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词义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义

文言文词义

文言文词义
实词: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的词。

4.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程度的词。

5.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6. 量词:表示事物计量单位的词。

7. 代词: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虚词:
1.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和语言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的词。

2. 连词:表示人或事物关系或过渡的词。

3. 助词:表示语音、语气的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4.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者”、“也”、“乎”、“哉”等,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结构非常重要。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1.常用实词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2.如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字词翻译文言文字词翻译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是非常重要的,不断积累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相信同学们只有更加耐心、细心的了解教材,大量训练,勤于思考总结,才能更快的提高成绩,并为今后的几轮复习打好基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字词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口诀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知识讲解

文言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一、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例】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例】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例】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古代汉语用文字表示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功。

文言实词应该掌握积累多少,有不同见解。

但就中学生来说,统编教材附录中的实词表(以下简称实词表)所列词应是起码的数字。

文言实词的掌握本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

但实际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能就实词表中所列词的词义、用法,能够逐一准确解释者恐怕不多。

这样就难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实词表的缺点在于一无例句,二无具体义项。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编写了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几点说明:一、实词表中所列实词,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常见义项及例句(有个别词删去如今),例句出处用篇目第一个字表示如赤(赤壁之战),游(游褒禅山记)。

非高中篇目及课外例句出处用全称。

二、实词表中未列,但在课文中,或课外属常见义项,有极少量补充。

三、每个常见义项一般者举13例,在同一课文反复出现者一般不重复。

四、少量与实词词义有交义现象的虚词列入并注明。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⑥败胜负・之数(六)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②害怕:舟人大恐・(石)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②都,全:靡不毕・现(屈)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将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走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事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难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案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方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修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朝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文言文基础知识八大板块

文言文基础知识八大板块

文言文基础知识八大板块一、文字1. 字音:关注通假字、生僻字、异读字。

如“说”本音为“shu ì”,但在《陈情表》中因用于列举的“曰”而异读为“yuè”。

2. 字形:关注形近字、难写字。

如“衿”易错写成“衿”。

3. 词义: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如“雨”在古汉语中有多重意义:①表示下雨,如“白雨跳珠乱入船”;②表示雨止,如“雨霁而云归”;③表示下雪,如“雨雪纷纷连大漠”;④表示天色阴暗,如“时雨其然”;⑤表示很大,如“甚矣,其水于夏也雨乎”;⑥表示小,如“吾车既雨”。

二、词汇1. 实词: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如“走”在古汉语中有多重意义:①表示快跑,如“双兔傍地走”;②表示逃跑,如“项王马童即骑上之沛公马童即拔剑斩其头持之”;③表示走开,如“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表示步行,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 虚词:关注其固定用法和特殊用法。

如“之”的用法:①作代词,代人、事、物,如“王见之曰:‘牛何之?’”;②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③作动词,“到”、“往”,如“辍耕之垄上”。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关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句式特点。

如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君何以知燕也”“何以”即“以何”,译为“凭什么”。

2. 特殊句式:关注句子的倒装、省略等特点。

如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文学常识1. 文体知识:了解古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特点,如《陈情表》为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

2. 作家作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

如《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曾历任蜀汉官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入晋以后,面对司马氏政权的压迫,以一篇《陈情表》尽述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

五、文化常识了解古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

如《陈情表》涉及的古代避讳制度。

六、史实常识了解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史实人物。

如《陈情表》涉及的晋武帝灭蜀和李密尽孝等史实。

六古汉语词义(一)

六古汉语词义(一)

六古汉语的词义(一)一、词义的含义及特点词义是语言中词所表示的意义,它是由词的语音形式所联系着的词的内容(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

词义是社会成员共同限定和共同理解的。

如:“木”是用来指树(茎部坚实的植物)的;“河”是用来专指黄河的。

古汉语的词义主要有如下特点:1、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一定的社会集体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也就是说,词义概括了某类现实现象中共同的东西、共同的特征、共同的内容,而舍弃了个别现实现象中的各种差别。

例如:“车”,现实生活中的车是多种多样的:有大车、小车;有牛车、马车、汽车;有加彩饰的或不加彩饰的,有带棚盖的或不带棚盖的车,等等。

这种种不同的车的个别特征,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都被舍弃了,而“车”义所概括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即“靠轮子滚动运行的陆路交通工具”。

又如“舟”不同于“车”,因为它是“靠划行前进的水上交通工具。

”又如“苹果”,是一种落叶乔木所结的圆形、味甜或略酸的果实。

这个词义所反映的是苹果的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而不管具体的个别苹果的各种差别,例如品种呀、颜色呀、大小呀等方面的不同。

2、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概括性应能表明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词语,它们所表明的只是对象的大致范围,不能标出精确的边界。

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示的对象范围边界部分模糊不清。

如:《吕氏春秋·察传》:“狗似玃,玃似母猴(弥猴),母猴似人,而人之与狗则远矣。

”什么叫“似”?“似”就是像。

怎样才算像?其间没有精确的界点。

词义的模糊性不是个别现象,其中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有下面几类:(1)前后相连的时间词、空间词。

如:昼—夜;暮(昏、夕)—夜;昧旦(黎明)—朝;春—夏—秋—冬;邑—郊(邑外)(2)区分性质的词。

如:大—小;长—短;远—近;厚—薄;美—丑(3)表示程度差异的词。

如:饥(一般的饿)—饿(严重的饥);疾—病;恨(遗憾)—怨(怨恨、仇恨)3、词义的民族特点英语:同胞兄弟、姊妹只区别性别,不分长幼,兄弟均称brother;姊妹均称sister。

1古代汉语之古今词义

1古代汉语之古今词义

献诗说: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采诗说:删诗说: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3、这个说法不准确;吴越春秋: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2、作者是越晔;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古文运动: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2、主张“主以明道”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九歌的艺术特色: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2、神灵的价格化;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继承,使汉语古今相对稳定,有相同的一面,因为发展,就形成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就有不同的一面。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词组对这一切反映最迅速,新义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

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

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学习古文中的词语用法与意义辨析

学习古文中的词语用法与意义辨析

学习古文中的词语用法与意义辨析古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美的古文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而古文中的词语用法和意义辨析则是学习古文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古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与辨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字,进一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和入门知识。

一、古文中的词语用法古文中的词语用法常常与现代汉语存在许多的差异。

在理解古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词义的变化:古文中的词语可能出现了意义的变化,因此在阅读时需注意从上下文中推理词语的具体含义,以避免产生歧义。

2. 成语的使用:古文中常常出现一些成语,而这些成语的用法和意义也可能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

因此,在阅读古文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常见的成语,并理解它们在古文中的真实含义。

3. 修辞手法的运用:古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理解古文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充分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二、古文中的意义辨析古文中的一些词语会存在着多个意义,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和文化背景来辨析其具体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义辨析的例子:1. 以“言”为例,古文中常常出现以“言”为偏旁的词汇,如“言语”,“言行”,“言之凿凿”等。

在这些词语中,“言”可以表示语言、说话的意义;也可以表示思想、主张的意义。

通过上下文可以细致揣摩“言”的具体含义。

2. “庆”与“贺”:这两个词语都有庆祝的意思,但具体用法有所不同。

在古文中,常用“贺”表示祝贺他人之意;而“庆”则多用于庆祝节日、喜事等“喜”的场合。

通过对词语的用法与上下文的理解,我们可以准确地辨析出两者的具体意思。

3. “明”与“清”:这两个词语的意义辨析也是我们学习古文时需要注意的。

在古文中,“明”既可以表示光亮、清晰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明了、清楚的意思;而“清”则可以表示清澈、清晰,也可以表示清纯、纯正。

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我们可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探究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探究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探究引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教育阶段,古诗文是学生们接触古代文化、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诗文中的词语往往古雅难懂,对学生的词义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词义理解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词义理解的重要性词义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更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词义理解是语文知识的基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更是关乎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了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应该重视词义理解的培养,寻找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词义理解的能力。

二、词义理解的策略探究1. 注重课前导入在进行古诗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知识、文化常识,了解句子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为学生理解诗文中的词语打下基础。

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的词语理解奠定基础。

2. 注重词语解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古诗文中的生僻词、文言词的解释和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句,启发学生联想,使学生对词义有深刻的理解。

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3. 注重语境理解古诗文中的词语往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句、段落的内容来理解词义。

通过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

4. 注重情境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再现、情感倾诉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文中的情感和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通过情感激发和体验,学生可以在情境中理解词义,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

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

《古代汉语一》单元辅导(5)地方听歌放射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差异还表现在词的存废和词义的变化上。

所谓词的存废,是指有新词不断产生,一部分旧词被淘汰。

我们把流传中被淘汰的词,称作古用今废词;把流传中一直延续到现状的词,称作古今通用词。

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它随着旧事物从社会上消失,而丧失了交际作用,从词汇中消亡,只保留在古代文献和字典辞书里。

比如犙(sān)是三岁牛,羜(zhù)是五月生羔等。

就其数量来说,这类词在一篇文章里并不多,相对量较小。

但由于这类词在各篇中很少重复,所以累积起来,它的绝对量却很大。

不过从阅读角度看,这类词从口语中已经消失,不常接触,感到陌生,虽然令人望而生畏,构成阅读古书的障碍,但它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只要我们借助工具书,耐心查找,这种障碍是可以逐个排除的。

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就词义方面考察,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古今义同词和古今义异词。

古今义同规X化的阿泰色弱独特书的障碍,所以学习的重点当是古今义异词。

尤其是古今义微殊的词,它的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很容易造成误解。

这类词是词汇学习的重点。

例如: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卑鄙”呢?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

因为“鄙”本指边邑,边邑地处偏远,见闻闭塞,由此引申为见识短浅。

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A.词义变化显著的词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经过曲折复杂的演变,使古今义之间拉大了距离,今两端,词义变化显著。

如:(1)走古义指跑,如《寡人之干国也》中“弃甲曳兵而走”“走”就是跑。

败下阵来,后有敌兵追赶,还慢悠悠行走,是不可想象的。

再如《韩非子·五蠹》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走”如果不是跑,怎能撞断脖子,所以《说文》上说:“走,趋也。

”《释名·释姿容》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的解释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的解释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的解释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那么你对古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仪】阴、阳【三才】天、地、人【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六合】上、下、左、右、前、后【七星】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四阳宫)、中宫、(四阴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婚姻周年】第1年§纸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铁婚、第7年§铜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铝婚、第11年§钢婚、第12年§丝婚、第13年§丝带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银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红宝石婚、第45年§蓝宝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绿宝石婚、第60年§钻石婚、第70年§白金婚【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扑克人物】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黑桃Q:帕拉斯o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方块Q:是《圣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