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第3章
景观生态学-C3
路、农田防护林(被拦截的养分和水分可作为汇,直接为廊道处的植物
吸收利用;被拦截的物种或者汇集于廊道的某处,或者以此为起点 (源)开始 新的扩散)
屏障或过滤:廊道可作为半渗透性的屏障或过滤器
二、廊 道 ——结构与生态流
曲度
廊道的弯曲度或通直度,常用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他们 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来表示。
空间非连续性
斑块属性:尺度、形状、边界等
内部均质性
Patches: definitions
Vector Data = polygons. In ArcGIS, these are shape files.
Grid Cells = homogenous rectangles, typically squares. Also called lattice data, pixels. In ArcGIS, these are grids files.
再生斑块
在先前遭干扰破坏的地段上再次出现的生态系统。
在大面积干扰的情况下,尽管外貌上与残存斑块相似,但在 物种的演替动态上与干扰斑块相似。
短生斑块
由于生物相互作用或非生物环境因素正常而短暂的波动而引 起、持续期很短的斑块。 引起短生斑块的环境变化是经常性的,但由于变化强度较小, 以致于一些物种逐步适应了这种变化。
不同斑块类型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斑块尺度及其生态影响
斑块总面积 斑块平均面积 最大斑块面积 斑块面积标准差 斑块面积极差 斑块面积变异系数
最小斑块面积
斑块面积中值
斑块面积分布偏态系数
斑块尺度及其生态影响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斑块面积越大,环境容量越大,斑块越稳定
景观生态学(完整)精选ppt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 因: 由大范围干扰活动,如森林砍伐、 城市化等造成局部范围内幸存或残存的自 然与半自然生态系统片段包围着一小块未 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扰造成的.
整理
22
2020/7/4
6-23
3 环境资源斑块
原因:由于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 养分等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形成的斑块。
整理
7
2020/7/4
6-8
二、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 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 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 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3.景观变化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 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 最优化方案。
整理
8
2020/7/4
6-9
整理
9
2020/7/4
6-10
三 景观生态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
结构 连接度 廊道 边缘 异质化、破碎化 斑块、基质 尺度
整理
10
2020/7/4
6-11
(1)尺度(scale)
➢ 一般用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表示
❖粒度
– 空间粒度: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 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原因: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
举例:风、火、冰雹、山崩、虫害等自然 变化引起。
采伐后的森林,草原烧荒,地表煤矿等人 类活动引起的。
干扰斑块通常具有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 短的特征。
整理
20
2020/7/4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一章 景观、景观生态学及历史1、景观的定义 (狭义)在几十千米—几百千米的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区域: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
2、景观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景观生态学:研究和改善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科学。
3、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
面积、形状和丰富度,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能量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景观动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部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于运动方面的差异。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过程。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一、格局、过程和尺度1. 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空间分布与配置,常见的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标准差=0随机分布 :标准差=1聚集分布 :标准差>12、过程:是指生态过程,包括景观组成单元内部或不同景观组成单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
包括植物的生理活动、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种群动态、群落演替、生物生产力等等。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过程,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理论过程的影响。
3、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粒度:又可分为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
空间粒度(分辨率)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时间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景观生态学第3章
了一种“空间语言” (spatial
language)。这种分类体系目前 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草地与森林景观
6
一、斑块
(一)斑块的起源或形成机制、主要类型
斑块是在外观不同于周围环 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由于成因 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及外部 特征各异,可以是有生命的,如 动植物群落,也可以是无生命的, 如裸岩石、土壤或建筑物等。它 可能是自然的,如森林中的沼泽
9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再生斑块:是指在先前被干扰 而遭破坏的地段上重新出现的生态 系统,在形式上似乎与残留斑块类 似。
短生斑块:则指由于环境条件 短暂波动或动物活动引起的,持续 期很短的斑块。如荒漠中雨后出现 的短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过渡 群落、水源处时而聚集的动物群落。
1
本章内容提要:
1、景观结构模型——景观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2、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测度指标 3、景观异质性的类型、测度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
4、景观的空间格局的概念和类型
目的:掌握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
第一节 景观结构模型
目前主要的景观结构模型有:
(1)斑块—廊道—基底模型:将各类景观要素归结为斑块、廊道 和本底3类成分,用来描述和分析景观的结构和景观要素的功能性特 征。 (2)网络—结点模型:景观是由线(廊道)和结点构成,如城市 景观中的道路系统可以用网络—结点模型加以描述和研究,城市公交 网络由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公交站点把公交线 路连接起来,而公交线路由若干沿线公交站点组成。也是描述景观结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一章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宜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直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而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广义的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囤和发生的频率。
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空间异质性;是指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空间缀块性和空间梯度的综合反映。
缀块性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
梯度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征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的空间特征。
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立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生态学干扰由三个方而构成:系统、事件和尺度域。
、缀块:泛指与周困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迫内部均匀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或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如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输电线路等。
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如森林基低、草原基低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缀块•廊道•基底模式是基于岛屿与生物地理学和群落缀块动态研究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
第二章: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最观缀块类型(考过):分为四种1.残留缀块:由大面积干扰(如森林或草原大火、大范围的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和城市化等)所造成的、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段。
景观生态学1-4单元课件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一)景观的概念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象”等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这种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既是景观最朴素的含义,也是后来科学概念的来源。
景观的地理学含义:19世纪初,现代地植物学和自然地理学的伟大先驱洪堡(A.von HUmboM)把景观作为科学的地理术语提出,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涵义这里的景观在强调景观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景观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整体空间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景观的生态学概念:德国著名生物学和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l)指出景观是将地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的人类建筑和制造物综合在一起、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实体综合概括: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这一定义清楚表述了景观具有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等特征,又特别强调了景观的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从人类尺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即不仅是将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更要将它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架设起了从生物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的桥梁。
注意几大区别:⑴景观与土地:景观主要研究对象为地表面以上部分,能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客体,是土地的地表部分,它强调提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土地则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的肥力、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的经济价值等⑵景观与环境: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既可以实体形式存在,也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则指构成我们周围环境的实体部分,二者不可混淆。
尽管地理学界有学者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等同起来,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景观既不是环境中所有要素的全部,也不是它们简单相加而组成的整体,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产物。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景观概念: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适应。
3、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统称为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特罗尔)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6、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7、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8、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9、耗散结构概念: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间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界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0、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2)系统是开放系统;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11、复杂性是等级系统的基本属性。
景观生态学考点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概述1、景观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特性]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3、景观分类是一个中尺度的宏观系统,是一个以无机环境为基础、生物为主体、人类为主导的复杂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
5、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学科。
其核心主题包括:景观空间格局(从自然到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关系,人类活动对格局、过程与变化的影响,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
6、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一、概念1、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
2、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3、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1)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2)景观异质性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是时空耦合异质性。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1、狭义景观:直觉地将景观看作基于人类范畴基础之上的特定区域,指在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范围内,由诸如林地、草地、农田、树篱和人类居住地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景观”。
2、广义景观:根据所研究的具体物种或生态学现象来定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3、景观生态学:是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
以达到景观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目的。
知识点:1、广义景观概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2、景观不是必然地由其大小来定义,而是由斑块镶嵌体来定义。
3、景观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
V on Humboldt(19世纪初)首先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植被科学中,定义为“自然地理综合体”。
美国生态学家Forman并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为北美景观生态学奠定了基础。
5、景观生态学明确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
6、景观结构(斑块间的空间关系):“斑块、廊道、基质、网络”、空间格局、生态交错带、异质性、尺度性;景观功能(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干扰、连接度、生态流、物种运动、文化过程、“廊道、基质、网络与流”;景观变化(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稳定性、格局总体变化、驱动因子、生态环境影响、动态模拟第二章景观结构要素名词解释:1、斑块: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
该定义强调了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2、斑块形状指数: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或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的复杂程度。
景观生态学
目录一、景观形成因素...................................................................................................................... - 2 -1.黑河景观概述................................................................................................................ - 2 - 2.气候条件........................................................................................................................ - 2 - 3.水资源特性.................................................................................................................... - 3 -3.1河川径流形成、利用、消失分区明显............................................................... - 3 -3.2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 3 -3.3径流年内分配集中,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
............................................. - 3 -3.4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 - 3 -4.土壤与植被...................................................................................................................... - 4 -5.地质与地貌特征.............................................................................................................. - 4 -6.生态环境问题.................................................................................................................. - 4 -二、景观结构分析...................................................................................................................... - 5 -1.景观斑块组成.................................................................................................................. - 5 -1.1祁连山森林草地斑块........................................................................................... - 6 -1.2走廊绿洲斑块....................................................................................................... - 6 -1.3走廊西北部沙漠戈壁斑块................................................................................... - 7 -1.4弱水三角洲斑块................................................................................................... - 8 -2.植被斑块动态格局.......................................................................................................... - 8 -3.河流廊道.......................................................................................................................... - 9 -三、案例分析............................................................................................................................ - 10 -1.张掖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 10 -1.1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 - 10 -2.存在的问题.................................................................................................................... - 10 -3.改进后的湿地景观........................................................................................................ - 11 -3.1湿地恢复区......................................................................................................... - 11 -3.2湿地保护区......................................................................................................... - 11 -3.3休闲娱乐区......................................................................................................... - 11 -2.敦煌月牙泉景观生态治理保护.................................................................................... - 12 -2.1严峻现状............................................................................................................. - 12 -2.2整改措施............................................................................................................. - 12 - 四.总结.................................................................................................................................... - 13 - 参考文献:................................................................................................................................ - 14 -一、景观形成因素1.黑河景观概述黑河是我国常用的河流名称,以下主要介绍的是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流域。
《景观生态学》课件
3
生态适应性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指导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 持续性的维护等方面。
0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对地球表面进 行远距离感知,获取地表信息,为景 观生态学研究提供大量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将地理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 据管理和分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 供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
总结词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系统。
详细描述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包括对保护区的选址、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景 观生态学的方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
能等方面的探讨。这些案例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空间异质性原理
空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和功能的 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
空间异质性原理认为,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 和演替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指导景 观格局的优化、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城 市和区域规划等方面。
景观格局原理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 大小、分布和排列等特征。
景观格局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 指导景观生态系统的分析和模拟,以 及景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
景观格局原理认为,景观格局的演变 和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 同影响,其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评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第一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一、景观三景观1.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而成,具有异质性2.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3.景观既是生物栖息地,又是人类的生存环境4•呆观是处丁•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冇尺度性5.景观是一个有内在关联的区域整体系统6•景观是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7•景观是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三景观的概念,与土地、环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景观是土地的具体部分,与土地有着外延上的从属关系,景观代表了一种较为糟细的尺度含义;土地概念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概念则更强调供人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和带给人的长期效益,呆观具冇更大的内涵。
景观是构成我们周围环境的实体部分,景观不是环境要素的全部,是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二、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具有生态学、地理学、坏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相关功能,适宜于组织跨学科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生态学的范畴。
由低到高不同尺度的生态学研究系列:个体生态学一一种群生态学一一群落生态学一一生态系统生态学一一呆观生态学一一区域生态学一一全球生态学三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索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的最显著特征。
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呆观的多样性信息,时间异质性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
时空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景观系统的演化发展和动态平衡。
三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这是呆观生态学中,构成并描述呆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木模式。
斑块: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的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景观中,在外观上明显不同于周围坏境的相对离散的地表区域,它具有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它在外观上与周围坏境明显不同)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基质:景观中范围广阔、和对同质且连接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景观生态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景观定义: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2、作为大地综合体,景观具有多种含义,包括:A、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B、作为生物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融为一体;C、作为系统,与人、物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D、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景观规划的过程: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麦克哈格)。
●·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储蓄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个系统:1、自然景观系统。
2、人造(人文)景观系统3、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人文景观系统在特点的自然景观系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形成的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利用方式以及在利用过程中创造性的改造自然而形成的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个理念:1、设计结合自然2、结合地方性的设计3、和谐健康的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价体系P6●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A、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B、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C、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即垂直生态关系D、生态关系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E、生态关系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借助各种学科(如社会学、文化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对景观进行研究●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McHarg)。
《景观生态学》讲义完整版
《景观生态学》讲义完整版绪论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综合性。
与自然保护、规划、景观设计、野生生物学、土地评价、地理学、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尤其是目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与景观生态息息相关,有着广阔的前景。
每个人都处于景观中,其质量好坏息息相关。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在于:知识累积,思维方式的深化,一种能力,一种方法。
本课程的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历史。
2、景观构成要素——嵌块体,廊道,基底。
3、景观的总体结构。
4、景观发育的自然过程。
5、人类对景观的影响。
6、景观的功能。
7、想念邻景观要素间的流动。
8、景观的动态。
9、景观的异质性和类型学。
10、土地景观分类(属性,景观,能力)11、土地评价。
12、景观的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景观和景生态学第一节景观1、概念:英语中多含义,有美学的,文化的,地理,专业的,空间上:大尺度,小尺度(毛虫相片)1)美学的:景观大致均一的地区风景,直观景象,这个概念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2)地理学:是地球表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所形成的综合体。
发生上是立的,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与其相邻景观区别。
此概念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特点和天资的多样性,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
景观生态学是由1919德国(TROLL)特罗尔首提,我国80年代初方开始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是在一(将)个相对均质的空间内研究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壤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
是一个利用和改造的生态工程。
景观生态学: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科学。
若干个生态系统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内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其优点在于:景观水平上,生态学研究的是整体观及许多本来缺乏联系的学科在解决景观问题上的综合。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问答)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1.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植物学家特罗尔在1939年提出的3.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廊道有: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铁)路、峡谷、输电线路等。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常见的基底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在许多景观中,景观总体动态常常受到基底所支配和控制。
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含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和非空间特征(景观的类型以及面积比率),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5.景观格局是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尺度特征。
6.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中,景观元素类型、组成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和核心。
7.全球景观生态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北美学派、欧洲学派。
前者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主要进行景观生态学研究,侧重于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景观生态学基础和理论研究的核心。
景观生态学第3章
景观生态学第3章3 景观的生态过程景观的功能就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以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
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对另外一种景观元素施加于控制作用。
3.1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关于景观要素间的流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是半透膜观点,其二是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1 通过景观的流有三种:1)能量流例如:热能、生物能2)养分流例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3)物种流例如:各种类型的动植物以及遗传基因2 导致景观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5种媒介物1)风它携带水分、灰尘、雪、种子、小昆虫、热量等2)水包括雨水、冰、地表径流、地下水、河流、洪水等,能够携带的物质同上3)飞行动物如鸟、蜜蜂、可携带种子、孢子等4)地面动物功能同飞行动物5)人3 影响三种流运动的力1)扩散扩散原指分子运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运动。
扩散:溶质物质或悬浮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移动,物质通过自身的布郎运动作无规则的运动。
例如:将香水洒在屋子的一角,满屋都是香水味。
山区的水泥加工厂的粉尘扩散。
市区采暖的火烟囱、滇池的污染等2)物质流物质流是物质沿能量梯度的运动。
风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流,由大气压产生。
水流是由高处向低处3)移动移动:是消耗本身能量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
例如:采蜜的蜜蜂,捕食的动物运动最组要的生态特征就是高度聚集性格局。
3.2 空气流和土壤流1 空气流空气层流是平行流动的层状气流。
而湍流则是质点的无规则运动,向上或向下运动。
三种防护林带(紧密结构、疏通结构、通风结构)第一种类型风速降低到树高的30倍处,其它为树高的25倍,所以第一种防风最佳。
障碍物的穿透性也影响空气的流动。
密实的屏障(如密林带)产生严重湍流;孔隙多的屏障可以大量气流通过,而防止湍流发生,因此孔隙大的林带防风距离长,但风速降低较小,而密实的林带,防风距离短但风速降低大。
上述气流原理广泛地应用在景观规划、设计和土地管理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复合种群定义:
强调复合种群必须表现出明显的局部种群 周转(即局部生境斑块中生物个体全部消 失,尔后又重新定居,如此反复的过程)
频繁的亚种群(或生境斑块)水平的局部性绝灭。
满足2个条件
亚种群(或生境斑块)间的生物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 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
面积较大而距离 较近的岛屿比面积 较小而距离较远的 岛屿的平衡态物种 数目大。
图1
岛屿生物地理学动态模型
面积较小和距离 较近的岛屿分别比 大而遥远的岛屿的 平衡态物种周转率 要高。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意义
1、丰富了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生态学论;
2、促进了我们对生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与
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 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简单性及其适用 领域的普遍性使这一理论长期成为物种保 护和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I0 s(t ) S (0) exp ( I 0 E 0)t S S p p I 0 E0 I 0 E0
I
0
(3.7)
S(0)岛上初始种丰富度。当迁入率等于绝灭率(I=E)时
I0 se ( ) I 0 E0
(3.8)
岛屿平衡态物种丰富度取决于单位种迁入率和绝灭率以及大陆物种 库的大小。
复合种群的类型
一般的来说,复合种群分为五种类型: A 经典型(或Levins复合种群) B 大陆---岛屿型复合种群(或核心---卫星复 合种群) C 斑块性种群 D 非平衡态复合种群 E 中间型或混合型复合种群
经典型(或Levins复合种群)
由许多大小或生态特征 相似 的 生境 缀 块组 成 。 主要特点: 每个亚种群具有同样 的绝灭概率; 整个系统的稳定必须 来自缀块间的生物个 体交 流 或繁 殖 体交 流 , 并且随生境缀块的数 量变大而增加。
MacArthur & Wilson (1967) :
非线性凹形曲线比直线能更合理地反映种迁入率和 种绝灭率与种丰富度的关系。 传播能力最强的种有可能是最早的定居者,而竞争 力最弱的种最有可能先绝灭。因此,种的定居能力 差异将会引起迁入率在早期随种丰富度增加而陡然 下降,然后变缓;随着物种数增加,逐渐增强的种 间竞争将会使绝灭率大致呈指数上升。
隔离距离不仅会影响迁入率,而会影响到绝灭 率。另一方面,由于岛屿面积越大,其截获传 播种的概率越大,因此,面积不仅影响绝灭率, 同时还会影响迁入率。(目标效应)
M-W模型中种丰富度完全取决于生态学 时空尺度的种迁入和绝灭过程,而物种 形成和演化尺度上的过程均予忽略。
Simberloff(1974):
S m D I (S , D, A) (1 ) exp( ) v Sp D0 A
y
RS E ( S , A) ( ) A
m,n,y,v,R和D0均为统计方法获得的经验参数。
n
M-W模型假定迁入率和绝灭率是相互独立的, 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同种个体的不断迁入 可能减小岛屿种群的绝灭率。(援救效应)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数学模型
(略)
某岛屿而言,MacArthur-Wilson理论的数学模型: DS(t) =I(s)-E(s) (3.3) Dt S(t)—表示t时刻的物种丰富度 I—迁入率 E—绝灭率 假定I和E具有种间均一性、可加性以及随时间的稳定性, 它们随物种丰富增加则呈线性变化,即: I(s)=I0[Sp-S(t)] (3.4) E(s)=E0S(t) (3.5)
大岛屿物种多 稀有种多 小岛近亲繁殖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定量阐述了岛屿上物种 的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 其关系式如下:
S = CAZ
(1)
式中, S 代表物种丰富度,A 代表岛屿面积, C 为与生物地理
区域有关的拟合参数, Z 为与到达岛屿难易程度有关的拟合 参数。
S=CAZ
S-多样性
A-面积 C-比例常数 Z-一般为0.18~0.35
A
B
迁入率或灭绝率
距离效应
面积效应
Ifar
Elarge
(近岛)R (远岛)R’
0
S’e
Se
S’e Se
Sp
物种数目
物种数目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图示
迁入率或灭绝率
R’(小岛) R (大岛)
Inear
I
Esmall
岛屿上的物种数目由两个过程决定:物种迁入率和绝灭率; 离大陆越远的岛屿上的物种迁入率越小(距离效应);岛 屿的面积越小其绝灭率越大(面积效应)。
种 的 丰 富 度
S=CAZ
面积
分析表明,大致的规律是面积增加10倍,物种增 加2倍;面积增加100倍,物种增加4倍;即面积每增 加10倍, 所含的物种数量成2的幂函数增加,2是个 平均值,通常在1.4~3.0之间。这种关系的另一层含 义表明,如果原生生态系统保存10%的面积,将有 50%的物种保存下来。如果保存1%的面积,则会有 25%保存物种被保存。
第二节
复合种群理论
一、复合种群的概念 二、复合种群的类型 三、复合种群模型
一、复合种群概念
(metapopulation )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
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 群 ( subpopulation ) 或 局 部 种 群 ( local population)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邬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和进化以 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诸多领域的理论和 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然 实验室。
生态学家早就注意到物种丰富度随岛 屿面积或陆地群落的取样面积呈单调增加 的趋势。
1、 面积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 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 加而增加。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
生物个体通过日常采食和 繁殖活动发生非常频繁的 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局部 范围内的亚种群单元。 不同亚种群之间通过植物 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传播或 动物运动发生较频繁的交 换作用。
涉及2个空间尺度
复合种群和景观尺度
满足上述条件很难。
广义复合种群 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斑块的种群集 合,只要斑块之间存在个体(对动物而言) 或繁殖体(对植物而言),不管是否存在 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可称为复合种群。
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
验证:必须同时满足
●显著的种-面积相关关系 ●种丰富度平衡状态的存在 ●可测得出的种周转率 ●种丰富度方差与均值之比小于或等于0.5。 ●具有可测得出的距离效应
岛屿地理学理论尚需进一步修正、检验 和完善。
该学说丰富了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生 态学理论,促进了人们对生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定 量有限,但定性是很有启发的。如对异 质环境中种群动态模型(如反应-扩散 模型)的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
岛屿种丰富度的平衡状态可分为4个阶段 暂时性的非相互作用平衡 相互作用平衡 选择平衡 演化平衡
种群个体尚小,种内作 用微弱。 随着种群个体数增加, 种间竞争作用对迁入率 和绝灭率产生影响。 一个非随机的、协同适 应的分类群形成 包含自然选择对丰富度的影 响,并反应了种间和种与环 境间的适应性,以及新形成 与原有种绝灭之间的平衡。
S (t ) Se [Se S (0)]exp[( I 0 E0 )t ]
种丰富度的非平衡态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初始值、平衡态值 以及迁入系数和绝灭系数的关系。
(3.10)
据(3.10)可求得岛屿从某一非平衡状达到或恢复到平衡 态所需要的时间,即:
ln R t I 0 E0
S (t ) S e R S (0) S e
通过修改种迁入率和绝灭率的数学表达式,M-W模 型可同时包括面积效应和距离效应。例如迁入率和 绝灭率可分别表示为两个函数的乘积。
ds / dt I (S , D, A) E (S , A)
ds / dt i( D, A)h(s) e( A) g (s)
D距离
A面积
i、h、e、g 分别表达与括号中变量有关的函数。
为探讨种丰富度变化率与平衡态值的关系,方程(3.6)改写为:
ds (t ) ( I 0 E0 )[ S e S (t )] dt
(3.9)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率与 t 时刻和平衡态时和数的差 成正比。当S(t)<Se,种丰富度增加;当S(t)>Se,种丰富度 则减小。
将(3.8) 代入(3.7) 得:
复合种群必须满足的条件
一是频繁的亚种群(或生境斑块)水平的局
部性灭亡 二是亚种群(或生境板块)间的生物繁殖体 或个体的交流(迁移和再定居过程)
复合种群动态的两个空间尺度
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subpopulation or
patch scale):生物个体通过日常采食和繁 殖活动发生频繁的相互作用,形成局部范 围内的亚种群单元; 复合种群和景观尺度(metapopulation or landscape scale):不同亚种群之间通过植物 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传播或动物运动发生较 频繁的交换作用。
第三章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重大论题
第一节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数学模型 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
第一节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 屿:是一种假设,被称作重要的自然实验室。
如沙漠中的绿洲、陆地中的水体、开阔地包围的林地 和自然保护区等.
(3.11)
(3.12)
R是种丰富相对于平衡值在 t 时刻的偏离与其初 始偏离之比。
种丰富度从某一时刻的偏离降低到初始偏离的36.8%(即 1/e)时所需的时间,常定义为松弛时间Tr(relaxation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