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佛缘之无常的智慧

合集下载

了解藏族文化的书

了解藏族文化的书

了解藏族文化的书藏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一本好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几本值得一读的藏族文化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

1. 《西藏的故事》这是一本由达赖喇嘛亲笔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包括了达赖喇嘛对西藏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对于想了解西藏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2. 《藏民的生活与文化》这本书是一本由藏族作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藏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

书中还包括了许多珍贵的藏族历史照片和图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民的生活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藏民的传统手工艺和美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民的文化传统。

3. 《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文化》这本书是一本由藏传佛教专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和教义。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佛教经典和文献,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艺术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艺术。

4. 《藏族传统文化艺术》这本书是一本由藏族文化艺术专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藏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图片,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族的文化艺术。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藏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面,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族的文化艺术。

5. 《西藏文化史》这本书是一本由西藏历史专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的社会制度。

以上是我推荐的几本值得一读的藏族文化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

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作为充满信仰和智慧的佛教文化圣地,西藏绵延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庄严的寺庙,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往探寻其背后的精神世界。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老西藏精神的博大、包容和深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学习老西藏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与平等老西藏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尊重与平等。

在西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宗教信仰和灵性智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慈悲、智慧和平等,教导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并将其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无论对待亲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我都尽量保持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个性。

二、虔诚与智慧虔诚和智慧是老西藏精神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人们虔诚地向佛陀和菩萨祈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而虔诚并不等于迷信,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和对智慧的追求。

学习老西藏精神,我体悟到了通过修身养性、持之以恒的修行,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和智慧。

这种虔诚并非一味地依赖外力,而是通过寻找内在的自省和反思,使自己更加明智和成熟。

三、坚韧与乐观西藏的艰苦自然环境和历史上的各种困境,培养了西藏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无论是高原的严寒和缺氧,还是政治环境的变迁,西藏人民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毅力和乐观。

学习老西藏精神让我明白,人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守信念、保持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就能找到出路,并成长为更加强大的人。

四、和谐与平衡在西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中,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西藏人民尊崇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睦相处,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在险峻的高原环境中,人们学会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并保持和谐的关系。

学习老西藏精神,我开始注重内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通过冥想、瑜伽和与自然亲近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关于藏文化的书籍

关于藏文化的书籍

关于藏文化的书籍
藏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对于想要了解藏文化、深入挖掘藏文化魅力的读者来说,藏文化的书籍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首先,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系统性介绍藏文化的著作,比如《藏族文化通论》、《藏民族文化》、《西藏文化史稿》等书籍,这些书籍对于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特色和变迁都有着详实的介绍和解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初步认识藏文化,还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其次,对于对藏传佛教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藏传佛教的专业书籍,比如《佛教学导论》、《历史文化中的西藏佛教》、《藏传佛教文化史》等,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教义思想、信仰体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以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展现藏文化的书籍,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阿来的《尘埃落定》、帕米拉·科诺的《雪域之歌》等作品,这些书籍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藏文化的书籍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多个方面,对于想要了解藏文化的读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将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收获的体验。

- 1 -。

西藏僧人演讲稿三分钟

西藏僧人演讲稿三分钟

西藏僧人演讲稿三分钟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生活在高山之巅,虔诚地信仰着佛教,他们就是西藏的僧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西藏僧人的演讲稿。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西藏。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高海拔而闻名于世。

这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众多虔诚的僧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佛教文化,传播着智慧和慈悲。

西藏僧人,他们的生活并不奢华,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进行礼佛、诵经、打坐等修行活动。

他们的一生都在追求解脱和觉悟,他们放下了尘世的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们给我们传递了一种超脱的境界,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烦恼和困难。

西藏僧人的演讲,往往充满着智慧和慈悲。

他们会谈论生命的意义,谈论人生的苦难,谈论修行的方法。

他们的言语虽简单,却能触动人心,让人在慌乱中找到一丝安宁,在迷茫中找到一线希望。

他们的演讲,不仅仅是一种言语的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呼唤,一种对世界的关怀。

在他们的演讲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比如,如何修行,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比如,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给予他人慈悲和关爱。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习和领悟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西藏僧人的智慧和慈悲。

他们的演讲,不仅仅是一种言语的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呼唤,一种对世界的关怀。

愿我们能够从他们的演讲中,汲取智慧,感受慈悲,让心灵得到净化,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西藏僧人的演讲,是一种智慧和慈悲的结晶。

愿我们能够从中受益,让心灵得到净化,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愿我们都能够像西藏僧人一样,活出智慧与慈悲,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感谢大家的聆听。

西藏生死之书解读

西藏生死之书解读

西藏生死之书解读《西藏生死之书》是一本讲述了西藏人的生死观念和生命哲理的书籍。

它是西藏佛教经文之一,被认为是西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本文将对《西藏生死之书》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启示。

《西藏生死之书》以其独特的方式描述了西藏人对生死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价值观。

在西藏文化和佛教信仰的熏陶下,西藏人将生死视为一个永恒循环,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在死后会继续转生。

西藏人相信,一个人的善恶行为将决定他在来世的命运,因此,他们将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视作对未来生命的投资。

《西藏生死之书》中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和“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缘和条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而不存在固有的、独立的存在。

诸行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之中的,没有永恒的稳定性。

这两个概念共同构成了西藏人对生死的理解。

《西藏生死之书》中提到了六道轮回的概念,也即六个轮回的存在状态: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西藏人相信,一个人在死后将根据他的行为决定他在六道轮回中的去向。

因此,他们强调在人间修行的重要性,通过忏悔和修正自身的过错,以获得更好的未来生命。

《西藏生死之书》还描绘了人死后的境界,其中包括有关佛法的天堂和各种地狱等。

通过这些描述,书籍试图向读者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人应当修身养性,遵循佛法,为了来世的幸福而努力。

除了对生死的看法,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讨论。

它强调个体的自省和自我改进,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幸福。

更重要的是,在讲述死亡与轮回的同时,书籍强调要珍惜人间的每一天,以及与他人的真实互动,认为这是人们体验生命和拥抱幸福的最佳途径。

通过对《西藏生死之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强调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和启示。

首先,人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命,充分体验和感受每一天带来的快乐和挑战。

书中的教导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物上,而应该善待自己和身边的人。

无常要诀讲记

无常要诀讲记

无常要诀讲记第三世多珠千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讲大文分四:一、赞叹本法为厌生大来源;二、宣说本法轨则;三、教诫恒时念死而修正法;四、结劝受持本法。

一、赞叹本法为厌生大来源现世之事如唾涎,弃舍之法不思议,而由三根九因相,三种决断思维死,即是厌生大来源。

将现世的事业如唾液一样弃舍的方法有不可思议那么多,而由三根本、九因相、三种决断的法轨思维死,即是厌生的大来源。

“如唾涎”表达是弃舍而非拾取。

就像吐唾液一样,感觉它微不足道或者没意义,所以要吐掉,而不是拾取。

对现世法的态度是要弃舍,因为它阻碍了寻求解脱和成佛的大义。

而且,正是由最浓重的耽著现世心,会引起最猛暴的烦恼、非福业而堕入恶趣。

从清净法界流落下来,发展到最粗重的状态,就是对目前的现法——各种欲尘等充满了贪欲。

以此欲作为缘起的根本,发起无数与因果律不相符的心态、行为,这样就发生了最严重的烦恼和业。

如果不遮退对现世法的欲乐,那将无法修到下士以上的任何法道,因此要像吐唾液一样,首先弃舍现世的事务,包括各种名利、享乐、男女等。

“如唾涎”表示舍弃以后不再拾取,不把它当成好的。

这样在心态上就从原来的最为看重,转成弃之如涕唾。

佛和圣贤们为了让众生从现世法中脱出,开示过没办法思维言议那么多的法门,比如修不净观、修苦观、修无我观、修各种过患观等。

在多得不可思议的这些法门里面,念死的法非常殊胜。

按照历代传承法轨,由三根本、九因相、三种决断来思维死,成为对今生法发生厌患的大来源。

二、宣说本法轨则分三:(一)三根本;(二)九因相;(三)三决断。

(一)三根本寿命无常决定死,长时不住速疾亡,死时除法皆无益,心中作意乃三根。

把心发起来,引向有关死的三大主题来作意,叫做“三种根本”。

三大主题:一、决定死;二速疾死;三、死时唯法有益。

心里要想:这一世的寿命由业造成,不会永远存留,决定在因缘穷尽时归向死亡。

再者,死并非决定到一百年等才发生,而是不会住很长时间,就像蜉蝣朝生暮死那样,很快就会死掉,又像朝露、闪电那样,刹那间就会没有。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 世界无限美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 世界无限美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静心看世界世界无限美《西藏生死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人生探索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西藏僧侣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生死和宇宙的意义。

在阅读《西藏生死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自我思考和静心的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了世界的无限美好。

这本书以西藏僧侣的经历和哲学思考为主线,在讲述一个寻找转世所化身的男孩的故事的同时,探讨了关于生死、灵魂、宇宙等深奥的问题。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唤起了我对生命的珍视。

书中描述的西藏的自然景观,如高山、雪域、湖泊等,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壮观之美。

而作者对生命、死亡、轮回等主题的思考,更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阅读《西藏生死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性和珍贵性,也教会了我审视自我,思考存在的意义。

书中揭示的西藏僧人的内心修行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淡然和接受,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接纳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静心的状态。

我开始关注内心的声音,感受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通过静心,我能够更好地聆听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声音,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对生命和宇宙的关系。

静心的状态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无限美好。

在平静的心境下,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和美丽。

我开始更加珍视每一个瞬间,并意识到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感知都是如此宝贵。

我学会了更加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了生命的瑰丽和世界的丰富多彩。

通过阅读《西藏生死书》,我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整体,不仅包括了人类,还包括了动植物、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

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欣赏世界上的多样性和美好。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更加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总的来说,《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深入思考生命和宇宙的世界。

阅读,一个无宗教主义者的信仰

阅读,一个无宗教主义者的信仰

阅读,一个无宗教主义者的信仰发布时间:2021-04-08T11:46:11.7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作者:陈园杰[导读] 我喜欢阅读,特别喜欢看闲书陈园杰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女埠中心小学,浙江绍兴 3321100我喜欢阅读,特别喜欢看闲书,我总是对书中展现的世间万物充满敬畏与好奇。

“已识乾坤之大,犹怜草木青。

”我分享的阅读的故事与我的西藏之旅有关。

对于西藏最初的印象是来自《尘埃落定》,彪悍,健壮的康巴汉子,神秘、古老的吐司制度。

以及高中时的情郎仓央嘉措。

在刻板印象里这个地域带着一点落后和愚昧。

最让我不知所谓的是他们朝圣传统,变卖家产,拉着一辆小车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磕上万次的长头,只为在神面前说声:愿你常在。

托尔斯泰说过“存在各种信仰是因为大家都相信别人,却不相信自己。

”?我一度将这样的信仰视为贬义。

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我心中才有所悸动。

我们的车队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第3天在翻越折多山之后,山体从黄绿的针状林,过渡为植株低矮的高寒草甸,隐隐露出黑黑的山体。

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能够生存已属不易,更别说农作物了,生存就已十分艰难,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在这里尤为真实。

他们敬畏自然,并将自己托付与神明,这种信仰伴随他们一生。

人这一生总该相信些什么,来支撑这日日如是和无可奈何。

对于我这样的无宗教主义者而言,阅读就成为了我的信仰。

在稻城亚丁,出于对自己体能的自信,上山时除了水和干粮,没有带一瓶氧气,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山上徒步5小时。

接近牛奶湖的的最后两公里体能已经到达了极限,三步一歇,一步一喘气,停下时脚也开始不自觉的颤抖。

但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仓央嘉措的那句: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此时此地,这样的句子尤为应景。

读过的书永远放在了脑子里,即使你忘记了情节,而那些文字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沁入了骨髓,每一个文字碎片都会在恰当的时间展示它的光芒。

弟子研修心得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索南巴姆

弟子研修心得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索南巴姆

弟子研修心得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索南巴姆我们大家都已踏进了辛卯年的大门,开始了新的里程碑,惭愧弟子弘照(藏传法名·索南巴姆)在这新年的开端要写下自己就在这短短的春假期间所发生的事·就因为这些微不足到的事情让弟子深深地再一次体会生命无常人身难得缘起自从永培上师与我们参加完会供布置完功课《生命无常人身难得》地第二天一清早弟子还在沉迷于昨天会供的喜悦时,当起身下床时就唤醒弟子的梦境了。

一场水使我悬入了忧惑之中就这场水的过后弟子也已写成文章发表了,弟子就不用在细说了。

也就因为第一场水增强了弟子向佛的心体会无常,此后弟子就时时的接受着佛菩萨对弟子的考验。

过后不几天店里发生水当时弟子正在外面,电话的那头传来了店里淌水的消息,弟子心里已不再为此事焦虑,因为弟子知道这是消弟子的业障啊。

当时我离得很远要最快的速度回去也要一个多小时,弟子就沉稳的告诉电话那头怎么办后就没有管他。

等我回来后已经没有事了也已收拾好了,我安慰了店里阿姨一下就回家了。

几天过后临近过年了原本弟子安排了一些的日程到年底,但就因临近年底二十六的清晨弟子起身时突然发现自己腹痛难忍,紧接着就是上吐下泻头晕头痛,弟子想喝杯水都不能自理,只好躺在床上到了下午师兄将药送来吃上,晚上弟弟做了一点饭我吃了当他走后我就不再进食了,因为我无力做饭,没办法二十八回家里去过年。

回家后妈看到我第一眼就说:"你怎么这种脸色啊"我强行说:"没事的,我饿了妈给我做点吃的吧"说完话背过头去我的眼泪就滑落下来,我不时的擦着眼泪生怕家人看着难过。

由此一点让弟子感受到《无常》昨天还好好的睡觉时还什么事都没有可到了明天就变了,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啊,原本身体是从不出毛病的可是说不行就不行了,所计划的一切年前什么也没做成。

自那以后别人问我明天去做什么吧?我的回答是明天再说,只要我明天能起来。

到了年二十九的晚上可以说我们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过得那么开心,那一晚我爸特开心惹地我们笑不拢嘴。

纳木错的传说:高原湖泊的自然与神话

纳木错的传说:高原湖泊的自然与神话

纳木错的传说:高原湖泊的自然与神话纳木错,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珠峰南坡,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

它的水域面积达到192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794米,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神话色彩的地方。

纳木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它还有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说,纳木错是莲花生大师投下的宝珠所化。

相传,有一天,莲花生大师到处传播佛法,路过纳木错的时候,他用手中的念珠投向湖中。

念珠一落入水,顿时化为一个巨大的湖泊。

湖水清澈如镜,周围的山峦倒映其中,美不胜收。

这个传说在藏族人中广为流传,并成为纳木错神秘性的象征。

除了莲花生大师的传说,纳木错还与珠穆朗玛峰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当地的藏语中,“纳木错”意为“那木的海洋”。

据说,在很久以前,纳木错和珠峰是相互连接的,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海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纳木错逐渐从珠峰脚下缩小,成为了现在的湖泊。

这一传说也成为了珠峰与纳木错之间独特关系的象征。

纳木错还是藏族信仰中的圣地,被认为是众多神灵的栖息地。

当地人民相信,湖泊中有许多神祇,守护着这片土地。

据说,在纳木错附近的山洞中有一位神秘的女神,她长发飘飘,容貌美丽。

每年夏天,当纳木错的水位上涨时,人们纷纷前来朝拜祈求雨水,希望能得到女神的庇佑和丰收的好运。

除了神话传说,纳木错还是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

湖泊周围有许多草原和森林,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

在冬季,纳木错附近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数以百万计的候鸟迁徙至此,形成了壮观的鸟类景观。

此外,纳木错还孕育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纳木错的传说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值得探索和欣赏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魅力。

纳木错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对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然而,纳木错的神话与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当地。

它已经成为了各地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在探索西藏和珠穆朗玛峰的旅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纳木错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西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关西藏的书籍

有关西藏的书籍

有关西藏的书籍
以下是 7 条有关西藏的书籍:
1. 《西藏生死书》啊!这就像一把打开西藏神秘之门的钥匙,书里对生死的探讨,会让你超级震撼!就好比你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惊叹,难道你不想去探索一番吗?
2. 《西藏的地平线》,哇塞,这本书能带你领略西藏那广袤无垠的地平线景色!像是给你展开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每一处描写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你难道不好奇吗?
3. 《西藏通史》呀,它就像是一部时光机,带你穿梭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故事和人物在你眼前鲜活起来,这难道不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吗?
4. 《藏地密码》哎,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刺激的冒险!无数的谜题和秘密等你去解开,不比解谜游戏更有意思吗?
5. 《西藏一年》,看这本书的感觉啊,就像是你在西藏生活了一整年!那些平凡又生动的日子会让你深深着迷,你不想感受一下那种生活吗?
6. 《西藏,面冰十年》哇,这里面写的在西藏的经历,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你的好奇心!让你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这还不够吸引你吗?
7. 《天葬》哦,这本书真的会让你对西藏的这一独特习俗有深刻的认识!它就像一道强光,照亮了你对这方面的认知盲区,你难道不想见识一下吗?
我觉得这些有关西藏的书籍都非常值得一读,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藏这个神秘而又独特的地方。

藏族佛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藏族佛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广袤的西南高原上,有一个古老的民族——藏族。

他们信仰佛教,将佛学视为精神生活的指南。

佛学,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智慧,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

作为一名热爱藏文化的青年,我有幸接触到藏族佛学,从中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以下是我对藏族佛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佛学的智慧1. 无常观佛学认为,世间万物皆无常,一切皆无自性。

这个观点使我明白了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美好,而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争斗和烦恼上。

无常观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每一个瞬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2. 因果律佛学中的因果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个道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只有种下善因,才能收获善果。

反之,种下恶因,必将招致恶果。

因果律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寻找原因,努力改进自己。

3. 无我观佛学中的无我观,使我明白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被“我”所束缚,追求物质和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无我观告诉我们,要放下自我,关爱他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们,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佛学的修行1. 忍辱佛学强调忍辱的重要性。

忍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学会忍辱,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忍辱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2. 慈悲慈悲是佛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慈悲心使我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慈悲使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3. 正见正见是佛学修行的基础。

正见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真相,不被虚假的外表所迷惑。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朗萨唯蚌感想

朗萨唯蚌感想

朗萨唯蚌感想
摘要:
1.朗萨唯蚌感想的背景和来源
2.朗萨唯蚌感想的主要内容
3.朗萨唯蚌感想的现实意义
正文:
朗萨唯蚌感想是一种源自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洞察和智慧。

这种感想源于藏族对自然界、社会及人生的独特理解,凝聚了藏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信仰与文化。

朗萨唯蚌感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无常、无我、缘起和因果。

首先,无常是指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这种观念使人们认识到万物皆有生灭,从而教导人们不要执著于物质世界的表象。

其次,无我强调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人们应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识到“我”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不应过于执着于自我。

再者,缘起是指世间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的产物,这种观念使人们了解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最后,因果强调善恶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鼓励人们行善积德,追求解脱。

朗萨唯蚌感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无常、无我、缘起和因果,从而摆脱对物质世界的过分执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其次,这种感想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心、慈悲心和智慧心,使人们更加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发挥正能
量。

最后,朗萨唯蚌感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普及这种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珍惜生命,珍视和平,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朗萨唯蚌感想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对待人生的方法。

喜马拉雅山修行人方面的书籍

喜马拉雅山修行人方面的书籍

喜马拉雅山修行人方面的书籍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有许多修行人在高山峡谷中苦行修行,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以下是一些关于喜马拉雅山修行人的书籍,按类划分。

1. 传记类
《喜马拉雅山上的修行者》是一本关于喜马拉雅山修行人的传记,作者是西藏喇嘛派的高僧扎西拉姆。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喜马拉雅山修行人的生活、修行方法和精神信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修行人的内心世界。

2. 哲学类
《喜马拉雅山的智慧》是一本关于佛教哲学的书籍,作者是西藏喇嘛派的大师达赖喇嘛。

这本书讲述了佛教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修行方法,以及喜马拉雅山修行人如何将这些哲学思想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3. 旅行类
《喜马拉雅山脉:一次穿越之旅》是一本关于喜马拉雅山脉旅行的书籍,作者是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登。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旅行经历,包括他与当地修行人的交流和体验。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喜马拉雅山修行人文化的介绍。

4. 文学类
《喜马拉雅山的雪》是一本关于喜马拉雅山文学的书籍,作者是印度作家阿米特拉·古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成长故事,以及她与当地修行人的交流和体验。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关于喜马拉雅山修行人文化的介绍。

总之,喜马拉雅山修行人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智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修行方法对我们的启示和帮助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书籍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喜马拉雅山修行人的文化和信仰,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和经典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和经典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和经典藏传佛教是一种在西藏流行的佛教教派。

在西藏首府拉萨的布达拉宫,一座闪耀着神圣光芒的宫殿,承载着无数藏传佛教教义和经典。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和经典,揭示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一、教义藏传佛教的教义是西藏人民的信仰核心。

教义中强调摆脱生死轮回,实现解脱和觉悟。

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凝聚了许多教义的精髓。

首先,布达拉宫承载了“四圣”之一的佛。

佛是藏传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代表智慧和慈悲。

布达拉宫中供奉了比丘多杰(佛陀)的圣像,人们来此虔诚朝拜,期望得到佛的加持和智慧。

其次,布达拉宫弘扬了大乘佛教的教义。

大乘佛教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强调普度众生,以慈悲为核心。

布达拉宫内的壁画和雕塑都表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

最后,布达拉宫传承了密宗佛教的教义。

密宗佛教是藏传佛教的特色之一,注重修行的方法和仪式。

在布达拉宫的密宗殿堂中,僧侣们进行着秘密的仪式,传承着这一特殊的教义。

二、经典藏传佛教经典被认为是智慧的源泉,是修行者指导心灵的重要依据。

布达拉宫内珍藏着许多重要的佛经和经典手抄本,其中一些被视为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著作,被视为对佛教教义的总结和完善。

布达拉宫珍藏的《金刚经》手抄本非常精美,被认为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此外,布达拉宫还珍藏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等重要经典。

这些经典覆盖了佛教教义的各个方面,供信徒们学习和修行之用。

除了经典,布达拉宫还收藏了许多佛教经书的注释与研究著作。

这些著作包含着许多学术大家的智慧结晶,为研究佛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结语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经典。

其中蕴含着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成为了西藏人民心灵的指南。

在布达拉宫中,信徒们通过学习和朝拜,感受着佛教教义和经典传递的智慧与慈悲。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和经典,无论是从教义的弘扬还是从经典的珍藏来看,都展现出了西藏人深厚的信仰和智慧传统。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解读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解读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解读布达拉宫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座历史古迹,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象征。

它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被视为佛法的传承之地。

在布达拉宫,藏传佛教的教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解读,成为了西藏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西藏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西藏后,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义体系。

布达拉宫作为佛教学习和修行的场所,承载了许多重要的佛教教义。

首先,布达拉宫代表着佛教中的“三界”。

据佛教教义,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分别代表着人们对欲望的追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

布达拉宫作为三界的象征,教导人们应当超越自身的欲望,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其次,布达拉宫还教授了佛教中的“四谛”。

四谛是佛教渡化众生的基本思想,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不满,集谛揭示了痛苦的起因,灭谛则是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而道谛则是指引人们达到解脱和超越的道路。

在布达拉宫中,僧侣们通过教导和实践四谛,引导信徒抛弃欲望和贪念,追求内心的和平与觉悟。

此外,布达拉宫还强调了佛教的“六度”。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是修行者达到解脱和成佛的重要条件。

布达拉宫内的僧侣们通过教导和实践六度,鼓励信徒从修身养性、慈悲善良、助人为乐等方面入手,追求智慧和觉悟的境界。

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教义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塑造了西藏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

首先,藏传佛教强调慈悲和善良,鼓励人们对他人给予关爱和帮助,这种价值观在西藏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弘扬。

其次,藏传佛教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种观念在西藏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藏传佛教注重内心的冥想和修炼,鼓励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西藏人民提供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宁静。

综上所述,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代表了佛教教义的传承和弘扬。

《与西藏有缘》

《与西藏有缘》

林聪,香港人,留学澳洲期间至今,任著名高僧大藏寺祈竹仁波切的义务侍者、译员及助手,协助创立慈善机构大藏寺基金会,为重建西藏失修寺院及协调慈善事务,多次代表祈竹仁波切出入藏地。

著有《与西藏有缘》
《一步一如来》等作品,畅销于两岸三地,其中《一步一如来》荣登当当图书
2011年畅销榜(旅游类)第5位,被视为朝圣拉萨的最权威专业指南之一。

《与西藏有缘》一书曾入选西藏文化教材书目。

透过本书,读者可以认
识到真正的、活生生的西藏文化,了解藏传佛教的无上智慧。

《与西藏有缘》
是一部可以正确了解西藏文化及藏传佛教的书,是一部认识真正的、活生生
的西藏文化的佳作,是源自深入西藏文化者的亲身体验。

与西藏有缘
Encounter Tibet
Lin Cong has made 100 visits to Tibet in 20 years. Based on his experiences he wrote Encounter Tibet , an authentic impression of Tibet, its culture and religion in everyday language and with more than 100 photos. The author’s profound knowledge of Tibet and Tibetan Buddhism and his mellifluous writing vividly evoke this remote, mystical region.
7 阅读
READING 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佛教-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佛教-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今天上午,我参观了维吉尼亚大学以延长寿命为职志的医学中心。

随后我与伊安史蒂文生博士谈有关转生的问题,也就是人如何从前世转到今生。

现在,我要讲我们怎样死亡、死亡的过程、以及如何为死亡预作准备。

由于死亡非人所欲,故自古以来,死亡就一直是宗教圈内和宗教圈外的研究对象。

在佛教里,佛徒初转法錀时所讲的四谛,其中以苦谛为首。

苦有三种:苦苦、怀苦、行苦(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

知是苦后,须认清苦因而除去之。

必须培养修道意识,才能灭除苦因。

四谛是:苦、集(苦因)、灭(苦及苦因之灭)、道(灭苦及苦因之道)。

四谛又分划为十六种属性,每一谛有四种。

苦谛的四种属性是常无、苦、空无我。

就无常而言,有二种无常,即粗浅的无常与精神的无常。

精细的无常,系指喜欢研究微小分子的科学家所能描述的那种情形,因为此类科学家不以貌取实物。

例如这张桌子,表面看来似乎就是昨天在这儿的那一张,但此类科学家不取其表面,而是深入观察构成他的那些小元素内所起的变化。

构成外物的质料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同样的,观察外物的内在之识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

这种一刻不停的分解,即是精细的无常。

粗浅的无常则是物毁人亡等等。

对死亡一事加以注意,好处很大。

如我在前面所说,如能知苦,即能追究苦因,而且最重要的是,能面对苦。

死早晚会来。

我们虽不想死,但一受到染业与烦恼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免死。

若早虑及死而作充分的准备,则此种准备,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即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关心死亡之目的在此。

贵校的伊安史蒂文生博士对转生的解释有助于说明我在此所讲的问题。

怎会如此?你若只相信有今生,而不相信有来世,则注意死亡与否就没什么关系了。

观想死亡及无常,乃是根据有一继续转生之识的理论。

一有来世,一有世继续转生,则为死亡预作准备只会对你有益,因为有了准备,你就很可能不再对死亡的过程感到焦虑和恐惧,不致因自心所念而把死亡一事弄得更复杂。

要想完全克服死亡,必须先断自心的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佛缘之无常的智慧(图)缘起在甘丹寺高高的天葬台上,吃完人肉的老鹰悠悠盘旋,耐心地等待着下一顿宴席。

我不由自主地感慨:“生命无常啊!”小石头问:“无常是什么?”我无语。

在日咯则,一行八人正要去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忽然,小K发烧,北京又有公事急电催返,我、小石头、老K、小K四人只得撤离,回到各自的世界。

我不由自主地感慨:“世事无常啊!”小石头问:“无常可以应付吗?”我无语。

在青海高原两百公里的无人区,望着漫无边际的沙漠,想象着曾经有过的绿洲。

我不由自主地感慨:“万物无常啊!”小石头问:“无常能够超过去吗?”我无语。

回到广州,我时而翻阅大德高僧的开示,时而进入禅定之中冥想,时而请教良师益友,冀望能参透无常,并能回答小石头的问题。

最后,在我的好朋友黄威南先生的启发下,我灵感突现,悟到了无常的智慧。

无常是什么?‘无’是没有,‘常’是固定不变;‘无常’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是不会永远保持同样的状态而不起变化的。

无常,是佛陀为我们开示的法义,是佛学中常用的专门术语;也是世间的真相。

无常的现象恒常存在于这整个世间:草木的萌芽、成长、开花结果以致枯萎、凋落;人的一生—从婴儿、孩童、少壮及至老死,当中无数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又有那一件是能够被你我所永久掌握而不会改变、不会消逝在茫茫时空中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个世间就像是一道巨大的洪流,所有的人、事,都只是水面的一些泡沫;洪流不断地汹涌而下,它水面上的泡沫冒起来又破灭了,冒起来又再破灭了...没有任何一个水泡是可以永远浮冒在水面上而能免于破灭的。

这就是世间的真相—无常、变易的法则。

无常,也是你我都拥有过的生活经验,只是我们常常都活得浑浑沌沌的,盲无所觉的,无视于无常的存在。

想想看:曾几何时,你只是妈妈怀里抱著的小娃娃,现在却已长大成人了;以前你只懂得牙牙学语,现在却能读书识字了—这当中不是已经起了种种的变化吗?现在的你不是早已和以前的你有著很多的‘不一样’了吗?这不正在说明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永久不变的。

那么,无常,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生活经验吗?无常,也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常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把一颗种子放在泥土中,然后再对它施肥、浇花,给予种种的照料;有朝一日,种子定会发芽生长,一直到成为一颗大树,为我们提供荫凉或结出满树的果实。

因为我们知道一颗种子不会永远只是一颗种子,只要有著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这个‘现状’是可以被改变的。

因为我们知道‘种子会在适当的情况下产生变化’的常识,而利用这个知识得到了预期的成果。

所以说,无常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常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无常是一种自然界的法则。

无常,也是令我们生起种种痛苦、烦恼的原因。

因为人都会死,都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被迫面对生离死别,失去至爱的亲朋好友的伤心难过。

相对的,当我们自己年纪大了,身体逐渐衰老而越来越接近死亡的召唤时,内心便会恐惧、彷徨不已;我们畏惧著将要失去自己所珍爱的、所熟悉的人事,由于对生命有著无比的眷恋却又不得不舍下这一切的原故而彷徨不已。

或者,像前面所说的,我们把一颗种子放进泥土里,对它悉心照料,期盼著收成的到来。

然而,不幸的,突然涌来了一阵洪水,淹没了整片土地,种子在大水中腐烂了。

因此,再也不可能长成一棵遮荫的大树,也不可能结满一树甜美的果实了。

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失望的事情吗?无常,真是一件残忍的事实啊!它使得我们患得患失;它夺走我们所执著的一切美好事物;它令我们显得手足无措,在种种难以预测的变幻中忽悲忽喜、又哭又笑。

无常像一把尖利的剌刀,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无常也像一个可怕的鬼影,在你背后不停地追逐著,使你不敢停下脚来,最后却还是无法摆脱。

无常,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它使稚童变成大人,教含辛茹苦的父母展颜欢笑,却又常常在转瞬之间变换画面: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棺木里的一具尸体,教白发人送黑发人,教肝肠寸断的父母欲哭无泪!难道我们只能在无常的旋涡里随著它团团转吗?佛陀为我们开示了无常的法义,绝不会只是要我们无可奈何地束手无策。

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无常?如何在无常的得失之间保持安然自在?如何消除因为无常而生起的种种恐惧?如何认识无常、看透无常、超越无常?如何才能不再随波逐流?总的来说,无常就是一种‘可能’;或者,更精确的说,无常就是‘转变的可能’。

在无常的变易法则下,今天将会过去,明天将会来临;尚未出生的将会出生,已经出生的将要面对死亡;得到可能失去,未曾得到的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和方法来获得;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和客观因素就可能令一件新的事物出现,但当条件和客观因素起了变化之后,有关的事物复将消失。

简单地说,无常不外就是生、死,得、失,爱、恨,悲、喜,开始和结束两者间交递互换的现象。

反过来说,无常也可以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恨尽爱生,乐极生悲。

一颗种子在泥土中腐烂了,我们或许说是:这颗种子‘死’了。

种子腐烂后,种子内藏的元素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些元素分解后被泥土所吸收,化成了泥土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说:种子‘死’了,泥土中的新元素却‘出生’了。

我们必须紧记:‘无常’是一种‘转变’,但不是一种‘宿命’。

所以,无常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不是无可奈何的。

认识无常,那是为了更了解生命的真相;而洞悉生命的实相,则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好!◆无常并非绝望无常的现象,使得所有快乐转眼消逝;同时,无常的现象,不也公平地让再大的痛苦也终归消散吗?切莫愚痴地期盼一切恒常不变。

若果真的一切都是永久的话,那么,痛苦又怎么可能被消除,而让安然、自在所替代?我们岂不是注定了非得要一辈子在痛苦中挣扎、纠缠?如果不是无常,我们又怎会由蒙眛无知而变为清醒、知觉。

过去我们并不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现在我们知道了;过去我们在痛苦难过时,总会以为这种折磨是永远漫无止尽的,现在认识了无常,知道痛苦终于会成为过去,因此而对痛苦的现实多了一分安慰与宽心—这种种转变,也是无常的表现啊!无常,所以一切变得可能。

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也就没有所谓的人生。

一切将是停顿的,就像电影中被定格的画面一样:没有动作、没有声音......甚至连这个被定格的画面也没有。

有人认为,对无常的认识不禁会令人感到绝望。

既然一切终归坏灭,那么,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想法未免太过消极了。

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是当你在水里遇溺时,难道就不设法求生了吗?你当然不会那么愚蠢—在这个生命发生剧烈的转变而导致死亡之前,这个生命暂时还是属于你的,就像一辆还没有成为废铁的汽车一样,是可以被你物尽其用的。

在不住流动的溪流中,我们移动我们的肢体,划动著在水流中泅泳;在生命的洪流中,不也一样吗?在生命来到尽头以前努力著,使自己活得更好、更愉快,不也很好吗?◆无常带来希望前面曾经说过:无常,所以一切变得可能。

这个‘可能’,也就意味著创造和希望。

在无常的法则下,我们拥有了为未来的日子创造幸福的可能。

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幸福是永恒不变的—这将为你带来痛苦,并且破坏你的幸福。

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时时保持内心的安然、平静。

不要被外在的种种扰乱你内在的安乐、宁静。

如果你的身上已经中了一支毒箭,为什么要让你的心也被射中另一支毒箭呢?让身体的痛苦只是属于身体的因缘和合,切莫因此而使自己变得慌乱而手足无措;冷静、理智地处理你的身体所面对的问题:如果伤口正在流血,那么,就替它止血吧!如果伤口有毒液的话,就进行消毒吧!为什么要因此慌乱而怨恨愤怒,使你的心理也加重负担呢?何必让身体上的伤口来划伤你的心?如果你是一个母亲,那么,好好地爱你的孩子吧!如果你正在读书,那么,好好地准备你的功课和考试吧!这是你的责任和职守;只要你不以‘你是一个母觊’的身分要求什么,你就不会因为这个身分而苦。

只要你不为考试的成绩而患得患失,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如果你已经履行了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已经完成了对你的孩子所应有的教育与照顾,那么,你还忧心些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学生的你,已经尽力、用心地求学,那么你已经为你的考试成绩创造了一个好的因缘。

好的条件当然会产生好的结果;那你还担心些什么呢?其实,人生的幸福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是不是?一切只在于平常、自然!◆无常使痛苦的人生起勇气如果你现在正受到严重的困扰,被难过的情绪所层层捆缚,那么,你最想听到的一句话应该是:‘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这句话将带给你的欢喜、雀跃何止万分!而如果你确实知道,并且肯定:‘这种痛苦是不会永久的!’这不是可以使得颓丧、悲伤莫名的你激起无限的勇气吗?无常使乐转苦;同时也使苦转乐;无常的转变是自然演变的一种现象。

使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无常,而是对常、对永恒、对不变的执著。

只要我们真正洞悉无常,我们便可以坦然面对无常;如果可以坦然面对无常,又何来绝望?何来所求不得?正因为我们贪恋著感觉所带来的快乐,而对这种感觉的转变生起痛苦、抗拒。

如果不贪恋快乐的感觉,那么,所谓不好的感觉也只是一种自然生灭,又何来苦恼?因此,当我们觉得痛苦时,冷静地观察它、分析它、看透它—是的,它终究会成为过去。

事实上,它只是某个事物的生灭,某个念头或感觉的生灭。

不要向痛苦低头,因为它并不能永远困扰你;不要被痛苦迷惑,因为它也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旦因缘分解,它便会转变以致消失得无影无踪。

◆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认识无常也是为了灭除烦恼、痛苦;所以,佛法才说‘无常’。

佛法是灭苦之道,也就是熄灭苦恼的方法。

佛陀为了熄灭人生的种种苦恼而出家修行,他所追求的,就是对世间实相的洞察,对苦恼根源的发现。

佛陀像是一个专科医生那样,为人生的苦恼找出了根源,然后将这个‘毒瘤’一刀切除,使得毒性不再蔓延,使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

所以,佛法也是清净之法。

由于无常的变迁为我们带来了种种烦恼、痛苦,所以对它有所认识是必要的。

当我们认清无常的真相之后,也就找出了苦恼的根源:对‘常’的执著。

如此一来,病源已明,病也就易于痊愈了。

所以,我们才会说: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

甚至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态度看待无常,那就是:无常的变化使得人生充满乐趣,时时为我们带来惊奇!无常,使我们的生活不致于枯燥乏味。

使得我们对一本小说有著追读下去的兴趣的,不也正是这种‘未知的结局’吗?那么,有时也把人生当作一本还没有看完的小说,并以此来保持一份对生命的热诚和继续努力下去的欢喜吧!虽然明知小说必有结局、终章,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究竟是悲剧收场或是大团圆的喜剧性落幕?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充满兴味地去阅读一本小说的推动力。

同样的,虽然明知会有死去的一天,但那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束,不也是很令人感兴趣的吗?更妙的是,在这本叫做‘人生’的‘活书’里,主角是我们自己、作者也是自己!在经历了几番悲喜、层层苦难之后,我们是否也可以像那些证果的圣人们那样,了无挂碍地说一句:‘我的生死烦恼已经结束了,清净的行为都已经建立,应该履行的义务职守都己被履行,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任何烦恼束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