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关注文本和语 言,带有强烈的解 构主义特点;法国 学派对所谓的“女 性本质论”和“女 性文学传统”持怀 疑态度;认为这种 视角在客观上反而 有可能维护父权制 的文学史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日语语言文学
目录
概念 背景
主要流派及相关人物 案例分析 发展前景
概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它对马克思主
义、解构主义等“批判”理论有借鉴有学习,但也有 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它是指文学批评中以“女性主 义”为主要立场与角度的批评。
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娃
“符号话语”理论。 她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形而上 学的划分,但她并不否认性别差异的 存在。她不再徒劳地归纳文学作品中 普遍的女性特征,而是打破了作者的 男性女性之分。 她创立了自己的符号学理论来改造拉 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构男权社会坚 不可摧的“象征秩序”。 她的目的就是要模糊父权制男女二元 对立的界限从而起到颠覆父权制社会 的作用。这样,符号学就具备了解构 父权制的女性主义的意义。
发展前景:
女性主义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理 论的思想和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与后现代 主义不断碰撞并相互渗透,催生了其理论发展的第三次高 潮。 另一方面,作为反政治的、非实践性的、相对主义的 理论的后现代主义,与强调实践性,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 女性主义理论又存在内在对立之处。
伊瑞盖莱
心理学家,获哲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师从拉康, 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影响 主张:和男性专注于一点不同,女性的特征就是 “发散”,即不仅性生理上如此,在思维上也是发 散的。 她关注的中心是西方形而上传统如何建构“女人”, 注重“女性语言(parler femme)”,即由女性身体 所传达出的女性特征,她1977年的著作《这个性别 不止一个》便是一例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多维视野下的文学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角色刻画,以及性别在文学创作和阐释中的作用。
通过揭示和批判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包括文学解读、文化反思和社会变革。
一、文学解读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权力关系和视觉角度,在文学作品中阐述和揭示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体验。
它指出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和陈述,以及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从而阐述了女性被压迫和边缘化的处境。
通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遭遇,探索女性自我认同和发展的方向。
二、文化反思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思,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反映、重塑和影响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
它强调文学作品是作者意识形态的表达和文化政治的反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尝试解构和批判文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价值观,挑战男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通过文化反思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学作品对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
三、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对社会变革的呼吁,鼓励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
它通过描绘反抗和解放的女性形象,激发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抗争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改变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规范,推动文学界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提高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通过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了文学界对女性话题的重视和对女性群体权益的关切。
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多维视野中揭示了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文学中的深刻影响。
通过文学解读、文化反思和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挑战了传统性别观念,并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的实现。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发展和探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的来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于反映、重塑和影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

《述国亡诗》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
解析: 解析: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 君王城上竖降旗”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 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句只说“竖降旗” 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 文多持“女祸亡国” 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 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 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 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 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 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不过, 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 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该书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她发掘了许多过去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的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即模仿主流传统)、女性主义(即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力)、女性(即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一书中关注了以前女性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并从女性亚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
这些研究显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模式和理论,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
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女性亚文化研究,不仅将女性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一、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揭示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性别、权力和社会阶层问题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案例。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其诞生是对传统文学理论中忽视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回应。
历史上,女性在文化创作和评论中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关注社会制约因素对书写自我的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与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社会按照特定规范创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将之灌输给个体。
这种角色建构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和书写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2.女性身体政治:该领域关注妇女和女性身体的权力关系,包括生殖权利、性别压迫和身体解放等议题。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这些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3.叙事与写作实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妇女在写作过程中所遭受的压力和限制,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我,并寻求社会地位的改变。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案例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伍尔芙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小说《到灯塔》等作品进行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并探索了妇女身份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2.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波伏娃以其巨著《第二性》为基础,阐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处境,并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
3.贝拉·阿布祖格(Bell Hooks):阿布祖格是一位知名的黑人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著作中探讨了性别、种族和阶级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五、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关注,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与文学之间复杂的联系,并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沈艾娥,《枯枝中探出的绿芽——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再论王熙凤》,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年01期
李之鼎,《<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钱国莲,《<水浒传>的女性价值批判体系》,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盛英,《再议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郭健敏,《男性视角下的偏离——试论<水浒传>的女性描写》,语文学刊,2004年 周亮,《论<西游记>中的性别歧视》,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6期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目标与内容的划定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三)女性文学的特征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立足于女性主义政治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面向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妇女经验为表现对象的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常常是一种有着先锋特色的文学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三)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融合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种学派 (1)英美派的经验主义理论 (2)法国派的表现主义理论
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的实践 (1)初始阶段
“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社会历史为本’,是多元开放的,容纳了心理学、人类学、生理 学、现代美学等,‘达到多角度剖示女性的性别经验、性别意识,以至性别审美诸特征的目的,为 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做出贡献’”(盛英)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著作,把她们视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先驱,认为她们的作品汇聚成一股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却同样不断前行的强大潜流,形成了一种女性自我写作的传统,使得女作家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2)莫尔斯考察了女作家之间的相互友谊和共同兴趣,认为正是男性社会的拒斥促使女性作家相互关注、交互阅读作品,这有利于女性创作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传统正日趋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
(3)莫尔斯的批评方法也突破了新批评把文本看做封闭系统的形式主义框架,而对女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十分重视,虽然莫尔斯的理论并不系统而稍显混乱,但她作为率先寻找探讨女性写作传统的开拓性研究却对女性主义的文学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6、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 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 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 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 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 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 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 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 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 义。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 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上说,英美学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 是凯特·米利特;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其 代表人物是肖瓦尔特;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女 性主义主要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研究层面上继续发展。
尽管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见解多有不同,前后期 观点也甚多变化,但她们都致力于女性文学传统的发掘和 整理工作,以期建立起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她们都强调女性 作者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鼓励当代妇女只有加强联系 和团结,才能与强大的父权制文化相对抗。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重在反思,重新思考文学研究 的基本概念,发展一种跨学科、 跨性别的女性主义文化,不再 拘泥于文学本身,兴起了对性 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性别 诗学‛,呈现出多元的理论格 局。 代表作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的《妇女的时间》等。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 学‛理论的构建
肖瓦尔特认为前者是一种扰评实践,一种政治性的 阐释模式。作为一种批评读解,很容易被新的读解 所取代而成为明日黄花。而后者则致力于未来的建 设,诉诸于女性经验,把女子作为独立的文学团体 来研究女性写作的特点,是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理论 建设。 肖瓦尔特还强调妇女批评不能只依赖男性大师的理 论,不能只是对男性大师理论进行修正、挪移、颠 覆和反抗,而必须建立自己理论。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 重在发掘分析,追溯女作家自 己的文学传统,大规模重新挖 掘和阅读各国各时期的妇女文 学,援用女权的视角读解经典 作品,倾心于语言文学的批评。 代表作有伊莱恩·肖瓦尔特的 《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 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 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等。
另外还有分支,诸如:文化女性主义、存在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或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等等。
2.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不同,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 它与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因而体系丰繁复杂。
1、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 4、后现代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2、精神分析女 性主义文学批 评 5、后结构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3、后殖民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6、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 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 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 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
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 论的构建
1978年她发表《迈向女权主义诗学》一文。在这篇论文中, 肖瓦尔特首次提出‚妇女批评‛这一概念,她把女权主义 文学研究划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把妇女作为男性的消费者,研究男性文本中的妇女 形象、研究文学史及批评对妇女作家的忽略和贬低以及女性受 众的被动地位等,探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一种是把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研究女性写作的动 力、女性语言问题、妇女文学史及特定作家作品的文本。
主义要求女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抗男权压迫相吻合。因此,
这种批评可以说是马克思妇女理论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受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
学说影响而开创的新领域。一方面对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阳物崇 拜‛发起猛烈攻击,一方面又借鉴和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话语, 作为女性写作的指导原则,提出‚女性话语‛、‚女性写作‛、 ‚双性同体‛的新概念。旨在把女性从父权制话语的压抑下解放 出来,营造女性‚自我认证‛的大氛围。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6.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生态运动、
和平运动及妇女运动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可视为‚生态批评‛或‚文学与环境研究‛的一 部分,从性别角度切入生态问题,旨在解放妇女与自然,围 绕自然、女性、发展等主题批判父权制的统治和压迫,进而 高扬女性文化、女性原则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
乔纳森·卡勒:‚女性主义批评这个名 称应该来运用批判所有关于性别压抑的 批评流派。‛ 阿里逊·莱特:‚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 务是披露‘性别歧视’,在每一个文学 文本里以不同的力量予以展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 究发生文化转向的标志之一。
从女权到女性的变化
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 于1870年最先在法国产生, 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 美洲国家。 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当 时欧美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展起来 的一种极富活力、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批评理 论。
1.1.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当时欧美风起 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富活力、具有 较强政治性的批评理论。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3.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还注意到种族的问题,后殖民
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有时又称‚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其特
征是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对殖民话语的分析,并为非殖民化探 寻出路。在这一流派中应特别注意‚话语‛、‚身份‛与‚主
体‛三个关键词。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5.后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结构主义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语言观、
‚身体书写‛论以及解构文论。大多数女性主义者认为,由
男性操纵的语言表述与妇女的真实存在并没必然联系,因此
要颠覆现存的语言符号系统,改变语言结构,改变涉及她们 自身的语言用法,创造‚妇女自己的语言‛,进而倡导‚身 体书写‛。
文学与性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目录
1.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2.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和主要场域 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 4.女性主义批评的关键词 5.案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薇 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 很快盛行在欧美并蔓延于全球的一种批评思潮。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人文社科杂志上,仅有 12篇关于社会性别的文章。 80年代达到210篇;90年代,剧增至2607篇。 2010年12月13日在Google上搜索‚feminism‛, 获得约129万条结果(用时0.10秒);键入中文 ‚女权主义‛,也有48万9千条结果 (用时 0.10 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A‚妇女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B‚妇女中心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 C‚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 代末至70年代中期。 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 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 文学中的‚厌女现象‛, 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 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 等。
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
根据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操作方法,女性主义 批评可以分为两个学派:英美学派和法国学 派。
3.1.女性主义批评之英美学派
在英美学派中,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多些学院特色,而 英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大众文化,强调性别和阶级之 间的联系,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对文 本进行批评,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 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第一阶段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 标,及至本世纪初,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 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胜利告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女权‛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也被称为‚新女性主义‛: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和实践行 为较为激进的特点,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 权。 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兴 起,‚去中心‛与‚解构‛等‚后学‛的方法论对女权 主义有直接的影响和启发,促成了复杂纷纭的‚后女权 主义‛时代格局。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4.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 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 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 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 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 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 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 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 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