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圈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多。
水 圈特点:水量丰富,流动性好。
生物圈特点:生物茂盛,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积累。
桂林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在认识桂林山水成因时,可引
导学生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即从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岩石条
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分别剖析。在了解到桂林地区的岩石具有
碳酸盐类岩石
岩石 水
降水状况
岩石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决定作用能否进行 决定作用的深入程度
地面坡度
图2
表 2 喀斯特地貌基本形态
类型
形态及其演变
成因
地表喀斯 石芽→石林→ 特地貌 溶沟→
、峰丛→ →溶蚀谷地
落水洞
→残峰
溶蚀
地下喀斯 溶洞、
特地貌


淀积
[内容解析]“喀斯特”是一个外来语。在原南斯拉夫西北部塞尔文尼亚共和国
本课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 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好素材。
【知识构建】
本课按照由基本原理到具体案例的思路,主要学习认识喀斯特地貌、桂林山
水的成因两部分内容,以说明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是“认识喀斯特地貌”。知道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进一步说明了喀斯特地貌是个圈层相互
作用的产物。
本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1 所示:
概念
作用
形成 条件
认识 喀斯 特地 貌
剖析 桂林 “山水” 的成因
岩石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生物条件
图1
就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的溶 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 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特地 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 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林“山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吴 静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对桂林“山水”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未作明确要求。所以,本节 内容的教学,旨在以喀斯特地貌为案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落实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选用喀斯特地貌作案例,是因为喀斯特作用不仅涉及大气、 水、岩石,而且还与生物有关,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 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典型例证。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以“如何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为教学难点。因为,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单线的,而是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 存在相互的联系,如何全面、科学的建立其间的联系,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 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①找一张 20 元面额的人民币,看一看上面是哪里的景观图片; ②再读一读曾经学过的语文课文“桂林山水”;③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桂林”音 像资料,欣赏桂林山水,并请去过桂林的同学讲一讲那里的见闻。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 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 的导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讨 握分析归纳能力,建构 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
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 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 养协作能力。 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 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图 4
5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表 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学情 诊断
学习 目标 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资料,观察课本图 3-3-1“桂
林山水”中的漓江风光、象
鼻山、峰林、地下“神宫”
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就重点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 的溶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 成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 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 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 林“山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 灰岩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 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表”,如表 1 所示。 ③2-3 个小组分别投影 已经完成的填空,并让发 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 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 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 疑。。
①岩石的可溶性 ②岩石的空隙和裂隙 ③水的流动性 ④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
性 ⑤水中所含 CO2、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
6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侵蚀及淀积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
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仙湖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 3:分析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促进学生辩证的看 问题。
带来
的影

[内容解析]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这个问题
①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相 关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 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 纳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概念 和形 成条 件
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基 本原理;尝试归纳喀斯特地貌 的形成条件,将所给材料中词 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 2 中;读 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 意图”,A、B、C 分别对应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 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 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 表 2 中的空档中。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 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 判。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
①观看,进行思考与判
桂林
断,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
的喀
声讨论。
斯特 地貌 给该 地区 人类 活动
①结合图片或影像资料,分析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 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③形成正确的认识。
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
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境内有一个高原叫喀斯特。那里是石灰岩裸露的地区,光秃秃的石头呈千奇百怪
的形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称呼石灰岩地区
溶岩地貌的专门术语。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
文现象和景观。
4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喀斯特作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可联系学 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化学知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④2-3 个小组分别投影 已经完成图 4,并让发言 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 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 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岩石圈特点:

大气圈特点:




水 圈特点:

区Biblioteka Baidu

生物圈特点:
图4
[内容解析]桂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岩石圈特点: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空裂隙发育广泛。
2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 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 况。
1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 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灰岩 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教学目标】
1.联系化学知识,认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 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像资料,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提高地理审美 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 结果,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课全程是案例教学,根据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 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要求,本课既用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喀斯特 地貌的有关知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对各种喀斯 特地貌形成的解释以及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讨论,获 得相应的解决。
溶蚀作用:CaCO3+H2O=Ca(HCO3)2 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 其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 CO2 的含量,即与 CO2 进入 水中或从水中逸出有关,CO2 进入水中体现的是溶蚀作用,CO2 从水中逸出体现 的是淀积作用。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 喀斯特作用的形成条件,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取归纳:(1)岩 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借助图 2 中的对号入座填空(答案:左列从上到下:②⑤④,右列从上到下:①③),可 提示学生先分析岩石本身的状况,再探讨水的动力条件,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分 析问题。最后可用以下简明的关系图(图 3)总结。
条件 性都很好。
气候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 4~7 月降水较
条件 多。
地形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自北向
条件 南纵贯全境。
水文 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生物
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
条件 量较高。
图3
课本图 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中,A 图表示大面积的可溶性岩 石,地表裂隙沟谷发育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喀斯特作用的条件。B 图表示在 喀斯特作用下,岩石出现垂直裂隙、落水洞、地下溶洞,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了 “坝子”。C 图表示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景 观。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填入表 2 中的空档中,从上行始依次为:1、3; 2;5;6、7、8。
探究活动 2:分析桂林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地形对流水
作用的影响,并联系桂林地区的岩石类型,剖析其“山水”成因。
教学 内容
人口 增长 特点 及地 区分 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阅读课本“剖析桂林山水的 成因”,在图 4 中写出桂林地 区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 理环境特点,说一说各圈层之 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 时指导。 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 后给予准确评价。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
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
神奇的山山水水的?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 ①朗读学习目标;
键词。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
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的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 意注意。
[内容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
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
很好地可溶性、透水性之后,课充分利用图 3-3-4“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直
观地读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
纵贯全境;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桂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暖多雨
的气候特征。以上内容可归纳为如下表 3:
岩石
表 3 桂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
河、钟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形。由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温
暖、植被茂盛、加之可溶性岩石纯度高,因此岩溶地貌发育典型。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 1:认识喀斯特地貌。
教学 内容 认识 喀斯 特地 貌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认识喀 斯特地貌”。 ②展示导学问题:说一说什么 叫喀斯特地貌;写出喀斯特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