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_胡修棉

合集下载

210979082_急骤漫天泻浪潮:回望2.3亿年前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CPE)

210979082_急骤漫天泻浪潮:回望2.3亿年前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CPE)

化石新知地史钩沉急骤漫天泻浪潮:回望2.3亿年前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CPE)李世鑫 张廷山 曾建理 马知恒“CPE”名称的由来三叠系是中生代的首个年代地层单元,是继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生物逐渐复苏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古生代生物群逐渐消亡向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转变的过渡时期,其起始于距今2.52亿年前,结束于2.01亿年前,延续了约5100万年。

随着二叠纪末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全球性环境生态系统崩塌,早三叠世气候与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复苏阶段,并伴随着生态系统的多次崩塌和重建。

至中三叠世环境趋于稳定,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全球气候与海洋环境明显改善。

晚三叠世时期先后发生两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卡尼期湿润暮事件(Carnian Pluvial Episode)的发生,重创了早-中三叠世海洋生物群,使生物多样晚三叠世全球古地理格局及各地CPE事件位置(修改自曾建理等,2022)(1.意大利Dolomite地区;2.意大利朱利安阿尔卑斯地区;3.匈牙利Transdanubian山脉;4.奥地利钙质阿尔卑斯山北部;5.意大利Lagonegro 盆地;6.土耳其安塔利亚地区;7.西班牙伊比利亚地区;8.英国德文郡;9.欧洲中部盆地;10.巴伦支海地区;11.格林兰Jameson Land;12.加拿大Fundy盆地;13.美国Richmond 盆地、Taylorsviller盆地;14.摩洛哥Essaouira盆地;15.突尼斯Jeffara 盆地;16.以色列Levant盆地;17.巴西;18.阿根廷Ishigualasto盆地、Cujo盆地;19.南非Karoo盆地;20.阿曼;21.印度Rewa盆地;22.印度Spiti地区;23.澳大利亚Carnarvon盆地;24.贵州南盘江盆地;25.四川江油马鞍塘地区;26.湖北秭归盆地;27.鄂尔多斯盆地;28.日本地区. 古地理图据Scotese, 2004,各地CPE事件坐标增修自Dal Corso et al., 2020)性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开创了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空前繁盛,并出现了恐龙等新一代中生代霸主,使得现生生物演化史开始了新的篇章。

新仙女木事件及全新世早中期降温事件--来自洱海湖泊沉积的记录

新仙女木事件及全新世早中期降温事件--来自洱海湖泊沉积的记录
[10]
K= ! 9 (1): 143J153K
! [M].= K=
W=
!" I=1998: 209K !"2002,
!"#$%&'( [J].
!"#$%&'( !"#$%&'($) ==== 8.2 ka cal BP !"#$%& !"#$% !"#$%&'( ! !
16
!"#$ K= ! K=
!"#$2004, 14 (4): 456 J461.
[16] Hughen K A, Overpeck J T, Trumbore S. Rapi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regi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J]. Nature, 1996, 380 (6569): 51-54.
10
!" 25 25 !"#$% !"# !"#$ 5J10
!"#$%&'
3 C
! !"#$%& !"# 23 km !"#$%& ====
!"#$ !
11
!"#$%&'() !"#$%&'(")* 610 m !"#$% 1 !"#$%&
!"#$%&'() 1 1000 a cal BP !"#$%&'
!"#$%&'()*+, TOC ! !"# 9 !" ==== !"# YD !"#$%&'()* ! YD 2

11白垩纪大洋红层_特征_分布与成因_胡修棉

11白垩纪大洋红层_特征_分布与成因_胡修棉

2007年3月,第13卷,第1期,01-13页高 校 地 质 学 报M arc h 2007,Vo.l 13,No .1,p .1-13G eolog i c al Journa l o fCh i n a U niversities白垩纪大洋红层:特征、分布与成因胡修棉1,王成善2(1.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中心,北京100083)摘要:/白垩纪大洋红层0(CORB )这一认识自20世纪末正式提出后已经迅速成为白垩纪新的研究方向之一。

根据西藏南部和意大利中部两个研究程度较高地区所获得的地层、岩石、矿物等实际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CORB 的研究现状,对全球COR B 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同时对大洋红层蕴涵的古海洋、古气候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CORB 是氧化条件下原地沉积的产物,导致该氧化条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底层水中高含量的溶解氧,而深层古洋流的发育很可能是产生溶解氧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洋红层;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中图分类号:P 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07)01-0001-13收稿日期:2007-02-10;修回日期:2007-02-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32020);973项目(2006CB701400)资助作者简介:胡修棉,男,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研究;Em a i :l huxm@n j .cn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极端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范例(Skelton et a,l 2003)。

研究白垩纪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对于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温室气候、海洋以及预测未来温室效应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成善,2006)。

/白垩纪大洋红层0(C retaceous Ocean ic R ed Beds ,缩写为CORB )是指一套特殊的海洋深水环境下形成的以红色-紫红色颜色为主的沉积物,包括红色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页岩及硅质岩,尤以红色灰岩为特征,其沉积环境主要以远洋、半远洋大陆斜坡-深水盆地为主(H u et a,l 2005;王成善和胡修棉,2005)。

我院与落基山研究所联合举办“中美绿色合作研讨会”

我院与落基山研究所联合举办“中美绿色合作研讨会”

我院与落基山研究所联合举办“中美绿色合作研讨会”
佚名
【期刊名称】《开放导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8)召开之际,我院与落基山研究所于2023年12月6日在美国阿斯彭联合举办“中美绿色合作研讨会”,重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及合作前景、中美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及策略、中美绿色交通发展前景等议题展开务实交流与研讨。

我院院长樊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我院成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并举办弘扬民族精神讲习研讨会
2.我院国际贸易研究所举办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研讨会
3.我院举办中美安全关系研讨会
4.我院举办“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经贸问题研讨会”
5.我院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共同举办第二届中美海上安全研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

多参 数 仪 ( y r a 5 H doL bDS )在线 测得 了表 层沉 积物
采样 位 置或 相关 区域 5 个 点的水 质剖 面 参数 , 1 包括
水深 、电导 率 、p H值 、水 温 、溶 解氧 和光 合 有效 辐 射 (AR)等 。此 外 ,还 在 其 中 2 个 点位 以 5m水 P 3
深 间隔采 集 了垂直 剖面水 样 ,采 样情 况见 图 1 。 1 2 实验 分析 , 样 品冷 冻干 燥后 , 取 l ~3 置于 10mL 称 0 0 g 0 烧
理解 典 型湖 泊 的湖 面波动 历 史和 全面 认识 青藏 高原 地 区湖面 波 动的 区域 特征 具有 十分 重 要的 意义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野外 采样 与现 场 测量 . 普 莫 雍 错 是 位 于 西 藏 南 部 喜 马 拉 雅 山北 坡 山
间盆 地 内的淡 水 湖 泊 , 理位 置 2 。0 ~2 。 8N, 地 83 83 9 。3 0 1 ~9 。 3 E,湖面 海拔 5 3 0 3 0 0m,湖面 面积 2 0 9
捕 集 器采集 了5 个 表 层沉积 物样 品 , 5 水深 范 围为 1 ~
6 用重 力取 样 器在 湖 区东 部偏 南 5 2m; 5 m水 深处 钻
为获得 表 层沉积 物形 成 的水化 学 条件 ,检测 了 垂 直剖 面水 样底层 的阴 阳离子 ( 测试 仪 器为 Di e o x n
5期
彭 萍 ,等 :西 藏 普 莫 雍 错 介 形 类 反 映 的 中晚 全新 世 以 来湖 面 波动 与 环境 变 化
35 3
能具 有 不 同 的影 响 ;而 湖 泊水 深变 幅 与介形 类 样 品 采 样 的深 度梯 度也 直接 影 响介 形类 一水 深转 换 函数 的 精度 。因此 ,在 更 多不 同类 型湖 泊 中进一 步开 展 介形 类 一水 深转 换 函数 及其 环境 重建 研 究 ,对深 入

白垩纪缺氧事件期间分子有机碳同位素偏移的二种不同机制

白垩纪缺氧事件期间分子有机碳同位素偏移的二种不同机制
关 键 词 :白垩 纪 ;稳 定 碳 同位 素 ;大 洋 缺 氧 事 件 ;陆地 生 态 系 统 ; 机 地 球 化 学 有
全球 气 候 变 化 的研 究 是 当前 地 学 界 研 究 的热
为认 识地 质历 史 时期 重 大 地 质 事 件 , 别 是 全球 气 特 候变 化及 其 发生 、 发展 过程 的重 要研 究对 象 , 理解 是 白垩纪 同位 素变 化 的关 键 。图 1 显示 了白垩 纪碳循 环相 关 的地 质事件 。其 中 , 火 成 岩 省 ( I s 数 据 大 LP)
机制。
页岩 和大 洋 红 层 主 要 根 据 胡 修 棉 ( 0 5 并 补 充 了 20 )
Weset ( 0 4 的数据 而成 。 isr 等 2 0 ) 由 图 1 见 , 白垩 世 ( 4 ~9 Ma , 别是 早 可 早 15 9 ) 特
1 白垩 纪 碳 同位 素 变 化 的地 质 背 景
论 的 日益成熟 和 完 善 , 定碳 同位 素 地 球 化 学 方 法 稳
广 泛地 被应 用 于古 海洋 和古 气 候 研 究 , 取 得 令 人 并
了 瞩 目 的 成 果 。其 中 ,白 垩 纪 大 洋 缺 氧 事 件
等 ( 0 4 的资料 ; 20 ) 洋壳 生 长 、 气温 和海平 面变化 根 古 据 Za h o等 ( 0 5 2 0 )资 料 ; 气 C 变 化 来 源 于 大 O
前述 各项 指 标 达 到 最 大之 后 逐 渐 降 低 的 过 程 。 因 而, 引发碳 同位 素变化 , 特别 是有 机碳 同位 素偏 移 的
机制, 可能发 生 重大改 变 。
2 我 国早 白垩 世 的大 洋 缺 氧 事 件 的碳 同位 素 响应
白垩纪 地层 划 分 具 有不 同 的划 分 方 案 , 同学 不

湖南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降水氧同位素

湖南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降水氧同位素

湖南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降水氧同位素刘芮岑;李祥辉;胡修棉【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8(36)6【摘要】在岩相、阴极发光分析基础上,对湖南茶陵盆地戴家坪组成壤钙质结核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试,重建了该区晚白垩世古降水的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戴家坪组发育钙质古土壤,背景岩性以洪积扇环境下形成的副砾岩为特征;钙质结核主要由棕红色微晶方解石基质和浅红色方解石脉构成,前者的阴极发光呈微弱橘红色或不发光,后者发光呈明亮橘黄色;钙质结核的δ18 O值(VPDB)介于-7.96‰~-11.35‰之间,δ13 C值(VPDB)为-7.30‰~-8.24‰.综合方解石构成、阴极发光和氧同位素表明,钙质结核存在两期方解石沉淀作用.依据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在样品CL-11C4的δ18 O值(VPDB)中识别出2条大气方解石线(MCLs),分别为(-9.04±0.18)‰和(-8.03±0.11)‰.进一步根据古纬度和地表温度,估算出茶陵地区晚白垩世晚期的大气降水δ18Ow值(VSMOW)为-5.76‰~-6.80‰,与北美近似纬度地区同期的降水一致,为白垩纪水文循环模型及古大气环流模拟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总页数】8页(P1169-1176)【作者】刘芮岑;李祥辉;胡修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与关中盆地春夏季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J], 王涛;邵晓华;张娴2.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J], 王起琮;宫旋;肖玲3.晚白垩世西峡盆地和夏馆盆地古地震事件的发现及意义 [J], 曹高社;高立祥;林玉祥;俎新许;王亚伟;邢娜娜;陈俊侠;徐光明4.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J], 任影;钟大康;高崇龙;杨雪琪;李海洋;杨强;刘云龙;王玉5.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塘边组成壤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J], 王凤之;陈留勤;郭福生;李余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构造沉降分析与沉积盆地特征

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构造沉降分析与沉积盆地特征

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构造沉降分析与沉积盆地特征李娟;胡修棉【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11【摘要】构造沉降史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分析.研究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定日地区晚三叠世-古近纪经历了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降向周缘前陆盆地沉降的转换过程,根据构造沉降曲线特征,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Ⅰ-Ⅲ阶段即晚三叠世-晚白垩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构造沉降曲线总体比较缓,沉降速率整体呈指数衰减,反映被动大陆边缘稳定的构造沉降过程.第Ⅳ阶段晚白垩晚期-古新世早期为构造隆升,古新世晚期再次为稳定构造沉降.对于晚白垩晚期-古新世早期的隆升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即德干地幔柱上涌引起的隆升或大陆碰撞板块挠曲引起的隆升.第Ⅴ阶段始新世时期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沉降期,构造沉降曲线斜率增大,沉降速率增加,反映了该时期前陆盆地前渊区快速的沉降特征.【总页数】9页(P3843-3851)【作者】李娟;胡修棉【作者单位】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构造及断裂特征 [J], 戴勇;李正文;张华军;刘定锦;徐明华;张玮碧;陈再学;蔡友洪2.藏南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单元特征及构造环境 [J], 邹光富;朱同兴;冯心涛;李建忠;贾保江;周铭魁3.藏南聂拉木地区上三叠统与侏罗系中伸展不整合以及各组地层的厘定 [J], 梁定益;聂泽同;董文彤;王世洪4.粤东地区上三叠统红卫坑组—下侏罗统上龙水组对古气候和构造背景的地球化学记录 [J], 凌恳;朱世博;李瑞;王建荣5.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天然气藏特征和有利勘探地区 [J], 秦川;刘树根;汪华;孙玮;李德星;杨荣军;张长俊;吴熙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2006CB701400)简介

国家“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2006CB701400)简介

年1 2月 ) 依 托部 门为 教育 部 , 席科 学 家 为 中 国地 质大 学 ( 京 ) 成善 教 授 , 自 8个 国家 级 科研 单 位 和高 , 首 北 王 来 校的 4 9名科 技和 教学 骨干 参加 了课 题 的研究 工作 。 项 目科学 目标 是 , 以白垩纪 与碳 循环 相关 的重 大地 质事 件 和温 室气 候 变化 的关 系为 主线 , 以独 具特 色 的 大 洋 缺氧 事 件 和富 氧作 用 及其 陆 地 响应 为 主要 研 究 对象 , 重点 追溯 东 特提 斯 洋 和我 国大 陆地 球表 层 系统 重 大地 质 事件 的记 录 , 讨这 些事 件 与碳循 环 、 探 快速 气候 变化 的 正 、 反馈 机制 。通 过 “ 辽 盆地 白垩 系科 学钻 探 ” 松 负 松 ( 科 一井 ) 的实施 , 研究 大洋 缺 氧事件 和 富氧作 用 的陆地 响 应 , 决 白垩 纪重 大 地质 事 件 与温 室气 候 变 化 的关 系 、 解 陆相烃 源岩 的大 规模 形成 、 陆地 生物 群 更替及 其 与气候 变 化之 间 的关 系等 科学 问题并 形 成创 新 理论 , 为预 测 未 来 全球 长 时问 尺度 温室效 应及 其变 化 趋 势 提供 科 学 依 据 , 动我 国地 球 系统 科 学 的进 一 步 发展 。围绕 科 学 目 推
维普资讯
国家 “ 7 " 目《 93 项 白垩 纪 地 球 表 层 系统 重 大 地 质 事 件 与温 室气 候 变 化 》 ( 0 6 B 0 4 0 简 介 2 0 C 7 10 )
工 业革命 以来 , 随着 大气 中温 室气体 c o 含量持 续增 加 , 全球 气温 也 不 断上 升 。这 已成 为 各 国政 府和 人 类
社 会所 共 同关 注 的焦点 之 一 。同 时也给 地球 科 学家们 提 出一个 重 大 的科 学 问题 : 果继 续 维持 这 样 的状 态 , 如 全 球气 候 甚至 地球 系统 将会 发生 哪些 相 应 的变 化 ?科 学 界 已经认 识 到 , 质 历史 上 大 部 分 时期 的地球 与 我 们 现 地

全球变化课件06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

全球变化课件06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

第四纪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化
板块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摆动,导致 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和消融。
板块运动导致地表地形和气候带的变 化,进而影响第四纪的气候和环境。
大气成分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对第四纪 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纪的重大事件
01
02
03
冰川的形成与消融
第四纪经历了多次冰川期 和间冰期,对地球环境和 生物种群分布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新生代衰落对第四纪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重塑
新生代衰落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和繁衍创造了机会。这一 过程对第四纪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气候和环境的演变
新生代衰落引发了大规模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在第四纪得以延续并产 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冰河时期的发生与新生代衰落后的气候模式密切相关。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02
为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来改善和保护环
境。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03
全球性的气候和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
作与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感谢观看
THANKS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新生代衰落和第四纪都见证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变化。新生代衰落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 ,而第四纪则见证了新物种的出现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气候和环境的演变
新生代衰落和第四纪都与气候和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关联。新生代衰落导致了大规模的气候 波动和环境变化,而第四纪则稳定了地球的气候系统,为现代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生物灭绝
新生代衰落期间发生了多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著名的白垩纪-第三 纪灭绝事件导致了恐龙等许多物种的消失。这些灭绝事件可能与气候变 化和板块运动等地质事件有关。

地球系统新版

地球系统新版
刘东生等著. 黄土与环境.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周昆叔等主编. 环境考古研究(第二、三、四辑). E.布赖特恩著.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4. 夏建新,李天宏,王英等. 全球环境变迁. 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2006. 杨达源,姜彤.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 贾与,李建全. 全球环境变化.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
本课程内容: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重要过程与驱动力 第三章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五章 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全球变化 第六章 全新世及近2000年的全球变化 第七章 将来全球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本章内容:
第1节 地球系统 第2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第3节 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1节 地球系统
地球:
唯一有生物圈的星球; 唯一有充裕氧气和液态水的星球; 唯一经板块构造过程不停更新地表构造,使生 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重复循环的星球。 离太阳恰到好处的距离,含有最适宜生物的地 表温度。
1、地球的构成
从地心到大气 层的最外层, 可分为地核、 地幔、岩石圈、 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人类 圈等。
发生在各地球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多个能量 和物质输送过程跨越了很宽的时间尺度而发生在全 球范畴内,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相作用。
1)时间尺度:
以渐变性质的气候变化来看时间尺度,这种尺度 的气候变化有下列特点:
体现出周期性(或者准周期性)特性。 周期性气化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幅度。 气候变化过程是多尺度、多幅度变化复合的体现。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有机质碳同位素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有机质碳同位素

白垩纪是地质时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球环境变化事件。

其中之一便是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它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有机质碳同位素的角度来探讨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以期从中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地质事件。

1.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背景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漫长的时期,其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包括了大洋缺氧事件。

大约1.45亿年前开始,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以其异常的大氧气亏缺特征而被广泛关注。

2. 大洋缺氧事件的原因大洋缺氧事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其中包括了大规模火山喷发、地壳运动造成的断裂和活动等。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海水中氧气含量的急剧下降,进而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

3. 有机质碳同位素在大洋缺氧事件中的作用有机质碳同位素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记录古代海洋环境中的氧气含量、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信息。

在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解析大洋缺氧事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推进我们对地球历史和演化的认识。

4. 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研究方法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采集样本、提取有机质、分析测定同位素比值等。

这些方法需要经过艰苦的野外考察和复杂的实验分析,但是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质碳同位素在大洋缺氧事件中的作用和变化规律。

5.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启示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加强对地球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努力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历史和演化。

我们也应当珍惜当下,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6. 有机质碳同位素在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中的反映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导致了海洋中氧气含量的急剧下降,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33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_胡修棉

333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_胡修棉

第12卷第2期2005年4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2No.2Ap r.2005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胡修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H U Xiu-mianDepar tme nt of E arth S cience s,Nanj ing Univ er sity,Nanj ing210093,ChinaHU Xiu-mian.Middle Cretaceous abnorm al geological events and global change.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5,12(2):222-230Abstract:T he M id-Cr etaceous(125~90M a)was one of the war mest gr eenhouse climate perio ds of thePhanerozoic,and w as char acterized by ex trao rdinary igneous events,oceanic anox ia,bio tic tur no ver s andmass extinctio ns,no rmal superchro n,and o ceanic red beds.T hese g eo lo gical ev ents wer e the results o f theinteractio ns betw een the lithospher e,t he bio sphere and the atmosphere.Each geolog ical event wo uld g iverise to a special g lobal chang e w hich w ould play an impo rtant r ole in eng endering other event s t hr ough a sy s-tem of po sitiv e or negative feedbacks.T his paper fo cuses on the intro duction o f these g eo lo gical ev ents,theglobal chang es that they caused,and especially climate-ocean system.A specia l effo rt is given to the po ten-tial linkag 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se g eolog ical events in the the M id-Cretaceous.It is co ncluded thatthe ig neo us event s,such as the emplacement of Lar ge I gneous Pr ovinces w ere the primar y force to cause theabno rmal ocean and gr eenhouse climate thro ugh outgas of CO2,w hich w ould have further accelerat ed the for-mat ion o f the o ceanic anox ia,biotic mass ex tinctio ns,and a chang e in the nature o f the sedimentar y recor d.Key words:M id-Cretaceous;abno rmal g eolog ical events;global chang e;L arg e Ig neo us P rov inces;o ceanic an-ox ia;o ceanic r ed beds摘要:白垩纪中期(125~90M a)是地质历史中一个极端温室时期,集中出现一系列异常事件。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对地球表层循环的影响及其触发机制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对地球表层循环的影响及其触发机制

342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2 卷
图 1 全球海洋和陆地记录的 PETM 时期有孔虫氧同位素和 Mg / Ca 温度及碳同位素负偏移[5] Fig. 1 Global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foraminifera oxygen isotopic and Mg / Ca temperatures and carbon
A,B,C 分别对应 PETM 事件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大洋环流模式 A:pre-PETM;B:PETM;C:post-PETM
活范围的巨大影响上,更重要的是它对许多生物群 如底栖有孔虫、哺乳动物等的进化进程发生了重大 影响。
PETM 时期大气 CO2 浓度的迅速上升使得大陆 硅酸盐风化显著增强,河流带入大洋的营养元素也 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频繁且规模巨大的海底火山活 动也将很多营养元素带入大洋中。海洋初级生产力 主要受 Fe、P、Si 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制约,一旦营养 元素增加,海洋浮游植物就可以迅速勃发。再加上 当时表层海水温度和可用于光合作用的 CO2 含量均 有大幅上升,因此,PETM 时期沟鞭藻、钙质超微化 石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都明显增加[10,11],作为食物 链次级生物的浮游有孔虫属种丰度也随之上升[12]。 大洋沉积物中的 BaSO4 堆积速率可以作为大洋输出 生产力良好的示踪剂,上升的生物钡堆积速率表示 增高的大洋输出生产力。Bains 等[13]计算了南极威
除大洋温盐循环模式的改变外,PETM 时期上 层海水的盐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可能是表层 海水温度上升加剧了海水的蒸发造成的。据 ZachoS 等[7]的研究,PETM 时期热带地区表层海水平均盐 度( SSSS )升 高 了 l. 0% ~ 2. 6%( 图 3 )。 此 外, PETM 时期的降雨量和大气相对湿度都较之前有所 上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 PETM 时期大气相对湿 度上升 20% ~ 25%[9]。 1. 2 PETM 对全球生态系统及生物演化的影响

中白垩划海平面事件的全球联系

中白垩划海平面事件的全球联系

中白垩划海平面事件的全球联系
Immen.,A;高莉玲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动态》
【年(卷),期】1999(000)008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Immen.,A;高莉玲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2
【相关文献】
1.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 [J], 胡修棉
2.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纪念2002年世界气象日"减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J], 丁一汇;张锦;宋亚芳
3.白垩纪海平面上升和缺氧事件对南斯拉夫中生代碳酸盐台地的影响 [J], Jenk.,HC;黄思静
4.白垩—第三纪间的灾变事件:全球性大火 [J], 吴汉宁
5.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温室效应:它们能够联系吗? [J], Pell.,WR;周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南早白垩世火山岩屑砂岩对印度大陆北缘火山事件的约束

藏南早白垩世火山岩屑砂岩对印度大陆北缘火山事件的约束

藏南早白垩世火山岩屑砂岩对印度大陆北缘火山事件的约束陈蕾;胡修棉;黄志诚【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7(81)4【摘要】藏南古错地区早白垩世以出现一套火山岩屑砂岩为特征.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砂岩中的火山岩岩屑来源于同期的印度大陆北缘的板内火山作用.侏罗纪晚期,砂岩物源来自于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早白垩世Barremian期砂岩物源来自于被动大陆边缘和火山弧的双重供应,随地层变新火山物质的输入逐渐增加,至Albian早期达到顶峰.随后,火山物质输入终止,砂岩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黑色页岩.古错砂岩物源区的变化反映了印度大陆北缘在早白垩世存在一次强烈的板内火山作用,可能与印度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的裂解有关.【总页数】10页(P501-510)【作者】陈蕾;胡修棉;黄志诚【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古地理轮廓——藏南晚白垩世堆拉灰岩古地磁研究 [J], 易治宇;梁雅伦;赵杰;闫永刚;陈力为;唐祥德2.藏南隆子地区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来自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J], 吕晓春;任冲;武睿;成明;邱海;邱杨3.青海省同仁地区早白垩世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的确定及意义 [J], 祁生胜;邓晋福;陈健;付军;史连昌4.西藏南木林县格张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岩石成因 [J], 欧波;魏启荣;许欢;王健;张敏;徐长君;金磊5.高黎贡西北缘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与怒江洋俯冲:来自流纹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的证据 [J], 戚学祥;沈辉;任玉峰;韦诚;蔡志慧;张超;吉风宝;梁凤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

93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5.02.003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胡修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 东特提斯域西藏南部地区发育晚中生代至古近纪的连续海相地层序列,是研究东特提斯演化、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众多的古海洋事件理想的研究地区,是了解晚中生代温室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主要基于中国西藏南部海相沉积的资料,对近年来东特提斯洋古海洋事件(如大洋缺氧事件、大洋红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和重大地质事件(早白垩世印度北缘火山事件、晚白垩世构造抬升事件、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事件、东特提斯海消亡事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指出今后应加强生物-年代地层、短时期环境-气候变化的研究,加强挖掘东特提斯域地域优势的研究。

关键词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当前,大气中的CO 2含量已经突破400 ppm (百万分之一),达到了0.42 Ma(百万年)以来,甚至是20 Ma 以来的最高值,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全球气候是否会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状态,这是从社会大众到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要求人类对这种变化的趋势及其环境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研究地质历史中温室地球条件下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可为洞悉未来的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以来,大量的地质证据表明,晚中生代—古近纪是显生宙温度最高的时期,是地质历史中最典型的温室地球时期[1-3]。

该温室时期距离现今最近,地质记录也保存得最为完整。

研究表明,晚中生代发生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是理解该时期温室地球演化状态的关键[4]。

从显生宙历史来看,晚中生代发生了众多与快速气候变化相关的一系列独特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导致中新生代地球各圈层发生重大扰动的根本原因[5-6],大体可分为:①古海洋、古气候事件,包括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AE 、Aptian 早期OAE1a 、Cenomanian 晚期OAE2)、白垩纪大洋红层(CORB)、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等;②古地理事件,如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特提斯洋的关闭等;③岩浆事件,如大火成岩省事件等;④生物群重大辐射和更替,如三叠纪-侏罗纪界线事件、侏罗纪-白垩纪界线事件、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事件等。

米仓山南缘基底断裂带上两段有限应变和形成条件

米仓山南缘基底断裂带上两段有限应变和形成条件

米仓山南缘基底断裂带上两段有限应变和形成条件
胡修棉;吴德超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7)003
【摘要】采用有限应变测量方法对上两断裂带变形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在断裂带变形特征、变形条件、变形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提供了大量的定量参数,大大深化了前人对该区的认识.
【总页数】5页(P232-236)
【作者】胡修棉;吴德超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米仓山南缘中志留统罗惹坪组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J], 白志强;刘树根;宋金民;彭瀚霖;林彤;柳存喜
2.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应变积累与释放 [J], 李建中;刘本培
3.米仓山南缘中生代沉积盆地性质讨论 [J], 牟传龙;谭钦银;余谦
4.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的地震应变能释放系统研究 [J], 刘杰;赵根模;吴中海;李家存
5.四川盆地米仓山南缘新立萤石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J], 龙腾;王国芝;李娜;毛秀丽;范蕾;黄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2期2005年4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2No.2Ap r.2005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胡修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H U Xiu-mianDepar tme nt of E arth S cience s,Nanj ing Univ er sity,Nanj ing210093,ChinaHU Xiu-mian.Middle Cretaceous abnorm al geological events and global change.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5,12(2):222-230Abstract:T he M id-Cr etaceous(125~90M a)was one of the war mest gr eenhouse climate perio ds of thePhanerozoic,and w as char acterized by ex trao rdinary igneous events,oceanic anox ia,bio tic tur no ver s andmass extinctio ns,no rmal superchro n,and o ceanic red beds.T hese g eo lo gical ev ents wer e the results o f theinteractio ns betw een the lithospher e,t he bio sphere and the atmosphere.Each geolog ical event wo uld g iverise to a special g lobal chang e w hich w ould play an impo rtant r ole in eng endering other event s t hr ough a sy s-tem of po sitiv e or negative feedbacks.T his paper fo cuses on the intro duction o f these g eo lo gical ev ents,theglobal chang es that they caused,and especially climate-ocean system.A specia l effo rt is given to the po ten-tial linkag 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se g eolog ical events in the the M id-Cretaceous.It is co ncluded thatthe ig neo us event s,such as the emplacement of Lar ge I gneous Pr ovinces w ere the primar y force to cause theabno rmal ocean and gr eenhouse climate thro ugh outgas of CO2,w hich w ould have further accelerat ed the for-mat ion o f the o ceanic anox ia,biotic mass ex tinctio ns,and a chang e in the nature o f the sedimentar y recor d.Key words:M id-Cretaceous;abno rmal g eolog ical events;global chang e;L arg e Ig neo us P rov inces;o ceanic an-ox ia;o ceanic r ed beds摘要:白垩纪中期(125~90M a)是地质历史中一个极端温室时期,集中出现一系列异常事件。

异常事件是地球系统内各圈层相互耦合的产物,事件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单个事件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其他事件起着明显的正/负反馈机制作用。

文中基于对白垩纪中期异常事件的深入解剖和分析,包括大规模海底火山事件、大洋缺氧事件、生物异常更替与绝灭、白垩纪超静磁带、大洋红层出现等,在探讨白垩纪中期各个事件特征基础上,重点阐述异常事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及其对海洋、气候的影响;提出异常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反馈机制。

研究发现,大规模海底火山作用是引起白垩纪中期异常海洋和气候的最根本原因,直接促进大洋缺氧事件、生物绝灭与更替、沉积记录的转变等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白垩纪中期;异常事件;全球变化;大火成岩省;大洋缺氧;大洋红层中图分类号:P736.2;P53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321(2005)02022209收稿日期:20041020;修回日期:20041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02017,40332020);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地球科学项目IGCP494/463作者简介:胡修棉(1974)),男,博士,副教授,沉积地质学专业,现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与大陆古海洋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huxm@白垩纪中期(125~90M a)是地质历史中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期间发生的众多异常事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地球表层环境,引起了明显的全球变化,并对其后的地球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中包括白垩纪中期大规模海底火山活动[1,2]、大洋缺氧事件[3~5]、生物异常更替与绝灭[6]、超级静磁期出现[7,8],并在海洋沉积记录上出现从碳酸盐沉积到黑色页岩沉积的转变以及大洋红层的间断出现等①,[9]。

近年来有关白垩纪地质、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大大丰富了对白垩纪中期异常事件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更清晰地描绘这一地质历史中的异常时期提供了可能。

本文正是基于对白垩纪中期异常事件的深入解剖和分析,揭开白垩纪中期地球面貌及其全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常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反馈机制。

1 海底火山事件1.1 白垩纪中期海底火山事件白垩纪中期是大规模海底火山活动时期,其间发生的海底火山事件主要指大洋中脊洋壳生产速率的增加以及大洋板块内大火成岩省的出现,因而白垩纪中期被认为是超级地幔柱发育时期[1,2]。

据研究,白垩纪中期洋壳生产面积是白垩纪晚期生产面图1 侏罗纪末期以来洋壳生产面积相对于正常生产面积的变化[2]Fig.1 Variability in ocean -crust production rates(by ar ea)at m id -ocean ridg e crust an d at oceanic plateau s积的1.8倍[2](图1)。

Cenom anian -Turonian 界线时期对应于极高的洋中脊生产率,达57@106km 3/Ma [2](图1);界线之后,洋壳生产速率陡然下降至Cam panian -M aastrichtian 期的24@106km 3/Ma [2](图1)。

白垩纪中期大火成岩省集中出现,以OntongJava 海底高原、M anihiki 海底高原、Kerguelen 海底高原和Car ibbean 海底高原最为特征。

太平洋西南Ontong Java 海底高原出露面积达2@106km 2,玄武岩位于上下灰岩之间,厚度达20~70m,为典型的海底侵位[10]。

据计算,现今残留体积为44.4@106km 3(非洋脊火山作用)或56.7@106km 3(洋脊火山作用)[11];M anihiki 海底高原体积为8.8@106km 3(非洋脊火山作用)或13.6@106km 3(洋脊火山作用)[12];Ontong Java 海底高原和M anihiki 海底高原火山活动于约125~118M a,平均活动年龄为123M a [13],比大洋缺氧事件OAE1a(约120.5M a)所对应的Selli 黑色页岩及其同位素偏移要早2~3Ma(下文)。

Kerguelen 海底高原主要火山活动开始于约118~119Ma,南部Kerguelen 高原和Rajma -hal 高原时代为约116~110M a,Elan Bank 为110~108Ma [12]。

主体活动年龄大体与OAE1b(约113~109M a)时间对应。

Caribbean 海底高原年龄为约94~87M a,Kerguelen 中部高原和Broken Ridg e 时代为约95~85M a,大体与OAE2(93.5Ma)时间大致吻合。

同时期的海底火山作用还有再次活动于约96~84M a 的Ontong Java 高原和约88Ma 的马达加斯加溢流玄武岩[14]。

Caribbean -Colombian 海底高原玄武岩体积为4@106km 3,印度洋Broken Ridg e 玄武岩体积为2@106km 3[15]。

Cenomanian -T uronian 界线时期洋内幔源玄武岩总量达(8~10)@106km 3[15]或20@106km 3[10]。

1.2 海底火山活动与全球变化火山活动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是导致CO 2大量进入大气圈。

以玄武岩为例,平均每1km 3玄武岩喷发释放到大气中的CO 2为3.48@1012g[10,16]。

以Ontong Java 高原体积保守取40@106km 3,则释放到大气圈中的碳为3.8@1019g ,相当于现今大气圈和海洋总碳量[16](5@1019g )的76%。

Cenoma -nian -Turonian 界线期间海底火山作用释放出的CO 2总量为0.76@1019g,相当于现今大气圈和海洋总碳量的15%。

大气圈CO 2大规模增加将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已经被大量的海洋氧同位素记录所证实[17]。

气候变暖反过来又降低海水中CO 2溶解度[18],使得过饱和海水中更多的CO 2进入大气圈,该正反馈机制促进气候进一步变暖。

另①胡修棉.藏南白垩系沉积地质与上白垩统海相红层)))大洋富氧事件.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2:216.外,地幔来源的火山作用还将持续释放大量的SO2。

据估计,Cenomanian-T ur onian界线期间海底火山作用排入海洋的SO2量可达8@1019g[15],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海水酸化,使得碳酸盐溶解并释放CO2进入大气圈,同样促进气候进一步变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