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德育人物介绍之朱熹

德育人物介绍之朱熹
德育历史人物介绍 ——朱熹
LOGO
引言
伟大的中华名族 拥有浩浩汤汤五 千年文明,在这 漫长的历史潮流 中涌现了一位又 一位伟大的思想 先行者,朱熹即 为其中的一位集 大成者。
生平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 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 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 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 的大师,中国启蒙德育的引导者。
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 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 ,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 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 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 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 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 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 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 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 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 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 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 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 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 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事情只求正义而不要去谋求利益,要宣明大道
而不要去计较功效。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图文总结全)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图文总结全)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

他倡导仁学,认为仁即爱人。

提倡德治和教化,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

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这些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

他被后人称为师祖。

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

使之具有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

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

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

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

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

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并主张循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

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

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

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

历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历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历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国内的:【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

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

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

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

参见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基于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仁政"主张。

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

他以为学习要遵循正确的途径,不断地进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诣,使自己默识心通,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孟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存"、"养"的功夫。

今存《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载,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为宋明以来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况】(前313-前238)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

荀况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们产生区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能够化性恶为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中心;此外,他还提出了"强学力行"、"学思兼顾"、"专一有恒"、"积渐全尽"等教学方法。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思想观点主要观点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

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

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

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摘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道德的国度、文明的古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特性是道德文化。

中国自古有很多教育名家,他们都关注与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各有特色、自成体系的德育思想。

在倡导立德树人,建立文化强国的今天,梳理与吸取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道德文化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对一个人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进行的一种价值或关系上的限定。

德育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方式,也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对外在的世界产生一种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影响。

因此,无论是在哪一个时期,也无论是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国家,人们都非常重视德育。

德育一直被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所关注,并成为了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1]。

人们在一定社会活动基础上,形成对道德的看法和评价就是道德观。

它包括人们对于道德的本质、社会作用、价值以及道德教育与修养的认识等[2]。

梳理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观,全面认识和发掘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精华,批判继承传统德育观精髓,对于改进和推动现代德育建设,颇具现实意义与积极作用。

1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始祖。

老子的德育内容主要有:一是“尊道贵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他认为天下万物莫不尊崇“道”和重视“德”,是自然规律使然。

二是“轻名利”。

《道德经》第44章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但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断演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训,对古今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都十分有益。

三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37章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史上最伟大的十大教育家

史上最伟大的十大教育家

史上最伟大的十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朱熹朱熹(1130.10.18---1200.04.23享年71岁)字符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子。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享年58岁)字伯安,号阳明。

余姚(今属浙江)人。

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提出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昆体良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

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

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约翰·洛克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哲学家。

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

让-雅克·卢梭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德育活动。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学术成果,集中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关于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标志着我国古代德育走向成熟。

尤其是儒、道、法等学派的德育思想,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学习。

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及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类对未来社会就有着美好憧憬。

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

其中儒家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希望以此为基础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为了将儒家的道德思想有效传授给人民,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非常注重德育思想的凝练与传播。

(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1.“仁义”当头,完善道德范畴在《尚书》《诗经》中,关于“仁”的提法,出现过很多次,如“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其人美且仁”等。

儒家将“仁”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推崇之至。

孔子也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为政以德”就是对“仁”的最好践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儒家荣辱观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人民对人格标准的不懈追求。

儒家构建的君子人格规范,逐步成为全社会推崇的做人准则,对于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建立、加强个人素质建设打下了重要理论根基。

2.遵循德育理念,培育崇高精神儒家遵循自己倡导的道德理念,全面培养人们的崇高精神。

首先是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二)多渠道推行德育思想儒家为了实现社会德治的目标,积极推行自己的道德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推行儒家德育思想,努力扩大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1.通过政权力量和个人游说宣传儒家思想儒家既注重借助政权力量推广儒家学说,又高度重视个人的游说宣传。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德育的主要内容

• • • • •
• •
第一,重视自然教育,热爱生产劳动 墨子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用劳动维 持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 动物靠天吃饭穿衣。 第二,倡导勤俭、节用 墨子从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出发,他主张陶冶学生节用 和俭约的思想品质。 第三,做到兼爱互助,为彼犹为己。 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兼爱、互助。主张“兼相 爱,交相利”,主张“兼以易别,为彼犹为己”。他的德 育,要求务必落实到陶冶学生的兼爱与互助的思想品质上 。 第四,向往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在《兼爱》《非攻》两篇中,墨子鲜明地提出反对侵略 战争的主张,他所要培养的“兼士”“贤士”必须具备这 种思想品质。
• (1)虚静无为 他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 ,无为也则认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 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 (2)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即认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他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 天下》)“争让之礼,尧舜之行,贵贱有时,未 可以为常也。”(《庄子.秋水》)“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 见之决骤(急跑),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辩证地看问题

董仲舒的德育论—“正谊明道”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董仲舒把君臣、父子、 夫妇这三论绝对化、神圣化,归结为“王道三纲 ”,在阐述“王道三纲”的同时,董仲舒又详细 说明了与之相应的是“五常”,这就是他的道德 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还特别强调“义”。他主张对体现封建国 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 求。他明确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在浩荡而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希望我们能从先贤的智慧中吸取到属于我们的精神力量。

一、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主要成就:中国春秋时思想家、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主要思想: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主要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名言: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译文】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

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

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哲学家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哲学家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之九)用鲜活材料写充实文章准备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有材料方面的准备。

怎样准备材料呢?各有途径。

常见的有几种:一是看优秀作文选包括看前两年优秀高考作文。

从理论上说,这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在获取材料的同时,还可以从写法上得到借鉴。

但是,这不能算作好的途径,因为别人文章的材料是别人从生活中获取的,借以表达的是别人的生活感受,照搬别人的作文中的材料,难免有食人余唾之憾。

二是看某几中有影响的杂志。

这从本质上来说,同一种途径是一致的。

弄得不好,还会被阅卷者议为有抄袭之嫌。

三是看各种作文“材料库”之类的书,若干年来,各地这一类的书出版得是不少的,其中编得好的也有,但是不少是拼拼凑凑的,更重要的这些书中所搜集的材料都比较陈旧,很少来自现实生活,把它们用来作写作议论文的论据,有的是可行的,用来写其他文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起来说,通过这三种途径获取的写作材料,很难写出鲜活的文章。

为此,我提出下列意见供复习迎考者参考。

一、关于选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正如流行歌曲所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我们不应回避现实,而应该关注现实,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材料,可以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的文章。

如果翻用流行歌曲中的歌词,我们也可以说“内部的世界真精彩”。

我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校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的设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面貌;我们的家庭成员、家庭生活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如此等等,都是我们的熟悉的,自然也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

(一)怎样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我们的做法是:1.回顾自己18年的生命历程一个高中毕业生,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这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的生活,各有其具体内容,各有其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18年的生命历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些起伏曲折,总会与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矛盾冲突或产生某种感性纠葛。

中国古代著名家教选介

中国古代著名家教选介

中国古代著名家教选介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家教在古代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都担任过家教的职务,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家教,并探讨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家教。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主张“教学相长”,即师生相互学习。

他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

此外,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和社交能力,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础。

二、韩愈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家教。

他主张“以文养人”,认为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韩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他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技巧。

此外,韩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为人以正”,即要求学生具备正直、诚实、宽容等品质。

三、朱熹朱熹是宋代著名学者和家教,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

朱熹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此外,朱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他主张“知行合一”,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李时中李时中是明代著名学者和家教,他主张“实用教育”。

李时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他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掌握知识。

此外,李时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和质疑。

五、龚自珍龚自珍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个性教育”。

龚自珍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他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龚自珍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他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 (1)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 题就是“尚志”、“持志”,即持崇高的志向。
• (2)动心忍性 • 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要在逆境中 得到磨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 不能。”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朱熹
1.人物介绍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 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 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 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朱熹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 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 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 121卷,《朱子语录》140卷。
• (3)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无己”的精神就是“逍遥游”,物我两忘, 自由自在。“无功”是不追求个人的功劳。“无 名”是不追求个人名位,即“至人无己,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他还说“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庄子.德充符》),不 以好恶喜善哀乐的情感伤害自己的身心,对一切 都不用情,也不为情所动。所以,有人说他是一 个逃避现实的超功利主义者。
• 其次,善于疏导而不要堵塞或片面的禁防。善于 疏导才不会被欲望困扰,不善于疏导就会被欲望 所困。
二、秦汉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董仲舒


1.人物介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 年),汉族,汉广川郡( 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 庄)人,汉代思想家、哲 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作很多,大多失传, 流传至今的只有一本《春 秋繁露》。
2.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仁爱。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 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 ,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 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的行为规范。 • 明智。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 表现。其次,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 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 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
(2)“无弃人”的德育原则
在人性问题上,老子提出了“美之与恶,想去若 何”的看法,认为“善”与“恶”是相伴而生的, 世上既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换句话来说,即使是再“恶”的人也会有“善”的 一面,又进一步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 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认为一个真正善于教化 于人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应该遗弃自己的学生的, 而应当注意发掘这类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生 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其人尽其才。这一 思想后来被孔子发展成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 念。
(4)“抱朴归婴”的德育目标
•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极力反对狡诈心机,认 为品德最高涵养应当是婴儿般的质朴境界。《道 德经》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 是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这里用 赤子来比喻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 纯真柔和,就连“百虫”也不会随意侵害他。“因 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定的生 活,建立内心的恬淡与宁静,这样才能在浮躁的社 会中确保固有的天真。”

2.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继承了儒家一贯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把 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道德教育的根本 任务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存天理,灭 人欲”的道德教育宗旨出发,朱熹强调道德教育 的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的德育论—“正谊明道”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董仲舒把君臣、父子、 夫妇这三论绝对化、神圣化,归结为“王道三纲 ”,在阐述“王道三纲”的同时,董仲舒又详细 说明了与之相应的是“五常”,这就是他的道德 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还特别强调“义”。他主张对体现封建国 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 求。他明确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2.老子德育思想简介
• (1)“尊道贵德”的德育精神 在培育人的问题上,老子推崇“道”而反对“智”,提 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如果把 这种作为自然客观规律的“道”反映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上 来就形成了“德”。他在《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孔德 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把“道”和“德”紧密的联系起来 了,要想“尊道”必须“贵德”,强调了“德”的重要地位 。在第五十一章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道生之,德蓄之, 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 道”使万物得以生成,“德”使万物得以蓄养,物质使万物 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 崇“道”而珍贵“德”的。这里把“德”与“道”相提并 论,使之成为仅次于“道”之后的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独特 范畴。这就从本原上把“德”作为了人处身立命的根本。

(六)、荀子
• 1.人物简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赵国猗氏(今运城临猗)人,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西汉 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且“荀”与“孙”二字古 音相通,故改称孙卿。 • 著作《荀子》
2.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节欲疏导”
• 首先,荀子既不主张寡欲,也不同意恣情纵欲。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节制”和 “疏导”。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 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 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 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 (3)存心养性 •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 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 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 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 (4)反求诸己 •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 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 当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 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 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人的祸福,都决定于他自 身的行为 • 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 反躬自问。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德育原则和方法
第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这是教导 人们修己待人的态度,要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的德行。 • 第二,“强勉行道”。要求人们的修养不只停 在认识上,而应表现在行为上。他说,“强勉行 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在“行道”中,人们 要“尽小慎微”,采取“积小致巨”,“集善累 德”的方法。 • 第三,“明于性情”。他认为在德育过程中 要注意诱发学生天性中所美好的,抑制天性中所 厌恶的。 • 第四,“必仁且智”。他认为德育与智育要结 合起来
(四)


墨子
(1)人物介绍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汉 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 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及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 《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 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 一书传世。
• (1)虚静无为 他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 ,无为也则认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 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 (2)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即认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他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 天下》)“争让之礼,尧舜之行,贵贱有时,未 可以为常也。”(《庄子.秋水》)“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 见之决骤(急跑),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辩证地看问题
(3)“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

在德育方法上,老子倡导以身作则、典型示范 的隐性教育,反对强制性灌输的教化。《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 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 益,天下希及之”,强调德育应当以无形的力量去 感染人教化人,即使“无间”也能让“善”在悄无 声息的状态下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达到“润物细 无声”的渗透性效果。
2. 墨子的德育思想
• 墨子道德观的核心:兼爱 •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 (1).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 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 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 国。” • (2).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 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况为 :“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三)庄子
• 1.人物简介 •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 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 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 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 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 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 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