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背景下的青岛城市特色与文化特征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拥有许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青岛八大关,这一区域保留了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地标。
本文将对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进行探讨。
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毗邻大海,是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
这个区域最早是因德国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殖民统治而建造起来的。
当时,德国人将青岛作为租借地,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入了这片土地。
在青岛八大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德国殖民地建筑,如洋房、别墅等。
首先,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注重细节和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对称性和整齐的排列,建筑外观常常是两层或三层楼高的,采用欧洲建筑的典型风格,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装饰风格等。
墙壁常常使用砖石和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给人一种稳重而又典雅的感觉。
其次,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体现了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建筑价值观。
他们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讲究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德国人也注重绿化和景观的布置,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宜居且美丽的居住区域。
这种注重细节和环境的设计理念至今仍然能够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找到。
此外,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还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
八大关中的一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痕迹,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一些建筑的门前常常有狮子雕像,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在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方面,青岛八大关的保护工作值得称赞。
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青岛市政府加大了对八大关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确保这些建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了八大关的保护工作,例如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进行建筑修缮和开展文化活动。
然而,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岛大连考察报告
青岛大连考察报告青岛和大连是中国的两个重要的海滨城市,也是旅游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
本文将分别对青岛和大连进行考察,并撰写一份考察报告。
一、青岛考察报告青岛位于中国东海岸,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和海洋产业基地。
在考察青岛过程中,我主要对其自然风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了了解。
首先是自然风光。
青岛拥有绝美的海岸线和海滩,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关和金沙滩。
八大关是青岛最早的海滨风景名胜区,保留着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如西式别墅和洋楼,展示了青岛的历史文化底蕴。
金沙滩是青岛最长的海滩,沙质细软,水质清澈,是游泳和沙滩嬉戏的理想场所。
除了海滨风光,青岛还拥有崂山、青岛湾等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享受。
最后是文化特色。
青岛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啤酒文化。
青岛啤酒是中国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而青岛啤酒博物馆则是了解青岛啤酒历史和酿造工艺的重要场所。
此外,青岛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如青岛市博物馆和栈桥等,它们都展示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的南部,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
我在考察大连过程中,主要关注了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旅游资源。
首先是经济发展。
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拥有众多的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
大连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港口之一,拥有巨大的贸易流量。
此外,大连还是中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和重化工业基地,拥有多家船厂和大型化工企业。
这些都为大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其次是城市规划。
大连是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大连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建设了许多公园和绿地,如星海公园和森林公园等。
此外,大连还有许多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业区,展示了大连的城市现代化进程。
最后是旅游资源。
大连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和星海广场。
浅谈殖民文化对青岛建筑的影响
浅谈殖民文化对青岛建筑的影响青岛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
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
也可以说欧洲的建筑风格已成为青岛建筑的时代宠儿,在青岛的欧洲的建筑风格不是单一的,是形式多样的。
标签:欧式建筑;多元化;继承;发展青岛,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又被誉为“东方瑞士”。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和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
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
1897-1919年间,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
巴黎和会后,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自1897年11月,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事件,德国人以此为借口出兵抢占了胶州湾和胶澳并於隔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时期并在青岛大兴土木,建设了包括俾斯麦兵营(现中国海洋大学)和胶澳总督府、基督教堂等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建筑。
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才撤离青岛。
在17年间作为侵略者的德国人,虽然行径可耻,但也在不经意间,对青岛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让原青岛的土著居民及整个胶州湾有了别样的审美意境。
文章旨在探究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无意言论政治,切勿指鹿为马,曲解文章。
据统计,青岛共有26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因此青岛也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
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提到北京的建筑形式我们会立刻想到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提到苏州的建筑形式我们会马上说出苏州最具代表的私家园林,而提到青岛的建筑形式相信很多人最先联想到的一定是青岛的欧式建筑,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青岛建筑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上体现了欧洲建筑的审美特征。
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摘要】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塑造了青岛独有的城市印象。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特色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将胶州湾和整个山东省置于其势力范围内。
从此,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
从1898到1914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德国占领青岛初期,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军事占领和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成为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1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1 强烈的殖民特色在新规划未推出之前,德国殖民者就提出:青岛的建设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特性,要注重与中国传统城市的差别,整个城市建设要体现现代化的风格特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规划就不得不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
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的村庄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迁出;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落。
[1]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德国殖民者对这种规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声称这样有利于对城市居民管辖,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如若聚居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暴露出殖民者的种族歧视。
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
欧洲人区的道路都以德国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例如: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的地名命名,例如: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被誉为“海滨之城”。
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优美的海岸线和迷人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人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一、历史文化青岛历史悠久,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齐鲁时期。
在清朝时期,青岛成为了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地时期留下了许多现存的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欧洲风格成为了青岛城市风貌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万国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青岛还是中国现代近代史的重要一页。
1919年5月4日,青岛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大批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
五四运动为中国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名人故事青岛海滨之城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1. 鲁迅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深地印在青岛人的心中。
鲁迅曾经在青岛医学院任教,他的独特思想和深刻洞察力使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压迫,对于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纪念堂纪念堂是青岛最重要的历史纪念性建筑之一,矗立在五四广场上。
这座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和鲁迅而建造的。
它是由青岛市政府投资,仿照罗马古建筑风格而建造的。
纪念堂内部设有展览室,陈列着大量与五四运动和鲁迅有关的文物和照片,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易中天易中天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作家,出生在青岛。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历史讲解,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易中天的作品《大国之路》等畅销书籍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波历史读书热潮。
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青岛增添了一道文化瑰宝。
4. 屋里慧芳屋里慧芳是中国著名的女性学者和作家,也是青岛的骄傲。
老青岛的故事
《老青岛的故事》
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许多关于老青岛的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老青岛的故事,要从它的建城开始说起。
明朝永乐年间,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青岛开始修建防御工事,这也是青岛建城的开端。
此后,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门户。
在老青岛的历史中,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人物和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国殖民时期的故事。
1897 年,德国强占了青岛,并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
在德国殖民时期,青岛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成为了一个具有欧洲风格的城市。
德国人在青岛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栈桥、胶澳总督府、基督教堂等。
这些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青岛的标志性景点。
此外,德国人还在青岛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如排水系统、自来水系统、电灯系统等,为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德国殖民时期的故事,老青岛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故事。
例如,青岛曾经是中国最早的啤酒生产地之一,青岛啤酒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此外,青岛还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中国海洋大学也坐落在这里。
老青岛的故事,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这些故事见证了青岛的变迁和发展,也见证了青岛人民的奋斗和拼搏。
在今天,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青岛殖民地观后感
青岛殖民地观后感青岛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素有“东方瑞士”之称。
作为中国的殖民地,青岛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观赏了青岛殖民地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后,我深感青岛的殖民地历史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
首先,青岛殖民地的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在参观青岛老城区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里有许多西式建筑,如德国风格的别墅、教堂和商店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既有德国浪漫主义的风格,又保留了中国园林的设计元素。
这些建筑用石头和砖块砌成,外墙多为白色,给人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感觉。
在这些建筑中,我尤其喜欢德国政府大楼和胶州湾旧影院,它们展示了德国建筑师的精湛技艺和青岛市民的匠心。
其次,青岛殖民地的历史遗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观八大关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里是当年德国总督府所在地,也是青岛最繁华的商业区。
尽管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但八大关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采。
在这里,我看到了德式建筑的威严和雄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活力。
此外,青岛的鲁迅公园和栈桥也是不可错过的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变迁。
除了建筑和历史,青岛殖民地还给我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
在青岛的艺术馆和博物馆,我欣赏到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
中国海军博物馆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近现代海军的壮丽征程。
青岛艺术馆则展示了海派画派的优秀作品,让我领略到了山东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青岛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氛围,每年的青岛国际音乐节和青岛舞蹈节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
在与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对青岛殖民地的观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青岛市民对殖民地历史非常自豪,并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他们为青岛的建筑和景观感到自豪,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展示青岛的独特魅力。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参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青岛成为一个现代化与古典文化共存的城市。
总的来说,青岛殖民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感。
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艺术以及热情好客的居民都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青岛传统文化简介
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对青岛传统文化的简要介绍:
红瓦绿树的建筑风格:青岛曾是德国殖民地,留下了许多典雅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风格成为了青岛城市的标志。
尤其是红瓦绿树的别墅和建筑,体现了浓郁的欧洲风情,成为了青岛的一大特色。
啤酒文化:青岛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其创办于1903年,有着悠久的历史。
青岛啤酒文化在城市中广泛传扬,每年还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啤酒,感受啤酒文化的魅力。
海洋文化: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青岛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海鲜美食、渔民生活、航海传统等都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氛围。
传统手工艺:青岛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泥塑、织锦等。
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体现了青岛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音乐舞蹈:青岛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传统,例如青岛民间舞蹈、山东梆子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节日:青岛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总体而言,青岛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体系,融合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使得青岛成为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城市。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依然深深影响着青岛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氛围。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及其评价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及其评价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在这之后,以普鲁士为主体逐渐完成统一,形成德意志帝国。
自此,德国完成了欧洲路上强国的崛起。
后崛起的德国对世界格局不满,提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俄等早已差不多将世界各主要殖民地瓜分一空。
于是,在争夺殖民地的强烈愿望下,德国便将眼光放到了外强中干的大清身上。
1897年,德意志帝国出兵中国,强占胶州湾并迅速建立起一整套殖民统治体系。
德国的到来在两方面对青岛产生巨大的影响。
政治上,青岛失去了独立性,沦为德国殖民地,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经济上,德国在青岛开设矿厂,加大掠夺资源、劳动力,使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步伐,更多的农民破产,导致很多民众生活艰难;文化上,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德国殖民统治者试图通过传教、开办学校,想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但是,德国对青岛的殖民统治也有一定对中国社会的催化作用。
政治上,中国逐渐看见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着手于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经济上,德国人的经济侵略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经济体制,推动并促进了青岛城市化和近代化的发展;文化上,德国在青岛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念,使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化。
近几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德国的殖民统治其实是有益的,他们认为德国侵略者给青岛带来了完美的地下排水系统、各方面基础设施、无可挑剔的街道,为青岛带来现代经济体制,促进了青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但是在我看来,殖民统治总是弊大于利,很奇怪为什么总有人对殖民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许比起英法日俄的殖民统治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但仍不能否认甚至美化德国侵略者带给青岛人民的伤害。
在德国殖民者来到青岛前,青岛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只是几个渔村结合而成,人口约有6、7万,人们过着一种半农半渔的生活。
有资料表明,此时的“青岛”就仿佛陶渊明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一般。
青岛 德国殖民地观后感
青岛德国殖民地观后感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曾经是德国的殖民地,其殖民地时期的痕迹和德国风情至今仍在这座城市中流转。
近期,我有幸到青岛旅游,亲身感受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并对青岛作为德国殖民地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观感。
首先,我到达青岛后选择了参观青岛德国风情街,这条街道从外观到建筑风格均极具德国风情。
街道两旁矗立着仿德式建筑,红瓦白墙的外观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德国小镇。
建筑内部也是仿照德国的酒吧、面包店等经营,给人一种穿越时空体验的感觉。
街上的商铺多为传统文化艺术品和纪念品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能让人在购物中感受到德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参观了青岛的德国老洋房群,这些建筑是德国人在殖民地时期所建造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这些德国式建筑的特色是他们的窗户和门窗设计一般都非常大,这是因为当时德国人在建筑中大量采用了玻璃材质,以便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室内。
而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也是非常独特的,屋顶采用了非常宏大的方形设计,给人一种庄重而高贵的感觉。
除了建筑外,我还参观了青岛的德式酒吧,德国啤酒文化已经渗入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进入酒吧,我被那些德国服装的侍者所吸引,他们会和顾客们讲一些充满艺术性的故事,使人感受到德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在顾客们举杯欢乐的同时,酒吧内还流淌着欢快的德国音乐,给人一种置身于德国大街小巷的错觉。
悠闲地在青岛的海滩上行走,我看到了一片德国风格的建筑群。
德国人将他们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带到这个城市,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座具有德国特色的海滨城市。
无论是建筑风格上的体现,还是文化习俗上的传承,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
然而,作为德国殖民地的青岛当然也有一些阴暗面。
在青岛德国风情街的商业化改造过程中,原本的历史建筑受到了一定的破坏,部分的建筑外观经过整修后丧失了一些原本的历史文化特色。
此外,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加入了一些与德国文化无关的元素,导致原始的德国文化被商业化包装。
青岛发展历程
青岛发展历程青岛,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沿海旅游胜地,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太平洋战争之后。
当时,青岛是德国租借的一块土地,以其深水良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投资者。
在德国殖民地管理下,青岛的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了铁路、码头、道路等基础设施。
此外,青岛的教育、军事、医疗等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一战爆发后,青岛被日本占领。
此后的几十年里,青岛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青岛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日本完善了青岛的港口设施,发展了工业和农业。
同时,他们也重视了青岛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修建了许多学校和文化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重新回到了中国的领土。
此时,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取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青岛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青岛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港口、造船、海洋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逐渐崛起,青岛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和制造基地之一。
此外,青岛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崂山、栈桥、胶州湾等著名景点。
每年,无数游客和旅行者都慕名来到青岛,感受其独特的海滨风情。
近年来,青岛在经济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青岛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举办了多个国际会议和盛大的体育赛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和青岛国际帆船赛。
同时,青岛也把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青岛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德国租借、日本殖民、解放后的发展等多个阶段。
青岛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胜地。
未来,青岛将继续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青岛城市规划:德占下的“模范殖民地”
青岛城市规划:德占下的“模范殖民地”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证明自己的殖民地经营能力,德国力图把青岛打造成为一个“模范殖民地”,与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香港一决高低。
《胶澳租借条约》甫一落墨,德国人即按照“军事基地和商港”的定位,投入巨资,采用当时最新科技规划建设青岛。
【争论不休的选址】青岛城市选址究竟应在何处?在《胶澳租借条约》签订之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外交部、海军部和规划者之间曾争论不休。
当时的城市选址有两种方案:一是帝国海军部方案,二是本地方案。
第一种方案源自佛朗裘斯,德国海军部顾问、著名河海工程师。
1897年春,他曾受命前往调查胶州湾。
作为不莱梅深水港的设计者,佛朗裘斯在报告中指出,胶州湾“东海岸各点”可用来建港和形成居民区,该地相对平坦广阔,且易于防守来自海上的攻击。
柏林帝国海军部基于他的报告,制订了一个建设方案。
据此,青岛市区应紧贴胶州湾东岸和港口设施布局,即在今天小港和大港一带平坦地带进行建设。
但在青岛本地的德国规划者否定了上述方案。
他们在实地观察和测绘中发现,青岛当地“村庄北边几乎都有高坡遮挡……房屋北墙既无窗也无门”。
就气候而言,青岛冬天盛行北风,夏天盛行东南风,青岛居民筑屋而居的本土经验是对环境最好的回应。
受此启发,德国规划者认为佛朗裘斯所选地点向北敞开,冬季无法防护刺骨的北风,夏凉爽的海风则被前海一连串山丘挡住。
而山岭南麓面向前海一带,才是正确选择。
而从城市景观方面考虑,选择面对前海湾的山岭南麓建城,可眺望蔚蓝的大海、黄色的沙滩和海上的岛屿,到处是“岩石山岭的天然美景”,这些都可以有意识地纳入未来城市的景观和建设规划内。
【先港建后城建】观察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港口往往在地图中占有突出位置,与其他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德人周密调查证明了青岛的区位优势,但这种潜力要转换成城市发展的动力,首先需要一个港口,其次是连接港口与腹地的交通线。
与上海、广州不同,青岛缺乏巨大的水道与内地沟通。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
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一、青岛的历史概况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
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
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
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
青岛历史简介
青岛历史简介一、简介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之一,青岛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本文将介绍青岛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著名景点。
二、历史沿革1. 胶澳时期青岛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青岛曾是鲁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42年,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青岛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1862年,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并被命名为“胶澳”。
2. 德国时期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街道和规划对青岛的整体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岛成为亚洲最早拥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之一。
3. 日本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了青岛。
在日本统治时期,青岛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军港和工业城市。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回归中国。
4. 今天的青岛如今的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化城市。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拥有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区域。
青岛通过其独特的历史和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文化底蕴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
青岛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踩高跷、划龙舟等是当地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美食文化青岛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融合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烹饪技巧。
青岛啤酒也是举世闻名的,其清爽的味道和独特的酿造工艺吸引了无数的啤酒爱好者。
3. 艺术和文学青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0世纪初,青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著名景点1. 栈桥青岛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栈桥之一。
它建于1892年,连接着陆地和海洋。
栈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欣赏海景的理想场所。
2. 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青岛啤酒厂的原址,展示了青岛啤酒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_1897_1914_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7年第2期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孙立新 王保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虽然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但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始终是中国人。
德占时期的中国人社会主要由工人、商人、文人、学生、买办和职员以及前清贵族和大臣构成。
青岛的城市现代化虽然是在外力冲击下开启的,但其发展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来殖民者,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贡献。
他们在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所有片面强调德国人在青岛的经营,忽略中国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有损于对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全貌的认识。
关键词:德国;青岛;租借地;中国人社会;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2-0065-07The Ch i n ese Soc i ety i n Q i n gdao underthe Rule of Ger man Colon istsS UN L i2xin WANG Bao2ning(H is t o ry D ep a rt m en t,B e iji ng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B e iji ng100875,P.R.C h i na;S choo l o f C h i ne seLanguage&L ite ra tu re,O ce an U n i ve rs ity o f C h i na,Q i ngdao266071,P.R.C h i na)Abstract:Though the Ger man colonists occup ied a do minant position in Qingdao fr o m1897to1914,the maj ority of the populati on had been Chinese.The Chinese s ociety was mainly co mposed of workers,mer2 chants,scholars,students,co mp radors,functi onaries,and noble men and ministers of the for mer Qingdynasty during this peri od.U rban modernization of Q ingdao was started by foreign force,but its develop2 ment was not co mp letely contr olled by the m.Each stratu m of the Chinese s ociety contributed t o it in dif2 ferent ways.They were flexible in interacti ons with Ger mans by adap ting the mselves to the situation,as well as resisting Ger man opp ressi ying t oo much too much e mphasis on Ger man manage ment of Qingdao,and neglecting the r ole p layed by the Chinese s ociety and their initiatives will p revent us fr o mhaving a co mp 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Q ingdao at that ti m e.Key words:Ger many;Qingdao;leased-land;Chinese s ociety;interacti ons收稿日期:2006-04-07作者简介:孙立新(1962-),男,山东即墨人,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主任,研究方向为德国史。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青岛,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上的滨海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的百年近代史缩影,青岛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评价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并如何保护和更新这个文化生态成为首要任务。
青岛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评价。
首先,作为德国殖民地时期的租界城市,青岛保留了许多具有浓厚欧洲风情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次,青岛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诸如崂山、八大关、栈桥等,这些风景名胜都寄托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崂山作为青岛的象征之一,被誉为"青岛的后花园”,融合了道教文化、名人文化等多种元素,使得这座山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
而八大关和栈桥则成为了见证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地点,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痕迹。
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更新,青岛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青岛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和修缮历史建筑,确保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其次,可以引入社会资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可以在历史建筑内部改建成各种主题的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同时在外部创造宜人的休闲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保护和更新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与文化生态相结合。
文化生态包括了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于青岛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尤为重要。
青岛可以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提供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支持。
青岛海洋知识
青岛海洋知识青岛是中国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文化。
以下是关于青岛海洋知识的一些重要信息:地理位置: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濒临黄海。
它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
黄海:青岛位于黄海沿岸,黄海是中国东部的一片重要海域。
它在青岛的西边延伸,为青岛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和海洋资源。
港口:青岛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
它不仅是货物进出口的重要枢纽,还是游轮和客运港口。
海洋文化:青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传统。
这座城市曾为德国的殖民地,受到欧洲海滨城市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和文化方面有独特的风格。
水上活动:青岛的海滨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
人们可以在青岛的海滩上享受日光浴,还可以参加各种水上活动,如冲浪、帆船、潜水等。
青岛海洋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和高等教育机构。
它专注于海洋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育。
海洋保护:作为沿海城市,青岛也关注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
当地政府和社区积极参与海洋环保行动,致力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海鲜美食:青岛因其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以海鲜美食著称。
在青岛,你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的海鲜,如海鲜大餐、海鲜烧烤和海鲜火锅等。
水族馆:青岛有一些著名的水族馆,如青岛海洋馆,展示了各种海洋生物,为游客提供了解海洋生态的机会。
水上运动比赛:青岛曾多次举办国际水上运动比赛,如帆船比赛和冲浪比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
总之,青岛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海洋文化传统的城市,提供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和体验。
无论是欣赏海滨风光、品尝海鲜美食还是了解海洋科学,青岛都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民地背景下的青岛城市特色与文化特征口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谭大珂城市。
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
生活的快乐、忧伤以及对人生的看法.深深地镌刻在城市的记忆中。
这其同,浓缩着历史的回忆、人们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许。
H.H.斯特恩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C uhur e w i t h a bi g C)和狭义的文化(cul t ur e w i t h a sm al l c)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而狭义的文化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陆战队占领青岛.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确定新的殖民地市区以“青岛”命名,自此开始了被列强统治的殖民地历史。
德国人最初占领青岛毫无疑问为了达成军事控制与资源掠夺的目的.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由军事控制与资源掠夺向商业殖民地的转变.其后进一步要求将青岛建设为自由港性质的“模范殖民地”。
通过殖民统治期间的德国财政资金投入与青岛殖民地总收入比较印证了这种转变。
据《青岛概要》记载:青岛国民产值总收入最低的1899年,总收入为20万马克,德国财政资金投入850万马克;青岛经济发展较快的1905年,总收入为103.4万马克,德国财政资金投入1466万马克:青岛国民产值总收人最高的1913年.总收入达到723.5万马克,德国财政资金投入950.8万马克;自1898记录至1914年。
青岛殖民总收入为4496万马克,德国财政资金总投入青岛21016.9万马克。
1914年11月11日,日军攻占青岛。
德国殖民者撤离。
都很悲惨。
蓓基虽八面玲珑,最终跻身名流,却众叛亲离,遭人唾弃。
不同点:第一,蓓基聪明伶俐、性格泼辣、城府颇深、八面玲珑,不择手段,包括自己的美貌和身体.她追求的是名利、地位,一心一意用自己的美貌与聪明追逐金钱。
希望以此获得地位,进入上流社会,过上层人的生活。
张小月则信念坚定,绝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第二。
蓓基没有爱情,男人只是她的工具。
可以认为她的婚姻都是为了取得某种地位。
她一生从没有爱过任何人.她和罗登结婚只是为了想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要对方有钱有势就可以。
张小月则坚守自己的爱情观,先前男友找到她后。
她没有接受他的爱情,因为认为自己作过妓女已经不纯洁。
三、结论和意义从两位富家女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
无论英国还是中国,无论19世纪还是20世纪都是男性男权社会。
男人可以胡作非为。
比如艾在觉察出丈夫的不忠后。
仍然恪守妇道。
从一而终.罗因为政治婚姻未得到丈夫的爱后红杏出墙,却遭到丈夫的抛弃。
女人只能默默忍受。
第二。
男性总用他们的眼光去评判女性。
艾结局好是因为她性格善良。
举止端庄,作风正派,萨在创造这个人物时。
终因同情她,为她设置了较为圆满的结局。
而罗未恪守男性为女性设置的妇道最终离婚被抛弃。
从两位穷困少女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女性把自己固步自封在男性强加的封建枷锁中。
即使幸福向自己招收。
但由于男性为女性设置的贞洁观而与它擦肩而过。
第二.旧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制度和金钱崇拜.尔虞我诈残害了女性。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当时社会的生存状况。
妇女的地位低下。
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奴婢,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资产。
认识女性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本原因,由此鼓励现代女性珍惜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不要重蹈悲剧覆辙,自立.自信,自强的生活。
参考文献:【1]The R ead er i n t he R eal i st N ovel,H a r ol d B l oom,C h—el s ea H ous e Pub l i s h er s,1987.[2]O ne V e r s i on oft he N ovel is t’s R e spons i bi l i t y,G ondon N R a y.L ondon:O xf or d U ni ver si t y Pre s s,1950,P.110.【3】A n I n t r odu ct i on t o t he E ng l i sh N ovel,A.C.K et t l e,Londor r H ut chi ns on Pub l i shi ng H ous s e,1951,P.87.【4]Ear l y V i c t or i an N ovel i s t s,L or d D a v i d ceci l J.ondon.C o—r at abl e Publ i s her。
1934.【5]Thacke r ay,t he uss e of A d ver si t y,G or do n N/L a y,Londor£O xfor d U ni ver si t y pr es s,1955.[6]htt l x//ent si na.‘zom cn/v/2004--03-24/1147341876aht m l[71ht t p://zhi dao.bai du.com/ques t i on/25736303.ht m l强=7【8】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张宗伟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9】老舍小说名篇。
叶千章编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7。
【10】ht r p://bai m uyuan.bl o g.hexun.com/9271910■.ht m l181观察这份经济报表。
德国政府连续16年不计回报地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其海外殖民地,财政资金投入之大、城市建设规格之高,成为殖民史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得到答案,即德国政府对青岛的殖民侵占设定了一个着眼于远东霸权的长远规划目标。
虽对日战争的失败中断了它的进程。
但这种长远的文化、政治目标却在无意中为青岛留下了一个坚实而与众不同的城市基础.这一建立在长远发展目标基础上的城市线索.一直延续至沈鸿烈执政时期对青岛的规划思想。
1899年4月20日.德国国内报纸正式刊载了初始的青岛总体规划.规划中对于建设的重要项日内容进行了定位设计。
在这个规划原则指导下.青岛整体布局在承袭欧洲古典主义理想城市设计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城市功能要求.明确了“花园城市”的建设构想。
这不仅在国内有殖民地历史的城市中独一无二.在欧洲城市建设过程里也是罕见的。
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起点确立在科学而权威的探索基础上.这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甚至超过了德国本土及同期的其他欧洲城市。
其城市选址人为近代地理学先驱、国际地理学会主席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 er di nand V O n R i cht h of en)。
如同1868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所的研究报告间接导致了加州后来的淘金热潮。
同样是他的考察报告。
为目后德国侵占青岛、修建胶济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山东的历史进程。
改写了青岛的命运。
青岛的城市总体规划初始于1899年。
德国本土的《城市规划法》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制定的。
欧洲最早的城市规划颁布于1909年的英国。
这使青岛的城市规划设计从实践的角度代表了19世纪末德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后来的城市规划版本基本延续其早期思想成果。
青岛这座城市.在殖民地背景下的西方文化特征是系统而显著的,但传统文化血统依然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德意志帝国在迪特里希路(今沂水路)修建总督官署时。
青岛人在好奇地观察;德意志帝国在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修建德华银行、亨利王子饭店时。
青岛人在好奇地观察:德意志帝国在霍恩佐勒路(g-兰山路)尽头修建火车站广场时.青岛人在好奇地观察:德意志帝国在俾司麦山修建兵营时。
青岛人依然在好奇地观察;但182当德意志帝国要迁移那座突兀的伫立在威廉皇帝海岸的“中国大庙(天后宫)”时,数以千计的青岛人瞬间围攻了总督官署.逼迫德国总督麦尔瓦德克出面解释、道歉并取消该迁移计划。
今天这座“中国大庙”依然突兀的伫立在那条曾经被称为威廉皇帝大道的西洋建筑群中。
文化的隐性因素以一种显性的方式完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
同时,传统文化基因在青岛文化特征上的基调是理性的,青岛人维护“中国大庙”的存在.却将逊清王公、翰林聚居的湖南路叫做“赃官路”。
而对德意志人的称谓则是较为中性的“德人”、“洋人”、“老德国”、“老毛子”。
我们可以透过这种称谓本身思考很多已被习惯阻断的文化现象。
青岛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有的城市风貌及文化上相对自由的殖民地背景。
曾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城市。
康有为、蔡元培、沈从文、杨振声、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赵太侔、台静农、王统照、张道藩、胡兰成、何思源、周叔锼、王献唐、吴伯箫、张铮夫、栾调甫、丁惟汾、陆侃如、冯沅君、宋春舫、蒋丙然、胡若愚、谭抒真、方令孺、王淦昌、萧军、萧红等这些书写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著名人士都在青岛留下了他们居寓生活的痕迹。
其他如德国海因里希亲王、建筑专家弗朗裘斯、地政专家威廉.路易.单、著名汉学家理查德.威廉、德国地质学家格奥尔格.凯贝尔、数学家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家威廉瓦格纳、物理学教授卡尔.艾利希胡普卡、法律专家弗里德里希贝麦博士、美国大使詹姆斯.R利利(即李洁明)、司徒雷登以及袁世凯、徐世昌、孔祥熙、谭延阎、段祺瑞、靳云鹏、黄曾源父子、周学熙、粱思成、潘光旦、朱自清、吴宓、陈寅恪等也成为不同时期青岛城市文化环境的重要参与因素。
同时,青岛在殖民地文化背景环境中还有另外一个特殊人群,他们便是以恭亲王溥伟为首的逊清遗老。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
清朝的遗老遗少、王公贵族、封疆大吏纷纷来到青岛,把这个只有十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作为避难的世外桃源,寓居青岛的前清官员有恭亲王溥伟、庆亲王载振、多罗特公升允、“顾命大臣”匡源、军机大臣吴郁生、军机大臣赵尔巽、学部副大臣刘廷琛、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外务部左丞辜鸿铭、尚书盛宣怀、直隶总督陈夔龙、东三省总督钦差大臣徐世昌、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张人骏、云贵总督李经羲、典礼院学士柯劭态、驻德公使吕海寰、山东巡抚杨世骧、安徽巡抚沈曾植、御史蒋楷、御史王宝田、侍郎于式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王塘、江南提督“辫帅”张勋等一百余位逊清官员.使青岛成为国内最大的逊清遗老聚居地。
德国殖民建设青岛16年后。
日本、北洋军阀、国民党南京政府以及近3万名美国军人使青岛的治理者像走马灯一样转换。
那是怎样的一座城市!上至大清亲王、德意志王子;下至日本黑帮流氓:保守如。
书生康有为”、“辩帅张勋”;激情浪漫如闻一多、萧红、萧军、沈从文;西洋的、东洋的、传统的、现代的、保守的、时尚的各色人群堆积在这个20平方公里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