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招生专业及参考书目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招生专业及参考书目

教育科学学院前身为教育系,创建于1951年。

1994年组建教育科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系、教育管理系、学前教育系、心理学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教授35名,副教授2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6名(外挂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

现有博士生207人,硕士生282人。

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农村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8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9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124人,硕士生1281人,先后有二十多名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和深造,教师队伍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教学与科研中,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1名教师成为跨世纪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1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名教师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有2名教师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十五”期间,全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80余项。

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0余篇,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学院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高校和学术团体建立了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影响。

目前,学院正在深化教育改革,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和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要求,积极拓宽办学领域和渠道,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色,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争取更大成绩。

注:各专业招生名额将于10月份公布参考书目。

我国科学探究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科学探究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口罗.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 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那么,专家学者以及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程度如何?研究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层 次?在课堂中科学探究实施地积极与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科学探究教学的前景如 何?……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个科学探究教学研究者所关心的。只有通过分析我国基础 教育中科学探究教学研究的现状、学术水平和薄弱环节,认清当前研究科学探究的视角, 从一个侧面看到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发展趋势及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新一轮课 程改革、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施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寻求科学探究教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正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任 务。
州iew of t11e scientific inqIlirirlg teachillg research in science edlIcation of Cllina,discusses its aclliev锄ems a11d problems,and men tries to find out its general rules锄d troubleshootir培
in tllis part the
developmem慨d ofthc sciemi丘c inquiring teaclling research,discusses pmbleIIls existed in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题目汇总(2010-2017)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题目汇总(2010-2017)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832课程与教学论题目汇总(2010-2016)2010年(一)名词解释1.课程2.掌握学习3.暗示教学4.复式教学5.班级授课制6.教学7.综合实践活动8.课程设计9.CIPP评价模式10.最近发展区(二)简单题1.评述赞可夫教学思想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3.教学模式的结构与特点(三)论述题1.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2.举例论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名词解释1.CIPP评价模式2.复式教学3.教学模式4.综合实践活动5.校本课程6.掌握学习7.暗示教学8.赞可夫9.发现法10.教学艺术(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2.评述终赞可夫的教学理论(三)论述题1.联系实际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2.论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论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情景教学模式?2.什么是校本课程?3.什么是发现法?(二)简答题1.泰勒原理中课程设计的来源及步骤是什么?2.什么是课程标准,它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教学目标有什么功能?(三)论述题1.结合新课程的实际谈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2.谈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弊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那些变化?3.我国新课程管理体制是什么?评述课程管理的三种模式。

4.结合实例:谈谈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新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

(一)名词解释1.课程设计(6分)2.道尔顿制(6分)3.教学手段(6分)4.课程管理(6分)5.教学模式(6分)(二)简答题1.国内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10分)2.什么是课程标准?它与课程大纲有什么区别?(10分)3.列举几种典型的课程观。

(10分)4.赞可夫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0分)5.什么是分科课程,有哪些特点?(10分)6.什么是成长记录评价,该评价方式的优势是什么?(10分)(三)论述题1.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支持策略。

对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师范专业的认识

对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师范专业的认识

对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师范专业的认识1.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重大问题,提升学科教育理论水平。

把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脉络,聚焦国家教育发展需要,紧跟物理教育研究国际前沿,回应基础教育物理教学改革的理论需求,不断提升国家重大决策参与度。

努力使物理教师教育研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在强化传统研究优势方向基础上,深化师范生PPBL教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物理教师教学思维发展、物理教科书设计等重点问题研究,推进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争取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2.回应基础教育教学实践需求,完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确立基于实践需求的物理教师教育新理念。

构建基于基础教育物理教师胜任水平和培养需求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

继续创新U-G-S教师教育模式,探索“学院-基础教育学校-师范生”四年“全天候”的互动培养机制。

通过项目驱动和兴趣引导提升师范生的职业信念、从教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未来培养物理教师。

3.突破物理教师教育发展瓶颈,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破学科教育教师短缺瓶颈,紧密围绕一流物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目标,不断扩大学科教育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增加学科教学论教师2人。

拓展学科教育教师队伍边界,鼓励院内专业教师从事大学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吸引境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交流、讲学、授课。

继续大力引进基础教育名师参与本科生的实践指导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指导,力争到“十三五”末将兼职导师队伍扩大到50人,形成多元互补、协同发展的物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

5.创新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发展多元化需求。

根据学院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强化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优化培养方案。

针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完善“基础实践+应用实践”的卓越教师实践教学体系,设立“优师计划”实验班,实施中学、大学双导师制;针对“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立基地班,依托学科优势,优化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全面实施学术导师制,强化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样选择;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吉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努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电子电气工程师。

结合理论研修的学习情况和所教学科教学实践提交一篇培训心

结合理论研修的学习情况和所教学科教学实践提交一篇培训心

结合理论研修的学习情况及所教学科教学实践提交一篇培训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学习《名师成长规律即启示》有感鹿泉一中薛志山作为一名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有幸被学校推荐并最终成为本期研修班的一名成员,内心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兴奋的是我可以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学习,聆听他们的指教,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可以与我省的各位同行交流,从他们的亲身实践中学习教育教学的经验,以便更好的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忐忑的是自己不能很好的静下心来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我担任的是高三年级两个实验班的化学课,带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分管高三年级的工作,我校已于8月20日正式开学。

常言说既来之,则安之,虽然工作很忙,但我还是按要求来完成布置的任务,每天都要进行学习,我把专家的讲义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随时打开就可以学习,每天都与专家“见面”,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从中得到启发与灵感,在拜读“名师成长规律即启示”时给我的感触最深,我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对“名师及名师成长的阶梯发展律”的感悟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

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

我非常赞同这一界定,只是“教育教学专家”这个称谓我不敢担当,我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但我认为名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是我的切身的体会,我一定向这个目标努力。

我1966年出生,今年46岁,1987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26年了,从教师职业生涯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来看,我的感觉就是这好像就是说我自己一样,我一定按照专家的指点来进行自己的业务学习和实践,不断的提高自己,尽管前进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告记录。计 1 学分,为研究生必选内容。 3.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 8
个月。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 4.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须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报告的次数不少于 3 次,形式和
范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 5.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提出毕业申请,进入论文评阅环节,论文评阅由三位专家
128000MX002 外国语课
60
3
80
4
开课 学期

Ⅰ、Ⅱ
备注
学科 基础课
232000MX001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232000MX002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232000MX003 教育研究方法
60
3
60
3

教育学一级学

科学生必修
80
4 Ⅰ、Ⅱ
专业 主干课
232000MX314 教育史前沿问题研究 232000MX315 中外教育名著研读 232000MX316 中外教育比较史专题

教育学 一级学科
603ⅠFra bibliotek学生必修
80 4 Ⅰ、Ⅱ
专业 主干课
232000MX308 232000MX309
课程论专题研究 教学论专题研究
232000MX310 社会科学的数据分析
60
3

课程与 教学论专
60
3

业必修
40
2

232000MX618 课程设计与评价
40
2

232000MX619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附录一:课程设置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在职业环境中“打磨”专业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改革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模式解析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东北师大采取在优质中学建立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等举措,改革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模式,让学生“磨”出真本领。

每个周一下午3点,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培养办公室都会召开例会,会上学生们向研究生院报告他们在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的学习情况。

培养办主任秦春生说:“开这个例会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硕士在中学实践工作站遇到的问题搜集上来,进行分析和诊断,然后再对下一步的实践任务进行调整优化。

”这是东北师大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后呈现的新景象。

早在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先后颁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

东北师大抓住时机提出,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的高素质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

问题倒逼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为何要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往的培养模式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应用性不够,专业化人才学术化培养,理论脱离教育实际。

”东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高夯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

高夯介绍,在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论证始于1996年,1997年首批试办有16所师范大学,到2003年,发展到41所高校,年招生近万人;2007年又开始招收与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但在培养模式和质量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却存在着很大问题。

2013年,东北师大到吉林省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教育硕士没有表现出比本科生更大的优势,甚至还存在劣势。

一位中学校长说,他们宁愿要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而不愿要教育硕士生。

调研还发现,目前,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与机制不完善等。

东北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培养方案
1.培养年限
“4+2”硕士生培养年限为 2 年半,其中前半年为研究生预备期, 与本科第八学期交叉学习。
2.课程计划
4+2 硕士生,在继续完成本科第八学期本专业学士学位要求的学 分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同时,修读本专业研究生部分学位课程。进入研 究生阶段后,再用两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具体课程 计划见表 1。
√ √ √ √
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1

专业外语
2

注研究生预备期为本科第八学期。
教学研究的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教学案例分析等。学位论文的开题
报告、答辩等其他具体要求参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文件执 行。
学位论文由 4+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由教育 学导师、学科教学论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或管理者组成指 导教师组。通过师生互选的方式,每个学生确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其 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 4+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经 2004 年 4 月 7 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校发字 2004 第 21 号
为进一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调整人才结构和提高学历 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新型人才和提高基础教育 水平,我校决定在部分专业实行 4+2 培养模式,即在 4 年本科师范专 业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择优选拔部分本科生再进行 2 年的研究生 教育学专业学习。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注
分 预备期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专题 2
克 必修课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 2 √
思 (8) 高级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教材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教材书目

编著者 开 本 靖国平 大32 鲁子问 刘晓明 王丽荣 刘晓明 刘晓明 刘晓明 刘晓明 刘晓明 偏16 偏16 偏16 偏16 偏16 偏16 偏16
定价(元) 15.00
出版日期 现 货
订 数
17.00 17.00 15.00 19.00 15.00 15.00 15.00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定价(元) 15.00 10.00 11.00 12.00 11.00 14.00 16.00 26.00 11.00 9.00 11.00 14.00 14.00 1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10.00 8.50 8.50 8.50 10.00 8.50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杜文艳 虞澄凡 金惠文 张 林
王冬娟 杜文艳 瞿晓峰 靖国平 鲁子问 贾腊生
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
ISBN 978-7-5602-6812-5 ISBN 978-7-5602-5453-1 大32 大32 18.00 21.00 2011年4月 现 货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教材书目
书 号 书 名 编著者 开 本 定价(元) 出版日期 订 数
新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课程资源
通·识·课·程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 教学问题与对策 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推进中的 问题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学习导引 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 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引领与推进 有效备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 的备课问题与对策 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 的上课问题与对策 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 的评课问题与对策 生本备课——备课与师德行为 科学备课——现代学习论与教学 设计 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 决 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上好课:有效技能 上好课:应知应会 评好课与师德行为 评好课:应知应会 命好题与师德行为 命好题:应知应会 教育学原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 践 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问题反 思与回应对策 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 题研究 中小学考试命题的技能与方法 中小学课堂管理 陆志平 陈旭远 陈旭远 陈旭远 韩立福 陈旭远 杨宝山 韩立福 韩立福 韩立福 刘晓明 刘晓明 孔凡哲 陈旭远 孔凡哲 陈旭远 孔凡哲 李 广 李 广 李 广 刘晓明 徐兆洋 杨兆山 孔凡哲 刘晓明 刘晓明 张向葵 刘晓明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偏16 大32 大32 偏16 偏16 偏16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大32 偏16 偏16 大32 大32 大32 偏16 大32 偏16 14.00 11.00 12.00 14.00 18.00 11.50 19.00 18.00 15.00 18.00 6.50 6.50 6.50 6.50 6.50 8.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46.00 32.00 9.80 14.00 25.00 32.00 15.00 30.00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现 货 2011年5月 现 货 ISBN 978-7-5602-4554-6 ISBN 978-7-5602-3912-5 ISBN 978-7-5602-3913-2 ISBN 978-7-5602-2972-0 ISBN 978-7-5602-4893-6 ISBN 978-7-5602-3914-9 ISBN 978-7-5602-5055-7 ISBN 978-7-5602-4658-1 ISBN 978-7-5602-4659-8 ISBN 978-7-5602-4666-6 ISBN 978-7-5602-5330-5 ISBN 978-7-5602-5331-2 ISBN 978-7-5602-5327-5 ISBN 978-7-5602-5329-9 ISBN 978-7-5602-5328-2 ISBN 978-7-5602-5498-2 ISBN 978-7-5602-5702-0 ISBN 978-7-5602-5703-7 ISBN 978-7-5602-6090-7 ISBN 978-7-5602-6116-4 ISBN 978-7-5602- ISBN 978-7-5602- ISBN 978-7-5602-6291-8 ISBN 978-7-5602-5949-9

教育学专硕实习报告

教育学专硕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我是一名教育学专硕研究生,本次实习是在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的。

实习时间为两个月,旨在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课堂教学在实习期间,我分别在初中英语和社会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

我以语法复习为导入,充分挖掘课程文本内容,设计了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环节,如从图片中找不同、复述课文故事等,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 课程改革理论学习我积极参与了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了解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目标,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班级管理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班级管理的工作,包括组织班会、协调学生关系、与家长沟通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高了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使我深入了解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感受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2. 实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

3. 实习使我建立了与教师职业紧密相关的实际经验,为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习,我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0——2015)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2010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

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

(2)相对独立性。

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3)相对开放性。

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

(4)灵活性。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

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333考研真题(2011-2020)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333考研真题(2011-2020)

2011年一、名词解释中体西用教育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问题解决学习动机二、简答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2、论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三、论述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性。

2、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

2012年一、名词解释教学目标学校教育六艺教育苏格拉底法学习动机道德情感二、简答1、简述德育途径。

2、蔡元培的“五育并举”。

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步骤。

三、论述1、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

3、杜威的教育思想。

4、结合实际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2013年一、名词解释活动课程教学化性起伪道尔顿制最近发展区信度与效度二、判断并说明理由1、“教育先行”是20世纪现代社会的新现象,它意味着教育发展必须先于社会的物质发展。

2、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对接受学习,主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取代接受学习。

3、卢梭认为食物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都要服从于人的教育。

三、简答题1、简述个人本位论2、简述价值澄清模式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4、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5、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四、分析论述题1、品德即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根据品德的要素进行德育教育?2、有人说,过去要求教育嫁给政治是错误的,现在要去教育嫁给经济也是片面的。

教育首先要嫁给人,是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社会的教育,有人则认为,人不是抽象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提法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也是不可能发展抽象的人。

有人说,教育要以人为中心;但也有人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建设,不允许搞多中心。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档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档

专题讲座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一、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课程理论学科课程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精心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自古至今在学校教育中居统治地位。

1.学科课程的优点首先,根据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深入地掌握社会文化遗产。

其次,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一门学科,有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学科课程合乎传统。

由于学科课程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长期教学的锤炼,比较成熟,教师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它比较容易组织教学。

再加上课程的构成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组织评价。

所以,教师习惯于采用这种课程。

第四,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方法是支持分科教学的。

2.学科课程的缺点首先,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难于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配合。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形势。

其次,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

对于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材料,仅仅作为理论的例证,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学生学习这种课程之后,往往缺乏面对社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科课程多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特别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常常注意不够。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课程为了保持自己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先进性,势必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

1.活动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来自于教育之外的,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摘要+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个体主动...

摘要+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个体主动...

摘要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也是个体经与他人磋商而达成的一致的社会建构。

以此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主张弱化学科界限,课程内容应选择真实性任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上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

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理学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

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因此,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课程研制产生着重大影响。

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

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

此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

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课程观(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后来在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1)、布鲁纳(Bruner)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流派纷呈,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控制论的观点等。

然而,这些理论有着共同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内部生成”模式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任翔单位:河南省新郑市第一中学专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考试科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分数:2011年12月25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

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

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合理的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

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

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

因为: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

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层次和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1、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提倡选修课。

3、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4、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6、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

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

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

”,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

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答:读完,觉得还是孩子天真无邪,小学生的思维束缚少,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束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答案,或者不敢回答。

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我们的教育有关系的,过于教育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造成的。

过去的教育方式在扼杀人的想象力。

通过以上问题发现、剖析、思考。

这反映了我们在教学生时缺乏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发展。

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否则,中国永远出不了诺贝尔奖。

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传统教学观念下, 学生被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性知识的使用者。

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