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里有哪些探究性实验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里有哪些探究性实验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现学生主动探究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
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
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
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
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
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教学策略1.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的机会,可以在教室内放置不同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实验。
同时,可以让学生选定一个感兴趣的科学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资源。
2.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的启发和指导,但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提供实验指导和辅导: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原理,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讨论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4.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机会:在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可以通过班级展览、口头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展示给其他同学和教师。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评价学生的实验成果: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索能力,而不只是看最终的实验结果。
通过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6.创设科学实验室和教具库: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校可以创设科学实验室,并建立教具库,供学生自由选择和使用。
实验室中可以配备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手册和教具目录,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1-07-13T11:02:21.19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作者:郑衍春[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也在不断做出优化和调整,教师也随着调整而不断改良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对教学模式做出改革创新福建三明宁化县安远中心学校郑衍春 3654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也在不断做出优化和调整,教师也随着调整而不断改良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对教学模式做出改革创新,以此找到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从过去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转变教学重心来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在对教学模式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转变教学观念,其中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的思维概念,以此让学生能从更全面和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随着教学改革所衍生出来的有效教学方式,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发挥出很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针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究,供广大小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称为分析法和专研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实践活动和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所展开的。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条件,在学习上提供一些提示,以此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探究,每个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都能获得不一样的结论,在探究过程当中不断进步,这样所获得的能力都是在课堂教学上所不能获取的,并且也能很好的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以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硬件设施,通过观察和分析,不断的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逐步得出客观规律。
一、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探究主题的选择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这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更顺利地开展,学生也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修改版]
第一篇: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科学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实施建议为深入贯彻县局提出的“四抓四求”的工作思路,以“123381”工程为工作方向,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和小学生特点,总结概括出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理论依据:1、儿童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问、好学、喜欢实践是他们天生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
引导他们亲自进行探疑.使他们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来获取知识,这样使儿童产生浓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生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
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3、新课程标准强调从问题入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首先应由学生发现提出。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目的,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法”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它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动机。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段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和用心感悟探疑过程和方法,获得相关知识,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增强。
教学结构程序:激趣质疑——自行探疑——用知解疑——课后掘疑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学结构流程:一、激趣质疑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小学科学教育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重视。
首先,引入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电脑、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多种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采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课程设置的创新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需要创新。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因此,创新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首先,注重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从中总结和归纳出科学规律。
其次,关注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再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和观察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培训的创新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重视教师培训。
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的相关变式
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的相关变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框图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完全探究、部分探究;有指导的探究、开放的探究几种形式。
在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下会产生许多的变式。
例如:
1、问题讨论式
属于部分探究,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一节课仅就问题的发现和产生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小组合作,确立问题,学生探究的侧重点就是形成问题。
2、启发假设式
属于部分探究,整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鼓励学生做大胆假设或猜想、预测,指导学生选择假设或猜想、预测。
就课的教学目标而言,重点在于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循环递进探究式
属于完全探究。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学生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做初步假设,并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再探究第二个小问题,再做进一步假设……最后完成一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这样就构成了循环递进探究式。
探究教学法:小学二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
教学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尤其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教育是他们求知、探究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科学教育的教学法,是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文将探究小学二年级科学备课教案,并从教学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当是基础性的、综合性的。
如学习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了解自然和人类互动关系等。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实验、发现真理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的科学教育是在认知和观察的阶段,教学内容应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最根本。
包括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性质、生长、变化等;热、光、电和声音四种基本能源的认知;小动物和昆虫的认知;自然界中一些自然现象的描述和探究。
如发现落叶、蒲公英的故事,通过实地观察与了解,让学生掌握落叶生长的过程、结构,了解它对环境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掌握蒲公英的特点和飞行的方式,以及它的生存环境等。
让学生由简入深,由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从而开发他们对环境的好奇心,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培养科学素质和方法。
三、教学法1.以情景投入引发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认识是片面的。
如果采用公式化的传授知识,必然会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因此,在教学初期,可以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感受科学知识的实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比如,观察昆虫的生活方式。
先观察一些昆虫的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先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实地观察、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
再通过生动的讲述、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昆虫的重要性。
2.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当前最受欢迎的教学法之一。
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扮演主体角色,教师扮演指导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信息传达者、知识生产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和建构者。
比如,学生们在课堂上观察水的性质、状态和变化等,将对水进行重要的实验和观察。
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科学课是小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讲解与演示法教师讲解与演示法是小学科学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并参与其中,加深他们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二、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知识。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三、游戏化教学法小学生喜欢玩游戏,因此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中被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知识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填字游戏、拼图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物体的运动轨迹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等方式进行学习。
情景模拟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实际场景相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五、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究科学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与演示法、探究式学习法、游戏化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合作学习法。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一、引言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主动探究的意义和重要性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究。
相较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动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主动探究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化教学法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探索科学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与实际接触而增加学生的认知与体验。
2.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会有白天和黑夜?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实验、观察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水的沸腾过程时,可以进行水的沸腾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助共同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电路的过程中,每个小组负责设计一个小型电路,然后通过展示和分享,学习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信息技术的应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动物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并整理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也来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
作出 自己的猜想 、推 测。 由于 学生的 个性差异 ,教学 中在 这个环节 上也可 能出现 问题 ,教师要 注意适时地 调空 和引导 ,既要鼓励学 生积极思 考大胆 发言 ,同时也要注意灵活疏导。 宙 ”的范 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 系统 ? : 二、假想设疑 。实验求真 这样一类 问题 ,人类 由于受到观 测手 : 在创设情境 ,引 出需要探 究的问 段 的限制 ,还没有非 常准确的答 案。 : 题后 ,教师应及 时的巧妙设疑 ,这样 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 ,空 间探 测手段 : 的进步 ,人 类对宇宙 的认识将 会不断 : 就会使 得教学有 的放矢 ,就 能更好地 扩大和深 入。再如 ,对于 “ 气保温 : 提高教学效益 大 气体使全球 变暖”这 一论题 , 目前科 : 如 ,讲 授 ( 的研 究 一 课时 , ( 纸 学家还存 在两种截 然不 同的看法。如 : 教 师可 先让 学生 从光滑度 、吸水性 、 果这些 问题都用 “ 唯一性 ”思维定式 : 结 实程 度三 方面 进行 比较 ,并做 出假 进行思考 ,不仅违 背实 际、违背科学 , : 设 。然后让 学生 自己设计 实验方法来 而且 ,对于学生 的创新思维 、探索精 : 进行验证 。学生想出了用手摸光滑度 , 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 : 在 不同纸上 滴水测吸 水性 ,用栽 成同 的 ,还 会极 大地 抑制 学生的好奇心 和 : 样 的 大小 纸 条 互 相 拉 来 测定 结 实 等 求知欲 。 : 教 现在 ,中国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一 : 等 , 师让学生分组都进行实验。 让学生 自己设计 实验可 以启发他 个新起 点上 ,以课程社会化、生活化 、 : 综合化 为趋势 ,以教材现代化 、多样 : 们 的主动地 、创 造地进行 学 习,又能 化、个性化为特点的高中新课程改革 逐 步 训 练 他 们 的研 究 问题 的 思 维 方 已经在 全国启动 。 目前正在 执行的课 : 法 。学生设 计好实验后 ,就让学 生 自 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正在使用的各科 i 己进行实验 ,通过 实验 来求证 自己假 试 验教材 ,虽然还 只是 过渡方案 ,但 设的正确性 。 已经 能 够 比 较 明 显地 体 现 出 这 一 特 三、操作探究 。整理归纳 点。 : 它要求学生通过 实验 、查找资料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与教育理念为主,在小学教育阶段可以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且也非常符合小学科学的教学需求。
对此,文章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探究式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为其他教育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标签: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当中认为,小学生与周边的环境形成相互的作用,并借助相互影响逐渐建构和外部世界相关的知识,进而促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持续性的改善。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重视度比较高,其非常关注知识与个体之间保持良好关联性,在个体参与到某个意义的建构中时主动获取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也是学习的基本前提。
不能只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注重建设的主义建设,学生则需要带着已经掌握的学习经验参与到学习情境当中,对于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自主性的看法与见解。
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已经掌握的经验与方法,不能简单地应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需要将学生所掌握的经验作为依据或工具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教学最终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方法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中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因為学生才是知识的建构主体,所以学生必须处于有意义的情境当中,主动对知识实行精心的选择、推理以及判断,从而形成相应的思维习惯,借助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等方式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性建构。
小学科学属于小学教育阶段素质类重点课程,对于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重视度较高,而小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普遍是借助科学实践活动方式逐渐形成。
所以在科学课堂里教师需要杜绝以往照本宣科的教育习惯,而是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分析,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小学生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作为小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科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使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教授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参与度,他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收集和分析数据、和其他同学合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来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现象,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逻辑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的任务是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可以提供资源和工具,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
探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取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知道答案,还要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答案,如何验证和解释结果。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验证结论。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探究性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传统的科学课堂往往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而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参与到有趣的实验和观察中去,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尽管探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堂中具有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局限性,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科学探究课六步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使小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育具有科学思维的世界公民重要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在全面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环境下如何上好科学探究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本课的研究方向,这时教师可以参与提出问题。
在本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键,所以:1、情境要指向学生未知的新事物;2、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杠杆》一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
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
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
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二、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方案的制订一般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而且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4)教师要少说、多看,给学生从当顾问,必要时给予指导。
5、表达交流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科学知识,我们需要创设一个积极、开放的科学探究课堂环境。
一、课前准备在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提前研读相关教材,了解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此外,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顺利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1. 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昆虫的身体被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昆虫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原因。
2. 实验操作实验是科学探究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绳子摆放在悬挂的物体上,观察不同长度绳子对摆动的影响。
3. 数据分析在进行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等方式,将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总结和展示科学探究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鼓励他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展示。
例如,在学习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酸、碱和中性物质的特点,并通过展示板或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师生互动和鼓励科学探究课堂中,师生互动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积极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科学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小学科学课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方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让学生亲眼目睹科学现象,以直观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时,可以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演示物体放大和缩小的原理,让学生亲自实践和观察。
二、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探索科学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中,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制作简单的电池等。
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思考、观察、记录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常用于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考。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求索。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适应环境时,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辨析能力。
四、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游戏来教授科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设计天气变化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五、互动讨论法互动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和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环保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就一个环保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是通过故事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五种类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五种类型:一、探究某种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如水的性质、植物的根、蚂蚁、种子的构造、各种各样的岩石、土壤的成分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分析与综合;探究时;首先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分别进行探究;然后通过交流和研讨把探究结果综合起来,从而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二、探究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建立概念;如昆虫、果实、溶解、金属、导体与绝缘体、弹性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抽象与概括;探究时,首先选取这类事物中几种典型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然后把这类事物全有、其他事物没有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之后再用概括的方法把抽象出的本质特征推及到全类事物,从而建立明确的概念;三、探究某种事物变化的规律、原因、条件;如物体热胀冷缩、凸透镜成像、雾的成因、风的成因、种子发芽条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归纳;探究时,首先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多个或多次观察;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后用归纳方法求同法、差异法等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因;四、探究某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里水的循环、食物链、鸟的形态与生活习性、水域污染的原因与危害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分析与综合;探究时,首先运用观察、实验、研讨等方法,分别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用综合的方法,认识这几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的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认识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和提升;五、探究某种事情的做法,学习某种方法技能;如测定物体的温度、辨认方向、制作保温箱、饲养小动物、种植花卉、怎样使落下的鸡蛋摔不破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认知和练习;探究时,首先根据已有经验、相关资料、教师讲解等了解操作的基本过程和要点;然后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亲自体会各项操作要点;之后再结合不同的应用反复练习,从而正确、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和策略。
二、提前准备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前应提前准备好一些教具和实验器材,以供学生使用。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并让学生亲手体验播种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三、活动设计1.问题驱动在设计科学实验或活动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学习物体浮力的原理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下去?”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并尝试找到答案。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让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别探究,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讨论。
通过合作,学生能够互相促进,共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3.实践体验科学教学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活动,以供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比如,在学习水的沸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煮开水,并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并理解知识点,从而掌握更牢固。
四、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提供问题和实践的机会,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以下是一些教师可以采取的具体引导措施: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天气预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我们需要天气预报?有哪些方法可以预测天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2.启发性的提示在学生进行实验或活动时,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提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喻屯第一中心小学李惠贤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年级《探究模式》说课稿
一年级《探究模式》说课稿
导言
本篇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一年级学生的《探究模式》课程。
我们将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模式的定义和用法,并让他们在这个课程中积极参与其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探究模式的定义和用法。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明确探究模式的定义和用法。
2.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探究模式?
- 探究模式是一种通过问题解决、探索发现的研究方法。
- 探究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观察、收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环节进行研究。
2. 探究模式的用法
-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 积极思考:探究模式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模式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案例分享
- 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 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模式的实际应用场景。
4. 总结
- 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我们了解了探究模式的定义、用法和应用。
- 探究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激发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 继续在研究生活中探究各种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参考资料
1.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
2. 《探究模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喻屯第一中心小学李惠贤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
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
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
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
“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
”“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
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
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
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
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
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
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本环节注意问题:(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
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
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
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
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