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合集下载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1.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

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

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岩石圈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1.3水圈7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自然地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自然地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自然地理学论文题目一、最新自然地理学论文选题参考1、“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2、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3、自然地理学基础4、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5、自然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6、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7、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8、"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9、近40年来自然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10、GIS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1、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12、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13、清末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4、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15、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16、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17、松茸半人工栽培的自然地理学基础18、自然地理学与农业19、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优化研究20、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二、自然地理学论文题目大全1、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2、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3、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4、《自然地理学》案例教学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5、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6、《自然地理学》案例教学初探7、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8、现代自然地理学9、地学背景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实践10、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地理学11、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12、高师自然地理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13、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14、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15、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与实施16、现代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实习体系创新17、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18、5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回顾19、“三位一体”的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20、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的圈层相互作用──评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三、热门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析2、中国清初杰出地理学者屈大均──论《广东新语》对自然地理学的贡献3、巢湖流域协调发展的自然地理学透视4、一部别开生面的自然地理学教材——评郭永盛、王庆《自然地理学原理》5、周廷儒院士的自然地理学思想与成就6、自然地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7、对自然地理学教学和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思考8、高师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9、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地理学10、高师自然地理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11、现代自然地理学实验课改革12、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与效果评价13、汉魏京都赋的自然地理学价值14、自然地理学中的系统理论(续)15、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16、自然地理学中的系统理论17、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18、浅析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自然地理学的作用19、大学“自然地理学”紧系“民生”的教学创新20、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四、关于自然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1、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2、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3、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4、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5、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6、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7、自然地理学、地球表层学和综合地理学8、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9、"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0、时间维的自然地理学研究11、从自然地理学、土壤水分平衡谈到J.C威尔科克斯的四篇论文12、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13、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14、近1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15、优化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的对策16、现代自然地理学17、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18、基于GIS的探究式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平台系统19、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思路20、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五、比较好写的自然地理学论文题目1、评介《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2、自然地理学土壤与植物野外实习革新探讨3、自然地理学的集成与创新——评刘南威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精品教材4、自然地理学方法研究与学科发展5、康德著作全集. 第9卷, 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6、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 方法与实践能力7、公选课《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8、我们对于提高自然地理学的自然科学水平的意见9、《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10、一部勇于创新的《现代自然地理学》11、“自然地理学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12、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探析13、论我国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问题——斯特拉勒系列自然地理学教材给我们的启示14、“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15、“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16、关于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第二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野外考察17、3S技术及其集成与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18、评《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19、《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20、城市视角的自然地理学:城市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4)水的溶解能力
CO2的含量。 水中的CO2浓度越大,水的溶蚀力越强;
地下CO2分压一般比地上的高,水中溶解 的CO2更多,水的溶蚀能力更强。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O2 + H2O ⇋ H2CO3 ⇋ H+ + H CO¯3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 CaCO3 ↓ + CO2 ↑ + H2O
峰林
广西——翠屏
峰林
孤峰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上面的孤立山峰。相 对高度数十米以上,是地壳相对稳定,喀斯特发 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油菜田壮观景象似金色海洋)
峰丛与峰林
峰林、孤峰、岩溶平原
孤峰
峰丛、峰林与孤峰是喀斯特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 分布在不同的地段。通常: 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 峰林:位于山地的边缘 孤峰:则位于比较大的溶蚀谷地中和喀斯特平原上。
峰 丛
洼地
溶蚀谷底

峰林
平原

孤峰
喀斯特丘陵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 陵。其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 坡度没有峰林陡,小于45度,已不具备峰 林形态。
喀斯特丘陵与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漏斗
是地面上的一种口 大底小的圆形碗碟 状或倒锥状的洼地, 由地表水的溶蚀和 冲刷并伴随塌陷作 用形成的,主要分 布在喀斯特化的高 原面上。
有机质的作用
1.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 代换能力,保持土壤养分 3. 土壤有机酸氨基酸是络合物,提高无机盐溶解
性 4. 活化微量元素 5. 两性胶体,缓冲作用 6. 胶结剂,形成成良好的结构 7. 色暗,吸热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讲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讲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一、水体运动●考纲考情分析考纲“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出现。

近5年新课标考卷中本节分值10分左右。

2015新课标Ⅰ选择题1-3题,以雨水花园示意图切入,考查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影响。

2015新课标Ⅱ选择题9-10题,以圣罗伦斯河区域地图、蒙特利尔气候统计图为材料,考查河流水文特征。

试题信息较易获取,总体难度不大。

2015年新课标考题中没有直接考查洋流,2014年、13年都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洋流。

本节复习中,应注意(1)结合区域图、示意图和表格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点1 水循环1.从水循环各环节与其他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结合图文信息解释水循环与流水作用的关系、对地区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2.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植树种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城市化等;分析城市洪水、水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的成因。

3.会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4.水文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5.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考点分析1.知识关联区域图、气候图、河流流量过程图→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汛期、补给类型、含沙量、结冰期等)、水系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

→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2.易错点(1) 城市化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利用等值线图(等潜水位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水流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 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河水注入,湖水不流出,一般为内陆湖(非排水湖)。

(4) 以冰雪融水补给包括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冰川融水补给。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浅谈地表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摘要:本文先对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及物质的迁移和循环,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地球表层的各大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关键词:四大圈层,物质,能量,相互作用Abstract:After introduce the geological cycles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of the earth surface, the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ergy and the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were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ted and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e geological cycles are interacted and restrai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y should be researched as a whole. Keywords:geological cycles; materials; energy; interaction目录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5)1.1岩石圈 (5)1.2大气圈 (6)1.3水圈 (6)1.4生物圈 (7)2.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学 (9)2.1地球表层能量传输、交换与圈层相互作用 (9)2.2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迁移、循环与圈层相互作用 (12)3.圈层相互作用的例证 (13)3.1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灾难(两两关系) (16)3.2圈层相互作用与地貌塑造(三三关系,四圈关系) (17)3.3圈层相互作用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形成(四圈关系) (18)前言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和探索研究活动由来已久,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都有悠久的历史。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这些圈层具有同心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组成,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环境一般划分为五大圈层,分别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中土壤圈是其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物质与能量变换的中心枢纽,如图1所示。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其中气候处于中心地位,对生物圈、水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土壤、地貌的形成起着主要塑造的作用。

一、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圈对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其“自身特征”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候主要通过其构成要素“光、热、水、风”等对生物起作用。

(一)气候对生物生活规律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两个规律的影响作用。

1、气候对生物时间规律的影响作用(1)动物。

比如蚯蚓(中药中称“地龙”)大多夜里出来,因为只要其短时间曝光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生物学中称“光死亡”)。

甲鱼、螃蟹及河蚌等动物在月圆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部分会增加,相反在月缺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会减少。

蝴蝶白天出来,而飞蛾则是“夜猫子”,(蝴蝶与飞蛾的具体差别还在于:蝴蝶一般颜色鲜艳,触角呈棒状,飞翔时,舞姿轻盈,而且停住休息时往往是双翅合拢;而飞蛾颜色一般浅淡,其触角呈梳状等,飞翔时,展翅生硬,停住时两翅平展)。

(2)植物。

大多数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春夏长枝干,秋冬长根系,大多数植物也往往需要光照时间长,才能开花,所以大多在春夏天开花。

2、气候对生物空间规律的影响作用。

(1)动物。

比如鹤分布在沼泽地,特别是东北平原沼泽地多。

(可见鹤从来不上树,松鹤延年图纯属创作需要),而鹭则广布在我国南方水田湖泊地区,常会驻足在树的枝头。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1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1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自转变快时,地球表层向西漂移,变慢时 向东漂移——产生经向构造体系
四、气候-水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 变动或变形
气 候 变
地球表层水的变化
地 球





大 气 环 流
度 的 变

岩石圈的构造变动


厄尔尼诺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地 赤道洋流
东太平洋

减弱
涌升流减弱


变 赤道信风

减弱
黄土沟道
黄土丘陵沟壑
黄土塬
黄土塬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梁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峁
黄土桥
黄土柱
黄土柱
黄土凹陷
缺水
淤泥坝
治理后的黄土高原
陕西省地形图
现在的南泥湾
现在的延安
延安以北
窑洞
“领导”下基层
“老顽童”
三、黄土地貌的发育与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东太平洋海水 表层温度上升
第三节 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构造运动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变化, 从而引起大气环流、洋流的变化,改变地球 的水分循环
例:青藏高原上升,干旱带北移,季风加强, 形成内流流域与外流流域;形成地形雨与焚 风
岩石圈变动: 改变海陆分布格局与地形起伏
水圈结构的变化: 水汽源和水动力, 引起了均衡运动
黄土地貌发育受制于以下几个条件:原始 地形,黄土的堆积以及水的作用
地形是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堆积是大气圈与岩石圈作用 水的侵蚀是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
第五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 作用与冰川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的。

要弄清地球表层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弄清其空间分布、分异特征与规律,就必须从圈层的相互作用出发。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来完成的。

能量是维持地球表层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圈层间进行着多种不同能量的传输。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由于大气与水体之间温度的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热能交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

如冷空气经过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热流对大气有增温、增湿作用。

由于大气与水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大气运动往往影响和带动水体的运动,如风吹拂水面会产生波浪,信风作用于洋面产生洋流。

当然,水体的运动也会影响和改变大气的运动,如在静风天气时,来到瀑布或快速活动的河流四周,立即感到风的存在,这是大气圈与水圈动能交换的结果。

大气与水体(主要是海洋)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化学反应,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化学能的交换。

气压代表了大气势能的大小。

当大气压力不同或发生变化时,会改变水体的分布与位势。

如气压偏低时,海平面就会升高;当气压偏高时,海平面就会相应降低。

如台风经过的海面,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比较低,往往会导致海平面高出四周几十厘米至几米。

当水体分布发生变化时,同样也会引起气压的变化。

又如,高山、高原冰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冰盖的发育,将会使这些地区的近地面气压升高,导致区域间的气压差增大。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

地面与大气之间通过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在进行着热能的交换。

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也在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发生着某些化学反应,如风化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同时也使岩石中的某些元素开释出来,因此两圈之间存在着化学能的交换。

通过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岩石圈的动能可以传递给大气圈,大气圈的动能也可以传递给岩石圈。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

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

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岩石圈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 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作者:王建张茂恒白世彪来源:《地理教育》2008年第04期前科协主席钱学森先生提倡发展“地理科学”和“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对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如何发展地理科学,如何构建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引起了众多地理学家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理解与构建地球表层系统的关键是圈层的相互作用。

如果不能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研究地球表层,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地理学就达不到钱学森先生所期望的高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也就不可能建立。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其特色与优势就在于圈层的相互作用。

一、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地球表层环境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的。

要弄清地球表层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弄清其空间分布、分异特征与规律,就必须从圈层的相互作用出发。

与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地质学、大气科学、水文学和生物学相比,地理学的优势,也是自然地理学的优势,不在于分门别类地去研究各个圈层,而在于从学科交叉和要素融合的角度去研究圈层的相互作用。

在于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机制;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区域联系、分异规律;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

二、圈层相互作用的途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来完成的。

1.地球表层能量传输、交换与圈层相互作用能量是维持地球表层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圈层间进行着多种不同能量的传输,这里只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图1)。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由于大气与水体之间温度的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热能交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游乐场,这里面有四个超酷的“小伙伴”在玩耍互动,它们就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是地球的“羽绒服”,它总是洋洋洒洒地把地球包裹起来。

有时候它会耍耍小脾气,吹来一阵狂风,那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到处疯跑,把地上的东西吹得七零八落。

大气圈和水圈可是一对欢喜冤家呢。

当大气圈中的水汽聚集得多了,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气球被扎破,雨水就哗啦哗啦地落下来,这时候水圈就像一个默默承受的小跟班,任由大气圈把水洒在自己身上,在地上形成河流、湖泊,就像水圈身上亮晶晶的项链和镜子。

岩石圈就像一个顽固的老头子,稳稳地坐在那里。

不过它也会被大气圈和水圈折腾得够呛。

大气圈带来的风可以像一把把小刻刀,慢慢地侵蚀岩石圈的身体;水圈的水流淌过岩石圈的时候,那架势就像一群小蚂蚁在啃食一块巨大的蛋糕,长年累月下来,岩石圈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模样,出现了峡谷、沟壑,就像脸上长满了皱纹。

生物圈就像一个魔法小精灵,在这三个圈层之间跳来跳去。

植物扎根在岩石圈里,就像抓住了大地爷爷的胡须,然后又贪婪地呼吸着大气圈送来的空气,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圈提供的水,茁壮成长。

动物们呢,就像一群四处闲逛的游客,在大气圈下跑来跑去,在水圈里游来游去,在岩石圈上爬来爬去。

大气圈要是生气了,来一场风暴,水圈就会波涛汹涌,像一群发狂的骏马奔腾。

而这时候,生物圈里的生物们就像受惊的小老鼠,赶紧找地方躲起来。

岩石圈还是那样默默承受,顶多被吹掉几块小石子,就像掉了几颗头皮屑。

水圈要是泛滥起来,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兽,淹没了很多岩石圈的领地,也会让生物圈里的很多生物流离失所。

可大气圈又会来帮忙,太阳一晒,水又慢慢蒸发回去了,就像把调皮的孩子拉回了家。

这四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闹剧,它们时而争吵,时而合作,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又变幻莫测的地球。

要是哪一天它们之间的互动突然停止了,那地球这个大游乐场可就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趣味啦。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地球的四大圈层,那可像是一场超级精彩又妙趣横生的“大联欢”呢。

首先是大气圈,这就像是地球的一件超级大披风。

大气圈这个“披风”可不得了,它有时候像个调皮的小娃娃,刮起风来呼呼作响,那风就像一群奔跑的小怪兽,在大地上横冲直撞。

大气圈还会和水圈互动呢,当大气圈这个“披风”生气的时候,就会把水圈里的水揪起来,然后就有了降雨,就像大气圈把水圈的小水滴像撒豆子一样撒向大地。

水圈就像是地球的蓝色血液,在地球这个大身体里流淌。

河流奔腾的时候,就像一群撒欢的小马驹,欢快地冲向大海这个大湖泊。

而大海呢,就像一个超级大胃王,不管多少河流的水都能装得下。

水圈要是和岩石圈相遇,那可就有趣了。

水像一个小工匠,慢慢侵蚀着岩石圈的那些大石块,就像小蚂蚁啃大象一样,时间久了,还真能把岩石雕琢成各种奇特的形状。

岩石圈就像是地球的硬骨头,它稳稳地支撑着整个地球。

岩石圈可不会轻易被水圈欺负太久,有时候它也会搞点反击。

比如说火山爆发,那就像是岩石圈在打大喷嚏,把岩浆这个滚烫的鼻涕喷得到处都是,把大气圈都能烫得“嗷嗷叫”,让水圈里的水都沸腾起来,像开了锅的热水一样。

生物圈呢,就像是地球的彩色装饰。

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四大圈层里穿梭。

动物们就像一群小游客,在大气圈里呼吸新鲜空气,在水圈里游泳嬉戏,在岩石圈上跑来跑去。

植物呢,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卫士,扎根在岩石圈里,还和大气圈做着气体交换,就像互相赠送小礼物一样。

植物还和水圈关系密切,水就像植物的饮料,要是没有水圈的滋润,植物就像没了油的小汽车,立马就焉了。

这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就像一场永远不会落幕的喜剧。

大气圈吹动着水圈,水圈侵蚀着岩石圈,岩石圈又偶尔“发发脾气”影响着其他圈层,而生物圈则在这中间穿梭忙碌,就像一群小蜜蜂在各个花园里采蜜一样。

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打闹,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奇妙的地球家园。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舞台,那四大圈层就是舞台上的四个超级明星,它们的互动演出永远是最精彩的节目,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小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呢。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前科协主席钱学森先生提倡发展“地理科学”和“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对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如何发展地理科学,如何构建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引起了众多地理学家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理解与构建地球表层系统的关键是圈层的相互作用。

如果不能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研究地球表层,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地理学就达不到钱学森先生所期望的高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也就不可能建立。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其特色与优势就在于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环境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的。

要弄清地球表层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弄清其空间分布、分异特征与规律,就必须从圈层的相互作用出发。

与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地质学、大气科学、水文学和生物学相比,地理学的优势,也是自然地理学的优势,不在于分门别类地去研究各个圈层,而在于从学科交叉和要素融合的角度去研究圈层的相互作用。

在于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机制;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区域联系、分异规律;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这些圈层具有同心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组成,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环境一般划分为五大圈层,分别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中土壤圈是其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物质与能量变换的中心枢纽,如图1所示。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其中气候处于中心地位,对生物圈、水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土壤、地貌的形成起着主要塑造的作用。

一、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圈对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其“自身特征”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候主要通过其构成要素“光、热、水、风”等对生物起作用。

(一)气候对生物生活规律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两个规律的影响作用。

1、气候对生物时间规律的影响作用(1)动物。

比如蚯蚓(中药中称“地龙”)大多夜里出来,因为只要其短时间曝光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生物学中称“光死亡”)。

甲鱼、螃蟹及河蚌等动物在月圆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部分会增加,相反在月缺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会减少。

蝴蝶白天出来,而飞蛾则是“夜猫子”,(蝴蝶与飞蛾的具体差别还在于:蝴蝶一般颜色鲜艳,触角呈棒状,飞翔时,舞姿轻盈,而且停住休息时往往是双翅合拢;而飞蛾颜色一般浅淡,其触角呈梳状等,飞翔时,展翅生硬,停住时两翅平展)。

(2)植物。

大多数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春夏长枝干,秋冬长根系,大多数植物也往往需要光照时间长,才能开花,所以大多在春夏天开花。

2、气候对生物空间规律的影响作用。

(1)动物。

比如鹤分布在沼泽地,特别是东北平原沼泽地多。

(可见鹤从来不上树,松鹤延年图纯属创作需要),而鹭则广布在我国南方水田湖泊地区,常会驻足在树的枝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 。 而 导 致 大 气 运 动 速 度 的 改 变 。研 究 表 明 , 厄 尔 从 在
圈层间进行着多种不 同能量 的传输 ,这里只做一个 简要的归纳( 1。 图 )

动 势

能 能
尼诺 年 , 由于地 球 自转速度 的减慢 , 在赤道 附近的大气 可 以获 得 lms 向东相 对速 度 ( 振球 ,9 0 。当 c /的 任 19 ) 然 ,大气运动 的动能也可 以通过地 面摩擦 传递 给 固体
然地理学 的优势 , 在于 分 门别 类地 去研究 各个 圈层 , 不 而在 于从学科交叉和要素融合的角度去研究圈层的相互作用。 在于从 圈层相互 作用 的角 度 , 探讨 地球 表层 自然 环境 的形
成机制;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 , 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相互影响;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 , 探讨地表环境的区 域联系 、 分异规律 ;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 , 探讨地表环境 的评估、 、 预测 规划、 管理、 优化和调控。 二、 圈层相 互作 用 的途 径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 都是通过能量 、 质与信息的 物
、 ,
日I 表层系统科学” 对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提出了很高 l ,
统科学 , 引起 了众多地理学家 的思考与探索。我们也进行 了一些思考,认为理解与构建地球表层系统的关键是圈层 的相互作用。如果不能从 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研究地球 表层 , 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 结构 、 运行机制 , 地理学就 达不到钱学森先生所期望的高度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也就
— ,

匿层 相互作 用与 自然地理学
●王 建① 张茂恒② 白世彪③ ①南 京师范 大学副校长 、 博士生导 师、 教授 ②③南 京师范 大学地理科 学学院(10 6 2 04 )
科协主席钱学森先生提倡发展 “ 地理科学” 地球 和“
的期望。如何发展地理科学 , 如何构建地球表层系
本刊专稿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王建张茂恒白世彪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10046科协主席钱学森先生提倡发展地理科学和地球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化学表层系统科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维普资讯
本 刊 专 稿
巴/
_ _
河 流 附近 , 立刻 感 到 风 的存 在 , 这是 大气 圈 与水 圈 动 能 交

圈层 相互 作用 与 自然 地理 学
地球表 层环境 是一个 系统 , 以称 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的。要弄 清地球表层环境发生 、 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 , 弄清其空间分 布、 分异特征与规律, 就必须从圈层的相互作用出发。 与研究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与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地质 学、 大气科学 、 水文学和生物学相 比, 地理学的优势 , 也是 自
地球 。
化学能
第三 , 水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 、 能、 能与 动 势
化学能的交换。在水 与岩石 接触 的界 面上 , 由于岩石与
水 温 度 的 差 异 , 致 两 个 圈 层 之 间 的 热 能 交 换 。最 明显 导
的例 子是海底火 山 、 海底熔 岩的溢 出( 洋 申脊 )加 热 如 ,
不 可能建 立 。 自然地理 学是研 究 地球 表层 自然 系统 的核 心 学科 , 其特色与优势就在于圈层 的相互作用。

第一 , 大气 圈与水 圈之 间存 在着热 能 、 能 、 动 化学 能 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由于大气与水体之间温度的差 异,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热能交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如 冷空气经过 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 , 暖流对大气有增温 、 增湿作用 。由于大气 与水面之间的摩擦作用 , 大气运动往 往影响和带动水体的运动 , 如风吹拂水面会产生波浪 , 信 风作用于洋面产生洋流。当然 , 水体的运动也会影 响和改 变大气的运动, 如在静 风天气时 , 来到瀑布或快速流动的
了海 水 。 暖流 不 仅 温 暖 所 经 过 地 区 的 大气 , 且 还 温 暖 而
附 近 的岩 石 与 土 壤 , 流则 对 经 过 区 域 的 大 气 和 岩 石具 寒
图 1地 球 表层 系统 各 圈层 之 间 的 能 量 交 换框 图
有冷却作用 。岩石圈 的变动往往 引起 水体分布的变化 , 水 体分布 的变化 也会反过来 通过 均衡作用 引起地 面岩
交换 来完 成 的 。 1 . 表层 能量 传输 、 地球 交换 与 圈层 相 互作 用 能量 是 维 持 地 球表 层 系 统运 行 与 发 展 的 动力 ,也 是
联 系 四大 圈层 的桥 梁 和纽 带 。
换的结果。大气与水体 ( 主要是 海洋 ) 之间在不断地进行 着物质的交换 , 在交换 过程 中也会发 生某些化学反应 , 因 此两者之间也存 在化学能的交换 。气压代表了大气势能 的大小。当大气压力不同或发生变化时 , 会改变水体的分 布与位势。如气压偏低时 , 海平 面就会升高 ; 当气压偏高 时, 海平面就会相应降低。如台风经过 的海面 , 由于台风 中心气压 比较低 ,往往会 导致海平 面高 出周 围几十厘 米至几米 。 当水 体分布 发生 变化时 , 同样 也会引起气压 的变化 。又如 , 山 、 高 高原冰川 以及 中高纬度 地 区冰盖 的发育 , 将会使这些地 区的近地 面气 压升高 , 导致 区域 间 的气 压差增大 。 第二 , 大气 圈 与岩石 圈之 间存 在着热 能 、 学能 、 化 动 能的交换 。 面 与大气之 间通过 长波辐射 、 地 大气 逆辐 射在进行着热 能的交换 。大气 圈与岩 石圈之 间也在进 行 着物质 的交换 , 发生着某 些化学反应 , 如风化 作用从 大气 中吸 收 C O ,同时也使 岩石 中的某些 元素 释放 出 来, 因此 两圈之 间存在 着化学能 的交换 。 通过大气 与地 面之 间的接触与摩擦作 用 ,岩石 圈 的动 能可 以传递 给 大气 圈 , 大气 圈的动能也可 以传 递给岩石 圈。 如地球 自 转速度 变化 ,通过地 面摩擦动 能从岩石 圈传递给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