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踏水袁晓英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关注的话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
而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本文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被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所束缚,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漠然无感,认真度不够。
如果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发地研究和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牢记数学知识。
其次,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分析能力上也有很大作用。
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下,教师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自主求知,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让学生比由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更有自由性,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我决策、自我掌握的学习方式。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还有助于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更偏向于视觉、图像方面,而有的学生则更加偏爱数学公式、逻辑推理等。
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措施上作出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带给学生的正能量是无限的。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探究答案,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踏水袁晓英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摘要]:美国教育教赫尔:“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
”新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我认为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应从培养学习习惯开始。
学生数学习惯的形成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即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认真、及时、独立、完整地完成数学作业的习惯;第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思考阅读认真作业语言表达习惯是长时间逐步形成的自动行为与定型化倾向。
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教育家洛克:“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整个一生的学习、工作,时时都在悄悄地起着积极的影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一方面说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而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科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
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学生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不提或尽量少提那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克服课堂上满堂问的状况,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从中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会提问题的良好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所以,我根据科研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就结合‚梯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谈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如今,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做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引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如‚梯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课一开始,我出示课题主题图,结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倒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创设:怎样测量车窗玻璃的面积,让学生在这一现实的情景中,提出疑问: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呢?从而进一步思考:一个梯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这样,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2018年6月中新课程教育理念对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课堂权威,转为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养成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的学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生活当中的场景联系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创造出学生们熟悉的教学情境,利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习能力。
一、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小学数学是基础性的教育,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过程当中,采用自主的、多渠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喜欢课堂,乐于在数学知识的海洋当中去探究,能够自主思考,不断通过学习形成具有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可以深化对数学的认识在自主探究模式的学习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高,是以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出于对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要学好知识,是一种高效率的消化知识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长久的注意力,并不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对数学持久兴趣。
2、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后续学习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习则是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开端,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当中,不仅要通过课内教师的引导,培养优秀的逻辑思维品质,还要利用课外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强化这一思维,学生在自主探究模式下,可以非常高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助力更高层次的学习。
3、自主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数学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小学生对世界是充满了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动力,也是学习兴趣的动力。
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更加科学的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小学生的思维越敏捷,知识领域越宽广,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对世界的认识就越科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改革,数学教学也逐渐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自主探究”学习的概念、方法以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自主探究”学习的概念。
简而言之,“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这种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例如购物、游戏、运动等,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和合作,通过思维碰撞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图表、实物模型、计算器、电脑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教师需要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指引和帮助,以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
谈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概念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主动动脑筋、发挥想象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为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处于自主状态的,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探索、学习与解决问题,这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具有积极性和目的性。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乐于同其他人共同探索问题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从教育学及心理学发展角度出发,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在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中来感悟实际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学生的习惯在于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乐于产生兴趣,他们对于数学学习也是如此。
教师要从学生这一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出发,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就需要创设有意义的、有兴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学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观察生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认真钻研学习。
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一节中,教师可以设置出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炎炎夏日,每位同学都希望一个冰棍来解暑降温,那么冰棍的制作是什么样的呢?水凝结成冰后体积发生了怎么的改变呢?”接下来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水结冰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水凝结成冰时的百分比,需要给学生指出的是40立方厘米的水结可以结成50立方厘米的冰。
然后给同学们设置出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从这个过程中看到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百分数吗?”在这些问题指引下,由同学们开展讨论,进行探究。
这时,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然后就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指导,既对旧有知识进行复习中,然后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明白如何进行百分数的应用题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情境使学生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要学习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活力被发动起来,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教学当中。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小学生对于纪律意识与组织性都还比较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精心布置,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也要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机会,学习环境忙而不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因此,这样的教学氛围必须是轻松的、愉悦的,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大家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要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交流,接近距离,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作者:霍允燊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3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
如果有4(或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或1)一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经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10的认识”一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10的组成。
让学生拿出10个图片要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种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谁的分法多,谁的分法好,教师在关键时加以点拨。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这个建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去建构模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思想.这样的自主探索,根植于学生主体,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随物赋形,自然衍生.一、动眼观察,获得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视觉情景,提供直观可辨别的数学现象(即数据、图表、模型以及材料),引导学生观察,获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师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抢答):20÷2,560÷80,200÷5,200÷50,120÷2,28÷4,140÷20,280÷40,40÷2,80÷2,200÷10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答案,并随机把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教师问:同学们又快又对地完成了口算,你能对这些算式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先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呢?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1.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2.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变了;3.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不变.这个发现就是对口算卡片分类的标准,这就使学生获得了商的变化规律的第一个初步认识,即什么变了,从而为怎样变和为什么变这两个较高层次做铺垫.二、动嘴交流,获得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动嘴交流,就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表达,甚至是借助语言建立和培养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常常采用小组交流和组间汇报的形式达到学生动嘴的目的,促进学生建立模型,进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统计”(人教版二年级上)时,教师完成最喜欢的动物的统计表后,让学生把统计表的数据在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出最喜欢的动物的数量,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最喜欢的动物谁多谁少,你还能怎么办呢?(生:统计图)师:对,请打开2号信封,取出一张这样的方格纸,大家先商量商量怎么涂?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用以前的方式“一格表示一人”涂色,格子不够.师适时追问:怎么办?再度引导学生动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方法:1.在表格上面添格子表示;2.在表格旁边占格子表示;3.用一格表示两人.学生获得方法后,完成格子图,这个过程,学生通过交流明晰知识的节点,并在节点上增长新的知识.三、动手操作,获得技能“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做”出来的.动手操作,不仅对演绎活动下的“双基”产生作用,同时对具有情景性的、过程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最为明显.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人教版五年级上)时,教师作了两个层次的操作:1.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索计算面积.学生通过操作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现在请大家验证一下.2.分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转化.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和拼.围绕“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进行思考.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拼剪的图形过程获得“剪—平移—拼”的方法.上两个环节的递进安排,根据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四、动脑思考,获得思想新课改后,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倍加关注.如集合思想、统计思想、符号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渗透数学思想,尤其对一些高于生活的数学思想进行初步感知,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希望借助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尝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但是任意把圆剪成几块后,发觉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学生认识到圆面积可能与长方形有关,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剪一剪,拼一拼,并思考拼组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关系.并尝试完成下列问题:你拼组的是什么图形?拼组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组后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教师课件演示圆平均分成了8份、16份、32份,拼组成的图形.然后问,如果无限分下去,虽然这些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的面积大小有改变吗?体会到平均剪下的块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照此探究推理,发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这里的无限等分,就是极限思想.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嘴交流、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这些富有生机的自主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参考文献】[1]高雪茹.让智慧在学生手尖展现[J ].新课程学习(下),2014(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毛义红(涪陵城区第六小学校,重庆408000)104.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尤为重要。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情境设计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更容易主动去探究和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在购物、游戏、实验等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分享和探究的愿望。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2. 提供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探究,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探究性问题,比如:“如果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300元,工资是每月1500元,你要存够三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得起这辆自行车,你觉得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决呢?”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学会动手实践,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3. 开展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发现规律,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动手能力。
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以及解题过程,分享思路和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教师也开始意识到了,单纯地灌输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也从简单的传授知识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究,就需要我们及时破解数学的抽象难题,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述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产生翘首企盼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愿意主动探究。
此外,教师还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倡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经验中总结、从生活中探究”,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并善于与他人进行协作、讨论和交流。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采取渐进式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互助互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逐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理论基础、教学方式和实践探究三个方面来展开。
只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教学,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和有效。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2【摘要】现代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发展,课程新课标要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面,教师应该充分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自主掌握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有技能,获得一些数学学习方面的学习经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标自主学习的能力,字面意思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主动地、积极地掌握应该要掌握的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会自主地去研究一些学习方法,自主地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一、教师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一)选对教材,学会方法现阶段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如何使用手上教材.教师在一节数学课中,都是按照写好的教案进行授课,往往到了课堂快要结束,需要布置作业的时候,才会要学生打开教材.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教材使用会感到非常陌生.教材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所以,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今应试教学造成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教授知识,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解知识,这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机会.从数学的课程内容上面来看,数学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学习.(三)教师需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测量还有画图技能的培养,现今应试教育背景下,使得教师忽视对学生这些技能的培养,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并不涉及这些方面的要求.但是从现今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测量、绘图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简单的表格统计制作等等,这些实际操作技能对数学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二、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掌握知识的渴望,这就更加谈不上自主学习了.(一)课堂教学环境应该做到轻松民主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建立一种和谐的、轻松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对于改善教学课堂的质量、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学习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的去学习,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师要关爱班级的每一名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关爱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关爱每一名学生,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规范自身行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了进步,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多给学生一些言语上的肯定,让他们能够体味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数学.(三)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教学活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由此可见,这些竞赛还有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好的一种方式手段.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些解题大赛之类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全班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动手学习,激发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这样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还有分析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存在,获得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亲自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身心都沉浸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之中.三、结束语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实现整个数学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参考文献】[1]乌云格日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 ].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10):19.[2]杜忠海.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建构[J ].科技信息,2008(27):626,619.[3]张燕.走进小学数学“新课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7):161.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徐建国(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223200).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数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论文: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论文: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论文: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探究欲望1.1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二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学生用一个手指表示)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东西问题,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同时,也激起了大胆探索的兴趣。
1.2大胆猜测尝试。
波利亚说:“在数学教学中,必须2.提出探究性问题——诱发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只有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才可能促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也只有有了问题,下一步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究、提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先出示:一箱饮料有24瓶,这样的饮料14箱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理解题意后得出需要计算:24×14=?教师说:你有什么办法吗?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计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指导。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引入“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中。
这种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知识点并进行示范。
学生们则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机会。
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深入思考、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扎实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知识点掌握。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知识更能够深入骨髓,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不高,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
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加学习动机和兴趣。
他们能够在实际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持久动力。
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分析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39期数学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倡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且在实践和探索中,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展开进一步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定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当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1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借助趣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否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容易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
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内涵,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也可以不学,因而缺乏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1.2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学习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部分教师认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以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淡薄,越来越依靠教师的被动传授,产生惰性思维。
1.3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想要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探究的问题和学习任务之后,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学生即使学习兴趣浓厚也很难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顺利解决数学问题。
2.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2.1创设学习情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一种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1. 引言1.1 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义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生活的可应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探究空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2000字】1.2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丰富、面广,涵盖了整个数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涉及到数字、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能有所遗漏。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总结规律,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全面发展的数学素养。
【以上内容符合要求,字数达到200字】2. 正文2.1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数学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一些讨论。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定义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是在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会更强,学习的兴趣会更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知道,学生对于数学常常有一些抵触情绪,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的美,兴趣会更浓厚。
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 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4.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交流和合作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1.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提供开放性的问题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4. 鼓励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种多样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尤其重要。
下面,本文将从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一个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例题,把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学习“时间”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钟表、日历、手机等,从而了解到时间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又如,在学习“重量”的概念时,可以将班级里的小朋友举起来,再比较水、沙、铁三种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了解重量的概念。
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测、发现规律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字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下,再让学生猜测规律、找规律。
这样,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注重思维培养,鼓励学生提问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把概念教给学生,还应该注重思维的培养。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问题:一张纸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有趣,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纸张的面积是通过长和宽进行乘积得出的。
三、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导学习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差异,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导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做出调整。
对于那些思维较为敏捷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而对于那些思维缓慢的学生,则可以采取更具体、更形象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发展解题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师们应积极运用科学化的教育手段,构建科学的教育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教育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问题的来源,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例、实验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
例如,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如购物结账、时间日历、测量物体重量、长度都可以变成实际活动中的数学应用活动,会更加有趣和实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举行一些数学方面的比赛、展览、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欢乐中借助实践学习、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们应该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特点,创设适合自主探究的数学活动和教育环境。
数学思维是指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路,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有所不同。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繁琐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数学特点的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公式运用能力,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探究性的习题,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掌握数学知识。
此外,可以有一些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构建图形等,通过实际模拟操作深入理解数学思维。
最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自己意识到问题时能够自主探究,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例如,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让学生自主上网查找答案和问题解决方法,自主发表数学感悟和心得。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应该尽量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科,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用好科学化的教育手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特色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新一代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竞争也日益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无数家庭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成绩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未来,还会影响到家长的面子和社交地位。
因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很容易受到压抑,同时也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学生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放松身心,培养积极自信的心态。
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快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并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本质规律。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和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和理解方法。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通过做题、发现、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该设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安排科学学习,让学生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集体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深度学习。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分析总结,并从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到,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
我认为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设定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注重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促进深层探究。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主题词:自主探究创设情景操作评价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授之以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书本中的许多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知。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我们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我们绝不暗示,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生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性”。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值得探索和研究。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
谈初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教学时,我们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学生内心感到学习数学是有很大乐趣的。
激活情感因素,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是有心理安全感,在民主和谐、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加强师生间、生生间多边互动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互易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乐学善思,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唤醒他们积极探索的意识。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面积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要想知道学校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都知道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哪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疑问使学生萌发了求知欲望,他们都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正所谓“发明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才能灵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设置疑问,能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不要急于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要提一些有助于学生继续开展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尝试,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愉悦,以利于形成积极探究问题的良好心理品质,如我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理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探究:1、你想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什么图形?为什么?2、你是怎样剪的?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3、学生拼后,再指导比较,观察:a、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新的平行四边形拼成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b、剪拼后的长方形面积能否计算?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这样学生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积极探索,求异创新。
三、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取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得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做到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先出示各种漂亮的钟的图片,激发学生认识钟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达成共识,都有两根针,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相同的大格,钟面上的针按着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
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设定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情感上,发挥学生的自主和能动性,学生才不会因师到尊严而束手束脚,惟命是从而思维停滞,由此而压抑了创新能力的萌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一定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的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五、注重激励评价,促进深层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
如:我在教学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例1“27+8”时,在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交流之后,我便抽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组内的算法,当时,有个孩子说出了他的算法是:把8看着10,然后用27+10=37,多加了2个,再用37-2=35,所以27+8=35.者孩子一说完,我便对他这中独特的算法进行了夸奖,并给他发了一个特大的智慧星,同时还让其他的孩子也夸了他。
经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多数孩子都从中受到启发,立即说出,还可以把27看成30,用30+8=38,多加了3个,再用38-3=35。
这说明,只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
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教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
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情感与态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参考数目:《小学数学研究》2008.4——8期
《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