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我的心—从《社戏》心情描写谈起》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社戏》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社戏》导学案设计«社戏»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剖析小说的普通方法,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 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休息人民的深沉真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引导先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情,了解表现休息人民的质朴心爱和思念社戏的关系。
三、难点:本文开头对〝豆〞与〝戏〞的评价、赞誉的了解。
四、背景引见:(一)作者引见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希图用以改动国民肉体。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暂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初次用〝鲁迅〞的笔名,宣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任务,成为〝五四〞新文明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呼吁»、«徘徊»、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奠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停止的有关宗教、习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曾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方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局部,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形,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社戏》导学案3
《社戏》导学案3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主要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细腻的描写。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风景美、人情美。
二、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2.标注出自己喜欢的地方,谈独特感受。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⑴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
(提示:可从“时间”“事情”等方面去思考。
)
⑵那夜的戏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很好吃吗?说说你的理解。
2.议一议:在预习中,我们了解到——那夜的戏未必是好戏,那夜的豆也不过是平常的豆,但作者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充满感情的话做了概括。
这不矛盾吗?
(提示:要注意从人物刻画、故事内容及景物描写等入手。
)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关于看戏:
关于“偷豆”:
3.谈一谈:真正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四、课下练笔:
写一写:
1.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写成小片段,跟其他同学交流。
2.借鉴本文的写法,追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一篇作文。
《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美的赞美。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江南水乡的风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双喜、阿发等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纯真善良。
2、难点(1)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写作背景《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
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因为“而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由此回忆起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皎洁()纠葛()2、解释下列词语。
(1)归省:(2)行辈:(3)惮:(4)絮叨:(5)撺掇:(6)凫水: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社戏”写了哪些内容?五、合作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2、文中双喜、阿发等小伙伴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六、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归省(shěng)行辈(háng)忌惮(dàn)撺掇(cuān)B 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家眷(juàn)C 纠葛(gé)棹着(zhào)怠慢(dài)皎洁(jiāo)D 舟楫(jí)旺相(xiāng)礼数(shù)弥散(mí)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宽慰依稀悠扬仙山楼阁B 踊跃驳回船蓬疏疏朗朗C 豆荚纠葛宛转兴高彩烈D 依稀屹立纠葛装模装样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社戏》教案集合6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集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戏》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
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⑴ 读──读喜爱的语段。
⑵ 说──说探究的内容。
⑶ 问──问不懂的问题。
⑷ 帮──帮助解决疑难。
⑸ 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最新范文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16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班级:学生姓名:评价: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 dāo).....怠(dài)慢撺掇(cuān d uō)凫(fú)水潺潺(chán)......蕴藻(zǎo)家眷(juàn) 皎(jiǎo)洁漂渺(miǎo)....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4.背景链接(1)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环绕看戏这件事,记述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3、理解本文光景描述优美,心理描述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色。
4、认识本文词语使用的正确性。
5.掌握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6、认识农家小友尊贵、朴素的优秀质量,领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诚挚而深沉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妄图用以改变公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暂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 qi 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课。
1918 年 5 月,初次用“鲁迅”的笔名,发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确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第一版了小说集《呼喊》、《徘徊》、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小孩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朝,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省部分,是写看社戏以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形,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向往。
欲扬先抑,加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方:剧场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喧闹、凌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友善、清爽的氛围形成鲜亮的比较。
“我”在剧场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淡、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相互友善形成鲜亮的比较。
【七年级】《社戏》导学案
【七年级】《社戏》导学案《社戏》导学案老师的信息: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寻找美的眼睛,缺少体验美的灵魂,缺少描述美的语言。
学习目标:1.动情阅读课文,理清细节,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线画法,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4、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5.从欢快活泼的写作、叙述和绘画中,了解本文中的人情风情之美,理解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
自主学习案文学常识的积累(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关于社会戏剧社会,它指的是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会戏剧是指在社会中进行的与宗教和习俗有关的戏剧活动。
在绍兴,社交日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
到了南宋,陆游的《社交日》诗已经有了“天下太平是场戏,社交日的孩子都疯了”的标题。
在清代,社会戏剧成为戏剧的主要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 社戏》精品导学案
1 社戏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弥散()蕴藻()漂渺()旺相()惮()撮()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社戏》教案(通用13篇)
•••••••••••••••••《社戏》教案(通用13篇)《社戏》教案(通用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戏》教案(通用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戏》教案篇1第三课时教学重点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明明白白我的心—从《社戏》心情描写谈起》导学案
《明明白白我的心—从《社戏》心情描写谈起》导学
案
《明明白白我的心—从《社戏》心情描写谈起》导学案
一.七嘴八舌话心情
情境:上学路上发现自己快迟到了……最终是踩着铃声进入教室,没有迟到……
要求:口头描述在省略号处你的心情。
描述:
二.寻踪觅迹找心情
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找出《社戏》中描写“着急”和“高兴”的语句,同时讨论这些语句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心情。
心情着急高兴
语句
方法
三.小试牛刀写心情
情境:自习课上,男生们都在互相打闹着,女生们聊得不亦乐乎。
突然,班主任拿着一沓试卷怒气冲冲走进教室,试卷被狠狠地摔在讲台……
要求:模仿鲁迅刻画人物心情的方法,写出你此时的心情。
300字左右。
四.学以致用练心情
请以《难忘的一次考试》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3、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3、(能自主完成或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
) 难点:目标2(深层次的,需认真挖掘讨论学习)学法指导:1、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为文章中心服务、暗连文中的故情况节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题、抒发作者的感情、刻画出景物的特点、方式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截了当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他是一个的人,通过第段的描写和事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任务:1、熟悉作者;2、识记生字词语;3、理清文章结构。
自主学习任务:1、依照拼音写汉字。
不dàn( ) 停zhào( ) 归xǐng( )c uān duó( )( ) duó( )步yùn zǎo( )()háng( )辈 fú( )水我要解释的是词,意思是我用这个词说的一句话是: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鲁迅和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鲁迅原名 , 人,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作品有,我们学过他的 ,他的名言或诗句(写一句) 、鲁迅生于1881年,看社戏是他十一二岁的时候,想一想当时的社会说一说背景。
3、哪些地方,哪句话最能体现或者读出感情,用什么感情去读,如何读,为什么如此读、(在文中标注出来。
) 合作探究1、感知交流、快乐闯关放声读文第一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您认为最精彩的情节;(想想您认为最精彩的情节)说说您最喜爱的人物 (想想您最喜爱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读课文第三遍,提出您迫于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您能梳理文章的结构不?本文的线索是一事,围绕线索共分为二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 至)大意是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在文章的第二层次中又能够分成四个小层次。
《跟‘社戏’学写“心情”》教案
1.增加更多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心情。
2.在实践活动环节,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体验。
3.针对个别学生的困难,可以安排课后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往往知道修辞手法的概念,但在实际写作中难以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社戏》中的具体例句,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心情时的作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难点二:情感表达的真挚性和个性化。学生在写作时可能表达的情感过于表面,缺乏深度和个性化。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分享和讨论,帮助学生丰富情感表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心情表达的基本概念。心情表达是通过文字描绘内心感受的过程。它是作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社戏》中表达心情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中描绘心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作文中运用这些手法表达心情。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心情表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社戏》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社戏》导学案【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蕴藻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3、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转:悠扬:自失:皎洁:归省:4、本文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社戏”是指。
5、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6、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想一想(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
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议一议1.作者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2.本文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3.你还有疑问吗?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提出来。
读一读课内阅读:(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新课导学案《社戏》
《社戏》导学案—路阳九年制专用姓名:班级:编写人:杨欢审核人:导学目标:1、认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小说通过心理、语言、行动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激情投入,体会课文中淳朴真挚的乡村生活,感悟身边平凡但却美好的人和事物。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的字音。
潺潺()家眷( )撺掇()不惮()踱.()归省.()行.辈()凫.水()桕.()树旺相.()撮.()棹()蕴藻()船楫()撺.()掇.()颇()宛转()怠慢()渔父()喝采()皎洁( )絮叨 ( ) 家眷( ) 漂渺()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乐┍___()哄┍___()┕___()┕___()喝┍___()壳┍___()┍楫___()┕___()┕___()┕辑___()4、区分形似字┍掇___()┍惮___()┍翘___()┝缀___()┝蝉___()┕翅___()┕辍___()┕婵___()3、理解下面的词语。
乐土:归省:行辈:潺潺:絮叨:撺掇:依稀:自失:弥散:怠慢:皎洁:漂渺:旺相:弄潮:宛转:悠扬:惮:4、本文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社戏”是指。
整体感知:思考:(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小说(2)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小说三要素:人物“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情节中心事件:看社戏写作思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社戏课文一个共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意思?每部分分几层,概括每层的意思?课文感知: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1)在这里“得到优待”。
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社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掌握课文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大意。
3.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大意。
●重点: 感知文中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凫.水(fú) 潺.潺(chán) 撺掇..(cuān)(duo)宛.转(wǎn) 家眷.(juàn) 纠葛..(yùn)(zǎo)..(jiū)(gé) 蕴藻3.整体感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通过对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的详细描写,塑造了一群淳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充分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4.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4段):写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点明看社戏的缘由和“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5~30段):写了看社戏的经过。
具体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第三部分(第31~40段):写了“我”对社戏的怀念。
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合作探究问题一: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一共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结合题目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文章的内容难点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把最有趣的局部复述出来。
导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导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课前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缺少体验美的心灵 ,缺少描述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导入:1、把你童年里最有趣的、记忆最深刻的故事讲给师生。
2、凭借个人对童年的理解 ,写一段话。
二、自读目标——导向:〔一〕走近作者:本文作者是〔〕 ,原名〔?〕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 ) ,文中的“社〞原指( ) ,在绍兴,“社〞是( ) ,“社戏〞是指( )。
(二) 积累字词 ,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分工合作 ,提出展读要求) ,克服读音障碍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省〔〕行辈〔〕不惮〔〕船楫〔桕树〔〕yùn zǎo 〔〕〔? 〕cuān duo ( )〔? 〕jiǎo( )洁hè? cǎi? (? ) xù? dao (? ) 家juàn( )131120千万勿忘积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请你记住作者的相关内容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 撺掇:? 弄潮:依稀:? 宛转:? 悠扬:自失:? 皎洁:? 归省:3、相关知识链接: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局部。
这局部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思念 ,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由课文注释可知 ,社戏就是。
4、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同哪些人到什么地方看社戏??5、请按“看戏前〔段〕──看戏中〔段〕──看戏后〔段〕)〞把课文划分成三局部 ,并概括每局部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明白白我的心—从《社戏》心情描写谈起》导学案一.七嘴八舌话心情情境:上学路上发现自己快迟到了……最终是踩着铃声进入教室,没有迟到……要求:口头描述在省略号处你的心情。
描述:二.寻踪觅迹找心情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找出《社戏》中描写“着急”和“高兴”的语句,同时讨论这些语句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心情。
心情着急高兴语句方法三.小试牛刀写心情情境:自习课上,男生们都在互相打闹着,女生们聊得不亦乐乎。
突然,班主任拿着一沓试卷怒气冲冲走进教室,试卷被狠狠地摔在讲台……要求:模仿鲁迅刻画人物心情的方法,写出你此时的心情。
300字左右。
四.学以致用练心情请以《难忘的一次考试》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