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庵
郑州古塔三祖庵塔
郑州古塔三祖庵塔郑州古塔三祖庵塔王学宾三祖庵,位于嵩岳寺塔北约3公⾥的嵩⼭太室⼭独秀峰下。
⾦代古塔、古银杏树和⼏通古碑是三祖庵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三祖庵为纪念禅宗三祖僧灿⼤师⽽建,传说这⾥曾是三祖早期隐居传法之地。
据庵前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重建三祖庵记》载:“隋⽂帝仁寿三年(603年)三祖僧灿镜智⼤师,适往湘潭⽽经过少林也,爱其两⼭壁⽴,⼀⽔⽟横,矗矗嵯峨,怪⽊奇卉,萦⼝蜿径,幅池隐隐,贻不可旷,遂卓⽯,辟棒芜⽽开⼭始也。
”登封民间则有称,此地原为达摩祖师传教东⼟时留下的“天中三林”中的⽵林寺旧址,并有⽵林寺升天的传说,但⽆相关⽂字佐证。
⽽⾄于明代的此碑记所记僧灿曾在此隐居传法,也⽆其他史料所证,且其所记也是千年之前之事,已经⽆法证明其真实性了。
不过,此地⾃元明起作为纪念三祖之庵寺,倒是没有任何异议,三祖庵之名也由此⽽来。
根据⽯刻碑碣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历史上有三位在此修⾏的⾼僧曾留下了点滴的痕迹,⼀是⾦代的“临济下第⼆⼗五世嗣祖⽆住兴公之塔”就是三祖庵塔的主⼈,⽬前有留下的塔额⽂字惜⽆更多⽂字介绍。
⼆是明代的三祖庵住持道兴,他重修了祖师殿、演法堂、⾹积厨、舍利塔等建筑,他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岁次癸巳九⽉初五⽇刻⽴的《重修三祖庵记》碑记载了此事。
三是明嘉靖年间的明⽟⽆暇和尚,他在嘉靖⼆⼗年(1541年)任住持期间,重修了三祖殿、伽蓝殿、禅堂、僧舍等建筑,创建⼭门、钟楼,使庵院规模较为宏⼤,《重修三祖庵记》记载了此事。
明代诗⼈王尚炯于嘉靖⼋年(1529年)游三祖庵,作《三祖庵》诗⽈:“太室⼭坳⼀径横,茅庵势倚碧峥嵘;丛林好语闻啼鸟,犹似当年万岁声。
”描绘了当时三祖庵的情况。
但可能是此寺过于⼭⾼路遥,历史上兴盛时少,萧条时多,到民国年间,庵内已⽆僧⼈居住,“⽂⾰”期间,此庵⼤殿被毁,直到1998年,才有登封信众筹资予以重建,如今的⼤殿为⾯阔五间,进深四架椽,⼩式硬⼭灰筒板覆顶的建筑。
从三祖庵再往上到⼭崖下,还有⼀罗汉洞,深不可测,传说洞外原有卷棚、棂⼦门窗,洞内深处盖有⼩庙,内塑⼗⼋罗汉。
亳州——中华药都的起源与发展
3、花戏楼——山陕会馆
花戏楼又名山陕会馆,是清代在亳州经营中药材生 意的山西、陕西商人所建。从花戏楼的精美绝伦, 不难想象山陕药商的富有,从山陕药商的富有,不 难想象当时亳州药材经营之盛。 明清时期,亳州依靠涡河航运,万商云集,经济繁 荣,成为皖北一大商埠,也是全国四大药会之一。
4、明清亳州的药材种植规模——四《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 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的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和医 药鼻祖。周武王攻克殷商后,焦(今亳州)成为神 农氏后人的受封之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躬耕 农桑、春种秋收,同时继承先祖遗志,采集药草、 弘扬医术,为亳州这块土地植入了中医药基因。
现代亳州药市
6、现代亳州中医药产业
2023年末,亳州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852.5 亿元、增长11.3%,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 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获批2023年中 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现 有药品生产企业238家,累计引进注册品种60 个,中药材出口额占安徽省的81.1%、全国的 10%。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占 全国的10%,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46万亩;种植 品种400余种。
6、现代亳州药市的复兴——改革开放
经历了长达50年的休眠期、复苏期,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亳州药业获得新的发展 机遇,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药材市场快速扩张。
1984年,政府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中药材大世界”,并随后在该市场以东采取前 店后仓形式,开辟建造了“药材街”。
2、明清亳州药市的鼎盛——花戏楼
明清时期,亳州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其中药商数量最多、实力最强。亳州城内有四五 条街专门经营药材生意,仅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街,就有药号、药行、药栈、药 铺100多家。在亳州经营药材的各地客商在城内以乡帮而立门户,分为两广帮、山陕 帮、河南帮、两江帮、徽州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外地药商在亳州北关 铁果巷兴建了第一座用于交流、议事的会馆,因馆中供奉药之始祖燧人氏、伏羲氏、 神农氏的神位,人们将这座药业会馆称之为三皇庙。各地商人先后在亳州北关修建了 30多座会馆,其中作为药商活动场所的会馆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楚商会馆、河 南会馆、宁池会馆、徽州会馆、怀庆会馆、福建会馆、江宁会馆、浙江会馆、古淝公 所等。
天柱山旅游攻略
天柱⼭旅游攻略相关推荐天柱⼭旅游攻略 天柱⼭呈现出奇峰、怪⽯、幽洞、峡⾕等⾃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著称于世。
天柱⼭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97%,享有“空⽓维他命”美称的负氧离⼦是国家最⾼的Ⅰ级标准的三倍。
下⾯是⼩编整理的天柱⼭旅游攻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天柱⼭简介 天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县西部,天柱⼭因主峰如“擎天⼀柱”⽽得名。
⼜名皖⼭、皖公⼭,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被誉为“江淮第⼀⼭”。
天柱⼭⾃然景⾊奇绝,风光灵秀。
区内“峰雄、⽯奇、洞幽、⽔秀”,集北⼭之雄,南⼭之秀于⼀⾝。
风景区82.46平⽅公⾥,共分为七⼤景区,有标志景观最⾼峰-天柱峰、号称“花岗岩第⼀秘府”的神秘⾕、刘源扎寨抗元的总关寨、⾼⼭⼈⼯湖炼丹湖等胜景,还有⼈称“江淮第⼀漂”的潜河漂流,让⼈乐⽽忘返。
天柱⼭是古皖⽂化荟萃地,⼈⽂景观博⼤精深。
道教尊其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锡;李⽩、⽩居易、苏轼、王安⽯、黄庭坚等⽂⼈墨客存留的近400⽅摩崖碑刻,⽯⽜古洞摩崖⽯刻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
天柱⼭所处的潜⼭县是七仙⼥的故乡,“中国第⼀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地。
更是“京剧⿐祖”程长庚、“章回⼩说⼤家”张恨⽔,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新秀韩再芬的故乡。
境内现仍有三国时⼤乔、⼩乔梳妆的胭脂井、孔雀坟及著名的薛家岗⽂化遗址等名胜古迹。
天柱⼭历史⽂化 天柱⼭不仅是⼀个旅游胜地,还是⼀座历史⽂化名⼭。
春秋时期,天柱⼭属皖国封地。
⼭称皖⼭,⽔⽈皖⽔,城为皖城,安徽省的简称“皖”就源于此。
在这⽚古皖⼤地之上,曾演绎着许多鲜活的故事。
南岳⼀脉天柱⼭。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天柱⼭,并封其为南岳。
后朝廷每年均派⼤⾂前来祭岳。
⽽当年的祭岳台⾄今仍保存完好。
公元589年,隋⽂帝杨坚为拓宽南⽅疆⼟,将南岳南移⾄衡⼭。
于是天柱⼭因享受了700余年的南岳⾹⽕⽽显赫⼀时。
历史久远的薛家岗⽂化遗址。
早在6000年以前,⼈类就开始在这⽚热⼟上繁衍⽣息,并创造了独树⼀帜的薛家岗⽂化。
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众碑记
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众碑记三圣庵:三圣庵地处今黑窑厂街,以三圣庵而名。
清称三圣庙街,民国后称三圣庵。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
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关于上方山的名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晋代燕国广阳(在今北京良乡东十里许,晋时属范阳),有个叫霍原的人,字休明。
他的学识和品行都很高尚,曾云游各地讲学。
霍原,字休明,广阳人。
十八岁入京师太学行礼,留校学习,成绩优良,同学中多贵族子弟,对他很尊重。
叔父被人诬陷,定为死罪。
霍原以身相代,备受酷刑,后终得雪冤,无罪释放。
西晋元康(265-317)时,为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霍原与王褒等人曾一度隐居在绿屏山(现房山境内的上方山)。
建立讲堂宿舍,广召贤良传授学问,弟子最多时达数千人之多。
燕王按月赠羊酒,时人称其为“冀北夫子”。
公元341年,统治燕国的幽州都督王浚,发现当时社会内战不休,妄想称制僭位,曾派人先后六次聘请霍原出山相助,想借用霍原的聪明才智,帮助他。
但霍原却坚决不从,王浚脑羞成怒,一气之下杀死了霍原,并将霍原的头悬挂起来示众。
他的学生和当地百姓十分悲伤,连夜将霍原的尸体收殓埋葬在六聘山西南(晋史和房山县志都有记载)。
当时有一首童谣,歌词是“天子在何许?近在豆田中”。
王浚以豆做霍,收杀了霍原。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绿屏山”改名“六聘山”了。
“六聘霍原出仕”的佳话在当地也广为流传颂。
由此,上方山又得名“六聘山”。
后来,燕郡太守卢道将,为他立起祠堂,不少人还为他撰写悼念诗文。
三祖寺导游词
三祖寺导游词
现在我给大家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可以随意拍照,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那我们一个小时后见吧!
一个小时的时间过的可真快啊,不知道大家玩的开心与否!好吧,现在我们继续我们的游程吧!。
我们现在来到了三祖寺前的广场了。
抬眼望去,红墙黛瓦的寺院建筑,被绿树翠竹包围着。
整个山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彩凤,觉寂塔就建在凤冠上,东西两侧逶迤的山岗呈环围合抱之势,恰如凤翼护卫着庄严佛地。
常言道:“远看山包寺,近看寺包山。
”三祖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3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
三祖寺的建筑群,沿着凤形山的山势自下而上依次架造。
从山门一直通向祖师殿,全都处在一道中轴线上。
烧香礼佛,应从山门进入。
三祖寺的山门,也叫三门殿。
正门名“般若门”,即“智慧之门”;东边门名“解脱门”,意为摆脱烦恼业障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也称“自由之门”;西边门名“精进门”,意指在去染滤净的修行过程中,要不懈地努力,也称“勤修之门”。
门楣上,悬挂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乾元禅寺”匾额。
进了山门,大家看到殿堂两边,站立着5.5米高的“金刚力士”各一尊。
佛教汉化后,这两尊像按《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将的形象来塑造的。
穿过山门殿,步上“通天阶”。
三祖寺因山势陡峭,一路上去,
有360级台阶。
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数一数,“通天阶”高差15米(60级)。
回答完毕。
户县古镇名村
户县古镇名村户县古镇名村秦渡镇俗称秦镇,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方,与西安市长安区相连,古有“丰京盛地”之称,为千年古镇。
秦渡古镇秦渡镇俗称秦镇,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方,与西安市长安区相连,古有“丰京盛地”之称,为千年古镇。
它居于沣河西岸,文化底蕴浓厚,民俗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商贾云集。
秦渡镇是古朴的,它有着古色古香的镇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说以及精美的民间艺术;秦渡镇又是现代的,它积极创建一个以沣河自然风景区和秦渡新城区为依托的“北方第一水乡”,努力打造一个集商贸、旅游、文化、饮食业为一体的新型城市。
一个古朴而又现代的秦镇即将跃之眼前。
据传后秦姚兴皇帝及文武百官由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为往来方便,遂在沣水设立渡口,秦渡之名即源于此。
秦渡镇古谓之“丰京胜地”,旧有二宫(当阳宫、连城宫)、五门、九楼(以药王楼最雄伟)、十三堡等遗址。
80年代后,虽有较大发展,而古街门店犹存。
“文武盛地”美名源自于秦渡。
中国人的文武治世思想的启蒙和实践源自于秦渡。
周文王迁丰以后,以文治思想立国,赢得天下民心,为武力推翻商王朝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他昌明言,纳贤才,重用姜尚等人,后在武王姬发的率领下,武力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分封治的王朝——周王朝。
姜子牙打鬼封神的故事发生在秦渡,这是三千多年前,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场战争的总结和审判。
文武治世思想为中国封建制的王朝模式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
文武治世思想是中国人政治思想的一大发明,文武之道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谋略,数千年来已经渗透到东方文化的各个方面。
周礼文化是中华民族文脉肇始之处。
文王姬昌在丰邑,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论著,五经之首的《易经》。
中国第一部兵书《六韬》,也叫《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尚居丰时所作。
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文王、武王等人与姜尚讨论关于文治武功,用兵之道等治国谋略的思想及言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据魏《王泰括地志》及清康熙年间的《户县志》记载,周文王在灵台附近引沣水设立“辟雍”,教化天下,明达和谐。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一)——塔林的守护者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一)——塔林的守护者其实如果从登封去少林寺根本无须包车,有一趟公共汽车可直接到达,且方便快捷。
由于1928年的一场大火,少林寺内的历代木构建筑基本毁坏殆尽,但分布其周围的历代僧人的砖石墓塔尚存两百多座,且大多保存完好,是我国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遗迹,也是我眼中少林寺的全部精华所在!早就听说塔林中有座争议很大的现代塔,到了之后发现竟然是两座,而且其中之一不是墓塔而是活人寿塔,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分明在破坏文物,谁这么厚颜无耻?然而当我了解了这两座塔的主人——行正法师和素喜法师的事迹后,对其的厌恶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崇敬之情。
因为我今天能有幸欣赏塔林这座古建宝库,全都得益于他们的贡献。
行正长老,俗名李太宝,1914年出生于登封农村,后因贫困出家少林寺,此后为维护寺院呕心沥血。
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后一直坚持留在寺内,收拾残垣断壁并恢复耕种。
1930年左右遭到土匪袭击而几乎双目失明。
1937年,豫西遭遇大旱,少林寺也断炊,寺内年轻僧人为了生存,多逃荒或还俗。
行正长老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头毛驴,上山采煤换钱,以微薄的收入维持寺院。
由于视力低下无法看路,很多时候都是拽着毛驴的尾巴往来于崇山峻岭之间。
后来又组织僧人自制豆腐换粮,终于熬过了灾荒。
解放后担任少林寺监院(相当于方丈,当时无方丈一职)。
文革开始后,造反派企图毁掉少林寺。
行正长老闻迅后马上组织僧人将寺院内保留下来的几十尊佛像及众多的法器、经卷、匾额等无价之宝秘密隐藏起来。
后来造反派又想用炸药炸掉塔林,行正长老前去劝说,冒着被批斗迫害的危险据理力争,并又徒步疾驰县委,请求制止,最终使塔林免遭浩劫。
1986年行正长老升任少林寺方丈,一年后因积劳成疾病逝。
他是少林寺自清朝初年方丈制度中断三百多年后的第一位方丈。
素喜长老,俗名耿栓柱,比行正长老小十岁,是少林寺最后一位解放前出家的和尚,也是二十世纪少林寺的一代武术宗师。
1945年曾经协助游击队与日伪军作战。
华祖庵详细介绍
华祖庵详细介绍
华祖庵位于浙江嘉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
它建于唐朝
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为了纪念唐代禅宗六祖
惠能大师而修建的。
华祖庵坐落在嘉兴城南十五公里处,离南湖仅两公里。
这座
寺庙虽小,但名气可不小,它的历史比杭州西湖还要悠久呢!
华祖庵是一座占地面积约有七百平方米的四合院建筑。
进了
大门,便是华祖殿,殿内供奉着五位大师的塑像,他们都是六祖
大师的弟子。
这五位大师分别是:惠能大师、神光大师、不空法师、黄梅老和尚和青原行思法师。
大殿旁边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种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
花
园中央有一个大花坛,花坛里种着许多美丽的花,它们在风中摇
曳着。
从大殿往里走是观音殿和地藏殿。
观音殿里供奉着两尊菩萨。
一个是观音菩萨,她穿着黄色的袈裟,手拿净瓶,坐在莲花
座上;另一个是地藏王菩萨,他穿着黄色的衣服,手拿钵盂,坐
在莲花座上。
出了观音殿和地藏殿,就到了华祖殿。
—— 1 —1 —。
龙潭河风景名胜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1总则1.1 评价任务由来***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有一流的资源品位,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有便捷的外部条件,在发展长江旅游带和***大旅游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皖西南旅游业中的龙头作用已经显现。
但横向比较,就本身所具备的资源品位来说,无论是接待人数、经济收入,还是建设规模、管理水平,***在省内外同级别的风景区中排名一直落后,发展仍然迟缓。
现在***八大景区仅初步开发了三个景区,投入仅有15000万元,总投入不足黄山的1%、九华山的10%,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已严重制约了潜山县和***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也严重制约了潜山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强县目标的实现。
在《***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1993.3)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调整》(1995.3)等规划的指导下,《***风景名胜区***景区重点地段详细规划》(2000.5),新建、拓改旅游步道22.5公里设计方案等详细规划也先后编制。
由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件永恒千古、恩泽后世的长期建设工程项目,决不能因陋就简、造成浪费,规划的项目必须要在条件成熟时才实施,这样,在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一直滞后。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也将红色旅游作为新的重点贷款领域,在此有利形势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建设******景区基础设施项目,由潜山县发展计划委员会潜计综[2005]101号文批准立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1998)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委托***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
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
1、一祖:达摩大师,道场少林寺。
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2、二祖:慧可大师,道场安徽岳西二祖寺。
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
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3、三祖:僧璨大师,道场天柱山三祖寺。
僧璨,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圆寂,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
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
他曾著有《信心铭》传世。
《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
4、四祖:道信大师,道场湖北黄梅四祖寺。
司马道信,生于永宁县,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
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
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
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5、五祖:五祖弘忍。
道场湖北黄梅五祖寺。
弘忍,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人。
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
《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北京市 三圣庵
北京市三圣庵北京三圣庵地处今黑窑厂街,以三圣庵而名。
清称三圣庙街,民国后称三圣庵。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
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元宝形状的琉璃瓦,还有飞檐上的‘五脊六兽’,都是民国初年笃信佛教的黎元洪大总统捐的。
一基本介绍北京三圣庵地处今黑窑厂街,以三圣庵而名。
清称三圣庙街,民国后称三圣庵。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
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
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部分原来是院落的空地,如今成了新建住宅小区的宅基地,好在整体尚存。
风貌是民国初年大修时的样子,为尊重千年来全木榫结构而始终不用铁钉,墙面上都不钉钉子。
元宝形状的琉璃瓦,还有飞檐上的‘五脊六兽’,都是民国初年笃信佛教的黎元洪大总统捐的。
二景点景观南城风味三圣庵深处北京南城陶然亭北,初到这里,周遭热闹的氛围和安静的三圣庵有着明显的对比。
这里有着南城特有的风格,飘着油饼油条炸糕的味儿,虽然那应景儿的鸽子哨并没有回响耳边,然而你会发现只有在南城有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变。
姻缘树三圣庵和传统的寺院在格式上有很大区别,坐东朝西真是挺特殊。
三圣庵前院被改建成了一个素食餐厅和茶室,名为“菩提缘”。
主要是一些素食,当然也有荤型素菜。
三圣庵后院里有一个姻缘树,高大的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丝线,可见来此求姻缘的人还真不少。
秘境秘史三圣庵始建于1000多年前,是用于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这里在前后殿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
河南名胜古迹介绍
河南名胜古迹介绍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河南的一些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河南名胜古迹: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国家5A景区。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
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河南名胜古迹: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
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
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0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
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
他广集弟子,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较广。
现在少林寺包罗的范围除主体建筑常住院外,还有离寺西不远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园,钵盂峰下的二祖庵,寺东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围的古塔、碑刻等。
初夏走进大别山深处幽静的佛祖庵(上)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湖北的佛祖庵。
佛祖庵位于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二房湾覆钟山西麓。
佛祖庵始建于明初,因地处大别山深处,迄今六百余年来,虽没有特别辉煌过,也不曾完全毁坏,它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佛祖庵四周林木茂密,尤其是庵前有苦槠栲古树数十株,环境十分幽静。
今天的佛祖庵占地面积小,再是因地势关系,它没有一般汉地寺院的中轴线,而是呈西东转南曲尺形布局。
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特意绘制一幅平面图。
佛祖庵山门。
它跟我们常规见到的寺院山门不一样,这是一栋二层楼房,上下各五间。
下层正中一间辟为山门(可能叫“正门”更准确一些),其余四间为居室;上层中间三间是殿堂,两边各一间它用。
因山势地形的关系,楼房二层右侧那几间其实已不是二层楼,它们虽然与二层连为一体,是一个高度,但它们下面没有第一层。
佛祖庵山门(正门)。
山门(正门)之外有一简陋的平台,平台下是茂密的山林,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所以平常多是从东门进出佛祖庵的。
佛祖庵东门的外门。
进外门是一个院子,东侧有库房三间,柴棚一间,院中布置着香炉。
东门。
进东门是一个棚子(与东门是连着的),这是吃饭的地方,可看作是斋堂。
斋堂。
斋堂东侧是厨房。
斋堂西侧是一个天井。
天井西侧是前文写到的二层楼房和楼房北面五间殿堂的东侧,楼房与殿堂挨得很近,中间形成一条狭窄的过道。
天井北侧是弥勒殿。
进入五间殿堂的东偏门。
五间殿堂与楼房之间这条过道,沿台阶往下走可到楼房的第一层。
在台阶上看五间殿堂。
五间殿堂的东面一间是观音殿。
观音殿匾额。
五间殿堂的中间三间是大雄宝殿。
因为五间殿堂与楼房挨得很近,殿堂前面没有安装门窗,楼房二层的中间三间也没有砌后墙,这样它们中间的过道铺上木板后,就打通成为一体了;而过道的上方似乎也没有遮盖,正好用来采光。
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娑婆三圣,即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
释迦牟尼佛端坐中间,两旁站立的是两大弟子,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释迦牟尼佛西边供奉的是地藏菩萨,两旁站立的是两位弟子,即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老。
栖霞历史上的名人
栖霞历史上的名人历史文化名人齐诗学的开创者辕固辕固(约前235一135) 古腄县人,旧志考定为今栖霞市人。
乡镇则不祥。
汉景帝时,以廉直拜清河太傅。
曾与道家黄生辩论汤武革命,又与塞太后辩论儒、道两家的优劣。
同当时指导政治的黄老、刑名之学进行斗争。
不久,因病被免职。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
90余岁高龄的辕固 *** 复出。
终因主持"务正学以吉,毋曲学以阿世",遭到了同是儒生的众人嫉毁,再次罢归。
自称:知己者唯公孙弘而已。
辕固是西汉初今文诗学——齐诗学的开创者,至清代乾嘉间,一直代表着我国四大诗学巨流之一。
古腄县名诗人,皆辕固弟子。
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丘处机丘处机(1148-1227),亦作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滨都里人。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
与丹阳、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统称“北七真”。
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处机应金世宗召,从祖庵(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它庵,并主持了"乃春节"礁事,还当面向金世宗作了"持盈守成"的告诫。
金世宗赐给吊处机袍了和桃子,外加十万枚大钱。
由此丘处机名声大振。
1191午(金明昌二年)秋,丘处机回归故里修建滨都宫(赐号太虚观)作为传道之所。
1206年 (金泰和六年),他重返宁海,改马丹阳故居为玄都观。
1208年后,丘处机曾两访崂山,足迹遍及青州、登州、莱州等地,扩大了全真教的影响。
12门年(金贞佑二年),益都杨安儿起义军攻克登、莱等州,丘处机准旨招抚了部分义军。
其时,金、蒙、南宋三势鼎立,争相诏求丘处机,他概不应诏。
1219年冬,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持诏书相邀,丘处机说“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
”遂带弟19人前往。
历时3年,行程万里,74岁高龄的丘处机终于会成成吉思汗于雪山。
每每迸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
华祖庵讲解词
华祖庵讲解词尊敬的各位领导或旅客您们好!欢迎大家到华祖庵参观游览,华祖庵坐落在永安街的中段。
是取华佗永保平安之意,华佗,字允化,名旉,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
尤以外科见长,被誉为“外科鼻祖”。
他用药也非常神奇,往往不过数味,用针不过数处,往往是药到病除,大家尊称他为“神医”。
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现在看到的是明清时期重新修建的。
华祖庵总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
他分为庙祠,故居以及古药园三部分组成。
大家现在站在的是庙祠部分,它分为正殿,东殿和西偏殿。
正殿殿门上方书有“燮理通微”四个大字。
它是清嘉庆二年(1792年)由安徽巡抚朱圭所题写,意思是指华佗医术非常高超和精湛。
门前槛联为“橐龠无传一卷伤心狱吏火,户枢不朽片言终古活人方”。
是说华佗临终前把自己平生所著“青囊书”想托付给狱吏,狱吏怕受连累不敢接受,在伤心之余,他把经书付之于火,后来狱吏良心发现救下了半部经书,并成为救死扶伤的药方,正殿内塑像是我国美术学院的钱少武教授亲手雕塑并捐赠的,像高2.7米,它非常形象的再现了华佗当年的精神风貌,看上去热情,慈祥,坚定,刚毅,像旁槛联为“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刼运动参帝释佛菩提”是讲华佗创编了能强身健体的五禽戏,并为人类消除了疾患,他的公德可以和道家的轩辕皇帝及佛家的释迦摩尼相提并论,给予了华佗极高的评价。
院内东墙上“华佗纪念馆”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我们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字,这里面有一个字和我们平时书写不同,就是这个“陀”字。
华佗是单人旁,郭老把这字有意写成挂耳旁有两个含义:一是彰显华佗的一个首创“麻沸散”的研制。
因为这味药里最关键的一种成分是“曼陀萝”,这个“陀”字就是挂耳旁,另一种讲法就是郭老非常尊敬华佗,又是“神医”,就用了阿弥佗佛的“陀”字。
东院院内“自怡亭”是当年华佗闲暇之余休息的场所。
“自怡”二字取自,自亭旁原有的一幅槛联“自是闲云野鹤,依然流水摇琴”自是华佗一生风骨傲霜的真实写照。
太原三圣庵的故事
太原三圣庵的故事太原三圣庵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座古老庙宇,寺内供奉着三位佛教圣人: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药师佛。
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1. 三圣庵的历史太原三圣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相传,唐朝时期太原城内有一位富商,他收养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孤儿女子,取名叫叶菱。
叶菱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名叫杜元瑟的富商,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杜元瑟突然生了重病,医生都无法治愈他。
在绝望之际,叶菱怀念起小时候在佛堂里听到的关于观音菩萨的故事,她决定前往太原城外的一座小庵观音堂祈求菩萨保佑丈夫康复。
她每天都去观音堂上香祈祷,苦心念经。
不久后,奇迹出现了,杜元瑟康复了。
感恩之心让夫妻俩决定修建一座更为庄严的庙宇,供奉观音菩萨,并将观音堂改为庵宇,正式命名为太原三圣庵。
2. 三圣庵的建筑和特色太原三圣庵建筑宏伟壮丽,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
庙宇共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它们依次排列,构成了整个庙宇的核心建筑群。
前殿是一座高大的山门,门楼上方镶嵌着一块巨大的石刻匾额,上书“太原三圣庵”。
门内是一个宽敞的广场,四周种满了参天古柏,古朴典雅。
进入中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的释迦牟尼佛像。
佛像庄严肃穆,坐于莲花宝座上,手持法器,面容慈祥。
左侧供奉着观音菩萨像,右侧供奉着药师佛像。
后殿是三圣庵最神圣的地方,供奉着观音菩萨的灵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一日,三圣庵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无数香客前来烧香祈福,庙会上各种表演、游戏、美食琳琅满目,吸引了许多游客。
3. 三圣庵的传说和故事太原三圣庵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抱佛脚”的传说。
相传有一位善信年轻女子,她渴望求子多年无果。
于是,她决定到太原三圣庵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能够怀孕并成功生子。
她行至三圣庵,来到观音菩萨面前,跪拜以后,她起身磕头时不小心撞到了菩萨的莲花宝座。
女子内心深感惭愧,她哭着双手合十,抱了菩萨的莲花宝座,深深地低下头。
描写亳州文化的作文名
描写亳州文化的作文名描写亳州文化的作文名篇一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亳州还是三朝古都之地呢!无极酒窖将悠久的古井酒文化与亳州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相结合。
我看到了酒坛有大有小,大的比我还高,小的才到我的膝盖。
认识人古代是怎样酿酒和储存的。
花戏楼,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
花戏楼大门分为三层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等。
花戏楼虽然是历史文物,但其仍显得非常的漂亮、干净、整洁、美观。
整个亳州最令我震憾的是曹操地下运兵道,运兵道位于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
我抬头一看,呀!曹操的曹为什么少了一竖?导游给我们讲解道:一山不容二虎。
所以曹操的曹字就只有一竖。
进入运兵道,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端。
像迷宫一样,如果不跟着讲解员走,真会迷路的。
运兵道有宽有窄,宽的可以走两个人,窄的只能走一个人。
是不是古代的人都很苗条呀?曹操多次取得胜利,正是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
这次亳州文化之旅,我收获很大,我非常敬佩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描写亳州文化的作文名篇二亳州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亳州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亳州的历史名人有曹操、华佗、老子、庄子、花木兰、李绅……我们亳州人以有这些名人而骄傲。
亳州的景点非常多,也很美丽。
有花戏楼、华祖庵、庄子祠、陈抟庙、道德中宫、古井酒文化博物馆……这些景点我们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时候都去参观采访了,一些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有一次,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曹操运兵道。
走到下面,里面有一点黑,幸亏还有一些灯光。
运兵道里面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
里面还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拌腿板等多种军事设施。
爸爸告诉我,曹操运兵道目前已发现八千余米,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号称“天下第一塔”的嵩岳寺塔(俗称大塔寺塔)北行,约3里许,在两岭围拱双沟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古庙,这便是三祖庵。
考察队来到此处,与庵主张长灵和考察队向导大塔寺村何小兰进行了座谈。
三祖庵东西山岭环抱,林木茂密,左右两条小河,久旱不干,长年流水淙淙。
东南一岭之隔,便是法王寺,岭东北是白塔沟。
在这河水中常能见到游动的娃娃鱼。
三祖庵西有郎观庵,东有白莲庵,行者潭,罗汉泉,北依独秀峰,峰下有罗汉洞,风景秀丽,可谓天界仙风。
清代诗人郜□在《三祖庵》诗中写道:“禅寺横林际,白云拥翠深;曙烟留碧草,朝日上遥岑;僧话残碑古,鸟啼若竹阴;最怜幽径里,清馨响余音。
”三祖庵相传为禅宗三祖僧灿剃度之处,一说为竹林寺升天后的遗址。
庵院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庵前有碑数通。
其中一碑为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九月初五日住持嗣祖沙门道兴重修三祖庵而立,登封县僧会官兼峻极寺开山嗣祖沙门宝岩惠侣撰文,少林禅寺沙门金台文颜书丹。
碑文称:“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三祖僧灿镜智大师,适往湘潭而经过少林也,爱其西山壁立,一水玉横,登□岣嵝,矗矗嵯峨,怪木奇卉,索口蜿径,幅池隐隐,贻不可旷,遂卓石辟棒芜而开山始也。
”另据碑载,三祖庵原有山门、大殿、钟楼等。
其中一幢明三暗五的大殿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三年前这个大殿被庵主张水灵等人筹资修复。
庵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粗3米,高15米,由于年代久远,树已空心,常有人在树洞中玩火,但树依然生长旺盛,果实累累。
庵院东有七级四角空心砖塔一座,高约8米,塔前有石雕龛门,门上周围线雕图案,中刻“临济下第二十五世嗣祖无住兴公之塔”,塔额已失。
此塔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三祖庵东北20米处的两块平整的石头上分别刻有“三花洞天”和“浣溪”等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其它的字已剥蚀或被毁,刻于何时不详。
有关人士认为“三花洞天”石下可能有洞或石屋,但还有待发掘。
考察队员下山后经过走访多人,查阅史料,听传说故事,方知三祖庵是竹林寺的遗址。
据唐书载:唐时蜀僧法藏游嵩山,路逢梵僧,附书于竹林上座,且曰:“是寺随机应缘,隐观不常,但到嵩岳寺入石门,登逍遥谷望之,乃山腹地。
”另据《嵩书》载:“嵩岳山崖之下,唐时有蜀僧法藏,曾于其地见圣竹林寺出现。
”考察队员到三祖庵东还发现了古时遗存而今生长着的竹子。
而一说竹林寺地少姨庙显得有点牵强。
在这里银杏树下乘凉时,向导何小兰和一位上山的香客给考察队讲述了竹林寺升天的传说以及三祖庵的来历。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嵩山脚下有个叫保童的青年小伙儿,自小父母双亡,流浪街头,靠乞讨度日。
6岁那年保童被当地一个叫田运福的大户人家领进家里。
田家可怜保童的不幸遭遇,并管其吃住。
常言说穷家的孩子早当家,保童聪明懂事又勤快,在田家很受宠。
但时间长了却招来下人的嫉妒。
田家念保童年小可怜,便交给他一头牛犊,让他到山上放牛,少与别人接触,免得招惹事非。
保童在嵩山上放牛,除晚上赶牛回家外,白天带着干粮,整日以牛为伴,牛成了他的好朋友。
下山时他骑在牛背上,到山上后他让牛随便吃草,自己攀崖爬树满山跑。
日头快落山时,保童才翻身骑在牛背上回家。
一日,保童放牛来到竹林寺后的独秀峰下,中午在山关崖下一个石洞里吃干粮,忽然发现洞口有一巨大的何首乌叶子就要枯萎了。
这棵何首乌是怎么了?懂事的小保童见此情景就联想到了自己,大有同命相怜的感受。
他想这棵何首乌给自己一样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生命奄奄一息。
自己被人救了,这棵何首乌谁来救呢?想到此,他决定要救这棵何首乌。
于是他来到山下,用草帽盛水再用衣服包着提到山上来浇这棵何首乌。
自此他每天都来这里放牛,每天都带水来浇这棵何首乌。
时间一长,这棵何首乌的叶子逐渐变绿,又旺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棵何首乌在保童的浇灌下越长越茂盛,枝藤遮住了半架山。
保童也由一个小小的放牛娃长成了憨厚、诚实、英俊的大小伙子。
这一日中午,保童给何首乌浇罢水,在山洞内休息,洞外天气酷热,洞内凉爽,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保童在睡梦上中忽然听到一女子在唱歌;“寺院一头牛,二人抬木头;只要一滴水,冲昏女娇流……”歌声委婉动听,响彻山谷。
保童被歌声惊醒,急忙坐起,但见对面不远处的山林中,一位美貌女子,双手轻拉树枝,正朝他微笑。
保童揉揉双眼,定睛再看,这位女子的貌相真是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保童想,在深山老林中,那来如此美貌女子呢?谁知这时,这位女子缓步向他走来,问道:“公子,可好!”不问则还罢了,这一问却得问保童不知所措,羞怯无比,好半天才壮起胆子问道:“这位姑娘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缘何到此?”“小女子我家住在山北,姓武叫小沛;自小没父母,到此玩耍哩。
”说着这位女子皱了皱弯弯的柳叶眉,说:“我知道公子也是个苦命人,我俩可是同命相怜呀!”“你怎知道我的身世?”保童惊奇地问。
小沛说:“我早听人说到你了,再说我已在此数日,你的为人我全知道。
你心地善良,待人诚实,在山上放牛清静自在。
不过,我想和你一起放牛。
”她羞涩地扭过头。
“放牛得爬山上崖,你一个弱女子怎能干这。
”“我还想……”小沛不好意思地说。
“还想什么?”保童再问。
“我想和你……和你成婚,你放牛、耕地,我可在家织布做饭呀。
”说着转身双手捂住了绯红的双颊。
保童听后有点喜不自禁,但还是说:“我自己还无家可归,哪里能成家,我是个放牛娃,岂不委屈了你?”小沛打断他的话说:“你莫非嫌我丑陋,不守妇道?今日你若不从,我就无颜见人,不如一死……”说着就要头朝山崖撞去。
保童慌忙上前拉住小沛的胳膊,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自那天以后,保童一如往常,天天到独秀峰下放牛,天天给何首乌浇水,天天和小沛姑娘约会。
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吐露爱恋之情,如胶似漆,难解难分。
这样时间久了却被田家夫人看出了破绽,发现保童每天出门带的干粮吃不完捎回来,回家后也很少吃饭,而且面黄饥瘦,无精打采。
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田家忙找大夫给保童看病抓药,但吃药仍不见效果。
无奈之下,田运福便把竹林寺的老和尚请来给保童驱邪治病。
老和尚来到保童跟前,双手合十,诵经祈祷,继而舞起禅杖,呜呜生风。
老和尚收住禅杖,用禅杖捣地如山响,再见他忽面怒目圆睁,口中说道:“阿弥陀佛,此乃妖魔作怪,吸人精灵,害人性命,你所见所闻要细细说来,老纳方可驱逐邪恶,普渡众生。
”老和尚阴阳怪气的话,使保童胆颤心惊,魂飞魄散。
保童在众人的追逼下,不得不说实情。
老和尚听罢,说道:“那女子所唱之歌,寺院一头牛乃是一个‘特’字;二人抬木头是个‘来’字;只要一滴水是个‘求’字;冲昏女娇流是个‘婚’字,这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特来求婚’,所言姓名和住址纯属谎言……”说完便拉田运福到门外,说:“我观小施主是色迷心窍,如若女妖不除,后患无穷,恐怕还要害了他的性命。
我这里有一个红线团儿,他们两个见面时,用针把线头穿到女子的衣服上,我自有除妖的道理,善哉、善哉。
”田运福得知保童中了邪魔,好生了得。
就对保童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将线系在女子身上,不可怠慢。
保童拗不过,才勉强答应。
第二天,保童放牛回来,就与田运福到竹林寺给老和尚说了。
当天夜里老和尚率领小和尚们提着灯笼火把,到竹林寺后山寻找红线的踪迹。
最后在一棵巨大的何首乌根部不见了红线。
老和尚断定女妖就藏于此。
于是,便用斩妖剑刺在何首乌藤的中心,命小和尚们在此挖土斩妖。
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出一个和人一样大的何首乌。
老和尚见此,手捻胡须道:“阿弥陀佛,此乃千年参,万年乌也,万年乌妖,化为女子,祸害人间,此妖不除,怎还了得,将其抬入寺中,用锅蒸煮,妖气即灭。
”回寺后,寺僧们便生着大火,把何首乌放在大锅内煮起来。
就在这时,登封县衙来人说县太爷有事在请老和尚到县衙一趟。
老和尚就匆匆离寺而去。
临行前交待小和尚,他不回来不要乱动何首乌。
谁知,当老和尚走后半个时辰,有个小和尚掀开锅盖拿出一块何首乌品尝。
一尝,便说真香,于是这个也尝,那个也吃,不一会工夫,整个何首乌被尝了个净光,剩下一锅何首乌汤了。
这时有小和尚说:“师傅回来了!”众和尚们慌了手脚,其中一个小和尚急中生智,说:“干脆咱们把锅里的汤给倒了,盖上锅盖只管烧火,师傅若问,咱就说,大火把何首乌煮化了,锅烧干了。
”小和尚听后,都异口同声说;“中!”于是小和尚们抬起锅,顺着寺院的院墙根倒了一圈,才将汤倒完,因为倒在别处怕师傅发现。
再说保童多日来回家叫他养病,不让他出门放牛,对所有发生的事全然不知。
这一天,他听到田运福在给家人说,山上的何首乌被挖,已被竹林寺和尚们抬走。
保童很伤心,就到竹林寺找老和尚说理。
就在保童走进竹林寺,也是小和尚们刚倒完何首乌汤之时。
突然,一团乌云罩住了寺院,说是迟,那时快,整个竹林寺便摇摇晃晃,在薄云的轻托下,慢慢离开了地面,向天空飘去,越飘越高,越飘越小,直至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保童自然也随竹林寺一块升天而去。
竹林寺升天时,老和尚已经回来。
他眼见自己辛苦建的寺院已升天而去,不由举着双手高声大喊:“我的寺院,还我的寺院……”直到寺院看不见时,他还在喊。
这时,突然观音菩萨站立云头说;“保童与小沛乃恩德相报,良缘天成,你不必多管,竹林寺升天,此乃劫数;你可另寻佛缘建寺去吧。
”说罢即不见踪影。
保童升天后,陪伴着小沛育何首乌种子,撒遍天下。
何首乌能治百病,是人间解除病灾的良药。
后来嵩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保童保童福不浅,整日放牛到嵩山;天赐良缘成好事,哪知花子能成仙;谁叫和尚管闲事,飞了竹林丢寺院。
”相传,竹林寺升天时,已到了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孝文帝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实现跋陀大师“龙虎相亲地,如来身下边,睡莲花心内,轩辕古道前”而建寺院的愿望,便让跋陀来到嵩山选择寺址。
一日,他登上少室山连天峰,正在寻找嵩山的风水宝地,突然看到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院——竹林寺,向他的头顶徐徐而飘来。
他在此看到了竹林寺升天的全过程。
当竹林寺升天不见踪影时,天上云头内却站着一老一少两个道人正在对话,跋陀便细听起来。
小道童问老道:“师傅,竹林寺升到天上来了,地下还有佛寺吗?”老道理笑着答:“地上哪能没有寺院,天上‘竹林’,地下‘少林’吗。
”小道童再问:“地上少林寺在哪里呢?”老道用手一指答:“你看就在少室山北的五乳峰下。
”跋陀顺着老道手往下看,果见一座绿林掩映,殿宇金碧辉煌,分七进院落的寺院出现在五乳峰下。
但随着两人的消失,这座寺院也不见了踪影。
于是跋陀就奏明孝文帝,在五乳峰下创建了少林寺。
这便是天上“竹林”,地上“少林”的来历。
在竹林寺升天百年后的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少林寺禅宗三祖僧灿,在竹林寺遗址上建寺。
并经常到此隐居坐禅,或给弟子讲经说法。
人称这里叫三祖庵。
一说,三祖僧灿一生大部分在南方大兴善寺、宝莲寺等寺院活动,很少到少林寺,少林禅宗弟子盼望三祖灿早日回少林,便在竹林寺遗址上建三祖庵,以盼三祖早回少林;另说,佛教传入中国,是从摄摩腾和竺法兰法王寺而始,这两位高僧可分别称中国佛教一祖,二祖,他们的弟子可叫三祖,三祖庵是摄摩腾、竺法兰的女弟子在竹林寺遗址上建庵,故叫三祖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