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的社会变迁与士人交游——以宋徽宗时代为参照的考察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九六〇——一一二七年),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一个发展比较突出的历史时期。
而要研究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对于北宋汴京(开封)城市经济的研究则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来考证距今近千年以前的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以供研究北宋经济史者的参考。
一、《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在研究考察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北宋晚期汴京的城市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还保存着象《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这样珍贵的历史瑰宝,它们描绘了北宋汴京各阶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录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繁华景象,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形象史料和文献资料。
这里就来谈谈它们在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据这幅画后面保存下来的金代人张着的题跋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
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这是现存有关这位画家最早的简要的记载。
元代杨准在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的另一篇跋文中则说,《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
李祁的跋文也说:“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间名笔也。
”根据这些同时代人以及稍后的元朝人的题跋,可以肯定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末年人,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界画”,特别善于画舟车、市街、城郭,桥径等,他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正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但画家所描绘的汴京城市的社会生活景象,究竟是当时汴京的什么地方呢?图中中心部位作者所精心刻划的那座大型木结构拱桥又是当年汴京的哪一座桥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探讨《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都有很大的用处。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2Vol.205《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灭后南逃,共在东京生活了24年。
晚年追忆往昔旧京的繁盛,写成《东京梦华录》十卷,分别记载东京城池、河道、宫阙、衙署、寺观、桥巷、瓦市、勾栏,以及朝廷典礼、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物产时好、诸街夜市,反映出当时都城官、私手工业作坊、商业、文化、交通的情况和东京的风貌。
宋徽宗后期,社会经济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长足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
《东京梦华录》全面记述了这种繁荣,读之有如“梦游华胥之国”。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记载了当时东京的城市布局,详细介绍了东都外城、旧京城、河道、大内、外诸司、御街、朱雀门外街巷、东郊楼街巷、潘楼东街巷、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大内前州桥东街巷、相国寺、寺东门街巷、上清宫,将汴梁的整体风貌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为研究宋代都城的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 东京城历史沿革及营造史北宋东京城战国时为魏都大梁、启封,汉时改称开封,东魏设梁州,后五代建开封府。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781年,唐宣武节度使李勉建汴州城,“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步,即唐汴州城。
建中初,节度使李勉筑。
国朝以来,号曰阙城,亦曰里城”①。
后周广顺二年(952)修外城,但未完工。
后周显德二年(955)柴荣令东京留守王朴等人建造外城,并扩建街道,958年完工。
宋建隆三年(962)扩建宫城(原汴州城治所)。
宋熙宁八年(1075)用“机轮发土”重新修筑了外城。
宋元丰七年(1084),修四个御门以及其他瓮城。
宋政和六年(1116),外城扩展到50里60步。
靖安之乱以后,城墙为金兵所毁。
其后历代水患不断。
金代以后降为府城。
2 《东京梦华录》描绘的东京城布局东京城平面大致呈长方形,由外城、旧京城、大内三部分组成,城内河道纵横,布局结构等级森严。
《东京梦华录》对外城的记载体现了当时东京城的防御体系之森严。
北宋东京外城小考--以神宗朝修城为中心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北宋东京外城小考----以神宗朝修城为中心[日]久保田和男著郭万平译引言北宋首都开封城由皇城(宫城)①、旧城(里城、内城、阙城)、新城(国城、外城、罗城)②三重城郭组成。
旧城建于唐代宣武军节度使时期③。
后周世宗建成外城后,内城防卫上的作用已不受重视,几乎没有修葺过O 到了北宋末期,因扩大皇城,北面部分旧城墙被拆除,其余部分也处于“比年以来,内城颓缺弗备。
行人躍其颠,流潦穿其下,屡阅岁时,未闻有修治之”④的状态。
外城可以说是北宋首都开封的主要防卫设施。
因为据文献记载,外城不同于内城,150年间有数次修筑,本文即以外城的修筑为研究课题。
近年来,以丘刚为首的宋城考古队,对北宋外城的遗迹进行发掘、调查,取得了重大成果⑤。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尤以周宝珠先生的研究最为详实⑥。
不过,本文的研究视角不同于前贤时哲。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当时的士大夫对于外城墙究竟有何种认识。
同样的事物,反映在不同人的意识中,是各不相同的。
观察者的环境和立场不同,其评价亦往往相左。
本文拟通过对神宗朝修建外城墙的分析,探讨宋人对于外城墙的认识。
一、外城墙的修筑进程孟元老对北宋时期的开封外城有如下描述: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
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
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
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⑦据此,坚固的城门被宽广的城壕(一丈约3.03米)所护围,作为要塞的开封城的形象,尤其引人注目。
当然,这一记载是孟元老作于南宋时代,描述的应是徽宗时代的面貌。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京城”条记载:①田凯:《北宋开封皇宫考辨》,《中原文物M99O年第4期。
②《宋会要辑稿》(以下略称《宋会要》,中华书局影印本)方域一之一。
孙新民:《略论北宋东京外城的兴废》,《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
③《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二,另见赵令畤:《侯鳍录》(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三。
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研究
摘要旅游业又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是二战以来发展最快的第三产业之一,在快速发展的旅游类型当中,都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形式,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有必要研究古代都市旅游的发展,为现代都市旅游提供历史借鉴。
北宋(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时期,天下一统,经济繁荣,“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的经济情况为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也因此走出了五代的低谷,“红尘北道,碧波南浦”。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旅游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一,到北宋为止,就已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六度为都,西汉时的梁孝王也曾一度把开封作为其封国梁国的都城,悠久而厚重的都城历史为北宋都市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浓郁的旅游文化。
第二,北宋时期,都城又经过多次精心修筑,旅游娱乐设施更加完各。
第三,北宋由于受疆域的限制,旅游空间相对狭窄,唐代风光红火、气势雄伟的边塞旅游不复存在,更突出了北宋都市旅游的地位,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东京旅游首当其冲。
但是,对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的研究,虽然涉及旅馆、茶肆、民俗和园林等旅游资源的资料比较多,例如朱彤芳在《商业文化》发表的《北宋东京的酒楼酒店》,杨锐在《中州今古》发表的《北t宋开封的园苑和园林》,吴涛在《史学月刊》发表的《北宋东京的饮食生活》等等。
但是,在本人所查找到的资料当中,王良淑的《中国旅游史》和章必功的《中国旅游史》里面虽然对北宋旅游有所述及,但是都是阐述当时的旅游者的忧国忧民思想,全面系统的研究北宋都市旅游的资料尚未发现。
本文就北宋东京旅游的基础、繁盛原因等方面入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东京都市旅游开展的情况,归纳了北宋都市旅游的特点,总结了东京都市旅游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繁盛AbstractT0urismindustryiSalsocalledtherisingindustryandthesmokelessindustry.Ithasbeenoneofthetertiaryindustrieswitht|1efastestdevelopingspeedsinceWorldW打II.Amongthefhst.developing缸{weltype.theurbantourismhasalreadybecQmetheimportantformofmodemtourism.AndthemarketpotentiaJiSenormous.So,thestudyofthedevelopmentoftheancienturbantourismwilloffertheguideoftheoryandpracticeformodemurbailtourism.Itistheneedofthemodemtourismdevelopment.IntheNorthernSongDynasty(960A.D.tol127A.D.)thewholeworldunifiedandtheeconomicrecovered,”ThecarriageiSfu儿ofriceandValley,everyfamilyiS15chinfoodandclothing'’.ThetravelbegintogooutoftheWuDynasty'slOWebb.HowevegthetravelinNorthernSongDynasty,iSnotSOwideasintheTangDynasty.Tothenorthoftoday’SHaiheRiverinTianjin.BaCountyinHebeiandYanMenPassinShanxi,itwasdominatedbyLiao,XixiaandTubokingdomsfromthenorthwesttotoday’SBaiyumounmininShanxi.theeastpartofGansuandthenortheastofQinghai.ThetravelterritoryofNorthernSongDynastyislimited.ThespiritofPavelinSongDynastywasnOtSOboldandunconstrainedastheTangDynastytoo.ThelosingoftheoldplaceoftheHanandTangdynastiesandthefailinginthefightingunderthecityhadirritatedthepeopleofSongDynasty‘Sself-respectseriously.Thementalwoundisdeep.InSongDynastytheNeo—Confucianismwashighpraised.Itissaidthat”TheNeo—ConfucianismofChengYi,ChengHaoandZhuXiII”Expelpeople’Sdeskeandmasternature’Srule”.Thethoughttendstowardsguarding.So,theatmosphereoftraveIinSongDynastywaslight,andthestepoftravelwascarefulness.Theyarecontentwithcommon,steadyforms,SHchasvisitingmountainsandrivers,visitingandponderingOilthepasthistoricalsite,browsethroughthecity.ItiSlackoftheriskytourism.田1erestricfionofregionconditionandtherelativelyconservativethoughthaveobjectivelypromotedthedevelopmentofNorthernSongDynasty‘Surbantourism.Amongthem,theurbantourismofNorthernSongDynastyintheDonNing,whichwasthepoliticsandeconomiccenterwasregardedasthe+representativemodelagain.InChina'sancientUrbanhistory,theDonNingofNorthemSongDynasty(KaifengofHenanoftoday)occupiesaveryimportantposition,UptotheNorthernSongDynasty,IthasgonethroughtheW越ofZhanguoperiod,thelaterLiang。
北宋的都市生活东京汴京的繁华与变迁
北宋的都市生活东京汴京的繁华与变迁北宋的都市生活:东京汴京的繁华与变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而东京汴京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作为北宋都城,东京汴京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吸引了众多人才和商贾。
本文将探讨北宋的都市生活,以及东京汴京作为都市的繁华与变迁。
一、东京汴京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东京汴京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位置得天独厚,地理环境优越。
其处于黄河下游平原,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北宋时期重要的交通枢纽。
同时,周围的沃野肥沃,农业生产兴旺,为东京汴京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东京汴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东京汴京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呈方形布局,城墙高大厚实。
城内街道宽敞整洁,商贾云集,市井繁华。
与此同时,东京汴京也是一座文化名城,大量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书院、庙宇、园林等文化设施林立,衍生出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三、东京汴京的市井商贾与经济繁荣东京汴京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市,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市井中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街道两旁的商铺琳琅满目,物资充足。
其中,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成为主要的贸易品种,远近闻名。
同时,东京汴京的市井文化也得以繁荣,戏曲、杂剧等演艺活动常常在市井中上演,吸引了大量观众。
四、东京汴京的社会生活与风尚东京汴京是北宋时期重要的都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各类商会、行会相继成立,人们结成业合,涌现出许多商业巨子。
同时,市井中的娱乐活动也是多姿多彩,茶馆、酒楼、妓院等场所热闹繁荣,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社交风尚也日渐形成,人们注重穿着、礼仪等方面,追求精致、雅致的生活方式。
五、东京汴京的变迁与衰落尽管东京汴京在北宋时期繁华无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京汴京也经历了诸多的变迁与衰落。
由于黄河长期决堤的问题,导致东京汴京频繁受灾,城市基础设施逐渐破损。
同时,南方经济的崛起也逐渐削弱了东京汴京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终,在北宋末年,金族入侵,东京汴京一度沦为金人的掌控,北宋灭亡,东京汴京的繁华与变迁宣告终结。
北宋东京布局研究
北宋东京布局研究北宋东京,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布局和繁荣景象吸引了无数人的。
本文将从城市布局、商业布局、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探讨北宋东京的布局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首先,北宋东京的城市布局独具特色。
城市分为宫城、里城和外城三个部分,以皇宫为中心,向外扩展。
城市还按照功能划分为多个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等。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城市规划有序,街道宽阔,交通便捷,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规划的先进性。
其次,北宋东京的商业布局繁荣发展。
城市内商业街、市场、商店等星罗棋布,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种类丰富。
据史料记载,当时东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贾和消费者,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北宋东京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多样。
城市中拥有众多的寺庙、道观、书院、戏院等文化场所,满足了市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这些文化娱乐设施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北宋东京的布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城市布局、商业布局、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东京的经验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摘要本文以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当时节庆出游活动的主题、规模、目的及历史背景。
研究发现,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引言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东京作为首都,节庆出游活动丰富多彩。
这些节庆出游活动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民众对于节庆文化的认知和需求。
本文通过对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民众心态。
正文1、节庆出游主题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的主题多样,涵盖了宗教、民间、皇家等多个方面。
在宗教方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到寺庙祭拜,祈求平安与幸福。
以《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为主体,探寻北宋汴京的社会风貌
以《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为主体,探寻北宋汴京的社会风貌摘要: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在这其中北宋政权通知了167年,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风貌形态异常丰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发展时期。
后人针对北宋历史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北宋汴京开封府展开,它是北宋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本文则希望通过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南宋作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来窥探、探寻北宋汴京的社会风貌,追根溯源它曾经的繁华一面。
关键词:社会风貌;城市经济;城市体育;主体;文学;绘画世人在谈到中国古代12世纪时就会想到当时繁盛一时的北宋时期,其中有关城市生活记载最为详实的当属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而在图像资料上堪能与其匹配的自然是《清明上河图》。
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可以讲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可以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从图像到文字详尽记载了北宋汴京的一草一木,它们的考史价值是极其巨大的。
1.北宋汴京的社会经济风貌探寻经济是北宋汴京社会风貌的代表,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中都精心描绘记载了汴京的历史沿革。
曾经“土薄水浅”的江南,在经过魏晋南北朝人民的开发后,江南逐渐成为鱼米之乡,而在北宋后,江南的鼎盛时期到来,当时的汴京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下文主要结合《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主体,从3点描绘北宋汴京的社会经济风貌。
1.水陆交通运输发达汴京拥有良好的对外交通经济路径,那就是汴京水道,这一点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在卷一中就有“穿城河道有四”,这4条河道分别为蔡河、汴河、五丈河以及金水河。
其中还有“汴河所槽为多。
”换言之,汴京所依赖与外地交通最多的河道就是汴河,它让汴京与周边富饶的四川地区发生了间接的交通联系,这也是汴京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社会风貌良好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汴河就是汴京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外交通的命脉。
所以张择端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不惜用1/3的篇幅对汴京的水陆交通进行描绘。
在这幅画卷中有大小船只20余艘,它们所满载的是来自官府与商人的百货与粮食,将12世纪汴京水下最重要交通干线的繁忙运输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京的繁荣与《清明上河图》
商业繁荣 ,店铺集 中 ,货物充足。相国寺 内市场 ,每 月五次开放 , “ 伎巧百工列肆 ,罔有不集 。四方珍异
之物 ,悉萃其问”。州桥 、马行街 等处设有夜市 ,或 “ 车马 阗拥 ,不 可驻足 ” ;或 “ 通宵 达旦 ,川流不
息 ”。 在 文 化 方 面 ,还 有 引 人 注 目的 城 市 专 业 性 娱 乐
“ 、市 分 割 ” 的 “ 坊制 ” 的限 制 ,形 成 了开 放 式 坊 厢
张 择 端 ,字 正 道 ,山 东东 武 人 ,早年 游 学 东 京 ,后习绘画 。于北宋徽 宗年间入翰林图画 院 ,因孜 孜好学 ,勤奋努力 ,不久便成为画院中的佼佼者。他 擅长界画 ,尤其是绘制舟 车 、市肆 、桥梁 、街道 、城 郭等。正 因如此 , 《 清明上河 图 》才得以出 自他的手
( 者 单 位 :河 南 大 学 作
2 ) ()
场所一一 “ 瓦子勾栏”的出现 ,象征着市民文艺的兴 起 ,对 中国文学史 、曲艺史 、体育史等文化领 域的影
响 ,更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 ,在 中国古代文化承
前启后 的历史转折阶段 ,东京是一个关键 的城市。
来 稿 日期 :2 1 一)— 00 ( 2
城东 南角一带的繁 华街景 。 张择 端 以其 高 度 的现 实 主 义 的 手法 和 艺 术才 能 ,广泛而又细致地展示 了北宋末期东京城 内各个 阶
层 人 物 的 生 活 和 动 态 。 他 在 画 中一 共 描 绘 了 各 类 人
的 、以 “ 、市混合”为特征的商业新格局 。由于宋 坊 代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城市经济在全 国经济 中的比 重明显增加 ,居民增 多 ,有百万人以上。他们在城市 中五方杂处 ,面街而居 、临街开市 ,各种字号的店铺 鳞 次栉 比 ,将 工商 业的经营 扩大 到全城 各个 角落 , 形成 “ 南河北 市” 。北宋末 期东 京城 的工 商业 户达 6 0 余家 ,小商小贩 八九千 家。州桥 、相 国寺一带 40
【doc】北宋东京士人交游的特点
北宋东京士人交游的特点当还是不应当,能够还是不能够走向国际化,并不是取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数量,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如果能够冷静地审视一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那么就不难发现,中国并不具备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即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市场的企业.全球性危机背景下的产业政策张凤超在《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产业政策的细微之处正是其魅力之处,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间接性,导致政策效果的可控性有所局限,政策乘数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实中的一些"其他因素",甚至包括诸如"人们的预期"此类难以驾驭的因素.而产业政策针对性的作用机制,则大大增强了政策的可控性.经济复苏的根本就是产业复苏,特别是全球分工体系框架下,各国经济已不再致力于构建大而全的产业体系,而是侧重于强化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并且,在危机沿着产业链条进行全球传递的过程中,各国各产业受到的伤害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适时,适度,具体的产业政策对于各国走出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政策时效性的提高可依赖多种途径,主要包括:增进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配合,践行政策的经济性原则;强化市场化辅助功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核心产业链,提升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规避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寻求全球联动性产业政策的可能性,拓展产业政策的战略视野;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利贫政策苗艳青,陈文晶在《世界经济》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关于空气污染和个人健康需求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已经显着降低了调查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使得调查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更差.第二,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空气污染和居民健康需求关系的重要因素.处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健康需求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处在中上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健康需求由于能采取更多的避免污染措施,其健康需求并没有受到空气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一结论引申出的另一个含义是那些处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受到空气污染的不利影响的严重性可能更大.第三,避免污染行为显着地改变了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采取了避免污染行为人群的健康需求比没有采取行为的人群增加0.145%.由于采取了避免空气污染的行为,改变了个人暴露污染的水平,这样就降低了健康需求的影子价格,从而增加了健康需求.由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并不遵守"谁污染,谁承受"的原则,而是更多地转嫁到了那些并没有制造污染的弱势群体身上.其表现为各种环境污染物向贫困地咽Q!QI!墨!堑垡塞擅区转移,对弱势群体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空气污染并没有对高收入,高学历人群造成显着的不利影响, 而仅仅是对于那些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存的贫困的城镇居民和农民有显着的不利影响.可见,弱势群体享用了较少的现代经济增长成果,却背负了较多的环境污染恶果.这种情况的存在最终会阻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不仅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是一项利贫政策.北魏迁洛鲜卑上层之腐化及其原因王永平在((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长期定都塞外之平城,不仅保持其尚武刚劲的民族传统,而且也延续着相对朴素的生活作风.然而,宣武帝,孝明帝时期迁洛之北魏鲜卑上层集团生活普遍奢侈化.对此,《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法云寺"条下有一段概述云:"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由此可见,迁洛之北魏鲜卑上层的生活状态与平城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基本特点是极端奢侈化,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北魏后期,迁洛鲜卑王公集团生活奢靡,其腐化过程之急速,程度之严重,无不令人震惊.究其原因,既与其固有之文化传统相关,也与其迁洛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特权地位的稳固及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作为统治集团,其腐化如此,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其最突出的影响在于迁洛鲜卑王公的生活奢靡,刺激了统治集团的贪欲,导致了北魏吏治的严重腐败和精神的急剧堕落,诚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 孝文帝迁都后,"虏之桢干,仍在其种戚之手.此辈一骄奢疲软,而其本实先拔矣.此则非迁都所能求益,抑且助长其骄淫,所谓离乎夷狄,而未即乎中国也."迁洛鲜卑王公集团的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北魏的统治,一旦遇有变乱,便无法避免必然崩溃的命运.北宋东京士人交游的特点梁建国在《南都学坛》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徽宗时代的东京开封,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活动的时间更为自由,活动空间有了更多选择.然而,对于身处官场生态之中的士大夫来说,政治环境的高压像无形的锁链制约着他们身心的自由,并直接影响到彼此之间正常的往来.徽宗时代京城士人日常交游活动的沉寂,与当时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盛世气象形成极大的反差,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现象.第一,东京遍布着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士人交游圈,其中有些历久弥新, 为时人与后人所津津乐道者,多是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一席之地的名贤闻达,能够名垂史册的也大都为这些人,进而成为我们今人考察的样本对象.第二,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城,士人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关涉一定的政治背景,或者带有直接的政治目的,或者渗透出某种政治态度,或者无意之间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第三,北宋的党争接连不断,京城士人多有因为日常的交往而被卷入,遭受牵连,这难免使人心有余悸.清代江南的府县秩序与行政控制冯贤亮在《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清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描述与实践操作固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限于史料,一直很难予以全面廓清.现存不少的牧令书及从政心得体会,不可能在行政实践方面提供太多的史事例证.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清代地方行政的变动较大,一般研究中甚至出现了国家权力下移与"地方自治"的概念逻辑.其实这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江南的湖州地区,受战乱的影响至为深重,政府面临着重整地方行政,恢复经济和稳固社会秩序的重任.其地方府县关系出现了不少冲突,知府宗源瀚与长兴知县赵定邦之间的矛盾是其主要体现.知府在地方行政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真正面It~#l县级的棘手问题时,仍需借助更高一级国家权力机构的力量,方能得以解决.从国家到地方的垂直控制系统的牢固性,没有因为战乱的破坏而有所撼动.而府与县之间的矛盾冲突,正隐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实践及其与国家相关制度描述的差距,也为了解清代地方政治生态与行政实践等内容,提供了极好的例证."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说质疑沈渭滨在《历史教学))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迄今为止,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太平军的主要或基本成员是农民,既然太平军的斗争目标和宗旨只是反清复汉,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是什么农民革命的纲领,那么,把太平天国称之为农民起义,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就有可商榷的余地.清王朝固然可以称为地主阶级的政权,但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并不一定都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历史研究必须依靠史料说话.在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对各种各类反清斗争作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从现有的资料看,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的斗争,是一场社会下层民众在洪秀全等人领导下造反夺权的斗争,社会各阶层(不仅是农民)都被这场斗争所吸引, 甚至被裹胁而去.战争中建立的洪氏王朝,本质上是与清王朝一样的封建专制政权,根本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也没有改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难以定性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不如称之为"太平天国反清战争"更为妥切.梁启超,严复评王安石之歧异蔡乐苏,刘超在《浙江大学》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梁启超和严复可称晚清民初思想界双峰并峙的两位巨人,他们的学术和思想有许多相同点,但亦有明显差异.1908年,两人对改革家王安石的集中评论为我们认识其异同提供了极佳的视点.两人当时各自的处境不同,严复地位极高,而正值壮年的梁启超游亡海外,希望得到清廷重用,因此,他们对王的评议也就论点摘编lLUND_ANZHAlBlAN有所差异.在政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傅斯年最后的思想遗嘱杨春梅在《烟台大学))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学术研究,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国考古学的创建发展,中国上古史的重建,科学的史学方法论体系的探索,现代学术"集众的工作"方式的擘画和推动等方面,其影响巨大而又深远,其意义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理解和肯定,他的社会政治活动及相关思想主张也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是傅斯年临终前撰写的一篇短论,是他总结一生学术思想所得的最后主张.在《发刊词》中,他依然坚持"客观" 的追求,但是却放弃了"客观主义"的提法,倡导"用多元主义代替主观主义".这可以说是傅斯年最后的思想遗嘱.遗嘱中对其早年思想所作的补充,修正和完善,使我们对其早年的一些偏激议论有了一种同情的了解,而其"多元"主张不仅透露出现代史学不同方法路径多元整合的端倪,而且也意味着傅斯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其学术理念和政治理念的会通合一.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再辨析董健在《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鲁迅等文化启蒙者所倡导的国民性改造,绝不是从地理,民族的差别上提出问题,而是从时代,历史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不是"西方"来启蒙"东方",而是"现代"向"前现代"提出挑战.几千年的"臣民社会"要进化为现代的"公民社会","臣民"变为"公民",就是没有自由,平等,民主意识,没有意识到自身"个人"价值,尊严和责任的"臣民",变成自由,独立的现代人——"公民社会"的"公民",即鲁迅所说的"人国"之"人".这就是国民性的改造.那些在这个问题上质疑和反对鲁迅的人, 恰恰没有看清这个问题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当年鲁迅深刻地揭示了"阿Q精神",就是告诉国人:国民性如不改造,人如果不现代化,任何"革命"都将走向反面! 鲁迅谈到《阿Q正传》这部作品时,提出了一个概念: "阿Q似的革命党".阿Q精神是未经现代化洗礼的旧的臣民性格弱点的集中表现.当年鲁迅说,这一种"阿Q似的革命党"以后还会有——现在,显然也并没有绝。
朝堂内外:北宋东京的士人交游——以“嘉祐四友”为中心的考察
朝堂内外:北宋东京的士人交游——以“嘉祐四友”为中心的考察摘要:东京士人的交游遍布朝堂内外的都市空间,他们日常的往复过从,营造出特有的社会氛围。
身处北宋的政治中心,东京士人的交游与朝堂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被称为“嘉祐四友”的王安石、吕公著、韩维、司马光诸人,在宋仁宗时开始登上东京的活动舞台,在朝堂之外游从聚合。
宋神宗即位之后,随着政局的变幻,嘉祐四友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彼此的关系也出现微妙的变化。
基于在变法上政见的歧异,昔日的好友在政治上开始对立和斗争,个人关系也渐行渐远,朝堂外的交游更无从谈起。
朝堂之外与朝堂之内既有不同,又密不可分。
官场的纷争往往与个人之间的恩怨交织互动,伴随着时代的风云,跌宕起伏。
关键词:北宋;东京;士人;交游;朝堂对于宋代士人交游问题的研究,以往多从属于政治史或人物个案的考订,而对于士人群体在东京的交游情形,还少有宏观上的考察。
时至北宋,士人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参加科举考试或出仕做官乃宋代士人的重要身份特征[1],这也决定了朝堂乃其生存、发展中密切关注的焦点。
因而,以朝堂作为关照背景来研究士人的活动,既有助于解析其中所蕴涵的社会意义,也有助于探讨士人社会的世态人情。
然而,以往对于士人交游的研究,尚未见有以此为视角的探讨。
北宋时期活动于东京的士人不计其数,本文不可能论及所有这些士人的交游,而主要是基于现存史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嘉祐四友”为例,探讨士人交游与朝堂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试图透过个案来综观整体,希望能够对东京士人交游全景的一些侧面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身居天子脚下,东京士人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政治气候的变化,他们的交游也难免会受到时局的影响。
宋太祖、太宗时期,天下局势未稳,随意宴饮、寻欢作乐当然不合时宜,朝廷对于臣僚的交游行为也有所约束。
如果从时段上来纵向考察,北宋前期的宴饮、雅集等交游材料明显少于中后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客观事实。
至道元年(995),李昉“欲寻洛中九老故事”,筹备过一次雅集,“议将集,会蜀寇而罢。
《宋徽宗时代01东京往事》札记
《宋徽宗时代01东京往事》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作品简介 (3)1.2 作者介绍 (3)二、背景设定 (4)2.1 宋徽宗时期的历史背景 (5)2.2 东京的城市概况 (6)三、主要人物介绍 (7)3.1 宋徽宗 (9)3.2 其他重要人物 (10)四、故事情节概述 (11)4.1 故事开端 (12)4.2 主要情节发展 (14)五、主题与思想 (15)5.1 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与文化探讨 (16)5.2 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 (17)六、文学特色分析 (18)6.1 语言风格 (20)6.2 情节构建 (21)6.3 人物塑造 (22)七、历史影响与意义 (23)7.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5)7.2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6)八、个人感悟与评论 (27)8.1 对宋徽宗时代的个人看法 (28)8.2 对其他历史人物的看法 (29)一、内容概要《宋徽宗时代01东京往事》是一部以宋徽宗时期东京(今河南开封)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李纲在北宋末年的动荡时局中,如何从一个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故事。
全书通过对宋徽宗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风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
本书以宋徽宗赵佶在位的宣和年间为背景,讲述了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与衰落。
主人公李纲,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士子,因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皇帝赵佶,被任命为进士及第,从此踏入了朝廷的纷争之中。
李纲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奸臣蔡京、童贯等权贵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为国家挽回了不少损失。
除了政治斗争,书中还通过对东京市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活力。
街头巷尾的热闹非凡,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场,各种民间技艺的展示,使得东京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城市。
随着金兵的入侵,东京陷入了一片混乱,昔日的繁华渐成过眼烟云。
《宋徽宗时代01东京往事》通过讲述李纲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宋徽宗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和文化繁荣,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
本章小结
第二节 “华堂高 宴卜良宵,宾客当 筵半珥貂”——士
人宅第的宴饮
第一节 “太平谁 谓全无象,寓在群 仙把酒时”——公
共空间的宴饮
本章小结
第一节 “四 方宾客坐华 堂”——戚 里之家的奢 华
第二节 “观 书已毕复观 画”——书 香门第的清 雅
第三节 “冠 盖城南忆高 会”——功 臣之后的余 晖
精彩摘录
这是《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第一节选题缘起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 篇章安排
第二节 “邀结势 援以干荐举”——
干谒与谒禁
第一节 “崇饰纸 笔以希称誉”——
行卷与投贽
本章小结
第一节 “竹 门容大马, 金络照诸 邻”——京 城社会的融 入
第二节 “望 君频访我, 不必待书 招”——休 闲与文学空 间
第三节 “高 会良难得, 危言岂易 行”——士 人走访与党 争
读书笔记
后半部分逊色了点。
材料详实,附录论文也相当好。
内容详实,考据充分,值得一读再读!作者参考的书目达几百本,可见成书之不易。
一本扎实的研究宋代文人交游的学术作品,其中对于交游的分类与甄选别具匠心,对于了解宋人社交网络具 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学术史梳理得很让人期待,但是日常生活史研究真的很容易流于无聊、琐碎,还是材料有限的缘故,部分章 节并没有显示出研究视角所能揭示的独特之处。
侧重写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氛围,能让读者具体看到都城当年的繁华景象、豪奢宴饮、昌隆文化、高 雅品味和精致生活,能体现出时代的制度环境、社会习俗对士人生存状态和日常行为的深远影响,也能反映当时 成熟的城市商业化水平,和奢靡背后一些北宋士大夫追求享乐、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更有“太平谁谓全无象, 寓在群仙把酒时”——上上下下对京城盛景气象不尽渲染的意愿和效果。这本书打开的兴趣之窗远不止于此,还 有当时卓有影响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及不同派别的根连蒂结之余,所出现的真正的同道同调的心心相印,以及雅 集活动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到底是在什么水平上。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宋东京(今开封)士人之间的走访与雅集活动,特别关注以苏轼为中心的士人交往网络。
通过梳理历史文献,结合现代研究视角,我们将揭示这一时期士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以及苏轼如何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人物。
文章将重点分析苏轼与其他士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走访、雅集等形式,共同构建了北宋东京独特的士人文化景观。
本文还将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北宋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为当代文化建设和人文交流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二、北宋东京士人走访北宋东京,即今日之开封,作为当时的国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座城市中,士人阶层的走访与雅集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苏轼为中心的士人群体,他们的走访活动不仅展现了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宋文化的繁荣。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巨匠,其个人魅力与文学才华吸引了众多士人的倾慕与追随。
他的府邸常常成为士人们走访的热点。
在这里,他们品茶论道,吟诗作画,共同探讨文学、政治等诸多话题。
这些走访活动不仅增进了士人之间的友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的平台。
除了苏轼的府邸,东京城内的各大书院、寺庙等也是士人们走访的常去之处。
在这些地方,士人们或听讲座,或参加辩论,或观摩书法、绘画等艺术表演,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东京的士人走访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士人们通过走访活动,了解政治动态,交流对时局的看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政治决策之中。
这种政治与文化的交融,使得北宋东京的士人走访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北宋东京士人的走访活动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苏轼等文坛巨匠为中心,通过走访活动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推动了北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崇雅黜俗”:北宋东京士人交游圈的审美风尚——以苏轼为中心
作者: 徐习文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30-13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北宋士人;东京;苏轼;崇雅黜俗;文人墨戏
摘要:东京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士人以艺术为媒介进行交游的文化空间。
通过日常的交游和雅集活动,苏轼、范镇、王诜、黄庭坚等不同身份、家世背景的人在东京不同方位的住宅、庭园、寺观等文化空间里经常饮酒、诗画酬唱、相互品评,形成一个相对松散和稳固的交游圈,实现彼此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表现出“崇雅黜俗”的审美趣味,共同营造富有时空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
这种审美区隔传达了当时新兴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也与儒、道、禅思想的渗透有关,对其后的文人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东京游园活动及文化内涵探析论文
北宋东京游园活动及文化内涵探析论文北宋东京游园活动及文化内涵探析论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在北宋时期,发展到新的阶段,园林建设日趋成熟。
作为北宋都城的东京,园林数目众多,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为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游憩空间。
游园活动包括礼仪、节目、赏花、朝拜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
东京园林景观及游园活动内容折射出深远的文化内涵,并以山石文化、游园文学、题名文化为载体展现出来。
关键词:北宋;东京;游园活动;文化内涵北宋时期的帝都东京,园林种类丰富、分布比较均匀,且名园居多。
[1]皇家园林主要有大内御园,包括后苑、延福宫、艮岳等;行宫御苑有“东京四苑”,即玉津园、瑞圣园、宜春苑和琼林苑;私家园林主要为皇族贵戚和仕宦权贵所有,如蔡京家园、王黼园第、童贯园第等;宗教园林有大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等。
园林是一个可游、可居、可赏、可憩、可娱的综合体,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理想的游赏空间。
一、北宋东京各阶层主要游园活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叠山、理水、建筑、花木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
东京园林游园活动中,进行游赏的人员涉及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游园活动内容丰富。
(一)礼仪游园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思想根深蒂固,农耕礼仪历史悠久。
北宋时期的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籍田和观稼的礼仪,这些仪式大多在园林中进行。
分布于东京都城外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宜春苑、琼林苑、玉津园、瑞圣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礼仪功能。
“宋代宴饮频繁,每逢节庆或国家喜事,都在皇宫或一些皇家园林举行宴饮活动” [3]。
宜春苑是宋代帝王宴饮、习射、接待外国使臣、赐进士宴之地,苑内花木繁多、亭台华美。
玉津园、瑞圣园为皇家宴射、观稼、籍田之处,园中种植稻、麦等农作物,还豢养动物,园林建筑、花木配置十分全面。
北宋时期因为统治者崇拜五岳,遂对五岳加封帝号,在玉津园、琼林苑、瑞圣园中进行册封仪式。
《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北宋、南宋都城史料
《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北宋、南宋都城史料《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凡十卷,约三万言,作者为孟元老,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
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
《东京梦华录》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大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作者简介:孟元老,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
现在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
宋孟元老,元老号幽兰居士﹐原名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孟昌龄的族人﹐居里及其馀仕履俱不祥。
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传世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个时代汴京城里各个阶层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宝贵资料。
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
人们往往把本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二者对于我们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史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京梦华录》开创了以笔记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为以后反映南宋都城临安的同类著作《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如梦录》﹑《续东京梦华录》等书所沿用。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曾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首府和南宋王朝的都城。
北宋东京城文博考题
北宋东京城文博考题1. 描述北宋东京城的规模和形态。
北宋东京城(汴京)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规模庞大,形态独特。
东京城占地面积约为3800多公顷,规模超过当时的长安城。
城墙高20米,周长约30多公里,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城墙采用砖石结构,上有角楼、门楼和城墙上的箭楼,以防御外敌的入侵。
城内街道宽阔整齐,街道两旁有住宅区、商业区、官署、寺庙等建筑。
整体上,北宋东京城体现了一种平面图案的规划,结合了严谨的格局和对功能性的考虑。
2. 描述北宋东京城的宫殿和官署。
北宋东京城内有一些重要的宫殿和官署,体现了北宋王朝的权力与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皇宫,即故宫,位于城的中央,占地约300多公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
皇宫内有大量的建筑,包括宫殿、宴会厅、祭祀殿等。
除皇宫外,北宋东京城还有很多官署,如文官的中书省、枢密院,武官的兵部、都监府等。
这些官署都是以严谨的规划和庄严的建筑风格呈现。
3. 描述北宋东京城的寺庙和学院。
北宋东京城内有很多寺庙和学院,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封府大相国寺,被誉为汴京七绝之一,是北宋时期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
寺内有大量的佛像和佛教经典,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北宋东京城还有许多著名的学院,如附近的书院和格致书院等。
这些学院是北宋时期培养文人的重要场所,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描述北宋东京城的商业和市场。
北宋东京城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拥有繁荣的市场和商业活动。
城内有许多商业街区,如潞渠、张斯、黄石等,这些街道两旁有大量的商铺、茶楼、酒楼等商业建筑。
此外,还有专门的市场供应各种物品,如粮食、布匹、陶瓷器皿等。
市场上商贾云集,货物交易频繁,使得东京城成为经济和物质文化交流的中心。
5. 描述北宋东京城的文化与艺术氛围。
北宋东京城是文化艺术的繁荣之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聚集于此。
城内有很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如文人雅集、书画协会等。
走向开放的城市读书笔记
《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读书笔记北宋东京在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商业的活跃和街市的繁荣是其公认的特色之一。
东京的开放街市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城市结构转变的一大关键时期,而《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这本书就是主要围绕北宋东京街市探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先就北宋之前的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及对中国古代城市中市的形成进行了概述。
作者先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实质:“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地构成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首先,王权在城市产生中构成了第一步台阶。
“城市在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
”“作为主观的王权意志表现的更为活跃。
”在古代各类文献书籍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筑城卫君之说,那么在城市建设方式上便处处贯彻这一原则,并且这一原则作为主导因素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
接着,作为统治工具出现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变成统治中心、商业交换中心和生产中心三大功能的复合。
“集聚给城市必然带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内部分化、协作、交流的强化,而且是对外交往和联系的强化。
”其中,贸易就是城市对外交流的一大方式。
不同于商业在西方城市发展上逐步变成主流力量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始终不曾脱离“政治堡垒”的特征,商业只是“维持政治性城市自身生命活动的一个条件、一种需要”。
既有商业就必定有交易的场所——市,不过在中国城市的早期,市并不在城市中而是在城的附近。
至春秋战国年间,商业迅猛发展,战争不断,这两点促成了城与市的一体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坊里—坊市”的城市结构开始形成。
然而在商业不断成长过程中,把商业压缩在“坊市”这样一个封闭有限的空间里,已经抑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社 会 的存 在 和发展 , 是有形 的空 间 、 无形 的制 度与 活动 的市 民伴 生互 动的过 程 。对 于身在
东京 的士人 而言 , 活 动 的 内容 与方 式 难 免要 受 其
到城市 环境 的诸多外 在 因素 的影响 。东 京 开封至
徽 宗 时代 , 到 了空 前 的繁荣 , 达 加之宋徽 宗及其 宠
北 宋 东京 的 社 会 变 迁 与 士人 交 游
以宋徽 宗 时代 为参 照 的考 察
梁建 国
( 国社会 科 学院 历史研 究所 , 中 北: 市社 会 的存 在 和发 展 , 有 形 的 空 间、 形 的 制度 与 活 动 的 市 民伴 生 互动 的 过 程。 都 是 无
程, 在开封 城市 发展史 上有着 举足轻 重 的地位 。 作为研 究宋 代开 封 的最 重要 的史 料—— 《 东
都 市社会 涉及 方方 面面 的问题 , 限于篇 幅 , 在
京梦 华录 》 《 明上 河 图 》 二 者 都 是 以宋徽 宗 和 清 ,
时代 为历史 背 景 。相应 地 , 人 对 于宋 代 开 封社 后 会 生 活的论 述和 描绘 , 在有 意 无 意之 中也 多是 以
压有 关。
关键 词 : 宋徽 宗 ; 东京 开 封 ; 人 ; 游 士 交
之 所 以 出现这 一 矛盾 现 象 , 既有徽 宗时期人 才 匮乏的 原 因 , 与 当 时的政 治 高 也
中 图分类号 : 2 4 K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6 2 ( 0 0 0 0 2 0 10 3 0 2 1 ) 3— 0 8— 6 展的过 程 。在徽 宗 朝之 前 的北宋 , 形 与 此一 时 情 期 也有 不 同。作 为 学术 研 究 , 是应 该 更 为科 学 还 地 再现 历 史 的真 实 面 貌 , 清 “ 层 叠 加 ” 历 廓 层 的 史, 还原一 个更 为清 晰 、 真实 的历史 事实 。
此 仅从 夜禁制 度与 商业空 间这 两个方 面考察 士人
在 东京 的交游 活动 。
自唐 末五代 以来 , 城市 的夜禁 制度逐 渐松 弛 ,
市 民 的 夜 生 活 也 随 之 更 为 自 由 。这 一 变 迁 在 北 宋
徽 宗时代 作 为样本 。后人 缅 怀 “ 京梦 华 ” 时 , 东 之
①久 保 田和 男 等 1本 学 者 对 于 开 封 的研 究 已经 注 意 到 了 时段 性 的 问 题 , 《 宋 东 京 外 城 小 考 — — 以 神 宗 朝 修 城 为 中 心 》 《 史 地 3 如 北 (历 理 》 二 十辑 。 海 人 民出 版 社 ,04年 版 ) 。他 在 《 宋 徽 宗 时 代 与 首 都开 封 》 《 洋 史 研 究 》 6 第 上 20 等 北 (东 第 3卷 , 4号 ,05年 ) 文 中 探 讨 第 20 一 过徽宗时期都城开封 的一些现象 , 皇帝权威的强化与蔡京专权的种种措施 来考察都城 空间的再造 , 从 比如 道教的兴盛 、 艮岳的营建、 明 堂 与 延 福 宫 的 建造 及 其 与 蔡 京 专权 的关 系 等 等 问 题 。此 外 , 篇 论 文 还 考 察 了都 城 空 间 的再 造 与 居 民 生 活 的 若 干 问 题 , 这 比如 景 龙 门 与 东 华 门 街市 容 景 观 的 变 迁 , 皇帝 赐 第 对 庶 民 生 活 的影 响 等 等 。 本 田精 一 也 把 研 究 的 时段 聚 焦 到 徽 宗 时 期 , 的《 都 开 封 的物 价 与 市 民 他 首 生活》 《 ( 亚洲 游 学 》 6 第 2号 ,04年 ) 文 从 市 场 物价 、 币 行 情 、 费 者 信 用 与 商 业 秩 序 、 宅 、 使 、 情 风 俗 、 式 、 乐 、 苑 的解 20 一 货 消 住 副 人 仪 娱 御 放、 大城 市 的阴 暗 面 等诸 多方 面论 述 了首 都 开封 的物 价 与 市 民 生活 。
臣的极 力渲 染 , 处 一 派 “ 世 ” 观 。然 而 , 处 盛 景 盛
本文 拟 以宋 徽 宗 时代 作 为参 照 , 以考 察 东 藉
京 城在北 宋 时 期 的社 会 变 迁 及 其 与 士人 活 动 的
关系。
极 而衰 , 随着 靖康之 变 , 封沦 陷 , 开 从此 一蹶不 振 。 因此 , 徽 宗 时 代 , 称 开 封 最 为 辉 煌 的 一段 历 宋 堪
第3 0卷 第 3期
南都 学坛 ( 文社会 科 学学报 ) 人
V 13 o3 o.0N .
2010年 5 月 A ae i F rm o ad ( ora o teH maie adS c l cecs Ma . 2 1 cd m c ou f n u Jun l f h u nt s n o i i e) N i aS n y 00
自然地也 会联 想 到这 个 时 代熙 熙 攘攘 、 闹非 凡 热 的都市景 象 。但是 , 宗 时 代 只是 开 封城 市 历 史 徽
上 的一个 点 , 并不 足 以代 表整 个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的繁华也 不是 一蹴 而 就 , 而是 经 历 了一个 长 期发
收 稿 日 期 :O 0—0 21 3—0 5
又有 一个 逐步渐 进 的 过 程 , 对 士 人 生活 带 来相 并
应 的影响 。
宋 初东 京 的城 市 管理 限制 较严 , 京 师街 衢 , “ 置鼓 于小楼 之 上 , 警 昏 晓。太 宗 时命 张 公 洎制 以
作 者简 介 : 建 国( 98 粱 17 一 ) 男 , 南省 孟 州 市人 , 史学 博 士 , 理 研 究 员 , , 河 历 助 主要 从 事 宋 史研 究。
对 于身在 东京 的士人 而 言 , 活动 的 内容 与 方式 难 免要 受到 城 市环 境 的 诸 多外在 因素 的 影 响。 其 宋微 宗 时代 的 东京开封 , 历 史上 开封 最为辉煌 的一段 历 程 , 开封城 市发 展 史上 有 着举足 轻 重 是 在
的地位 。城 市经 济的 空前 繁 荣 , 得 市 民活动 的 时 间和 空 间都 有 了更 多的 自由和 选 择 。 东京 士 使 人在夜 晚 的活动不 再 受限制 , 能够 更加 自由地 出入 酒肆 等 商业娱 乐消 费场所 。然 而 , 宋徽 宗 也 与 时代 东京的 市井繁 荣形成 强烈反 差 的是 , 当时的士人 交游 圈没 有 了此前 的 热 闹活跃 , 呈现 出一 派 沉寂冷 清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