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自感现象演示器的设计与改进
进 .
图3
示 的 电 路 , 通 电 和 断 电 时 的 自感 现 象 能 在 同 一 装 使
置 演示 .
2如 何选 择 元件 .
( ) 了 提 高 L R的 值 , 选 择 ,较 大 , 1为 / 应 J R较 小
线 圈 产 生 的 瞬 时 电 动 势 大 小 , 择 合 适 的 发 光 二 极 选 管 ( 反 向 耐 压 及 允 许 通 过 的 最 大 正 向 电 流 考 虑 ) 从 ,
以免 二 极 管 被 损 坏 , 择 合 适 的 电 位 器 凡 , 整 其 选 调
感 现 象 明 显 , 增 加 f值 , 增 大 L R 的 值 . 应 即 /
发光 二极 管 . ( )为 了 消 除 3
立 的 , 易 让 学 生 产 生 这 样 的 误 解 : 1所 示 的 装 容 图
置 , 通 电 时 有 自感 现 象 , 断 电 时 没 有 自感 现 象 ; 在 在 图 2所 示 的 装 置 , 断 电 时 有 自感 现 象 , 通 电 时 在 在
图 1
图 2
的线 圈 . 圈 的匝数 越 多 , 线 L越 大 . 这 又 增 大 了 线 但 圈 的 电 阻 . 外 线 圈 的线 径 小 也 是 线 圈 电 阻 大 的 原 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设 计 思想
() 长 尺一 电路 的暂 态 过 程 , 高 演 示效 1延 提
果 . 图 1 流 过 线 圈 的 电 流 和 时 间 的 函 数 关 系 i= 对 , (/ ( r R) 1一e ) f = L R, , / L是 线 圈 的 自感 系 数 ,
提高自感现象演示效果的几种有效方法
亮 ”的现 象 出现 . 时 , 这 人们 一般 会怀 疑 是线 圈 匝
代表 线圈 的 电阻 . 通过线 圈 电流为 i、 泡 电流 设 ,灯
为 i 以及 自感 电动 势方 向如 图 . 2
数太少 , 以致 自感 现象不 够 明显 , 于是 便增加 线圈 匝 数, 可是 匝数越 多实验 的演示越 不成 功 .
3 r C.ln cpa初 等 物 理 学 ・ 二 卷 ・ 二 分 册 . . 2a ̄6r. - 第 第 上海 : 上海 教 育 出版 社 ,92 16 4 国家 教 委 教 学 仪 器 研究 所 . 中 物 理 自制 教 具 . 京 : 初 北 人
民教 育 出 版 社 。 9 1 3 9
一
经 电路分析 , 笔者发 现 出现这 种 问题 的根 源 在 于线 圈 自身具有 电 阻 , 如果 线 圈 电 阻大 于或 等 于灯 泡 的 电阻 时 , 就不 会 有 “ 然一 亮 ”的现象 发 生 . 猛 下
面将 对此 进行定 量分析 .
由于线 圈 电阻 的存在 , 可将 图 1 为 图 2 其 中 改 ,
效方法 .
关键词 : 自感 暂 态 过 程
I 问题 的提 出
2 问题 的根 源
在 自感 现 象 的演 示 电路 中 , 图 1 开关 闭合 如 ,
时, 灯泡 以某一亮 度发 光 ; 当开关 断开 后 , 泡 先是 灯 猛然一亮 , 然后逐 渐熄灭 . 这种 现象无 疑是线 圈 自感 的表 现 . 但是 , 果 我们 按 图 1的 电路连 接 操作 时 , 如 实 验却很 可能不成 功 , 即很 可能没 有这种 灯泡 “ 猛然
3 0
一
维普资讯
20 07年 第 8 期
基于Dislab的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基于Dislab的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作者:金文锐陈彩荣包国速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02期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如图1、图2所示.演示通电自感现象时,将图1中的电键闭合,调节可变电阻R使灯泡A1和A2的亮度相同.断开电键,再闭合电键,灯泡A1马上变亮,灯泡A2慢慢变亮,说明线圈L对电流的增加有阻碍作用.演示断电自感时,将图2中的电键由闭合状态断开,灯泡A在熄灭前的一瞬间闪一下,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断电时自感线圈对电流变化的阻碍作用不能直接观察到,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直接用图1的装置来做断电自感实验.1理论分析令灯泡的电阻为R′,自感线圈的电感为L,直流电阻为RL,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R.用图2中的装置做断电自感实验时,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LdIdt=I(RL+R′),在初始条件I0=ERL条件下解得方程的解为I=ERLe-RL+R′Lt,由解析式可以看出,开关断开瞬间电流由I0=ERL呈指数衰减.由于电流衰减太快,很难直接观察到灯泡逐渐熄灭的过程.如果用图1的装置来观察断电自感现象,同理可以写出初始条件I0=ERL+R′条件下,电流衰减的解析式为I=ERL+R′e-RL+R+2R′Lt,可以看出电流的衰减更快.灯泡的发光亮度跟灯丝的温度有关.即使满足初始条件RL2实验改进由理论分析可知,断电时不能直接观察到电流的衰减过程的原因是因为电流衰减太快.而Dis实验相对于传统实验最大的优势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非常方便.郎威Dislab提供的电流传感器最大采集频率可以达到1000 Hz,如果利用电流传感器对电流变化过程进行观察,那么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郎威Dislab结合原有实验装置,对通,断电自感现象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装置如图3、图4所示,在原来的两个支路中串联电路传感器(图中用电流表符号表示),I1,I2,分别表示每个支路的电流.运用Dis中的通用软件观察I1,I2的变化图象.3实验结果分析3.1图3装置中的通,断电自感现象通电时的电流变化如图5所示:I2马上达到最大值,I1增大到最大值的时间约为0.3s.所以自感线圈L阻碍了电流的增大.断电时的电流变化如图6所示:I1逐渐减小,延续时间约为0.2 s.I2瞬间减小为零,然后有反方向的感应电流通过.说明了电流减小时线圈L阻碍了电流I1的减小.3.2图4实验装置中的断电自感现象当开关S断开时是I1和I2变化的I-t图象如图7所示:I1逐渐减小,持续时间约为0.22 s;I2突然减小为零,然后有反方向的感应电流通过,并且断开后有很短一段时间I2的值比断开前要大.说明自感线圈L对电流I1的减小有阻碍作用.总结传统实验中没有观察到灯泡断电时逐渐变暗的过程是因为电流衰减太快.将DIS与传统实验整合,使师生从数据读取,记录,公式运算和图线描绘等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电流传感器的最大采集频率可以达到1000 Hz,可以自感现象中电流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对实验改进后很清楚的观察到了图1装置中的断电自感现象.整个实验演示下来,给学生的感觉更直观,易懂,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进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尝试
改进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尝试作者:陈李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6期自感是电磁感应这一章中的一个重点,如果没有演示实验,实在是比较抽象枯燥,所以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使用的就是教材上的如图1、2所示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在图1的实验电路中,当开关S接通时,灯L2中的电流立即增大至稳定值,而灯L1支路中由于电流的增大,线圈L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增大,所以灯L1中的电流从零逐渐增大至稳定值,实验现象为开关S接通后,灯L2立即发光而跟线圈L串联的灯L1是在灯L2亮后过一段时间才逐渐亮起来,从而说明电路中电流增大时,“线圈中必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大”.在图2的电路中,在灯A正常发光时,断开开关,线圈L中电流减小,因此线圈L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减小,于是在灯L1和线圈L组成的回路中,在开关S断开后仍有电流出现而使灯L1继续发光,实验现象为灯L1过一会儿才渐渐熄灭.由此说明,当通过线圈的电流减弱时,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阻碍了电流的减小.1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在演示通电自感时,由于有另一个灯作为参照,学生能比较清楚的观察到两个灯亮的时间差,实验效果比较好.而在演示断电自感时,只有一个灯,最容易见到的是小灯泡似乎直接就熄灭了.如果小灯泡和线圈选择合适的话,我们能看到小灯泡闪了一下后熄灭.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用这个闪一下来说明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使灯泡继续发光然后逐渐熄灭.其实闪一下能说明灯泡的电流突然变大了,但不能说明灯泡中的电流有逐渐减弱的过程.所以断电自感在实际演示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没能表现出灯泡逐渐熄灭的过程,无法体现线圈在电流减小时产生的阻碍作用.如果能用其他器材展示出这个过程,或者像通电自感一样有另外一个灯作参照,效果肯定要好不少.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2对断电自感演示实验改进尝试方法1使用示波器把示波器并联在图2小灯泡的两端,观察断电时小灯泡的电压变化情况.该方法的优点是使用器材少,无需改变原电路,现象比较明显.缺点是示波器屏幕比较小,光点亮度不够,而且是利用光点的余辉来显示小灯泡的电压变化,学生无法及时观察到,同时也很难保留下来给教师分析.方法2使用电流传感器在图2中小灯泡所在支路接入电流传感器,利用电流传感器及DIS实验平台观察小灯泡的电流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时记录实验数据,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电脑或投影仪上,非常直观,而且可以反复观察.缺点是器材昂贵,而且传感器的维修比较麻烦,维护费用高,不利于在广大农村中学中推广.方法3对传统电路进行改造,串联一个同样的灯泡作为参照,为了使两个灯泡的亮度相同,在参照灯泡的两端并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电路如图3所示.实验时,首先闭合电键,然后调整变阻器R的阻值使两个灯泡的亮度相同,照理断开电键可以看到L2比L1后熄灭,但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两个灯熄灭的时间差几乎无法观察到.倒是在闭合电键时可以观察到L2比L1亮,然后恢复到和L1一样亮,这其实是通电自感的现象,接通瞬间L阻碍电流增加,使得L2中的电流大于L1中的电流,使得L2比L1亮.但最终两个灯电流相同,所以最后一样亮.这和很多练习题中的理论分析完全吻合.照理说灯泡熄灭是点亮的逆过程,现象应该和通电自感一样明显才对,可为什么实际观察不到呢?根据RL电路暂态过程理论,自感线圈释放储存的磁场能时,回路中的电流按照指数规律变化如下式:i=Ime-t1τ(1)(1)式中Im是放电前流过线圈的电流,τ=L1R叫做LR电路时间常数,它决定电路的暂态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R是灯泡电阻与线圈直流电阻之和,L是线圈的自感系数.根据前面的表格,灯泡中的电流为额定电路30%时可看作熄灭,代入公式计算可得t=1.2L1R(2)改造前经测量小灯泡和线圈的直流电阻之和约为45 Ω,线圈自感系数L=0.4H,代入(2)式后算得时间t=0.01 s,远小于人眼能观察到的时间差下限0.1 s.要使时间差达到0.1 s以上,则必须要减小总电阻R,增大自感系数L.为此笔者自己利用实验室的旧的自耦变压器铁芯,使用1 mm的漆包线绕制了线圈.经测量线圈L值约为4H,直流电阻约为7 Ω左右.实验中使用2.5 V,0.3 A的小灯泡.如果小灯泡达到额定电压,电阻约为8 Ω,根据计算,时间常数约为τ=L/R=0.27 s,人眼应该能区分.但经反复实验仍然观察不到预期的现象.为此笔者利用DIS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对比.3对现象的深入分析首先为了搞清楚灯泡亮度与电流的关系,笔者把灯泡中的电流从零到额定电流值分成10等份,然后用照相机记录下灯泡的亮度变化,制成表格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到当电流达到40%以上时,灯泡的亮度已经能观察到,(由于图片的压缩,看上去40%不太明显),当电流达到80%以上时已经没有昏暗的感觉.把传感器接入改造后的电路如图4,通过传感器得到两个灯泡中的电流图像如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灯L2的电流的确有个延缓的过程.经仔细观察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1)开关在打开的时候出现了放电现象,消耗了部分能量;(2)小灯泡属于白炽灯,灯丝首先要加热到白炽状态才能发光,所以发热消耗了很多电能.笔者通过上面的表格发现小灯泡实际电流要达到额定电流的30%以上才能发光,要能在稍远的地方看到,则要达到50%以上.由图8可以看到,L2从实际电流0.28 A降到30%的电流0.084 A只有不到0.02 s,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灯泡发热不发光,而L1从白炽状态到熄灭,灯丝本身也有一个变暗的过程,所以我们无法利用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来观察到电流的延缓过程.看来要找一个不发热的光源,笔者想到了发光二极管.与小白炽灯泡相比,发光二极管的特点是:工作电压很低(有的仅一点几伏);普通发光二极管属于电流控制型器件,工作电流很小(有的仅零点几毫安即可发光);消耗能量较同光效的白炽灯减少80%;可靠性高,寿命长;而且发光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能表现出原小灯泡中电流反向的现象,使电路简化.使用二极管的电路如图6,电键闭合时B灯亮,A灯不亮;电键打开时,B灯熄灭,A灯亮且逐渐变暗直至熄灭.经反复实验验证:A灯熄灭的时间相当长,非常容易观察到,而且亮度也很高,很适合在上课时进行演示.利用DIS观察二极管A中的电流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其电流从0.19 A减到0.057 A(30%)大约0.04 s,这主要是二极管导通时的电阻比小灯泡小,所以时间长了.而减小到10 mA左右的时间大约为0.2 s,其间二极管都是处于发光状态,几乎不发热,所以能很清楚观察到二极管慢慢熄灭的现象.经改造后,该实验演示器材具有以下优点:实验器材简单,实验对比现象明显,成本低,便于维修和推广,非常适合农村中学使用.。
改进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尝试
科 教 创 新177 都市家教 作的情趣。
平时也不会想办法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升。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的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策略1.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如果想要实现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就应该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教学效率[2]。
首先,教师教会学生能够掌握作文写作的重难点,并适当在文中添加“闪光点”。
例如,在作文开篇用一种别具匠心的写作方式抓住审批教师的眼球,或是利用设疑的方式吸引教师的注意力,正所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笔者阅读过200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其中有一题目为《好奇心》的作文,开篇写的就比较吸引人,文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为什么?两个人都这么大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必要每隔几分钟就要喊对方?”这样的开头很新颖,能吊人胃口,使读者想迫切知道原因,“这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就要隔几分钟就喊彼此?作者说两人年纪大,两个人到底有多大?继续往后读才知道,文中提到的两个人是指作者的爷爷和奶奶,他们每隔几分钟喊对方是一种互相关爱的方式。
这样的作文自然会得到高分。
其次,教师还要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材的得分点以及闪光点进行解析,让学生学会通过象征性的手法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某省高考作文要求为:以“父亲的肩膀”作为写作题材,写一篇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写作难度并不大,有很大的衍生空间,写作范围较宽广。
孩子在长大后终有一天也会组建家庭,担任父亲这一角色。
学生必须要领悟这种象征意义,并将这种象征意义延伸为一种担当与责任,与此同时要学会感恩。
通过深入挖掘话题作文的象征性,就会使学生的写作事半功倍。
2.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自身的想法融入作文中。
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
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1、加强实验前的理论教学准备对于教学中部分比较复杂的物理演示实验,强调了实验前的理论教学准备,包括在知识讲解中提出一定的实验大纲和方法设计,以及更严谨的实验安全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物理实验操作,从而尽早形成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意识。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维运用到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独立实验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2、把实验的发现和分析同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仔细地理解物理知识,但是,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过程联系形成一体,学生才能迅速掌握知识并立即变为自己的独特知识储备。
因此,在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的答案,进行实验的发现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的物理现象,论述物理知识的内涵,将观察现象和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认知更加深入。
3、注重实验安全物理实验的安全性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学生们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要做好安全准备,特别是在处理有害物质和危险物品时,应该特别严格,以保障学生的安全。
同时,在实验中,要强调仪器的使用安全,不要让学生一次购买太多实验用品,及时维护仪器,保证实验中所用仪器的准确性,以及教师要遵守严格的实验安全程序。
4、注重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督促学生建立实验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不同的挑战和乐趣,培训每个学生的物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科学发现的潜力,鼓励学生真正融入物理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娱乐性和重要性。
总之,改进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既要重视前期的理论教学准备,又让学生将实验发现与理论联系起来,注重实验安全和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提升对演示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获得有效收获。
自感现象中的演示实验总结
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冲击,势必会在他们的脑海 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四个正课的演示实验, 直观有效地说明了 自 感的本质问题,大大地 降低
了知识 点本 身 的抽象性 ,对 于突 破教 学 的重难 点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 考文 献 :
电流传感器 2记录的电流,④曲 演示断 线为 £支路上的电流传感器 2记 电 自感 录的电流 。③ 图线 中电流逐渐减 小,而④ 图线则与原 电流方向相 反 ,这就是断电自感。 3 趣味的结尾实验 本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 自感系数 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匝 数 、铁芯、粗细等实验条件来定性探究。这里有
电产生很强烈的感觉 , 笔者想这 1 位 同学被电了 6
一
下后,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节课堂吸引住 了, 带着 4节干电池为什么能电到 l 位同学的疑 6 问,非常兴奋地听着课,那么我们的 目的也就达
改进后的电路 图如图 3 所示,将电路画在演 示教板上,并将所有元件安装在板上,其中自感 线圈可用可拆变压器的 O 0 ~l 0匝,灯 A1 2 4 、A 用 6 V, . A 电珠 , 用 2 0 电位器( . O1 3 5 0f l 或更小) ,
管反向并联( 6代替电流表,在电路通断电时, 图 ) 两发光二极管交替发光 。这使演示更方便、更有 趣 ( 注意:用发光二极管显示时,电源只能用于
电池或 学生 电源 的稳压 输 出) 。
24 采 用 DI . S传 威 器 演 示 白威 卿. 象
两个直观的趣味性实验值得推荐 : 明察灯光亮暗,
以上 七个 演 示实验 ,从触 觉 、视觉 、听觉上
间,① 曲线为 R支路上的电流传
感器 1记录的电流,②曲线为 演示通 支路上的电流传感器 2记录的电
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
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作者:李池刚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年第03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感性基础,是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或原理理解的重要环节。
而演示的现象的好坏将对学生造成直观上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进而会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或规律的理解造成正迁移或负迁移。
比如,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它在生产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学生不易接受,难以理解。
现行高中物理新教材选修3—2第四章第6节中研究自感现象是通过如图1、图2所示的电路来演示的。
其中图1为演示通电自感现象原理图,图2为演示断电自感现象原理图。
教师做好这两个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自感现象,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该实验的设计虽有利于演示的分步、分类完成,笔者认为却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分两个电路来演示,易使学生形成错觉,认为通电与断电自感是发生在不同的电路中;图2所示的断电自感实验,若线圈L的自感系数不够大,则断电时线圈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与形成的自感电流较小,不会使小灯泡发出较强的亮光,自感现象就不容易观察到;核心问题:这两个实验装置都不能显示自感电动势(或感生电流)的方向。
演示通电自感现象时,实验易操作,实验现象较为明显,但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时,为了使现象明显,往往实验时要求12>11,以达到断电时灯泡有明显的闪耀的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因为12过大而将灯泡烧坏,造成实验器材损耗,不便于课堂上重复再现实验现象。
另外,由于灯泡闪亮,只说明有电流流过,无法辨析电流方向的变化,不便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此,在教学中对实验装置进行以下改装,就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实验装置改进方法11.装置原理图(图3)2.改进说明(1)图3是将课本中介绍的断电自感装置图中的灯泡A,用氖管代替。
(2)将单刀闭合式开关,改成点触式弹片开关。
3.优点(1)改用“弹片点触式”开关,断电更方便、更易操作,断电更瞬时。
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对自感演示教学的体会
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改进对自感演示教学的体会作者:周玉敏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6期摘要自感现象是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做好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掌握。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演示实验中的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尤为重要,完备的实验设计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拓宽想象空间。
但现在的教材(选修3-2,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设计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自感演示实验自感演示教学体会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1 教材中的演示方法将一个小灯泡,自感线圈,电键和6v直流电源连接成如图一所示的电路。
当电键S闭合时,小灯泡发光,当电键S断开时,小灯泡瞬时闪亮,然后熄灭,这是因为断开电键S,原电流消失了,但在线圈与小灯泡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却存在着由线圈L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和自感电流阻碍原电流的减少,只要线圈L的自感系数足够大,直流电阻又很小就能产生较大的自感电流,使小灯泡闪亮。
该演示实验存在四个不足之处:①不能显示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不能说明断电时,在线圈上产生了与原电流方向相同的自感电动势。
②原电流的热效应与自感电流的热效应混在一起,不能说明断电后小灯泡的闪亮是由自感电动势决定。
③假若线圈L的自感系数较小,就不会使小灯泡发出比原电流更强的亮光,自感现象根本不明显。
④对学生理解断电自感产生误导,学生认为只有闪亮才是断电自感现象。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课本的演示实验作如下改进。
2 实验器材自感线圈和电键各1个,2.5v小灯泡一个,2cp晶体二极管两个,演示用灵敏电流计一个,6v稳压直流电源1个(或用四节干电池),连接导线若干。
3 实验改进将两个小灯泡和两个晶体二极管,自感线圈、电键及6V直流电源,连接成如图二所示电路。
当闭合电键S时,电路接通,D1处于导通状态,小灯泡正常发光,D2处于截止状态,灵敏电流计无电流通过,指针不偏转。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1. 引言1.1 介绍《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自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原有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单一等,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有必要对《自感》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分析《自感》原有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方法和策略,设计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并评估改进后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设计,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分析《自感》原有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原有的教学设计缺乏足够的互动与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参与感和互动机会。
这种单向的传授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原有教学设计中内容和形式单一。
过于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和听课,缺乏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这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无法真正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原有教学设计中存在着教学资源的匮乏。
教材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拓展,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好奇心和探究心。
原有的教学设计在理念和形式上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出全面的改进和调整。
接下来,我将会探讨改进《自感》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2.2 探讨改进《自感》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针对原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
是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是否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教学资源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1. 引言1.1 介绍《自感》教学设计的背景和重要性《自感》是一种专门针对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缺乏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反思和表达。
而《自感》教学设计的背景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同样重要。
而《自感》教学设计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而设计的一种具体实践方法。
通过《自感》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了解《自感》教学设计的背景和重要性,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理解《自感》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字数:200】2. 正文2.1 分析当前《自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1. 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
传统的《自感》教学设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学生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 缺乏个性化教学。
当前的《自感》教学设计多是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教学设计无法让他们有更深入的探索。
3. 缺乏互动与反馈。
在传统的《自感》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缺乏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机会,也没有足够的反馈机制。
这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当前《自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实践环节、个性化教学、互动与反馈以及跨学科整合。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2.2 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措施针对当前《自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自感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感受,对外部环境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能力。
自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通过自感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自感教学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自感教学的改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改进自感教学的理论依据1.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自感教学中应该重视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自感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获取知识和理解概念。
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创设具有情境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营造具有情境特色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种浸入式的学习氛围中感知和认知,通过情境的衬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自感教学中,可以创设具有情境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认知所学知识。
二、改进自感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1.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对于视觉型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图表等形象化的教学材料,以及展示类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知识;对于听觉型学生,可以通过讲授和讲解的方式,配合声音和音乐等教学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记忆知识。
2.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可以更加深入地感知和认知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操作,例如进行实验、观察、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1.教学目标:通过自感教学,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对《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
在介绍了改进的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分析了原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进教学内容的方法和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评估和反馈机制,并对实施改进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效果,展望了未来的进一步改进方向,以及对教学改进工作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自感、教学设计、改进、目的、意义、问题分析、内容、方法、策略、手段、评估、反馈机制、效果评估、总结、展望、改进方向、启示、教学。
1. 引言1.1 介绍《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自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和情商。
在现有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对《自感》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
本文将介绍这些改进,包括改进内容、方法和策略,以及评估和反馈机制的改进。
通过对改进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的效果。
希望这些改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自感》知识,提升他们的自我感知能力和情商。
1.2 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是教学设计改进的核心,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
通过对原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估和反馈机制进行改进,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
教学设计的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改进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与使命。
2. 正文2.1 分析原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原先的《自感》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
《自感》教学设计的改进【摘要】本文对《自感》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增加互动性、引入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增加互动性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引入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接受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设计吸引人的学习内容。
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和自主思考。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自感、教学设计、改进、互动性、多媒体手段、学习兴趣、情境化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展望1. 引言1.1 概述《自感》是一篇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的古代诗文。
通过对《自感》的教学设计的改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增加互动性、引入多媒体手段、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等方式,提高《自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改进,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感》,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文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含义与情感。
相信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自感》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1.2 目的目的是对《自感》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首诗歌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增加互动性、引入多媒体手段、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改进,希望学生在学习《自感》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投入和主动,体会到诗歌的美和情感,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也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互感与自感”教学中实验的几点改进与创新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中,“互感与自感”一节的教学中,有几个传统的演示实验,这些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起到了相应的辅助作用.怎么样能够使这些传统实验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学生能够深度参与?怎么样改进或创新一些实验,将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以及当前的高科技产品与物理实验室中的仪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领略高科技魅力的同时享受到物理实验带来的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作以下几点尝试.1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巧妙引入课题我们认为,如果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演示实验来引入物理课题,则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会带着这种兴趣和好奇去探究相关的知识.“互感与自感”一节的传统教学中,通常是用实验室的变压器来引入互感的相关课题.本文则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引导.如图1所示,授课者在数码播放器(或者移动电话)中事先录制了教师自己演唱的一首流行的歌曲,播放器的音频输出端与实验室中的原线圈相连,而副线圈则与扬声器相连.当播放器播放时,与之并不直接相连的扬声器中发出了歌曲的声音.当教师不断的改变原、副线圈之间的距离或者缓慢抽出原线圈中的铁芯,扬声器中声音的强弱则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在学生饶有兴致地欣赏老师的歌声,并惊奇于这种现象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扬声器与播放器并没有直接相连,却有歌声出来呢?为什么慢慢拔出铁芯时,扬声器中的声音却越来越弱呢?在此实验中,原副线圈是物理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仪器,而数码播放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音乐存储和播放设备.有机地将这两种物品整合成为一个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应该说还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2人人参与实验,切身体验触电的感觉,强化实验与平常认知的冲突一个物理实验,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同时与学生平常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冲突,那么这个实验就是一个成功的实验,也是一个高效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未知的世界才有足够的驱动力.在讲授自感现象时,教师利用自感线圈、2节干电池、开关等器材,让学生体验“高压触电”的感觉.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安全电压是多少吗?学生答:36 V以下.教师问:两节干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多少呀?学生答:3 V.教师问:大家想不想利用2节干电池体验一下高压触电的感觉呀?学生答:想(也有些学生回答:害怕)然后让学生相互手拉手组成一个串联电路,并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当教师提醒学生将准备闭合开关时,学生感觉到既紧张又好奇.当开关真的闭合后,学生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就在学生都处于放松状态时,教师宣布要断开开关.在断开开关的一瞬间,全班学生都尖叫着跳了起来,场面十分震撼.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效果十分明显的实验中,教师适时的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1:为什么凭两节干电池就能使人有触电的感觉呢?问题2:为什么开关闭合的时候,同学们没有感觉,却在断开开关的一瞬间有强烈的感觉呢?这个实验的结果与学生平常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学生的平常的认知中有两点:(1)两节干电池应该是不会有触电的感觉的;(2)断开开关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安全的,而实验的结果制造了这样的冲突效果,再加上全班同学参与,实验场面的震撼,无疑对学生的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3改进实验装置,展现“看得见”的电流方向,抽象问题形象化在物理实验中,如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电流的方向是为了方便研究问题而人为规定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如图3(a)所示的“断电自感”实验中,断电前后瞬间,小灯泡A中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而电流的方向是没有办法通过小灯泡直接体现的.如果教师仅仅通过理论分析来说明电流方向的改变,那么对于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尝试着用一个红色发光二极管、一个绿色发光二极管代替电路中的小灯泡,按如图3(b)所示的方式接入电路,并在实验演示板上标上对应的二极管的正向导通方向.当开关闭合后,观察到红色发光二极管发光;当断开开关的瞬间,观察到绿色发光二极管闪亮一下.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直观地演示电路中电流方向的改变.4巧妙对比实验,体验延迟效果,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科学探究思想的教育.若干年后,学生依然能够真正记得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并不一定是当初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授给他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在演示“通电自感”实验时,一些老师就直接演示如图4所示的实验,按下开关后发现两个灯泡并没有一起亮起来,而是先后有序.其实我们可以将其中的灯泡B拆下来,并用白纸遮住这一个支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经过断电自感的学习后,已经知道线圈的自感作用的原理.请同学们尝试分析电路中,开关闭合的瞬间,小灯泡是否会立即亮起来?此时也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得出,小灯泡A应该有延迟现象.接着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小灯泡A的延迟现象.由于实验的延迟时间并不长,所以有的学生说看到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看出来.据此教师提出问题:能否改进实验装置,将延迟的现象看得更加明显一些呢?有的学生提出更换较大的线圈L,也有的学生提出了对比的实验思想.此时教师可以将原先拆掉的小灯泡B装上,拿掉遮盖的白纸,再一次演示实验.有了灯泡B的对比,灯泡A的延迟效果非常明显.5引入高科技概念,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平板电脑领域中的应用正处于发展时期.教师如果能够将当前的高科技应用与授课内容相结合,相信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着用两个小实验演示无线充电的技术.实验1实验器材:家用电磁炉、小灯泡、漆包线绕制的小线圈实验过程:a.拆开电磁炉的外壳,介绍电磁炉的基本工作原理.b.说明电磁炉工作时,盘形线圈附近有高频变化的磁场.c.装好电磁炉外壳,接通电源,小灯泡与小线圈相连.d.将小线圈慢慢地靠近电磁炉,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小灯泡居然被点亮了,而且越靠近电磁炉,小灯泡就越亮.这个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电能可以在空间传输的过程.实验2实验器材:家用电磁炉、手机、自制USB充电线、自制小线圈、整流稳压模块.实验过程:a.将相关器材按照如图5所示连接好,并固定在手机的后盖上(为了保证手机的安全,要保持一定的厚度).b.将手机靠近正常工作的电磁炉.c.通过实物投影仪,学生可以看到手机处于正在充电状态.通过几个简单的元器件,就能够完美地演示无线充电的技术.这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切身的体验非常深刻,也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地感觉到高科技的魅力.综上所述,有关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通过对传统实验的改进,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实验效果更加显著,并对学生加强在科学探究素养方面的培养.通过人人参与实验以及高科技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实验的奥妙,领略到高新技术所带来的那种美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摘要】“自感”一节的教学离不了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了解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这是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自感现象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进一步探究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以及影响自感系数的因素。
【关键词】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改进
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将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始终阻碍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磁通量的变化。
”奥斯特实验证明任何电流周围都将产生磁场,这是电流的磁效应。
那么,某通电回路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电流周围的磁场也将发生变化,该变化的磁场本身是穿过了该通电回路的,该变化的的磁场会不会感应出新的感应电动势呢?答案是确定的。
这就是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我们称之为:“自感现象”。
自感现象在各种电器设备和无线电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离不开“自感”现象。
很多延时继电器也是利用了自感原理。
自感现象在电气领域也有其弊端,在自感系数很大的电路中,如果有很强的电流,且强电流变化很快时,特别是在切断电路的瞬间,由于发生了自感作用,电路中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在闸刀和固定夹片之间因空气电离而形成电弧。
电弧会烧坏开关,甚至危及人员安全。
因此,切断这段电路时必须采用特制的安全开关。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对“自感”的学习将占据很重的份量。
与其他章节一样,“自感”一节的教学离不了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了解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这是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自感现象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进一步探究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以及影响自感系数的因素。
考虑到安全,在实验室只能用小电流来演示“自感”现象,小电流的变化引起的自感现象不明显。
传统的演示“自感”的仪器存在很多弊端,实验现象不明显,物理老师们不肯使用。
“自感”现象的演示成为了物理学界的难题,内地很多地方成立了“自感”演示的专题讨论会。
笔者征对以上情况仔细研究了传统演示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发现了不少弊
端,明确了传统仪器设计者的意图。
根据近年来同行们的提议,自行设计、制作了“自感”演示仪,实验效果明显,在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演示效果。
传统仪器的弊端:
在本人所在的学校中,“自感”演示教具是六十年代购置的。
其结构完全按图(1)和图(2)所示的原理,在示教板中安装了电感、灯泡、变阻器等元件。
电感线圈的自感系数很低,灯泡电阻与线圈直流电阻相差很远,演示过程中无法体现“自感”引起的“延迟”现象。
可以说,该仪器只是个“实物模具”。
该仪器还有一个不足,要演示“延迟”,必须用开关的“通、断”作为时间起点,灯泡的“亮起、熄灭”,要与开关的“通、断”作参考,在学生的视觉反应中,那种应有的“时间差”不易判断。
如果将“自感”引起的“延迟”效应用两只灯泡来演示,“延迟”时间差会变得更明显。
单纯的两只灯泡引起的“先亮、后亮”效果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笔者研制的“自感”现象演示仪,主要解决了两个技术难题:
第一、提升电感系数的同时,考虑到了小灯泡的阻值与线圈的电阻相当。
在实验室小电流条件下能否获得明显自感现象,就要保证线圈自感系数足够大,但还要兼顾线圈直流电阻与小灯泡电阻值相当。
这样在电路“通”时,每个支路都能分配到足够的、相当的电流,为“断”时产生明显自感现象做准备;“断”时线圈要充当“电源”的角色,电源电阻与负载电阻相等时可以在灯泡中获得最大输出功率,从而保证灯泡有足够的亮度。
第二、电路中并入参考电路,用双联开关同时控制“自感”电路与参考电路。
让学生轻松感受“自感”引起的“延迟、滞后”等实验现象。
下面各图是自制教具的功能演示
图(3)表示开关闭合后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断开开关后与电源直接连接的灯泡立即熄灭,但与电感线圈连在一起的灯泡延迟熄灭并闪亮,如图(4)。
图(5)、图(6)表示在开关闭合瞬间,与电源连在一起的灯泡立即点亮,与电感线圈串接在一起的灯泡延迟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