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认识跨省区域复习方法
浅析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与策略
浅析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与策略文/郑麒麟二、加强读图用图训练,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
学生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加强地图意识,学会读图、用图。
具体对策有:三、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
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
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
四、用比较性思维甄别区域差异使用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差异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寻找出知识间的共性和个性。
比如学习气候时,为了对气候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可以选择我国的气候为中心,与其他地区气候多次对比来达到目的。
与日本气候相比,由于我国东部、日本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之间势力性质差异显著,因此都形成季风气候。
但日本是岛国,受海洋影响更大,因而海洋性显著——年温差较小,降水量丰富且较均匀,而我国东部则是季风性显著。
如果再与南亚相比,我国广州与印度加尔各答同在北回归线附近,但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加尔各答为热带季风气候。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气候的形成不仅受纬度影响,还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与北非地区比较,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非地区都位于30°N 线附近,为什么北非地区沙漠广布,而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呢?通过比较可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海陆势力性质的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有时还受台风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而北非则受副高和东北信风带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通过以上比较,突出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也分析了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加强了对我国季风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区域地理的复习,应重视空间分布,落实基础知识,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学会方法掌握技巧,就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初一地理教案:如何全面认识跨省区域?
初一地理教案:如何全面认识跨省区域?地理学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关注点涵盖着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且在各区域内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而跨省区域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学生们只有从多个维度去探究、比较和分析,才能全面了解这一区域,进一步认识和认识中国。
一、了解跨省区域的行政地位、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在进行跨省区域探究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这一区域的基本信息。
行政地位能够帮助我们清楚理解该区域是由哪些省份构成的,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不同省份之间的关系和地域文化特点。
地理位置则决定着这一区域所处的自然气候环境,它对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历史渊源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这一区域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从中探讨出现在这一区域的一些旧思维和习俗的由来。
二、了解跨省区域的地貌地貌类型不同,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云贵高原的秀丽山川和山地台地众多,因气候条件和作物种植习惯差异,省内贫富差距较大;而东北平原则平坦开阔,风景如略带祥和似的长条网纹。
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详细了解这一区域的地貌类型和特征,进一步了解这一区域所处自然环境的现状和特点,了解相应的自然灾害,对地质水文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了解跨省区域的气候和人文历史跨省区域气候差异也很大。
例如,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宜主要发展冰雪体育,而华南地区的气候则适宜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
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一些少数民族如藏族等在西藏等区域内比较分布相对聚集,和地方文化密不可分,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世界观和语言;而一些地区的文化则相对寡淡,缺乏相应的推广和扶植。
四、学生自由讨论和研究通过对跨省区域的深入了解,学生们也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应该有一些自己的了解和发现。
应鼓励学生们基于前三个阶段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自由讨论和研究。
此外,也可以通过采访当地居民,第一手感受这一区域的生活和发展情况,从而了解到一些我们此前并不了解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学生们对跨省区域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策略与方法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策略与方法复习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前面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基本技能熟练化,基本概况准确化,空间分布地图化。
因此复习课不仅要具有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要有新颖性。
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复习。
通过分析各地理要素间联系、因果关系来实现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能力化。
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克服复习课的易枯燥、学生的被动、厌倦,从而达到学科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下面就初中地理复习策略与方法试谈如下。
一、复习策略1.活:方法灵活,课堂活跃复习课容易落入呆板、枯燥的境地,复习课最容易使学生成为被动学习,也最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
如果教师老是采用讲一章、练一套、评一套,这样的机械重复不仅效果不好,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失去热情。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式。
如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热点讨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兴趣。
例如复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可以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个区域,让学生自己归纳区域特征然后选排代表发言,这样的方式既能活跃气氛,又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有方法活了、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才会活起来,效率才会高起来。
2.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情的重要性。
复习课上多让学生提问(提出不懂、不会的,试着提出章节重点、考点),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复习什么,应该复习什么,从而产生学生学习的主观驱动性。
多让学生动手(动手勾图、勾画重点、动手归纳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内化和主动提高,避免使学生的复习变成了教师的复习,尽量多的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缺什么,是知识记忆问题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
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他们不仅认知水平不同,而具兴趣,习惯差别也大,复习课中应尽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及时调控复习计划内容、方法。
3.图:读图、析图、用图。
复习课中要把“地图”放在课堂首要放置。
对知识而言,地图(分布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载体,地图(成因图)是地理规律成因的示意,地图(统计图)是地理事物的直观再现。
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1.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区域地理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难点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2.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的框架(1)搭建区域地理要素及其联系的框架(2)搭建以区域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思维框架如《黄土高原》一节,教材是由“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四个部分组成。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并由此分析位置和范围对该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最终如何因地制宜的改造和利用该区域。
3.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荒漠与荒漠化: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我国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荒漠化常与贫困相伴。
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多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变化,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能源缺乏,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严重。
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而且这里土层薄,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就难以治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黄土高原。
初一地理分析跨省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初一地理分析跨省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是一种针对初中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实践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省份之间在发展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并且能够学习到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差异,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初一学生更好的理解跨省区域发展差异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地理的分析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完的初一地理分析跨省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一、授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初中生能够了解以下学科知识和方法:1.了解中国各省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2.掌握地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用地图等工具表示和观察地域与自然条件。
3.能够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4.帮助初中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礼仪标准。
二、教学具体内容1.导学环节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而这种发展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2.知识学习(1)了解五大发展地区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都非常复杂,那么我们如何去分析这些不同的地区,在哪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学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五大发展地区。
五大发展地区包括东北区域、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2)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GDP、劳动力、就业情况等数据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同时也可以通过地图等视觉表现方式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3)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条件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条件是了解这些地区的发展差异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规模、文化特色、自然条件等方面来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条件。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去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地理的方式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区域地理高效复习三大方法
区域地理高效复习三大方法区域地理复习方法一、区域特征分析,重在比较区域差异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
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
我把我们的复习方法概括为定桩、扯线、结网六个字:(1)定桩。
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以期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该区域知识的牢固记忆节点。
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
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扯线。
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多条知识链条。
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
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
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网。
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识节点和链条的基础上,点线相连,线线交织,形成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
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
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的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的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的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认识跨省区域复习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浅谈认识跨省区域复习方法同学们在对中国区域差异复习的基础上,已对中国区域差异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而中国实在是地大物博,区域内又有相对的地区差异。
《认识跨省区域》一章就为我们分别选取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一些跨省区域——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巩固重难点。
一、以图为本,熟记要点。
始终记住地图是地理学习与复习的根本工具,它是地理事物与地理规律的重要载体。
离开地图这个载体,复习起来都会盲目低效。
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都要依借地图,在地图中去落实基本地理事物,积累主要知识点。
例1:黄土高原地区主要范围、省级行政区域、主要河流图示认知:(1)黄土高原范围:西起C-乌鞘岭,东至A-太行山,北起长城,南至B-秦岭。
(2)黄河主要支流:D-汾河,E-渭河。
(3)黄土高原主要行政中心:F-兰州,G-太原,H-西安, I-银川,J-西宁。
例2:长江沿江地带图示认知:(1)沿江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铜、天然气、磷矿等矿产,还有水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2)图中城市A-上海,B-武汉,C-重庆,D-攀枝花。
(3)长江干流穿过的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4)长江流域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简化地图,一目了然。
本章内容较多,前后知识系统性较强,识记量多,难度较大。
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会利用简化地图,不失为一种学地理、用地理的好方法。
例如长江沿岸地带图很详略却也很复杂,同学们往往不知怎么解读与识记,我们用如下这个简化示意图,可以很方便我们判读与识记大量地理事物。
图示归纳:(1)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在上海注入东海。
(2)长江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3)与长江航线相交汇的主要铁路干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等。
(4)主要城市:攀枝花、宜宾、重庆、宜昌、武汉、湖口、南京、上海等。
地理教学设计——认识跨省区域
地理教学设计——认识跨省区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认识跨省区域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设计思路利用cAI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cAI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的资料片提问: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观看,思考、回答。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回答: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浅析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与策略
浅析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与策略一、概述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域间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作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复习区域地理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下面将会介绍一些常用的复习方法和策略。
二、复习方法1. 阅读阅读地理教科书是复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复习时要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掌握重点知识点,尤其是常考点。
阅读时可以用笔或荧光笔标记重点知识点和难点,有助于复习时加深印象,加快记忆效果。
2. 笔记笔记是复习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整理知识点、加深记忆。
可以简洁明了地记录每个知识点要点,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看图练习看图练习是复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看地图、图表、地形图、气象图等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尝试解读这些图表,理解背后的含义,然后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复习材料中,并进行总结归纳。
4. 制作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协助理解、记忆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同时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制作思维导图时可以把知识点构建成结构图,使复习更加有条理和系统化。
5. 制作复习卡片复习卡片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可以用卡片写下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考点等内容,每次进行分析或回忆时翻开卡片,进行固化、巩固和恢复的练习,以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复习策略1. 定时复习复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不能间断地进行,更不能等到考试前才着手。
定时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巩固记忆,而不是等到忘记后再进行回忆。
复习频率要按照自己的记忆能力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周期。
2. 突出重点区域地理涵盖知识点非常广泛,要想知道每一个知识点都非常熟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因此,重点知识点的复习应该放在首位。
重点知识点是从考试历史上得出的,或教师所说的重点、难点可以作为参考。
3. 建立联想联想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式。
在进行复习时,可以通过对知识点进行联想,增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加深印象。
跨省区域教学案例:初一地理课堂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民教育的不断推进,跨省区域教学案例已经越来越常见。
作为一种探索新型教学方式的尝试,跨省区域教学在实践中展示了一系列优秀案例。
本文就以初一地理课堂的生动实践为例,来阐述跨省区域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初一地理课堂的生动实践初一地理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会使用地图,认识地球等。
在地理学科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肯定,因为学生不仅能够感性认识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校选择开展跨省区域教学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比如在初一地理课中,有一个学校选取了深圳市和香港之间的边境,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性教学的活动。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地球和环境的神奇和奥妙。
通过观察和测量,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和环境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实用技能。
二、意义和价值跨省区域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了教学资源跨省区域教育,可以让学校取得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经验,比如说可以借助交通工具和网络平台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
2、推动了教学改革跨省区域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新型教育方式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带动了更多教育主体开拓教育深度、打破教育局限。
3、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跨省区域教育的实践性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性认识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跨省区域教学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新型教育方式的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浅谈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x yV p q r I 0s t u u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才能学好区域地理的知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一、区域地理复习存在的问题区域认知是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素养的关键要素。
在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区域和八年级下册的中国区域这两个大单元中,涉及了多种尺度的地区。
由于中考的复习时间有限,区域地理的复习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学生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内容占据了初中地理教材的一半,过去传统的复习方式是按照课本顺序一一呈现、罗列知识点进行复习,缺少主题模块和大单元设计,知识割裂,且复习耗时多。
大多数学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也只是采用背诵的方式,忽略了综合思维的应用,导致对区域地理知识一知半解,复习效率较低。
二、区域地理复习策略区域认知是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
培育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理解为感知、记忆和理解空间关系的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
1.网络建构,方法引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构建区域认知网络关联图时,可以采用不同尺度的空间区域作为基础。
通过构建这样的认知网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整合各个尺度的地理信息,使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在学生心中更加清晰。
在认知网络关联图中,可以按从大到小的尺度进行层级划分,例如从全球尺度到国家、地区、城市等细分尺度。
在每个尺度下,可以探索并记录与该尺度相关的地理要素和特征,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将不同尺度的区域相互关联,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图1 区域认知网络关联图··案例1:分析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条件,尝试画出关联图。
以跨省区域为例,初一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省区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省区域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初一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成为学生具备重要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跨省区域为例,初一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正确的地理意识建立正确的地理意识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的首要任务。
要想具有更好的地理素养,必须先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认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关于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初一学生对地理的认识比较初步,还不能对全球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和材料,使学生能够从每件事情中发现地理的影响,培养出科学、独立、综合、创新和发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地理教学也开始进行信息化。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地图变革、GIS技术和Web应用。
地图变革和GIS技术,可以提供图像和功能,调查和分析地理信息,实现地理数据与图形之间的无缝衔接,通过发掘地理信息的本质和规律,增加学生掌握全球各地的地理知识和素养的深度。
Web应用包括互联网上的普及,使用互动和自主学习方法,自由观看教育节目,访问资料库,以及多媒体教材。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变课堂的单调和狭隘,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加强考察和实践地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不可分的科学,建立地理素养需要有实际的学习和考察。
课堂教学只是提供概念和理论性的框架,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实际应用。
因此,增强学生实践操作和观察的事实意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期末复习提纲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期末复习提纲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期末复习提纲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
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3、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范围地理位置: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范围内。
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认识跨省区域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认识跨省区域
2019中考地理复习资料认识跨省区域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认识跨省区域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在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希望这篇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方法第一篇范文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探索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 确立跨学科教学目标在进行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时,首先需要确立明确的跨学科教学目标。
教师应充分了解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与生物、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的关系,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时,可以与生物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位置对生物的影响。
2. 设计跨学科教学内容在确立了跨学科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跨学科教学内容。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讲解我国行政区划时,可以引入历史、政治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行政区划的设立背景和发展变化。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跨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理位置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4. 加强师资培训和团队协作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跨学科教学水平,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同时,教师之间应加强团队协作,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
5.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探讨和分享。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跨学科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八年级地理教案)认识跨省区域
认识跨省区域八年级地理教案●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设计思路利用CAI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CAI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的资料片提问: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观看,思考、回答。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回答: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
复习区域地理的几大方法
复习区域地理的几大方法区域地理复习方法一、巧记忆世界区域地理中会地名多,而外国地名对于中国人来讲又不好拼法记忆。
尤其是那些处于同一地区区域的地名,又极容易混淆位置。
这种情况下的灵魂方法是:位置相邻的同类事物要养成自上而下(自北向南)的读图习惯,每次看到这里都要采取相同的顺序,如中亚五国中与我国为邻的有三个,其中吉尔吉斯容易在最北面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比较容易记住,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它两个哪个在西侧哪个在南侧就不容易记。
如果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再与另外两个中亚国家乌孜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结合起来就更好记了:两个国家两列在位置上分作东西两列,自北向南确实是四个字的在北,三个字的在南,带有吉字的与我国为邻。
将这个记忆方式提示给学生,经验证,效果显著,学生反映良好。
还有像底格里斯河鄂毕河和尼日尔河,锡尔河和阿姆河,旧金山和洛杉矶,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悉尼和堪培拉,北非撒丁岛中的科西嘉岛和撒丁岛,都要采取这种记忆方法。
还有些地域中有几个同类型的地理事物分布在一起,记忆起来就愈来愈困难一些,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组成的城市带,则将其简化为波纽费华并借助于谐音记忆;还有像五大湖的名称,圣劳伦斯河谷地加拿大中才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和魁北克;俄罗斯的乌拉尔山以东的三条河流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外国地名还有那些比较长的外国地名,既要通过若干次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还要从它们的相对位置、形象特征、功能、物产或文化渊源等多方面或进行辩析,以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二、联热点,重应用近几年命题区域地理的命题趋向是:1、区域考查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演算法;2、紧紧抓住片区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索布局设问;3、往往在把握区域特征大背景下考查区域中的主干: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区位分析;矿产、能源、工业、城市区位分析等等;4、生态区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5、区域考查越来越向热点地区靠拢。
浅谈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以湘教版七年级第七章“了解地区”为例
浅谈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以湘教版七年级第七章“了解地区”为例摘要:运用地图进行区域地理复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本文以地理信息整合为模块,提出基于地图的区域地理复习,复习过程为整合复习内容,精选区域地图,提取地理信息,最终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导出某区域的复习要点。
关键词:以图析文;区域地理;复习课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国地理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那么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需要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基础。
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也需要依据地理“核心素养”来巧设,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本文首先以区域地理信息来构建知识模块,再通过各种地图来助力复习,提升初中地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一、区域地理考试标准要求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针对云南省区域地理考试标准要求,本文提出基于“以图析文”法在初中区域地理复习课中的依据:①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区域地理的复习现状。
在当前的区域地理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着“量”的积累,即不少学生喜欢考前死记硬背,花了精力,又没有太多的收获。
而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将已学知识点重组、记忆,最终能够将区域地理知识点整合成自己的思维导图。
二、基于“以图析文”法的区域地理复习过程在地理信息整合理论指导下的区域地理复习过程重视区域地理知识模块构建、精选地理图表以及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区域位置和特性,即认识不同区域的特征,掌握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方法。
基于“以图析文”法的区域地理复习模式,重点在于图形的输入、加工以及输出。
1.落实考点,构建区域地理模块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作为教师要深入分析近三年的中考真题,针对考点构建有意义的区域地理知识模块,让学生能够快速的去理解记忆,在头脑中建立稳定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形成知觉思维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浅谈认识跨省区域复习方法
同学们在对中国区域差异复习的基础上,已对中国区域差异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而中国实在是地大物博,区域内又有相对的地区差异。
《认识跨省区域》一章就为我们分别选取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一些跨省区域——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巩固重难点。
一、以图为本,熟记要点。
始终记住地图是地理学习与复习的根本工具,它是地理事物与地理规律的重要载体。
离开地图这个载体,复习起来都会盲目低效。
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都要依借地图,在地图中去落实基本地理事物,积累主要知识点。
例1:黄土高原地区主要范围、省级行政区域、主要河流
图示认知:
(1)黄土高原范围:西起C-乌鞘岭,东至A-太行山,北起长城,南至B-秦岭。
(2)黄河主要支流:D-汾河,E-渭河。
(3)黄土高原主要行政中心:F-兰州,G-太原,H-西安, I-银川,J-西宁。
例2:长江沿江地带
图示认知:
(1)沿江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铜、天然气、磷矿等矿产,还有水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2)图中城市A-上海,B-武汉,C-重庆,D-攀枝花。
(3)长江干流穿过的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4)长江流域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简化地图,一目了然。
本章内容较多,前后知识系统性较强,识记量多,难度较大。
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会利用简化地图,不失为一种学地理、用地理的好方法。
例如长江沿岸地带图很详略却也很复杂,同学们往往不知怎么解读与识记,我们用如下这个简化示意图,可以很方便我们判读与识记大量地理事物。
图示归纳:
(1)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在上海注入东海。
(2)长江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3)与长江航线相交汇的主要铁路干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等。
(4)主要城市:攀枝花、宜宾、重庆、宜昌、武汉、湖口、南京、上海等。
三、表格对比,理解识记。
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列表格,进行对比分析与记忆。
表格通常能将繁而杂的内容简化,呈现出来后一目了然,条理清晰,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中下游地区江阔水深、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利于水运
例2: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上游植树造林;中下
四、纲领归纳,线索清晰。
五、框架梳理,因果分析。
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图是掌握知识结构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有了清晰的知识结构框架图,各内容在结构框架图中的位置明确,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就比较清晰,尤其是在解答、归纳、分析具有因果联系与逻辑推理方面的题目时,用框架结构图来理解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之间的联系中就会比较顺利。
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地上河”之间的关系。
框架梳理与分析要点:
(1)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
(2)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地上河”的危害。
(4)治理“地上河”、防治洪灾的措施(治标与治本)。
六、难点突破,记忆深刻。
我们要对自己的复习状况了然于心,否则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
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本章的重难点是些什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透彻的理解后,我们便能更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
例1:图示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图示解析:
(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接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西临青藏高原。
(2)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离海洋近,年降水大于400mm,植被多森林,地形平坦,适合种植业(农业)。
而以西地区位于内陆,离海洋渐远,降水逐渐减少,植被以草原为主,且地形多山地,逐渐向畜牧业过渡。
(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
例2: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