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习题: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共24张PPT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共24张PPT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 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 在关系。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毫米)
年平均气温 (℃)
年溶蚀率(毫米/年)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掌 握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 条件和基本地貌类型。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 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视频欣赏,导入新学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 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神奇的 山山水水?
三、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再次学习,完 成探究一 (10分钟)。
1. 据图判断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的先后排序是什么?推断该喀斯 特地貌的形成满足了怎样的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时什么?
CO2+H2O+CaCO3═Ca(HCO3)2 (溶蚀)
石Ca灰(岩H形C成O3()海2═洋C环aC境O)3↓—+地CO壳2抬↑+升H—2O化(淀学积风)化和流水侵蚀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的 影响
(2)根据曲线解释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 貌发育程度的关系,并简要分析理由。
(2)根据曲线解释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 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并简要分析理由。
答:植被覆盖率高,加大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 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 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优质学案-word文档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优质学案-word文档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 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 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 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 3+CO 2+H 2O =Ca(HCO 3)2。

(2)淀积作用:Ca(HCO 3)2=CaCO 3↓+CO 2↑+H 2O 。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 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 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 透水性越好(2)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 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 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3.水文条件 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 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知识点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第三单元第三节__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单元第三节__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3、喀斯特作用及化学方程式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溶蚀作用化学方程式: CaCO3+CO2+H2O=Ca(HCO3)2 CaCO3是碳酸盐,在CO2和H2O的作用下被溶蚀成 Ca(HCO3)2。 淀积作用化学方程式: Ca(HCO3)2 =CaCO3 +CO2 +H2O Ca(HCO3)2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成为CaCO3。
`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 因
天 坑
桂林山水 ——喀斯特地貌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是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一个 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 特的地貌。 2、喀斯特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 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
孤峰
落水洞
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石 柱
溶洞
天坑
四、从圈层相互作用剖析桂林 “山水”的成因
1.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特征
环境要素 气候 所属圈层 大气圈 环境特征表现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
水文
植被 地貌 岩石
水 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岩石圈
水圈 水文
整体性
植被 生物圈
岩石
地貌
桂林山水,是四大圈 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碳酸岩可溶性、 岩石圈 透水性强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 因
•岩石条件 ——岩石圈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 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A.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B.岩浆作用 D.变质作用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解析: 喀斯特地貌不仅需石灰岩广布,而且(ér qiě)还需高温多雨的气候。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为主。该区常见地貌是峰林。喀斯特地貌为 流水溶蚀或淀积作用而形成,天生桥的形成是流水 溶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 (1)A (2)C (3)C
第三十九页,共41页。
(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图水3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 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 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qīnshí)、溶蚀作用都比南 方弱。
第四十页,共4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来理解 陆地各圈层的整体性。(3)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nǎ li)。 量(毫米)
年 气平 温(均℃)年 率 米(/溶年毫蚀)
广西中部
相对均 匀
1 500~ 2 000
20~22
0.12~ 0.3
湖北三峡 中等
1 000~ 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 部
集中
400~ 600
6~8
0.02~ 0.3
第三十五页,共41页。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 (yīdìng)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 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 下坐标图:
第三十页,共41页。
岩石(yánshí)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 图甲中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读图回 答3~4题。
第三十一页,共41页。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运动(dì qiào yùn dònɡ)中的外 力侵蚀作用 C.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020学年山东新高考地理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020学年山东新高考地理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选择题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3题。

甲CaCO3+CO2+H2O===Ca(HCO3)2乙Ca(HCO3)2===CaCO3↓+CO2↑+H2O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A.甲B.甲和乙C.乙D.部分甲,部分乙2.乙发生的基本条件是()①水中的CO2含量增多②压力升高③温度降低④压力降低⑤温度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3.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①岩石的可溶性强②岩石的透水性强③水的流动性好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

第2题,方程式乙反映了化学淀积作用,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压力降低,温度升高。

第3题,反应甲、乙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答案:1.A 2.D 3.D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5.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

第5题,石林地貌分布区会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故地表水资源贫乏,A项错误;地形变得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B、C项错误;石林地貌特殊,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D项正确。

答案:4.D 5.D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读图,回答6~7题。

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7.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第6题,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出现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因为该地黄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植被覆盖不良等造成的。

第3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3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 的可溶性。
• 5、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 为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探究一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条件有那些?
• 1、岩石的可溶性强
– 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 白云岩。
• 2、岩石的透水性强
– 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
• 1、喀斯特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 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 2、喀斯特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 貌类型
•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 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溶蚀 CaCO3+H2O+CO2=Ca(HCO3)2
淀积 Ca(HCO3)2=CaCO3↓+CO2↑+H2O
`
5、桂林地区的生物条件如何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 形成?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哪些自然因素有
关?
岩石、气候、水文、生物
2、桂林地区的石灰岩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特 点? 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石灰岩。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 可溶性、透水性好。
3、桂林地区的气候有何特征?
【知识拓展】
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 来哪些影响?
有利:有丰富的_旅__游___、_地__下_水__、__疗__养____、 __矿_产____等资源。
不利:
1、地形崎岖;水易漏入地下深处,地面容易出现干旱, 不利于农业生产;
2、交通不便;
3、建设工程和采矿时,易漏水或地基沉 陷。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幼年期,地表呈高原状态 青中年期,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同时发育,地表呈山地状态。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探秘澜沧江_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含解析鲁教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探秘澜沧江_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含解析鲁教版第一册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基础巩固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

右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A。

地势起伏大B。

地面断裂下陷C。

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2。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C 2.B读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3~5题。

3。

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A。

冲积扇 B。

河口三角洲C。

山脊D。

悬崖4。

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B。

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C。

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D。

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5.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

“V”形谷,流水侵蚀 B.“V”形谷,流水沉积C.“U”形谷,流水搬运D.“U”形谷,冰川侵蚀3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变平,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第4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在河流的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

第5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形。

A4。

D 5.A河迹湖又称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

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河迹湖的形成过程。

读图,完成6~7题。

6。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河迹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B. a处的沉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C.该河迹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D。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同步: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同步: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后篇巩固探究“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其拥有最显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据此完成第1~2题。

1。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5为地下河,因淀积作用而成B。

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作用而成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2.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

①② B.②④C.②③D。

③解析:第1题,地下河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是在流水的淀积作用下形成的;2、3处为裂隙,不是断层.第2题,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答案:1。

C 2。

C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第3~5题.3。

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溶蚀作用有关的是()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5.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B。

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第3题,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石林、峰林、石芽、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洼地、溶蚀谷地等.第4题,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峰丛、溶蚀洼地等主要是溶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④景观的形成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5题,图中④景观代表的是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的地貌类型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答案:3.A 4。

D 5.B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天然的“桥”。

山东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山东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用而形成
第十五页,共29页。
• 解析: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喀斯特地貌是 在一定的气候和生物等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及淀积作 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 气、生物、岩石 的相互作用。所以说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shuǐ quān)、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 答案:1.B 2.B 3.D
溶无蚀机力酸:的取数决量于,水以中二及所氧水含化的碳(è流r y动ǎn性g
hu、à有tàn机) 酸和 的强弱
(2)水流动性:取决于大气(dàqì)降水、地面坡度以及 岩石裂隙
的类型与连通性
第五页,共29页。
•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峰包林(括fēn_ɡ_lí_n_) ___孤_、峰 峰丛、________
• 答案:(1)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 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 (2)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 ,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侵蚀。
第二十七页,共29页。
04 刷习题(xítí) 巩固 提升
第二十八页,共29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2.该地景观的 主要成因是( )。B.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C.水中含有CO2、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喀斯特作用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 (1)根据左上图,判断该地区的突出(tū chū)地貌类型是 ________。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 (2)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云贵高 原,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广布,从而确定 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第(2)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形成 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共30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共30张PPT)

A.岩石的透水性 B.岩石的可溶性 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
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的多少
2.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A )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3.溶洞的形成是由于(B )
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A.流水的冲刷侵蚀 B.流水的溶蚀作用
类型
形态
地面喀斯 特地貌
峰林、峰丛、孤峰; 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溶洞、地下河;
地下喀斯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特地貌
成因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 淀积作用
峰林
孤峰
天 坑
神农架溶洞
石钟乳 石柱
地下河 石笋
石柱
喀斯特地貌的开发与利用?
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 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给人们带来美的 享受,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 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 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建设带来 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喀斯特地 貌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

讲课人:杨 蕊
漓江水静、清、绿 桂林山奇、秀、险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9-70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记忆)?其化学过程是什
么? 3、结合图3-3-2观察图A到图B、图C的喀斯特地貌形成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4、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岩石条件 2、气候条件 3、生物条件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设计思路本节课设计的理念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未来人生有用,有利于培养热爱生活、态度积极,人格独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在课程实施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提高“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尤其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该班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能积极的进行讨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究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桂林“山水”的成因。

四、教学难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收集大量的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材料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板书: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导入]图片(人民币20元背后的截图)师:这张图熟悉吗?生:辨认、回答。

师:这是哪的风景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对,我们课前看的那是哪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出示几张相关图片,道出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迷人景色。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 (金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 (金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3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金版)鲁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是()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长白山天池D.黄山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解析】本题组以桂林山水景观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及成因。

从人民币版面景观可以判断为广西桂林山水,属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峰林景观,主要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作用而成。

【答案】 1.B 2.B2008年3月,中外联合科考队考察了著名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联系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科学家对乐业天坑群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座“天坑博物馆”,该天坑的成因是() A.流水的侵蚀和溶蚀B.风蚀C.陨石撞击D.火山喷发4.下列几种地形剖面图中,与天坑有相同地质作用的是()【解析】乐业天坑群位于广西,是一种地下漏斗,是流水侵蚀和化学溶蚀形成的。

第5题中A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B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冰川谷,C是流水侵蚀形成的V形谷,D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峰林。

【答案】 3.A 4.D二、综合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读明朝于谦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材料二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

(1)诗中所述岩石是岩,按成因属于岩,这种岩石中可否找到化石?。

(2)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描述这种岩石的用途:。

(3)材料二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B、C三地中,在________地可能找到岩溶风景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石灰沉积可以(2)大理石建筑材料等(3)盆地等高线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减少,海拔四周高,中间低(4)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5)A那里有可溶性的石灰岩(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复习课件(共34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复习课件(共34张PPT)

主要内容

认识喀斯特地貌
二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的含义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4、喀斯特地貌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5、我国哪些地区分布有喀斯特地貌?
•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
• 3、水的溶蚀力强
– 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 相关)。
• 4、水的流动性强
–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 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初期:地表呈高原状态
中期:地表呈山地状态
活动探究二 :
1、请各组同学上网搜索不同喀斯特地貌景 观,截屏并确定它们的类型。(尽量找不 同形态的图片)
唐代韩愈:“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地面路线(漓江)
峰林
孤峰
峰丛
溶蚀洼地
落水洞
地下路线 (芦笛岩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溶洞
地下河
仙桥地下河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类型。 2.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小组活动方式: 每小组确定一个影响因 素进行资料的搜集,然后汇总,由小组代表 进行展示。)
用知识框架图来表示
大气圈 气候
水圈
水文
整体性
植被
生物圈
岩石
地貌



活动探究四: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同步训练第三单元:训练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同步训练第三单元:训练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训练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

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的透水性B.岩石的可溶性C.水的溶蚀力D.水的流动性4.水对碳酸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①水中所含CO的数量②水中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③大气降水的多少④2水的流动性的强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关于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A.温度越高,水中CO2不如温带地区强B.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C.水中含有CO、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烈2D.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来源:学*科*网]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7.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喀斯特地形与干旱相互呼应,专家建议:摸清南方地下河情况,修建系统工程以解喀斯特地区之渴。

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后坪天坑的成因是( )A.流水的侵蚀和溶蚀 B.风蚀C.陨石撞击 D.火山喷发9.下列几种地形剖面图中的地貌景观的形成,与天坑形成有相同地质作用的是(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3题。

甲CaCO3+CO2+H2O===Ca(HCO3)2乙Ca(HCO3)2===CaCO3↓+CO2↑+H2O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A.甲 B.甲和乙C.乙D.部分甲,部分乙2.乙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①水中的CO2含量增多 ②压力升高 ③温度降低④压力降低 ⑤温度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3.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 ②岩石的透水性强 ③水的流动性好 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

第2题,方程式乙反映了化学淀积作用,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压力降低,温度升高。

第3题,反应甲、乙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答案:1.A 2.D 3.D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5.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

第5题,石林地貌分布区会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故地表水资源贫乏,A项错误;地形变得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B、C项错误;石林地貌特殊,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D项正确。

答案:4.D 5.D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读图,回答6~7题。

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C.③D.④7.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第6题,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出现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因为该地黄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植被覆盖不良等造成的。

第7题,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与风力侵蚀有关。

答案:6.A 7.B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

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9.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解析:第8题,由文字材料可知,“大窝凼”附近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化学溶蚀而成,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故选C。

第9题,喀斯特洼坑是厚厚的石灰岩层被流水溶蚀加剧的过程。

观察四幅图:图①和图②中均有地下溶洞,区别在于图①中的溶洞受溶蚀进一步扩大,且裂隙进一步发育,落水洞连通溶洞顶部,故先②后①;图③和图④中溶洞顶部均塌陷,应发生在溶洞进一步扩大、落水洞发育之后;再区别图③和图④,图③中溶洞空间更大,且顶部受风化侵蚀,岩石剥落,故先④后③。

综上,喀斯特洼坑的形成过程是②①④③。

据此选B。

答案:8.C 9.B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

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

读图,完成10~12题。

10.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贵高原B.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D.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11.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12.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A.热融沉陷—夏季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夏季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解析:第10题,结合材料可知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

云贵高原、巴西高原、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冬夏季节温度较高,且这些地区没有冻土,不会出现热融地貌,所有排除A、C、D选项。

故选B。

第11题,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但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所以不会出现溶洞,A错;热喀斯特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不是内力岩层运动形成的,B错;热融湖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都受多种因素影响,C错;湖水温度高于冻土,水比热容较大,通过热量传递,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加速退化,使冻土层变薄或被切穿,D对。

第12题,结合材料分析热融沉陷应该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排除A、B;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易融化,容易出现热融滑塌。

故选C。

答案:10.B 11.D 12.C二、非选择题13.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如下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图 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乙图 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示意图(1)甲图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乙图中地貌类型界线以____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有____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_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____,具备了适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类型特点。

甲图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可判断出为“峰林”。

读乙图,分析地形界线东西两侧地形特点,西侧较为平缓,东侧多山峰,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

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

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并且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所以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

第(3)题,喀斯特地貌区地处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浅薄贫瘠,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且地块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答案:(1)峰林 东 地下河(溶洞)(2)石灰 较高 大(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14.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设想,根据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毫米/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 1 500~2 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 1 000~1 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03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就大。

第(2)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坡度越大,水的下渗越少,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差。

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答案:(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加大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