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优质学案-word文档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优质学案-word文档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 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 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 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 3+CO 2+H 2O =Ca(HCO 3)2。

(2)淀积作用:Ca(HCO 3)2=CaCO 3↓+CO 2↑+H 2O 。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 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 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 透水性越好(2)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 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 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3.水文条件 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 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知识点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五个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节内容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

本节教材内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先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然后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典型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喀斯特作用本质,并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形成直观认识。

(2)能够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3)能够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及过程2、地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四、教学方法1.结合合作探究与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桂林山水视频,引导学生认知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

承转:自然环境由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五要素组成,并且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今天我们就来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一起来发现四大圈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设计

特 岩石的 受岩石空__隙_和_裂_隙_的发育程度影响
作 用
_透__水_性
的 基 本
水的
取决于水中所含的_二_氧__化_碳_、_有_机__酸_
_溶__蚀_力 和无__机__酸_的数量。
条 件
水的 取决于_大__气_降__水_、地__面_坡__度_以及 _流_动__性 _岩_石__裂_隙__的类型与连通性。

认 识
斯 特 地貌Fra bibliotek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桂林“山水”的成因
250N
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原因
喀斯特作用条件 圈层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
岩石圈
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 空隙和裂隙发育
大气圈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A
B
C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斯特地貌按空间分布可分为 地面 喀斯特地貌 和 地下 喀斯特地貌。
1 峰林 2 溶蚀洼地 3 孤峰 4 落水洞 5 地下河 6 石钟乳 7 石笋 8 石柱
峰林
溶蚀洼地
孤峰
石石钟钟乳乳 石 柱
石笋 地下河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 的水对 可溶性岩石的 溶蚀 以及 淀积 作用。
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
读下面“20元人民币版面图案”,判断2-3 题
B
2.该版面景观是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3.该地形景观的成因是 ( B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4.该地貌景观是由于( D )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学设计思路】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于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而展开的。

整体的思路设计首先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喀斯特地貌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进而猜测变化的原因,总结规律,再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最终落实到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尽可能的创设一种师生间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的这样一种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悟学习成长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教学难点】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的探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运动—手指操引入过程:展示图片:自己去桂林旅游时拍摄的桂林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去的哪里么?(桂林)请去过的同学谈谈对这里的感受,引出喀斯特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9页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由来探究过程:展示课件: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比比看:找出A—B—C三幅图中发生的变化猜猜看:在什么样的岩石条件和外界环境下会发生了这些变化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的同学共同探讨。

板书:学生们找到的变化地面:高原—山地—峰林、水量增多、裂隙加大、出现洼地、落水洞……地下:出现地下河、溶洞……小结:该图反映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形态。

A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幼年期,出现石芽、漏斗,整个地表成高原状态。

B图表示青中年期,各种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地表成山地状态。

C图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开始进入老年期,出现溶蚀、冲积平原和孤峰。

板书:学生们猜测到的各种原因岩石、可溶、流水、透水、空隙和裂隙、雷雨、温度、流动、酸、内力、植物……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1、在上述这些因素中,哪些并不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最直接因素。

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一期末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精校解析Word版

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一期末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精校解析Word版

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

蛇曲多分布在平坦地区,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边境,却能看到“S”型的蛇曲深深嵌入岩层之中。

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2.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D.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3.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 )A.距黄河近,水量丰富 B.离聚落近,取水方便C.岩层过滤,水质较好 D.位置较高,不易被淹读“欧洲某半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4.该半岛西侧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从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5.影响该半岛主要城市分布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土壤 D.交通图甲为黄河壶口瀑布,图乙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壶口瀑布岩石类型在图乙中的位置是()A.① B.② C.③ D.④7.壶口瀑布不断向上游移动,是因为()A.上游地壳上升 B.下游地壳上升 C.河水侵蚀陡崖 D.地壳水平运动8.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A.甲_乙-丙 B.乙_丙-甲 C.丙-甲_乙 D.丙_乙_甲9.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关于该区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断可能最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C.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D.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鲁教版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1课时)

鲁教版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1课时)

D.④①③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阅读课本, 找出桂林地区 与影响喀斯特 地貌几个因素 相符合的自然 条件
形成的有利条件: 1、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岩石的可溶 性好。 2、岩石空隙、裂隙发育,岩石透水性好。 3、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4、漓江穿行其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5、生物生长旺盛,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 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2.喀斯特作用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 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
(3)主要的可溶性岩石为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白云岩等 (4)反应式
溶蚀作用: CaCO3十CO2十H2O=Ca(HCO3)2
淀积作用: Ca(HCO3)2=CaCO3↓十CO2↑十H20

CaCO3+CO2+H2O=Ca(HCO3)2 (2)图中l、2、3是由于 流水沉积 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作用而形成的。
Ca(HCO3)2=CaCO3↓ +CO2 ↑ +H2O
(3)这种地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云贵高原
地区(地形区) 。
B、岩石的透水性
C、水的溶蚀力
D、水的流动性
总结:喀斯特作用 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 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 力,而喀斯特作用的深 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 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4.形成过程 读“喀斯特地貌形 成过程示意图”共同 观察分析其在A、B、 C三幅图中的发育过 程
1 2
3 4
5.喀斯特地貌类型
思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除了与岩石的可溶性 (最基本条件)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3.喀斯特作用发生的条件
A、岩石的可溶性 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 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影响 透水性,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 貌发育程度越高 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有机 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相关) 水的流动性与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 成正相关,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 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 类型与连通性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鲁教版必修一)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1.以“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活动1: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阅读课本“认识喀斯特地貌”标题下的容,完成下列要求。

(1)说一说什么叫喀斯特。

(2)写出喀斯特作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本质是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3)将下列词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3-3-1中,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①岩石的可溶性②岩石的空隙和裂隙③水的流动性④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⑤水中所含CO2、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图3-3-1(4)读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A、B、C分别对应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1~8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表3-3-1中的空档中。

表3-3-1 喀斯特地貌基本形态活动2:读课本“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分析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地形对流水作用的影响,并联系地区的岩石类型,剖析其“山水”成因。

(1)在下图中写出地区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说一说各圈层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分析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活动3:阅读下面的资料,比较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桉树引种到云贵高原后产生与原产地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资料: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本节内容对于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都有很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学会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桂林地貌变化的历史和规律以及桂林的人文资源
让学生了解、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的环境
五.给学生播放视频《印象刘三姐什么样的影响?
七.课堂反馈
选择题
综合题
八.课后反思
一.自我评价
1.教学成境设置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资助学习过程中有个侧重,进行了方向的指导。
3)教学环节完整。按照市里正在推行的新授课基本环节进行了授课
4)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片、视频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条件,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5)课堂检测,显示课堂时效好,学生掌握的内容达到要求。
二.不足
1.由于学生特点,课堂讨论效果不佳。
2.学生动手归纳结论的能力不强。
三.教学重建
1.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课标研究,更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
3)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相关)
4)水的流动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读“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各举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底下喀斯特地貌的一些类型,共同观察分析其在A、B、C三幅图中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重点
以桂林山水为例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教学方法和思路
情境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精品导学案

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精品导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喀斯特地貌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前置作业】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特性:性、透水性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的类型与连通性。

(3)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问题与例题】【问题1】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石灰岩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1大赛获奖教案 附配套练习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1大赛获奖教案 附配套练习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夭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杆,我们要看比塞为什么都在下半夜?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怠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自评: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一、地球的自转合作学习,动手动脑[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①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评: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②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2024学年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鲁教版必修1
趣味性的案例。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提高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忆知识。
4.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圈层相互作用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时存在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另外,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总结案例的特点,还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建议。这说明学生们在圈层相互作用这个知识点上,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发现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和创意绘制卡通形象,确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重点知识。但在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我也应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便于学生整理笔记。
(2)在分析亚马逊雨林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雨林植被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以及雨林破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3)针对人地关系,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改变圈层相互作用,影响地理环境,如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运用生动案例、图表、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圈层相互作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课稿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课稿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教材是继第二单元地理环境圈层结构及特征和第三单元前两节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也为之后的第四单元从地关系看资源环境的学习打下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②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科学的态度。

云贵高原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本节探究也有利于学生们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

3、教学的重难点根据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我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重点和难点确立的基础上,要在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图导图练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文字素材4

高中地理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文字素材4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文字素材(4)●教学资料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岩石能否被溶解和溶蚀,是喀斯特作用能否发生的最基本的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

可溶性岩石主要有三类:(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2)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芒硝等;(3)卤盐类岩石,如石盐、钾盐等。

在这三类岩石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执类岩石,其次是硫酸盐类岩石,最小的是碳酸盐类岩石。

但由于卤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比较广,因而碳酸盐类岩石成为喀斯特作用的主要岩石。

在碳酸盐类岩石中,石灰岩的可溶性大于白云岩。

纯净碳酸岩的可溶性大于含有杂质的碳酸岩,结晶颗粒细的碳酵岩的可溶性大于结晶粒粗的碳酸岩。

(二)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决定了水与岩石接触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喀斯特作用的强度。

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作用越容易发生,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则有可能越大。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与裂隙发育的程度,这与岩石结构与区域构造有关。

(三)水的溶蚀力。

水对碳酸岩的溶蚀力主要是由水中所含的CO2决定的。

水中的CO2主要来自大气中的CO2、有机成因的CO2、无机成因的CO2。

三者提供的溶蚀力占全球溶蚀强度的58%。

另外,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无机酸也对水的溶蚀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水的流动性。

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不流动的水溶液很快就会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

流动的水还具有侵蚀作用,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接受溶蚀,从而增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

喀斯特的发育阶段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于受各种条件如岩石、构造、气候和地壳运动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很大。

就温热地区而言,当石灰岩地块被抬升至‘定高度以后,喀斯特地貌发育便逐步深入,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披覆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岩被剥除,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后,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

高中地理必修一精品课件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高中地理必修一精品课件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同学们以前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桂林山水 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桂林山水的特点吗?
漓江水静、清、绿 桂林山奇、秀、险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 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后来,欧洲学者借用该 地名来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 )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
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图示地貌称为________地貌。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 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举两例)。 (2)下面两组化学反应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理: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 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 ________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①降水丰富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干燥度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结合四幅示意图分析可知,云贵高原形成初 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 目前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起主导作用,所以C项正确。第4题, 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地 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 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 出,所以A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相 关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 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 纳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概念 和形 成条 件
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基 本原理;尝试归纳喀斯特地貌 的形成条件,将所给材料中词 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 2 中;读 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 意图”,A、B、C 分别对应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 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 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 表 2 中的空档中。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 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 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
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
神奇的山山水水的?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 ①朗读学习目标;
键词。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
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的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 意注意。
[内容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
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
图3
课本图 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中,A 图表示大面积的可溶性岩 石,地表裂隙沟谷发育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喀斯特作用的条件。B 图表示在 喀斯特作用下,岩石出现垂直裂隙、落水洞、地下溶洞,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了 “坝子”。C 图表示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景 观。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填入表 2 中的空档中,从上行始依次为:1、3; 2;5;6、7、8。
2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 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 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促进学生辩证的看 问题。
带来
的影

[内容解析]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这个问题
1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 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灰岩 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教学目标】
1.联系化学知识,认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 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像资料,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提高地理审美 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 结果,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就重点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 的溶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 成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 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 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 林“山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 灰岩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很好地可溶性、透水性之后,课充分利用图 3-3-4“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直
观地读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
纵贯全境;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桂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暖多雨
的气候特征。以上内容可归纳为如下表 3:
岩石
表 3 桂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
境内有一个高原叫喀斯特。那里是石灰岩裸露的地区,光秃秃的石头呈千奇百怪
的形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称呼石灰岩地区
溶岩地貌的专门术语。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
文现象和景观。
4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喀斯特作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可联系学 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化学知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本课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 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好素材。
【知识构建】
本课按照由基本原理到具体案例的思路,主要学习认识喀斯特地貌、桂林山
水的成因两部分内容,以说明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是“认识喀斯特地貌”。知道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进一步说明了喀斯特地貌是个圈层相互
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 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表”,如表 1 所示。 ③2-3 个小组分别投影 已经完成的填空,并让发 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 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 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 疑。。
①岩石的可溶性 ②岩石的空隙和裂隙 ③水的流动性 ④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
性 ⑤水中所含 CO2、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
溶蚀作用:CaCO3+H2O=Ca(HCO3)2 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 其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 CO2 的含量,即与 CO2 进入 水中或从水中逸出有关,CO2 进入水中体现的是溶蚀作用,CO2 从水中逸出体现 的是淀积作用。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 喀斯特作用的形成条件,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取归纳:(1)岩 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借助图 2 中的对号入座填空(答案:左列从上到下:②⑤④,右列从上到下:①③),可 提示学生先分析岩石本身的状况,再探讨水的动力条件,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分 析问题。最后可用以下简明的关系图(图 3)总结。
探究活动 2:分析桂林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地形对流水
作用的影响,并联系桂林地区的岩石类型,剖析其“山水”成因。
教学 内容
人口 增长 特点 及地 区分 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阅读课本“剖析桂林山水的 成因”,在图 4 中写出桂林地 区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 理环境特点,说一说各圈层之 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 时指导。 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 后给予准确评价。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吴 静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对桂林“山水”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未作明确要求。所以,本节 内容的教学,旨在以喀斯特地貌为案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落实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选用喀斯特地貌作案例,是因为喀斯特作用不仅涉及大气、 水、岩石,而且还与生物有关,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 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典型例证。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
①观看,进行思考与判
桂林
断,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
的喀
声讨论。
斯特 地貌 给该 地区 人类 活动
①结合图片或影像资料,分析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 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③形成正确的认识。
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
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作用的产物。
本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1 所示:
概念
作用
形成 条件
认识 喀斯 特地 貌
剖析 桂林 “山水” 的成因
岩石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生物条件
图1
就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的溶 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 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特地 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 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林“山
表 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学情 诊断
学习 目标 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资料,观察课本图 3-3-1“桂
林山水”中的漓江风光、象
鼻山、峰林、地下“神宫”
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碳酸盐类岩石
岩石 水
降水状况
岩石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决定作用能否进行 决定作用的深入程度
地面坡度
图2
表 2 喀斯特地貌基本形态
类型
形态及其演变
成因
地表喀斯 石芽→石林→ 特地貌 溶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峰丛→ →溶蚀谷地
落水洞
→残峰
溶蚀
地下喀斯 溶洞、
特地貌


淀积
[内容解析]“喀斯特”是一个外来语。在原南斯拉夫西北部塞尔文尼亚共和国
条件 性都很好。
气候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 4~7 月降水较
条件 多。
地形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自北向
条件 南纵贯全境。
水文 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