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汉代庄园的特点

汉代庄园的特点

汉代庄园的特点
汉代庄园是汉代最著名的地标,它分布在华北平原、河北、山西、陕西及西部沿海一带,其中河北有大量汉代庄园。

汉代庄园建筑四合
院式格局,通常是比较宽敞,以四面围绕中庭、以竹柏为绿化材料来
美化庭园的建筑风格形式。

汉代庄园的特点在于它的宏伟大气,把建筑的大小放在一定的比例,保证空间的舒适性,一开门就迎着葱翠的植被,绿得发亮,把冬
日的寒冷掩盖在远方。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汉墓、古建筑等,让人彷佛
穿越时空,看到了古老的文明历史。

另外,汉代庄园也注重陈设。

内部装饰很有特色,有着非常优美
的布置结构,由特定符号、图案、花边等图案组成,采用窗户、门楣、台阶、栏杆、垂挂等装饰手段,使得整个建筑宫阙精美、有序和雅致。

此外,汉代庄园建筑空间也很大,功能更加丰富,既有宫殿、小
房子、书院,也有灶房、藤椅、私家园林等,不失为家庭宗礼仪式、
文人祭司训令归士会话的好地方。

总之,汉代庄园以宏伟壮观、复杂精细的建筑结构及各种装饰,
集家庭、宗教、文化于一体,可以说是汉代建筑文化的核心。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是当时社会最具有影响力和统治地位的
势力,它们以其特定的发展模式和特殊的角色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首先,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之一是垄断土地。

当时,豪强地主拥有大片的土地,几乎占据了社会的土地资源。

此外,他们利用自身的多样性,不断侵占新的地方,使自己的地盘更加巩固。

豪强地主不仅控制着众多封建士绅和农民的命脉,而且控制着军队、税收和钱财,几乎把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都牢牢控制在手中。

其次,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之二是大孝。

这些地主家族为了获得民心,不惜出资建设道路、修复水利设施、投资文化教育等,并且在宗庙中供奉祖先,表达对家族和古制度的尊重。

此外,他们还会到社区帮助贫苦百姓,发放救济物资,对受损害的村民施行救济。

最后,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另一个特点是“护国”。

豪强地主家
族不仅能够发动人民参与民间战争,而且能够向政府提供大量的材料,以支持政府的行政活动和军事行动。

当政府有困难时,他们还能够提供资金支持,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渡过难关,而且能够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恩惠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东汉豪强地主田庄有多种特点。

它们控制住了大片的土地,维护社会稳定,为政府提供帮助,以及大孝施恩等。

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为东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东汉的社会具有了更加稳健的基础。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即“闭门成市”。

如邱汉生先生认为,东汉“田庄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从吃的、穿的、生产工具、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都不必外求”。

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可以,闭门成市?”。

何天明先生认为,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

萧放先生认为,东汉贵族的“一个庄园就是一个内聚的、自足的经济社会单位”。

然而,通过考察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和汉代的政策,可以证实汉代田庄无论内部的商品交换,还是田庄同外部的商品贸易往来,都相当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关系紧密的市场,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只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近年来已经有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

如樊树志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

马新先生认为,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经营者”。

王彦辉先生认为:“闭,门成市?一句,不过是形容田庄生产的各种产品达到了很高的自给程度,而非田庄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虽然这些学者都已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其在汉代商品市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一些说明,但却未对其商业经营的根源做更深一步的分析。

为此,本文拟对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及其根源加以探析,以求对其有一更全面的认识。

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活动十分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并行的、关系紧密的市场。

这两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参与流通的商品、对田庄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田庄内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田庄内的广大农民,包括与田庄主属于同一宗族的农民和外来的依附于田庄主的佃农、雇农等其他依附农民,田庄主有时候也参与其中。

东汉庄园经济:本意为抑制地主,却促成庄园主掠夺财富、疯狂夺权

东汉庄园经济:本意为抑制地主,却促成庄园主掠夺财富、疯狂夺权

东汉庄园经济:本意为抑制地主,却促成庄园主掠夺财富、疯狂夺权中国古代经济史中,汉代的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汉朝的建立,无论是东汉还是西汉,都与庄园经济有关。

秦汉时代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使得土地逐步被地主阶级掌握,在当时,手中握有几百甚至几千的的地主有很多,最终在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就是庄园经济组织,本文将从庄园经济的形成上看东汉为什么会灭亡?一、庄园经济最初庄园经济的形成是西汉初期,西汉建立之后,国家要发展社会经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统治者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鼓励经济的发展。

比如汉高祖的'以有功劳行田宅'以丰厚的利益报酬促使人们对朝廷付出,与此同时,汉高祖还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整个社会推行农业的重要性,使得农耕文明逐步成为社会主流发展。

那么随着农业被重视,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水平也有所提高,在这时,政府就开始放宽对商人的限制政策,那些被压抑许久的商人豪士逐步占有大片土地,由此形成土地所有制,大量被占领的庄园就此形成。

汉武帝的继位上任开始对外发起战争,国家的财力也逐年下降,但是本该出资资助国家的商人们却选择视而不见,更加放肆发展自己的敛财事业,于是政府垄断了钱财收入最为丰厚的肥差使——盐铁经营。

盐铁官营之后,商人被剥夺了大部分的盈利方式,只好将目光投入到土地采买上,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发展,直至西汉末年,庄园经济已经基本发展成熟。

但是西汉的灭亡,祸根就在垄断庄园经济的豪强身上。

西汉为了避免土地兼并大搞土地改革,也就是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恢复以前的'井田制',并且根据人口来划分土地,这一政策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寻常百姓,因此在民间呼声很高。

可是这触及到了豪强地主的利益,他们积极反对,并最终驳回了这一政策,统治阶层妥协,豪强权力独大,加速西汉灭亡。

二、繁荣盛况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大,而庄园经济从西汉初期就分布在中原一带,并且还是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发达的地区,便利的水利设施众多的人口,都是西汉庄园经济形成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

知识文库 第7期16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岳亚莉汉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而地主庄园经济作为当时的基础经济单位,在汉代大经济结构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中小型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大量写实风格的模型明器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为我们研究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的模式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一 模型明器的概念及产生过程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等。

模型明器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步步的出现。

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即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从洛阳烧沟汉墓来看,西汉早期以单棺空心砖墓为主,随葬品仍流行战国时期的仿铜礼器,如鼎、敦、壶组合;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夫妇合葬的双棺空心砖墓,虽仍在使用仿铜礼器,但数量已经减少,同时开始流行仓、灶模型,以及生活实用的罐、瓮、洗、盆、碗等;西汉晚期盛行带竖井墓道的小砖券墓和仿照小砖券墓的弧顶土洞墓,开始使用耳室,随葬陶器中普扁出现了陶井,陶壶、陶仓的数量大增;王莽前后流行前室穹窿顶,后室券顶的小砖墓(烧沟报告称为“单穹窿顶墓”),出现了方盒、案、耳杯、勺等新明器;东汉早期时,仍以前室穹庐顶,后室券顶的前、后室墓为主要形式。

陶器组合和第四期无太大区别;东汉中期出现了“双穹庐顶墓”和“前堂横列墓”,并带有斜坡长墓道,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前增多,家禽家畜模型和奴仆俑的流行是其主要特征;东汉晚期流行横前堂墓,多人合葬,流行舞乐百戏俑和酿造作坊的陶质模型。

纵观汉代墓葬的发展过程,墓葬形制是从简单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象征地上宅院建筑的洞室墓发展,随葬品则是从传统仿铜礼器向模仿庄园生活的多种模型明器发展,两者的演变步骤是一致的。

但是洛阳地区作为周朝的京畿地区,受传统习俗影响较深,直到西汉早期还在使用战国时期流行的仿铜陶礼器,而在关中地区,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了仓、灶等模型明器。

中国东汉地主庄园与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形成原因之比较

中国东汉地主庄园与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形成原因之比较

中国东汉地主庄园与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制形成原因之比较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试验班国荐摘要: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东汉到隋唐,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

在很多方面都区别于前世,迥异于后世,异彩纷呈,格外炫目。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古的欧洲,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变得空前的紧密,市民阶层的膨胀、理性的意识也在压抑之中逐步发展。

本文将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结合大量研究资料及翔实可靠的数据,为大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以农业发展为引子,以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为重点,并结合思想文化,对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制的形成原因进行可靠地分析。

关键词:庄园制、豪强、欧洲贵族一、农业发展我们知道,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经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东西方庄园制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亚欧大陆两端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分析庄园制的产生原因也必然避不开对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的研究。

在东汉时期(25A.D—220A.D),中国的水利工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永平十二年(69A.D),东汉明帝令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治理黄河,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大的减少了水灾的发生。

①同样是在东汉,《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有效的解决了从低河渠向高田灌水的问题。

而且,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普及的铁犁牛耕,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广。

前文提到的王景,在迁任庐江太守时,向百姓教用犁耕,使“垦辟倍多,境丰给。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也极提高了冶铁技术,使铁器进入寻常百姓家。

诸如此类的农业技术,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让掌握先进生产资料的大户成为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豪强地主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转眼中世纪前期的欧洲,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

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哲学(包括科学)服从神学”。

所以欧洲中世纪的农业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停滞的。

进入中世纪中期以来,农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其一是三圃制广泛推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百分之十五以上;其二是重型轮式犁取代了过去的扒犁,扒犁只能翻耕贫瘠的砂土,而轮式重犁则可翻耕草地和肥沃的洼地;其三是把马力用于农业生产,罗马人向来只是把挽具套在马颈上,拖拉重物时用牛可以,用马则极易窒息而死,十世纪发明了胸带挽具,套在马肩上,不但拖力提高 4 ~ 5 倍,而且速度更快;最后是水车和风车的广泛使用。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名词解释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名词解释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名词解释
在东汉时期,豪强和地主田庄是两个相关的名词,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特定社会阶层和土地、财富的集中。

豪强:豪强是指在东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富有的势力集团和个人通过非法手段或权力关系逐渐掌握大量土地、财富和势力。

他们往往拥有巨大的土地庄园、大量奴隶或佃农,并通过经商、贸易等活动积累财富和权力。

豪强在当时社会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可以干预政治、法律和经济事务。

地主田庄:地主田庄是指东汉时期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他们拥有大量的农田和庄园,通常包括自耕农田和佃农田。

地主通过从佃农收取地租或自耕农种植农作物来获取利润和收入。

田庄通常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综合单位,包括农田、住宅、仓库、牲畜和农具等。

地主田庄在经济上是富裕且有影响力的,他们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利用,积累了大量财富。

但是,他们也常常被豪强剥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汉庄园经济研究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汉庄园经济研究
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做了详细分析. ◎Ⅸ文史哲》,1978年第3期.该文认为: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产物。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 来越大,对东汉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且与后来门阀士族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 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该文从此墓壁画庄园图和属吏图 出发,探讨了庄园图及庄园内劳动者的身份,属吏图与有关属吏的两个问题,得出是东 汉地主大庄园发展的反映. ⑤((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该文通过对比中西封建庄园,得出二者差异,并着重 探讨了中国封建地主庄园的一般特点. @((史林》,1989年第1期.该文认为:秦汉大土地所有制的三大特点在庄园经济中得到集 中的体现,是秦汉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晶。 ⑦《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10月第4期。该文认为:汉代封建庄园经营 方式是一种以租佃制为主、劳役制和奴隶制残余为辅的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它是汉代 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6期。该文认为:地主田庄经济是指一个由大地主 独立经营的、规模很大的、自给自足程度相'-3高的经济实体,其经济内容应包括土地占有 关系.《四民月令》没有明确反映土地占有情况和经营剥削方式.《四民月令》是一部时 令书,其指导对象主要是洛阳地区的“四民”,包括地主和农民的各阶层,而不单是指田庄 地主。《四民月令》的具体内容没有完整地反映地主田庄经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 方面,比较笼统地反映地主田庄生产和生活情况. ⑨《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 @《(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该文认为:西欧庄园和汉代庄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 着差异:大地产形成的途径及其私有权程度不同;采取庄园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动因不同; 庄园内部生产组织、地租形态、政治权力不同.从而得出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形成为基 础,以占有一定数量的人身依附劳动者为前提而产生的,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货币经 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11《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该文认为: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采取

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一、大地产形成的途径及其私有权程度不同二、采取庄园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动因不同三、庄园内部生产组织、地租形态、政治权力不同四、结语【摘要概述】内容提要作为封建生产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不论是西欧庄园,还是汉代田庄,都有其鲜明的地方性和多样性。

比较而言,西欧庄园和汉代田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大地产形成的途径及其私有权程度不同;采取庄园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动因不同;庄园内部生产组织、地租形态、政治权力不同。

由此可以得知,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形成为基础,以占有一定数量的人身依附劳动者为前提而产生的,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来看,它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关键词汉代田庄;西欧庄园;大地产;生产组织形式;地租形态【精彩摘抄】1.对封建庄园的定义: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对庄园或田庄的定义作一下明确界定。

马克思在《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一书中,对封建庄园的本质是这样认识的:“应把庄园视为封建西欧农业生产中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认识。

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所以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形态剥削。

而由于劳役地租的存在,提出了封建主对耕作者人身强制的必要性,因而在庄园上存在着控制农民的各种权力,同时这种权力也往往体现为直接剥削的权力。

”参考这一论述,再结合汉代田庄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封建庄园下这样一个定义: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例形态,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29页)2.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的区别【读后感】对于西欧封建庄园这个内容,以前的初中教科书较少涉及,广东省的中考考纲中也没有提到,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只在必修一活动探究课中简单涉及。

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处于知识真空的状态。

而关于东汉的田庄,笔者脑海中也只有模糊的概念——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类似于西欧的庄园。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对西欧封建庄园的内容介绍增加,这也倒逼着笔者要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

浅谈东汉庄园经济的主体及其主要特点

浅谈东汉庄园经济的主体及其主要特点

浅谈东汉庄园经济的主体及其主要特点作者:阮瑞军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08期摘要:庄园经济这一经济形式形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

而田庄的主体是:豪族、勋臣、贵戚,其重要的特点是“闭门成市”和拥有私人武装。

其中私人武装在东汉社会末期的分裂割据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东汉封建田庄私人武装也对其后几百年的动荡、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田庄;豪强地主;自然经济;私人武装东汉时期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豪强地主、勋臣贵戚控制下的田庄分布在各地,并成为东汉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田庄经济成为东汉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豪族、勋臣贵戚成为田庄的主体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

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

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秀是西汉皇室后裔,虽然家道中落,但在王莽篡夺西汉皇位建立新朝之后,凭借皇室身份与其兄刘伯升共同起兵反对新莽政权。

其部众也多为各地名门望族的部曲、私兵所组成。

如:冯鲂于王莽末“乃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堑,以待所归”。

并且在战斗过程中,刘秀对这些强宗巨姓甚为倚重,因此得到他们的支持。

如巨鹿刘植”率宗族宾客,聚众数千人,据昌城”[2]迎刘秀。

再如名将耿纯“与从昆弟、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刘秀)于育”[3]。

再观《后汉书-光武帝纪》可知:刘秀起兵于南阳,崛起于河北。

故而,争取河北豪族的支持也是其建立帝业的基础。

故刘秀在河北与王郎的争斗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争取归附于王郎集团的河北豪族地主。

如刘秀娶真定“田宅财产数百万”的著姓郭昌女为后。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得到发展,新型宗法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得到发展,新型宗法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得到发展,新型宗法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前言封建王朝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一直都是封建体制的顽疾,这种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影响不仅仅对于广大自耕农来说是异常严重的,对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是非常具有威胁性的。

本来封建王朝建立之初,通过国家所掌握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广大生活困苦的人民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开始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生产,这也为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重建以及之后的强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随着封建地主势力的不断发展,他们对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要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当初王朝统治者所封赏自己的土地和封民。

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的第一代所受封赏的贵族、官员以及军功人士相继去世之后,他们的子孙继承了家族产业,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不断扩大,他们开始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威进行非法的土地兼并。

田庄的日常生产当然这是封建地主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原因,从广大劳动人民自身来说,如果不是到了迫不得已、无法选择的境遇,谁又会去变卖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呢?众所周知,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发展、兴盛再到灭亡,这是一个小的封建周期运转,一个个封建王朝从建立在到最后的灭亡共同构成了整个封建历史时代的运转周期,最终封建时代最终走向终结。

东汉时期封建地主的发展向秦朝与西汉时期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东汉时期的封建地主,从本质上来说更属于地方豪强地主,他们在经过西汉后期以来的长期土地兼并的过程中,霸占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地方形成了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经济体,这种经济体在形式上以庄园生产的模式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这种极具东汉时代特色的豪强地主庄园对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也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汉书》载:"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

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治有異等之效。

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刘秀东汉豪强地主产生的历史渊源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可以追根溯源,也就是说一切你所看到的现象或者结果都能够找出其源头,这是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特点,如果非说有些是未解之谜,那也真的可能是当人人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罢了。

东汉隐士庄园名词解释

东汉隐士庄园名词解释

东汉隐士庄园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园林就园林本身的发展情况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二、秦、西汉;三、东汉。

其中:殷、周为生成期的初始阶段;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东汉是园林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

以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兔园和东汉梁冀的苑囿为代表。

1、梁孝王兔园
兔园后称梁园,也称梁苑。

位置:西京长安,另说在淮阳城东。

据历史记载,兔园以建筑为主,但山水、动植物已占很大比重。

园中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

由于受文士影响,园中布景、题名已开始出现诗画意境。

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中值得关注的发展倾向,文化因素对苑囿的影响由来已久。

2、东汉梁冀苑囿特点
宅园中堆置了形似二座绵延起伏的山丘,山上有大片树林,山下有深陡的溪涧,山林间放养奇禽驯兽。

而且范围大,似现今的大型自然公园。

梁冀苑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

这些庄园主多半为文人出身。

如西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致仕归田隐士,所以又叫隐士庄园。

庄园制度向租佃制度转变

庄园制度向租佃制度转变

庄园制度向租佃制度转变
汉朝的庄园经济和租佃制度不同,虽然汉朝也有租佃制度,但是汉朝有一项特殊的制度,那就是人头税制度,无论你是谁,哪怕你是要饭的,也得交人头税,只有一种人除外,那就是庄园奴隶,如果你把土地卖给庄园主,那么庄园主会帮你交人头税,你也不用缴纳粮食税,何乐而不为?所以与其说庄园制度吸纳流民,不如说庄园制度制造了一大批潜在的流民,当然他们不可能成为流民,因为在庄园主这吃得好过的好,庄园主也不可能没啥事就让你混蛋。

东汉时期,庄园往往就是黑社会的前身,主人就是黑社会的老大,庄客就是打手,庄园主暗杀地方官员的事情不绝于书,东汉政府更需要解决的,不是流民问题,而是庄园经济严重威胁统治的问题,当然后来管不了也就不管了。

庄园经济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的解决流民问题,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有限,流民吸纳一定程度,再吸收流民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流民是不可能被完全解决的,否则黄巾之乱怎么聚起来那么多人?刨除对张角有迷信的人,还有不少无家可归,准备和汉朝政府拼死一搏的流民的。

再说租佃制度,唐朝以前的租佃制度有很大的人身依附性质在里面,这些佃户和庄客不同,他们的地位还要低一些,并且由于人身自由的限制,他们是不可能随便转换东家,这就更加剧了地主对他们的压迫,所以,自然有人宁可流亡,背井离乡,也不愿意成为佃户。

直到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这才有的租佃制度的复兴,流民问题在这个时候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最后,庄园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或者说算小农经济的一种变异。

小农经济是指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庄园往往是大规模的。

但是是由小部分人领导的。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
徐华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2(022)003
【摘要】西汉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到东汉以庄园为主体经济结构的转变,客观上形成了汉晋之际社会思潮变迁的重要依托.作为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位,东汉庄园对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使一部分士人从原有的大一统思想和依附地位中剥离出来,而且发展出了较为独立的群体性格、个体人格、思维方式和兴趣取向.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徐华
【作者单位】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362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2
【相关文献】
1.汉画中东汉的庄园建筑 [J], 武利华
2.汉画中东汉庄园建筑研究 [J], 李茂泉
3.从汉画像砖石中解读东汉庄园建筑院落特征 [J], 谭正
4.东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庄园制的兴起 [J], 韩连琪
5.试论东汉庄园的积极意义 [J], 孙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容东汉庄园经济的句子

形容东汉庄园经济的句子

东汉庄园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多种经营方式的庄园经济已在西汉末年樊重的庄园已见端倪。

庄园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自从春秋战国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就在中国确立了。

东汉庄园经济不是单一专业性商品生产,而是多种经济经营和自给性生产同时进行,这种多种经营方式的庄园经济已在西汉末年樊重的庄园已见端倪。

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东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庄园经济在东汉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4-06作者简介:徐华(1973-),女,黑龙江鸡西人。

满族,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艺思想史。

① 参见白固文《东汉庄园经济说质疑》,《青海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何天明《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园》,《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乌廷玉《唐朝庄园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史学集刊》,2000年第3期。

② [日]加藤繁《唐代庄园的性质及其由来》,见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韩养民《西汉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制度的萌芽》,《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

③ 如林剑鸣《秦汉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81-287页。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徐 华(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362011) 摘要:西汉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到东汉以庄园为主体经济结构的转变,客观上形成了汉晋之际社会思潮变迁的重要依托。

作为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位,东汉庄园对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使一部分士人从原有的大一统思想和依附地位中剥离出来,而且发展出了较为独立的群体性格、个体人格、思维方式和兴趣取向。

关键词:庄园;东汉;士大夫;独立精神中图分类号:K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3-0001-07 东汉时期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遍布全国各地。

虽然就这些田庄是不是相当于日本和西方曾出现过的“庄园”,在史学界曾产生诸多争议,有的意见以为中国中古时期始终没有产生像中世纪日本以及法兰克式的庄园。

没有包括多种产业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也没有庄园经济①。

有的意见则认为西汉末年已经形成了略具规模的豪强地主的大田庄,到东汉,田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庄园的名称在中国虽到了唐朝才显著起来,但是它的实质从汉以来就继续存在②。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则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东汉时期较为显著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大土地,在当时又被称作“田业”、“田庐”、“田宅”、“园田”等③,或者干脆称之为庄园。

如曾延伟认为:“不管是拥有徒附的地主,还是崔宀是那样的地主,都有自己的庄园。

中等地主有一个庄园,大地主则可能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

”[1]本文认为:“庄园”是舶来的名词,当然不可能与中国汉代时期所发生的经济变迁对上号,争议的发生就是源于对庄园一词的不同理解,但争议的背后却共同指向了东汉时期所盛行的一种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管我们称其为庄园与否,都不能否认它具有与西汉早期的经济形式不大相同的特征。

庄园的兴起,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标志着社会经济基础从西汉初年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结构到东汉以庄园为主体结构的转变。

这一转变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庄园的兴起究竟对当时的知识阶层、对汉晋之际社会思潮的变迁有无影响?如何发生影响?一、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特征西汉末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形式,即大商人、大官僚通过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占有大土地,如《汉书・匡张孔马传》载,成帝时身为丞相的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价,它财物称是”。

《后汉书・阴识传》载西汉末年阴识,“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这些土地被当作商品买来并非只是一种聚敛的手段,而要在土地上进第22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Vol.22No 132002年5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May. 2002行固定的经营,最典型如《后汉书・樊宏传》中西汉末年樊重的田庄,“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吏,各得其宜。

故能上下戮力,财力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又《水经注》卷二九《氵此水注》称其规模为“竹木成林,六畜牧放……闭门成市”。

他的庄园中既有大量役使的仆役,楼阁屋舍,又有鱼、牧、手工诸业,基本自给自足。

到了东汉,庄园的规模和数量都迅速膨胀,在豪强势力的支持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东汉新政权,为了江山的稳固不得不与豪强大族的势力相妥协。

据《后汉书》卷二十二《刘隆传》记载:“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

”说明当时“田宅逾制”已是公认的事实,豪宗大族买卖甚至侵占田产有恃无恐。

外戚马氏家族的田庄就具有相当规模,《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居于洛阳时,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其子马防、马廖“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

宾客奔凑,四方毕至,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

刺史、守、令多出其家。

岁时赈给乡闾,故人莫不周洽”。

又《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载,章帝时外戚窦宪“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连公主的园田都被低价购买,可见当时对园田争夺的激烈程度。

不仅京都内的皇亲贵戚如此,地方上的官吏也同样拥有大大小小的田庄。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

少有才略。

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

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

”此外,《后汉书》中动辄记载某家族养“家僮八百人”或“宾客数百人”或“家兵千人”或者“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等等,说明这样的家族都是一个个拥有田庄的独立体,正如仲长统在《昌言・理乱篇》中所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总之,纵贯东汉一代,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不计其数,比比皆是,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除以上所论之外,庄园兴起于西汉末年,普遍流行于东汉时期,还表现在考古发现中墓葬内容的变化。

首先,西汉后期开始,随葬品以陶制的仓、灶、井、风车、碓房、猪圈、猪、狗、牛、羊等为主体,而且还发现了奴婢和农夫劳作俑。

墓葬壁画及画像石中也相应出现了绘有车马、人物、山林、房屋,以及进行牛耕播种时的画面①。

这些器物和画面的出现,正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庄园主。

墓葬中力图再现的正是他们生前在坞堡和庄园中生活的具体场面。

这些内容,至东汉时期不但更加丰富起来,而且在更多的墓葬中普遍出现。

这正代表着,庄园生活在东汉时期的遍布。

应该说,考古学中所证实的庄园兴起的过程,和文献中所记载的庄园经济的兴起时间与流行的状况是一致的。

西汉末开始兴起,东汉时期普遍流行的大小田庄与西汉早期的土地占有形式相比,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一)以购买、兼并或者私下开垦土地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田产,其中张禹、马援、窦宪等人都是买京都附近的上等田地,樊重则遣人私下开垦土地多达三百余顷,这种方式与西汉初期依靠世袭的特权或军功,取得土地所有权、坐食租税的方式相比,更具自由和独立性。

(二)从经营方式来看,新兴大土地所有制是在田庄基础上,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联合体,经济生产方面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从而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社会细胞。

这一点也较西汉更为成熟。

(三)再从占有形式上看,一般为大姓家族聚居的场所,同时田庄中还拥有大量的徒附和奴婢。

徒附是两汉之际新兴的现象,破产的小自耕农纷纷依附于拥有大土地者,与其主人形成一种附庸关系,即为其主人耕种土地的同时,再交纳一定的产品。

而西汉时期,虽然存在大土地所有者及土地兼并的现象,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小自耕农的数目还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四)田庄主人的身份,主要是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

西汉元、成二帝之后,儒学之士基本把握了政治要津,东汉士人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活跃于社会生活之中,他们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命运和责任,因此正是极力主张发展庄园的角色。

正如当代学者指出:“通过西汉一代的发展,到东汉就很・2・ 南都学坛 2002年第3期①参见李如森《西汉墓葬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东汉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6期。

少看见有象西汉初年的卓、孔、程、郑等单纯的大盐商、大铁商了。

在东汉更多的是地、官、商三位一体,一身而三位的人物。

随着这种三位一体的阶层的出现,在经济领域内就出现了亦工、亦农、亦商的自然经济色彩极浓的地主庄园,庄园主从事各种事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本不是为了市场。

”[2]因此,自给自足、多种经营,正是士人安顿家族与自己的最好场所。

“他们不再是行政机构中不得升迁的失意的人,他们常常是兴旺庄园的所有者、高门大族的家长或族长。

”[3]这和汉初“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

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那种知识分子的地位相比,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

总之,东汉庄园表现出以家族为单位,以一块或者几块大土地作为依托,聚集一定数量的徒附和奴隶,从事农、工、商等业,经济上自给自足等一系列类似于庄园制的基本特征,并且在数量上、规模上都大大超过了西汉末的水平,成为当时一种重要的经济单位和社会现象。

其实质,是士人阶层带着他们的宗族与大土地的结合,发展出来的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社会单位。

这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占有形式,虽不同于西方所谓的庄园制度,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庄园本身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士人阶层的心态、思维、兴趣都发生了相当的作用,而且士大夫本身的地位也因与庄园的联系而更加稳固和独立,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这种地位和心态的变化,当然对整个东汉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庄园的教育和生活东汉庄园对士人发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是其相对独立的形式和内部的文化教育及生活氛围。

以家族为单位的富有庄园,为了保证本家族的繁荣昌盛,非常重视对家族成员尤其是后代子弟的文化教育。

当然这种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通过仕途利禄的获取而加强家族的地位,庄园的稳固久长;另一方面,则在于使整个家族保持一种完整的风格和气氛,以利于去确立其风范和良好的运行秩序。

庄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当时的应试之学———儒家经学为主。

首先,就庄园中课程的设置看,正体现出这一特点。

东汉后期士人崔宀是所作《四民月令》,较为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普通的庄园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其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教育子弟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来进行的:“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

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