期:①败血症期(发病1-3天),有明显的早期急性感染症状,而无明显的组织损伤;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出现内脏器官的病变及轻重不等的出血、黄疸、脑膜炎和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感染多于此期死亡。

③恢复期(发病2-3周),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一般不留后遗症,有时因特异免疫反应可发生眼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属急性全身性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一般轻微。

主要器官改变如下:1、肺主要表现为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预防
重点在于消灭传染源与切断传播途径,做 好预防注射。 1.传染源的管理:
防鼠、灭鼠。及早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对 病人的血尿等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水源,进行用水消毒,防止接触疫水。
预防
3.自动免疫:疫区居民提前一个月接种与本地流行菌
株相同的钩体多价疫苗,第一年皮下接种2次,以后 每年加强1次,剂量为: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尿等常规,血生化(肝肾功) (二)特异性检 1.血培养: 2.血清学检查:显凝试验:抗体效价>1/400,
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 诊, 3.其它:ELISA、PCR、DNA探针等可作早期诊 断。
诊断
• 1. 流行病学资料 • 2. 临床表现 • 3. 实验室检查
器功能的损害,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二)对症治疗 早期卧床,足够热量及维生素,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后发症治Leabharlann :一般不需抗菌素;赫氏反应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或其它 抗生素药物后30分钟到4小时内。因大量钩 体被杀灭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 重,常见有高热、寒战、血压下降、呼吸 心率加快、原有症状加重,持续30分钟至 数小时,少数诱发致命的肺弥漫性出血, 应立即用激素治疗。因此,首剂抗菌药物 治疗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鉴别诊断
1. 发热:上感、流感等 2. 黄疸:黄疸型肝炎 3. 肾炎: 4. 肺出血型与肺结核,中毒休克性肺炎。 5. 脑膜脑炎
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卧床、就地治疗。包括 抗菌、对症、后发症治疗
(一)抗菌治疗 强调早期应用抗菌素,减少脏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
7
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以下各型的主要依据,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
8
.
9
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表现为后发热、眼后发症、神经系统后发症、胫前热等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
感染科
1
一、疾病概述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中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
12
2.早期及钩体血症型的治疗(1)抗菌药物治疗。(2)镇静药物治疗。(3)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
13
3.肺弥漫性出血型的治疗(1)抗菌药物治疗。(2)镇静药物治疗。(3)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4)输液。(5)强心药物治疗。
.
14
4.黄疸出血型的治疗对轻、中度患者,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适当对症治疗即可,对重症患者,应加强下述疗法。(1)出血处理。(2)精心护理。(3)保护肝脏。
17
因临床类型不同,各地报告本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轻型病例或亚临床型病例预后良好,而重型病例或住院病例病死率则较高。
.
18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管理需采取综合的措施,这些措施应包括动物宿主的消灭和管理,疫水的管理、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方面。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 )和黏膜接触含有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
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 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 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以农村为多, 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及分期
01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等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间接血凝试验
检测血清中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操作简便快速。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钩端螺旋体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和灭菌 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
实验废弃物应严格按照生物医 疗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04
临床治疗与护理要点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首选药物
青霉素G,对钩体病有特 效,且副作用小,治疗早 期使用可缩短热程,减少 并发症。
替代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或治疗无效 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四 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清理垃圾、 污水等,减少病原体滋生地。
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疫水,不在疫区游泳、 洗衣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消毒处理
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等进 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
易感人群保护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了解预防措施和早 期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表现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相当于病程第三~十日。按不同临床表现, 可归纳为5种临床类型。
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一)后发热 经治疗或自愈后3~4日发热再现,38 ℃左右, 用药与否,发热均在l~3日内消退
(二)眼后发症 常于病后1周至1个月发生,主要为葡 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脉络膜炎。
病理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感 染中毒型损害。重者可引起下列内脏与 组织的重要病变。
病理
(一)肺 主要表现为出血。初为点状出 血,以后不断增多和扩大,相互融合成 全肺弥漫性出血。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 (皮二细)肝胞间肝溢肿出大。,出肝血细中胞心混可浊见肿少胀量、钩脂体肪。变 性和小叶中央坏死,窦周隙水肿、肝细胞 索离解,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滞。窦周隙、 毛细胆管内可见钩体
三、肝功能检查 黄疸患者血胆红素增高。血清 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肌酸激酶升高
四、肾功能检查 多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血尿 素氮,肌酐升高,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钠等亦可 出现。
实验室检查
五、特异性检查
(一)病原体分离
(二)血清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3周内有与 疫水接触吏、接触猪尿或鼠尿史、或饮 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 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 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 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 数月,最适pH值为7.2~7.4,孵育温度 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 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即被杀灭。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钩端螺旋体病·概况:定义: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鼠及猪类临床特点:早期:钩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晚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早期: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大;中期:进入内脏损害期可见黄疸全身出血,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脑膜炎、心脏损害,休克等;晚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等症状。

一、病原学病原体:钩端螺旋体。

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

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

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

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寒冷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3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8个血清群70个血清型。

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稻田型——黄疸出血群。

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及猪类。

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黑线姬鼠-------- 稻田型;猪-------洪水型患者尿中排出钩体很少,且人尿液呈酸性不利于钩体生存,故人作为传染源可能性不大。

2.传播途径:污水传播:接触环境中的钩体,如稻田、捕鱼、游泳等;护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偶尔受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的同型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易感性高,容易发展为重症。

4.流行特征:季节性:夏秋季。

地区性:稻田型:南方水稻田区多见;洪水型:北方多见。

流行性:局部流行、大流行,散发病例。

职业性:职业人群,偶然接触;雨水型、职业型、游泳型、散发型等。

年龄分布:儿童病例多见三、发病机理发病机理钩体→破损皮肤黏膜→早期的钩体败血症→侵入各脏器(肝、肺、肾、神经系统、肌肉)1早期表现→2中期表现→脏器中钩体致免疫反应→3晚期或恢复期表现(全身毛细血管损伤)基本病变: 毒素→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病理解剖:突出特点是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临床极严重的病例,其组织病变仍相对较轻,故较易逆转恢复。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单纯脑膜炎者预后较好。脑炎者病情较重, 预后差。
end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20d |
流感伤寒型,持续5~10d后热退而结束或发展为 |
1. 肺出血型 2. 黄疸出血型 3.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三)后期并发症
1. 后发热:钩体病经治疗或自愈后3~4d,再出现发热,38℃左右,经1~ 5d而自退,此时并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疗。
3)重度 重度黄疸在170umol/L以上,消化道症状严重,出血 倾向较重,尿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尿蛋白(++)以上,红细 胞、白细胞及管型较多。可出现氮质血症与尿毒症或肝性脑病, 可引起死亡。死亡病例中急性肾衰竭60% ~ 70%,合并肝功能衰 竭者10% ~ 20%。
end
黄疸出血型
球 结 膜 下 出 血 和 黄 疸
黄疸出血型
end
临床表现
脑膜脑炎型
起病2~3d后,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 谵妄、昏迷、抽搐、瘫痪等脑炎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 重者发生脑水肿、脑疝与呼吸衰竭等。
脑脊液压力↑,蛋白↑,白细胞↑,一般< 500×106/L,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 常。脑脊液钩体培养阳性率较高。
病理Pathology
end
病理解剖
• 1.肝 肝窦间质水肿,肝细胞退行性变、坏死, 汇管区胆汁淤积。在肝窦、间质及毛细血管内可 查到钩体。
• 2.肾 肾小管呈退行性变与坏死或缺血性肾小管 病变。间质水肿,可见钩体与单核细胞、淋巴细 胞浸润和小出血点灶。
病理解剖
• 3.肌肉 骨骼肌特别是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出 血;心肌纤维亦可累及。
Go on
结膜充血—眼红
结膜网状充血

10第十节钩端螺旋体病

10第十节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节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t)slJirosis钩体病),是由多种致病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于长江以南各省较为常见。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水稻收割期间,以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散发病例。本病的特点为骤然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腓肠肌明显压痫,眼结合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和压痛。重症病例有肺大出血、黄疸及肾功能衰竭等。
【病理变化】 钩体病的病理变化属出血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继而导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病程经过呵分早期、中期及后期,早期主要是由中毒所致受累器官的功能改变,无明显的器质性变化,中期出现明显的器质性变化,后期出现免疫反应。常见器官的病变如下:
【病理与临床联系】疾病早期,机体对钩体的反应为非特异性,由于其毒性作用,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全身无力、眼结膜充血、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中期,由于钩体及其毒素严重损伤肺、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后期(恢复期),热退后各种症状消失。少数病人在恢复期后1~6个月可出现眼部及脑动脉炎的后发病变。 (王爱民)
3、肾的病变以肾功能衰竭型为最显著。大体,肾体积肿大,切面见皮质苍白,髓质淤血,偶见出血灶。镜下,见间质弥漫性水肿及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有点状出血灶。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
4、心的病变心脏扩大,质软,外膜点状出血,心肌水肿变性和灶性凝固性坏死,质出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
5、骨骼肌病变特别是腓肠肌有点状出血,肌纤维肿胀变性,横纹消失和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及少量炎细胞浸润。
6、后发病变热退后又出现症状者为后发症。其发生可能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还可能因病原体在某些部位残存所致。常见的后发病变有:①眼部病变: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和玻璃体混浊;②脑动脉炎:患者多为儿童,表现为偏瘫和失语症等,主要病变是脑底多发性动脉炎及其所引起的脑实质损害。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A1型题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D.肺毛细血管出现微型缺口,红细胞溢入肺泡E.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19.已成为南方各省流行中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的主要类型是:A.流感伤寒型B.黄疸出血型C.肺出血型D.脑膜脑炎型E.肾功能衰竭型20.钩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A.肝功能衰竭B.肾功能衰竭C.肺大出血D.消化道大出血E.中枢性呼吸衰竭21.黄疸出血型钩体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急性肝衰竭B.急性肾衰竭C.消化道大出血D.肺大出血E.中枢型呼吸衰竭22.钩体病最常见的热型是:A.稽留热B.驰张热C.间歇热D.波状热E.不规则热23.在临床中对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稽留热B.头痛、周身酸痛C.皮肤出血点D.腓肠肌明显压痛E.结膜充血24.钩体病人后发热的原因是:A.复发B.再燃C.继发感染D.变态反应E.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25.下列各项中,对钩体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A.血培养B.显凝试验C.红细胞溶解试验D.补体结合试验E.PCR检测钩体核酸26.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A.四环素B.青霉素C.庆大霉素D.头孢噻吩E.红霉素27.钩体病的预防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依靠:A.管好猪犬B.消灭家鼠、野鼠C.改造疫源地,切断传播途径D.钩体菌苗接种E.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28.下列各项中,对于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意义最小的是:A.发病季节B.颜面和肢体明显出血倾向、肿胀C.腓肠肌明显按压痛D.浅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痛E.急性肾功能衰竭29.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钩体的类别B.钩体的毒力C.钩体的数量D.机体的个体反应差异E.年龄及性别30.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急起发热,多呈稽留热型,部分呈驰张热B.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和腰背肌肉疼痛较为突出C.结膜充血,伴明显畏光、有分泌物D.浅表淋巴结肿大与疼痛,多为腹股沟淋巴结E.少数病人有腹泻31.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各型病人都可有肾脏损害的表现B.少数钩体病人可发生少尿、氮质血症C.黄疸出血型主要表现为黄疸、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D.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疼痛和压痛,触之有波动感E.钩体病脑膜炎型可出现脑膜刺激症或者是神志改变,脑脊液呈无菌型脑膜炎改变32.关于钩体病后发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多于体温正常后3~4天发生,体温38℃左右,持续1~3天B.后发热与抗生素的剂量无关C.后发热时重新出现钩体血症D.血内嗜酸粒细胞可增高E.后发热预后好33.关于钩体病,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每次流行时,单纯型最多见B.肺大出血是钩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C.各型病人均可出现肾损害D.部分病人可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E.脑膜脑炎型患者的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34.钩体病肺弥漫性大出血的因素包括下列各项,除外:A.病原体毒力强B.病人免疫力低C.病后未及时治疗D.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E.早期应用镇静剂35.钩体病的诊断依据除外哪项:A.在流行地区6~10月,在近20天内曾接触过可能污染钩体的水B.急起发热,全身疼痛,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原因者C.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正常或降低D.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E.胸片、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漫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影36.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B.为尽快杀灭病原体首先应大剂量使用青霉素C.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是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D.肺大出血型应尽早使用镇静剂E.黄疸出血型患者应采用保护肝肾治疗A2型题37.男,20岁,持续发热7天于7月20日入院,伴畏寒、周身酸痛、乏力、鼻、食欲减退。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宣传资料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宣传资料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宣传资料一、概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和流行。

我国钩体病广泛分布和流行,从1934年发现钩端螺旋体(钩体)以来,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自1955年本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195B年四川省温江等县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全国各地广泛重视。

从5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期,我国南北方有数一次规模较大的流行,全国共发病230多万例,死亡2万多例,对人民健康及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全世界已从200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并能长期带菌。

我国已从病人、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等60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

啮齿目鼠类是钩体许多菌型的主要储存宿主,其中三种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主要传染源。

家畜以猪和犬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各种带菌动物由尿、乳、唾液和精液向外排出钩体,其中以尿的排菌量大、排菌时间长而污染外环境。

钩体在外环境水体或潮湿土壤中,可以较长期地存活,甚至可以繁殖。

人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钩体病,水田劳动、开垦荒塘、荒田、积肥、收集猪饲料(水浮莲等)都要接触水和潮湿土壤,这些场所常被鼠类和家畜尿所污染,因而人感染和患病的机会特别多。

洪水泛滥时,家畜的尿排泄物、家畜饲养场的积水和泥土、鼠类栖息地及其排泄物等被洪水淹没和冲刷扩大了污染范围,灾区群众为抗洪排涝、抢救庄稼与洪水接触、有时还饮用污水或洪水侵入过的井水或河水,因而造成大流行。

三、流行形式我国有三种的疫源地即自然疫源地,经济疫源地,混合疫源地,决定了各地钩体病的流行形式。

主要三种流行形式,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

(一)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区,其流行形式主要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以猪为主要传染源。

个别地区出现雨水型,以犬、猪为主要传染源。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主要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也时有发生,以鼠和猪为主要传染源。

(三)根据现有资料,陕西省只报告过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
会最多,对人造成的高级威教育胁较大。
14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钩端螺旋体 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 外污染环境;鼠类和蛙类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鼠类能终生带 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充盈、淤血,被膜下可见出血灶;肾脏肿大、
淤血、出血;肠及肠系膜充血;肠系膜、腹股
沟及颌下淋巴结肿大高级,教育呈灰白色。
18
病理变化 (亚急性和慢性型)
• 各部位组织水肿,以头颈部、腹部、胸壁、四 肢最明显;肾脏、肺脏、肝脏、心外膜出血明 显;浆膜腔内常可见有过量的黄色液体与纤维 蛋白;肝脏、脾脏、肾脏肿大。
高级教育
16
临诊症状(亚急性和慢性型)
• 主要以损害生殖系统为特征。病初体温有不同 程度升高,眼结膜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 的下颌、头部、颈部和全身水肿。母猪一般无 明显的临诊症状,有时可表现出发热、无乳。 妊娠不足4~5周的母猪,感染后4~7天可发 生流产和死产,流产率可达20%~70%。怀 孕后期的母猪感染后可产弱仔,仔猪不能站立 ,不会吸乳,1~2天死亡。
高级教育
17
病理变化 (急性型)
• 此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和各组织器官广泛 性出血以及坏死为主要特征。
• 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粘膜、肝脏、肾脏以
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胸腔及
心包内有浑浊的黄色积液;肺淤血、水肿,表
面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淤血,或有出血性梗
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色,质脆,胆囊
高级教育
12
• 钩端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 以在水田、池塘、沼泽和淤泥里至少生存数 月。在低温下能存活较长时间。
• 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 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 、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 、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使临床表现育
3
高级教育
4
病原学
• 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 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一端或两端弯曲 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钩体运动活泼, 沿长轴旋转运动。中央部分僵直,两端柔软, 有较强的穿透力。对人、家畜、野生动物都有 致病性。
• 钩体长度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 直径平均为0.1~0.2μm。
11
• 钩体是需氧菌,常用柯氏(korthof)培养 基和希夫纳培养基(pH 7.2~7.5) 25~ 30℃培养。培养基中需加入新鲜灭活的兔血 清。钩端螺旋体严格需氧,其生化特性不活 泼,不能发酵糖类。
• 如何进行采样和培养?
• 早期钩体血症时取病人血液,床旁接种于含 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中,置28℃ 孵育, 约1 周左右生长,阳性可达30%~50%。
问题:采用何种方法对高菌级教体育 进行观察和检查? 5
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钩体
的结构:菌体、轴丝、外膜。
高级教育
6
菌体由胞壁、胞浆膜、胞浆组成。 轴丝为钩体的运动器官,也是其支持结构。 外膜薄而透明,具有抗高原级教活育性,产生保护性抗体。 7
革兰氏染色阴性。但钩体不易着色。可用镀银染色或 甲苯胺蓝染色等方法检测。也可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测。
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炭
• 成年猪的慢性病例以肾脏病变最明显。
高级教育
19
诊断
• 1.微生物学诊断 采集病猪血液、尿液,或病 死猪的肝、肾、脾和脑等组织。死后检查要在 1-3h内进行,否则菌体大部分会发生溶解。用 暗视野显微镜直接镜检或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 查。组织中的菌体可染色后检查。病料可用作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 2.血清学诊断 主要有凝集溶解试验、微量补
第十章 钩端螺旋体病
高级教育
1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nosis,钩体病)
• 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 钩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和自然疫源性急 性传染病。
• 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家畜和疫水后,钩体 可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粘膜感染机体。
• 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
• 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
• 钩端螺旋体的型别不同,对机体的毒力、致 病力也不同。
高级教育
10
• 钩端螺旋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 液和脊髓液里,在急性发热期,广泛存在于 血液和各内脏器官。
• 某些致病菌型在体内产生的钩体代谢产物如 内毒素样物质,细胞毒性因子、细胞致病作 用物质及溶血素等可引发机体剧烈反应。
高级教育
•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 呼吸道以及生殖道粘膜。
• 易感性 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
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严重。
中、大猪一般病情较高级轻教育。母猪不发病。
15
临诊症状(急性型)
• 多见于仔猪,特别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呈暴 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1~2周。临诊症状表现 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稽留3~ 5天。病猪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皮肤干燥 ,全身皮肤和粘膜黄疸,后肢出现神经性无力 ,震颤。有的病例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色如 浓茶;粪便呈绿色,有恶臭味,可见血粪。死 亡率达50%以上。
取血、尿及脑脊液检测病原,但阳性率不高。 可超速离心集菌后直接高镜级教检育,以达到快速诊断目的。8
高级教育
9
• 据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统计,全世界已发 现的钩体共有23个血清群(serogroup), 200 个 血 清 型 ( serovar ) 。 我 国 已 知 有 19 群161型,是世界上发现血清型最多的国家 。其中较常见的有13个血清群、15个血清型 。
• 如何进行消毒?
高级教育
13
猪钩端螺旋体病
• 猪钩端螺旋体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长江流域和 南方各地常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近年来黑龙 江、新疆等地也有流行的报道。在夏、秋多雨 季节为流行高峰期。
• 猪的带菌率和发病率较高。一般呈隐性感染, 也时有暴发。其临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
• 急性病例以发热、贫血、水肿、黄疸、血红蛋 白尿、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