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合集下载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思考: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讲解: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讨论: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七、教学后记
C、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大了D、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小了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具有的性质()
A、都极其微小B、都在不断运动
C、微粒之间有间隙D、都能使酚酞变红
5、下列能用微粒是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7、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C、氧微粒之间的距离D、氧气的化学性质
8、在馒头上放一小块固体碘,除与碘接触的馒头变成蓝色外,在固体碘附近的馒头也变蓝,如果将馒头悬挂在固体碘上方一厘米处,馒头,也变蓝,不能说明以上实验的是( )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极小 的微粒构成的; 2、知道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3、知道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观察与思考: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情境一:一颗糖分给两个同学吃,如何分? 如果分给全班同学吃该如何分? 情境二: 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已 呈粉末的细小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 分?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都呈 浅紫色?
13
2: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 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 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 什么?
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补充:无色酚酞试液: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实验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中,发生化学变、 氨化,使酚酞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
有 间隙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 没有 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
属于____变化。 理 物
本节内容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 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 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1)温度越高,微粒间的空隙越大;
(2)压强越大,微粒间的空隙越小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在你 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你能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吗?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手握试管,使试管受热,试管 内气体微粒运动加快,间距加 大,体积膨胀,能从导管口逸 出。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图中白色部分表示苯分子)
微粒的性质
微粒很小,但客观存在
实验指导1
按照“导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完成两 组实验探究。请同一组同学注意分工, 相互间配合。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能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指导2
1、请同组同学交流两组实验探究 的现象及结论,并在“导学案” 相应的位置上填写; 2、整理好桌上的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1
培养皿里A中酚酞变红 现 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培养皿外C中酚酞不变 色
结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论
再思考:为什么培养皿外C中的酚酞没有变红色?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潮湿的衣服为 什么放在阳光下更容易干?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度越快。
实验探究2 现 混合后的 象 总体积
结 论
<
混合前水和酒精 的体积总和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比比谁的力气大?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空隙比较 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 比较大。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温度升高时体温计 中水银柱为什么上升? 温度升高,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 学到了什么?
作业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导学案” 的整理与订正; 2、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 反馈”,看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戴爱国
高港区永安中学
观察指导
观察老师实验,注意下列变化情况:
①研磨前后高锰酸钾颗粒大小的变化。 ②溶解前后液体颜色的变化。 ③溶解前后高锰酸钾固体的变化情况。
结论:物质可以再分。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数一数:
资料链接: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 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 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试题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试题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试题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

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 )A.分子有质量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是可分的D.分子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

分子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隔,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在花园里,花香的分子向周围运动,整个花园充满了花香的分子,所以,进入花园,使人感到花香四溢;在烧鱼炖肉时,鱼肉的香气分子通过运动分布到整个厨房里,所以走近厨房时,使人感到香味扑鼻。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分子这种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能够闻到花香,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子的间隔无关。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才会分,分子的运动不是化学变化。

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学会能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能够初步了解一些宏观变化的微观实质。

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A.微粒不断运动B.微粒之间有间隔C.微粒很小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答案】A【解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回答。

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酒精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酒精分子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特殊的香味。

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学会能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能够初步了解一些宏观变化的微观实质。

3.下列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失了仍能闻到其气味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答案】D【解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回答。

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说明微粒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变甜了,说明微粒不断运动且微粒之间有间隔;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失了仍能闻到其气味,说明微粒不断运动;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说的是宏观方面,不能说明微观粒子的性质。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C.微粒本身发生了变 化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 持可燃物燃烧 化学性质
(4)( D )
பைடு நூலகம்
5.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 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做氨的运动实验,他们先将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然后实验如下:
取等量的蔗糖,放入等量的热水与冷 水中,热水中的比冷水中的溶的快。
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的微粒运动能力、范围不同。
2.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探究: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操作 1、10mL水与10mL水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20ml 20ml 20ml
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 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实 验 现 象 解 释 答 案
(1)( B ) (2)( (3)( (1)50水mL和50mL酒 A.微粒很小 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2)水电解分解 B.微粒之间有间隙
C) A)
(3)一滴水中含有 1.67×1027个水的微粒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同 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 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 起才能体现出来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了解微观世界 • 借助先进仪器将事物放大,才能到观察事物的微观构成,如光 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将物质放大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 • 微观世界截然不同于肉眼观察到的宏观世界。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归纳与小结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 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我们 能看到的是宏观物质,是由许 多微粒聚集在一起的
2.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有
已知每滴水中含有水分 子约为1.67×1021个,如 果你每秒钟能数4个,一 天24小时不停地数,数 完这一滴水中的分子, 为1.32×1013年。
分子、原子、离子; 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粒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及溶液
归纳与小结
1.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微粒总在不
断的运动、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氯化 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氯离子均一地分 散到水分子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 子。食盐溶于水,形成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和 钠离子 ;而蔗糖溶于水,蔗糖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 不能导电。
2.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分解及其变化规律?
电解水
2.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请描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
么变的?
通电 分解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结合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 新组合成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 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 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归纳与小结
化学变化在宏观上有新的物质生 成,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与原 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原 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等都不发生 变化,因此,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3.从微观视角看酸碱中和反应。
课堂小结
1.从微观视角看物质: ①物质是由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 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粒子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微观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联想并体验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表明微粒在__不__停__地__运_动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有__空__隙;在上述的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没__有,仍变然是 原来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物_变理化。
2、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 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 空隙。
4.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本 身没有改变;但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来 物质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的微粒了
5.物质发生“三态”变化时,构成物质 的微粒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微粒之间的 空隙发生了改变
讨论一下
▪ 我们已经知道,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 有可燃性,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它们化 学性质为什么不同吗?
▪ 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 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练一练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2)、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
2、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说明受 热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速率__味,表 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在上述的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填有 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变化。
1.为什么用打气筒可以将空气打进自 行车的轮胎?
因为气体分子间隙大,易压缩
2.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的更快?
因为太阳底下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3.为什么水烧开后能顶开壶盖?
因为水从液体变成气体,分子间隙 变大,体积膨胀
4.为什么空气是均匀的?
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使空气变的均匀

“用微粒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

“用微粒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初中化学新教材已经在南昌市各中学全面推广使用,如何按新课标上好一节化学课是各位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物质的微观世界对初三学生来说,即抽象又陌生。

在上沪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节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神秘的物质世界,化抽象为具体,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应用。

首先,我让学生举出物质被越分越小的例子。

学生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涌跃发言,如豆浆机将豆子磨成豆浆和豆渣,碎纸机碎纸,石墨研磨成墨汁……,接着学生亲自动手将一颗kmno4不断分下去,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通过溶解并不断稀释,溶液颜色由深变浅,学生建立起一个新观念:即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风的微粒构成的。

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我是这样呈观学习情景,指着桌面上一瓶浓氨水说:“浓氨水表面静止不动,但构成它的微粒是不是也静止不动呢?”说完打开瓶塞沿教室走一圈,同学们立刻掩着鼻子,露出复杂表情,这时,我立刻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现象合理猜测,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先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让一名学生上台向盛有无色酚酞的试管里滴加1-2滴浓氨水,无色酚酞立刻变红。

接着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在这里我对新教材沪版所提供的实验加以改进,改进方法:在两张滤纸上滴加1-2滴浓氨水,将滤纸放在a、c两个小烧杯口上,b小烧杯滴几滴浓氨水,尽量扩大浓氨水与烧杯接触面积。

a、b小烧杯罩在大烧杯内,c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1-2分钟后,同学们可以观察到a烧杯滤纸上出现颜色鲜艳的红晕,而c烧杯滤纸无明显现象。

这样改进,由于有了白色滤纸的衬托,使颜色变化十分明显,便于观察,当学生观察到正确实验现象,我即时提问:a滤纸上无色酚酞为什么变红?学生不难得出,构成浓氨水微粒进入a白色滤纸。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教案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教案

第三章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 )教案大华初中 王剑云 王瑞玲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己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二、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某些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设计[教师] 前面己学过许多物质及化学变化,请思考(1) 写出水,氧气,铁,二氧化碳的化学式(2) 举三个化学变化的例子启发:以上化学式为什么那样写,还有无其它意义,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反应,有的不能,为什么有的物质外观差别明显,而外观相似的物质,性质却差别较大[学生]:认识课本58页彩图中的几种常见的物质[教师]刚才得出问题,涉及物质的内部结构——即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后会怎么样?大家能否解释下列现象?(1) 食盐或糖放到水中,食盐或糖不见了,尝味道仍有咸味和甜味是为什么?(2) 湿衣服晾干了,水离开了衣服,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学生]思考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以上现象说明物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发生变化的。

[教师]通过实验去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学生分组做:[观察与思考](1)观察高锰酸钾小颗粒(肉眼看见)(3) 碎高锰酸钾成更小的颗粒(肉眼看见)(4) 适量高锰酸钾加10ML 水振荡(肉眼不见颗粒只见颜色)(5) 把(3)溶液分三等份,分别加入30ML 水,50ML 水,70ML 水(肉眼看不见颗粒,颜色逐渐变浅)[教师]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成更小的颗粒放入水中,看不见的形式存在——小颗粒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不见了,湿衣服晾干了,都说明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即变化了。

溶液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所含高锰酸钾微粒的数目不同。

[结论]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教师]既然物质都是由小微粒构成,那么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小微粒怎么样呢?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另取一个250ML的锥形瓶倒入蒸馏水并加入少量酚酞试剂,把装入半瓶浓氨水的药瓶用线栓住放入酚酞试液中使液面达到药瓶高度的二分之一,过一会看见酚酞表面先变红至全部变红。

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许多

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许多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1.许多实验表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极其微小的;(2)微粒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空气流动越好运动越快)例子:花园中花香弥漫,酒店前的酒香(扩散现象均可用此观点解释)(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例子: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热胀冷缩(4)微粒之间存在斥力例题精讲:【例题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

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B.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很小C.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构成洋葱的微粒不断地运动,使我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例题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总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B,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再分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典型的证明微粒间有空隙的例子。

【例题3】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到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其原因是()A.球内气体微粒体积增大B.球内气体微粒间空隙增大C.球内气体微粒质量增大D.球内气体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答案:B解析:微粒是有固定体积的,但是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是随着温度而变化的。

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空隙变大了。

【例题4】在加压条件下,25立方米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B.构成物质的微粒由更小的微粒构成C.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答案:C解析:此题说明气体可以被压缩,在加压条件下,微观上,气体间的空隙变小,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气体的体积变小。

【例题5】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如水是由水的微粒构成,高锰酸钾是由高锰酸钾微粒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的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这与构成它们的微粒有关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又能化合生成水,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微粒不同,而构成它们的微粒就体现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无论气体、液体、固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而这些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当我们走近花圃,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精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三、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很小(2)分子的体积很小(3)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4)分子间有空隙(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合成了水分子,水分子也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四、原子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而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通过观察 、想象 、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初步 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这一章节内容抽象 ,一些微观概念 ,学 生往往较难理解 ,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本节课是带
科学探究实践 :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情境 】 刨设
同学们 ,上课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 ,请大家在ls ̄ O P把桌上的 领学生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对学生 认识宏观物 纸条尽可能分成最小块。 质 的微 观组 成具 有 重要 作用 ,也 为 进一 步探 究微 粒 的种 : 后 面三 类等 [ 问】 提
节 ,教 材 的 主要 内容 为从微 观 的角 度看 物质 ,学 习构成 物质 的微 粒 所 具有 的性 质 ,授 课安 排为 1 时。 课
假 如 你能 看 到这些 物 质里 面 的样子 ,你 猜想 这些 物质 是 由什 么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 ,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物质 , 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产 生 了对化 学 的好 奇心 和进 一 步探 究 的欲望 。第 三 章将 帮助 学 生用 3 学生活 动 :倾听 、思 考 .
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c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 难 点 .
起 ,观 察实 验现 象 。 [ 问】 提
你能 解释 所产 生 的现象 吗 ? 【 流猜 想】 交
形成 物质 的微 粒性 的 观点 。
五 、教 学过程
1 教 学过 程 .
( )烧杯A内滴入 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 ,与B 1 烧杯无
1 重点 .
物质 是微 粒构 成 的 ,那 么微 粒有 什么样 的特 性 ? 教师 活动 [ 示实 验】 演
向烧 杯 A中加 入 2ml 水 ,滴A.- 滴 酚 酞试 液 ,得 到溶 液 0 蒸馏 23 a 、认 识物 质 的微 粒性 ;b 、体 验科学 探 究 的过 程 ,学会 提 出假 甲 。在 烧杯 B 中加 人 3 l5 l 氨水 ,用 一个 大烧 杯把 两烧杯 罩在 一 m一 m浓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案
为什么甲溶液会从原来的无色变成红色?(学生提出各种想法)设下悬念,做好铺垫。

怎样由看得见的宏观现象想象出看不见的微粒粒子?……
浓氨水是由很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不断运动,当这些微粒落入滴有酚酞试剂的水中时,会使试液变红。

在上述实验中,正是证实了试液变红是由于氨气微粒不断运动的结果。

肯定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对学生的交流讨论作出积极的评价。

同时适当的引发学生讨论为何是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溶液变成红色,而不是浓氨水变成红色?
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微粒都在不停的运。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初三化学试题(上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初三化学试题(上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归纳1.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存在,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

在固体、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所以,气体通常比较容易被,固体和液体。

答案:空隙不同较小较大压缩很难被压缩2.高锰酸钾是一种色固体,取一小颗粒的高锰酸钾放人5 mL水中,会看到溶液变成色,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紫黑色紫红色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很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这其中的原因是。

答案:微粒在不断运动4.将50 mL的酒精与50 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这是因为。

答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微粒分散到水的空隙中5.取2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往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人。

内装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

答案:空气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间的空隙要大得多6.物质的微粒性是指:(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构成的;(2)微粒是在的,并且温度越高,;(3)微粒之间存在,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答案:微粒不断运动运动越剧烈间隙较小较大7.请你将下列日常生活现象与其相应的原理用连线连接。

⑪热胀冷缩a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⑫花香四溢b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⑬食物腐败c发生化学变化,微粒种类发生改变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d微粒之间存在间隙答案:⑪d ⑫a ⑬c ⑭b方法研习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 C)A.微粒都很小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C.微粒在不断运动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

利用微粒说可以解释

利用微粒说可以解释

利用微粒说可以解释
利用微粒说可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微粒说认为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组成。

当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例如从空气传播到水,它将从空气中的粒子反射回水中。

这是因为光在空气和水之间的界面上遇到了不同的阻力,导致光偏离了原来的路径。

类似地,微粒说也可以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即光在穿过不同介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微粒说还可以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的波的叠加,它们在某些点上相互增强,而在其他点上相互抵消。

衍射是指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微粒说的观点来解释。

当光遇到障碍物时,它会被散射成许多小的粒子,这些粒子会相互干扰并形成衍射图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研究背景分析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本节内容开门见山,学习《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现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

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从宏观进入微观是关键。

教学中设计学生能够有感官参与、思维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氨分子扩散实验),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构像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实验手段来发现问题、探究原因,深入认识物质的本性的学习思路;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观观察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
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三、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四、课前准备
本节课采用四人一组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配合多媒体)
1、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
纸带、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

每组一份探究报告(共同填写,签名上交)
2、备好多媒体课件
六、课后反思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就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

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

作为微观世界的起始教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难在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学的知识关联不上。

微粒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这是一节物质结构的启蒙课,改变往日的教学方式,把师生问答式学习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学生探究的向导。

当学生提出一些很难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要果断提供向导。

如学生问:“既然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为什么组成酚酞的微粒不跑到盛氨水的烧杯中变红色呢?酒精与水混合为什么有气泡产生?高锰酸钾颗粒是紫黑色,为什么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紫红色?等,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都解释清楚,可以放在课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去探究,既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他们对探究物质的组成非常感兴趣,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课后我问学生时,同学们都乐呵呵地说:“化学真有趣”、“这节课我觉得时间很短,这么快就下课了。

”通过学生的语言与表情,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

这一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和猜想。

当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当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不一致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

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有关的化学现象。

同时使学生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之上。

实验探究以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组内归纳整理、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等方式,使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关注、倾听、评价别人的观点,学会自我反思,这也是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意之所在。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动手操作较多,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完成本节课内容时间较紧,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全进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中,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