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食疗与穴位)
健脾祛湿方法

健脾祛湿方法健脾祛湿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内容,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气不足,就容易出现湿邪内生,导致身体出现湿重、食欲不振、乏力、身体浮肿等症状。
因此,保持脾胃健康,祛除体内湿气,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健脾祛湿的方法。
首先,饮食调理是健脾祛湿的关键。
中医认为,湿邪主要通过饮食进入体内,因此饮食调理是祛湿的首要方法。
平时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食过多的食物,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如山药、红薯、糯米、薏米等。
此外,适量饮用山楂、藿香等中草药泡水,有助于祛湿健脾。
其次,适当运动也是祛湿的重要手段。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增强脾胃功能。
常见的适宜运动方式有散步、太极、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舒筋活络,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祛湿健脾。
此外,中医认为,情志调摄也与脾胃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不畅会导致脾气不和,从而影响脾胃功能,产生湿邪。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于健脾祛湿至关重要。
另外,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祛湿的重要方法。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调养脾胃,排出体内湿气。
最后,中医还强调穴位按摩和药膳调理对于健脾祛湿的重要性。
通过按摩足三里、太冲等穴位,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祛除体内湿气。
此外,也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药膳食疗,如煮薏米山药粥、红豆薏米汤等,有助于调理脾胃,祛除湿邪。
总之,健脾祛湿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情志调摄、良好作息习惯、穴位按摩和药膳调理等方法,可以有效祛除体内湿气,维护身体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脾祛湿方法,保持身体健康。
健脾去湿的偏方

健脾去湿的偏方文章目录*一、健脾去湿的偏方*二、健脾去湿的中药方*三、健脾去湿艾灸哪些穴位健脾去湿的偏方1、猪横脷煲夏枯草健脾去湿功效:清热祛湿,除肝热。
材料:猪横利500克,夏枯草、绵茵陈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把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
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水2500ml。
先武火煲滚后转文火煲约2小时,调味即可。
2、淮山扁豆煲鸡脚健脾去湿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趾甲。
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
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建议不要用冰冻鸡脚,否则会影响汤的鲜味。
3、绿豆薏米粥健脾去湿原料:将15克大米,15克绿豆,15克薏米。
做法:洗净,加水熬粥。
直接食用可充饥,清热解渴,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
也可以加上绿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绿豆薏米粥,绿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
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肤的功效,而绿豆则有解毒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尽快排出。
对于爱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时还是一种低卡又可消瘦的减肥食品。
4、百合薏米粥健脾去湿原料:将薏米50克、百合15克。
做法: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蜂蜜调匀,出锅即成。
特点:甜香,热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泽肤祛斑,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健脾去湿的中药方1、茯苓: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
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的方法倪海厦

健脾祛湿的方法倪海厦健脾祛湿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达到祛除体内湿气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健脾祛湿方法。
1. 饮食调理:饮食是健脾祛湿的关键。
首先要遵循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尽量避免寒凉和油腻的食物。
可以适量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和湿气的排出。
此外,每日适量摄取些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材,如莲子、山药、扁豆、红小豆、黄瓜等。
2. 调理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健脾祛湿的重要手段。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和过度劳累。
此外,要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避免便秘,促进湿气的排出。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常见的健脾祛湿方法之一。
可以选用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中药,如薏苡仁、白术、茯苓、参等,通过煮汤或煎服的方式服用,以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祛除体内湿气。
常用的推拿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脾胃功能,达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5. 艾灸熏蒸:艾灸熏蒸是利用艾绒的温热性质刺激经络,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可以选择艾绒熏蒸穴位,如胃经的足三里、胃俞、脾经的足三阴交等,每天坚持熏蒸10-15分钟,可以起到较好的健脾祛湿效果。
6. 瑜伽运动:瑜伽是一种非常适合健脾祛湿的运动方式。
通过瑜伽的各种体位法和呼吸法,可以促进脏器的血液循环,加强脾胃功能,改善湿气困扰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扭转体位和姿势,如卧轮式、船式、腹蛇式等,对于健脾祛湿效果更为明显。
7. 心理调节:湿气的滞留和积聚往往与情绪有关。
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湿气的产生和滞留。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压力过大和焦虑,保持心情平静。
总结起来,健脾祛湿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节、中药调理、推拿按摩、艾灸熏蒸、瑜伽运动和心理调节等。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保安康资料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保安康初秋暑热雨多湿气重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段时间余暑未消、降雨频繁,湿气重。
湿重可导致脾脏受损,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
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
健脾要穴照顾好脾胃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
说到健脾养胃,有两个穴位不得不提,它们就是足三里和阴陵泉。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而足三里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
长夏不保健,秋必宣泄比如说你这段时间暴饮暴食,凉啤酒喝多了,伤了脾胃,可能你现在没什么急性的问题,但到秋天的时候邪气就要宣泄出来了。
所以长夏要尽量少饮冷酒,因为酒亦主湿,而且冷啤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
过了长夏,就算是秋了。
秋主肺,肺与脾相反,它喜润恶燥。
秋天风干物燥,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容易产生呼吸系统疾病,故应该慎防秋燥。
秋天养生就要多吃点梨,吃点滋润的东西。
养肺要先增强脾胃功能,五行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也。
中医里有个重要养生原则“虚则补其母”,所以要解决肺部的问题就先补好它的“母亲”――脾胃。
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天突、中脘、足三里和气海。
所以秋季穴位养生既要照顾好脾胃,又要保养好肺部。
护肺要穴祛燥润肺秋季的保健养生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秋天的主要邪气是燥,但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在由夏季转为秋季的时候,湿气虽然退了,但气温并没有降下来,我们都知道有“秋老虎”之说,民间都说“秋后还有一伏”。
这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肺特别容易受伤,人就容易出现鼻腔血块、咳痰带血丝,埋下呼吸系统的重大隐患。
所以,在秋季的前半期我们要像春天那样养生,不同的是不用把重点放在平肝上面。
穴位主要选择肺经上的鱼际和大肠经的曲池、迎香。
两侧鱼际每天不拘时地掐揉3分钟。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热作用。
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时按揉两侧穴位2分钟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做。
迎香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闻香逐臭”的,可以治疗各种难愈的鼻炎、鼻塞。
夏天湿气重怎么办这些祛湿小妙招快收藏

夏天湿气重怎么办这些祛湿小妙招快收藏夏天到了,高温多雨的气候让湿气很容易在体内积聚。
湿气重不仅会让人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么,夏天湿气重该怎么办呢?别担心,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祛湿小妙招,赶紧收藏起来吧!一、饮食调理1、多吃祛湿食物夏天可以多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芡实、冬瓜、山药等。
薏米和红豆搭配煮粥或煮水喝,是经典的祛湿组合。
芡实健脾祛湿,可用来煮粥或煲汤。
冬瓜清热利水,山药健脾益胃,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
2、少吃生冷油腻食物生冷食物和油腻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湿气内生。
因此,夏天要尽量少吃冰淇淋、冷饮、生鱼片、油炸食品等。
3、饮食规律保持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这样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转,减少湿气的产生。
二、运动祛湿1、适度运动夏天虽然炎热,但也不能偷懒不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湿气的排出。
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等。
2、运动出汗运动时要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排出体内的湿气。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损伤身体的正气。
三、起居除湿1、保持室内通风夏天室内空气容易潮湿,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可以使用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
2、避免睡地板夏天有些人喜欢睡在地板上,觉得凉快。
但地板湿气重,容易侵入人体,导致湿气加重。
所以,尽量睡在床上。
3、勤晒被褥被褥容易吸收湿气,要经常在阳光下晾晒,杀死螨虫,去除湿气。
四、穴位按摩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
用手指按揉此穴位,有调节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作用。
2、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 8 寸,条口穴外 1 寸。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促进身体的代谢。
3、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按揉阴陵泉穴能够健脾利湿,通利三焦。
有效祛湿的五大穴位

有效祛湿的五⼤⽳位 通过⽳位按摩与艾灸来排湿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法,且简单易学。
⾝体五⼤祛湿⽳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椎⽳、神阙⽳、阴陵泉⽳、涌泉⽳。
百会⽳按摩⽅法:⼿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
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位。
功效:该⽳若受湿⽓⼊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般的沉重感。
刺激该⽳位能帮助理顺⾏⽓,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椎⽳按摩⽅法:低头,双⼿⼗指交叉放到⼤椎⽳的部位,⽤双⼿⼤拇指同时⽤⼒来回揉擦⼤椎⽳,直⾄⼤椎⽳发热。
功效:⼤椎⽳受湿⽓⼊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
刺激该⽳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免疫⼒。
神阙⽳按摩⽅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艾灸⽳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热⽔袋温敷;或使⽤艾盒,将灸条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位受湿⽓⼊侵,则脾胃不适、腹胀、⼤便粘腻,⼥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带增多、经⾎不畅等。
腹部本⾝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体。
阴陵泉⽳按摩⽅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早晚各1次,也可⽤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位受湿⽓⼊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不畅之感。
刺激该⽳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涌泉⽳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
也可⽤温热⽔泡脚后艾灸,双⾜⽳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受湿⽓⼊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疲劳、浮肿。
常按此⽳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鸣、头痛、腰痛等有⼀定的疗效。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痰湿体质:艾灸常用6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神阙)帮你健脾又祛湿

痰湿体质:艾灸常用6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神阙)帮你健脾又祛湿胃俞1、脾俞穴位置: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之背俞穴。
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便是此穴。
取穴:需取时需俯卧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
2、胃俞穴位置: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
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便是此穴。
取穴:需取时需俯卧位,在第12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胃俞穴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用。
它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
可用于治疗主治脾胃虚弱、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腹胀肠鸣、胃痛呕吐等症。
3、足三里位置: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取穴:外膝眼向下4横指,当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即是足三里。
作用:“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
4、阴陵泉位置: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它位于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取穴:阴陵泉穴在我们膝盖下缘的内下方会有一个突起的骨头,沿骨头下方和内侧摸会有一个凹陷,此处为阴陵泉穴。
作用:阴陵泉和阳陵泉其实是成对的穴位,一个在小腿的内侧,一个在小腿的外侧。
阴陵泉穴气血深藏、按揉此穴可以健脾利湿。
5、水分穴位置:水分穴属任脉俞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调理脾胃虚弱可以试试中医按摩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吃下的食物身体无法吸收它的营养,身体容易疲乏,会感觉全身无力,中医按摩能够调理脾胃虚弱,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方法。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1、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
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脾胃虚弱饮食调理1、饮食调养基本原则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饭,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粳米性平,有补脾益气之功。
脾胃虚弱可以多吃点黄颜色的东西,比如玉米、土豆、鲫鱼汤、薏米等,它们都是调脾胃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不想那么麻烦可以直接服用虫草薏米糊。
其实何为虚弱,就是功能不强,知道原因就简单了,还是从容易消化着手,每餐以豆浆牛奶,及没馅的馒头及易消化的粥最好是加些薏米、荞麦、燕麦、红枣等一类补脾胃的东西更好,生冷硬及刺激的东西尽量不吃,还有荤的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鱼类,其它肉类少吃为好。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湿气在体内积聚日久则成湿毒。
不少人都备受湿毒的困扰,出现大小便不畅、痤疮、湿疹、四肢无力等症状。
所以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去湿气最好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1.运动去湿
水湿是湿毒的一种,缺乏运动会导致湿气加重,因此想要去除湿气自然就需要适当增加运动。
运动可以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通过排汗去湿排毒。
2.穴位去湿
按摩穴位也可以去湿毒。
脾俞穴散脾脏的湿热之气,按摩此穴具有和胃健脾、利水化湿之效。
委阳穴居于人体下部,能引水湿下行,腹胀、小便不利都能按摩此穴进行治疗。
如果湿气过重,可用艾灸治疗。
3.饮食去湿
内湿也是湿毒的一种,一般是饮食不节、脾胃损伤所致。
想要去除湿气,最直观有效的当属食疗除湿,首当其冲的就是薏米,适当吃薏米可以达到利水消肿健脾除湿的效果,如果搭配红豆来煮粥其效果更加直观。
4.远离潮湿环境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
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
湿气入侵体内。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夏季不要贪凉打地铺,易受湿气侵袭。
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也会使湿毒积聚。
去湿毒需要避免潮湿环境。
5.作息规律
中医说“思虑伤脾”,脾胃不和,也会使内湿伤身。
所以劳逸结合、不熬夜,规律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也是去湿的重要方法。
以上就是去湿气最好的方法的相关介绍,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效果好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效果好脾胃湿热是常见的湿热体质,也是在生活中一种经常可以看见的病症的,但是究竟要如何用针灸来治疗呢?这个你还得仔细看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穴位八髎穴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曲泉穴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1.5寸,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应停止刺入,以免损伤动脉。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大椎穴位于督脉上。
为治疗痘痘、泄热的重要穴位。
在后中正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取穴就是低头摸后颈,能摸到很多突起。
大椎为一个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随颈部活动。
刮痧2分钟,力度稍重。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
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脾胃湿热饮食原则1、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
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2、水果水果中如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3、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
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4、少吃油腻、甜味品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5、饮食清淡在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嗜烟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大热大补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
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物也要少吃。
6、多食清利化湿的食物宜食用清利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展开全文养生之道网导读: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有什么?健脾祛湿是养生的重要事项,许多人都是病倒以后才开始着急调理治疗,那么你知道日常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有什么吗?今天就一起来看下吧!文章目录一、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二、哪些水果健脾祛湿三、健脾祛湿喝什么茶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1、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1.1、中药方子1金钱草15 牛膝15 薏苡仁30 山药15 白术15 茯苓15 防风10剂一天一剂一剂煮2次早晚空腹用!忌生冷油腻!1.2、中药方子2山药15 薏苡仁30 茯苓15 防风10 煮粥!1.3、中药方子3祛湿最基础的方剂是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平时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肢体沉重的可以用。
另外,参苓白术散也可以健脾祛湿,平时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以使用!1.4、中药方子4体内寒湿气中重,诱发湿疹,睡眠也不好,建议服用参苓白术口服液,藿香正气丸治疗。
2、健脾祛湿的食疗方法2.1、白鲫鱼煲汤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
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
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
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甚好。
2.2、五指毛桃鸡脚煲猪脊骨功效:益阳健脾祛湿、活络强筋健骨。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鸡脚3对、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
鸡脚去甲、敲裂;猪脊骨敲裂。
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3、健脾祛湿的穴位3.1、健脾祛湿的穴位有血海穴。
我们可以屈膝,大腿的内侧及髌底内侧,往上两寸位置,股四头肌的内侧有一个隆起的地方。
我们可以坐在椅子上,绷直双腿,膝盖内侧会出现个凹陷位置,隆起的肌肉就是血海穴了。
该穴位可以有效减轻月经不调及闭经、治疗气逆腹胀及湿疹、皮肤瘙痒及贫血等。
3.2、丰隆穴也可以健脾祛湿。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胃,”也就是说多数的湿病、腹胀、胃胀等疾病都跟脾胃有关。
试试脾经胃经上的健脾胃大穴修正脾胃之气,除湿除热很有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用脾胃经上的养生大穴来养好脾胃,防治湿热。
循经按摩脾、胃经,扶正除邪湿热不生方法就是找到身体的脾经、胃经,从下到上循经推拿按摩五六遍,尤其是在穴位上要注意稍用力,或借按摩锤敲打使用。
重点使用脾、胃经上的除温热大穴。
方法是:借用一张人体经络穴位图,找到脾经和胃经上的祛湿热保健大穴,如: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明陵泉穴、承满穴以及关门穴和伏免穴、阴市穴和内庭穴等,然后用艾条条这些穴位,每个穴位5~1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半年一个月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大都穴大都穴:归属于脾经,能够健脾和胃,理气化温,清热解表。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属于脾经腧穴、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既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公孙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属于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归足太阴脾经。
商丘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归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硫经通络。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脾经穴。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地机。
归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健脾利温,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属脾经穴。
承满: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两寸。
归足阳明胃经。
关门关门:健脾和胃,理气化温,利水止泻。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两寸。
归足阳明胃经。
伏免: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
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艾灸五穴位祛湿散寒丰隆穴健脾祛湿

学习辅助网 夏季时节,气温高,湿度大,这样的环境会让身体内积聚湿气,湿邪会严重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所以夏季时节我们要注意做好祛湿的工作,那么该如何祛湿呢?艾灸五穴位可帮助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所以,艾灸能够温通经络,散寒祛湿。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夏季祛湿艾灸疗法,一起来学学吧!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解溪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
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
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一般,艾灸都是选用艾条灸,所以艾条的质量决定了艾灸的效果,用高质量的艾条灸,祛湿的效果最佳。
那要如何挑选好的艾条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看外观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黄色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
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专门针对身上的5个穴位进行艾灸,祛湿的效果能更快见效,大家不妨来试试。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中医学认为,脾与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虚则易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肌肉松弛等等。
而补气则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健脾补气的穴位贴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供读者参考和尝试。
穴位贴敷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强化身体功能的目的。
对于健脾补气来说,以下是几个比较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1. 足三里 - 位于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腓骨外侧突起处。
此穴位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用一块清洁的透气性胶布,将足三里穴位贴住并施加适当的按压力度,然后保持15-30分钟。
2. 中脘穴 - 位于胃的正中央,也就是脐眼周围。
这是一个重要的脾胃经络穴位,能够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使用方法与贴敷足三里穴位相似。
3. 神门穴 - 位于耳廓上方,也就是两侧上耳郭与下耳郭的连线上。
神门穴是一个通用穴位,可以用于调节多个脏腑功能,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
使用方法是选择合适大小的透气性胶布,将神门穴位贴住,然后进行按压和保持15-30分钟。
4. 足太阴肝经穴位 - 就中医学而言,脾胃与肝脏的相互关系密切。
足太阴肝经穴位包括太冲穴(位于足背与脚踝骨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位于内脚踝骨下方),以及大敦穴(位于足趾之间)。
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气肝气,有助于提高消化功能和补充体力。
虽然中医穴位贴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健脾补气的问题,但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使用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首先,在使用穴位贴敷方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他们能够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更为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2. 贴敷穴位时应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净和无创伤。
避免在感染或其他皮肤病变的区域使用贴敷方法。
3. 贴敷时间根据个体情况而异,通常在15-30分钟左右。
夏日湿气重怎么办这些祛湿养生法你知道吗

夏日湿气重怎么办这些祛湿养生法你知道吗夏日湿气重怎么办?这些祛湿养生法你知道吗夏日炎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不少人会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食欲不振,这很可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
湿气重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么,夏日湿气重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些实用的祛湿养生法。
一、饮食祛湿1、薏米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等功效。
可以将薏米煮粥或者煮汤食用。
比如薏米红豆粥,就是一款经典的祛湿粥品。
将薏米和红豆按照 1:1 的比例洗净,浸泡数小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至软烂即可。
2、芡实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作用。
芡实可以与山药、莲子等一同煮粥,也可以用来煲汤。
3、冬瓜冬瓜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
冬瓜可以煮汤,如冬瓜排骨汤,也可以清炒,是夏日祛湿的常见食材。
4、绿豆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绿豆汤是夏日消暑祛湿的佳品,煮绿豆汤时不要煮得太烂,以免破坏其营养成分。
5、荷叶荷叶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可以用荷叶泡茶,或者将荷叶与大米一起煮粥。
二、运动祛湿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湿气的排出。
夏日里,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轻松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运动,以免中暑。
运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劳累。
三、起居祛湿1、保持室内通风夏日气温高,湿气容易在室内积聚。
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湿气能够及时排出。
2、避免睡地板地板湿气重,睡在地板上容易让湿气侵入体内,导致关节疼痛等问题。
3、洗完澡及时擦干洗完澡后,要及时擦干身体,特别是头发和脚部,以免湿气通过毛孔进入体内。
四、穴位按摩祛湿1、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按摩阴陵泉穴可以健脾利湿。
用拇指指腹按揉该穴位,每次 3-5 分钟,每天 2-3 次。
中医按摩健脾化湿 帮你排除湿气

中医按摩健脾化湿帮你排除湿气
你是否经常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口淡无味、手脚冰冷、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全身乏力、舌苔白腻呢?这是因为你体内的湿气太重了。
中医认为这些
症状属中焦湿困,治疗应从脾胃入手,而按摩可以有效祛湿。
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的理论,按摩手足阳明经有清热健脾作用,足太阴脾经有化湿健脾作用,因此不妨自行按摩这些经络上的足三里、阴陵泉、曲池等穴位,既健脾又祛湿清热,能改善以上症状,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它是治疗消化系统病的常用穴。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通俗地说,它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可促进食欲,经常按摩它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有运中焦、化湿滞的功效,适当按摩,可以利小便,让体内的湿邪从小便而出,从而有利于脾的气机运行恢复。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有清热作用。
夏天按摩能清暑热,可预防治疗中暑。
以上穴位操作方法:操作者以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放在穴位上,其余四指自然放松,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揉动各2~3分钟,手法宜轻柔、稳健、有渗透力,可
以间隔5分钟后再进行按摩,按摩时间总共以每穴5~10分钟为佳。
中医湿气重的调理方法还包括饮食的调理,比如少抽烟喝酒,少吃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多吃些红豆粥、绿豆粥、薏米粥。
孩子如何祛湿健脾养胃

孩子如何祛湿健脾养胃孩子如何祛湿健脾养胃作为资深中医,我们知道湿邪入侵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脾胃功能影响更为显著。
那么,如何让孩子祛湿健脾养胃呢?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中药材调理中药材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对孩子祛湿健脾养胃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这方面功效的中药材,如茯苓、白术、党参等。
这些中药材可以在中药店中购买,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
将这些中药材泡水后,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对孩子的口感会更好。
二、食疗调理食疗是另一个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
孩子祛湿健脾养胃最好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山药、芋头等;同时也可以适当吃些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食品,如鸡肉、鸭肉、瘦猪肉等。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饮食要保持充足、均衡,避免暴饮暴食。
三、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养生的一种传统疗法,对于孩子祛湿健脾养胃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针灸治疗中,主要是针刺脾、胃经等穴位,如足三里、关元、大椎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院或诊所,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导致意外。
四、推拿按摩调理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另一种传统疗法,可以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可以选择胃俞、脾俞、气海等穴位进行按摩,每次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5-10分钟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避免过于用力,以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五、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体质养护,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进行运动时,应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打球、跳绳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关节和肌肉,避免受伤。
最后,附上三条养生建议:一、注重饮食均衡、多样化,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二、适当参与户外活动,增加体力锻炼,提高免疫力。
三、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有助于身体健康。
孩子如何祛湿健脾化痰

孩子如何祛湿健脾化痰孩子如何祛湿健脾化痰随着天气变化,孩子身体容易出现湿气。
湿气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指的是体内湿液过多,容易导致疾病。
湿气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一些疾病。
因此,家长需要及时地帮助孩子祛湿健脾化痰,提高孩子体质。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提供5个相关建议,帮助孩子祛湿健脾化痰。
一、按摩脾经穴位脾主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是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之一。
脾气虚则易出现湿气。
因此,家长可以按摩孩子的脾经穴位,如足三里、太白等。
按摩可用手指或拇指轻压穴位,每次持续15分钟左右,每天按摩2-3次。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畅通,增强脾脏功能,帮助孩子祛湿健脾化痰。
二、服用中药中药可以帮助孩子祛湿健脾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等。
家长根据孩子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中药材,熬制成药剂,让孩子口服。
具体用量可以根据医嘱或者自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材的制作和服用需要遵循中医的规范,避免不良反应。
三、控制饮食饮食也是影响孩子体质的重要因素。
湿气重的孩子应该避免食用寒湿性食物,如冰激凌、西瓜、螃蟹等。
而应该多食用清热解毒、健脾消食的食物,如莲藕、山药、冬瓜、薏米等。
同时,家长需要避免喂养过度,控制孩子的饮食量,避免过度发胖。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很重要。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帮助孩子祛湿健脾化痰。
家长可以带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运动锻炼,如瑜伽、太极拳、跳绳等。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家长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定期清洁孩子的卧室,保持室内的通风干燥;避免孩子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让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如户外活动等。
这些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祛湿健脾化痰,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之,孩子祛湿健脾化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按摩脾经穴位、服用中药、控制饮食、运动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逢原》上说,“茼蒿气浊,能助相火,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所以,一次进食茼蒿不宜太多。同时,体质虚寒常腹泻者,也要少吃或不吃茼蒿。
对于老年人来说,按摩腹部也不失为一种调养脾胃的好方法。具体方法是: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次左右即可。另外,雨水时节天气乍暖还寒,老年人可经常采用“干洗脚”的方法,来加强腿部保暖。即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按摩 10~15 次。也可以通过散步、做一些伸展运动来达到调养脾胃的目的。
过了长夏,就算是秋了。秋主肺,肺与脾相反,它喜润恶燥。
秋天风干物燥,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容易产生呼吸系统疾病,故应该慎防秋燥。秋天养生就要多吃点梨,吃点滋润的东西。养肺要先增强脾胃功能,五行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也。
中医里有个重要养生原则“虚则补其母”,所以要解决肺部的问题就先补好它的“母亲”——脾胃。
人体自带去火穴位 按按能解秋燥
入秋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
专家指出,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
将茯苓、淮山、白术、砂仁、荷叶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解暑
4。陈皮冬瓜二豆粥
冬瓜250克,陈皮5克,扁豆30克,黑豆30克
将冬瓜洗净去皮切片,与洗净的陈皮、扁豆、黑豆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两种豆子都熟烂了,调入精盐即成。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此外,中医认为,“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要太急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精心寡欲,以养元气。春季养肝是根本,但更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以免肝气过旺,造成“肝强脾弱”的失衡状态,影响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保安康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时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
迎香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闻香逐臭”的,可以治疗各种难愈的鼻炎、鼻塞。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湿润鼻腔,两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
秋季的后半期凉燥横行,每天坚持按揉鱼际、迎香、合谷,可以将肺炎等秋季易发病统统挡在身外。
具体做法:
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秋季保健要穴 4个穴位防感冒
秋季是流感肆虐的季节,人们很容易染上感冒,感冒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通过合理的措施,感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其中自我按摩特定穴位,可激发身体内的免疫功能,减少减轻感冒的发生。下面为您推荐预防感冒穴位按摩法。
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天突、中脘、足三里和气海。所以秋季穴位养生既要照顾好脾胃,又要保养好肺部。
护肺要穴 祛燥润肺
秋季的保健养生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秋天的主要邪气是燥,但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在由夏季转为秋季的时候,湿气虽然退了,但气温并没有降下来,我们都知道有“秋老虎”之说,民间都说“秋后还有一伏”。
党参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有较好疗效。《本草正义》记载,党参“与人参不甚相远”,“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若将薏苡仁与党参一起熬粥,既能健脾胃,又能祛脾湿,还能补气血,实在是一道不错的食疗佳品。
薏苡仁党参粥的做法很简单,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将三者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40分钟。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每天早餐时食用,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实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补佳品。
第一步,点揉风池穴
按摩手法:
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的下缘,距离耳朵后部约两个手指宽的一凹陷处。两手拇指点住风池穴,用指头用力揉动数十次。
作用:能起到清热疏风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风热感冒。
第二步,揉大椎穴
按摩手法:
该穴在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突起的下缘,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用一手食、中两指,用力按住大椎穴,揉动100—200次。
作用:可起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作用,特别适合治疗感冒后高热不退。
第三步,拿肩井穴
按摩手法:
肩井穴在颈到肩端的中部,肌肉较丰富的地方。两手拇、食、中三指分别拿对侧的肩井穴。拇指在前,食、中指在后,提拿10次即可。
作用:能起到疏风散寒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风寒感冒。
按秋季的气候特征,适宜增加咸味的食物,减少辛辣味的食物。即适当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咸味食物。 此外,每当过了“立秋”节气后,各地的降水会增多,湿气较重,饮食应增加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大麦、黑豆、豇豆、小米、苡米、扁豆等。
擅长中药养生的池主任还跟读者们分享了她的“立秋”养生食疗方法,中意用药膳养生的人可以参考一下。
功效:健脾祛湿、消暑
5.苡仁芡实龙骨汤
薏苡仁30克、芡实15克、白术5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龙骨400克。
将龙骨洗净切块,薏苡仁、芡实、白术、沙参、枸杞子洗净,与龙骨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1.5小时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养阴润肺
肝脾相利,养肝莫忘调脾胃
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调养脾胃应首当其冲。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我国古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孙思邈也提倡“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由此可见这个季节调养脾胃的重要性。
“立秋”药膳大推荐
1.大麦芽汤
大麦芽5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生姜5片、猪瘦肉200克
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生姜5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
功效:清热消暑、理气健脾
2.玉米须猪苓牛肉汤
健脾祛湿食疗与穴位
进入雨水(2月19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此节气代表天气已经开始回暖,降雪减少,雨量增多。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具体做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
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湿重可能导致脾脏受损,所以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通过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健脾要穴 照顾好脾胃
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
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
这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肺特别容易受伤,人就容易出现鼻腔血块、咳痰带血丝,埋下呼吸系统的重大隐患。
所以,在秋季的前半期我们要像春天那样养生,不同的是不用把重点放在平肝上面。
穴位主要选择肺经上的鱼际和大肠经的曲池、迎香。
两侧鱼际每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热作用。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时按揉两侧穴位2分钟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做。
此粥滋补效果虽好,但大便燥结和气滞、火气大的人不适合吃。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玉米须30克、猪苓10克、生薏苡仁30克、陈皮5克、黑豆50克、牛肉10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其用料洗净。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清暑利湿、健脾益气
3。苓术荷叶粥
茯苓15克、淮山30克、白术15克、砂仁5克、粳米200克,煎碎的荷叶1张(或干品30克)
第四步,点揉足三里穴
按摩手法:
小腿外侧上端有一个突起的骨头名叫腓骨小头,在这个骨头突起的前下方约三个手指宽处即是足三里穴。用一手食、中两指,用力点住同侧足三里穴,慢慢揉动数十次。再用另一只手点揉另一侧的足三里穴。
雨水来临湿气重,当心脾胃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