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异质性与意义的相互构成:科拉·卡普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视角
关于女性主义语言学综观
关于女性主义语言学综观论文摘要:从舻丕尔一沃尔夫假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的运用探讨女性主义语言学的发展特色。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二元论;男权Saul,Jennifer(2005)认为女性主义语言学主要是批评语言本身和语言哲学,在评论的基础上呼唤语言变化。
Gorny(TracyWeanr,2002)给女性主义语言学作了定义:女性主义语言学是旨在提倡性别公正的一种语言批评。
一、女性主义语言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理论的两个哲学基础是二元论和解构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到9o 年代,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是建立在性别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之上的,这一理论暗含着男性的支配地位,即所有男性统治所有女性。
其实,差异论(differencetheory),支配论(dominancetheoyr)缺陷论(deifciencytheoyr)等女性主义理论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女性主义激进派的出现。
90年代后,在女性主义语言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解构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家反对普遍化理论,原因是普遍化理论认为男性是企图维护自己的男权地位,女性则被排除和被错误地展现。
普遍化理论忽视了性别的不稳定性和妇女间的差异,如用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代指第三世界国家女性和黑人女性。
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帝国主义。
而且它承认太多形而上学的女性范畴,普遍化理论反而让女性掉进了男权的陷阱以致不能质疑男女二元论(Ca-meron,1992)。
这一时期的主流女性主义语言学理论代表是社团实践论(communitiesofpractice)(Lave&Wenger,1991),依据社团实践论的解释,男女在言语行为上所表现的差异与变体,首先说明他们是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体现了不同的社团关系与身份认证。
社团论在解释语言性别差异的成因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将社会性别的建构视为一个社会过程,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性别差异。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
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
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4、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一首先,关于“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所指问题。
笔谈作者在“中国文论的异质性”这一命题之下,所使用的“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所指仅限于中国古代文论,而未包括中国现当代文论在内。
就是说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文论”等于“中国传统文论”等于“中国古代文论”。
这从一般逻辑关系上看,显然是以偏概全。
但在这里实质上又并不完全是逻辑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说论者不是由于逻辑上的不明了或者疏忽,而是出于某种“故意”,其中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学术观念问题。
从一些论者一贯的学术观念看,他们本来就不承认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论,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中国文论已经“失语”了,而这种“失语”了的文论,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文论,或者至少不能归入“中国文论传统”的范畴。
在他们的中国文论视野里,除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别无其他。
这种观念在当今文论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赞同朱立元先生的看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传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9世纪前的古代文化、文论传统,一个是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现当代文化、文论新传统。
(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我们姑且承认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与质变(这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异质性”),其中较多吸纳了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资源,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性质,更不能笼统地说这是“失语”而否认它是中国文论传统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文论”之所指,理应包含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文论传统应当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传统,至于对后者该如何认识评价,完全可以进行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显然不宜从整体上对它视而不见或完全否定排斥,完全逐出“中国文论”的视野和论域。
讨论中国文论异质性问题,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理论前提。
女性的语言-论法国人的探索
女性的语言:论法国人的探索论文摘要:与英美派不同,法国女权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其代表人物有埃莱娜·西苏、朱莉娅·克利斯蒂娃、露丝·伊利格瑞。
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创立了女性写作理论,以激进的态度来颠覆男权语言观对女性的压抑。
为此,这三位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分别创立了“女性写作”、“女人腔”、“女性谱系”和“符号学”来在语言中建构主体,但她们的共同弱点是过分强调女性的生理和语言,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论文关键词: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女性写作女性语系符号学学术界一般将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分为美英派与法国派。
美英派注重社会批判,张扬女权主义大旗,强调女性文学传统,尝试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建立一个女性文学模式。
伊莱恩·肖瓦尔特艾伦、莫里斯及桑德拉·吉尔伯特等都是美英派的重要人物。
兴起于70年代末的法国派植根于语言学,注重语言批判和心理建构,倾向于对其他批评思潮进行批判吸收,埃莱娜·西苏、朱莉娅·克利斯蒂娃、露丝·伊利格瑞等法国派主将与一些男性批评家诸如萨特、拉康、德里达等都有思想上的密切联系。
相对于美英派,法国派显得较为温和,更注重形而上的理论阐发,而避免贴标签和命名,尤其拒绝使用主义之类词语。
埃莱娜·西苏、朱莉娅·克利斯蒂娃、露丝·伊利格瑞这三位对跨文化的女权主义思想具有重大影响的法国女理论家在倾向性、观点以及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她们把后索绪尔的语言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看成是理解在语言、阅读和写作方面性差异的最有效的途径,都对语言及语义的生成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理论来源:德里达和拉康的相关理论法国女权主义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和雅克·拉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解构主义化。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体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展现与内涵的研究手段。
它既属于社会理论,也属于专业文学研究,旨在发掘文学作品中男女概念的表达、叙事形式和潜在的性别偏见。
这种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早期的二十世纪,以及1960年前后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女性主义者和女性学家的作品为基础。
女性主义者起初是希望社会本身实践性别平等,关注那些因性别不公而受到压制和忽视的女性,扩大女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就从而制定出来。
2 女权及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争取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同性恋权利以及支持和抗议男性主流社会文化的权力等。
它的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剖析作品,从性别角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不同性别背景和文化状况下性别偏见如何干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还有性别偏见如何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上。
3 电影领域的发展一些电影,特别是一些新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由本质上分裂开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摄影本身出发,采取不确定性的视角,将女性、男性、生活、性别等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通过改写视角去理解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小范围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它还通过视角和美学形式表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态度、行动和价值观,诠释了女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
4 总结随着女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研究理论也根据女权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目的是在于以不同的视角揭示社会文明中的性别版图,揭示男女关系的新机遇,进一步平衡男女力量,是一种对文学的新的思考方式,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
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
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
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
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
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
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
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
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
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
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话语作为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则呈现出异质性的特点,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存在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语言建构性的相关理论,包括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等,以揭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物的本质。
我们将探讨话语的异质性,包括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话语差异、权力关系对话语的影响等。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不同话语的差异性,以促进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1. 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社会互动的桥梁,也是个体认知和情感表达的核心。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语言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最古老的口头传统到现代的数字通讯,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核心作用并未改变。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共同遗产,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所有这些文化元素,都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和保存。
语言不仅是文化内容的载体,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语言是社交互动的媒介。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交往网络,语言是这一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纽带。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人的意图,建立社会关系,协调行动,解决冲突。
语言交际能力是人类社会化的基础,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再次,语言是认知发展的关键。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过程。
儿童通过语言学习来认识世界,成年人通过语言来组织思维,解决问题。
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紧密相连,对于个体的智力发展和知识获取具有决定性影响。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渠道。
人类情感丰富而复杂,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分享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语言的异质性与意义的相互构成:科拉·卡普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视角
语言的异质性与意义的相互构成:科拉卡普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视角王小娟;胡言会【摘要】科拉·卡普兰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立场,吸收多种理论资源,着力探讨了在性别、性、阶级和种族相互构成、相互定义的过程中,文本语言担当了何种角色的问题.在卡普兰看来,语言的异质性与文本的意义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效果,产生这种张力的路径和意义成为卡普兰文学批评的切入视角,这对我国当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11)005【总页数】5页(P461-465)【关键词】科拉·卡普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语言异质性【作者】王小娟;胡言会【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科拉·卡普兰作为英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人物,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同时,积极吸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合理资源,形成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她一方面着眼于本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彻底解构,另一方面努力建构差异性的女性主体性,确立以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总体批评模式,愈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国内,师会敏博士作了专题研究,主要阐述了卡普兰构建女性主体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1];国外以Day Gary的研究为代表,主要着眼于历史、想象和批评之间的关系及其后现代性特质[2],与前者论述的视角近似。
笔者认为,他们抓住了卡普兰批评理论的主要内容,然而却忽视了在构建女性主体性的过程中,语言在作为意义传达的媒介与其所形成的意义场域之间的张力效果,分析这种效果及其路径是把握卡普兰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视角。
基于此,本文将从两个层次阐述其批评路径,即如何将阶级、性征、女性体验等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落实于文本语言的生产与再生产当中,以及语言的异质性与文学意义场域之间是如何形成张力效果的,以此把握文学语言的异质性与意义场域之间的复杂关系。
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
《现代外语》,2016年2月第1期:1-10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1辛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产生于后现代的语境下,是对“后现代性”批评研究的一种贡献,其重点关注的是语言在后现代社会变化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阐明批评话语分析所关心的一些核心课题,例如语言与社会和权力的关系、语言的实践性和建构性、话语的互文性和对话性等,是如何深深地植根于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中,批评话语分析又是如何通过其对语言在后现代社会变化中的作用的理论探讨为后现代的社会批评研究做出贡献的。
关键词:后现代、话语、异质性、建构主义、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I)The Constructive and Constitutive Nature ofLanguage and the Homogeneity of DiscourseXin Bi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Abstract: The post moder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provides multiple themes and concept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On the other hand, critical discourse, with its focus on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social change of the post modern era,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cal study of post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indebtedness of CDA to postmodernism, especially post-structuralism, on some of the key issues it concerns, such as language and society, language and power, 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language, the intertextual and dialogic nature of text and discourse, etc.Key terms: postmodern, discourse, homogeneity, constructivis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1后现代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分析之二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成为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倾向_瑞恰慈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141·自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发展开始,科学与文学在人们的认识论中分属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两大阵营,表现为抽象与形象的对立,理性与感性的抗争。
随着认识论的不断深化,文学研究者开始关注文学的一般原则及其客观性。
文学批评是否具有科学主义的因素?文学与科学是否具有某种合作的可能?科学与文学的界限是否如此泾渭分明?对此给以回应的是几个标志性事件: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论的流行和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大胆实践。
维柯通过“诗”来会通玄学/形而上学与逻辑。
他认为存在“诗性的玄学”和“诗性的逻辑”,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对于“神的实体”的一种指认和表述。
泰纳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
”[1]347自然主义主张与传统文学观念断裂,在科学主义的“真实”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文学理念。
维柯的贡献在于首次从科学主义的立场来研究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泰纳以科学的方法把握文学材料,建立了一个逻辑清晰的思想体系;自然主义的初衷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学,但其结果导致了科学对文学的全面颠覆,又将科学与文学推入剑拔弩张的对立态势。
到了20世纪,“各种文论派别都在试图把文学外学科的规范和方法论引入文学理论,‘科学化’看来是20世纪文论的一般趋势,而文学理论越来越变成各种‘跨学科研究’。
”[2]116此时最具有科学主义色彩的文学理论当属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I. A.瑞恰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倾向——瑞恰慈文学批评思想研究张 惠(吉首大学 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400)摘 要:英国现代文论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化倾向。
他首次将语义学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为新批评派和“心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建构“语言本体”的批评原理;确立“冲动平衡”的批评标准;践行“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
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
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延异: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最终又是不能获得的即所谓意义的无穷“延宕”。
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1
认知 语言使用者作为社会角色必然涉及认知。 认知: 个人认知、社会认知。 认知可以看成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至关重要的界面,也 是个人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结合部分。 CDA的认知系统: 权势、心理控制、语境控制
Your company slogan
八大原则
1
CDA 处理的是社会问题
80-90 年代
成熟期
1989年 fairclough 《语言与权力》
Your company slogan
理论来源
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形式
决定
社会功能
CDA 语言形式
反映
社会功能
Your company slogan
CDA 的 理 论 框 架
话语
社会
认知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Thank you!
《语言和控制》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
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
反作用。 意识形态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
” 和看法
Your company slogan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法
感谢您的关注!
Your company slogan
话语
Fairclough 任何话语都是一种三维概念, 话语:语篇、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 语篇分析:三维的。 以语言为主体,对语篇作出语言学上的描写,对话语和 语篇的生成过程的相互关系作出解释,并对话语过程与 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解释
Your company slogan
社会 社会结构决定语篇特性,语篇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 CDA把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融为一体,主张语篇本身是 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尽管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 类 号 :10—0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 7 8 2 0 )50 6 .5 0 83 5 (0 9 0 —4 10
科拉 ・ 卡普 兰作 为英 国社会 主 义女 性 主义 文 学批评 的重要 人物 , 深 受马 克思 主义影 响 的 同 在 时 , 极吸收 后现代 主义理论 的合理资 源 , 积 形成 了
要 着 眼 于 历 史 、 象 和 批 评 之 间 的 关 系 及 其 后 现 想
方面 , 卡普 兰充 分 吸收 了后 现 代 主义 的理
代性 特 质_ , 前 者 论 述 的 视 角 近 似 。 笔 者 认 2 与 J 为, 他们抓住 了卡普 兰批评理 论的 主要 内容 , 然而
论资源 。主体 性 的讨 论起 源 于启 蒙 主义 时期 , 是
基 于本 质主义 和人文 主义立场 的男权主 义的主体 性, 对此早 期 自由主义 女性 主义 的主 要代 表人 物
却忽 视 了在构 建 女性 主 体性 的过 程 中 , 言在 作 语 为意义传达 的媒介 与其所形 成的意义 场域之 间的
张力 效果 , 分析 这种 效 果 及其 路径 是 把 握卡 普 兰
收 稿 日期 :2 0 —0 0 9 4一l 4
义对普泛 的人文 主义和本 质主义存 在的合法 性产
基 金 项 目 : 四川 大学 “ 8 9 5工 程” 文化 遗 产 与 文化 互 动 创 新基 地 资 助 项 目(0 8 0 9 。 2 0 —20 ) 作 者 简 介 :王 小 娟 (9 1 , , 18 一) 女 四川 彭 州 人 , 四川 大 学 博 士研 究 生 , 华 师范 大 学 讲 师 , 西 主要 从 事 文艺 学 研 究
第1 卷 第5 1 期
2 9年 9月 00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 1. 1 1 No. 5 S ep. 2 00 9
J un l fNo t e sen Unv ri S ca S in e o r a o rh a tr ies y( o il ce c ) t
个层 次 阐述其 批评 路 径 , 即如何 将 阶级 、 征 、 性 女 性体验 等女性 主体性 的构建 落实 于文本语 言 的生 产与再生产 当中 , 以及 语言 的异 质 性 与文 学 意 义
是谁 的地位 、 尊严 和价值 的问题 , 正是后现代 主 这
场域之 间是 如何 形 成张 力 效果 的 , 以此把 握 文学
文 学 批 评 的 一 个 重 要 视 角 。 基 于 此 , 文 将 从 两 本
玛丽 ・ 沃尔斯通 克拉夫特 和穆勒 已经有所批 判 , 这
为反对普 泛的女 性 主体 性 奠定 了基 础 , 她们 并 但 没有 根本超 越人 文 主 义和 本质 主 义 的樊 篱 , 卡 而 普 兰却对 此进行 了彻底 的解构 。她认 为 主体性问 题所 关 注的不再是 一般人 的地位 、 严和价值 , 尊 而
语 言 的异 质 性 与 意 义 的相 互 构 成 : 科 拉 ・ 普 兰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的 一 个 视 角 卡
王 小 娟 , 胡 言 会
( I 四J 大学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 都 I 606) 10 4
摘
要 :科 拉 ・ 普 兰 的社 会 主 义 女 性 主义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的 重 卡 是
女性 如何获得 主体性 , 获得什 么样 的 主体性 , 这是 女性主义 文 学批 评 的核 心 问题 , 是 卡普 兰 也 关 注的焦点 。值 得思 考 的是 , 审视 女 性 主体性 她 的维 度是什 么 , 解构 抑或建构 ?其路径 是什么 , 独
特性 在哪里 ?厘 清这 些 问题 , 要探 究 卡普 兰文 需 学批评 背后 的理论资 源。
一
性, 确立 以意识 形态理论 、 精神 分析学 和语 言学 为 内容 的三位 一体 的总体 批评 模 式 , 加受 到 国 内 愈
外学 者的重视 。在 国 内 , 师会 敏博 士作 了专 题研
究, 主要 阐述 了卡普 兰 构建 女性 主 体性 的后 现代
主义特征 I ; l 国外 以 D yGay的研 究 为代 表 , a r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她 以 马 克思 主 义 为 批 评 立 场 , 收 多 种 理 论 资 源 , 力 探 讨 了在 性 别 、 、 级 和 种 吸 着 性 阶 族 相 互 构成 、 互定 义 的 过 程 中 , 本 语 言担 当 了何 种 角 色 的 问 题 。在 卡 普 兰看 来 , 言 的异 质 性 相 文 语 与 文 本 的意 义场 域 之 间存 在 着 巨大 的 张 力效 果 , 生 这 种 张 力 的 路 径 和 意 义 成 为 卡 普 兰 文 学 批 评 产 的切 入 视 角 , 对我 国 当下 女 性 主 义文 学 批 评 有 着重 要 的 启 示 。 这
42 6
东北 大学学报 ( 社会 科 和解构 之后 的回答 , 正如她 在批评 玛 丽 ・ 沃 尔 斯通 克拉夫特 时指 出 , 理想 的生活 “ 她 是理 性应 该获 得胜 利 , 这 必须 以女 性愉 悦 与 性 欲 的死 亡 但 为代价 ”3。她将 主体 问题 与 反对 理 性 主 义 的 同 _
语 言 的异 质 性 与 意 义 场 域 之 间 的 复 杂 关 系 。
一
、
语 言 的异 质性 与 文 学意 义 场域 的 形成
具有后 现代主 义特色 的社会主 义女性 主义文学批
评理论 。她一方 面着 眼于本质 主义和人 文主义 的 彻底解构 , 另一 方 面努 力 建构 差异 性 的女 性 主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