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方法转型发微
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济发展,时代巨变,列宁的灌输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变,仍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灌输理论一、认识“灌输理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灌输理论”的解释是“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
“灌输”一词在俄文中常见的意思是“授意、提示、开导、唤起、使产生某种感情”。
因而,“灌输”一词并不能像我们理解的那样简单的理解为从外部的强灌,而还有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方式方法的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
灌输理论最早是由卡·考茨基在批判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经济草案时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提到过,但列宁是较为系统地论述“灌输”的理论家。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宁针对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发表了《怎么办》一书,详细论述了灌输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
首先,工人阶级自发的运动只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产生工联主义。
列宁指出: “在70 年代和60 年代( 甚至在19 世纪上半叶) ,俄国都发生过罢工,当时还有‘自发地’毁坏机器等等的现象。
同这些‘骚乱’比较起来,90 年代的罢工甚至可以称为‘自觉的’罢工了,但这种行为多半是绝望和报复的表现,还不能说是斗争,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些工人的斗争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他们只认识到表面现象,而不可能看清他们痛苦的根源,不可能把阶级的利益同整个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因而不可能参加推翻整个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
这种运动的结果并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而只能是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必须依靠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转型――从灌输走向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转型――从灌输走向对话【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方法,也就是主体向客体单向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客体接受教育。
而对话要求双方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两者之间主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文章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灌输的方法出发,重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转型――互动式的对话参与的方法。
【关键词】方法;灌输;对话;转型;互动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民主风气的发展,在创新性的大潮流之下,以前的一套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思政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效果性等一系列问题。
通俗来说,方法就是工具,手段。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
”[1]一、关于“灌输”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本位的“灌输”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受教育者单向地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而受教育者则一味地接受,其到底能不能消化、吸收则不是这种理论考虑的范围。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并不能把自己的意见传输给教育者。
在我国,不管是学界还是实践中,大部分人都是对“灌输”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把受教育者当作完全被动的对象,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教育活动的作用,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对受教育者进行创造性素质塑造的现代社会的要求,无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简而言之,灌输的特征就是单向传输。
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那么这样的灌输方法,呈现什么样的方式呢?首先,常常会导致教育者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却背离了受体,忽视了受体的思维和情感;其次,这种独白式的教育往往不可避免地有些表演的味道;再次,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明确,双方并不平等,体现了教育者的权力而忽视了民主;最后,在操作的时候,通常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意义。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精选文档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一、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政课中存在条件可以肯定的是,灌输理论存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按照哲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么灌输理论存在和坚持的条件又在哪里呢?首先,从中学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方法贯穿于我们学习的始终。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讲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其次到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统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知识,帮助树立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如何去做人;最后到关于政治常识的学习,初步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以及对外方面的国际政治的原则。
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学习及传授的内容来看,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的接纳过程,那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之相结合,通过运用灌输理论,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学习。
其次,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看。
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它还肩负着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责任在里头,教会我们学会如何做人,树立起道德的观念。
在中学学习阶段,学生们都接触社会的机会都比较少,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课本上,课堂上,以及各种传播媒体当中,对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还欠缺,那么这个时候中学思想政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需要通过“灌输”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正面的引导,系统的教育。
最后,中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性格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
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求知的欲望,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传播和发展,中学生往往喜欢盲目跟着社会潮流走,模仿和学习种种好与不好的社会现象。
中学生思想体系正处于形成阶段,还不够成熟,又缺少社会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些知识,没有通过学习是不会自动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也就更不会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灌输”理论的指导,让学生输入新鲜、向上的理论营养,培养他们健康、进取和高尚的品质,帮助中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树立道德观念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观点进行指导。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灌输理论的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以期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和运用灌输理论,更好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要求坚持灌输理论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承担德育的理论教育任务。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指出:“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属于德育课程。
对于这门课程来说,它的知识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社会少,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系统的教育也就是“灌输”来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灌输也就没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坚持灌输理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
思想教育包括对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并为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立场。
懂得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道理,就是要解决政治方向、立场和态度这些根本问题。
道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习惯等。
心理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品德,如坚强的意识、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等。
这些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中学生也不可能自发产生,同样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外面灌输进去。
3、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要求坚持灌输理论灌输,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内化思想政治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主导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训练和引导,向学生灌输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以达到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目的。
这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这一时期正处于认识意识逐渐开发和形成的阶段,而且对思想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认识也正处在不断深入的阶段,采用“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评析思路构建,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和有效性,也要审视其潜在的局限性和问题。
本文将从积极性和有效性、局限性和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评析思路构建,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积极性和有效性1.有效转化思想政治观念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提高对国家政策、社会制度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塑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校对学生集中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灌输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灌输”理论在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作者简介:解亚伟,男,汉族。
山西运城人,现于重庆市西南大学攻读法学学士学位,以从事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科研为主要研究方向。
摘要:21世纪,是中国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时刻。
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体制创新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与之相应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在逐步进行。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方式当何去何从,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灌输”理论课程气氛全面发展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尽管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这一点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一直未发生改变。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巩固自身地位、使全国人民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的重要手段,有着自身的科学体系和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才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身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任的新一代中学生,其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引导性必须引起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寄予“灌输”新的方式。
一、“灌输”理论的含义人们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两个方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所获得的知识称之为直接经验,通过由他人口授或者其他非自身体验的知识是间接经验。
人的正确思想不可能从自己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它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产生正确思想,而科学理论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被人们掌握。
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
”①二、素质教育阶段采用“灌输”理论的必要性(一)直接经验知识传输的局限性在现阶段素质教育被提上日常的阶段中,虽然社会总体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都希望以更好更直接的方式把知识传输给学生。
新时期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思考
新时期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灌输理论的概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方法,以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接着探讨了新时期灌输理论的创新发展和未来前景展望。
最后结论指出了新时期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推动健康发展的作用,并总结了应用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新时期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大学生、创新、发展、前景、重要性、健康发展、应用、展望。
1. 引言1.1 新时期灌输理论的概述新时期灌输理论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完善的灌输理论,是对传统灌输理论进行创新和拓展的产物。
新时期灌输理论强调通过教育手段将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灌输给学生,以达到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快速、社会变革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新时期灌输理论更加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灌输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期灌输理论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冲击,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学校的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堂转型的实践和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堂转型的实践和思考近年来,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了更为注重学生思辨、探究、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模式。
下文将从课程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探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堂转型的实践和思考。
一、课程理念转变以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面对单调乏味的课堂,许多学生早已开始反感甚至厌恶这门学科。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理念的转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也开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为目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要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展现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让学生们感知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反思。
这种课程理念转变,促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策略调整除了课程理念的改变外,新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读书笔记、试卷作业等方式,教师往往按照教材来讲授,并在课上总结,课下布置作业等。
这种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内容和形式,并且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形成了群体单一的行为模式,给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带来了很多的限制。
在新的教学策略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思考、辩论,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乃至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在创新中实现自我培养和成长。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积极地思考和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和自主精神。
三、教师角色变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教师的角色变革。
过去,教师的角色是知识传授者和教育引导者,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传递和价值观引导。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着力实现“六个转化”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着力实现“六个转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越发重要。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为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我们应努力实现“六个转化”。
一、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被passively 受教,缺乏积极性。
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互动式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从重理论知识向重现实联系的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缺乏对现实的联系。
而现实的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好教材,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现实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三、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主动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课程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四、从单一教学手段向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
而现代教学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联网资源等多种手段,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五、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益,实效性才能达到。
六、从知识更新慢向知识更新快的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材为主要内容,知识更新较慢,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前沿理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一种被称为“灌输法”的教育模式备受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传达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本文将对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评析,并提出思路构建。
对于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它的优势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灌输法”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达思想政治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大量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政治上树立正确的导向。
“灌输法”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采用“灌输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学生形成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局面,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起不到积极作用。
最重要的是,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利益,难以取得学生的内在认同和共鸣。
基于对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评析,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路构建,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达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展讨论。
我们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从了解论灌输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意义。
接着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论灌输理论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并介绍实际教学中的案例。
最后总结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强调其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到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素质。
【关键词】关键词:论灌输理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意义、案例、应用效果、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引言本文将从了解论灌输理论的基本概念开始,分析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探讨如何运用论灌输理论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介绍论灌输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案例,最后总结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对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运用论灌输理论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2. 正文2.1 了解论灌输理论的基本概念论灌输理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灌输知识、观念、态度等内容,使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理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灌输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论灌输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论灌输理论的基本概念需要理解其核心思想,即通过教师的灌输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适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学科。
了解灌输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灌输理论自20世纪初开始兴起,经历了多次理论演变和实践检验,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2 分析论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论灌输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学从“灌输”到“贯通”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教学从“灌输”到“贯通”的思考作者:王洁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思政课“灌输”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思政课在教学中面临的理论“灌输”成效不佳,教育方式片面化、单一化等困境,提出了高校思政课从“灌输”到“贯通”的教育策略,即确立价值导向——过程强化——实践升华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理论灌输;教学模式;改革创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我国应坚持贯彻实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这一伟大决定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性人才以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性地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高校大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这一课程,更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认识世界、解决现实性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承担的责任更是重大,要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真正实现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不只是“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更应该是将该理论“贯通”至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轨迹中,在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使大学生能够用先進的理论武装头脑,科学正确的方法论成就人生。
一、高校思政课“灌输”教育的内涵“灌输”式教育方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在领导广大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都使用过灌输的方法并对如何进行灌输,发挥其作用都有过详细地阐释。
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统合发展论文
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统合发展论文概要:思政课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灵魂课程,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职责和使命。
新时代思政教师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有机统一,切实推动和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灌输”就是通过正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
中学生生活经验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了解不多,而这些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中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里所说的“灌输性”是思政课教育立场上的“灌输性”,不等于教学方法上的“硬灌输”,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强制性的“填鸭式”或“教条化”的教育方法,而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规律,讲求灌输的方法,让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课教学既要遵循意识形态灌输的规律,也要遵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也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要防止“填鸭式”灌输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理论内化能力和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政理论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进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过程。
因此,“灌输”为“启发”提供了方向,奠定了学生掌握思政理论的基础;而“启发”能够实现“灌输”内容与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时效性、针对性,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一、思维导图在思政课中的教学意蕴(一)思维导图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启发思维的实用性工具,其简明的文字,丰富的图形能够刺激人的大脑,给人直观强烈的印象、色彩与线条;各个分支的延续是知识网络的构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在新课改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形、色彩、线条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起到如下作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中学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在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不断加强和改善灌输方法,进行科学的灌输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育融入课堂,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灌输理论;内涵;方法一、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的认识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仍然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重读灌输理论,坚持并加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丰富其内容,加大灌输力度,改善灌输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理论的思想包含:人的正确思想是无法自发产生的,都来源于实践活动并且要借助于外界科学理论的灌输。
“灌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
灌输一词的俄文原义,最常见的意思是“授意、提示、开导、暗示、唤起,时产生某种感情”。
由此可见,启发、引导是灌输的题中之意,“灌输”一词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外部的强灌,而含有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手段使教育对象内心接受的含义。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灌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文字灌输。
它是指报刊、书籍、以文字形式发出的决议、公文、指示以及板报、标语、传单、广告等。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思想观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表达的思想准确严谨、容量大。
(2)语言灌输。
如报告、演讲、答辩、咨询、座谈等。
其特点是对象明确,有特定的环境和直观的表达方式。
(3)形象化灌输。
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以及文学艺术手段吸引人们,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这是一种最有感染力的灌输形式,特点是直观形象化,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思想观点,使各种层次的人都能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视野下的灌输方法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教师优良的素质结构,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观念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挖掘的技能技巧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与转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与转型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状正在经历着转型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转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话语方式的滞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主要以“灌输式”为主,教师和教材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教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讲究单向的灌输传授。
这种方式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方式,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形成思想和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有效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社会热点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思想上的偏离和混乱。
三、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人格品质。
针对以上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转型,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将学生视为主体,引导他们参与话语的建构过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研讨、辩论、写作等方式,主动探讨和分享对思想政治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增强话语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
二、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实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思想交流。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借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借鉴引言:在当代社会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以及提高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一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传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采用单一的灌输和口头传授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难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这种模式也容易导致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度不高。
其次,传统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往往只是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割裂感也限制了学生对于整体背景的理解。
第二部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国内外的一些先进学校中,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兴起。
这种模式下,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将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并将其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相联系。
第三部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例如,芬兰的教育制度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他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
此外,荷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从社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参与意识。
结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借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学生。
浅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方法的转变
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式,它是通过有意识的、 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思 想政治教育,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 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以公开、显性、直接为特征,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显性教育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 单纯的显性教育已难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 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 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 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 为规范等方面?(当然包括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正由于隐性 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才使得隐性教育倍受关注。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相互补充,一方面要注意发现 和运用隐性教育因素,发展隐性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显性 教育的隐性渗透,发展渗透式方法。渗透式方法既是隐性教育 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互补结合的一条重 要途径。它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体现教育目标的教育 内容以一定的载体形式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 和活动中。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逐渐从显性教育转向显隐结合 的方法,如在开设教育课程的同时,建设文化环境,开展文化活 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文化的熏陶和 渗透,既注重了知识传授的一般特征,同时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 体性特征。 4.从个体自律到社会化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础,然后通过客 体的自身约束来实现其社会功能,这种方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可以适合受教育者,短时间内可以为受教育者接受,但其方法和 宗旨却违背了人的发展需求和个体的人格、尊严。所以传统的 教育方法,通过个体自身自律的方式效果有限,甚至有可能会引 起受教育者的抵制。 在世界步入全球化的时代,在教育已经脱离传统模式的束 缚,无论在时间上还足空间上都向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方向迈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着力实现“六个转化”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着力实现“六个转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着力实现“六个转化”,即素质教育转化、内容形式转化、传授理论转化、教学方法转化、学习模式转化和评价方式转化。
素质教育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培养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不仅要了解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教师应该从灌输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有实效性。
内容形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突出思想政治的核心价值观,紧密围绕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科技进步等与时俱进的热点问题。
内容形式上也应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入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加实效性。
传授理论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该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其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实效性和应用性。
第四,教学方法转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述为主。
而现在应该注重交互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学习模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生应该从课堂听讲,变成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中学思想政治课语境中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摘要】人的正确思想不可能从自己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它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产生正确思想,而科学理论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被人们掌握。
当今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用灌输手段,而灌输理论与高校的德育结合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理论灌输的具体化。
运用灌输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语境中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理论与方法论。
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坚持灌输理论,同时要不断发展灌输理论,坚持与时俱进,在灌输理论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灌输一词的俄文原义是“授意、提示、开导、暗示”,使人产生某种情感,灌输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外部的强灌,而还有引导、启发、教育,讲究方式方法,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灌输”原理,认为“工人本来也就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
”在工人阶级斗争时代,工人阶级自发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必须依靠灌输。
人的发展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必须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理论不可能从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
当今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学理论还是不能凭空从头脑中产生。
较高的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只是为了更好地接受从外部灌输的理论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灌输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需要运用灌输理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给学生,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不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
当今,关于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问题出现了三种观点。
第一,灌输理论是无用的。
他们认为灌输理论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当今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l.30No.3 2017年9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age Sep.,2017【教学教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方法转型发微王莉(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冠以“洗脑课”的贬称,其根源在于学生对灌输方法的拒斥。
然而,灌输方法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方法深陷灌输内容僵化和灌输途径板结两大困境之中,需要通过更新理念、调试内容和实化路径这三个维度去推动灌输方法的“脱困”转型。
关键词:洗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转型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17)03-0098-04灌输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但却始终伴随着诸多争议。
近年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满与质疑愈发激烈,甚至冠以“洗脑课”的贬称,甚嚣尘上的类似言论背后承载的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方法的反感与抗拒情绪。
学生对灌输方法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何在?灌输方法当下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有何脱困路径?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探讨有益于突破传统灌输窠臼,加快灌输方法转型步伐,在新时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新血液,补充新能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冠名“洗脑课”的原因及灌输的必要性首先,我们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冠名“洗脑”的原因。
从“洗脑”的定义看,它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某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去将符合自身利益需要的错误、虚假、扭曲的思想观念灌输给他人,诱使或者迫使他人接受。
“洗脑”通常以强制性的思想灌输作为其传教的必要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也采用了强制灌输的方法来进行理论传递和知识内化,学生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洗脑课”,根源上是对强制灌输这一授课方法的抗拒。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灌输是基础方法,各门课程为传授知识或多或少都要借助灌输手段,学生为何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反应如此激烈?这其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关。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政治性,即政治内容以及以政治性为中心形成内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化学、地理、医学等课程的传授内容是由客观事实构成的自然存在,灌输过程是“以客观教育主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授内容是由一定意识形态要求构成的社会意识,以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和政治规范来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灌输过程是“以主观教育主观”。
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带有“主观指向性”的课程,倾向于通过灌输把学生现实中的“实然”思想意识提升到统治阶级希望的“应然”标准,这个提升过程也是统治阶级的主观诉求在学生头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
人的思想是最为活跃、自由和敏感的,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学生注重对于个性、自我的追求,意图通过外部灌输进行思想“植入”,规约主体的价值取向,以此将个人思想控制到一定的意识形态框架内,必然要受到来自个体内部自由意识的抗阻。
其次,不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收稿日期:2017-08-13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习近平“不忘初心”思想与共产党大境界提升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B428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莉(1994—),女,安徽淮南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研究生,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98展,灌输方法的运用都有其必要性。
一方面,灌输方法是推动人的发展的必要手段。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灌输方法对于个人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他强调只有通过灌输才能缩小“我们想成为的那种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和“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能”之间的距离,才能去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成为“真正的人”[2]。
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热衷于追逐经济效益,然而正如哈沃尔所言:“经济的发展并不足以培养好的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培育还要依靠道德价值的支撑。
”[3]我们始终需要通过外部的理论灌输来帮助民众奠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基石,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保障民众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相对平衡。
另一方面,灌输方法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发端于马克思恩格斯,正式形成于列宁。
列宁着重强调灌输的必要性:“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所以始终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来武装群众,与资产阶级作持久斗争。
全球化的深度推进和逆全球化的暗流阻力,导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交锋日趋激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无孔不入地侵蚀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肌体。
为抵抗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同时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灌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根基,从根本上帮助民众树立意识认同,提升思想境界,以思想建设带动经济、政治建设,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方法面临的现实困境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最大困境就在于教育对象的拒斥心理以及由此延伸的诸多抗拒行为。
追溯拒斥心理的产生源头,既有来自灌输内容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灌输途径方面的原因。
1.灌输内容僵化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灌输的内容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僵化现象,这可以从结构安排和实践需要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灌输内容缺乏层次。
公民教育能否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安排上存在的缺陷。
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相对应的,也应该设置层次有别且有序递进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却呈现出一种由高到低的逆行态势。
在学生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学阶段就高屋建瓴,要求少先队员做到“五爱”,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但较之于小学生的思想水平,领会“高大上”的理想信念是有困难的,结果只能是机械记忆大道理;初中高中时期学校继续进行“为国、为社会”的上纲上线式教育;而到了大学又开始进行基础普及式的公民教育和继续重复以往的意识形态教育。
设置这样一个抽象高深而又层次混乱的教育内容,从一开始就以真理性的高姿态远离民众的实际理解水平,学生无法领会含义,碍于学校要求只能靠强制背诵,这就为学生埋下了反感的种子,之后的不断重复又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导致学生排斥情绪的恶性循环。
其次,灌输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意识观念,而人又是有着社会性的本质属性,“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5]71。
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只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才能进行精神生产,才能去着手培养和改变人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时,李大钊曾就“问题与主义”之争做出回应,认为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必须宣传,同时也要研究实际问题。
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挥巨大作用,关键就在于它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现实的革命需求,并且这种理论又能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进程,在革命实践中证明了它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当社会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旧停滞在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不再跟随时代变化而调整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逐渐与当下的社会实践生活相脱节,既无法从社会现实中获取新鲜血液,也无法用陈旧的理论解决新问题,而相对封闭固化的理论生产和常年循环不变的理论教学更是肆意掠夺思想政治教育所剩无几的活的资源。
如若继续保持这种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悬空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伴随着内容的真空停滞而日益僵化,最终被风干至粉碎、消散。
2.灌输途径板结在课堂灌输的路径选择上,目前同样存在着“唯上”“唯书”的板结现象。
首先,“唯上”式灌输阻碍了教学互动。
学生对灌输产生拒斥感,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抵抗。
这样一个绝对权威地位的产生原因,一是来自于教师这个职业本身。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传道、99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操纵者,决定和把控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与进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地位,是课堂中的必须服从者,于是就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说教的教学状态;二是来自于教学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培养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角色本身地位的超然性和教授内容的真理性共同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超然地位,也导致了理论灌输的“唯上”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呈现的是一个“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我压你服”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状态,缺少或者无视学生的反馈和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互动。
然而这种“你必须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缺乏实际说服力的,尤其是要解决思想问题,不能靠压服,只能靠说服。
恩格斯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绝对真理的化身,更反对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
如果仅仅因为教师是课堂主导、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就不允许课堂上有任何质疑、反对或者其他不同的声音,那么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受到来自学生的质疑与抵抗。
其次,“唯书”式灌输限制了教学视域。
书籍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我们需要“以本为本”,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来指导教学,但也要意识到教材体系绝不能等同于教学体系,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就是要我们“知书”而不“唯书”,要“以本为本”而不“唯本是命”。
然而,当下依旧有某些教师延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陋习,将书本的理论稍加修饰或者干脆原样挪移地“丢”给学生。
不管学生听进去多少、听到何种程度、认不认同、有没有疑难盲点,只要照着书本念,只要按书本说的来,就是正确无误的,结课考试的分数高低也直接由“默功”高低决定。
所以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多呈现“理论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状况,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难以正视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遑论将理论蕴涵内化入心。
这种纯书本的灌输方法,不但没有将理论灌输进学生脑中,反而是限制了理论体系,堵塞了教学思路,脱离了生活实际。
这还是犯了毛泽东所说的“本本”主义错误,认为只要是书上的内容都是对的,受教育者必须毫无质疑地去接受和信服。
“唯书”的灌输途径实际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起了反向或阻碍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方法的“脱困”路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