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论文

合集下载

论文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

论文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

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居《西厢记》有何不同?——高一四班钟明呐李高洁曾超梁家鹏指导老师:彭静关键词:元稹《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异同摘要:千百年来,一部《西厢记》唱出了人间至爱,鞭挞了封建家长组专制,激励了无数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它在神州大地为天下有情人唱出了千古的期盼与祝福。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说以,《莺莺传》与《西厢记》可谓“同源”。

《西厢记》是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编写的,那么,它们到底有甚么不同呢?正文:(一)作者与时代的区别:1.莺莺传:唐代传奇。

元稹撰。

元稹(公元779年~公元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莺莺传》原题《传奇》。

《异闻集》载此篇﹐《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

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

”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 (804)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它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遣弃的故事。

关于张生的原型﹐旧有张籍(文昌)﹑张珙(君瑞)﹑张先(子野)三说﹐皆误。

读《莺莺传》

读《莺莺传》

读《莺莺传》读《莺莺传》李剑清一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小到一首绝句,还是大到一部煌煌巨制,大致都有一个标准:看它诞生以后,是否能被世人接受,广为阅读。

大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先征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同时,还能征服不同时代的读者。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存在的依据。

元稹的《莺莺传》被千百年的读者所接受,必然会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莺莺传》的读者群中,自然不会少了文学史家、小说史家。

可是,文学史的研究是近百年的事。

如果从世界文学范围来看,19世纪以前,是诗歌的世纪,19世纪以来,小说这种文体成为大宗。

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面临仅次于佛学东传之后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文学界也是如此。

西方已辉煌了近一个世纪的小说,首次进入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视野之中。

一扫几千年的传统文学观念: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

文学史家开始涉足于古典小说的研究,鲁迅先生首当其冲。

1920年8月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1924年6月正式出版《中国小说史略》,打破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一举奠定了中国小说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格局。

无稹的《莺莺传》开始进入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先生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而李绅杨巨源既各赋诗以张之,稹又早有诗名,后秉节钺,故世人仍多乐道。

”[1](P65)鲁迅先生接受了宋代王性之、赵德麟提出的张生为元稹自寓的说法,成为权威观点。

同时,鲁迅先生指出元稹《莺莺传》中张生的议论文字,说这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这种从道德标志评价《莺莺传》的思路,又成为后继的文学史研究者立论的切入点。

20世纪的几部颇具影响的《文学史》皆是如此。

写作于30年代,出版于40年代,影响于50年代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莺莺传》的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名门闺秀,为了追求爱情的幸福生活,反抗封建道德而终归于失败的女性悲剧,并成为小说中在封建压力下反抗斗争而遭受着牺牲的女性典型之一。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談〈鶯鶯傳〉中鶯鶯面對情、禮的掙扎到釋懷分析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 呂令佳摘要傳奇小說發展至唐代,文學逐漸走向成熟期。

文人將思想與情感寄託於作品中,在人物刻畫以及情節上的轉折,編排也更加飽滿。

傳奇小說的勃興,與唐代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文化的變遷與社會風氣的開放,也間接影響文人的文學創作。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愛情題材的作品也隨之興盛。

作品著重鋪陳,大多是以戀愛的女性一方為主軸,藉以描寫她過往之經歷以呈現故事全貌。

〈鶯鶯傳〉為唐代傳奇的情愛名篇,作品中不單是講述一段男女之情,更是藉由不同面向去思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該如何抉擇? 本文中之論述將聚焦於主角崔鶯鶯,探討這位受到社會價值制約的名門閨秀,面對人生的情愛追求再至自我審視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唐代傳奇、愛情題材、〈鶯鶯傳〉、崔鶯鶯。

壹、前言文學作品能夠間接反映出當代的時事。

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在德宗至敬宗時期最為鼎盛。

隨著唐代社會的變遷與社會風氣的開放,個人主義興起,情感不再受限,而是能自然流露體現於作品之中。

唐代小說家藉著生花妙筆,揮就了許多照耀古今的文學作品,它不僅代表唐代散文的浪漫主義思潮,且充分反應當代商業社會的形形色色,建立了寫實文學的基礎,一方面提高了小說創作藝術,一方面充實了小說的現實內容,造成了它藝術價值的永久不朽。

1傳奇小說中的愛情題材也在此時興起。

葉慶炳曾在談及唐代傳奇時,說到:「至唐代,小說始告成熟;至唐代,國人始懷創作藝術品之心情寫作小說。

」2唐代小說的成熟乃自於在自由思想的環境下寫作,作品更能貼近生活並且引起共鳴。

而文人筆下的愛情故事,代表著唐代的自由戀愛風氣逐漸突破禮教的束縛。

「唐代文人之創作心理乃有雋妙之愛情鋪寫;而唐人傳奇之愛情敘寫,亦能彰顯唐代文人之創作心理。

」3顯示出愛情題材在唐傳奇的提昇,與文人的創作心理有密切關係。

〈鶯鶯傳〉乃唐傳奇的情愛名篇,文中寫出崔鶯鶯與張生兩人之間的情愛糾葛,述說一個受到社會價值制約的名門閨秀,對於情愛的追求與自我探索。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莺莺传》是唐代文人元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悲剧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探讨。

首先,社会等级制度是导致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感情结合,更涉及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联盟。

崔莺莺是贵族之女,而张生是一个穷书生,两人社会地位的悬殊,使得他们的爱情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尽管崔莺莺对张生有深深的情感,但她的家庭无法接受这个婚事,最终使得两人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其次,礼教的束缚也是导致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相对低下,婚姻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崔莺莺虽对张生有情,但在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

当她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时,她无法反抗,只能黯然接受这个结果。

此外,张生的多情也是造成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张生对崔莺莺用情至深,但他的感情却没有得到回应。

他的多情使得他对崔莺莺念念不忘,却也导致他在爱情中受到了痛苦的折磨。

最后,命运的无常也是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崔莺莺和张生两情相悦,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结合。

然而,命运的无常却让他们在历经曲折后最终走到了一起,但幸福却转瞬即逝。

这种命运的无常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悲剧,让人为之感动。

总之,《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悲剧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结果。

从社会等级制度到礼教的束缚,再到张生的多情和命运的无常,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个体在社会等级制度面前的无助。

崔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女子,虽然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但在面对婚姻选择时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张生作为一个穷书生,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压力下,他也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

此外,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礼教对女子的束缚。

崔莺莺虽然对张生有深深的情感,但在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

莺莺传论文

莺莺传论文

唐宋传奇鉴赏——浅析《莺莺传》与中国封建文化院系:民生学院年级:12级姓名:**专业:会计学E-mail: *******************论文完成日期:2014年6月浅析《莺莺传》与中国封建文化寇依会计学E-mail:*******************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以爱情为题材的杰出代表作,是一部“始乱终弃”的女性婚恋悲剧。

文中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美丽、温柔而又痴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女性人物世界。

本文通过《莺莺传》探析中国封建礼教对故事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唐代婚俗文化的多重性。

关键词:莺莺传封建礼教唐代婚俗一、封建传统伦理思想对《莺莺传》的影响元稹的《莺莺传》中所塑造的崔莺莺的形象,是唐代爱情传奇文本中塑造得具有较高文学史意义与美学价值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不仅具有绰约的风姿、隽雅的谈吐以及过人的才艺,而且敢于超越封建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大胆主动地与张生交往、相恋,以至于“自荐枕席”①她的形象无疑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女性人物世界。

然而,《莺莺传》深受儒家诗教的影响,在文本的各个层面都渗透着诗教意识。

对此,不少学者有所论及。

如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将《莺莺传》视为主人公儒家道德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道德‘成长’的故事。

经过了微小的堕落和随后的悔悟,年轻人成长了,从自己的错误里面汲取了教训。

”②文中,虽然未对莺莺家世做详尽的介绍,但在当时崔氏是一个大姓,应该是名门望族。

而且可以从莺莺的日常举止中仍然能看出她深受家庭封建礼教的熏陶。

从伦理的层面上看,《莺莺传》并非单纯的爱情小说,它渗透了讽喻封建教化的目的,与儒家传统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唐代传奇产生之前的女性形象,或是如屈原创造的“湘夫人”、曹植创造的“洛神”一类,虽有“女儿身”却没有女性主体,没有真实自我生存价值与生命意志的“意象符号”;或是以“妲己”、“赵飞燕”等人为代表的总让帝王误国、男人遭难的“祸水”。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元稹的《莺莺传》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而究竟是否是张生有意为之还是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在《莺莺传》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艺术立体,因此对于崔莺莺这个形象做了简要论述。

在作品中的崔莺莺是一名冷静且理性的美貌女子,而不是一个充满爱意、感情丰富的恋人。

尽管二人后来成为频繁密会的恋人关系,莺莺也爱着张生,不舍与其别离,但通过作品整体反映出来的崔莺莺的形象是冷静而理性的。

她虽然对张生的离去恋恋不舍,但她并没有挽留张生。

另外,两天之后的十八日,她虽然由红娘引路,去张生的住处,并与其过夜,但整个晚上她没有说一句话。

莺莺当天的表现也与几天前的行动完全不同,从几天前的见面到十八日晚的夜会这期间莺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我们无从得知。

尽管莺莺爱着张生,分手后为其寄去情真意切的回信,但作品中对莺莺的描写处处表现出她是一位没有丝毫的感情动摇的、非常理智的女人,她的行为甚至会动摇人们认为爱情与理智通常是相悖的观念,甚至会产生“莺莺究竟是否真心爱张生”这样的疑问。

也许张生最后离开莺莺也是因为自己对此没有信心的缘故。

在儒家封建秩序严格地起支配作用的时代,莺莺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张生。

崔莺莺的父亲虽然早逝,但莺莺作为名门闺秀,不论从其曾经接受的家庭教育也好还是其他也好,都无法破坏已有的秩序。

尽管作为一个女子,她无法挽留前去赶考的张生,但她将“离别”这一事实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的想法,还是不能不使人怀疑其爱情的真实性。

总之,《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名普通人很难与之匹配的女子。

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举止非常理智,她从不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表露出来。

所以张生即使与她同床共枕对她也没有任何自信。

那么,莺莺与张生是否真正相爱?尽管莺莺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甚至于直到最后也没有不顾颜面去求张生,但她确实是真心地爱着张生的.而张生最终也没能猜透莺莺的心思,因此一直怀疑莺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她。

莺莺传论文

莺莺传论文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年限年月至年月指导教师职称申请学位学士学位年月日从《莺莺传》探析唐代婚俗文化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以爱情为题材的杰出代表作,是一部“始乱终弃”的女性婚恋悲剧。

本文通过《莺莺传》看到了唐代的婚俗文化,进而分析了这种婚俗特点的文化根源,折射出唐代婚姻观念的双重性特点,即封建性与开放性。

同时也指出了这种婚俗文化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莺莺传唐代婚俗文化根源历史影响Probe into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inThe Tale Of YingyingAuthor’s Name: Tutor:ABSTRACT:The Tale Of Yingying , written by Yuan Zhen( a famous writer in Tang Dynasty),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ork among love-themed Tang legends . The work is a tragedy of love story between Zhang Sheng and Cui Yingying , resulting with Zhang Sheng's leaving away from Yingying faithlessly.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the Dang Dynasty through the Tale of Yingying, then analyzes the cultural root of this marriage custom’s features, It reflects the double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attitude in the Dang Dynasty--- feudalization and openness. At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e historical effects of such a cultural phenomenon.KEYWORDS:The Tale Of Yingying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cultural root historical effects目录一、《莺莺传》中所反映出的唐代婚俗 (1)(一)“六礼” (1)(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三)“门当户对” (2)(四)“自由婚恋” (3)二、《莺莺传》中婚俗特点的文化根源 (3)(一)等级观念 (3)(二)唐代婚姻观念的开放性 (4)(三)唐代婚姻习俗下妇女地位本质上依旧低下 (5)三、《莺莺传》婚俗文化的历史影响 (7)(一)家长制下的夫权婚姻形式遗留至今 (7)(二)兼容并包的社会体制促进了婚姻自由选择和女性解放的萌生 (7)四、结语 (8)注释 (8)参考文献 (8)唐代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试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意象运用

试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意象运用

48试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意象运用钟凤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摘要:本文主要对唐传奇《莺莺传》里的意象运用进行探讨,并且试分析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唐传奇;《莺莺传》;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意象来呈现,其对物象的选择和组织空间极大。

长久以来,诗歌的意象研究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可。

然而,意象并不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审美特征,它也适合其它艺术,比如小说领域。

只是,对于小说家来说,选择意象没有诗人们那样自由放恣,他们从小说整体构思出发,会更多地考虑选择那些最能营造小说背景,最能表现小说人物心理的,结构事件前因后果等等的意象来为小说加分,否则锦上添花的愿望瞬间就会化为乌有,甚至成为败笔。

唐传奇《莺莺传》,是由元稹编纂的一篇非常经典的传奇小说。

对于该传奇的各种研究层出不穷,大抵从最早的对“张生即元稹自寓”观点的认同,到围绕《莺莺传》的创作时间、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崔张离异的原因等问题的研究探讨。

但是,对于该传奇的意象运用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且我发现意象在该小说的运用很是丰富出彩,于是我想对意象在该小说中的运用进行一定地探讨。

首先,我们看看功能性物象在该传奇中的运用。

所谓功能性物象是指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有具体物品担当,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意义的符号。

我们试举两个意象来展开分析。

一、“墙”意象。

“墙”的本义是指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

《释名•释宫宝》中曰:“壁,辟也。

辟御风寒也。

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是指用泥土使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墙”有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存在,而是成了封建秩序和规范的象征。

孟子《孟子•藤文公下》里记载:“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

这里的“墙”俨然已被视为具有礼制约束的物体,是秩序和规范的象征。

论《莺莺传》崔、张爱情的真实与理性

论《莺莺传》崔、张爱情的真实与理性
身西厢相会 。
小说 中,张珙一 出现 ,就是 内外 兼修 的君子形 象 , “ 性温茂 , 美风容 。 内秉坚孤 , 非礼不可人” 。 这样 的人 , 通 常极具理想和抱负。但是 , 张珙 坚守 “ 礼” 的同时, 又不能 “ 忘情” 。对 “ 情” 也有 自己的理论 : “ 登徒子非好 色者 , 是 有 凶行 。 余真好色者 , 而适不我值 。 何 以言之?大凡物之
若以言志一义绳之中唐以前之诗只能做到情字中唐以后之诗则兼做到思字实诗学一大进步时期10游国恩侧重论述中唐诗歌韩孟诗派的理性化特征其实以元白为首的新乐府诗人强调诗歌的现实性讽喻性特征和韩孟诗派的议论化特征散文领域韩愈柳宗元为首倡导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以及中唐的传奇小说都是中唐理性精神的体现
论《 莺莺传》 崔、 张爱情的真实与理性
谢 。在宴席上 , 张珙 见到了“ 常服啐容 , 不加新饰 ” 却“ 颜
色艳异 , 光辉动人” [ 2 1 的莺莺 , 当时即“ 几不 自持。数 E t 来, 行忘止 , 食 忘饱 , 恐不 能逾 旦暮” , 先是通过侍婢转 述 , 然 后 自己诗词表 白 , 种种 的努 力 , 终 于打动 莺莺芳 心而现
小说学和社会学意义。
关键词 : 《 莺莺传》 ; 爱情 ; 理性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2 5 4 ( 2 0 1 4 ) 0 1 - 0 0 9 5 —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2 0
‘ 自从消瘦减容光 , 万转千 回懒下床 。不 为旁 人羞不起 , 为郎憔悴却羞郎 。 ’ 竞不之见 。 后数 日, 张生将行 , 又赋一 章 以谢绝云 : ‘ 弃置今何道 , 当时且 自亲 。 还将 旧时意 , 怜 取眼前人。 ” ’ 莺莺虽然没有现身 , 两首诗 中浓烈 的哀怨 之情显示莺莺并没有将前情淡忘 。

批判男性意识下的《莺莺传》

批判男性意识下的《莺莺传》

批判男性意识下的《莺莺传》内容摘要:元稹的《莺莺传》讲述崔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的故事,元稹笔中的男性意识的劣根性和男性的虚 伪自我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批判张生道貌岸然、虚伪薄情、卑鄙无耻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男性意识对女 性的压迫和伤害。

关键词:《莺莺传》批判男性意识&学教育2。

18。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伪君子张生通过对《莺莺传》的阅读,我将从 三个方面分析张生的形象:道貌岸 然、虚伪薄情、卑鄙无耻。

首先《莺莺传》的开头为我们塑 造了一位正直守礼的温润君子形象9“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 可人然而当他看到莺莺之后却显 示出与他之前大相近庭的表现。

先莺莺的丫头 ,到莺 莺 与莺莺 ,最后拋弃莺莺并总出一套“妖孽”。

开头 的形象与文 张生的为举动形了的对 。

,张生 过莺莺之后将拋弃,体现了他的薄情虚伪,到莺莺之后的一表现,到莺 莺之后张生先是] 之”“因梯其树而”。

又体现了他的。

而 张生对 莺莺的方面,I]”的现实。

《》中的《》、《》的《》。

情子与非 的、生$了子的情后 分道 。

表现的不 之情的$而 子情 的。

吸张生对莺莺前后 的对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薄情的形象。

后,张生莺莺写给他的 :他的 看,并 ,使得莺莺“致有献之羞,不复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莺莺嫁之后也没有相忘于江湖,而去到家要 莺莺,莺莺拒绝之后“怨念之 诚,动于颜”。

莺莺经历了背叛与 可畏言之后再莺莺 的家 插了一刀。

综所述,无论从张生的言语、为还思想,现出一个薄情 、卑鄙无耻、道貌岸然的伪 君子形象,无论元稹如何张生遗弃崔 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也无法改变他的所作所为对莺莺 家人的伤害。

而这种一味偏袒性的做法也现出男性意识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伤害。

二. 男性意识的透视由“张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及该 后世文 激起的长久反响与唱和,均显示出小 性别文化的深深印,一性所,名性阅读,性 情,性性 与性想,性性的小。

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

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

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第一篇: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论唐《莺莺传》与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变化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的原型便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两篇佳作同讲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结局。

《莺莺传》中崔莺莺与张生在柔情蜜意后,最终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二人各自另娶另嫁。

经年之后,张生“适经其所居,耐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

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

”终是劳燕分飞。

而《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在经过“闹斋、寺警、赖婚”等等波折之后,张生取得功名,衣锦还乡,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何相同的故事却有不同的结局呢?在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里,是成是败,关键取决于崔莺莺的态度与想法,所以故事的结局如何跟崔莺莺的自身有着极大地关联。

两篇文章中的共同女主角崔莺莺有着不同的性格,由于她的主导,所以才让两篇文章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研究对比崔莺莺的形象变化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故事的内涵。

研究崔莺莺的形象能弥补在《西厢记》和《莺莺传》两部书整体的解读上对人物形象不够全面、具体的空缺;能通过对比,知晓为何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结局,从而为我们揭开这个谜。

现在对崔莺莺的形象分析研究,主要是针对一本书,而并非是两本书的对比。

主要以时代背景来分析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很少从女子对男子的感情,以及女子的感情要求方面来看。

不管是《莺莺传》还是《西厢记》,都是围绕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来描写的,故事的发展方向如何,还是要看人物的性格与意愿,这就是《莺莺传》与《西厢记》“同人不同命”的原因所在。

但就在目前的研究来看,这方面的想法较少,多数是以背景来解析莺莺的性格。

如在《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三辑》中牛晓霞在剖析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是写到:“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显赫,‘针黹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

深受贵族儒教文化熏陶是必然的。

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莺莺传》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描写了唐代开元盛世,李唐皇
帝才貌出众,治理有道,手握重权的宰相杨国忠矫揉造作,纵横捭阖,引
出了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爱情的悲剧。

首先,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悲剧源于社会体制的限制和压迫。

在唐代,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等级制度严密,阶级差异明显。

崔莺
莺是崔家唯一的女儿,而张生只是一个平民子弟,两人的社会地位悬殊。

这一等级差异成为他们爱情的障碍,限制着他们的相处和相爱。

加之杨国
忠胡作非为,权谋勾心斗角,对崔莺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和控制,使她几
乎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其次,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悲剧还源于人物命运的安排。

小说中描述
了崔莺莺的美貌和才华,她具备了卓越的艺术才能。

然而,命运偏偏安排
她出生在一个寒微之家,难以施展她的才华。

而张生虽然有志气和才华,
但他出身卑微,不能为他们的爱情提供一种稳定和富裕的生活条件。

爱情
的起起伏伏,命运之轮的旋转,使得他们陷入了困境和苦楚。

最后,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悲剧还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限制。

崔莺莺身
陷囹圄,被迫接受杨国忠的压迫和剥削。

封建皇权的压迫和崔莺莺个人的
无奈,明显体现了传统封建文化对女性的困境和束缚。

同时,男女之间的
爱情观念也受到封建道德规范的限制,这使崔莺莺和张生必须为他们所真
心相爱的事情进行付出,他们的爱情不被接受,最终变成了悲剧。

曾对《莺莺传》故事进行改写

曾对《莺莺传》故事进行改写

曾对《莺莺传》故事进行改写唐元和五年,河中府有一户姓崔的人家。

父亲早逝,只留下一个弟弟叫做崔相国。

家中仅靠兄嫂的持家维生,全靠崔相国为朝廷出力。

后来崔相国以无法服侍上司为由,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

全家人都苦苦挽留,可是崔相国执意要回故里。

全家人无奈,只好送别崔相国。

崔莺莺自幼丧母,与父亲、哥哥、嫂子、弟妹们一起生活。

兄长崔相国见小妹生得十分漂亮,不免心生爱慕之情。

可是小崔莺莺性格清高,瞧不上普通的青年男子。

每当父兄问及婚事,她就随便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后来崔莺莺在出嫁前夕被同父异母的弟弟崔璞看见。

崔璞原本以为自己娶的是一个贫苦的老百姓。

可是新娘子出来后,他顿时傻了眼。

原来,崔莺莺虽然身着粗布衣裳,但是天生丽质,娇俏动人。

尤其是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更是楚楚动人,让人看了怜爱。

这是多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想求都求不来的啊!崔璞惊喜万分,想尽办法与这位新娘套近乎。

可是崔莺莺却不假辞色,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要想我嫁你,门儿也没有!进入庙堂后,崔莺莺始终郁郁寡欢,难掩愁容。

再加上婆媳关系处理得不好,丈夫李廓频频与小妾幽会,竟然把自己放在一边。

小崔莺莺伤心欲绝,决定离家出走。

这天夜里,她趁着婆婆睡熟后,偷偷溜出了家门。

这时她又想起了老妇人教给她的诗句,“我今年才十七岁,愿能早晚得见郎。

玉颜艳红如花,羞花闭月更沉鱼。

若不见郎时,不得随君出闺房……”忽然,她听到外面有人说话的声音,她感觉有些害怕,于是赶紧躲到了一棵槐树后面。

偷偷探头一看,竟然是丈夫和小妾。

两人抱在一起,搂搂抱抱,鬼混。

正当小崔莺莺打算转身离开的时候,却听到屋里传出一声惨叫。

顿时,整个人都吓呆了。

她发现这两个人面色铁青,双目圆睁,死死盯着自己,令她毛骨悚然。

随后,那两个人又安详地躺在地上,像是死去一般。

接着,她看到一团黑雾慢慢消失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又重新回到了家中。

当她再次从那人口中听到“妾愿足矣”的时候,真是太好了!她默默念叨,希望这一切都是幻觉。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莺莺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奇小说,讲述了莺莺与郎官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莺莺面对情感和礼仪的挣扎,最终实现内心的释怀。

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莺莺的内心挣扎及最终的解脱。

首先,莺莺作为一个乡村女子,从小受到传统礼教的熏陶,深信娶夫是妇女的主要责任。

她年轻貌美,本可以选择嫁给青梅竹马的郎官进入官宦人家,过上名门正派的生活。

然而,她却深深地爱上了表哥明珠,陷入了对情感和传统礼教之间的挣扎。

情感使她难以割舍,但礼教又限制了她的选择。

其次,在《莺莺传》中,莺莺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她尽管爱慕明珠,但心中始终有着顾全大局的责任感,认为自己应该依从社会传统,选择郎官。

她面对郎官的示爱,内心矛盾纠结,一方面心生喜悦,另一方面却犹豫不决。

在莺莺和郎官婚期将近时,明珠突然造访,情感与礼教之争更加激烈,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

在明珠离去后,莺莺内心充斥着痛苦和无奈,但她仍然努力选择了嫁给郎官。

然而,莺莺的心中对明珠的爱意无法压抑。

她的内心矛盾使得她在郎官家庭中备受煎熬,并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莺莺的挣扎终于在面对郎官婚约碑时得到了最终的解脱。

她意识到自己对明珠的爱是真挚而深沉的,不可改变,最终选择追随真爱,离开郎官返回了家乡。

在整个故事的过程中,莺莺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彰显了她对情感和礼教的深刻思考。

她不仅仅是单纯的追求个人的情感满足,同时也考虑到了社会和道德伦理的规范。

她对情感和传统礼教之间的冲突的深刻体验,使她逐渐解脱了曲折复杂的心理困扰。

她最终选择真心爱的人,不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达到了内心的释怀。

总而言之,莺莺在《莺莺传》中面临着情感与礼教之间的挣扎,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她最终通过深思熟虑和勇敢选择,实现了内心的释怀。

这一过程既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社会传统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莺莺的故事在表达了对情感自由和传统约束的探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莺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

《莺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

《莺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初读《莺莺传》看到的是张生的冷漠、崔莺莺被抛弃的故事,究其背后才知道,抛弃与被抛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那个时代的传统思想,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

崔莺莺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的女子,经过种种机缘巧合与张生相遇,由此展开了所有的故事情节。

还记得第一次崔莺莺看见张生的场景,张生只觉得眼前一亮,而崔莺莺则是病弱样子但仍旧掩遮不住满脸的红光艳丽,初读文章还以为崔莺莺只是单纯的不想和张生见面,但是经过思考之后,不难发现,那满面的红光不正是看见意中人的娇羞之作吗?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复杂,红娘传信给张生,满心欢喜的应约却发现崔莺莺只不过是把自己叫来批评一番。

书信往来、张生守窗,看似浪漫的追求情节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崔莺莺夜间探望也只是偷偷摸摸,哭哭啼啼,那种看似神往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即为禁地,彼此交好喜欢却只是偷偷摸摸,告诉父母只字不提,原因在于难上加难。

在崔莺莺也表达了心意以后,两人便书信往来,之后张生进京赶考未中,滞留京师,认为崔莺莺乃是天下之“尤物”,终是变心,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另嫁,张生另娶,而最让我们想不到的就是张生路过崔莺莺门口竟想以“外兄”相见,但是终于还是遭到了崔莺莺的拒绝。

崔莺莺是勇敢的,为了爱迈出了那艰难的第一步,她对张生态度的犹豫不定不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变化吗?同时她也是可悲的,最后被抛弃的凄凉伤痛只能独自一人承担,这不正是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反应吗?处在那个时代,无论爱情多美好、多真挚,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悲剧罢了!封建礼教下的故事相必就给我们的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我们不应该愤愤不平,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和现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

论《莺莺传》

论《莺莺传》

作者: 吴伟斌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0页
主题词: 莺莺;张生;唐传奇;中国文学史;艺术形象;文学作品;中国小说史;作者;艺术手法;西厢记
摘要: 《莺莺传》是唐传奇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当时及对后世影响最大。

从张生和莺莺都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这一新的审视角度来分析《莺》传的具体情节,可以看出张生是元稹着意鞭挞的对象,莺莺是作者倾注同情的人物。

文末的“忍情”之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的客观感受是统一的。

因此对《莺》传的评价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应予重新认定。

《莺莺传》研究

《莺莺传》研究

《莺莺传》研究《莺莺传》研究《莺莺传》是元稹的一部重要传奇作品,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具有深远影响,也格外受到了本世纪学者的关注,人们对元稹这部作品的写作时间、创作动机、人物原形、艺术成就等问题都展开了长期、深入的讨论。

写作时间关于《莺莺传》的写作时间,学界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贞元二十年九月说。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中,据《莺莺传》中所云“贞元岁九月”、“后岁余,崔亦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等语,及《才调集》中微之《梦游春七十韵》、韩愈、白居易集中相关之材料,认为“贞元二十年乃最可能”。

此后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卞孝萱《李绅年谱》、《元稹年谱》中都同意此说,另外卞孝萱在《关于元稹的几个问题》中还对此说作了一些补证。

二、贞元十八年九月说。

吴伟斌《〈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在对“贞元二十年”说表示疑问的基础上,通过对元稹、白居易、李绅、杨巨源、韩愈等人行踪和《莺莺传》故事情节的考察,认为《莺莺传》应该作于贞元十八年九月。

写作动机宋人王性之《传奇辩正》曾认为元稹创作此传的目的是觉得自己抛弃莺莺的行为“悖于义”,是“心不自聊”而“出翰墨”。

对于这种说法,曹家琪在《崔莺莺·元稹·〈莺莺传〉》中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元稹写作此传,“本意是要’使知之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莺莺传》以垂诫将来。

”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的第五章《传奇小说中的恋爱主题所反映的阶级矛盾》和李宗为的《唐人传奇》都认为,《传》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态度是前后矛盾的,全文以主要篇幅突出了莺莺的端庄温柔、美丽多情,而在篇末却借张生之口骂她为“妖孽”,称张生的行为为“善补过”,为他辩解。

这一点可以说是元稹创作《莺莺传》时矛盾心理在作品中的体现。

而曾祥麟《张生不是无情种――关于元稹的〈莺莺传〉》则在指出莺莺首先抛弃张生这一点之后,认为“元微之之所以’肯作此贻人口实之文‘,主要是’叙婚仕之际所以至感者‘”,这种“至感”,即赵令畤所说的“此恨绵绵无尽期”,也就是对莺莺的真挚感情、对自己不能尽情的叹恨。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那个时代乃至整个 中国文化 大背景上来考察。通过 这样 的研 究,文章得 出结论 :《莺莺传》是 时代 的悲剧 ,更是性格 的
悲剧 。
关 键 词 :崔 莺 莺 ;张 生 ;性 格 悲剧
中图 分 类 号 :I20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914X(2012)03—0080—03
崔 张 的 第 一 次 见 面 发 生 在 张 生 以 崔 家 恩 人 的 身 份 接 受 郑 氏 宴 请 。 遇 见 “颜 色 艳 异 ,光 辉 动 人 ”的 崔 莺 莺 后 ,“真 好 色 者 ” 张 生 的 人 生 轨 迹 发 生 了 变 化 。他 竞 “几 不 自持 ”,于 是 将 心 愿 诉 于 红 娘 。他 的 一 段 话 可 作 证 明 :“余 始 自孩 提 ,性 不 苟 合 。 或 时 纨 绮 间 居 ,曾 莫 流 盼 。不 为 当 年 ,终 有 所 蔽 。昨 Et一 席 间 , 几 不 自持 。数 日来 ,行 忘 止 ,食 忘 饱 ,恐 不 能 逾 日暮 , 若 因媒 氏 而 娶 ,纳 采 问 名 ,则 数 三 月 间 ,索 我 于 枯 鱼 之 肆 矣 ”。 131张 生 是 一 个 “aP*L3<可 入 ”的 人 ,能 说 出 这 种 有 悖 于 礼 俗 的 话 ,完 全 是 真 情 所 驱 ,是 出 于 对 莺 -N 的 真 心 迷 恋 而 不 是 矫 情 之 语 。
要 探 讨 《莺 莺 传 》悲 剧 的 原 因 ,首 先 要 把 握 张 生 这 个 人 物 思 想 性 格 中最 本 质 的 特 点 。小 说 中 的 张 生 是 一 个 “内 秉 坚 孤 ,非 礼 不 可 人 ”的 人 ,与 朋 友 “宴 游 ”,“他 人 皆 汹 汹 拳 拳 ,若 将 不 及 ,张 生 容 顺 而 已 , 终 不 能 乱 。以 是 年 二 十 三 ,未 尝 近 女 色 ”。[31正 如 张 生 在 开 头 引 用 《登 徒 子 好 色 赋 》,表 明 自 己像 宋 玉 或 章 华 大 夫 ,是 个 很 有 自制 力 、很 有 理 f生的 人 。不 像 一 般 的 登 徒 子 ,不 管 怎 样 的 一 个 女 性 都 可 以 的 一 个 男 人 。意 志 如 此 坚 强 的 青 年 张 生 ,为 何 一 见 莺 莺 ,便 立 刻 改 变 立 场 ,变 成 登 徒 子 了 呢 7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年限年月至年月指导教师职称申请学位学士学位年月日从《莺莺传》探析唐代婚俗文化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以爱情为题材的杰出代表作,是一部“始乱终弃”的女性婚恋悲剧。

本文通过《莺莺传》看到了唐代的婚俗文化,进而分析了这种婚俗特点的文化根源,折射出唐代婚姻观念的双重性特点,即封建性与开放性。

同时也指出了这种婚俗文化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莺莺传唐代婚俗文化根源历史影响Probe into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inThe Tale Of YingyingAuthor’s Name: Tutor:ABSTRACT:The Tale Of Yingying , written by Yuan Zhen( a famous writer in Tang Dynasty),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ork among love-themed Tang legends . The work is a tragedy of love story between Zhang Sheng and Cui Yingying , resulting with Zhang Sheng's leaving away from Yingying faithlessly.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the Dang Dynasty through the Tale of Yingying, then analyzes the cultural root of this marriage custom’s features, It reflects the double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attitude in the Dang Dynasty--- feudalization and openness. At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e historical effects of such a cultural phenomenon.KEYWORDS:The Tale Of Yingying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cultural root historical effects目录一、《莺莺传》中所反映出的唐代婚俗 (1)(一)“六礼” (1)(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三)“门当户对” (2)(四)“自由婚恋” (3)二、《莺莺传》中婚俗特点的文化根源 (3)(一)等级观念 (3)(二)唐代婚姻观念的开放性 (4)(三)唐代婚姻习俗下妇女地位本质上依旧低下 (5)三、《莺莺传》婚俗文化的历史影响 (7)(一)家长制下的夫权婚姻形式遗留至今 (7)(二)兼容并包的社会体制促进了婚姻自由选择和女性解放的萌生 (7)四、结语 (8)注释 (8)参考文献 (8)唐代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婚俗作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蕴含着无穷的意味。

发轫于初、盛唐时期,中唐时期在艺术和创作上发展到顶峰,晚唐开始由盛转衰,并逐渐走向没落,内容广泛涉及爱情、政治、历史、豪侠、志怪、神仙等的唐传奇以其数量多、成就高的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成为研究唐代婚姻习俗弥足珍贵的文学佳品,这些作品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世人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杰出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个张姓的书生和富家小姐崔莺莺相爱,最后又将其抛弃的故事,感情真挚动人,让人无不为崔莺莺所遭受的悲剧动情。

文中反映了当时的许多社会风气和习俗,而这在唐传奇中是不可多得的。

一、《莺莺传》中反映出的唐代婚俗《莺莺传》讲述了唐代贞元年间一个爱情悲剧故事。

文中主要人物有:崔莺莺、张生、红娘、崔母。

男主角张生时游蒲州,居普救寺,巧遇暂寓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其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设法保护了崔家。

崔夫人设宴答谢,并命女儿出拜张生,二人互生爱慕之情。

张生托红娘送去情诗《春词》,崔家虽已没落,却是昔日名门,莺莺处于大家闺秀的娇羞、矜持,于西厢见面时拒绝了张生的挑逗。

后又由于青春的骚动,情爱的渴望而自荐枕席,却终被张生抛弃,是一部封建礼教下“始乱终弃”的婚恋悲剧。

从《莺莺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婚恋观以及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唐代婚俗。

(一)“六礼”《莺莺传》中张生初见莺莺则生爱慕之情,想托红娘为中线,得小姐之芳心。

在与红娘对话中,张生说“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即“倘若请媒人去说亲,行定亲礼,那么在这几个月之间,我就要死了”,张生提到的“纳采”“问名”实是代指“六礼”。

婚姻六礼定型于周礼时代,是中国社会男女婚礼的基本模式和规范,历时两千余年。

唐代在完备礼俗的同时,继承的依然是“六礼”。

六礼见载于《仪礼·士昏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男方送彩礼去女家求婚,请纳采即纳其采择之礼,彩礼用雁。

“问名”在“纳采”得到女家首肯之后紧接着进行,男方代表再次带雁上门,请问女子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辰。

“纳吉”是男方“问名”之后,归卜子庙,若得到吉兆,携礼去通知女家,确定婚姻之事。

“纳征”的“征”就是成,即送礼表示婚姻成立。

“请期”是在纳征以后婚姻手续完备,便占卜婚期,卜得吉日,男方派人去女家商定礼日,为请期。

“亲迎”是婚礼日男方新郎亲自率随从采舆去女家迎接,新妇拜别祖宗牌位之后,在父母和庶母一再重复戒之、敬之、勉之、恭敬的叮嘱中离家。

后四礼虽然在原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张生的“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已经暗指了唐代婚俗的六礼程序。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张生“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的煎熬中,张生“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一句不单道出了当时的“六礼”,而且“媒氏”一词体现的正是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张生托红娘送《春词》给莺莺,后又通过红娘与莺莺互通情诗,红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媒妁”的代表。

莺莺张生的爱情悲剧,终不能走入婚姻,虽然从中有红娘牵线,但红娘毕竟是“下人之谋,固难入矣”。

二人情诗相对,自由婚恋,在那个专制的社会里,两人要结为夫妇,抛开种种社会因素,缺乏的不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正是因为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规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不允许任何男女之间婚恋的个人行为存在,如果谁要违背了这一原则,必将受到传统礼教的稽查和压抑。

因此,小说对莺莺的描写,从始至终将她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在她身上,处处体现出封建礼教的痕迹。

从出场崔母亲命莺莺出面谢张生相救之恩,莺莺先不加理睬,许久才“常服睟容,不加新饰”“不对,终席而罢”,到西厢见面时“端服严容”,对张生一顿数落与指责,要求张生“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体现了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传统道德规范。

而其“自献”后茵席上“荧荧然”泪光,正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层道德规范的自我反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中的一道程序。

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①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也”,②为古代的通例。

所谓“媒人”“做媒”,即专指从中谋合,使两姓之家结为儿女亲家的人或事,媒人则逐渐成了介绍男女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的人的代名词。

媒人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即已经出现,所谓“男女非媒人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等古训和俗语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唐代婚姻习俗中维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则,强调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即使卑幼在外地已自行订婚,只要尚未结婚,也必须服从尊长的安排。

即所谓“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③(三)“门当户对”唐代的婚姻方式主要承袭前代的包办婚姻。

由于婚姻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④根本上说是为了家族世系的繁衍,而不是男女相悦情感的结合。

它不是婚姻当事人双方的事,而是关系到双方家族的利益。

因此,婚姻必须由父母包办决定。

这种包办婚姻主要特点是讲究门当户对,要求婚姻双方家世地位平等。

《莺莺传》中能够反映出“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地方似乎不多,但纵览全篇,审视文尾,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渗透的意味。

莺莺张生相恋却无圆满结局,终各有所归,莺莺另嫁,张生另娶。

我们不否认这是部“始乱终弃”的悲剧,但这样的结果真是张生抛弃莺莺造成的吗?假如张生没有抛弃莺莺,崔母会同意吗?张生只是一个年年科考的寒门士子,莺莺则是“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的名门出身,显然,与“门当户对”要求家世地位平等所不符。

张生再度赴长安科考,大部分原因应该是为求功名。

所谓的“功名”,也就是希望博得好门第罢了。

这么说来,张生的家世当是一般了。

这里,我们姑且不说张生“文战”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与崔家的门当户对,就当其是为了光宗耀祖,但在光了宗耀了祖之后呢?那不就可以依仗自家的门第谋得一个好的亲家吗?至于这个门当户对的亲家是否就是崔家,这里不做猜测。

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门当户对”的亲家应当具备的条件。

我们可以假设张生中举了,仕途通达,那么他的亲家会是“虽出身名门,却无权势;虽富有,却不能自保”的崔家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倘使张生仕途不适意,那么张生一定会找上一家比崔家有权势的亲家以求仕途的顺达。

且在张生说出那个在今天看来荒谬至极的理由⑤之后,会有那么多人赞赏他的行为,更加印证出张生抛弃莺莺的原因和目的是追求更好的权宦之家,进而求得仕途的平坦、顺利。

(四)自由婚恋从张生第一次见过莺莺,二人即生爱慕,托红娘送《春词》以乱心性,莺莺即回复《明月三五夜》,实是暗约私会,这是自由恋爱的表现。

几日后张生临轩独寝,红娘捧崔氏敛衾携枕而至,天晓才去。

十多日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所谓曩西厢者,几一月矣。

”莺莺的“自献”到二人同室于西厢,可见当时自由恋爱有所盛行。

《唐律》规定,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私定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