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主编:栾学刚《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维修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了解机器的组成;熟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掌握机器的组成。

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

了解零件的强度。

了解摩擦和磨损。

2.机械零件的精度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术语、定义和相互关系;掌握孔和轴的概念;尺寸的分类定义;了解形状公差项目和基准的选用:3.杆件的静力分析掌握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掌握平面受力时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平面受力的特殊情形。

4.直杆的基本变形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了解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了解扭转的概念。

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扭转的计算。

熟悉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切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了解抗扭截面系数的计算。

了解直梁弯曲的概念。

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掌握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熟悉梁的强度计算。

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

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5.工程材料掌握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 通过对液压和气压传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应熟悉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应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树立工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创新精神二、课程基本要求:机械基础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通过对机构和零件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应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构件基本变形和强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钢的热处理方法的学习,应了解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 通过对常用机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的学习,应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动作的能力● 通过对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和标准的学习,应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3、课程任务: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金属冷热加工工艺、公差配合与互换性、液压传动基础知识;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

初步掌握机械动力学某些基本知识。

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和维护等,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及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获得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

适用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 《机械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机电和近机、非机专业的必修课78本大纲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各专业《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2、课程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基础、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等内容。

选用教材:〈机械基础〉 顾淑群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基础学 时:三、《机械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TOPIC 14 轴瓦结构和轴承材料了解轴瓦的作用,轴瓦的分类,工作的条件,所选的材料轴瓦的作用,轴瓦的分类,工作的条件轴瓦的作用,工作的条件讲授2TOPIC 15 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知道滚动轴承的构造、工作的条件和方式,以及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工作的条件和方式,以及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类型代号讲授2TOPIC 16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掌握轴承的轴向固定方式,了解轴的支承结构形式,熟悉滚动轴承的配合。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7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基础二、教学对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三、学时:总共120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60课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类别: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属性:必修课五、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骨干和技术基础课程。

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和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和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通用零部件及其传动的原理,初步具备设计普通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分析的能力。

并为学生在设备的正确使用、设备的故障分析、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着重体现“基于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点分析和传授;实践教学方面着重于职业能力分析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学生通过两个学期(总共12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60课时,实践教学60课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常用机构的能力;2、初步掌握机械中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简单设计计算方法;3、初步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4、获得机械工程实践技能的初步训练;(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求(1)掌握机械设计一般知识、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规范和标准;(3)掌握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4)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须达到的专业技能要求(1)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初步具有设计计算、零件结构设计和测绘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应用CAD绘图技能等;七、教学总体安排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课时为120课时(含实验和实训),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开课,其中第二学期60 课时:理论教学47学时,实践教学13课时。

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l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基础知识汽车站机械传动与常用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

具体内容包括链动与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平面曲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理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基础、轴系零件,连接,液压与气压传动等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耍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汽车常用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汽车专业课提洪必要的机械知识。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掌握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2)具有对汽车各类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及常用维修机具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的能力,(3)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机械高计工具书进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4)掌握—殷机械零件的结钩和标准,及其强度和刚度校核的基本知识。

(5)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概念.熟悉液压与气压元件,掌握典型汽车回路的工作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救师应以汽车上所用到的机械为主开展教学,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各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面面俱到(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机构模型、到生产现场参观等多种直观形式进厅教学二、课时分配表注:本课时分配表适用于招招收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级技工学校,对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3年制高级技工学校, 本课程的学时为了120学时各校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行当调整各模块的课时数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模块一链传动与带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链轮与链条的结构、类型和特点3掌握带传动的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4熟悉带传动的有关计算、安装维护和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课题一链传动课题二带传动教学建议1本模块重点是V带传动的原理、传动比及其特点2使学生掌握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及V带标记,3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带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扩大学生的应用知识面模块二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掌握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渐开线的形成,熟悉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3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和其他类型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啮合条件.了解它们的应用场合4了解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与齿轮材料的选择方法5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教学内容课题—齿轮传动概述课题二直齿圆柱齿轮课题三其他类型齿轮传动课题四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课题五蜗杆传动教学建议1车模块重点是直齿圆柱齿轮的主委参数几何尺寸和齿轮传动传动比的概念2对其他类型齿轮传动只作一般性介绍.在讲到斜齿轮时注意讲清楚有关的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3使学生了解齿轮传动及蜗歼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4尽可能用直现教具进行教学,模块三轮系教学要求1熟悉定轴轮系的概念,应用及轮系的表达方法。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与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全面介绍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术语和专业技术;- 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和评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3.1 第一章:机械工程概述- 3.1.1 机械工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3.1.2 机械工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3.2 第二章:力学基础- 3.2.1 矢量力学- 3.2.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2.3 动力学基本定律3.3 第三章:材料力学- 3.3.1 弹性力学- 3.3.2 塑性力学- 3.3.3 疲劳与断裂力学3.4 第四章:流体力学基础- 3.4.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和假设- 3.4.2 流体静力学- 3.4.3 流体动力学3.5 第五章:热力学基础- 3.5.1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3.5.2 热力学过程与循环- 3.5.3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3.6 第六章:电气与电子基础- 3.6.1 电路基本概念和定律- 3.6.2 电机原理与应用- 3.6.3 传感器与自动控制4.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教师以PPT和板书的形式,结合实例进行课堂讲解;-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工程实验,培养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系统的初步设计和实施。

5. 考核评价方法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考核:-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综合评定;- 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期中考试:对上半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笔试和计算题等形式的考核;- 期末考试:对全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包括理论和计算题。

中等职业学校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中等职业学校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学校教研讲稿
教育部二○○九年五月四日颁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

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在认真总结上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覆盖专业面广、规范性要求高的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已将新修订的9门教学大纲印发,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新大纲自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

1.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3.中等职业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教学大纲
4.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教学大纲
5.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6.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7.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大纲
8.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教学大纲
9.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
以上文件电子稿已经放到学校FTP上。

各教研室要根据专业需要,结合制订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这些课程在支撑后续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中的基础作用。

后面学校还要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新大纲的能力。

在实施新大纲过程中,有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请报教学研究室。

2010年10月15日。

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机械技术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机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机械技术基础概述–机械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机械技术的应用领域2.机械性能与材料力学–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力学基础知识–材料力学基础知识3.机械元件与机械零件–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功能–机械零件的分类和选用4.机械制图与CAD/CAM技术–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方法–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5.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及其特点6.机械测量与质量控制–机械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机械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7.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机械设计中的考虑因素8.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机械工程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工程创新的原则和实践案例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机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学习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考核方式1.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机械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机械设计项目,并进行设计报告和现场展示,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平时表现: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学习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技术基础教程》- 夏广仁,机械工业出版社2.《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程》- 李志彬,清华大学出版社3.《机械技术基础学习指南》- 张亚民,高等教育出版社七、教学资源1.机械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适用层次:高起专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考核形式:考试所属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工程材料》、《计算机文化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一、课程简介《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及主要工艺方法,分析了制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其发展趋势。

为学习者解决机械制造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课程学习需要掌握的前续知识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学、机械制图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开展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主要进行机械产品的制造方法、生产工艺和加工质量控制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产制造观念,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将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模块一:机械制造概述具体包括机械的概念、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制造的基本环节和现代制造技术等内容。

主要介绍机械的定义、机械产品分类、自动化制造系统、零件的生产过程和装配过程、机械加工方法和数控技术等相关概念。

一方面让初学者对机械制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掌握机械产品的分类、自动化制造系统、零件的生产过程和现代加工技术,熟悉机械产品加工方法,了解CAD/CAM/CAPP/CAE/PDM技术。

模块二: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选用具体包括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选用等内容。

本部分是机械产品生产制造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是机械加工的基础之一。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引言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3. 能够运用机械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综合素质;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制造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1)力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刚体力学;(3)运动学基础;(4)动力学基础。

2. 材料力学(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3)材料的断裂和疲劳。

3. 机械设计(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零件的设计与计算;(3)轴系设计;(4)传动装置设计。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1)CAD/CAM技术概述;(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三维建模与工程图形学。

5. 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实验;(2)作业与设计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讲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践操作:开展实验教学和设计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机械基础学科的掌握情况。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英文名称:课程类型:课程设计学时学分:2周2学分适用专业:管理学院各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和任务是;1、综合运用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金工生产实习的实际知识进行设计实践,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扩展。

2、在设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通用的一些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计,使学生在计算、绘图、运用并熟悉设计资料(包括手册、标准和规范等)等方面进行一次基本技能训练。

为全面提高工科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依赖教师,更不能照抄照搬或互相抄袭,应坚持严肃认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启发学生思路,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和解决途径,解答疑难问题及检查设计进度。

2、贯彻“边分析、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涉及多种加工工艺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关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来确定加工工艺路线、零件毛坯尺寸和结构、加工方法等。

因此,在设计中应边设计、边检查、边修改。

害怕返工、单纯追求进度或只图图样的表面美观,都是不可取的。

3、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有利于零件的互换性和加工工艺性,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加快设计进程。

因此,设计中要尽量采用标准和规范。

4、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设计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善于掌握与利用已有资料,是学习前人经验,提高设计质景的重要保证,也是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23年《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工程材料性能,能够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2. 了解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3. 掌握常用机械的安装、调试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

4. 了解常见机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 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

2. 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3. 结合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关注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科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入门课,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未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机械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机械零部件的图纸阅读,简单机械的组装和拆卸;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机械原理1.1 力学基础知识1.2 运动学基本概念1.3 动力学基本概念1.4 静力学基本概念1.5 能量原理和动能原理1.6 力结构分析2. 机械设计2.1 零件图纸的基本要素和构图方法 2.2 机械零件的尺寸和公差2.3 零件装配和组装工艺2.4 常用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2.5 机械传动和控制3. 实践教学3.1 机械实验室实验3.2 机械装配实践3.3 设计和制作简单机械项目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将重点讲解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方法本课程将通过书面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其中,书面测验将占50%的成绩权重,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将占50%的成绩权重。

通过这些评估手段,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程褚华.机械工程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 陈传礼.机械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七、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教室和实验室场地以及学习资料。

学生可以在教学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将由机械工程系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机械工程实践经验,并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机械工程原理和应用,为将来深入学习机械工程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2. 理解机械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工程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a. 机械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史b. 机械工程的重要概念和术语c. 机械元件和机械系统的分类和结构2. 机械力学a. 力、力偶和力矩的概念与计算b.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c. 刚体力学和刚体运动学d. 牛顿定律及其应用3. 机械工程材料a. 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b. 非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c. 材料力学基础d. 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原则4. 热力学基础a.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b. 热力学过程的分析和计算c. 热力学与机械工程的应用5. 流体力学a. 流体的基本性质和流动规律b. 流体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c. 流体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四、课堂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概念。

2. 实验实践: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进行机械实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讨论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问题。

4. 课程设计:安排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机械工程问题,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程考试:进行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课程完成实验报告,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

六、参考教材1.《机械工程基础》(第三版),作者:XXX2.《机械力学导论》(第二版),作者:XXX3.《材料力学基础》(第四版),作者:XXX4.《热力学与热工学》(第五版),作者:XXX5.《流体力学基础》(第三版),作者:XXX通过学习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学生将在机械工程领域建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应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获取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机械零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原理;3. 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零件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4.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械设计的性能和可靠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1)机械设计的概念与分类(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机械零件的功能、特性和要求2. 机械零件的设计(1)标准零件的选择与使用(3)轴类零件的设计与计算(4)轴承的选择与安装(5)齿轮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 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2)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3)有限元分析与性能评估4.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实际机械设计案例的讲解和分析(2)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项目实践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授、实例演示、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目:(2)《机械设计与制图》(3)《机械CAD设计与计算》(4)《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设计实践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个机械设计项目,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和实物展示。

七、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期的周数和课时安排,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覆盖,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

八、其他注意事项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CAD软件操作能力。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辅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 学生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
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
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 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以便互相学习和交流。
根据机械零件的特殊要求,选 择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
陶瓷等。
复合材料
根据机械零件的综合性能要求, 选择复合材料,如金属基复合
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材料选择原则
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工艺性能 良好、经济性合理和环境友好。
03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轴承与轴的设计
轴承类型与选择
了解各种轴承类型、特点及应用 场景,掌握轴承选择方法。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 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进行课程设计答辩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就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 计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答辩,以便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设 计能力和水平。
课程设计总结与反思
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等方面的总结, 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学生未来学习方向建议
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理论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相关的 理论知识,掌握更加扎实的设计基础。
关注机械设计前沿技术 建议学生关注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技 术和发展趋势,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
态度。
拓展现代设计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 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设计 能力和水平。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和非机类各专业的一门通用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必要准备。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几种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计算的基本能力。

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革新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常见的几种机械传动。

2、掌握常用机构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和计算。

3、了解常用轴系零件的类型、结构性能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课程内容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机械基础》的课程性质、内容和基本任务。

2、掌握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运动副的概念及应用特点。

3、机械传动的分类【教学内容】1、课程概述2、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3、运动副4、机械传动【教学重点】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运动副的概念及应用特点。

【教学难点】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一章带传动1-1带传动的组成、原理和类型【教学要求】1、了解带传动的组成、掌握带传动的原理和传动比2、了解带传动的类型【教学内容】1、带传动的组成与原理2、带传动的类型【教学重点】带传动的传动比【教学难点】带传动的原理1-2V带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V带传动及其组成2、掌握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的计算3、了解V带传动的特点、安装及张紧问题【教学内容】1、V带传动的组成2、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3、V带传动的安装维护与张紧【教学重点】V带传动的传动比、包角和带长的计算【教学难点】V带的使用1-3同步带传动简介【教学要求】1、了解同步带传动的特点2、了解同步带传动的应用【教学内容】1、同步带传动的特点2、同步带传动的应用【教学重点】同步带传动的原理【教学难点】同步带的使用第二章螺旋传动2-1螺纹的种类和应用【教学要求】了解螺纹的种类和应用【教学内容】螺纹的种类和应用【教学重点】螺纹的种类【教学难点】螺纹的应用2-2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教学要求】熟悉并掌握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教学内容】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教学重点】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的理解【教学难点】螺距与导程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2-3螺纹的代号标注【教学要求】熟悉常用螺纹的代号标注【教学内容】普通螺纹的代号标注梯形螺纹的代号标注管螺纹的代号标注【教学重点】常用螺纹的代号标注【教学难点】公差带代号的理解及螺纹配合的标注2-4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教学要求】掌握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和传动时转速与位移速度的关系【教学内容】1、普通螺旋传动2、差动螺旋传动3、滚珠螺旋传动【教学重点】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和传动时转速与位移速度的关系【教学难点】螺杆(螺母)移动方向的判定第三章链传动3-1链传动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的组成、掌握带传动的原理和传动比2、了解链传动的特点【教学内容】1、链传动的组成、原理2、链传动的传动比【教学重点】链传动的传动比和原理【教学难点】链传动的应用特点3-2链传动的类型【教学要求】了解链传动的类型【教学内容】1、滚子链的结构、参数2、齿形链的结构、参数【教学重点】滚子链【教学难点】滚子链的参数及标记第四章齿轮传动4-1齿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教学要求】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特点【教学内容】1、齿轮传动的类型2、齿轮传动的应用特点【教学重点】齿轮传动的类型及传动比【教学难点】齿轮传动的应用特点4-2渐开线齿廓【教学要求】1、熟悉渐开线的形成及性质2、熟悉渐开线齿廓啮合特性【教学内容】1、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2、渐开线的形成及性质【教学重点】渐开线齿廓啮合特性【教学难点】渐开线的形成及性质4-3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教学要求】1、熟悉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2、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和几何尺寸计算【教学内容】1、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名称2、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3、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教学重点】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教学难点】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的理解和几何尺寸的推导过程4-4其他齿轮传动简介【教学要求】掌握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和齿轮齿条传动【教学重点】1、斜齿圆柱齿轮的形成2、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条件3、直齿圆锥齿轮的啮合条件4、齿轮齿条传动齿条移动速度和齿条移动距离的计算【教学内容】1、斜齿轮的形成、啮合条件2、直齿轮的啮合条件3、齿轮齿条传动【教学难点】1、斜齿圆柱齿轮的形成2、齿轮齿条传动齿条移动速度和齿条移动距离的计算4-5渐开线齿轮失效形式【教学要求】了解渐开线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教学内容】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教学重点】渐开线齿轮失效产生的过程及解决失效的办法【教学难点】渐开线齿轮失效产生的过程及解决失效的办法第五章蜗杆传动5-1蜗杆传动概述【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组成及分类,掌握蜗杆传动的旋转方向的判定【教学内容】1、蜗杆传动的组成2、蜗杆的分类3、蜗轮回转方向的判定【教学重点】蜗杆传动的旋转方向的判定【教学难点】蜗杆传动的旋转方向的判定5-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啮合条件【教学要求】1、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2、掌握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教学内容】1、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2、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教学重点】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啮合条件【教学难点】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啮合条件5-3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蜗杆传动的润滑与散热【教学重点】蜗杆传动的润滑和散热【教学难点】蜗杆传动的选择和使用第六章轮系6-1轮系分类及其应用特点【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特点【教学内容】1、轮系的分类2、轮系的特点【教学重点】轮系的分类【教学难点】轮系的应用特点6-2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教学要求】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教学内容】1、传动比的大小2、末轮的回转方向【教学重点】定轴轮系转动方向的确定和传动比大小的计算【教学难点】定轴轮系转动方向的确定和传动比大小的计算6-3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齿轮的转速计算【教学要求】掌握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轮的转速计算【教学内容】从动轮的转速计算【教学重点】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轮的转速计算【教学难点】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轮的转速计算第七章平面连杆机构7-1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教学要求】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定义和特点【教学内容】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介绍铰链四杆机构【教学难点】铰链四杆机构7-2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教学要求】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分类及特点【教学内容】1、曲柄摇杆机构2、双曲柄机构3、双摇杆机构【教学重点】曲柄摇杆机构的构成条件;双曲柄机构的构成条件;双摇杆机构的构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具备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用材料;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掌握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初步掌握其选用的方法;了解机械零件几何精度的国家标准,理解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标注的标注;了解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会正确使用常用气压和液压元件,并会搭建简单常用回路;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具备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具备改善润滑、降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9 —
2. 综合实践模块是以典型机械拆装、调试和分析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综合实践模块
选学模块
—18 —
—19 —
五、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20 —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组织开展以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等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

3. 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3. 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册。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1 —
六、考核与评价
1. 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爱护工具、节省原材料、节约能源、规范与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评价。

2. 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3.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4. 对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独立考核。

—2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