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韵律,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古诗的背景介绍、诗句解析等内容。
2. 古诗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
3. 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4. 彩色笔:用于标记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韵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古诗:播放古诗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注意诗句的韵律和停顿。
3. 解析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古诗: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板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2. 诗句:分别列出三首古诗的诗句,并用彩色笔标记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3. 诗句解析:简要地解析每首古诗的诗句,包括诗句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解析,写出自己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朗读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电子设备
•古诗文本资料
•老师提前准备的课堂活动安排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 分段讲解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练习 - 分角色朗读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四步:表演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讨论交流 -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于深奥的讲解方式。
其次,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确保学习效果的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文的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等美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这两句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另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进行了分享,他们认为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拓展(1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的古诗文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17.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18.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对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9.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五.教学方法
6.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7.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8.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背诵和理解《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较好地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朗读。
2.听写+填词练习。
3.听课后问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口胡一段飘雪江河的美景,引出古诗《江雪》。
2.让学生画个画,勾勒出你的江雪江河的美景。
3.学生看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学习《江雪》1.教师现场讲解《江雪》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朗读整首《江雪》。
3.让学生理解整首《江雪》的意境,并借助画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点评。
第三步:学习《登高》1.听教师朗读《登高》。
2.分组朗读《登高》,搭配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3.教师讲解《登高》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学生理解整首《登高》的意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点评。
第四步:学习《悯农》1.看动画片《悯农》,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
2.跟教师一起朗读《悯农》。
3.画一个农村场景,表达诗句中的意境。
4.教师点评。
第五步:总结1.教师简单总结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家庭作业1.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古诗,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演讲、表演或朗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文学成就,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3. 学生对古典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诵示范。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山行》、《江雪》、《枫桥夜泊》,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朗诵练习:学生分组或个别朗诵古诗,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如节奏、语气等。
5. 总结:回顾三首诗的内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感想。
板书设计- 《山行》:描述登山所见,表现诗人高洁的志趣。
- 《江雪》:描绘雪中江景,反映诗人的孤独感。
- 《枫桥夜泊》:叙述夜泊枫桥的景象,透露诗人的忧愁情绪。
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内容包括对诗的理解、感受和联想。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避免机械记忆。
同时,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加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内容包括:《鹿柴》、《暮江吟》、《题西林壁》三首古诗的学习。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结合课文后的注释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诗句含义,提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强化文化自信,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对古诗内容的分析、解读,提升阅读理解与赏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从古诗中汲取人生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举例:《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学生需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这空旷山林中的心境。
2.教学难点
(1)生僻词语的理解:如《暮江吟》中的“棹”、“涕”,《题西林壁》中的“巉岩”等,需结合课文注释和语境来理解。
(2)古诗意境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图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朗读等音频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峨眉山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吟诗作赋的场景。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 (含习题解答)
9古诗三首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13个。
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
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
如:“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
“阁”是半包围结构,是一个形声字,可组词“阁楼”。
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读中理解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教学时,把朗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发挥想象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思。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同时,品味每句诗的意思,琢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预习提纲(1)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
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熟读这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暮江吟》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举例说明:
-对于意象的理解,教师可以展示江边日落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进而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在把握诗歌情感方面,教师可以讲述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如他当时的心境和社会环境,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感受。
-针对词语多义性,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展示“吟”字的不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义的变化。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学生对于“半江瑟瑟半江红”中意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图片、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诗歌情感把握:小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通过讲解诗人背景和时代环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创作表现让我眼前一亮。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画笔描绘出了对《暮江吟》的理解,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联系实际,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提问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韵律、对仗、意象等。这些都是古诗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暮江吟》这首诗。通过解析诗句,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描绘江边的景色和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片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登鹳雀楼》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深邃的人生哲理以及孤寂的夜晚,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和创作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学生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和文学常识,理解并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对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多次朗读和教师的指导,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对古诗背后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讲解,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古诗主题。
2. 朗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想象创作: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6.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主,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2. 诗歌《望天门山》、《登鹳雀楼》、《枫桥夜泊》3. 重点字词:天门、鹳雀、夜泊等4. 诗句分析:每首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9.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洞庭》。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感悟,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诗文,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同时,为学生讲解诗文中的生字词,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以画引入,激趣学诗(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边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山吗?谁去过庐山?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风光?(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都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看,这就是庐山,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交流资料,理解诗题1、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2、指名介绍西林寺及庐山,教师补充题壁诗的资料。
了解“题西林壁”就是指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教师引问: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苏轼?三、初读古诗,感受美1、学生仔仔细细将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
3、师生合作读。
读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
四、精读古诗,理解美1、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和自己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小组内互相交流、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中指导。
)2、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1)交流第一、二句。
①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我喜欢“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因为这句诗写出了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庐山: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②画一画:请动笔画一画“岭”“峰”。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各自的特点。
(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
)③说一说: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角度看了,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重点)3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培养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的能力,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哲理。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培养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的能力,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哲理。
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情景,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看图猜古诗”的游戏。
(出示古诗配图)预设:《望庐山瀑布》、《咏柳》、《清明》。
2走近作者。
预设:(1)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3)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对这几位诗人词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让我们一起了解文人墨客为各种美好的事物留下的赞歌吧。
二、学习生字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3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1)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口今=吟巧记:莫添一口(暮)孙子走了(逊)(2)形近字辨析。
题(提)暮(幕)缘(掾)降(绛)逊(孙)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
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诗特点。
(2)借助课后注释或插图理解字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能力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②能背诵,默写全诗.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教师准备:课件,诗签[教法]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1.解题.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①指名读.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③生教读.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一)介绍"挑战赛"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2)见诗签2.教师总结.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默写全诗.[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残——→月阳→美江——→露水《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 体会两首诗表达的异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1. 板书-----庐山庐山,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或学过的有关庐山的文章,说说庐山给你们留下的怎样的印象?谁来说说?2.学生汇报.3.师:是的,庐山不仅水美.雾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书)“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认识“暮、瑟”7个生字,会写“吟、题”等13个生字。
2.诵读古诗词,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5.体会古诗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词,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旧知唤醒记忆导语: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从小就有所接触,你能够背诵两首古诗词吗?和哪位诗人比较熟悉?(1)指名学生背诵。
(2)学生谈一谈对诗人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三位诗人,并且诵读他们的诗词,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导语: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画,一首歌,下面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
《暮江吟》1.作者简介。
2.解课题。
3.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默读诗句,看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抓住关键的字词,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
(1)将“看”到的画面说给你的同桌听。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5.师生合作,交流展示。
(1)画面认领,教师出示画面,学生根据画面诵读诗词。
(2)我说你对,教师说诗句描绘的场景,学生答对诗句。
6.悟情感。
三、理解诗意,感悟哲理《题西林壁》1.作者简介2.解课题3.自学指导(一)(1)读古诗前两句,参照注释,试试自己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从中看到了什么横、侧、高、低、远、近随着诗人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一样4.自学指导(二)(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句的意思(2)体会后两句诗句蕴含的哲理5.古诗背一背6.课堂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2)学了这首古诗,我懂得了( ) 《雪梅》1.作者简介2.解课题3.自学指导(1)读古诗前两句,参照注释,试试自己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雪和梅花争论不休,让文人骚客都为难)(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句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能力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②能背诵,默写全诗.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教师准备:课件,诗签[教法]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1.解题.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①指名读.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③生教读.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一)介绍"挑战赛"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2)见诗签2.教师总结.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默写全诗.[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残——→月阳→美江——→露水《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 体会两首诗表达的异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1. 板书-----庐山庐山,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或学过的有关庐山的文章,说说庐山给你们留下的怎样的印象?谁来说说?2.学生汇报.3.师:是的,庐山不仅水美.雾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书)“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九百多年前,48岁的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当时已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板书课题)题西林壁4.解释诗题齐读两遍。
齐读两遍,生齐读.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你对题目中的哪些不理解?(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苏轼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然后互相检查读音情况.(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师:这是苏轼游览庐山之后,做了五首诗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2.展开小组,小组中合作学习古诗。
(1)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前面也学习了古诗,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汇报。
出示学习方法:(小黑板出示)a.先自由朗读古诗。
b.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先理解单个字的意思.然后在连接起来,说出整句的意思.c.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质疑,解疑。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组中点拨。
3.检查小组中学生学习效果.(1)师:刚才,大家学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想听听各个小组的汇报。
学了古诗,你们知道了一些什么?(2)学生自由汇报。
说说诗句的意思。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机点拨:岭峰画一画(4)练习: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眺望 ,在近处观察 ,在高处俯视 ,在低处仰望 ,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此两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山中.三.体会意境,悟诗哲理。
师: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诗句,读读意思,看看还有什么问题?(1)师:读到这,说到这,想到这,作者就在这座山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难道,你们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2)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正因为作者在庐山的某个地方,也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庐山的整体样子。
因而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3)学生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样的是庐山,只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庐山的样子就不同。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样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5)学生沉思:(联系生活实际).A.观看车子,就很好的给我们阐述了这一道理。
b.下棋时,不是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也就是这一道理。
C.老师想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6)小结哲理:学到这,不难看出,作者借观庐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生汇报: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
齐读哲理: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
四.感情朗读,背诵.1.以饱满的热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2.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备的既快又有感情.3.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本,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雪梅》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赏雪梅1. 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
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雪梅雪白梅香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