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一种关注和研究女性在文学中地位与角色的学术领域。
该领域自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从Virginia Woolf到Judith Butler,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我们对女性体验和性别问题的理解。
1. 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伍尔夫的作品。
在她的代表作《一个自由女性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女性必须拥有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和限制。
2. 第二波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关注妇女权益、性别歧视以及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问题。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贝蒂·弗里登、凯特·米利特等。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种分析框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男权意识”理论和“母权”理论。
前者通过揭示文学中存在的男权阶级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强调了阐释女性主题作品时考虑作者身份重要性;而后者则侧重于找出女性力量和观点在文本中的存在。
4.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20世纪后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Judith Butler提出了“性别是一种表演”的理论观点,并对二元对立、固定身份等概念进行批判。
她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了个体自我认同和身份政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们开始关注诸如种族、阶级、跨国主义等更复杂的议题。
此外,她们还研究了女权运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后殖民语境下重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挑战。
6. 结论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和观点。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英美学派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
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迫,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抑,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属于精神分析学;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表达,属于文本分析。
其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妇女为中心。
二、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从现阶段而言,介绍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一般都集中于地域或国家范畴(英美派与法国派)。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自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受害者;主体地位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世纪,新的文论思潮和流派层出不穷,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局面,其批评方法、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所指出的:当代文论的特征是绝对的、单一的权威和权力中心已不复存在,文学批评者以多元化为指导思想,推翻传统上一贯主张的批评角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新评估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政治运作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潮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有活力的思潮之一,其产生、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妇女运动。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西方妇女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次浪潮):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或激进女性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教育权等自由权利。
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女权主义”(fei—nis)一词,女权主义意味着妇女解放,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最早出现在法国,后传人英美,逐渐流行,“五四”时期传到中国,20世纪60年,随着妇女运动向语言、文化、文学方向的倾斜,国内目前学界多把英文feinis译为本“女性主义”,从性别研究两性权益关系及其多元化的意义。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性对中国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性对中国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一、引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世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并作为批评方法之一成为21世纪的“显学”。
按照地域和书写特征它通常被归为注重社会历史批评“英美派”与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法国派”。
但在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视角下,二者的差异性日渐凸显。
“英美派”和“法国派”的范畴划分,不仅抹杀了双方之间的相似性也掩盖了它们内部的差异性。
因此,本文通过详细梳理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试图挖掘“英美派”系内女性书写差异性的特征和产生根源以及这种写作理念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英美派”差异性对比分析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共同致力于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的亲密关系,挣脱父权中心文化。
然而,在注重细节和个体差异的后现代视野下,“英美派”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性使更多学者对将其划分统一派别的做法感到质疑。
1.无论是国家之内还是国家之间英美女性主义文论都不具有归为同一范畴的统一基础。
孔晓静就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英美派”与“法国派”类别划分的局限性》中指出,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证明这两国之内的女性主义文论已经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更遑论国家之间。
仅凭有相同语言基础和研究对象,简单化的限定词“历史文化”或许可以表达一些英国和美国的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但无法涵盖两国之间的共同点。
2.英美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学术背景与社会条件差异性很大。
英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重视阶级分析,其女性主义多从物质与精神双重视角剖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
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房屋》里指出,女性要想写作必须有自己的空间和每年500磅的收入。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则直接受益于草根女权运动,致力于将激进的文化分析与改革目标相结合。
肖瓦尔特在《荒原中的联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文就此作了精辟地总结:“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是文本式的,强调表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4.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 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 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 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语系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A‚妇女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B‚妇女中心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 C‚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 代末至70年代中期。 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 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 文学中的‚厌女现象‛, 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 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 等。
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 学‛理论的构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妇女批评学‛ 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在此文中,肖瓦尔特总 结了美、法、英等国的女权批评的特点,将妇女文 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 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肖瓦尔特认为文化的研究 模式吸收了前三种所长,因此更适合建立女权主义 的批评理论。
文学与性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目录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
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4. 关注身份和多元性: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和多元性问题,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作者:杜芳琴在谈到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必须分清运动和学术两个不同的层面。
本文侧重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文学、文化批评中的运用和历史变化。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一)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四十年,它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
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60—70年代,也就是我们惯常了解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活跃的时期;到了90年代,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力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女性主义的各个派别不是泾渭分明、判然有别的,而是在时间的延续和代表人物上呈时空重叠和纠结难分之势。
比如,最有悠久历史的自由女性主义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
黑人女性主义不只是到80—90年代才活跃起来,而是早在60年代就不乏中坚分子,如有名的安吉拉·戴维斯,她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而创造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的盖尔·鲁宾既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又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和结构主义分析,把她归入某一派别终有削足适履之嫌。
2.根植现实、不断丰富。
女性主义起源于妇女运动,理论的提出与检验都是根植于运动与现实的需要。
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摘要:在历史文化河流中,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有人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本文作者阐述了女性主义演变与特色,分析了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探讨了女性主义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意义,为研究现代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女性批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一、女性主义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其中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不同学派其特点也各异,其中法国学派一般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压抑性。
从压抑论的基础看,女性存在于压抑状态之中,女性被认为是历史传统中的缺席者。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海伦娜·西索、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被誉为女性主义“圣经”。
而英美学派的特点则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为细读和阐释文学文本。
其代表作家有沃尔芙《自己的房间》、玛丽·艾尔曼《对女性的思考》、凯特·米丽特《性政治》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从现代演变为后现代主义,在这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其鲜明的独特个性逐渐凸显。
二、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一)一般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即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
妇女阅读、阅读妇女、作为妇女的阅读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阅读的三个层次。
由于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控制,在传统文化中妇女只能被动地阅读。
而女性主义赋予女性文本意义的阅读,妇女可以自觉意识地进行女性阅读,由最初盲目的阅读转变为有目的的阅读。
(二)女性题材是女性写作的着重点,以心理描写为优势,更为细腻地深入刻画男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
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0(克丽斯蒂娃5中国妇女6英译本),强调压抑性。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其作品5第二性6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0),海伦娜#西索(Helean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
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Woolf(5一间自己的屋子6)、MarryEllmann(5思考妇女6)、KeteMil2lett(5性政治6)、ElaineShoualter(5她们自己的文学6)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
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sexualpolitic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 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 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 研究方法, 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 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 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 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从生物性别到社会性别
她们的结论促成这样一种思想在性别 研究中逐渐占据主流,即: 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必须 从生物决定论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性别差异源于简单的社会原因:“社 会对两性的训练是并且一直是不同的, 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因素,像兴趣和标 准等等。”
强调社会性别决定论的思想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存在主 义角度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指出女性是 反对男性在一个精神压迫的行为中对他 们自己进行定义的他者。 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观点,为当代 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性别(gender)成为性别研究的关 键词。
反对雌雄同体的思想, 反对以这种理论作为 实现女性解放的策略。
主张重新阐释“女性 气质”
理由在于:
由于父权制,分配给女性的那 些气质特点如温和、谦虚、同 情、怜悯、温柔、直觉、敏感、 无私等等,其实都被视为价值 不高的气质特点,因而不被重 视。
而分配给男性气质的那些特点 如决断、勇敢、进取、坚强、 理性或逻辑思考等等,却被视 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失去鹾标以及话语的增德与意义的失落簿“后璐代”特征,以致 有大懿爨女性主义歪黧予“危襁时裁”酶跷点。然委},矮方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毕竟已经发展成熟,从瓴尔芙有关“女性失语 症”的腐迪到西苏“女性写作”理论的确立,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研究成果为新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可资借撩的参 照体系。2l遵纪应该薅不会发生伍尔芙桂撰“莎士澎藏麟妹” 蘸慧溶故事了。
Deconstmcting
master
Decerlstmctionism,combines the word‘phallocen—trism’with another WOrd
and surmount the standard ofaesthetics female culture
criticize
of
of‘"Androgyny'’,and initiates praise
C)Study
on
and an
female aesthetics
theory of
sexes
Virginia
Sex
devotes 1tself to three aspects:A1 Reexanlin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ex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the female
query
Anglo—American critics of femirlJsm
use
other'’,“abs铋£e’’龇“sik虻e”,Mia K1isteva attempts to
destroy the symbol male’S order established by Lacan c口tter.Jacques Den-ida,a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2008/10161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王 军 侯天皓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以独特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的女性主义解读,对男权主义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的事实进行批判和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构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心理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同化和淹没,提倡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写作范式。
关键词:西方后学理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与建构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0-161-03作 者:王军,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侯天皓,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随着西方文学批判思想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fem inis m )对传统文学产生的巨大冲击,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英美理论家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将女性主义同提高妇女觉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凯特・米勒特在《性政治》中对四位男性作家大男子主义的批判,揭露了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天地里,复制现实世界的性别政治,重点揭露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有意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论,进而从父权制意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西方基督教的长期影响和父权制度文化的压抑控制下,妇女文学开始探究边缘处境的女性社会身份的认同和女性形象的文化识别。
她们不再情愿依附于男性性别视角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命运,而是大胆地呼吁构建她们自己的文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的刻画,疾呼改变女性的压抑、缄默和失语的状态。
她们积极破解传统文学标准,力争改变既存意识,解构男性作家的权威和理论观点,重建女性现存话语和新的主体性。
一 西方后学理论与女性自我身份的探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TX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2)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并重新予以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以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勒特。
②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③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3)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①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等命题均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加强甚至维护了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②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结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期待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4)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这一现实密切相关的。
①她们一方面长期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在黑人圈内她们还要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
②经受双重压迫体验而写出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独特性进而改变黑人女性文学受冷落和曲解的状况。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巴拉•史密斯、苏珊•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5)女TX恋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同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TX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TX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学批评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
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
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
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理由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
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理由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
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作用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
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故事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
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
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
课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性别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女性主义者确定了“性 别”(Gender)与“性”(Sex)之间的区别,其内 涵在于强调影响男女两性发展的非生物因 素———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人 们将对性别差异含义的质疑,转移到对构成(所 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些含义的社会文化 因素的质疑。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阅读)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作为读者的批 评,分析过往一切由男性创造的文学文本。 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 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 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她们试图打破男性 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视角来重新审 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 新的阐释。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理论反思(伊莱恩·肖沃尔特的 《论女性主义诗学》 )
80年代以后的“身份批评”(苏珊·S.弗里德曼的 《超越妇女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论社会身份 疆界说以及女性主义批评之未来》)
法国的妇女运动则更趋向于从理论上寻求男女
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自始至终注重理
论建设而轻本文评论,法国女性文学批评尤因 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代表有
理论先驱之二: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 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 方妇女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 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 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 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 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 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 歧视开战的序幕。
埃莱娜·西苏(“女性写作”),露丝·依利格 瑞(《镜子》)和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妇 女的时间》)等,主要探索女性的身体、欲望 和情感特征。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
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O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
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
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
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
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
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
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
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
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
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
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
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
“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
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
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进程、文学史等课题也有所涉及。
毫无疑问,对特定的某些作家及作
品的研究也必然包含其中。
这种批评方法立足于女性创作,关注妇女
亚文化群的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强调的正是这种批评理念。
学界常常引用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文论的分类,甚至可以说肖瓦尔特
的这一分类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与肯定。
她的分类清晰又不失理论
色彩,使女性的研读和诠释更具合理性,并说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是
独立存有的,与男性理论之间并不存有任何瓜葛。
肖瓦尔特的女权主
义思想主张重视女性经验的中心地位,强调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性和
批判性意义,她的理论著作在女性文学发展及妇女解放领域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在其代表作品《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肖瓦尔特认为女性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半数,应当重新而深入地思考“亚文化群体”这一
概念。
“多数女性形象是由男性作家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在作品中的
地位在很大水准上也是由男性作家赋予的,女性成为被描述的对象、
审美的客体或男性某种情感的载体。
毫无疑问,女性在传统西方父权
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扮演很大水准上受到男性整体历史
的影响,而当女性融入到文学中时,还要更多地受到作家个人审美标
准的影响。
”肖瓦尔特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
部《她们自己的文学》被视为她的代表作。
与此同时,她本身也凭这
部作品跻身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界的佼佼者。
肖瓦尔特经过长期分析与研究,赞同并鼓励女性文学要在文学领域绽
放自己独特的光彩。
肖瓦尔特就文学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亚文化发展经历较长时间对传统模式的追逐与效仿,对艺术衡
量标尺和社会人物观念的内化,然后才能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观,并
倡导实现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观以及争取自主权,最后摆脱依赖于对
立面之后向内在转化,对自我身份进行认知与探寻。
这一论点建立在
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对于英国妇女来说,女性亚文化群(thefemalesubculture)首先产生于一种共同的、持续变得羞羞答答
的和仪式化了的身体体验……整个女性性生活系统——形成一种必须
隐瞒起来的生活习惯。
”基于亚文化的分段理论所提及的“三个阶段”学说充分体现了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批评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1840
年到1880年的第一阶段的标志就是很多女作家不敢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怕遭到批评家的批判,经常冠以男作家的名号,例如乔治艾略特。
1880年到1920年的第二阶段表达了对男性文化的敌意,开始具有反抗意识,作品中提倡了男女分离的乌托邦色彩,全面否定男性文学。
而
在1920年至今的“女人”阶段是女性自我探索阶段,抛开了以往的模
仿和对抗模式,真正开启了女性自我寻求之路。
因为女性过于敏感,并无法摆脱传统束缚,但是又本着女性的洞察力
矛盾地生活着,最终,由最初软弱的女性步入女权阶段,继而进入自
我寻求阶段,此阶段与肖瓦尔特的理论完全吻合。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以前说过:“我十分惊奇地发觉,为数众多的妇女都有着完全相同的
经历。
她们不但要进行生产工作,还担任着生儿育女的责任,因而变
得疲惫不堪。
”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提出,作为母亲而
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作为家庭主妇却难以施展个性。
女性正是处于
这样的压抑下,最终无法忍受,从而开始寻找自己的追求。
肖瓦尔特
后来描绘的女性作者作品中都谈到了爱与性的分离,母性在女性的事
业与价值的自我实现的相关作用下,她们的目光最能够察觉女性内心
情绪的微妙变化,极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不仅如此,此阶段的作者试图去理解男性的立场观点,去考察全社会、全世界的正义与公平问题。
综上所述,肖瓦尔特的思想意识更强调女
性应当建立起符合女性发展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即建构
符合时代的属于女性独有的文学批评环境,为女性文学发展提供平台
和新方法,摒弃传统以男性为书写模式的文学概念,从男性为主体的
文学时代中解脱出来,让女性文学在文学界中独树一帜。
肖瓦尔特的
女权主义坚持强调妇女经验的中心地位,提出重视女权主义批评的现
实意义,通过自己的著作推动了女性文学及女性解放的进程与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