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社会改革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内容提要】作为社会主义先去的苏联改革导致了亡党亡国,是社会主义改革史上的悲剧。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却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对比两国改革的内容,其间不乏相似之处,但两国改革的结果却南辕北辙。

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深化当前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苏联改革社会主义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顺利进行30多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阶段。

而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驱,在其从建国到解体的69年时间里,经历了艰难、困苦,兴盛,最后盛极而衰,悲剧解体。

为挽救苏联,苏联人民和领导人,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改革,虽然依然避免不了苏联最终败亡的结果,但是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留下的宝贵经验对同样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本文即是要阐述中苏两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析造成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学习并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改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人人都说社会主义改革好,却不知社会主义改革也有它的辛酸史,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虽然鼎盛一时,但却难逃厄运。

所以,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不禁让人想到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都经历了改革,为什么结果却迥然不同,这就有必要对他们的改革道路做深入细致的比较,为将来我们必然继续进行的改革作先导和指引。

一、经济改革首先,我们求同存异,看看中苏改革前的共通点[1][2]:在思想上中苏两国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都立志于建立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全民共有,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的理想社会;同时在政治上都是社会主义的政党一党专政的高度集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济上都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按需分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国家经济体制;文化上都是一个以某一民族为主体,结合其他许多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比较1459020 艾子夜摘要:中国与苏联作为20世纪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却是"同途殊归"----苏联走向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却生机勃勃,方兴未艾.关键字:改革对比中国苏联异同经验与教训引言:比较中苏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分析两者的异同,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进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继续推进具有非常意义.(一)苏联改革的历程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经过斗争取得并巩固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为了在国际上加强与美国的竞争,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国内各项政策,对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二,改革党的领导和组织体制;第三,改革干部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第四,关注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第五,进行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适应了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触及了传统体制的弊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总体上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集中的模式,执政后期,改革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某些做法简单轻率,注定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能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第一,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为恢复部门管理,减少给企业的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和职工进行物质刺激,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第二,在农业方面制定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提高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

第三,在干部体制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第四,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加强的集中领导,确立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扩大党内外民主等;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对促进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一定成效。

主题探究中苏改革对比

主题探究中苏改革对比

对比认识中苏改革学习报闫编安徽钱进材料: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经济改革纲领,会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法令,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源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主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都进行了改革,然而改革的结果却不同。

考点链接——明确考点全面链接1.了解二月革命,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认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学习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

4.比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

设问探究——问题引导逐层探究1.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中,你是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成功尝试,它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练习】20世纪初期,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经 济 和 社 会 危 机 的 有 效解 决 办 法 。理 不 出党 和 国 家 未 来 发 展 的 战 略思 路 ; 出现
我 国 的改 革 也 经 历 了长 时 期 的 左 倾 路线 , 于反对 右倾 。 致 反右扩 大化 。 急 导
结果只能是往“ ” 左 的路 线 上 更迈 进 了 一
反 。正 是 因 为 它 们 违 反 了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济 则 成 为 整个 社会 、经 济 的 转 型 的 支撑 点 。 而事 实证 明 我们 的 做 法 是 完 全正 确 的 . 因 为 如 此 。 国的 改 革 才取 得 了举 正 中 世瞩 目的成 就 和 巨 大 的成 功 。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 同之 比较研究
孙 连 杰
( 圳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深 深圳 5 8 0 ) 10 0
【 关键词】 中国与苏联; 改革异同; 研究
我 国 与 前 苏联 同是 地 域 广 阔的 社 会
主义 大 国 。在进 行 了 长时 期 的社 会 主义
能 过 渡 到共 产 主 义 ,但 在 6 7 年 代 , 0、O 他
认 为苏 联 已经 建 成 “ 达 的社 会 主 义 ” 发 。 1 8 年 之 后 安 德 罗 波 夫 对 “ 达 社 会 主 92 发
农 村 这 个 旧 体 制 最 薄 弱 的环 节 通 过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进 行 改 革 ,国有 经
改 造 后 。为 何前 者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而后 者 却 以失 败 告 终 ,最 终 引 发 解 体 。 不 能不 是 个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 需 这 但 要 明确 的是 .苏 联 改 革 的 失 败 并 不 是 因 为社 会 主义 本 身 不 具 有 生 命 力 .恰 恰 相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第一部分(1500字)首先,介绍80年代的国际背景(冷战末期,里根上台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资本主义阵营开始从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武装对抗转向文化渗透瓦解)其次,介绍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分两部分。

1、苏联方面:重、轻、农工业发展不平衡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后遗症无力恢复、国内民族问题丛生民族离心倾向严重、中苏关系恶化远东局势不稳。

2、中国方面:历经10年的文革终于结束,但是继任者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中苏关系破裂、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看不见希望)第二部分(2500字)中苏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1、苏联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一心要改变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的政治、思维体系。

提出了后人看来臭名昭著的“新思维”。

实行政治思维多元化,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举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个方面戈尔巴乔夫的做法以及结果)2、中国方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但是,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是要人们开动脑筋,努力的把经济水平搞上去。

但是绝不是要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对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度的思维混乱,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紧紧的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牢牢的巩固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部分(1000字)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描述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巩固了共产党执政地位之后,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何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苏改革比较(1)

中苏改革比较(1)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门史王洪波学号:31052025苏联解体原因众说纷纭(引自网络)1“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2“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3“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

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4“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5“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6“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7“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即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8“意识形态说”这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是苏联演变的思想渊源;“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迎合了国家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共需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

9“抛弃说”该说法认为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10“历史合力说”这一观点认为苏联演变是多种原因交错的结果。

11“人心不足说”这一观点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个瓶颈之时,虽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膨胀的野心催生了膨胀的欲望,如果当时坚持那么几年,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结果。

中苏改革比较(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中国首先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做法。

中国与前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比较

中国与前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比较

毛概小组讨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对比中国改革成功经验一、改革失败原因探讨失败原因: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4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从国外的因素来看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

国内的因素,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赫鲁晓夫时期已开始埋下了种种危机。

比如说赫鲁晓夫的苏共20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什么“全民党”、“全民国家”,把党和人民的思想搞乱了。

思想教育也名存实亡。

同时戈尔巴乔夫自身改革的缺陷也非常显著: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是这样一种专政,它是由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无产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试想一下,戈尔巴乔夫连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都放弃了,改革能不失败吗?3、经济上搞私有化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201150010424 武雪璞会计专硕)一、两条改革路径的简述(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路径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先后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经济改革,但其核心都试图在原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因而人们通常称之为市场化改革。

这一改革的初期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改革步伐较大的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国,市场机制作用日益加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二)中国的改革路径总体而言,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的改革是有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与传统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步履艰难,经济出现长期停滞。

为摆脱困境,从80年代开始的一轮新的改革浪潮又一次冲击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次的改革浪潮中,中国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渐进式”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并没有照搬任何现成的别国模式,而是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

二、两条改革路径的区别(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

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是以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展开的。

农村改革既未引起人们的更多重视,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中国的改革是在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自发性的特点。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则强调完善的理论准备和周全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地进行行政推动,具有典型的强制性体制转换的特点。

(三)中国的改革对于其核心的公有制问题,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态度。

一方面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与苏联作为20世纪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却是"同途殊归"----苏联走向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却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比较中苏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分析两者的异同,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进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继续推进具有非常意义.(一)苏联改革的历程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经过斗争取得并巩固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为了在国际上加强与美国的竞争,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国内各项政策,对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二,改革党的领导和组织体制。

第三,改革干部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第四,关注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五,进行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改革。

赫的改革,适应了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触及了传统体制的弊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总体上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集中的模式,执政后期,改革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某些做法简单轻率,注定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能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第一,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为恢复部门管理,减少给企业的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和职工进行物质刺激,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在农业方面制定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提高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加强的集中领导,确立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扩大党内外民主等。

第三,在干部体制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勃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对促进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一定成效。

但就实质而言,只是对旧体制的修补、完善。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本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政策、根本任务等方面比较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异同,从而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并提出了苏东剧变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若干方面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东剧变、构建中国和谐社会1.不同点1.经济方面(1)经济运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 在经济运行中, 排斥市场机制, 国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 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所有制及分配制度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在分配制度上, 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 过于强调平等, 甚至往往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突破, 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3)对外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特点, 它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 盲目自大, 排斥资本主义, 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 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 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 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拉大了与西方的发展差距。

苏东改革VS中国改

苏东改革VS中国改

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实
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的政策
苏东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
一、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侵蚀的不同
苏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其实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断侵
蚀共产社会主义的过称。而中国共产党非但没有社会民主
党化,反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全新的姿态带领 中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经济发是对社会 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 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
结果

中国没有沿着苏联的老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而是建 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东改革失败 了。
谢谢观赏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 行的社会主义模式。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轻工业和 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协调,农业的落 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困难。中国是农民众 多,以农业发展为主,但也不忽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 工业的发展。
三、改革策略的不同

中国是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的改革是一场全面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苏东改革
VS
中国改革
13工管4班 组员:刘鑫、熊燕、毛蕊、李韵霞、罗可、 马阳、郑勇、邱润
苏东改革

苏联和东欧出现危机而进行 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就是 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纷纷丧失 政权所引发的政治地震。
中国改革
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 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 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 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

中苏改革的比较

中苏改革的比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课题名称: 历史的选择——浅谈中苏改革差异的原因作者姓名:廖源(20812018)专业班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提交日期:2008 年10月27 日历史的选择——浅谈中苏改革道路差异的原因【摘要】中苏改革从道路到结果都有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多种。

文章分析了美苏军备竞赛中的“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改革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二元结构、“小农意识”和儒家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原因中找出一二,指出中苏改革的差异是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中苏比较历史原因1.中苏改革的巨大差异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和受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中苏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打破原有的僵化模式,踏上改革之路。

可是,在80年代末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前后,苏联的改革也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最终导致1991年底苏联解体的悲剧性结局。

而中国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3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两条改革之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历史内涵。

关于前苏联改革失败和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前人做了太多分析评价。

文章仅从民族性这一点出发,对其稍做分析。

2. “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改革的影响冷战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头号劲敌。

越南战争的失败让一向自信的美国人感到屈辱。

鹰派的罗纳德·里根从此上台,一时间成了让美国人寄予希望恢复荣耀的英雄。

他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他的“杀手锏”。

据吹嘘,一旦完成这个用天文数字的财富垒起来的巨型工程,就能有效地防御苏联所有的战略武器,保护美国国家的安全。

传递给敌人的信号是:苏联巨大的战略武器将成为一堆废铁[1]。

现在人们知道了,当年这个让人们吃惊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座“空城计”。

目的是逼着苏联人在科技和军事上投人更多的金钱,从而让它的经济走向崩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胡廖琪众所周知,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为1 9 8 5 年开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划上了句号。

面对苏联剧变这一现代历史上的空前变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却依然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总结中苏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发展研究, 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时期。

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

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

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羁糜”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

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

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

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前) 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1988.6)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1990.7) 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1991.8.19)和八· 1991.8.19)和八·一九事件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单位:年平 单位: 均增长速度%) 均增长速度%) 19511951-55 10.8 11.3 13.1 19561956-60 9.1 9.0 10.4 19611961-65 8.5 6.6 8.6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1、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两对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种运动形式革命:1.(质变)一天等于20年 2.改革(量变)20年等于一天 2、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决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3、由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初步认识。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 1982年)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赫鲁晓夫的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遵循下列原则: 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遵循下列原则: ①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国家计 划无所不包; 划无所不包; ②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不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③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④生产资料原则上不 是商品。

中苏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中苏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中苏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1. 历史背景说到中苏改革,咱们得先聊聊历史。

中国和苏联的改革真是一条各走各路的道路。

两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都想改变现状,但结果却截然不同,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就像两个人在同一个马路上走,一个左转,一个右转,最后走到了完全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繁荣的新时代,而苏联则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可不少,咱们一起来捋一捋。

1.1 领导人决策首先,领导人的决策简直是个大头。

中国的邓小平啊,真是个精明的角色。

他把“改革”二字当成了口号,把“开放”当成了心中的目标。

邓小平不仅鼓励市场经济,还允许外资进入,真是一种开放的姿态。

相比之下,苏联的戈尔巴乔夫虽然也想改革,但他的想法却有点“天马行空”。

他提倡“公开性”,结果反而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和混乱,大家一时间无所适从,最终改革成了“乱糟糟”。

领导人的风格和思路,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方向和效果。

1.2 改革路径再说改革的路径。

中国的改革简直就像走在平坦的马路上,稳扎稳打。

而苏联的改革呢,简直就是一场没有方向的冒险。

中国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先在农村试点,等成功了再推广。

而苏联呢,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结果搞得人心惶惶。

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改革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即兴表演,大家都在看,最后却只看到混乱。

2. 社会环境2.1 民众反应社会环境也是个大因素。

在中国,大家对改革的期待高涨,心中充满了希望。

就像小孩期待过年一样,盼着能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

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忙着挣钱,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幸福感爆棚。

然而,苏联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民众对于改革的态度复杂,心里充满了不安。

他们既想要改变现状,又害怕失去原有的保障,结果就成了一种“既想要又怕”的纠结。

2.2 社会稳定此外,社会的稳定程度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相关部门也能控制局势,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动荡。

而苏联的改革过程中,经济的崩溃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各种抗议接连不断,像打翻了的五味瓶,谁也无法掌控局面。

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_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比较研究

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_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比较研究

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比较研究刘书林内容提要: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败的基本政治经验,概括起来有:改革是否具有长期独立探索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关键的作用;改革中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划清了两种改革观的界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历史和历史人物评价的态度不同,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和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导致灭亡,以科学态度正确评价自己的实践历史就能够团结稳定;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否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对于改革的方向和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政治经验;社会主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观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的改革,虽然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经过近30年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参与改革的国家的命运大不一样。

兴旺发达、日益强大者有之,失败破灭者亦有之。

国内外各种人物都在追问其根本原因。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将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引往不同的方向。

因此,在思想政治上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

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利用世界历史带来的机遇,冲破帝国主义的世界链条,以历史新纪元的面貌出现于世界。

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独自与帝国主义对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怎样发展和巩固,怎么样在内政外交方面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却需要漫长的探索过程。

这段时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上必然充满前进和曲折,凯歌与挫折,其实这就是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就是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自身不具备丰富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有许多事情史无前例、前无古人。

工人阶级及其领袖人物从不标榜自己是神仙和皇帝。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新中国前夕,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在研究中国将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抗战胜利的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今后的要走的道路就更加至关重要。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一刻我们抬起了头,挺起了胸,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二战以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空前鼎盛深入人心,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也包括中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解放以前,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实践发展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模式虽然很好,但是有很多不适合我们的地方。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形成于苏联模式不同的制度,我们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来体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初期实行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苏联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即使每一任国家领导人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政治改革,都没有挽救回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其原因是多面。

第一,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集权道路会被瓦解。

第二,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

第三,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斯大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致苏联人心日失。

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

第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联的灭亡。

这些挫折都注定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走到尽头。

中苏改革成功比较表

中苏改革成功比较表
中苏改革成功比较表
概况
中国改革
苏联改革
时间
1978年开始
1986——1990
领导人
邓小平
戈尔巴乔夫
背景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大危机
政治、经济处于危机前的境地
性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社会主义的完全否定Fra bibliotek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原则
由于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确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
步骤
邓小平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步伐稳健
戈尔巴乔夫在风险很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激进冒险,大刀阔斧,企图一蹴而就
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公开性”
结果
取得巨大成就
苏联的解体
启示
1、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走自己路。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3、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 制改革循序渐进。 制改革循序渐进 。 坚持公 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上占主 体地位, 邓小平强调“ 体地位 , 邓小平强调 “ 企 业改革, 业改革 , 主要是解决搞活 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 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 ” , 随着经济体制深入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深入的改革 , 我们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 为基础, 为基础 , 多种所有制经济 并存发展的经济模式, 并存发展的经济模式 , 伴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 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也相 应的改革形成了以按劳分 配为基础, 配为基础 ,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的分配制度, 的分配制度,“健 全劳动、 技术、 资本、 全劳动 、 技术 、 资本 、 管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的制度” 分配的制度”。
思 想 上 坚 持 持 以 马 克 主 思 主 义 有 为 制 指 导 。 , 体 为 主 公 义 会 社 坚 上 济
经 要 表 现 在
中 国 展 必 须 政 治 上 坚 坚 持 共 产 主 革 义 的 领 导 主 则 , , 原 程 中 过 党 会 改 社 制 持 体 终 经 济 始 在 ” 。 开
外 题 开 放 都 是 在 坚 持 社 会 主 义 原 则 下 对 济 经 活 搞 内 对 讲 在 现 ” 我 们
社 会 主 义 方 向 这 是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问 持 坚 中 革 出 在 改 :“ 曾 指 , 平 小 邓
,“ ,
,
因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 会主义与义公有制为主体,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 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上占主导 地位, 地位,才能使其它经济成分为社 会主义服务, 会主义服务,只有沿着正确的方 向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向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 能使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手中, 大劳动人民手中,保证社会主义 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 义为指导 ,才是社会主义国家 的立国之本。 的立国之本。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 是在中共领导 下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主义发展方向, 主义发展方向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 主政治 ,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 家作主。
一、中国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比较
政治体制改革的初始条件
中苏两国在原政治体制体系中都具有高度集权 的特点, 的特点 , 该特点是两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 两国就原政治体制问题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和批判, 的反思和批判 , 为认识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 要的依据, 要的依据 , 在此过程中中苏两国都犯了致命的 错误, 错误 , 该两国把开放政治制度都作为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 的指导思想 , 一开始两国就表现出对政治体系 持怀疑的态度, 持怀疑的态度 , 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模式的反思 批判变成对十月革命后苏共历史与苏联国家历 史的否定, 史的否定,在人民群众中尤其是青年思想造成
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来替代党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 如戈尔巴乔夫所言 , 理论 , 如戈尔巴乔夫所言, 要 “ 将我们的思想库 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 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 ” , 还要“ 使政权从垄断地掌握它的共产党的手里 , 还要 “ 使政权从垄断地掌握它的共产党的手里, 转交到依据宪法应该拥有它的人们的手里。 转交到依据宪法应该拥有它的人们的手里 。 ” 他 反复强调, 反复强调 , 社会主义制度是高度集权的专横的制 度 , 因此, 他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通过消 因此 , 除权力垄断, 克服异化, 除权力垄断 , 克服异化 , 依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制 、 议会制模式, 来改造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议会制模式 , 来改造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 最终, 取消苏共的执政地位 , 最终 , 取消苏共的执政地位, 使之变成像西方社 会民主党那样的议会党, 全面遗弃社会主义制度, 会民主党那样的议会党 , 全面遗弃社会主义制度 , 达到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制度的目的。 达到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制度的目的 。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的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 是直接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 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的根本原因。
就改革方略上看,中国正以渐进性的、“摸着 势 头过河”的改革方略之路行 进,先尝试, 再评估, 总结和推广。能够有效而准确的从改革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和矛盾中化解,大大降低了改革的风险, 尤其是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了 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 成就, 同时又促进政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就 , 同时又促进政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因此 , 中国改革更清晰 , 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 因此, 中国改革更清晰, 战略更科学, 规划更严密 , 战略更科学 , 规划更严密, 步伐更稳健效果更理 想。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基于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上,苏联领导 人选择的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首 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以“民主 化”、 “多元化” “公开性”和“全人类的价值 高于一切”取代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随后戈尔巴 随后戈尔巴 乔夫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改革的目 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的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社会。 在 “ 人道的民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社会。 主的社会主义” 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主张政 治多 元化和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 目的是为了用“ 元化和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 , 目的是为了用 “ 人 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来明确苏共的指导思想和 改造苏共
П 政治上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戈尔巴乔夫逐步否认苏 共领导, 并设立总统制,实行多党制, 二十八 大上改变党的性质,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最 终导致苏共失去了苏联的领导权。中国的改 革与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又是从农村 开始的。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总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 社 邓小平指出“ 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 , 会主义制度 , 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 有利于在党 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 。 我国正 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全面改革 , 是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全面改革, 改革开放才经 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 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 , 才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 瞩目的辉煌成就。
[1]江流等著 《 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 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94 版 , 第 160页 。 江流等著《 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 中国社会科学版社 1994版 160页 [2] 李忠杰,等·社会主义改革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李忠杰, 社会主义改革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 [3] 高洪山 , 等 ·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政治对抗 1500天 [M]·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 高洪山,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政治对抗1500 天 [M]· 长春: 社,1993· 199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 〔俄〕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版,第506页。 506页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毛泽东著作选读(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赫鲁晓夫
从 20 世纪50 年代赫鲁 20世纪 50年代赫鲁 晓夫就开始了社会主 义的改革, 然而 , 义的改革 , 然而, 经 过勃列日涅夫、 过勃列日涅夫 、 安德 罗波夫、 罗波夫 、 戈尔巴乔夫 等几代领导人的改革 努力, 努力 , 苏联的社会主 义改革体制未受到任 何改变。 何改变。
戈尔巴乔夫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
Ι 经济上
在所有制方面苏联提倡了多 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种所有制结构并存,随着放 弃了公有制;在动力机制、 弃了公有制;在动力机制、 决策机制等方面, 决策机制等方面,由于形式 的混乱而无法发挥作用, 的混乱而无法发挥作用,新 机制还尚未建立起来或完全 有效地发挥作用, 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样的 改革下经济体制各机制更加 混乱, 混乱,多机制呈现不和谐的 关系,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关系,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同其他任何社会运动 一样, 也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 。 一样 , 也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 改革是一项涉及 政治、 经济 、 政治 、 经济、 文化及社会领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 程 , 并要求缜密的计划, 稳妥的措施, 共同协调 并要求缜密的计划 , 稳妥的措施 , 合理的推进, 必须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关系 , 合理的推进 , 必须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关系, 改革 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是动力 , 发展是目的 , 稳定是前提 。 在社会稳定 中推进改革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的速度 , 中推进改革发展 , 必须坚持把发展的速度, 改革 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的结合起来。 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的结合起来 。 通 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来促进社会的稳定。 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来促进社会的稳定 。 这是改 革成功的关键的一条基本路径。 革成功的关键的一条基本路径。
十月革命领袖
严重的混乱,使社会 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 错误思潮泛滥成灾, 并导致了人民群众对 十月革命道路和对社 会主义信仰的动摇。 在此思想基础上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是导 致苏共的垮台和苏联 的解体的必然结果。 的解体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