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
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2. 行为动词
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 行为条件
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
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
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三维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动词表达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即具有可测评性,反之亦然。
但两者在侧重上又有区别。
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都注重对外显动词的选择,可测评性还要求行为条件的情境化和表现程度的具体化,即上文所说的第三、第四点。
下面主要列举一些常用的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仅供大家参考。
学习水平
常用行为动词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推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