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教育的探讨——以上海R社团S项目为例 (2)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教育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教育研究
儿童性侵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之一。
近年来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儿童性侵事件被爆出,让人们开始审视中国性教育缺失的问题。
现代儿童的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提前,然而我们国家的性教育却滞后。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我国儿童性教育发展缓慢。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儿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性教
育更是严重滞后。
本研究以晋中市S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小组工作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方式,从流动儿童自身、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进行介入。
儿童期性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他们性价值取向的形成,甚至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积极开展性教育工作是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流动儿童性教育的有效形式,从而推动我国儿童性教育向前发展。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小组工作方法的探析佛善村小学闫秀捧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教育及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农民工。
农民工的迁移表现出了家庭个体成员的单一外出逐步变成了以夫妻为核心的举家外出,即是家庭化流动。
①这直接导致中国城市中出现了另一个数量日益庞大并且正在快速增长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
由于城市文化及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这使得流动儿童很难较快的融入城市生活,甚至会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之后仍然会存在对城市产生恐惧和不适应等城市适应问题。
流动儿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城市文化及生活方式在短期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平衡;陌生的城市环境、城市的排斥及马路上飞驰的车辆增加了他们对城市的恐惧感,并使其大脑中产生无意识的城市排斥感。
由于流动儿童大都是随其父母入城,其自身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及经验,加上父母左右着他们的生活空间。
这种种因素,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
甚至,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会使部分流动儿童走向违法犯罪的反社会道路。
如何才能让流动儿童更快更好的适应并且融入到城市生活,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个棘手的难题。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规模不断壮大,其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并越显突出。
例如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给城市管理者很大舆论压力;聚居区城市卫生环境差;社会治安秩序不佳(社区盗窃、打架斗殴增多等);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交通压力、居住压力及环境压力。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流动儿童生活的环境也很恶劣。
他们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城市中的城中村,这里社会环境差,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治安较混乱,基本不具备社区功能,这也是使流①邵泽慧:《北京市流动儿童超过50万》,/jryw/200701/t 20070128—160999.htm.动儿童更难较快的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客观因素。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探索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工的涌入,带来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流动人口的涌入还不单单是流动人口自身,还包括流动人口的子女跟随流动人口迁入城市。
据有关数据表明2013年末中国的流动人口达到了2.45亿,其中随迁流动儿童达到了四千多万,而且在逐年增加。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的敏感问题,无时无刻不引发着社会的关注,与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仅限于学校,流动儿童在放学回到社区之后的社区教育却很少受到重视。
然而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中完善的社区教育有助于帮助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增强城市归属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流动儿童的家庭以及整个流动人口群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的选题是根据笔者在合肥市X社会工作机构的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四点半课堂”项目,为了弥补社工介入“四点半课堂”中的不足,解决“四点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让流动儿童得到更好的社区教育,笔者通过参与“四点半课堂”项目与文献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更好的帮助流动儿童成长。
在我国,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也是城市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要和政府一起努力,帮助流动儿童更快的完成城市化,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中。
因此,对于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探索需要不断前进。
第一章首先是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然后对流动儿童及社区教育和“四点半课堂”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我国目前的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和国外社区教育发展情况两方面进行了文献的分析。
第二章对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做了说明,理论视角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研究方法使用的是问卷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三种。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思考
小组工作 ,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之一 ,也称 为团体 工 作 。指 以团体或小组 为对 象 , 并通过小组或 团体 的活动为其 成员提供社会服务 的方法 。即社会 工作 者通过有 目的的小 组 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和经验分 享 ,帮助小组 成员 改善社会 功 能, 促进小组成员个人发展的一项活动。对 于流浪儿童来说 , 开展小组工作介入形式 ,有助于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 。
( 二 )专业知识和业务技 能 小 组工作者 大都接受过社会工作 的专业教育 和训练 ,具
备科学 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 ,其工作更具备科学性 和有效 性 。小组工作能够对不 同类型或有不 同需求 的流浪儿 童有针 对性地开展工作 ,从 而找到解决 问题 、有助 于其健康成长 的
方法 。 ( 三 )人 文 关怀 一 小组 工 作 内容
( 一 )“ 助 人 自助 ” 的 核 心
小组工作作 为一种专业 的助人活动有 自己的价值理念和 明确 目标 ,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强调人人平等 ,小
组成员 间相互尊重 、敞开心扉和分享话语 ; 第二 ,尊重个体 的 自我 完善和 自我 发展 ,小组成 员间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 第三 , “ 助人 自助” 既能解决服务对象 的问题还能挖 掘其潜 能 , 有利于流浪儿童的健 康发 展和长远利益 。
困难 。 ( 三 )社 会 工作 介 入
传统的救助服务往往停留在为流浪儿童提供 基本 的生 活 保 障 ,如提供饮食 、住宿 和联 系家人护送 回家 等,未 能涉及 更深层 面 ,即关 注儿 童的根本需要 ,明确流 浪儿 童本 身的地 位及社会属 性 ,关注 其身心健康发 展。小组 工作 介入 流浪儿 童救助服务 ,重点即是关 注流浪儿 童的健康 、情 感 、生存和 参 与方 面的需求 ,帮助他们 回归和融入 主流社会 所必需的技 能和信 心 , 重拾生活 的希望 。
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
一 — — .. ...... ... .... . . .... 。... .. .......
_
_
_
_
_
●
_
_
பைடு நூலகம்
_
_
_
_
_
_
的教 育 当中 , 无论是 在理 念还是在 专 业队伍 方面 , G N O参 与流 动儿 童教 育都 有 着十分 明显 的优 势。文章 以
A社 团流动 儿童 项 目为例 , 对这 些优 势做 了简要 探 讨。
[ 关键词 ] G 流动 儿童 NO
一
流动 儿童教 育
A I l A社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开展流 二、 社团流动儿童项目活动概2 动儿童项目的缘起
图书 ;
房子 的主人把 房子 出租给外 来务 工人员 。 房大概 楼 都在 六层 左 右 ,每 层 多个 房 间 ,每 间房 子 人 民币
10元左右 可 以租 到 。外 来 务工人员 的饮食 起居都 0
在 小小 的 1 0多平 方米 的房子里 , 公用厕 所 。 饭用 烧 电磁炉或 蜂窝煤 。这个 社 区有 23以上 都是 外来流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
—
—
—
—
—
—
J
—
—
—
一
,
l
'
—
—
—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作者:李昱霏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2期[摘要]流动儿童主要是指15周岁以下,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
流动儿童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问题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选取连云港市新海新区内的随迁子女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新海新区内的部分流动儿童展开专业的社工介入策略,以期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27-0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出现,我国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随父母一起迁入父母所在务工地区的子女数量在不断增加。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江苏省流动儿童数量为70.68万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新区是一片刚开发的土地,需要广大的劳动者来建设,这就出现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新海新区内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父母务工、子女随迁造成了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越轨等)。
从实际情况着手,深入、全面地关心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
流动儿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家庭层面: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有所关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所缺失,集中表现在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示范功能,学习环境不佳,出现在工地或者小吃摊边做功课的情况。
②自身层面:由于难以融入城市,流动儿童会出现自我评价、自尊水平低、自卑心理严重,沟通能力、亲子关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孤独感强烈的现象。
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摘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经历预示着他们的幸福和成就,更加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
然而我国每年约有15万流浪儿童的现状却让我们触目惊心;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应当承担救助、保护、教育、服务流浪儿童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我国对流浪儿童的定义为: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的人。
18岁之前正是孩子长身体、受教育、完善人格心理的特殊阶段,可对流浪儿童来说,这样美好的时光却是在救助站“救助——遣送”的循环模式中流逝。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应当承担起救助、保护、教育、服务流浪儿童的重任。
一、机构救助流浪儿童的局限性自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政府及下属机构在落实政策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流浪儿童的长远发展来看,政府救助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第一,我国一直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几乎包揽一切工作,这不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一些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的作用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发挥。
第二,政府机构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方面只能遵循比较刻板的救助制度和模式,采取的措施比较单一,不利于对不同的流浪儿童进行个别教育和服务。
第三,政府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时,大都只是注重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忽视或无力满足流浪儿童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
第四,由于流浪儿童的家庭及社区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在送流浪儿童返家后,他们的生活及教育需要仍得不到满足,从而开始重复流浪,导致救助成本高,但救助成效低。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优势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探讨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39·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探讨张彦花 刘丽彬(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对于社区教育而言,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尤为重要。
由于流动学前儿童数量不固定,使得社区教育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有效的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效果,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对社会工作和社区教育的了解,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开展过程当中,要及时的引入社会工作,为社区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撑,保证社区教育能够在开展过程当中取得积极效果,并解决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存在的多种问题,满足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0-0239-002一、前言流动学前儿童是目前社区教育中的重要群体,如何有效的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质量是目前重要的社会课题。
但是我们从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开展过程来看,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效果还不够理想,距离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缺失。
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流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际需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增加各种保障措施,使社会工作能够及时的介入到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中来,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一)对提高儿童社区教育质量很有必要流动学前儿童由于数量不固定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给其社区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社区教育在开展过程当中往往因为流动儿童的不确定性无法做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匹配,既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开展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将会成为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儿童社区教育争取更多的配套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良好匹配,同时也能够根据社区教育实际解决存在的多种问题,保证儿童社区教育得到有效的开展。
社会工作者介入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服务的困境及对策-某社区M项目为例
社会工作者介入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服务的困境及对策-某社区M项目为例流动儿童是指在城市或农村中,因生计需要或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徙、流动的儿童群体。
由于经常性的流动、背井离乡等原因,流动儿童经常处于社会边缘,并且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就业、适应新环境等。
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在新的社区中融入服务和生活。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面临了一些困境:1. 规模和多样性:流动儿童的数量巨大,且人口也非常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背景,这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挑战。
2. 缺乏稳定的住所和联系方式:由于流动儿童经常搬家并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社会工作者很难找到他们的住所和联系方式,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很难与他们建立稳定的联系。
3. 充斥的需要: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教育和就业的问题,还可能包括食品、住房、医疗和精神健康等问题,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多种需要。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拓宽服务方式和渠道: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通过社区中心、义工等途径建立联系,以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的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2. 强化团队建设:社会工作者可以加强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其他服务机构的联系,建立强大的服务团队,共同为流动儿童提供支持和服务。
3. 加强定期跟踪和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跟踪机制,以找到流动儿童的住所和联系方式,并对他们的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跟踪,以便及时提供支持和服务。
4. 推动政策和资源的整合: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和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政策和资源的整合,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浅析摘要:虽然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完善,但城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本文关注了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现状,就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提出了社会工作领域可供借鉴的五种发展方式。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流动人口呈家庭化出现是近几年来人口流动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城市移民即城市流动儿童便出现了。
伴随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流动儿童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却没有了保障,一时间他们仿佛成了这个社会的边缘人,享受不到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越来越多流动儿童的未来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成为了城市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一)受教育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我国对青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升高,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没有太大差距,普及程度比较高。
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多数父母选择让孩子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民办学校学习。
因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与城市本地儿童受教育程度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一半的流动儿童在初中毕业后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分析流动儿童教育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儿童的弱势地位不言而喻。
进城务工群体是城市里面的低收入群体,凭借他们自身的经济实力很难弥补和城市儿童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
1、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城乡学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客观上拉开了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差距。
不少流动儿童在家乡念书中途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跟随父母流连在各城市之间,城乡学校教育、不同的城市教育存在断层,来到城市学校就读后,他们很难适应新学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很难跟上班级进度,导致流动儿童成绩相比城市儿童相对偏低。
走近城中村的流动儿童:进入他们的生活,就无法视而不见
走近城中村的流动儿童:进入他们的生活,就无法视而不见作者:来源:《环球慈善》2016年第05期在昆明王家桥社区有一幢普通的四层楼民宅,虽然看上去和城中村那些拥挤在一起的楼房没什么两样,但这个小小的院落却是这个社区孩子们“心中的天堂”。
这里有杂志、书、电脑、彩色的乒乓球桌、后院干净的厕所,一切都让孩子们温暖、亲切、安全。
这里是“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连心”),是服务于群众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连心”一直将办公室安置在城中村,与那些来自外地的“老乡”建立关系。
由此城中村的不断拆迁,“连心”大大小小搬迁了10多次。
今年是“连心”搬到王家桥社区的第6年位于昆明市西郊普吉街道办事处的王家桥社区,是城郊接合部典型的“混合型”社区,这里3万多名居民中,一半以上都是流动人口,辍学、单亲、残疾、收入不稳定、家庭暴力、儿童无人照顾,是不少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
尽管多年来“连心”一直将救助困境流动儿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对王家桥社区困难家庭进行筛查和家访时,一些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还是给“连心”的团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焦虑。
城中村的困境流动儿童需要被看见被听见社工姚秀霞第一次见到元元时,发现这个4岁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
元元生下来不久,妈妈就离开了他们。
爸爸每天在零工市场找活,有时会把元元带到建筑工地,但更多的时候,只能把元元锁在家里。
被锁在家里的还有8岁的小宇和他3岁的妹妹。
两年前小宇的妈妈不知去向,爸爸是水电工,每天早出晚归。
小宇在一所民办学校上学,周一到周五的中午饭随便在路边买两块钱的米线或者5毛钱的辣条就解决了。
妹妹没人照顾只能锁在家里,中午爸爸委托的餐厅老板会送饭过来,然后再把门锁上。
到了周末,小宇和妹妹都得锁在家里。
14岁的婷婷和妹妹也是独自生活的孩子。
几年前,她们的妈妈因为无法忍受爸爸的家暴,带着两个女儿从昭通来到昆明,靠每天去工地和男人一样背水泥挣来的钱供两个女儿上学。
去年,妈妈回老家和爸爸离婚,这一走就是半年多,每月汇来100元。
城市流动儿童介入
城市问题流动儿童救助的社区工作介入摘要:城市的流动儿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这关系到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健康的成长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对流动儿童这个群体,我国在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
本文以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对城市流动儿童救助的工作进行介入,在建立关系、资源评估、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等一系列介入过程中分析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对策。
同时探讨了我国流动儿童方面的社会政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模式上的新策略,将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实际的关注工作相结合。
总之,城市流动儿童的工作需要家庭、社区、相应组织的多方合作,更需要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科学的干预。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公平度的下降,农村中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为城市的建设出力,然而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却凸显出来。
农村中存在留守儿童以及城市流动儿童、残疾儿童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完善的政策保护,因而在受教育权、儿童保护等方面面临很大瓶颈。
他们的安全、健康、精神需求不应被忽视,因教育缺失而引发的犯罪问题更应得到及时的矫治。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流动儿童更应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因为这关系到儿童的社会化、身心健康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睦。
社会工作以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理论做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案主获得自助能力。
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尤其是社区工作都适用于流动儿童的工作。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到汤恩比馆再到二十世纪初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社区作为人生活的环境,也是流动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环境。
利用社区方法对流动儿童开展工作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工参与下的流动儿童工作不仅关注物质资源的提供,更注重儿童心理需要、家庭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实务探索
四、研究方法与发现
1、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 析法梳理相关研究,明确研究问题;其次运用调查法了解J社区流动儿童的现状 及需求;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效果。
2、发现与介入策略
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J社区流动儿童在教育、社交和家庭支持方面存 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研究发现,J社区流动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资源不均衡:流动儿童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存在较大差距,部分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
(2)社会交往困境: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流动儿童在与当地儿童 交往过程中存在障碍,导致社交圈子相对狭隘。
(3)家庭支持不足:部分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无暇 孩子成长,家庭支持力度不足。
(3)家庭支持体系构建:社会工作者可提供家庭辅导服务,帮助流动儿童 家庭解决教育、生活等问题。同时,搭建亲子沟通平台,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与支持。
五、对比分析与方案制定
对比分析上述介入策略,发现每种策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儿童面临 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介入策略。建议政府部 门、学校和社会工作者联合制定综合方案,确保各项介入策略的有效实施。
背景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困境儿童,包括孤儿、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这些儿 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心理困扰、教育缺失、家庭暴力等。然而, 现行的社会福利体系尚不完善,无法充分和解决这些儿童的困境。因此,社会工 作的介入成为必要手段,以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支持。
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保护的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多 种技术。个案工作侧重于为单个儿童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服务,包括家庭走访、 心理辅导、资源链接等;小组工作则注重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儿童在互动中 获得支持、成长和改变;社区工作则强调调动社区资源,促进儿童与社区的融合, 实现社区照顾。
NP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以上海为例
7 6
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2 期
彭善 民:N P 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
确立 了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的 “ 两为主”原则 ,奠定 了政府 主导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的基本 框架。总体而言 ,政府多项法规政策的着力点集 中在学校教育体制 、内容及形式 的改革方面 ,学 界 同仁为此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近年亦做过不少讨论 。 不过 ,不 论是 政府 还是 学 界 ,对流 动儿 童社 会 教育 的关 注 和讨论 尚少 。社会 教育 ,广 义 上指
N P O分为政 府 主 导 型 、政 府 倡 导 型 、政 府 包 容 型 三 类 ,选 取 上 海 三个 具 有 典 型 性 或 代 表 性 的
N P O ,即政府主导型的 L 组织 、政府倡导型的 J 组织 、政府包容型的 R组织 ,试对其从事多年的 流 动儿 童社 会教 育服 务做 一考 察 分析 。
告》 中指出,全国 1 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 1 8 3 3 万 ,且有三成的流动儿童曾感到压抑和 被歧视。他们在由农村通往城市的迁徙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现象 ,跨地区或跨学校 的不连贯 学习生活易造成学习成绩较差 、 与同学关系疏远 、厌学倾 向明显、电子游戏和网络上瘾 比例高 、 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等特征。从政策层面而言,各级政府对此均非常关注 ,制定和实施了 多项问题应对的法规政策。2 0 0 1 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 了 《 国务 院关于基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 决定》 ,指出 :“ 要重视解决流动人 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 日 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采取多种形式 ,依法保障流动人 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 ”该决定正式
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为更好地发挥 N P O在流动儿童社会教 育上的积极功 能,建议
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以Y学校社会工作为例
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以Y学校社会工作为例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青春期性教育更是备受关注。
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导致他们在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时感到困惑和无助。
探索有效的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以Y学校社会工作为例,深入探讨该方法在提升流动儿童性教育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强调综合运用多种社会工作技巧和手段,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以满足流动儿童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对Y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深入剖析,本研究将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整合式社会工作模式,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性教育中的实际效果,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方法提供实证支持。
1. 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在当今社会,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在这些教育问题中,青春期性教育尤为重要。
目前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流动儿童往往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居住地的教育资源限制等原因,难以获得充足的性教育资源。
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往往内容单形式枯燥,缺乏针对流动儿童特殊需求的课程设计。
社会上的性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流动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来看,流动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复杂多变,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难以形成合力。
家庭方面,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往往难以对流动儿童进行有效的性教育。
学校方面,虽然有一些学校开始重视青春期性教育,但往往因为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性教育初探以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花蕾课堂”项目为例
“花蕾课堂”项目的实践探索
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干预和培训,增强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对性教育的认识和重 视,提高儿童的性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花蕾课堂”项目的实践探索
项目的内容包括:一是针对儿童的性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 相应的课程,如身体结构、生理周期、性病预防等;二是针对家长的教育培训, 帮助家长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能力;三是开展互动 游戏和情景模拟,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性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四点半学校”的可行性和优势
3、家庭教育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孩子 的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家庭教育辅导:社会工作者 可以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3、家庭教育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帮助家长更 好地孩子的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个案辅导: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帮助他们 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五、结论
五、结论
本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推广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中 的应用,并加强相关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呼吁更多专业人士流动儿童的需求, 为其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性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流 动儿童的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区需求的多样性日益显现。在这一背景下,社区 “四点半学校”应运而生,为放学后无处可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然 而,单纯依靠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力量,很难满足社区内不同孩子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次演示将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四 点半学校”的初步探索进行探讨。
3、强化社工人才培养:加强社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社工队伍的整体素 质和能力,为“四点半学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_28
(3)争取多方资源,与学校、家庭形成互动,三为一体的 教育模式。A 社团与当地的乡政府、派出所、居委会、学校、流 动儿童家庭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A 社团定期与学校合作组 织主题性的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 欢迎,弥补学校教育的空白。A 社团借用校园场地多次举行 亲子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与孩子的沟 通状况换位思考,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辛劳。A 社团与当地派 出所合作在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分享案例,对孩子们起 到教育和警世的作用。
儿童不是孤立的,他们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最初 是在家庭环境,然后依次扩大到邻里、社区、学校和文化环境 中,这些环境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如图 1 所示,最里面的 是微观系统,它构成个体生活所直接接触的环境,不仅微观 系统的其他人影响个体,个体也影响了系统的其他人;第二 层次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由各种互相关系所构成。第三层 次是外观系统,它由个体不能直接经历的,但是可能会影响 个体发展的背景所构成,第四层次是宏观系统,范围从个体 适应生活事件到社会历史趋势。本文中儿童所处的环境是改 造后的城中村,家庭资源匮乏,几乎每户的居住面积不到 10 平米,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在对儿童的教育方面资金和时间 的投入有限,儿童就读的学校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艰苦, 社区人员复杂,拐卖儿童事件时有发生,辍学青少年不在少 数。在这样的环境下,A 社团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调整改善儿 童所处的环境呢?A 社团与学校联合开展各种讲座,开展各 种活动弥补学校教学的空缺;进行亲子活动改善一些家长与 孩子的沟通状况;发掘各种资源呼吁社会对流动儿童进行关 注,对他们进行帮 助等。总之 A 社团 很好地沟通了流动 儿童成长的微观到 宏观的环境。具体 描述如图 2 所示: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基于上海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摘要流动儿童作为进城务工者的第二代,对上海今后的城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社会正大力关注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以改善其教育现状,但是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本论文是基于上海市流动儿童的一个小样本调查(样本总量100份),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以及抗逆力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抗逆力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高度相关,并且具有保护性作用。
论文根据研究结果就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字: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抗逆力,流动儿童,精神健康Abstract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mmigrant childr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Now the society has a strong concern of this group in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status. But the mental health of this group has not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some samples (the number of samples is 100) of the immigrant children in Shanghai,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resili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s well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help social workers to better serve the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migrant children are resilient. As a protective factor, resilience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we offer some implications through three factors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o better help this group.Keywords: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immigrant children, mental health目录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3)3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6)3.1研究框架 (6)3.2 研究目标 (7)3.3 研究假设 (7)3.4 研究方法 (7)4 研究结果 (9)4.1样本情况分析 (9)4.2生活满意度 (10)4.3 社会支持 (11)4.4 抗逆力 (13)4.5 精神健康 (15)5 总结与建议 (18)5.1 总结 (18)5.2 研究限制 (18)5.3建议 (18)5.3.1对于流动儿童学校方面的建议.................................................................. (18)5.3.2 对流动儿童家庭方面的建议 (20)5.3.3 对于流动儿童社区方面的建议……………………………………..……………........ (20)参考文献 (22)致谢 (24)附录 (25)1 研究背景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有人对我有歧视,那我用我实际行动证明我自己。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服务工作进行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社会工作对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有效性,并且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农民为主的、以移居城市为目的的流动家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流动儿童群体。
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同于城市中的常住儿童,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化等诸多挑战。
此外,这些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现在,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使得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不融洽,这些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严重影响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案主小星(化名),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
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小星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
现在父亲在工程队里做木匠,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
母亲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
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被他陌生的父母带到了城里,父亲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小星不好好做作业作业,父亲狠狠打了他好几次,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小星基本不与父亲交流,甚至都很少叫“爸爸”,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彼此交流也不多,很少主动跟母亲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
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
为此,父亲对小星管教更加严厉,而小星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在熟人的介绍下,笔者与小星母亲交流并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上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星的三次接触后,笔者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与小星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GO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教育的探讨——以上海R社团S项目为
例
作者:彭善民, Peng Shanmin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000
刊名:
学会
英文刊名:XUEHUI
年,卷(期):2007(12)
被引用次数:1次
1.王旭;黄柯平城市社会变迁 1998
2.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 2006(01)
3.陆士桢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05)
4.北京志愿者协会NGO建设与管理 2006
1.刘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期刊论文]-学会 201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ueh200712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