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澍诗词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_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_试论陶澍和胡林翼_陶用舒

_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_试论陶澍和胡林翼_陶用舒

[收稿日期]2007-03-10[作者简介]陶用舒,湖南安化人,湖南城市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湖湘文化与历史。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陶用舒(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49)[摘要]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从胡林翼幼年开始,就得到了陶澍的大力培养和教育。

在经世致用、吏治行政、兴利除弊、用人育才等许多方面,他们都有一致的思想与行动。

陶澍非常器重胡林翼,胡林翼则对陶澍非常尊敬,并继承了陶澍的思想、发展了陶澍的事业。

[关键词]陶澍胡林翼经世致用人才思想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K825[文献标识码]A———试论陶澍和胡林翼据著名史家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一次两江总督陶澍宴请宾客,胡林翼见壁间挂有陶澍拈花小像,即口占一绝:“平居未见先生笑,今日拈花喜欲盈。

甥馆香摧桃汛稳,似闻河水已澄清。

”陶澍见语意涵浑,落笔雍容,极称赏之。

即席集杜甫诗句“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为联相赠。

但据1984年在安化洋角塘花甲村黄范庭家中发现的陶澍画像,亦题有此诗,内第一句中“平居”为“平生”,意思相近。

第三句“甥馆”为“池馆”,“甥馆”称女婿在丈人家住的房屋;“池馆”则费解,疑误。

又岳麓出版的《陶澍集》称此诗为陶澍自题,但按诗的语意,为第三人称,以胡林翼作更为恰当,既赞仰岳父陶澍治水之功,又以自许。

对联分别引自杜甫《天育骠骑歌》和《古柏行》中的诗句,用以表达对胡林翼的欣赏和期望。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又作润之、咏芝,湖南益阳人。

生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小陶澍33岁。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24年),陶澍以给事中擢川东兵备道,离京南下途经益阳,会见益阳名士胡律臣。

胡之孙胡林翼年方八岁,倍同祖父在坐。

陶澍一见,“惊为伟器,曰:‘吾已得一快婿。

’遂以贺夫人所生女字之。

行问名礼,公方八岁,夫人五岁,拜于堂上,彬彬有礼。

”[1]次年,胡林翼随父胡达源入京师读书,“授以儒先性理之书,而公少负才气,不甚措思也。

【推荐下载】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

【推荐下载】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

[键入文字]
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
陶澍是清嘉庆和道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书法家。

字子霖,号云汀,自号髥樵、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编修,十五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八年记名御史,十九年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后任安徽布政史、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为官期间,革新盐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整理财政,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被道光皇帝称为干国良臣。

其不但政治才干突出,且在学术著述上留下宝贵财富。

留有《陶文毅奏议》76卷、《陶云汀先生奏议》32卷、《陶桓公靖节年谱》4卷、《渊明集辑录》10卷、《靖节年谱考异》2卷、《印心石屋诗文集》56卷、《陶文毅公全集》60卷、《陶靖节集注》60卷、《蜀鞧日记》4卷、《资江耆旧集》6卷等传世。

在书学上,他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一员,自从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碑学理论后,他曾与包世臣、梁章钜等提倡、完善碑学理论,考证北碑,临写北碑,对碑学很有研究,对书法更有自己的见解。

正因如此,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对联、手札、匾额等书法作品。

 陶澍书法作品飘逸灵动,讲求法度,立意古朴。

笔者认为陶澍书法呈现这种面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崇尚二王,以致其书法飘洒灵动;倡导碑学,以致其书法端方古朴;学习唐人,以致其书法讲求法度。

 一、二王之韵:潇洒灵动
1。

陶澍的诗词和对联

陶澍的诗词和对联

陶澍的诗词和对联陶澍的诗词和对联‘陶澍的诗词和对联’是根据陈首涛先生“一代清官陶澍”之书中所写的诗词和对联编辑而成。

首先把林则徐在陶澍六十岁时写的一首祝寿诗放在前面:重镇南天半壁雄,良臣干国奏肤公。

许身稷契经纶大,度世全乔位业崇。

弧宿联辉依斗北,海筹添算耀东江。

廿年开府垂名久,才是平头六十翁。

林则徐***陶澍小时给东家放牛时,和东家的对联:***东家: 小子牵牛入户陶澍: 状元打马游街***陶澍与县官的对联***:县官:虾游浅滩腹拖地陶澍:雁飞高山背负天***安化县令余肇锡出以‘安化’二字为题:***陶澍:安邦定国,此所志也;化雨春风,愿普及之。

陶澍给一新开张的油坊写的对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陶澍和他父亲的‘拆字联’***父亲: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陶澍:麻石磨粉,分米可以当餐。

***陶澍为小淹镇上办的一茶坊写的对联***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陶澍和父亲在烤火时的对联***父亲: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亨。

陶澍: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在修山与一私塾先生****私塾先生:修山山高,不落无名小鸟。

陶澍:舒塘塘浅,难藏有志蛟龙。

****陶澍在凤形山读书时,为‘三仙寺’写的寺联****云气飘飘,恍见天边来仙驾;泉声汩汩,早知山下有龙吟。

****在印心石上写联****三公抢印,迟迟不曾下手,陶生拣石,脉脉顺手牵羊。

****修建梅城西宝塔落成先锋赞言****宝塔巍巍,梅山增光。

紫微高照。

大吉大昌。

****和一钟情女子春姑的对联****女:孔夫子,陶夫子,二位夫子。

陶;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女:冷酒一杯,二点三点水。

陶:丁香十朵,百字千字头。

女:头插凤,凤插头,头点凤舞。

陶:身披袍,袍披身,身动龙飞。

女:绿水无忧,因风皱面。

陶: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嘉庆三年陶重来此地,只见留下春姑遗作一边****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论陶诗的风格特征

论陶诗的风格特征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征赵千条摘要:陶渊明的诗流传千古,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尤其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陶诗的价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认识。

这不能不归功于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创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实可感的优美的艺术境界。

陶诗是平淡自然的,但并非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

即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①“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②元好问评陶诗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③可见后人对陶诗的评价之高。

本文将从语言和意境两方面来谈谈陶诗的朴实自然的风格。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人风格特征朴实无华平淡自然“风格即人”这条艺术的规律,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读陶渊明的诗总有一种读诗如见其人的感觉。

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

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作品意象的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所左右,我行我素。

诗人一生不断追求的是朴实、自然、率真、耿直。

这种求真的思想,是对自然主义的追求与向往。

他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他就是这样一个“任真自得”、反对束缚个性、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

陶渊明以“真”为美,以“伪”为丑,热爱恬静淳朴的田园,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

他对生活的种种体验,对人生真谛的种种思索,喜怒哀乐,都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

这种特有的人格美,决定了陶渊明的诗具有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这种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突出地体现在语言和意境两方面。

一、陶诗所表现出的语言美(一)质朴、口语化的语言与白描的手法。

魏晋六朝文人在写作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追求深奥典雅,用古语代替今词,弄的书面语言和口语越来越脱节,华而不实,真伪混淆。

另一种是追求通俗易懂、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

陶诗属于后者,语言都是采用接近口语的形式,通俗易懂、浑然天成。

如陶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④“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⑥等都非常接近口语。

陶澍《重登云台山》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陶澍《重登云台山》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7-8题。

(6分)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

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

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

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

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

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

⑤迓(yà):迎接。

7.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分)
8.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一)(6分)
7.(2分)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

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8.(4分)
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经世奇才陶澍

经世奇才陶澍

经世奇才陶澍经世奇才陶澍刘大发 2011-7-18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嘲鲁儒》的诗:“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嘲讽鲁地的读书人死啃儒家经典,不明经世济民之策。

十八世纪上半页,中国的巴尔扎克吴敬梓,创作了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

主人公范进一生为中举而奋斗,却于经济之道一窍不通。

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笔下又出了个孔乙己,穷到靠赊欠酒资度日,靠偷书钻故纸堆,却仍然不忘在小孩子面前卖弄“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儒、范进和孔乙己,正是封建社会一般知识阶层的真实写照,终日沉醉在尊孔读经和性理空谈中,“潦倒不通庶务”,迂腐穷酸之态,令人可憎而又可怜。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时代呼唤经世济时之才,陶澍应运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挺立潮头的弄潮儿。

承前启后建树颇多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海滩,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销烟池内,200多万斤鸦片升起的烈火浓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

而就在前一天,以清廉能干著称的改革家陶澍却累死在两江总督任上,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为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划上了句号。

应该说,陶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卓有成就的改革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是一位标志着封闭的、封建的古老中国走向开放、走向近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陶澍“少负经世志,尤邃史志舆地之学,所至山川,必登览形势,访察利病”,“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主张“有实学,斯有实行,有实行,斯有实用”。

他明确反对厚古簿今、空谈义理,反对逃避现实、迂腐庸朽。

他认为经学即是经世之学,只有“经术明”,才能人才蔚起,才能造福国民。

他在长期的两江封疆大吏任上,大力兴利除弊,推行多项重大改革,如清除漕弊,倡行海运,整顿盐务,创设票盐,治理江河,兴修水利,清理财政,改革币制等等。

陶澍的经世致用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商人,发展商业,提倡农商并重。

他在推行改革中,借助商业资本,利用商人力量解决漕粮运输问题,改官督商运为商人自由运输来促成票盐改革。

诗词与陶堰

诗词与陶堰

诗词与陶堰
陶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号。

陶堰以其诗词清新、含蓄深刻而著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陶堰的诗词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象征与隐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美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陶堰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触动。

他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他的诗词常常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存在的微小,同时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陶堰的诗词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美的享受,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体验到大自然的魅力与深度。

陶堰的诗词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之作,例如《登高》、《送别》、《春晓》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如今也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陶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
学的博大精深,也能够在诗词的世界里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陶诗的艺术风格及其典型意义

陶诗的艺术风格及其典型意义

.
1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 1、画面浑融——布局匀称,没刻意突出的主体;
色彩和谐,没强烈的反差;画面层次过渡自然, 没大的跳跃。
2、景情交融——融情入景,浸润深厚诗情。
.
11
3、理境统一——玄理与诗境(注入主观之情 的景物)有机交融。
“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玄言诗:理与境相分离。
朴质之中,寓绮丽华美。
.
9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质朴而简炼,不追求新奇和藻饰.
寻求精当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与诗歌 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10
2、癯而腴。癯,简单,腴,丰富。 浅近语言包孕内容,言近旨远,词约意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C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桃花源、洒、菊、松,酒
与菊的象征。 D 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的思想——消极影响。
.
14
2、诗学意义 A 田园诗开创者 田园诗派,扭转玄学之风 . B 平淡自然 拟陶、和陶相沿成风 “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 “宁从陶令野,不取孟郊新。”——梅圣俞
均山村田园习见的景色。
.
2
2、在取境上:真切感受的真实之境。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现实之景,又是心灵之境,真切动人。
构成—不刻意追 求的情感跳跃,自然流淌中娓娓道来。
生命的本真——“误落尘网”——田园风光 之美。
大相径庭。

论陶诗的风华清靡

论陶诗的风华清靡

论陶诗的“风华清靡"杨立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29)摘要: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

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

“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关键词:陶渊明;清;清淡;华美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

《诗品》评陶诗日:“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净,迨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①(P协’这几句话包含了渊源、文意、文体、文辞、人品几方面的内涵。

具体来说,“笃意真古”是就文意而言,陶诗情意深厚真率古朴,明确指出了陶诗风格为“真”的特殊美感;“辞兴婉惬”是就文辞而言,萧统《陶渊明集序》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②(鳓也指出了陶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超人之处;“省净,殆无长语”,是就文体而言,杜甫《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逸,翠驳谁剪剔。

”②(e曲许学夷《诗源辨体》卷6:“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其长篇甚少。

”⑦幢㈣都指出了陶诗简洁省净的特点;“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从文到德,直接将文品和人品合而为一,这既反映了儒家“知人论世”的诗学传统,又与陶渊明的真与朴相联系,萧统评陶:“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②㈥苏轼《与苏辙书》:“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甚有感焉。

嘉山怀古清陶澍古诗译文

嘉山怀古清陶澍古诗译文

嘉山怀古清陶澍古诗译文
摘要:
一、引言
二、作者简介
三、古诗内容概述
四、古诗译文
五、嘉山怀古的主题与意义
六、结语
正文:
嘉山怀古是清朝陶澍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美景、抒发怀古之情的古诗。

作者以优美的诗句,展现了嘉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沧桑、时光流转的感慨。

陶澍(1779-1839),字子云,号秋涛,江苏苏州人。

他不仅是清朝的著名文学家、经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

在官场上,陶澍历任监察御史、广东按察使、广西巡抚等职,为官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

嘉山怀古全文共四句,以写景起笔,诗人登上嘉山,远眺山水,心旷神怡。

诗句“塔影倒晴空,翠华如可揽”,生动地描绘了嘉山的美景。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及历史上的名将、名士,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

最后一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历史沧桑的哀叹。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对历史和时光的感慨。

嘉山怀古通过描绘山水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名士名将的怀念,以及对历史沧
桑的感慨。

诗人在诗中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自己无法挽回过去、实现壮志的无奈。

这也正是嘉山怀古这首诗的魅力所在,以山水之美,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总的来说,陶澍的嘉山怀古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抒发怀古之情的佳作。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沧桑、时光流转的感慨,令人感叹不已。

陶澍诗歌的创作与地位

陶澍诗歌的创作与地位

廑万家念 , 青史应储一品芳。岛屿春深苞竹箨 , 江湖 秋 老坼莲 房 。何 当蹑 屐 随公 后 ,掷笔 金焦 天
水 长 。 ”
四卷卷 首署 “ 屠维 赤奋 若 ” 四字 ,相 当道 光 己丑
年 ,即公 元 12 8 9年 。“ 吴 ”就是 担任 吴地 ( 抚 江
陶澍 自己编辑的诗集 , 出山草 玉堂草 》 有《 《 江湖草 》 太史草 》 皇华草 》 抚吴草 》 后来 , 《 《 《 o
《 出山草 》 玉堂草 》 江湖草 太史草》 《 《 编人《 印 心石屋诗钞 》 初集 , 皇华草 》 《 编人 《 印心石屋诗
钞 》二集 ,于嘉庆二十一年(86 刻于扬州 。 11 年) 《 出山草 》 玉堂草 》 江湖草 》 太史草》 《 《 《 、 《 皇华草》 抚吴草 》 , 《 等 都是按照写作年代编排
现 在保 存 陶澍 诗歌 最 多 的版 本 ,是 《 陶文毅 公全 集 》中 的诗集 部分 。 陶文毅 公全 集 》 五 十 《 卷
三至 卷六 十四 ,共 计 1 2卷 ,有诗 歌 1 4 。其 5 0首
第 二 本诗集 《 堂 草 》 共 二卷 。第一 卷 卷首 玉 ,
署 “ 默 阉茂 ” 四字 ,相 当嘉 庆壬 戌 年 ,即公 元 玄 10 8 2年 ;第二 卷卷 首署 “ 阏逢 困敦 ”四字 ,相 当 嘉 庆壬 戌 年 ,即公 元 1 0 8 4年 。“ 堂 ”指 翰林 院 。 玉 《 玉堂 草 》 有诗 10首 , 开始 担任 翰林 三年 内 , 0 是 的作 品 。
宽 ,尔汝脱尽儒生酸 。袖中赋草出新制 ,颜弓宛 转 同传 观 。 ”当时 , 诗社 经常集 会 , 一般 每十 天一 次集 会 。嘉 庆 十四年 ,陶澍 任 国史 馆编 修后 ,还 经常跟同任国史馆编修的史评、程祖洛 、贺长龄 等人举 行 “ 文酒之会 ” J 。口 道光五年 , 陶澍任江苏巡抚。 道光七年十月 , 重修苏州沧浪亭 ,为五百位江苏及流寓江苏的名 人 建立祠 堂 。又在 沧浪亭 ,跟潘 奕隽 、吴 云 、石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

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个区别反不被人注意了。

文学史上通常将魏晋南朝作为一整个时期来研究。

其实,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至少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

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正如明陆时雍所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镳乎。

”①汪师韩曰:“何仲默谓:‘古诗之法亡于谢’,洵特识也,独不当先谓诗溺于陶耳。

②我们如果研究诗人的系列,很明显地,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脁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

诗风嬗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沈约修《宋书》,单独为他列传,并在他的传后写了一篇长论,论述了自先秦至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见谢灵运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若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显然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可以说,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没有谢灵运等人潜心于艺术技巧的研究与实践,就没有唐诗的多彩与多姿。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盛唐的杰出诗人王维得力于陶渊明,殊不知王维得力于谢灵运的地方也不少。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第一篇: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编辑寄语: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

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

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

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

我们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素”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

《周易·履卦》中有“初九,素履往,无咎。

”强调“素履”;《诗经·国风》之《扬之水》篇中有“素衣朱衣暴”、“素衣朱绣”的审美态度,即朴素(白色或者其它不艳丽的纯色,面料普通)的衣服上外加一件红色的衣服或者刺上红色绣花,“素”与“朱”相互衬托为美;《诗经·国风》之《素冠》篇也提到“素冠”、“素衣”;《论语》中也记载,孔子与学生讨论《诗经》,学生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孔子曰:“绘事后素。

”中国美学极为推崇“素”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八首》,其二)素砾修渚,南无馀云。

(《述酒》)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咏荆轲》)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杂诗八首》,其七)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岁暮和张常侍》)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二首》,其一)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答庞参军》)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简论詹夔锡论陶诗

简论詹夔锡论陶诗

简论詹夔锡论陶诗作为南宋诗人,詹夔锡被誉为“陶诗之首”。

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陶诗的修辞技巧,为当时的陶诗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活力和灵性。

在此,本文重点解析詹夔锡论陶诗,以表达詹夔锡突破传统审美的精神活力。

首先要充分肯定詹夔锡对陶诗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詹夔锡把陶诗写成了一种高雅的诗歌体裁,其中大量运用了有关生活及自然景观的描绘。

詹夔锡的诗歌和抒情,极富情感力量,语言间恰到好处的张力,把每独特的诗句和整体的诗篇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情趣,高昂而充满激情。

自然,也正是这种情感力量和创造力,让他的诗歌得以发展和蓬勃发展。

詹夔锡在论陶诗时,也显示出了非凡的审美能力和知识储备。

他重视诗歌的形式,以理性的态度审视诗中的内容,不但赋予诗歌以深度,也赋予诗歌以精神活力,即宁静而又有力的深刻感受。

詹夔锡和宋诗唯美主义者不同,他重视的是情感而非“完美”,淡雅而非“夸张”,在安定中看到了活力。

就这种健全的审美观念而言,詹夔锡的论陶诗可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当代文艺审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审美观念,詹夔锡在论陶诗中也突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习俗。

例如,他重视诗中内容及表达的质量,而不是无聊的形式,重视景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夸张的假抒情,重视抒发因情而异,而不是陈腐的俗艳。

詹夔锡不做依赖于安排,而是突破传统审美惯例,用真实的感情去抒发诗情。

由此可见,詹夔锡的论陶诗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的创新打破了宋诗一直以来的一成不变的传统,突破了审美的局限,赋予了宋诗新的意义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詹夔锡论陶诗时,像发明了一座新的审美大厦,建立了一套新的审美规范,完成了一次精神视角的革新,令陶诗一下子从传统的审美框架中跳出来,切入宋诗的核心位置,成为宋诗的一面旗帜。

詹夔锡的诗歌以其心理深刻的折射,以及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张力,使他的“论陶诗”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在当代文艺审美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总之,詹夔锡的论陶诗在当代文艺审美中处于重要地位。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一语天然万古新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

如《归园田居》(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

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

四十四岁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

《于西田获早稻》劈面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语言上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创新性地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

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

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

《归园田居》(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

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诗歌的画面。

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

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色彩变得浓郁。

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

情理统一的陶诗美学特征

情理统一的陶诗美学特征

情理统一的陶诗美学特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主要特征。

陶渊明诗歌意境有些什么特点,本文将从形神、情理统一的陶诗意境就陶渊明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做些探讨性论述。

一、主观情思融入客观物镜,达到了物我统一的浑化境界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转引自《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意趣,同时,也还包括艺术上的独特创造给予人们的美感。

古代评论家曾指出过陶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许学夷《诗源辩体》)的特点。

表面上看来,陶诗描绘的形象仿佛是随手拈来的平常景物,漫不经心的疏疏几笔,造境是如此平实,不似前代大诗人屈原的博大华丽,也不似同时代谢灵运的富艳精工,更不似后来李贺的变幻奇崛,但仍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境界,自然浑成,生气内冲,展示着难以企及的淳朴美。

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意想浑成,开头叙述“性本爱丘山”的本怀,接着描绘一派田舍风光,末尾抒发“复得返自然”的喜悦。

“返自然”一语道尽了陶渊明一生的理想和情趣,也揭示出其人生观真谛。

黑格尔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的态度而表现出来。

”(《美学》)陶渊明不是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所描写的外部世界,而是把外在的事物引到心灵里观照一番,进而把活的心灵的东西灌注到外在现象里去。

陶诗中的画面是心灵化了的田园生活气象,诗人的意趣接着诗化的田园图画表现了出来。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

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

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

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

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

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

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

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

如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时至今日,以酒排解愁怀、郁积,仍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

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

走近陶渊明——论陶诗的艺术风格

走近陶渊明——论陶诗的艺术风格

走近陶渊明——论陶诗的艺术风格陶诗流传千古,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尤其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陶诗的价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认识。

这不能不归功于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创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实可感的优美的艺术境界。

陶诗风格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自然、平淡。

陶诗是平淡自然的,但并非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

即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

陶诗展现的是淳厚澄澈的心灵,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述怀都始终围绕这样一个中心。

因而陶诗又是淳厚有味、真实可感的。

陶诗所以真实,在于他的生活有真实的可表现的内容。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开始是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接着是躬耕理想与生活实际的矛盾。

不断体验这些矛盾,认识和揭示这些矛盾,就是他创作的全部过程。

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诗人以真率的态度,将自己真挚而深切的思想感情熔铸在他表现生活的过程中。

诗歌创作上,感情是最关重要的因素,生活中的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感情的渗透,便会失去作品感人的魅力。

在陶渊明的笔下,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和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铸着他无限喜悦的主观感情,它们都在人境之内,与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情调、高远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例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陶诗所以真实,还在于诗人具有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手段。

而这吐出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诗人善于挑选最恰当的字表达出最完美的意境,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韵味无穷。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见”字就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偶尔见山,初不用意”的情态完全展示于读者面前。

又如“中夏贮清荫”之“贮”字,写夏日树荫的清凉可掬,达到了高度的神似。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陶诗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陶诗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陶诗
昭昧詹言是陶诗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涵盖了多种不同的主题,包括友情、爱情、历史、哲学等。

这种形式的诗歌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抒发心中的情感。

其特殊的格律形
式使它的写作非常有趣,也能够让人们体会出诗歌中深远的意境。

昭昧詹言在陶诗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它以尾韵的方
式来表达思想,用文字来勾勒出一个精彩而多样化的世界。

因此,昭昧詹言具有独特而难
以复制的特性,是一种神奇而优雅的文学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澍诗词的艺术特点Ξ夏国权(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01)摘 要:陶澍知识渊博,学养深厚。

收录在《陶澍集》中的1000多首诗歌,不仅内容深刻,是研究陶澍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而且极具艺术特色。

其诗作衔华佩实,功力纯熟,既雄豪又清新,重风度而不尚 缛,堪称有清一代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陶澍;诗词;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6X(2000)04-0083-04On the Artisitc Features of the Poems of TAO ShuXIA G uo-qu an(Cent ral South Chi na U 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12)Abstract:Tao Shu was a man of great learning.The more than one thousand poems included in“the Collections of Tao Shu”are not only profound in contents with are original materials to study Tao Shu and th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but also of grea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Tao’s poems may be rated as a2 mong the best poems in the Qing Dynasty.K ey w ords:TAO shu;poems;artistic features 陶澍(1779—1839)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是当时极有影响、颇具成就的诗人。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意境,而且清新明快,极具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区别,但在古曲文学艺术中又是经常结合的,不是相对立排斥的,只有主次之分,有倚轻倚重之别。

陶澍也是循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的。

不过现实主义成分较多,浪漫主义色彩较少。

如陶澍《京口开河偕同事诸君观放水作》首叙放水盛况:“榜人篙师尽欢乐,倏忽已过千帆樯”。

次叙开河壮举:“天寒日短事疏浚”,“且喜晴雪开红光,来往利涉如周行”。

(《陶澍集》下册,第423页,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以下凡引自此书者,只注明页码。

)都是叙写当时开河放水的实际情况。

又如《道光丙戍二月海运将发……赴吴淞致告》七律四首。

第一首海运初发:“万轴宝沙”、“烟开岛豁”,写航运情景。

第二首:“碣石旧程”,“海滨新卤”,写航运规模。

第三首:“般仓刘晏”,“作楫商岩”,写同寅协恭成此大功。

第四首,脂膏是惜,杼轴能供,完成任务。

诗是艺术作品,岂能纯任自然,而是动用许多艺术手法、艺术语言。

同时陶诗中有不少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舟泊芦州梦游峨眉醒记以诗》开头几句:“前日发汉嘉……梦想神为奇”,写现实场面。

“忽然呀天门……物象殊迷离。

或为雾露谷,或为云霞衣……天花一蓓蕾,五色纷离披”。

穷形尽态,婀娜多姿,这是峨眉美景的幻化。

最后几句:“桃花犹在望,武陵倏无蹊”(336页)。

杖藜老叟谪仙提携,惜我逍遥游,但未闻写出《天姥吟》那样的诗。

此诗就是“天姥吟”的继续,意在言外。

又如《东坪道中望辰山》一开始:“何群山之莽苍兮,突一支以高仰”。

突起点题,笼照全诗,接写“一落千丈,行第21卷 第4期益 阳 师 专 学 报Vol.21 No.4 2000年7月JOURNAL OF YIYAN G TEACHERS COLL EGE J ul.2000Ξ收稿日期:1999-12-08作者简介:夏国权(1917-),男,湖南省安化县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人稀少,支阁日月;俨如灯檠,雄关如蹲虎立豹,潺如裂帛崩虹”。

极力描绘山川的壮丽险峻。

山多秀草,食可长生,高师密禅,文堪悟道,要“左拍洪崖,右挹浮丘,天马为驭,白云为舟。

长风浩浩,一登绝顶,百里穷搜”,如神蛟混海而隐现莫测,威凤仪庭而光彩蹁跹,是诗人浪漫的豪想,登高致远的遐思。

最后一段:“张华多识,远游九垓,福地 ,高深莫测。

瑶函玉简,答宇宙之承平;宝册珠幢,近仙人之福地。

他日登临,必偿夙愿”。

诗题是望,而未曾登上。

是凭传闻记忆想象,既有辰山的实体形象,又有诗人远大理想,印合珠圆,笔酣墨饱,如行云流水,如天马行空。

既具现实情景,亦含浪漫色彩。

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政治和艺术的结合陶澍是政治家,强调经世致用,黜虚崇实。

诗文也是这样。

林则徐说他:“大贤杰出在匡时,余事风骚亦我师”。

贺长龄在为陶澍《抚吴草》诗集作序时说:“一吟眺,一酬答,罔不有筹国济时之远虑”。

认为“公之诗文,皆公之政治也”。

陶澍强调内容和形式,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陶澍不是专业诗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艺术理论方面,虽没有系统的理论专著,但散见于陶集中的艺术观点,有不少精辟的论断。

他在七言古诗中有:“从来文彩不虚用,每怪时贤矜蜡凤。

纵教五彩装傀儡,曾否四肢关痒痛。

今人已薄宋元明,古义谁陈风雅颂。

铺排故实只榛芜,播弄性灵复枵洞”。

(410页)这段话可从下面几方面分析:古人云:文以载道。

就是形式服从内容。

文不载道,犹虚车不合实用。

所以说文彩从不虚用。

只是堆砌词藻,浓词艳语,就是蜡制凤凰,彩绘傀儡。

痛痒无关,好看无实用。

明代诗坛,曾出现过前后七子。

如王世贞、李梦阳,号称诗坛领袖,名盛一时,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一股流派。

他们轻视宋元明以来的文风,原是矫正明代宫廷式的台阁体之敝而提出的。

当时一般文人对台阁体有些厌烦,而跟复古派走。

因此风靡一时,百般推崇。

其实复古派根本没有提出改革主张,只是在文学上刻意仿古,力求古色古香,他们以艰深之辞文饰浅近,并未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当时就有人说它和八股文异曲同工,同样束缚人的思想,使人脱离现实,更产生一些假古董,抹着铜绿,散发霉气。

即是王世贞批评李攀龙的文章,无一语出汉以后,亦无一语出汉以前,诘屈聱牙,不堪卒读。

前后七子的诗词大部分古奥高雅,并不能掩盖内容的苍白空虚。

除了一些古乐府之外,酬唱赠答,连篇累牍,反映生活面非常狭窄,缺乏真切的生活感受。

陶澍言简意赅,抓住重点,提出批评。

对神韵派的王士祯,格调派的沈德潜,袁子才的性灵派,都批评了。

陶澍批判性灵派播弄性灵,枵腹空 ,外美中虚。

一语破的,中其要害。

“从来文彩不虚用”这几句诗,与唐白居易提出的创作要“挽救人病,裨补时缺”。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的理论纲领,有同等的价值。

白居易是从我国唐以前诗歌创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出发来的,陶澍提得更为剀切详明,弥足珍贵。

三、沉雄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陶澍家学渊源,博览经史,性情豪放,气度恢弘,诗文纵横开阖,挥洒自如。

在理论上他力批西体的一味追求雕章琢句,又批评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的形式主义。

他主张诗文要联系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痛痒,表现一种沉雄豪放的情怀,清新明快的语言。

如《登泰山三天门》:远览群山小如杯豆,脚底波涛如万壑翻腾。

云气凝成雨露滋润苍生,海浪汇成巨响直达日边。

手挚珠杓,脚踏彩虹。

景极壮观,情极豪放。

真是志安社稷,气奋风云。

又《蠡湖守风》:“巨浪如云卷,排空几万层。

力能扛石起,声欲挟山崩”(441页)。

风力能扛起石头,风声欲挟山崩裂。

这是蠡湖的惊涛骇浪,其实尘凡中的风波更有甚于此者。

所以结句:“风波休试验,记取过来曾”。

此外,陶诗不乏清新明快之作。

如《茱萸江竹枝词》十首。

其一:“麂眼篱笆苦竹编,人家住在翠微颠。

饱得春来故乡味,笋儿生角蕨如拳”。

其二:“长 短锸上山坡,白云深处有山歌。

棕树作衣蒲作笠,生来不解羡纨罗”(590页)。

上首是反映山里农民艰苦朴素的生活情景,下首是反映苦乐不均的社会现象,语言朴实无华。

四、咏史寄慨,借古喻今陶澍经常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摄取题材,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臧否人物,泾渭分明,或歌颂赞美,或揭露讽刺,爱憎之情自深,褒贬之义内藏,令人读后或受启发鼓舞,或可惩前毖后。

他有咏怀诸葛亮、郭子仪、岳飞、张浚的诗,各有重点,各具特色。

对诸葛亮深谋远虑,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既表现敬仰之情,48 益 阳 师 专 学 报 2000年第4期又流露出身世之感。

对郭子仪老成持重,功勋卓卓,遭到佞臣鱼朝思陷害,只得声色自污,韬声匿迹,幸图自免。

陶有多首歌颂岳飞的诗。

如“十年枉洒孤臣泪,三字谁成万古冤。

高庙无心图北伐,太师有力市中原”(483页)。

揭露昏君奸相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歌颂岳飞精忠报国的壮烈情怀。

《绵州吊张魏公》(512页)诗是咏历史人物的又一典型。

张浚名声很大,宋孝宗委以重任,而在高平苻离战争中,屡遭败绩,盖以量狭智暗,贻害国家,古往今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张浚事可为鉴诫。

陶澍对我国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作过深入的探讨,提出过不同的评价。

如《秦中怀古》十首,对周秦汉隋几代关中重大事件、风云人物,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意极深蕴,词亦工丽,工生于才,达生于识,才识兼资,诗道遂备。

字字着题仍不沾滞,句句用事不觉堆垛。

壁垒森严,泾渭分清。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裨益时艰,不失作诗之旨。

此外,诗人还善于抓住典型事例,深入底里,叙事喻理,抒发个人感触,抽绎出一般规律,激发他人同感,从而内心深处承认这一观点。

《马逸》(345页)五古一诗:写一次在京驾车赴会,途中突然马逸,奔腾数里,几至车毁人亡,幸而获控,终免于危。

作者叙事经过,得出为政之道,必宽严相济,礼法兼行,否则一经失控,遗害不浅。

五、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因物起兴,言在此而意在彼。

缘情体物,句句咏物却句句另有所指,切题而不执着板滞,观察入微,描摹精细,使读者一望而富同感,定知别有意趣。

陶澍有《咏物》二首,其一:“机关暗里巧藏神,欲吐还茹伺隙频。

费尽心丝多少力,网罗原不算经纶”。

其二:“魑魅争光果有诸?漫言忠信格豚鱼。

何人为铸甘谗鼎,记取贪狼即 ”。

(622-623页)第一首写蜘蛛,实际是喻那些玩弄权势的阴谋家,躲在阴暗角落里窥伺可乘之机,机会一到便陷害别人。

自己获得权势,损人利己,到处设置罗网,四处安排陷阱,使人一举手投足即触机关。

第二首写 ,讽刺揭露那贪婪无厌的坏家伙。

它们既不可理谕,又不可以情感,贪横成性,知法犯法,败坏朝纲,倾危家国,丧尽天良,陷害好人,颠倒黑白,实堪疾首。

作诗不外情景二端。

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自然风景的旖旎,模山范水,抹月批风,从而抒发作者的情怀,激发读者的遐想。

简而不繁,体物入微,如临真境,获得美感享受。

如《大别山》七律:“临空眼界豁苍茫,高阁晴川俯汉阳。

九派江声吞北渚,两条山势镇南荒,洲边有路交鹦鹉,城上何年集凤凰,独倚阑干望秋色,暮云无际望潇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