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合集下载

美国20世纪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概述

美国20世纪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概述

女性; 而女权主义文本中成了门面黑人。 ’ 呀莫里森在《 黑人的存在
不可忽视》 一文中宣称, 所谓的“ 国文学”其实是美国白人男性 美 , 作家显示其观点 、 天才和权力的领地四美国女权主义批评是以白 0 人中产阶级妇女为中心的,一方面它反抗 白人男权文化的压迫, 另一方面却把黑人女性当成非我 、 异己,并以第一世界霸权式的 “ 知识实践指定‘ 第三世界’ 作为美国女性主义的研究对象~。 黑人 女权主义者告诉白人女权主义者 : 有色人种妇女和其他少数群体 妇女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 她们的看法不同于白人妇女和其他 羊, 有特权的妇女 ; 除非“ 白人” 女权 主义者不再是纯属“ 白人” 否 的, 则, 对于有色 ^ 种妇女和其他少数群体妇女来说, 这样的女权主 义信息就是没有信息的翻 0
和量的飞跃。 在这一时期 , 黑人女性文学作 品3R涌现 , v 除了女作 家托尼・ 凯得 ・ 班芭拉和佐拉 ・ 尼尔・ 赫斯顿的文学成就 ,一些对 2 0世纪 9 年代黑人女性文学产生重 大影响的黑人女作 家诸如 0 托尼 ・ 莫里森 、 艾丽斯 ・ 沃克 、 奥德丽 ・ 洛德 、 朱恩・ 乔丹等也纷纷在 7 年代崭露头角。事实上 , O 美国黑人女作家作为女性与黑人 , 其 作 品往往既不能被白人女权主义者认同, 也难以被黑人男性文学
重边缘身份 , 以及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度 , 使得种族 、 阶级和性别
的连锁 压迫成 为黑 人妇女 受压 迫 的根 源 。 人无言’ ’ 状态。 她们的“ 无法言说”使得她们 , 不断地被主流话语她者化 , 成为对象性 的“ 客体”无法表述 自己 , 的真实状态。爱德华・ 赛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启了她们 的心扉 , 使她们意识到 自己和第 三世界永远只是一个 “ 他者”永 , 远处于远离西方话语中心的“ 边缘地带” 。胡德认为, 黑人女性和 白人女性会处于分裂状态, 白人女性既为根除男人统治又为 除非 根除种族主义而斗争。【 q 罗宾森说 :我们在黑人文本中成了门面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最新-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 精品

最新-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 精品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论文摘要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妇女中心批评、身份批评。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应超越其单一的性别立场走向全方位的性别诗学,在保持多元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建立自己的批评和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黑人女权主义;女性批评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女权运动在美国展开,既而迅速波及欧洲并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一从性别角度出发的思潮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颠覆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女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

总体而言,英、美、法三国的女权批评在世界范围影响较大。

尽管这三派女权批评都吸收了玛丽·沃斯顿克莱夫特、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波伏瓦等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思想,都将女性在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所受到的歧视作为批评的出发点,但因各派侧重的方法和理论不同,各国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三派女权批评又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法国的女权批评深受精神分析学、语言学、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女性受压抑的状况并致力于在语言领域寻求突破。

英国的女权批评更多地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影响,在后期又吸收了法国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

他们重视批评实践的政治意义,主张参与历史进程,以促进深刻的社会变革。

而美国的女权批评则从人道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本分析,揭露在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性别歧视,并致力于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建立自已的批评原则。

本文着重探讨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代表思想及其理论走向。

一、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阶段美国的女权主义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妇女中心批评-,70年代中后期、身份批评,80年代至今。

妇女形象批评的重点在于解构男性作家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解构其中塑造的不真实的妇女形象以及形象背后蕴涵的性别权利关系。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分析了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论证了女权主义批评架构的女性框架,为美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标签: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女性身份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要求以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思潮一开始便具有多元色彩,因其不同的侧重和主张,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和改造了诸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在批评和建构两方面呈现出的开放性。

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派别,他们都承认女性受压迫与被歧视的历史事实,并以此作为探讨性别问题的立足点。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的女性形象批评、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女性中心批评,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身份批评。

凯特·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进而批判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

(朱立元,2005:346)妇女形象批评剖析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失真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批评方式。

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出版了她们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该书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从简·奥斯汀到艾米莉·狄金森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概观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概观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概观作者:孙颖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和人种的混居,美国对于黑人的歧视问题一直是争议很大的社会问题,黑人在社会工作和生活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压迫,而这其中黑人女性的地位就更加的低下。

在反抗压迫和不公的过程中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逐渐发展起来。

本文针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判的定义演变、历史发展、核心问题和话语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构建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大熔炉”,人种之间的矛盾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存在,时至今朝。

这其中对于黑人的压迫与歧视也从未间断。

而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评判也应时而生。

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

所谓的黑人女性文学,是指以黑人女性作家为主体,以黑人女性意识和语言体系为基础,来写关于黑人女性主题的现代文学形式。

如今,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成为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领军旗帜,并且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黑人女性主义的概念最早由艾连诺.霍尔姆斯诺顿和玛格丽特.斯洛恩等人提出可以追溯到1973年3月15日的纽约。

早在“国家女性主义组织”成立的时候,就第一次使用了黑人女性主义这一词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学界逐渐增多对于“黑人女性主义”的研究,关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些概念已经被界定,如目前文学界对于“黑人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者”、“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等概念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其中“黑人女性主义”是指黑人女性主义作家或者黑人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与黑人女性主义相关的主张。

“黑人女性主义者”是指那些具有女性主义思维或者女权意识的非裔美籍女性。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是指采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一些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并以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对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描写,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文学界贡献了独特的新思想和新思维,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黑人女性的问题。

艾丽斯·沃克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艾丽斯·沃克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愤 中 也燃 起 一 种希 望 ,希 望这 些 黑 人 真 的 能奋 起 反 抗 ,争 得 的 东西 。这 一 刻 ,在 布 鲁 斯精 神 的激 励 下 ,他 终 于找 到 了,
权 利 ,不 再 被边 化 。这 一点在 另 一 段音 乐性 描 写 中也 有 体 现 ,也 是 在 : “ 要 所有 那 些 在 我 脑 子里 呼 喊 的相 互 矛 盾 的 只 声音 能 够 平 静下 来 ,和谐 地 唱 一 支 歌 ,不 管 唱 什 么我 都 不在 乎 ,只 要 它们 不 是 各 唱各 的调 就 成 ; 是 的 ,要 避 免那 些 不确
看 ,美 国 黑 人文 学 批 评理 论 经 历 了 从激 进 到 内省 ,从 对 非 洲 年 代中期 ,黑人文学批评 作为一种文 学思潮和文化 形态,
文化 中心 论 和 黑 人 民族 主 义 的 倡 导 到对 人 类 共 同 问 题 的关 从 对 种 族 主 义 的 抵 抗 中 ,升 级 为 张 扬 黑 人 文 化 及 种 族 肤 色 注 ,从 理 论 的建 构 、解 构 到 重 构这 一 逐 步 成 熟 的阶 段 。 美 国 黑人 文 学 理论 加 深 了 人们 对 边 缘 话语 和 少 数族 裔话 语 的 理解
自黑人 舞 蹈 , “ 空 的大 苹 果 ” “ 你 的 ,芝 加 哥 ”等 都 是 上 ,打 动 人 心 的 不仅 仅 是 歌 声 ,更 是 在 歌 唱时 人 们 呈现 出的 蛀 去
经 典 的布 鲁 斯 歌 曲,作 者 就 是用 与 黑 人 音 乐相 关 的 表达 来 嘲 讽社会 对 黑 人 的 不公 ,控 诉 白人 的虚 伪 , 从而 引起 读者 对 于 黑 人种 族 不 幸遭 遇 的强 烈 悲悯 !当然 ,这 也在 无 形 中将 文 中 渴 望 民族 平 等 、 黑 白种 族 和 睦相 处 的 主题 深 化 ,让 读者 在 悲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代表人物:海伦娜•西索(Helena Cixous,1938—)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露西•伊里加蕾(Lucy Irigaray,1930—)
话语分析
把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上升为理 论话语,为女性主义塑造理论 身份
凯特·米莱特于60年代末推出标志女 性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 治》。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 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 传统的阳物批评,进而批判男性的父权制 社会。作者选用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 的依据。全书分三卷,第一部分为“性政 治”,第二部分为“历史背景”,第三部 分为“文学上的反映”。 米莱特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 形象在性别权利关系中所受支配受奴役的 地位入手,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 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在于首次 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我们第一 次被要求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从 前,我们,男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 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作品”。
颠覆、消解、对抗、解构是20世纪以来女权主义者 惯用的手法,她们力求建构出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两性 平等、和谐、自由的新的文化范式。
3、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 即将“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中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
女性主义反过来强调两性的不同和差异,承认女 人不同于男人,有着自己的特征和角色,不能盲目地 追求男女绝对平等。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研究女性作家及其作品,重 建女性文学史。
第三阶段,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延伸到文化领 域,进入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
美国批评家莱奇把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分 为三个阶段:
批评阶段
揭露男性作品中隐含的歧视扭 曲女性的意识形态程式
发掘阶段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刍议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刍议
郑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外语 学院, 河南 新郑 4 5 1 1 0 0 )
2 0世纪 6 0年代 , 美国黑人文学进入 美国主流文 学 ,尤其是美 国黑 人女性主义 文学不仅是美 国文学 的理论前沿 , 也是美 国文化领 域的新思潮 , 它的迅速 发展使美 国黑人 文学批评理论成 为 当今美 国最重要 的文学理论流 派之 一。美 国黑人 女性主义 文学的产
还加深了人们对有色人种文学的认识 和探 究。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演进
以白人男性 为主的文学批评 和 以白人女 性为主 的女 性文学批评 是美 国主 流文学 批评 的主 阵营 , 美 国黑人女性作 家则处于被 忽视 、 被排挤的边缘。随着
反种族运动的兴起 和不断发展 ,尤 其是随着黑人 女
生与发展 不仅 改变 了人们 传统 的思维 和认知模 式 ,
中, 寻 找和阐释黑人女性形 象的积极性 , 表现 出对黑
人 女性形 象 中涉及的种 族 、 性 别、 行动主题 、 精神 资 源 等问题 的关注。 自然性别与文化 性别是美 国早 期女性文学研究 的核心 , 但 随着女权运动 的兴起 , 美国女性文学研究 的核心概念 逐渐从 “ 女性意识 ” “ 女性立 场” 和“ 女性 视 角” 转 向以“ 性 别” 为核心 的概 念 , 虽然这种变化是 悄 然的 、 无声无息的 , 但在 愈来愈 多的女性文学研究 著 作中 , “ 性别立场 ” “ 性别意识 ”不仅 具有较高 的使 用频率 , 而且还大有取代“ 女性 ” 词 语的趋势。 『 | 1 9 7 7
据 自己 的亲身 体验 刻 画 出许 多生动 的 黑人 女 性形 象。 如第一次让读者 了解到黑人女性心 理特征 、 个性 的《 穆德 ・ 玛 珂》 , 指 出了黑人 女性与社会 文化 之 间的 关系 。这部 作品虽然在人物 形象刻 画上 沿用了传统 的手法 ,但 由于细腻地描 写了黑人女性复 杂的情感 世界 , 使其形象具有 生动的特点 , 因而被誉 为美国黑 人女性 文学的转折点。[ 2 著 名黑人女性作 家马歇 尔 在《 褐色女孩 , 褐色石头》 中, 打 破传统黑人文 学中人

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

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sne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a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年)美国主要内容: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文学亚文化群(subculture)。

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字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

妇女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字,女小说家既不止一个,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她们也不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和发言人,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一部分。

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

这是妇女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感情,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

诸如“伟大”这样的概念阻滞着妇女对文学史的进入,因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于极少数“伟大”的女作家极其作品,而不重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就无法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妇女创作的持续性特点,也无法看出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她们在法律、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形象的改变。

而这样阻滞妇女进入文学史的批评概念,正是菲勒斯批评用来压抑和贬损妇女文学的伎俩。

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自己没有历史,不得不重新去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她们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青春期、行经、性心理的萌动、怀孕、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及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所特有的心理体验等。

这种不同于男性的共同体验使她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非自觉的文化上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妇女文学的亚文化。

妇女作家创作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一、“女人气”阶段(feminine):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为开端,一直到1880年艾略特去世为止。

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摹仿主导传统的阶段,也是一个将主导传统的艺术标准以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的阶段。

黑人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黑人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黑人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者:郑茗馨,王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1期郑茗馨,王军(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黑人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凸显了黑人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和文化际遇。

小说以自传体的形式包罗了黑人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现出黑人女性在受到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压迫的社会背景中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抗争,颠覆了传统主流文学对黑人女性形象刻板、模式化的描写,使黑人女性夺回主流话语权,从边缘走向中心。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小说;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18—02项目资助: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外语专项),项目编号:2013wy09。

吉林动画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KS006。

收稿日期:2013—08—10作者简介:郑茗馨(1984—),女,吉林长春人。

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王军(1959—),女,吉林四平人。

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黑人自传体文学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一部分,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莱恩·赛格斯曾指出:“在当今这个时代,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充分而均匀的洞察,意义重大。

”[1]因此,为了重塑黑人女性的族裔身份及族群的身份认同,颠覆西方白人霸权意识,建立女性主义的主体意识与话语权,许多黑人女性作家选择通过自传体书写进行创作。

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黑人能够作为一种叙述的主体来讲述自己对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压迫的反抗,进而确立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和文化认同。

自传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小说是从奴隶自述体小说开始起源的。

女性自述体小说和男性自传体小说的不同点在于女性作家在潜意识中不断地纠正男性视野中的女奴形象,使其改变成为一幅黑人女性虽历经挫折但依然具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抗争精神的自画像。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与此同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上也促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

西方女权运动不断地开展促进了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了,正是在这过程中,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过了由萌发到发展最后到繁荣的过程。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建立在以白人男性主流文学与批评和以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为主的女性主义批评之上的,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是它所批评的范畴。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特有的视域和启发性的文学研究引领了美国文学领域的新思想和新理论。

在持续的发展和实践中,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形成特殊的言说方式并使人们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彻底被改变,从而有利于人们认识与探究边缘文学与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并对第三世界女性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黑人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纽约,时间为1973年8月15日。

由创始人之一的玛格丽特斯洛恩同爱莲诺霍尔姆斯诺顿共同宣布“国家黑人女性主义组织”成立。

“黑人女性主义”这一术语即便早已应用广泛,但因为它的含义充满矛盾且有多种解释,因此仅被少数学者给予界定。

在给黑人女性主义定义的时候许多批评者需要选用不同标准。

如麦克道威尔认为“黑人女性主义是指从政治角度分析黑人女性作家作品的黑人女性批评家们”。

目前的文学批评家普遍认为“黑人女性主义者”是指特定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非洲裔美国女性。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和贝尔胡克斯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提出了对黑人女性主义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的主张。

当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黑人女性主义”指黑人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观点与主张;“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指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迅速发展。

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

本文着重从托尼·莫里森的个人经历及作品来探究其写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一托尼·莫里森托尼·莫里森(toni morrlson)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

莫里森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先后发表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8)、《爵士乐》(1992)、《天堂》(1999)、《爱》(2003)、《恩惠》(2008)等九部长篇小说。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作家身份使得她能够更加全面和彻底地了解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

不同于其他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文笔时时刻刻渗透着黑人的智慧,而这源于她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虽然她的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但聪慧勤奋的莫里森却于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专修英语和古典文学。

大学毕业后,莫里森又到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沃尔夫的小说,并获得了硕士学泣。

这样的学习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里森曾先后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并曾在纽约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的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就是这本书让莫里森对黑人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也触动了她对黑人文化的深层思考。

70年代起,莫里森开始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等大学院校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书评文章。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和潮流的西方女性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理论热”进入中国。

并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被深深地植入中国当今文艺理论批评的话语体系中并逐渐成形。

近来,国内批评界对美国黑人文学作家的关注日益加剧。

同时,也有少量研究黑人女性主义特征文学作品的文章见诸报刊。

但是这些作品仍然停留在“经典女性主义”层面上,大多把作品与作者的生物身份——女性联系在一起,强调其与男权对抗中的女性之主体性,并以此对黑人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女性主义”分析。

然而,如果仅仅把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归为简单地与男权对抗的问题,就大大忽略了其在反对性别歧视的同时,也在挑战着其所归属的西方主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黑人女性作家在其创作中往往强调的是其作为女性身份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她们反感并拒绝使用所谓的西方白人女性主义话语来表述自己的经验。

对她们而言,一个女人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女人,她还隶属于某个阶级,来自于某个民族,并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

继而在种族、文化、阶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性别经验中进行探索,并在其作品中得以体现。

这种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引入种族加性别的新式理念,为我们研究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现状,从而为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提供借鉴。

本文概要介绍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贡献。

一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深入和发展,这场为女性谋求平等和权利的斗争成为了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护身符,她们在建立“姐妹共同体”(sisterhood)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黑人女性或其他少数裔女性在种族、信仰等等上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文学史上陆续出现了获得普利策、诺贝尔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的黑人女性作家,如沃克、莫里森等。

但是,这些日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所主控的批评界的境遇却经历着忽视、贬低、指摘甚至谩骂,即便在当时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世界中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或一席之地。

胡克斯 美国黑人女性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运动

胡克斯 美国黑人女性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运动

胡克斯论文:贝尔·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探析【中文摘要】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和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催生了贝尔·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理论的诞生。

她的思想不仅仅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女权实践活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克斯针对女权运动中所存在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阶级主义进行严厉地批判,重新定义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运动,以消除一切歧视、剥削和压迫作为其政治目标,呼唤各个种族、性别之间的相互尊重及联合。

本文选取贝尔·胡克斯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为研究课题,旨在梳理胡克斯追求种族和性别平等的艰辛过程,发现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中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思想的存在并对其进行理性地思考和批判。

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胡克斯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胡克斯的生平及思想的产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产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运动,即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和七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胡克斯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正是这两次运动的结合体。

历史上美国黑人女性背负着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枷锁,她们是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群体之一她们的境遇往往反映出美国社会的紧张与困境,她们同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相比更容易遭到忽视和更严重的歧视。

对时代背景的详细考察,有助于我...【英文摘要】The second feminist movement and black civil rights movement took off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ixties andsevent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ch gave birth to bell hooks (notes:the writer insist that her name should be written in lower case)’s black feminist theory. Her theory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art of black feminist,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perfection of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y and feminist practice. Hooks severely criticized racism, sexism, classism in feminist movement, redefined femi...【关键词】胡克斯美国黑人女性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运动【英文关键词】hooks the Afro-American women feminist feminist movement【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贝尔·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探析摘要3-5Abstract5-6目录7-9绪论9-19(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111、研究的目的92、研究的意义9-11(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1、国外研究现状11-122、国内研究现状12-13(三) 研究的方法与写作思路13-151、研究的方法13-142、写作的思路14-15(四)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5-191、研究的特色15-162、创新之处16-19一、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与胡克斯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19-37(一) 时代背景19-311、美国民权运动中的黑人女性19-232、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诞生及相关理论建构23-263、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中的黑人女性26-31(二) 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31-351、胡克斯的生平31-322、胡克斯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32-35本章小结35-37二、胡克斯对女权运动中种族主义思想的批判37-53(一)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对种族的忽视37-471、博厄斯对种族主义的批判与美国多元文化37-402、胡克斯对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中种族缺失的批判40-47(二) 走出种族主义藩篱的”姐妹情谊(sisterhood)”观47-511、”姐妹情谊”观在女权运动中的发展及影响47-492、胡克斯的”姐妹情谊”观与种族、性别、阶级之间的关联49-51本章小结51-53三、性别主义的批判与女权主义的重新定位53-73(一) 早期激进派女权主义运动对性别主义的思考53-591、性别(gender)与性别主义(sexism)53-552、早期激进派女权主义运动对性别主义的思考55-59(二) 胡克斯对女权主义运动的重新定位59-661、激进派女权主义运动瓦解的原因59-632、胡克斯对女权主义运动的重新界定63-66(三) 男性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66-711、男性——女权运动中争论不休的难题66-692、胡克斯的发现:男性——战友而不是敌人69-71本章小结71-73四、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73-81(一) 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特殊性和局限性73-761、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特殊性73-752、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局限性75-76(二) 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影响76-791、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76-782、胡克斯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78-79本章小结79-81结语81-85参考文献85-91致谢91-9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3。

男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男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男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郭英剑一毫无疑问,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她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经典作品中与现实社会中发现了人们过去未曾察觉到的许多成分,从而使人们有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她改变了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对待人类文化、看待万事万物(包括看待女性本身)所持有的男性视角,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自此以后,人们不可能再回到女性的声音遭到忽视的时代。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便是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

虽然目前中西方学术界普遍认定女权主义思想的渊源应追溯至200年前的英国女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 ar y Woll-stonecraft,1759—1797),¹然而,女权主义的真正兴起与发扬光大是在20世纪,女权主义思想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社会、文化领域、文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则已经到了六七十年代。

时至今日,女权主义批评仍然是对人们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潮之一。

就国别而言,法国与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想对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国的女权批评兴盛于60年代的社会政治运动(著名的“五月风暴”)。

她更为理论化、更为热衷于话语革命,其理论基础是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德里达(Jacque Der rida)的解构主义哲学。

她把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与现状与话语问题联系起来看待,认为妇女写作受阻的根源在于原欲上普遍的压抑。

因此,女权批评家都试图通过话语革命来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

据此,克里斯蒂瓦(Julia Kr istev a)提出了“符号话语”(semiotic disco urse),茜克苏(Helene Cixous)提出了“女性写作”(Ecr iture Femi-nine),批判地利用男性理论家的思想,揭示妇女受压迫的实质,考察女性身体的语言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从“批评理论学院”看当代美国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从“批评理论学院”看当代美国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从“批评理论学院”看当代美国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朱刚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西方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借助于20世纪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科学的日新月异,西方人文学者对人类文化的进步做了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取得了众多突破.文学文化批评理论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思考领域,但是由于20世纪人文学科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以及人文—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使得批评理论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西方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可以反映西方其他学科领域的面貌,了解西方社会近百年发生的深刻变化.
【总页数】16页(P295-310)
【作者】朱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2.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3.翻译批评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体系的创立——中国近30年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概论
4.生存的危机与精神的困惑
——从原型批评理论看《双城记》与《太古和其他时间》5.从空间批评理论看《幸存者回忆录》中艾米莉的成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

□女性文学研究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周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日益崛起。

作为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如贝尔??胡克斯BellHooks所说:“着眼于性别、种族、阶级的连锁本质是一种改变了女权主义思想方向的观点”。

①因此了解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宽、深化我们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梅??G??亨德森MaeGHenderson指出:“黑人女性写作富有特色同时又具有启示意义的就是其对话性”。

②黑人女性作家的“对话性”特点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根源。

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的“去中心”思想、对主客二元对立关系的颠覆、以及对“差异”的诉求是黑人女性批评产生的理论背景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受的种族、阶级、性别的共时性压迫simultaneousoppression③决定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杂语共生性”与“话语共时性”。

此外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把对话作为其方法论还有着深厚的非洲文化根源。

非洲的⑧DianaFussEssentiallySpeaking:FeminismNatureandDifferenceNewYork:Routledge1989p .68。

⑨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第2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⑩贝尔??胡克斯著、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第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λ??贝尔??胡克斯《革命的黑人女性:是我们自己成为主体》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第4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λωλξ钱德拉??塔尔帕德??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第415、417页。

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颠覆”色彩

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颠覆”色彩

Vo . No 5 1 31 .
Sp 20 e .0 9
爱 丽 斯 ・ 克妇 女 主义 思 想 的“ 覆 " 彩 沃 颠 色
李 平
( 宁夏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宁夏 银 川 70 2 ) 50 1
摘要: 爱丽斯 ・沃克被公认 为 当代 美国文坛 杰 出的 黑人 女作 家 , 也被认 为是挑 战 禁忌的 勇士 。无论 是在她 的作 她 品 中, 还是在她提 出的妇女主义文 学批评理论 中, 总是 力 图颠覆 一切压 迫 美国黑人妇 女的 不合理 的思 想意识形 她
对 立 的思维 方式 维 系和 产生 了父 权 制和 “白人 至上 主义 ” 导致 了对 于 美 国黑人 女 性 的压 迫 。 因 此 , , 在
式 ” 这 “ 一 个 精 心 制 作 的 结 果 而 非 自然 的 秩 序 , , 是 这一 范式 影 响着每 一个 出 自父 权家 庭 的个人 。父 权
存 ” 。

二元 对立 和对 立统 一
美 国黑人 妇女 的悲剧 , 分来 自性 别歧视 , 部 而产 生性 别歧 视 的 主 要 根 源 是 父 权 制 。父 权 制 指 的 是
“ 性 主 宰 、 性 服 从 和 男 性 优 越 、 性 低 劣 的 范 男 女 女
笔 者认 为 , 丽斯 ・ 克 的妇 女 主义 思 想 理 论 爱 沃 形 成 于后 现代 时期 , 在解 构 思 潮 以及 后 现 代 主义 对 多元文 化诉 求理 论 背景 的影 响下 ,“ 颠覆 ” 了 她 的 成 妇 女 主义文 学批 评 理论 的 突 出的特 点 。作 为 一名 美 国黑人 女作 家 , 爱丽 斯 ・ 克 意识 到 正 是 西 方 二 元 沃
制作为一种制度体系 , 无论是宗教的 、 政治的、 学术 的、 教育 的 、 术 的 , 是 经济 制度 的 , 不 或隐 或显 艺 还 无 地具 有 这 种 男 性 支 配 范 式 的 特 点 。 L 父 权 制 是 一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2月学术交流Dec.,2003总第117期第1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17No.12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修树新(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

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关键词]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312-0165-03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异军突起,成为评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英美派、法国派并驾齐驱。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有着必然的历史原因。

首先,黑人妇女遭受着双重压迫,即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世界的男性压迫。

出于这种特殊体验而写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必然和白人女性及男性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其次,在男权中心社会中,黑人女性文学一直被忽视、曲解或视为异端。

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形象在评论中仍被歪曲、排斥;甚至到了70年代末期,各类版本的文选选集要么对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闭口不谈,要么就对像佐拉・尼尔・赫斯顿(Z ora Neale Hur2 ston这样的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先驱轻描淡写,几笔带过。

即使大多数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黑人女性作品的关注也不够。

“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生。

”[1](P3561974年在美国文学界发生了两大标志性的事件。

一是《黑人世界》(Black W orld特刊上发表了朱恩・乔丹(June Jor2 dan和玛丽・海伦・华盛顿(Mary Helen Washington的文章,封面登有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照片;另一件是爱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 other s’G ardens在MS杂志上的发表。

这两件事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

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T 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开篇便指出,没有一个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角度,黑人女性作品不但会被误读,长此以往,这些作品终将被毁掉。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在黑人女性作品中,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的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其次,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应致力于探求黑人女性作品没有体现的与黑人女性身份未曾感受到的性与种族的政治。

再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必须承认黑人妇女悠长的历史,还应旨在发掘黑人女作家的“不同”。

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应是“自治”但不是“隔离”;应该是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和结合。

她通过对大量的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文本、主题、意象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白人、男性作家的共性,[收稿日期]2003-09-17[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2003088[作者简介]修树新(1969-,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妇女研究中心成员,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65如“她们的作品中常常不约而同地出现挖掘植物根茎、挖草药、念咒祈祷、当接生婆等相似的主题意象。

”[1](P357这些是在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很难看到的。

在史密斯看来,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应用定会推翻对有关作品的先前的假设,定会挖掘出新的视点,新的深度和广度。

史密斯对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另外一个贡献是她对女同性恋女权主义的研究与观点。

可以说,史密斯对女同性恋文学的研究在黑人女权主义批评领域尚属先例。

在《无大害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同性恋形象》(The T ruth that Never Hurts:Black Lesbians in Fiction in the1980s中,她分析了三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即:格鲁里雅・奈勒(G loria Naylor的《酿酒厂的女工》(The W omen of the Brewster Place,爱丽斯・沃克的《紫色》,奥吉・劳德(Audre Lorde的《扎米》(Z ami。

经过仔细研读,她得出结论:黑人女同性恋批评理论具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它的应用对所有妇女的解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2](P179。

同时身为黑人和女同性恋者的史密斯强调黑人妇女对同性恋文学的研究尚处在“想像”、发现和查证、核实的层面上,因为很少有黑人女作家公开承认自己以同性恋角度写作。

这种局面是完全由黑人妇女的政治地位、自我身份的彻底剥夺所导致的。

可以看出,由于黑人妇女不具备任何阶级、种族和性别的特权,异性恋的取向就成了她们惟一可以聊以自慰的特惠了。

从这一点看,黑人女同性恋批评就具备了更强的政治意义。

史密斯勾画出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原则,奥吉・劳德在探索技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有人把奥吉・劳德比作一颗多棱面的“钻石”,因为她既是母亲,又是诗人、小说家、女权主义者、批评家、出版商和女同性恋者。

在散文集《局外的姐妹》(S ister Outsider中,奥吉・劳德铿锵有力地表述了她的观点。

黑人妇女必须庆祝自己的“不同”而不是否认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定义黑人女性文学。

黑色在她看来是和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与创造性联系在一起。

她歌颂这一源泉,称其为“我们女性内心力量的所在,它不是白色的,也不是浅表的,它是黑色的,古老的,深邃的。

”[3](P275《诗歌不是奢侈品》(P oetry is N ot a Luxury收录在《局外的姐妹》中。

该文针对诗歌、女性身体和语言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劳德宣称诗歌属于妇女,特别是非洲的女祖先———黑人妇女;诗歌是女性感官上的经历的“再创造”,又成为其他情感、思想、观点抒发的跳板;通过诗歌,女性之间在身体上、语言上可以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其他文章中,劳德也曾把女性行经的生理现象和诗歌联系在一起。

当经血从身体流出时,她认为女性的身体就变成了一首“运动中的诗歌”。

《他的主人的工具》(His Master’s T ool是另外一篇经常被引用的文章。

在篇中,劳德深中肯綮,探讨了文学批评的语言和原则以及它们如何能毁损作品中的黑人形象。

鲜明的题目直指黑人女权主义文学评论的核心———只有非父权制的、不带有种族色彩的思维和写作方式才能同时赋予黑人和白人妇女以力量。

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她身体力行,尝试把多种文学形式融合在一起。

诗歌的流畅和历史、母系社会的神话、政治有机地结合起来。

她自己命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为“Biomythog2 raphy”,以此表明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独特的跨学科性。

以《紫色》享誉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爱丽斯・沃克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就是黑人女艺术家的角色;黑人艺术家与黑人社区、黑人历史的关系;黑人文化与神话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沃克以“妇女主义”(“w oman2 ist”者自居。

这是基于她对白人妇女界定的女权主义概念表现出来的种族狭隘性的深刻认识。

有关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问题对她是首要的问题。

在《挽救生命》(Saving the Life中,沃克指出:“黑人女祖先口述的故事和黑人文字记载的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4](P182口头叙述、流传下来的神话、意象为批评思想提供了模式。

事实上,沃克自己作品中的许多重要的女性形象都取材于口述文学和神话。

“什么是黑人文学传统?”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沃克用黑人妇女的社区文化艺术进行了回答。

像缝被子这样在众人眼里再也普通不过的活计在沃克看来就是黑人女性创造力、想像力的体现。

在谈及看到史密斯学院悬挂的一床标着“一百年前阿拉巴马一位不知名的黑人妇女创作”的反映耶稣殉难的被子时,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虽然没有参照任何有名的缝被图案;虽然是用零碎无用的布片缝成,它显然出自想像力丰富和情感深沉的制作者之手……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位‘阿拉巴马不知名的黑人妇女’,她可能就是我们的一个祖母———一位在惟一属于她的材料,用她社会地位能允许她采用的惟一方法留下了痕迹的艺术家。

”[4](P90依据沃克的观点,黑人妇女一直是善于创造的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只是奴隶制和战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政策剥夺了她们受教育的机会。

正是她寻找祖先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使她发掘了被忽略的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把她奉为“文学之母”并继承发展了赫斯顿留下的黑人女性文学遗・・166产。

总之,沃克对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贡献在于她扩大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内涵。

以故事、自传文学的形式阐发理论,这无疑丰富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史密斯、劳德和沃克等一些黑人批评理论家发现的是抛弃白人批评理论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前提下的适合所有女权主义者的需求和经历的理论技巧。

“黑人妇女绝非涂抹上黑色的白人妇女”[2](P186,黑人女权主义理论另外一名代表人物芭芭拉・克里斯汀(Barbara Christian在1981年发表的《理论家一族》(The Race for Theory中也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这一点。

她指出:“目前美国评论界被专门制造理论的一群人所占领。

他们似乎成了一个新的‘种族’;而以他们为主导的‘白色理论霸权主义’把众多有色人种的妇女逐出范围之外,她们成了默不作声的群体。

”[2](P186克里斯汀进一步指出,理论不应仅仅用于学术界,也应为阅读作品服务。

否则,理论就会变得僵化、失去活力。

在发表上述观点之后,克里斯汀尤如预言家一样宣布:随着黑人妇女和其他有色人种妇女在美国文学批评学科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种新的、不同于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的语言将诞生。

克里斯汀对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她是首位著书整理黑人女性文学史的作家。

早在1980年,她发表了《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家》(Black W omen N ovelists,“该书对黑人女性小说的主题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确定了黑人文学传统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

”[5](P18在1985年,她又发表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

在两本著作中,克里斯汀提出了美国黑人“文学女权主义”(Literary Feminism的概念并归纳了它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