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企业家中的神和圣

合集下载

第2讲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第2讲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的表述方式
箴言式:IBM就是服务 经验式: 传统继承式 复合式 目标式
企业价值观
对价值观的理解
对象对于主体是否有价值的看法, 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意志和
根本判断、持久信念 对自身价值的终极判断;它决定了人们追求什
么、放弃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 决定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企业容貌
企业名称
企业命名
“索尼”的由来 企业招牌价值 企业命名的一般方法
通用名称 + 专用名称
区别于同类企业 区别行业与产品归属
企业命名的文化底蕴
企业容貌
企业象征物
企业象征物是反映企业文化的人工制作物(植 物、动物或其他造型)
象征性建筑 纪念性建筑 雕塑等
企业容貌
实例:东软的文化象征物
企业思维 企业风貌
企业哲学
是指企业进行各种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 总体观点和指导思想,是经过提升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
企业哲学回答的根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企业与人的关系 企业为何存在 企业如何存在 企业应该如何
企业哲学
主要包括:
对人的承诺 对物的承诺
具体内容:
对人的人文关怀、共同协作、环保意识、 顾客理念及位置、利益追求的短期和长期
综合案例讨论2(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格言
关于管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界名牌始于日清 昨天的优势会变成今天的劣势,唯有动态的优势才
是优势 在一个管理好的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昨天的成功经验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认同部下的理由就意味着干部的观念和部下是一样
的 一个企业竞争力是看企业员工是增值的资产还是负
宝洁在诉讼前不接受新浪网的采访邀请 宝洁在接受采访时坚持SK-II无虚假宣传,并认为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赵晓,一个备受瞩目的企业家,他的事业成就着实令人钦佩。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了基督信仰作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专访赵晓的方式,探究其中的原因。

在专访之初,赵晓谦和地表示,基督信仰给予他一种人生的指引和动力。

他认为,信任上帝和遵循圣经的教义使他能够在商业领域中保持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利益诱惑与道德选择面前,有信仰的企业家倾向于坚守道德底线,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赵晓还提到,基督信仰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给予他力量和勇气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企业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有了基督信仰的支持,他们相信上帝会给予他们智慧和帮助,带领他们度过种种困难。

同时,信仰也使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能够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不轻易放弃。

除此之外,赵晓还谈到,基督信仰培养了他对待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善良和尊重之心。

基督教教义强调爱与仁慈,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的需求和福祉。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倾听员工的需求,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

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吸引优秀的员工加入,也能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绩效。

赵晓还分享了一位朋友的经历,这位朋友在经历了个人事业的起伏后,通过信仰找到了重新振作的动力。

赵晓说,许多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并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信仰帮助他们找到了坚守价值观、追求真理和善良生活的方向,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专访的最后,赵晓再次强调,基督信仰为他带来了人生的力量和支持。

他鼓励其他企业家也可以通过信仰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在商业的征程中坚守道德和追求真理。

总结起来,赵晓的专访揭示了为何这么多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的原因。

日本经营四圣简介

日本经营四圣简介
日本经营四圣
松下幸之助: 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是横跨明治、
大正及昭和三世代的日本企业家,是 松下电器、松下政经塾与PHP (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研究所的创办者,他奠定 了日本商业的精神,在日本被称为 “经营之神”。
日本经营四圣
本田宗一郎 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日本本田技
日本经营四圣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 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 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 52岁创办第二电电(原名DDI,现名 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 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 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 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研工业株式会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 企业家。本田宗一郎与索尼公司的井 深大作为日本
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常滑市的一个酿 酒家族,1999年因肺炎在东京都济生 会中央医院逝世。盛田昭夫毕业于大 阪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是索尼 公司创办人之一、名誉董事长,日本 著名企业家。

赵晓 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赵晓 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赵晓信仰与企业家精神信仰的核心是超越你眼前所见的,去信一个你眼前所未见的。

在《圣经》里面有一句话:“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我还没有见到这件事,但是我相信它已经有确据了,我盼望的这件事我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一定会实现的,这是“信”。

“信”一定是信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相信自己一定不是信仰。

在英文里,信念和信仰都是Faith,比如相信未来的目标会实现,可以说是一种信念。

广义的来看信仰,就是相信一个目前还没有实现的东西,相信一个眼前还没有出现的对象,但是狭义的信仰就是宗教信仰,即回答这个世界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是什么……宗教信仰里面可能会涉及到超越人们认识的神秘力量,并从那里得以确认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我们更加重视企业家的道德行为,一般的人做了坏事造成的危害可能有限,企业家坏了却有可能会危害社会。

企业家的信仰和普通人的信仰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企业家首先是人,其次是男人或者女人,第三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第四才是企业家,第五可能是中国的企业家。

并不能将企业家的信仰简单的理解为企业家的商业精神。

企业家的信仰是超越于企业家的商业精神的,但是企业家商业精神肯定受企业家信仰的影响,是企业家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受企业家信仰影响的,可能还包含着他的家庭、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不仅仅只有在商业上的表现,所以企业家的信仰要高于他的商业精神,并决定了他做生意的方式和目的。

企业家信仰所能影响的不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他怎么对待家庭、怎么对待自己,都与之相关。

经常很多人只关注企业家的财富、企业是否成功,但是企业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家庭生活是否幸福、本人是否幸福,这些同样非常重要。

有信仰的企业家处理生活各方面会更加的平衡,有的企业家可能赚很多钱,可能把企业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会忽略家庭、忽略其他方面,做事情太注重结果。

信仰和企业家商业精神具体来看企业家的信仰对企业家商业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东西方企业家的差异入手。

张邦松: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

张邦松: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

张邦松: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伴着橐橐的脚步声,行人多起来,一抹晨光洒在石板路上,高高石墙围合的古城苏醒了。

温暖的阳光开始投射在建筑的石墙上,只一瞬间,迷人的金色喷薄而出,城市弥漫在金黄色的光辉中,光影分明。

”这是王石对耶路撒冷的一段描写。

2009年初,这个中国最著名的地产商人慕名来到了这座信仰之城,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前往迪拜——这个全球房地产业最为繁荣的城市考察的机会。

并非仅仅因为耶路撒冷动人心魄的美丽,更重要的是,王石需要在这个三教合一的圣地,寻找一些人生的终极答案。

在耶路撒冷饱经沧桑的石板路上,在圣殿山的哭墙边,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石:“我们生活、工作、奋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不是做几天圣城的匆匆过客就能醍醐灌顶。

但是,王石的提问似乎代表了某种新的取向,在经过30多年“义无反顾”的冲刺之后,终于有一些人停下脚步,去思考当初为什么出发,而下一步又要去向何方。

也许,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寻找这个答案的过程,其意义有可能不亚于答案本身。

宗教的回归王石并非信徒,他对宗教的探求,或许是他认为宗教所包含的浩瀚而复杂的思想中,有他所追寻的问题的答案。

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王石的答案是“不确定”。

与王石持保留意见不同,宗教正成为很多企业家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芯国际[0.98 5.38%]首席执行官张汝京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凤凰卫视[1.96 -1.01%]的老板刘长乐和海航老总陈锋则对佛教有着坚定的信仰,马云会时不时飞赴重庆缙云山的一座道观闭关自省,黄光裕则是一名天主教徒——当然,他是一名“有罪”的天主教徒。

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来说明企业家的信仰状况,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验证这个群体与宗教信仰逐渐紧密的关系。

北京国际基督徒团契(BICF)的2000多名会员中,接近一半的人在内地从事商业活动,其中有大量企业界的精英;上海和广州等内地大城市以及景德镇、晋江等一些小城市也已开始有数十人甚至超过百人规模的基督徒企业家们的经常性聚会;马云经常去求教的重庆缙云山道长李一,据说皈依弟子已超过3万,其中一半在商界;据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村富的调查,在浙江,尤其是温州等地,“老板基督徒”已经成为一个新崛起的群体。

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精神

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精神

论中国企业家应有的精神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是可以跨国界的,而企业家是有国界区分的;企业是可以跨时代的,而企业家是有时代烙印的。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呼唤属于自己的企业家。

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

而要造就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的企业家要善于抓住机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要善于团结社会和他人,将个人的企业家精神转变成一个团队的企业家精神;要忠于事业,时刻保持创业的激情。

关键词: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造就和培养我国的企业家精神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那么,确切地说,中国转轨时期的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答案应该是,中国需要洛克菲勒企业家精神。

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商业巨子,100多年来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创造了美国最有价值的、涵盖社会多个方面的商业神话,从白手起家,到世界首富,再到千金散尽,洛克菲勒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美国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的符号,其精髓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到底是什么?平面来说,它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纵深来说,创新精神就是冒险加理智。

从这一点来看,洛克菲勒的思想体现的很明显。

对于冒险,洛克菲勒认为,与其生活在既不胜利也不失败的黯淡阴郁的心情里,成为既不知欢乐也不知悲伤的懦夫的同类者,倒不如不惜失败,大胆地向目标挑战!其言外之意就是,越是认为自己行,自己就会变得越高明,积极的心态会创造成功。

而这种积极的心态,正是敢于冒险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所以,洛克菲勒说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勇气。

一个人往往进入只有一件事可做的局面,并无供选择的余地。

他想逃,可是无路可逃。

因此他只有顺着眼前唯一的道路朝前走,而人们称它为勇气。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22:08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基督信仰与中国转型前言汇丰银行一位高管说:“如果人是PC的话,那么信仰就是我们的Windows" 。

2008年,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海啸的袭来导致4位世界亿万富翁自杀。

在中国,此类事情也早已不绝于耳:2008年4月29日下午,年仅41岁的资本大鳄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自杀辞世;7月19日,浙江云光泵阀公司老板朱吉光服毒自尽;8月12日,浙江一制药公司董事长在办公室上吊身亡;10月16日,湛江糖王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庞贵雄在其居住小区跳楼自杀……这些黑色的消息令人扼腕,联想到早已有之的中国企业家非正常死亡的长长名单,不得不让人们对企业家群体最基本的安身立命感到忧虑。

与此同时,人们也关注到,企业家们不仅追求财富,也越来越寻找心灵的净土。

­圣经说,财主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

如此警世名言,让古往今来的许多商人陷入深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而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灵魂需要安顿之所,生命需要意义之家。

基督信仰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企业家们的理想选择与归宿之一。

记者:你曾发言指出,过去30年,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8%,总共增长了68倍,创造出世界经济变革的“中国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基督徒人数从改革开放初期大概70多万人,增长到现在大概超过8000万,按官方内部统计甚至可能超过一亿,到一亿三千万,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在18%以上。

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展开全文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①圣:这里指的是那些自己把自己当圣人的人和阶层。

都是些高高在上的人、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如现在的“公知”、“精英”、“专家”、“企业家”、“高官”……等。

②智:智巧、小聪明、投机取巧。

如:转基因、化肥、地膜、太空旅游、金融创新……等。

③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④文:法规、条文。

⑤属:归属、适从,这里应是指:人的心灵的依托、生命的本、源、基础。

⑥素:没有染色的丝,指朴素、朴实。

⑦朴:没有雕琢过、打磨过、装饰过的木料。

【翻译】:没有了所谓的“圣人”在忽悠人民;社会绝少那种投机取巧的行为,那样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

批判、揭露、弃绝那些假仁、假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于孝慈。

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了。

因此,用纵容这三种行为、追求这三种东西做为文化方向、改革方向,然后依此作为制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章程的依据,是不够的,是不足以管理好国家的(相反,会把国家、人民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定要让人的心灵有所归属、有所依托才行。

也就是说:要让人们能认清生命的意义,护住生命的本根,持定人类繁衍生息的本源。

要批判错误的文化思想、净化文化环境;使人们不要有过多的对生命没有意义的欲望和相互的争斗。

杜绝了那些歪理邪说,人们就可以保持无忧、无虑、纯洁、干净的内心;整个社会就会风清气正、健康、兴旺。

【解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这里的圣不是老子心目中的圣。

而是那些自以为是圣人的人,自以是最正确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他们都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如以前的君主、皇帝、高官……如现在的“公知”、“精英”、“专家”、“企业家”、“改革家”等。

这些“圣”的常用名词还有:机会主义、唯心义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排场、淫乱……这里的智是指智巧、小聪明、投机取巧。

《寄邹谦之书》其五心得感悟

《寄邹谦之书》其五心得感悟

《寄邹谦之书》其五心得感悟黄磊的简书关注2017.07.05 22:38* 字数3139 阅读2341评论4喜欢4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寄邹谦之书》其五心得感悟【原文】张、陈二生来,适归余姚祭扫,遂不及相见,殊负深情也。

随事体认天理,即戒慎恐惧功夫,以为尚隔一尘,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

若致良知之功明,则此语亦自无害,不然即犹未免于毫厘千里也。

来喻以为恐主于事者,盖已深烛其弊矣。

寄示甘泉《尊经阁记》,甚善甚善!其间大意亦与区区《稽山书院》之作相同。

《稽山》之作,向尝以寄甘泉,自谓于此学颇有分毫发明。

今甘泉乃谓“今之谓聪明知觉,不必外求诸经者,不必呼而能觉”之类,则似急于立言,而未暇细察鄙人之意矣。

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人聪明识见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

明明其说之已是矣,而又务为一说以高之,是以其说愈多而惑人愈甚。

凡今学术之不明,使后学无所适从,徒以致人之多言者,皆吾党自相求胜之罪也。

今良知之说,已将学问头脑说得十分下落,只是各去胜心,务在共明此学,随人分限,以此循循善诱之,自当各有所至。

若只要自立门户,外假卫道之名,而内行求胜之实,不顾正学之因此而益荒,人心之因此而愈惑,党同伐异,覆短争长,而惟以成其自私自利之谋,仁者之心有所不忍也!甘泉之意,未必由此,因事感触,辄漫及之。

盖今时讲学者,大抵多犯此症,在鄙人亦或有所未免,然不敢不痛自克治也。

如何如何?【心得感悟】读阳明先生的著作也有一些时日了,常常是以为颇有心得,然而一遇见事又会打回原形。

比如前些日子,我初学阳明心学,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魅力,便迫不及待在微信朋友圈、简书等媒体上发表个人感悟。

本以为会迎来一片赞誉之声,结果始料不及的是居然有一位平日里相处甚好的博士朋友回应我在炫耀自己的学问,让我是又委屈又难过。

我反驳说自己只是在个人的空间分享,而且只为传播正行正念,言谈中颇为不悦,情绪也很激动。

这种“秒杀”的情绪在工作、生活中屡见不鲜,事后虽有后悔且反思己过,然而再遇见自己不爽的事仍然会时有反弹。

神、仙、佛、圣、菩萨、罗汉都是神仙,他们有什么区别?

神、仙、佛、圣、菩萨、罗汉都是神仙,他们有什么区别?

神、仙、佛、圣、菩萨、罗汉都是神仙,他们有什么区别?我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解答一下这个提问。

首先,神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是人类在大脑之中虚构的一种想象,来源于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只要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个体,都可以冠之为神。

仙,佛,圣,菩萨,罗汉,这些称谓无论有什么样的不同,也不管信徒是不是承认,其实它们都是指的是神一类的超自然个体。

仙,就是“山里的人”,在道家理论之中,指的是远离俗世修炼得道者。

通常情况下,仙人是由人类修炼而成,动物修炼则是为妖。

道教认为,动物也是可以修炼成仙的,但需要先修炼成人,再从人修炼为仙。

少数动物修炼后虽然也称之为仙,比如“狐仙”,那是一种美誉,是对“狐妖”的美化。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虽然神和仙都可以统称为神,但仙是修炼自然法则,而神是修炼的力量。

菩萨和佛,是佛教的说法,本来仅仅指的是觉悟和脱离烦恼的人类,并不具有任何神通,但从公元5世纪开始,出于传教的需要,为了让知识匮乏和无知愚昧的劳苦大众更容易接受佛教,就需要对佛教教义改造,提升了菩萨和佛的“神性”。

菩萨和佛开始越来越具有神通,菩萨和佛,就是佛教之中的神。

与基督教这样的一神教不同的是,一神教强调“神创造了自然法则,神需要我做什么”,而佛教认为“神也需要服从自然法则;我如何摆脱苦难”。

佛教认为,人的苦难来源于人的欲望,为了消除欲望,就要设计一种淬炼心灵的冥想技巧,通过冥想感悟事物的本质是空虚的,既然是空虚的,就没有必要追求物质欲望,没有了物质欲望,人类就可以脱离苦难。

而菩萨和佛,则对应了感悟的不同阶段,佛家称之为“果位”。

佛是最高果位(无上正等正觉),可以觉悟因果(但依然不能彻底摆脱因果),而菩萨要弱一点。

这当然是错误的悲观主义思想,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需要指出,原始佛教即释迦牟尼认为,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其他任何人不能成佛。

这样的说法自然不能满足传教的需要,所以大乘派否认了释迦牟尼的说法,特别夸大了佛法的作用,强调一切众生皆可为佛。

稻盛和夫介绍

稻盛和夫介绍

稻盛和夫的主要著作

《稻盛和夫的哲学》、 《企业家成功之道》、 《追求成功的热情》、 《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自传》、 《活法》壹、《活法》貳、《活法》叁 《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等。
11
12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为何只有京瓷能够一直保持成功?” 稻盛和夫回答:“是由于他拥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并将 之于员工共享。” 企业经营是一定要有哲学的。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 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这套经营思想,并证 明了它是成功的。
稻盛哲学原点: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


任何经营行为者不得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 符合做人的道理。 判断标准基于人类与生俱有的良心,衍生自最基本 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不要撒谎、不要贪得无厌、 要诚实、要正直……”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人生 规范。 每个人都应遵守这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经营的指针, 这样经营就不会迷失方向,并能取得最后-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经营之圣,人生之师
企业家:白手起家创建京瓷和KDDI两家世
界500强企业,2010年2月又临危受命出任破产重建的 日航董事长
哲学家:创建了京瓷企业哲学,后又被称
为稻盛经营哲学,被季羡林先生称为“企业家兼哲学 家第一人”。
教育家:26年前设立“盛和塾”,成为
哲学对管理产生影响,不是通过物质来推动,而是 通过人心来体现和实现。
利他之心——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真谛

稻盛和夫用了50年的时间,倡导和实践他的 做人和经营哲学 —— “自利利他”。自利是 人的本性,没有自利,人就是去了生存的基 础。同时,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没有利 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 败。
灾难青春
出身贫困家庭 两次考初中不取 十三岁患肺结核 家屋被美军炸毁 考大阪大学落榜 毕业即失业 进了亏本十年的企业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基督信仰与中国转型赵晓:2004年,被评为“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2006年,被评为“中国地产界思想贡献人物”;2007年,被评为“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 汇丰银行一位高管说:“如果人是PC的话,那么信仰就是我们的Windows" 。

2008年,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海啸的袭来导致4位世界亿万富翁自杀。

在中国,此类事情也早已不绝于耳: 2008年4月29日下午,年仅41岁的资本大鳄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自杀辞世;7月19日,浙江云光泵阀公司老板朱吉光服毒自尽;8月12日,浙江一制药公司董事长在办公室上吊身亡;10月16日,湛江糖王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庞贵雄在其居住小区跳楼自杀……这些黑色的消息令人扼腕,联想到早已有之的中国企业家非正常死亡的长长名单,不得不让人们对企业家群体最基本的安身立命感到忧虑。

与此同时,人们也关注到,企业家们不仅追求财富,也越来越寻找心灵的净土。

--圣经说,财主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

如此警世名言,让古往今来的许多商人陷入深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而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灵魂需要安顿之所,生命需要意义之家。

基督信仰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企业家们的理想选择与归宿之一。

--记者:你曾发言指出,过去30年,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8%,总共增长了68倍,创造出世界经济变革的“中国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基督徒人数从改革开放初期大概70多万人,增长到现在大概超过8000万,按官方内部统计甚至可能超过一亿,到一亿三千万,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在18%以上。

什么是现代企业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什么是现代企业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精心整理
什么是现代企业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现代企业象个"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层层具足,同时是全方位的,具有整体性,
网络性,暗合现代物理学的"混沌理论"。

人类一切的行为或活动诸如文化、科学、经济等都要依存企业来互通有无,获取平衡,企业不再是个单一的,庸俗化
的"
心理素质的目标,除了内证和外学的涵养和德识之外,是要解决如何多快好省
地吃喝玩乐和人到中年的问题(生理上的早衰和心理上的"晚节")。

生理素质的培育:大脑的开发和静坐。

心理素质的涵养:读书、音乐、大脑的开发和静坐。

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才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个体的外王之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具足了健康与和谐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企业家,具足了内证与外学的涵养德识
成。

当企业遵循内圣之道,由生存阶段提升至生活阶段之时,企业此时的成败利益也就不再全属于企业,也不是私人所能专有,而是归之于社会公器,影响所及是社会大众,身为企业主导者就不容许为利益而不择手段。

亦即所谓:凡有私利之心便不可,如依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公益行为,持久之道)。

也就是如《庄子》所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焉。

此时企业家,凡事须抱持以利益之心服务于众人之事。

持此修养即是外王之道。

一起。

内圣外王之道是世界管理学的哲学源头

内圣外王之道是世界管理学的哲学源头

内圣外王之道是世界管理学的哲学源头翻阅近代管理史,人们更多的是在谈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日式管理科学,由于中国的积贫积弱,连像样的企业都没有,更谈不上管理科学了,只是到了现在,由于中国的崛起,才造就了一些谈不上有世界品牌的企业,由于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国的企业家们于是加入了学习企业管理的队伍中来,但他们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才是管理自己企业的灵丹妙药,于是一大堆管理大师的著作摆在了书架上,无论谈话和论坛,都是什么德鲁克、彼得、泰勒、法约尔、松下幸之助等等的西方和日本的管理理论。

但真正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并不得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企业的沦落,很多所谓的商业精英和学者都片面的归结到制度的原因,这固然或许有一些道理,但细细推究,由于丧失诚信和没有企业伦理而倒掉的企业与制度有何关系,就是在没落和腐朽的封建社会也没有丧失诚信,也有戒欺的企业伦理精神,我们的商业祖先范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三次将财富散还于民,用信义当上了文财神,这与制度有关吗?显然关系不是很大。

我们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摈弃其实是对我们企业家伤害最大的事情,我们的企业家在没有祖宗传承的做人做事的古训和哲学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他们没有自觉的形成一整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没有一个清晰明朗的哲学信念,所以每个人就是一个信仰个体,每个人都认为是自己神,中国的管理思想也是如此,企业家看似很虔诚的去学习管理科学和别人的管理经验,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在他们内心深处其实还是自以为是,所以在中国很难出现管理大师,所谓的管理大师也是做企业还可以并且有一定管理理论研究的企业家们,我们在研究国外的管理思想时,无论是西方的还是日式的,其实他的理论来源都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世界管理学的源头活水。

无论是德鲁克的任务、责任、实践的管理理论,还是波特的差异竞争论,还是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明茨伯格的战略和经理人角色及科特的领导与变革,归根到底这只不过是一些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已,这些手段和方法,其实在浩淼的中国传统哲学中都能找到与他们几乎一致的管理理论。

创业者与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创业者与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创业者与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创业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

也是许多人人生的追求。

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一个过程,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

来看看下面店铺为你带来的创业者与企业家精神吧,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浅谈创业者和创业精神论创业者之条件及发扬创业精神之因创业,简单理解,就是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事业。

提起这两个字,相信许多朋友会有种心神向往又有些心神不定的感觉。

的确,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第一就是为了生存,而且大部分人又希望自己能够有超越他人的生存环境和得到他人难以实现的成果。

而创业便是一条通向这块神圣圣土的小径,可面对险峻的高山和荆棘的丛林,一些人就会望而生畏,所以会产生这种矛盾之感。

因此,创业者这个荣耀的恩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拥有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得到这个光荣的头衔呢?饱满的激情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创业者的基石。

创业就像栽树,从准备创业起,就要对自己选好的项目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

所以,自己必须能够承受疲劳的折磨,并能够保持那种像火一样的激情,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爱和执着,永不放弃。

这样才能稳稳地扎在土地上,经得住狂风暴雨、寒雪冰霜的打击。

坚定地毅力和钢般的自信是创业者的加油站。

创业就是一次危险的攀登,正如攀登珠穆拉马峰一样。

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艰辛而又煎熬的过程,我们随时都会遇到障碍,而不得不停止前进。

当自己的团队在长期艰辛的攀登后,可以说已是精疲力竭,心身憔悴,可连山峰的一丝痕迹都看不到的时候,他们便对自己的决策和路线产生怀疑,那份坚定也会溜之千里之外。

而真正的创业者面对这种情况,反而会保持沉稳和冷静,并对正确的决策保持肯定的态度,在别人想放弃或停止的时刻,他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因为他明白,退缩便是最大的失败,停止会让自己遭受更大的痛苦,坚持才可迎来美丽的风景。

承受风险的定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创业者成败的关键。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和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战略重点不断文化进行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卓越到90年代的再造活动,21世纪将会转向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创造,那么我国当前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现状如何呢如何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呢一、理论综述“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在1800年左右他曾说过:"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在英语中,Entrepreneur即企业家意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当然,只有那些有创新思维并取得卓越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的上企业家. 企业家理论的创建应首推马歇尔和熊比特.他们共同特点是高度评价企业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贡献.马歇尔在其着名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家的作用.马歇尔认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供求情况,因而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而企业家则是消除这种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他们能够透过迷雾解决这种种难题.因此,企业家成为企业“车轮”的轴心,他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与此同时,企业家还是时间创造效用的主体;社会的进步,在理论方面是依靠研究人员和实业家,而在实际工作中则是靠企业家来完成的.因此,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是敢于冒险和易于承担风险.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则认为,传统经济理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仅限于抓住经济体系对外界条件变化的连续性适应过程,把经济的发展看成是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这些单纯的经济领域外的情况变化所带来的.熊彼特认为,所谓资本主义的固有发展,不是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过程,而是这种经济体系内部改变的适应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正是企业家的革新行为.企业家是支持、创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他提出了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的观点.经济学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企业家是“一个经营冒险事业的组织者,特别是组织、拥有、管理并承担这一事业全部风险的人.”由经济学可知,“企业家才能”是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四要素”之一.它对其他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进行“组织”,以形成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现代经济学的新增长理论,适应要素资本化的现实,将生产要素归结为劳动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在由这四个要素构成的生产函数中,企业家才能似被归入人力资本.如果仅仅认为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管理劳动,视其为人力资本也没有错.但是,企业家才能不是一种能够被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而是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稀缺程度很高的生产要素.二、对我国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渊源分析从经济根源上分析,企业家精神的生成与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这是勿容质疑的,但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精神”,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奋斗目的等,以及每个时代对此赋予的特殊性质.它表现为人的社会心态以及时代精神的发展,虽然也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法律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因素,但与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德国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即儒家思想,虽然可以视之为一种伦理体系和社会功能意义上的宗教,但由于其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因而无法开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无法提供企业家精神.这里姑且不论韦伯对新教伦理和儒教伦理估价的得失或偏颇,但他却揭示了企业家精神的生成与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既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又必定打上了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烙印.一方面文化传统的特质孕育企业家精神.以儒家伦理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及行为层面上均能提供丰富和升华企业家精神所需要的文化源泉.例如,溶入民族文化血液的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我们民族“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刚健自强,勇于创新;革故鼎新,创进不息的变易精神使中国文化千百年来高峰迭起,源远流长;兼容并包,开放整合的博大胸怀,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中,不断获取综合创新的活力,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而心系社稷的忧患意识则表现为对主体社会辨证的否定精神,对现实一种理性的怀疑,对传统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发展与重构,其思维方式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辨证过程,在怀疑、否定、批判的过程中,表现出创造的萌动与生成的欲望.中国传统文化上述特质及儒家伦理中还蕴涵的崇德重义、修身自律、宽恕谦敬、勇于奉献、勤俭节制等精神品格都是孕育以苦为乐甘冒风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敬业乐群追求成就的企业家精神取之不尽的宝藏,它与市场经济伦理相融合,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与企业家精神一致的契合点.另一方面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对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具有极大制约性.如“中庸”观念产生的竞争与反竞争的冲突;“半封闭”产生的保守与变革的冲突;“人伦、礼”产生的人治与法制的冲突;崇古与创造的冲突等等.因此,儒家文化传统虽然孕育却不能启动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经济的角斗场上,在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冲撞中,儒家伦理中消极、保守的一面会受到冲击、遏制,而积极、进步的一面会与市场经济伦理相融合,可以说,这种经过冲突、筛选、整合过的传统文化虽不会启动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却能以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由此产生的巨大道德力量去完善它、升华它,使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三、对我国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实质的实证分析在今年云南的弥勒论坛上,企业家的精神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企业家精神=冒险+理智樊纲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作为局外人,我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到底是什么平面来说,它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纵深来说,创新精神就是冒险加理智.冒险和理智是尖锐冲突的概念.任何创新都有可能不成功的概率,企业家至少在最初阶段或者某个阶段,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是具有敢冒险精神的.而要想使冒险能够成功并且创造出价值,还是需要理智,理智地、科学地分析所面对的市场的方方面面,客户、技术、竞争对手、发展趋势等.企业越做越大以后,理智的成分会越大.做企业是一种艺术,每一个具体情况都会有一种应变组合,我们理论家只能谈一谈,永远回答不出确切的东西.企业家身上60%是冒险精神,40%是理智,但是如果冒险精神降到20%,理智成分上升到80%就成了学者.郭凡生慧聪集团董事长:企业家精神是说不清楚的事情,像爱情一样,永远说不清楚,但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就是因为有了爱情,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有的人,也就是因为有永远说不清楚的企业家精神,也让我们所有的人准备从这儿再干一次.企业家必须有激情.他的三类人观念——“一类人有很好的企业家精神与管理能力,这种人叫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还有一类人,你在企业投了资,却没有能力参与经营,这种人叫具有企业家利益,但缺少企业家精神的资本家;还有第三类,既在企业管理,又在企业持有股权,才是我理解的真正企业家.”刘晓光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企业家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的企业家搞不好企业.另外,企业家精神还应包括个人价值的兑现和个人成就感.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是一个人,要追求利益.一方面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必须有个人价值的兑现,当然包括金钱的兑现.郑永刚杉杉集团董事长:企业家是经济动物,只要有效益的地方,他就会产生激情.当然,他也拥有社会责任感.同时,我觉得他就是要有冒险的精神.这就是企业家,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西部聚会的论坛的企业家.敢想、敢说、敢干张醒生亚信科技公司CEO:人的基本特征有一致性,企业家也好,经济学家也好,理论学家也好,他成功的基本要素有三点.第一,敢想.敢想是任何创新的基本源泉,如果张瑞敏在海尔豪华漂亮的工业园区只是想到海尔的一亩三分地,而没想到海尔走出去,自然没有今天的海尔模式;企业家仅仅有敢想的精神不够,还要敢说,把我们的理念、目标、心胸、想法说出来,实际是在影响社会,改造社会;最关键的是要敢干.敢想、敢说、敢干,这是毛泽东时代号召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三敢精神”,我把它拉回到现在企业的环境中做一次老生常谈,也算老话新说.邱建康云南红河卷烟厂厂长:我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是,自主创新、自主追求.■ 企业家=个人魅力点击科技的王志东认为:企业家关键在“个人魅力”.“企业家要有预见性,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王志东认为企业家还需要另外三条——感染力,即让企业中所有人都愿意去冒险和努力;创造规则和破坏规则;企业家要有韧性.“激情、感染、理性和韧性就是我理解的企业家独特性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要有一定的领导力,要有承诺与兑现.”有海归背景的陶氏益农中国公司总经理李雷认为一个企业家在资源分配上要重视个人诚信以及在平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企业家精神=偏执+盈利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许多企业家都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这些是一个企业公民应该履行的责任.如果谈企业家精神,应该说它有什么不同点.我认为,企业家与其他人的不同点是偏执,执着还不能说明问题.偏执里面包括执着,别人认为不可以,他却认为可以,不但要把组织能力变成可能,而且还要盈利.■ 企业家≠为富不仁郭广昌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做企业就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也要为自己、为员工创造价值.不要认为你所做的这一切为社会做了,社会就理解你,如果这样认为一定会头破血流.我做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修行成一个企业家:把荣辱放在一边,以进取的精神做理智的决策,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合作伙伴.■ 企业家=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王梓木华泰财险公司董事长:我认为,创新确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标志,但是它还只是一种表象,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我认为是追求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价值由客户、员工、股东三方利益组成,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家的精神.■ 企业家=“两恨文化”的解铃人艾丰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几千年来,这种文化在老百姓当中造就了“两恨文化”,恨富人,恨能人.富人家着火了大家特别高兴,能人倒台了大家津津乐道,都不痛心.由于恨富人、恨能人,大家都怕露富.“两恨文化”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两恨文化”害了中国,谁来解决我认为,解决“两恨文化”最积极的人群就是企业家,而且只有这个阶层能够完成这一使命.因为企业家又是能人又是富人,这“两恨”就是恨他们,“两恨文化”直接和他们碰撞,他们站在矛盾最尖锐、最集中的地方.如此一来,中国企业家既要创造财富,又要改变中国文化;企业家不必埋怨社会和他人,而要靠自己解放自己;要在大张旗鼓提倡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拿出勇气提倡实现个人价值.我认为,把追求社会价值和追求个人价值两种精神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国企业家最需要的精神.■ 企业家:热爱并不断学习徐荣凯云南省省长:企业家首先要有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另外,在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加速的时代,企业家如果不学习,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是企业家西进和企业家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外在环境,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的改革,没有政府来创造各种环境,那么企业家西进和企业家精神是无法得到发挥的.而政府首先应该做到公平,所谓的公平就是有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证,而不是靠你和省长、部长、处长的关系好不好.■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必须在位赵民北京新华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我觉得企业家精神有一条,就是说你必须在位,你必须有对企业资源的控制.政治家如果退休了,他对决策仍有影响力,他仍有决策权.而一个企业家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创办的企业就不能决策和投资了,就不再是企业家了.从论坛中企业家的实际认识可知,创新、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企业家来说永远是必须具备的,但毫无疑问,在大转型的年代,企业家的精神还会继续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四、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于企业家,需要有战略家的智慧和眼光;应具有创新精神和逆向思维能力;应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尊重员工、善于授权、创造一公平竞争的环境、具有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牢固树立时效观念.市场经济呼唤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一大批职业化的经理人才.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企业家应该具有思想的超前性和创造性,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改革意识和群众观点.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应该具备几方面的基本素质.风险意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风险,为了使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求得新的发展,有时还得负债经营,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风险意识.敬业精神.企业家应该把经营好企业当作自己一生的职业和毕生的追求,如果把当厂长经理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世界着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是现代企业制度对经理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统帅本领.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正确处理人和物、人和事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需要有统帅和支配生产要素的强大本领,而这些本领的获得主要是靠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的影响力.在形成产生企业家人群后更需要有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为,其意思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当然,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内容颇为丰富的概念,这些内容与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气质相联系,如对利润的永不疲倦的渴望与追求,永不枯竭的旺盛的与市场对手不懈竞争的欲望,等等.企业家精神象征着一种与普遍人明显区分的个人禀赋.这种禀赋使企业家成为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进使命的主要承担者.要深刻理解企业家精神,有必要说明企业的组织形式.我们知道,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是古典企业组织,而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的观点,从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最深刻的原因是后者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现代工商企业的成熟过程”.这“管理的有形之手”则充满着企业家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其表现形式或许还不尽相同.譬如,中世纪欧洲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宗教价值优先为特征,在这样的价值体系里,能否蒙受上帝的恩宠是生活的最终目标,因此,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精神,即近代欧洲企业家所独具的“精神气质”以新教伦理为基础,认为“倘若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这样一来,对近代欧洲企业家而言,财富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象征,因此财富积累得越多,就表明他们越接近个人追求的目标——更多地得到上帝的恩宠.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产权制度的建立、经理阶层的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商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家精神包括学习精神、创业精神、思考精神、求实精神、拚搏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牺牲精神.这使企业家精神成为体现企业凝聚力必不可少的充要条件.而创新意识则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和精髓,这里的“创新”指两个方面: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管理变革能使企业运作高效、严谨,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产品推陈出新,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企业家精神又反映了企业家的经营能力、魄力和领导水平,而且它也是克服困难的动力和企业发展的源泉.因此,企业家也就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和具体的组织工作带领企业员工前进.企业家、企业家才能从何而来经验事实表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企业家,其创业、创新的决策能否成功,大体取决于两类因素:个人性格特质和外部环境条件.也就是说,社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使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无障碍地出来创业,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从而获得与其才能对应的成功.这里,外部环境条件有双重意义:能否使这个要素来到市场;能否使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因此,这里的外部环境是,低门槛的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离开了这两个条件,企业家才能一筹莫展.道理十分简单:首先,开始创业的人,是无法进入门槛过高的市场的,尤其是那些人为设置的过高门槛;其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要素只有来到市场并进行等价交换,才能充分表现并实现其价值.因此,设想没有公平、公正、公开或“三公”不够,例如,存在有政府支持的市场强势,企业家才能如何得以脱颖而出,又如何能够大展身手在理解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同时,需注意两点:1商学院培养不出企业家精神有人曾经要用科学方法来分析企业家精神,从中提炼出科学地、成批量地生产企业家的方法.我相信,这种努力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就仿佛语言文学系培养不出作家.其实企业家精神跟一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科学知识、甚至从书本学来的经营管理知识之间,其实是不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的.从商学院偶然可能也会走出若干企业家,但大多数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却并非毕业于商学院.事实上,商学院培养出来的,基本上是合格的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研究社会学或政治学的人更愿意将他们称为“企业官僚”.原因在于:企业家精神与包括经营管理知识在内的科学知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东西.文化科学知识经过人类的积累、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系统化、形式化的体系.它们是可以用精确的语言描述的,它们被记载在书本上、百科全书中,通过教育体系,这些客观的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们的.然而,企业家精神却似乎难以系统化、形式化,似乎不是一种可以通过书本、通过课堂传授的知识.捕捉利润机会、发现利润机会、利用利润机会的那种直觉、那种敏感、那种天赋,是没有人可以教授的.这些东西是超乎理性之外的,是哈耶克所说的那种“理性不及”的东西.2政府的角色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制造企业家,而是创造由市场发现企业家的制度环境.这样的制度框架其实就是宪政.保障人身自由,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到他认为合适的地方、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从事适合于他的职业,也就是说,人人享有创业自由;保护私人财产权,为潜在的企业家提供最充分的激励;最大限度地让市场竞争决定资源的配置,让市场向每个人分配机会,只有这样的分配,才能够发现最合适的企业家.哪个国家的制度最能激励企业家涌现、激励企业家冒险创新,哪个国家的市场就有活力,财富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五、结论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意识,能有效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把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融为一体,能勇于承担经营风险,并善于利用风险开拓创新,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专家.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企业家,其创业、创新的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个人性格特质和外部环境条件这两类因素.也就是说,社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使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无障碍地出来创业,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从而获得与其才能对应的成功.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其核心是创新、知识分享与冒险.一方面企业家需具备相应的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是在企业家群体产生的基础上培育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家精神已由个体企业家精神过度到公司企业家精神,最终将是社会企业家精神.。

圣经原则与企业文化

圣经原则与企业文化

圣经原则与企业文化(第11期)文/曼德编者按:当代基督徒企业家的呼召与使命之一,就是按照圣经原则建立企业文化。

如果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充满了不诚信,假冒伪劣,为了经济效益而不择手段,为了利益得失而不爱护员工,甚至完全无视员工生命品格的建造,这样的企业是绝对不能荣耀神的。

以《圣经》为根基建立的企业文化有五个原则:重视契约与制度,视工作为天职,彰显基督的爱,注重员工生命的建造,明确的优先次序。

本文作者对华夏人集团和贝克特公司的案例分析,可以带给各位基督徒企业家更多的借鉴和启发……作为一名基督徒企业家,必须要承担在企业里建造以《圣经》为原则的企业文化的伟大使命,这是上帝在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托付。

本篇中将分析的是关于企业文化的更新,即基督徒企业家如何把企业文化奠定在《圣经》的根基上,使之成为一个基督化的企业文化。

这些年我走访过许多已经把企业管理和文化奠定在《圣经》根基上的基督化企业,我发现这类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我们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来看《圣经》原则的企业文化。

案例1:沈阳华夏人集团有限公司很多人都知道这家公司,规模庞大,买下了沈阳棋盘山的半个山头。

除了酒店业,还从事园林建设,业务收入可观。

它在中国确实是首创,真正把企业文化建造在《圣经》的磐石上,真正把酒店的经营和教会的缔造结合在一起。

华夏人的企业文化华夏人宣告——我们是信仰上帝的企业;华夏人宗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菜肴和服务,尊重职员和顾客,并协调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环境破坏;华夏人口号——清洁;华夏人誓言——每增设一家企业,便造福一方乡土;华夏人目标——把福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上帝爱中国的见证;华夏人座右铭——年轻时一起创业,中年时一起发展,老年时一起幸福地度过一生,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这就是华夏人企业明确的文化总纲。

集团当然要赚钱,但是赚钱之上有更高的目标--把福音传到地极。

所以华夏人参与了大量的中国福音宣教事工,还在北京建立了文化传播公司,专门从事福音书籍的出版。

神仙佛圣辨析

神仙佛圣辨析

神仙佛圣辨析神仙佛圣辨析陈立扬“神仙佛圣”这四个名词都可以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超凡脱俗的人物”,并且经常连用,作“神仙”,“神佛”,“神圣”等,科学上很难界定它们的区别。

从宗教和神话的角度,我们还是可以些许界定他们的不同的。

一.神宗教和神话中,称“大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为神。

”神为精神物而非现实物,是人类的守护者,没有等级之分,不像仙那样闲散自由,但有不同职责。

能庇护各种灾难,能满足人的欲望,能惩罚世间邪恶。

东方的神都是正义之身,西方的神则有善有恶。

神分为天神,地神,鬼神三种。

成为神有先天尊神和后天封神两种。

成为神,不需要宗教背景,不需要像“仙”那样修经炼术,只要有缘,多行善事,受到百姓尊敬,都可以在死后被封为神。

仙“仙”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

广义的仙有五种: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这是遵循强弱顺序排列的。

天仙的概念很广,大多是在天地间被自然孕育而成的;地仙是自己修行得道,而又不放弃在人间的一片土地和肉身;神仙是最为常见的,多用于泛指;人仙是修行得道的仙人;鬼仙很少,大多是机缘巧合或本身就是修行中人,而倒霉屈死的鬼。

他们都与道教有密切的关系。

成仙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被动成仙,或受仙人点化,或被仙人仙气感染,或服食道家仙丹,或吸天地灵气而成;其二是主动修炼,当他们信奉道教,修炼正宗法术,行善积德,其中有缘的人就可以成仙。

这里,不得不说那些修炼旁门左道,走火入魔的,反而成了妖怪。

“仙”不同于“神”的是:“神”是先天存在的,不能通过后天修炼而成。

佛“佛”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也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

世人往往将“神佛”混为一谈,佛教中,佛不是神,而是公元前六世纪人,姓乔达摩,名悉多达,释迦族,故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佗的简称,古时也写作浮屠,或浮图。

佛是智慧的化身,具“一切智”:明了宇宙的一切;具“道种智”:明了宇宙万象;具“一切种智”:明了宇宙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作为企业家的“经营之圣”和作为企业家的“经营之神”有什么区别的话,我认为他们的区别并不在于业绩上、成就上。比如,如果让张瑞敏当初去屠宰厂当厂长,可能他在屠宰和肉制品这个行业做出的业绩也不过就是万隆今天取得的业绩。那么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我认为,“圣”与“神”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理念方面。
因此,如果一个公司在批评文化和批评理念上与韦尔奇领导的GE公司有较大的差异、与张瑞敏领导的海尔公司有较大的差异,往往不仅会导致一些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还会导致一些管理人才的损失。
最后,我想强调一个问题,即无论是被人们认为是“经营之圣”的企业家,还是被人们认为是“经营之神”的企业家,他们首先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有时候,“经营之神”犯的错误可能比“经营之圣”还要大。在有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有时候“经营之圣”的所作所为,要比“经营之神”高明得多!
从海尔和双汇两个公司解决具体的组织创新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做法上,可以看出作为“经营之神”的张瑞敏和作为“经营之圣”的万隆在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尽管他们的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能力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问题,并使企业获得巨大的成功,他们都达到了大体相同的管理目标。只是他们在“管理理念”上的这种差异不应当被忽视,否则就无法区别什么是“神”,什么是“圣”了。
海尔股份1993年11月19日挂牌上市后,截止到2005年12月,在12年内累计向股东派现分红总额为15.4255亿元,仅相当于它从股票资本市场融资总额31.6083亿元的约50%,比双汇股份低得多。但这在中国的A股市场上已经相当不错了。海尔股份的一个重要失误是利用增发新股募集到的18亿元现金去收购净资产只有几个亿的海尔集团洗衣机事业,结果导致海尔股份每股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股价也由收购洗衣机事业前的20元以上,下降到现在的每股三块多钱,海尔股份的股东蒙受重大损失,海尔股民更是亏损惨重。
从“殊途同归”地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差异上,我们究竟可以发现在企业“经营之神”与企业“经营之圣”之间,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什么差异呢?
他们之间的差异,借用杰克·韦尔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坚持“在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之前就进行改革创新”;另一个则是“在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时才进行改革创新”,并且能够取得改革和创新的成功。
但是,他们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理念方面的差异,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关于公司文化的“语言”、“文字”的表述方面的。因为在关于企业文化的“语言”和“文字”表述方面,几乎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轻易地做到与海尔集团一个样子、与双汇集团一个样子。道理很简单,你从形式上把人家海尔、双汇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的那些“语言”、“文字”照搬过来就行了嘛!
如果“在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时还是不能进行改革创新”,或者虽然“在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时能够进行改革创新”,但是已经太晚了,不可能取得成功了;那么这样的企业家,无论他曾经取得过多么大的成就,肯定就没有资格被称为“经营之圣”了,当然就更不能被称为“经营之神”了,他只能是“人”这样一个档次的企业家。对“人”这个档次的企业家来说,有成功,有辉煌,也有失败,也有失误,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属于“人”这样一个档次的企业家的。
比如,我认为我多次去实地考察学习过的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先生,就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企业家,他完全无愧于“经营之神”的称号。他与万隆先生在同一年担任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小型“大集体”家电企业的厂长,只不过与万隆所在的行业不同。万隆所在的屠宰和肉类加工行业,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的个体私人企业、民营企业;而张瑞敏所在的家电行业,从他上任时起,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强大的国际跨国公司。张瑞敏领导的海尔集团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击败了作为竞争对手的所有国际跨国公司,而且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在完全竞争领域中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中国企业,并将很快会进入世界500强。这的确是千百年来,让中华民族最自豪的事情之一。
为什么在双汇集团,万隆没有能够做到“在必须进行组织创新改革之前就进行改革创新”呢?而只能做到“在必须进行组织创新改革的时候,才于2001年年底成功地进行了组织创新改革”呢?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在“批评文化”这个问题上,当时双汇集团与海尔集团还是有不小的差异的:张瑞敏对下级的批评从不迁就,而万隆董事长对当时双汇集团主管业务的领导人的批评常常过于迁就;海尔的同级管理人员之间相互开展批评没有多少顾虑,而双汇集团当时同级管理人员之间要开展批评往往顾虑重重;在海尔集团下级批评上级顾虑不多,无需客气,而在当时的双汇集团,下级一般不敢批评上级,尤其是在谢总领导的业务部门,更是没有人敢批评他。正是这种在“批评文化”、“批评理念”、“批评氛围”上的差异,使得双汇集团在当时不能像海尔集团那样真正做到“在必须改革创新之前进行改革创新”,而只能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问题暴露出来了,年度经营目标无法实现了,给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了,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时候了,才坚决地成功地进行了2001的改革创新和整顿。
比如,海尔集团和双汇集团都有一个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股份公司,双汇股份给投资者的回报就比海尔股份给投资者的回报高得多。
双汇股份1998年12月挂牌上市后,截止2005年12月底,在7年内累计现金分红11.7亿元,相当于从股票资本市场融资总额9亿元的130%。除了现金分红外,双汇股份还多次高比例向股东转增股份,并且由于始终保持良好的业绩,多年来股价始终保持在上市当天的挂牌价12元之上,股东获得了极大投资回报,这在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是极为罕见的。
作为企业“经营之圣”的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与作为企业“经营之神”的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他们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上实际体现出来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体现出来的观念与理念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双汇集团就发生了2001年年底那种激动人心的以企业组织创新为内容的整顿,在很短的一两个月时间里,一些组织机构和许多人的职能、职务、权力、责任、利益发生了重大调整。这次组织创新和整顿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没有增加任何新的生产能力、没有增加一分钱的投资和资金、人员还相应减少的情况下,与2001年相比,双汇集团2002年净增2个多亿元的利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这次以组织创新为内容的改革整顿之前,公司一年至少损失了(少赚了)2亿元的利润。
正像外国的“经营之神”杰克·韦尔奇和松下幸之助也曾经犯过一些错误一样,中国的“经营之神”们也会犯一些错误,有一些失误。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和改变他们作为最杰出的企业家的声望和历史地位,在我的心目一些具体决策管理问题上也有一些失误,但是相对于他的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每日每时创造着的海尔集团的经营管理奇迹来说,我仍然认为他无愧于“经营之神”这一崇高的荣誉,仍然认为他是杰出企业家中的杰出企业家!
所以,从双汇A股公司和海尔A股公司的业绩和市场表现来看,从万隆和张瑞敏对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决策管理来看,万隆这个企业家之“圣”,远远比张瑞敏这个企业家之“神”要高明得多!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万隆对股东更负责任,在对待股东和投资者的问题上没有犯错误;张瑞敏则在对待股东和投资者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失误,做出以18亿元现金收购净资产几个亿的洗衣机事业这项决策明显损害了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更进一步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为什么在海尔集团,张瑞敏能够做到“在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之前进行改革创新”,能够将包括组织创新这样的改革创新变成海尔的日常工作,而无需周期性进行整顿式的激动人心的改革创新?因为海尔集团建立了“上级批评下级从不迁就”,“同级批评同级没有顾虑”,“下级批评上级用不着客气”的批评文化氛围,这种健康的强大的“批评理念”使得许多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发现在苗头,发现在事前,从而有可能实现“在必须改革创新之前进行改革创新”。
如何区别企业家中的“神”和“圣”?
—关于如何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评价企业家的谈话之二
(王在安 2005-11-20)
彭晓曙:
在你心目中,“经营之圣”是哪些人?在你心目中,“经营之神”又是哪些人?你觉得他们的差异是什么?
王在安:
唉呀!这可是个一句话说不清的问题,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了,看报少,看书少,只关注自己那一点点具体工作,我最爱读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自己的工作这本“书”。但是,就从我所了解的极为有限的信息来看,在全球企业家中,我心目中的“经营之圣”可能会有上百人,我心目中的“经营之神”可能会有十多个人。
比如,我认为我的好朋友,我直接为之服务过的双汇集团的董事长万隆先生,就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企业家,他完全可以无愧于“经营之圣”的称号。你想想,一个自从20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连续亏损26年、资不抵债的小型国营屠宰厂,在万隆临危受命担任厂长后,起死回生,迅速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亿资产,数万名员工,年销售额200多亿元、年利税20多亿元的中国最大、亚洲最大的屠宰和肉类食品加工制造企业集团,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类似2001年年底的这种以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激动人心的整顿,在海尔集团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按照张瑞敏的价值观和理念,企业组织创新应当是一种日常工作,应当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工作,没有必要等问题成堆了,不得不去解决了,再通过“整顿”来集中地去解决它;或者由于长期掩盖矛盾,终于导致企业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甚至发生重大损失时,才不得不下决心进行整顿,进行组织创新,进行重大的机构调整和人事调整,进行重大的权力、责任、利益、风险的再分配,进行激动人心的改革。
查看 王在安 的所有文章
如果一个企业家能够像杰克·韦尔奇那样,在公司大力倡导和推行“在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之前进行改革创新”的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文化和批评理念,不仅可以极大地避免和减少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损失,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一批干部,培养锻炼一批干部。比如,在2001年双汇集团以组织创新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整顿中,失去职务并离开双汇集团的谢振西实际上是一位管理魄力和执行能力很强的人,在双汇集团高级管理人员中,原来的年薪和权力都是仅仅次于董事长万隆的,也是万隆非常信任的人。但是他的一些经营管理理念是错误的,这导致他在工作中必然犯错误,无法实现业绩目标。如果他在位的时候,能够经常得到万总和员工及时的严厉的批评,特别是能够得到他的下级的及时的批评,他就有可能及时地纠正错误,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按照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继续为双汇集团做出贡献。但是,事实上他长期不能得到来自董事长、董事会、同级高管人员、下级员工们及时的、有力度的、严厉的批评,结果致使他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改正了,或者就没有机会改正了。所以,在2001年年底双汇集团的组织创新整顿之后,谢振西和他领导的业务团队中的一批主管和骨干失去了领导职务,并且陆续离开了双汇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