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随着江苏高考制度的不断革新,高考语文作文的地位日趋提高,但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的学生却还是“涛声依旧”,不管是平时的小练笔,还是综合卷中的大作文,都是愁容满面,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现象仍然和以前一样。

究其原因,不是说没有材料可写,就是说有了材料,却无从下手,甚至于有的会写写,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对于这样的情形,作为教师的我们,很是揪心啊!扪心自问,在责怪学生的同时,难道我们就没有错吗?
古人曰:学以致用。

事实上,实际教学中,我们却一直受困于这个老大难问题——作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

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就一节语文课而言,字、词、句、篇,教师准确地把握重难点,采用艺术化的手段将每篇课文透析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已经有所领略,但实际上却没有学到与作文有关的内容,或者说,在具体作文时,不知也不会运用所学课文中的相关知识。

而教师对于作文讲评课,是能省则省,越简单越好,甚至有的读几篇优秀作文,就算草草结束。

长此以往,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错误地认为,高考语文卷,除了名句默写与课文有关,其他部分似乎都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就微妙了。

受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只是倾向于各类“作文宝典”,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满分作文”都经典的我们的课文。

能够入选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之后,精选入册的,原本就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授课文时,注意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是大有学问在里面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

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

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的篇章。

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要让学生照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文质兼美的短文、段落要求学生背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我们了解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我们还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领略了江南和塞外的不同风光。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于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只有在感知、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达到灵活驾驭语言、自由而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的境地,并且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运用需求,把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句子划出来,摘抄下来,细加品味,以供今后写作借鉴化用。

这样就能逐步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变课文知识为自己作文知识,变课文语言为
自己作文语言。

二、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一)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生平时的习作,写事记人的文章比较多,但是他们具体描述的人物形象干瘪,总是感觉缺少点具体的内容,其实,课本就是作文习作的现成老师。

1、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朱自清的《背影》里,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连串的动词,把“父亲”对“我”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写得那么动人,激起读者的共鸣。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估计是王熙凤的出场了: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众人皆敛气屏声,恭肃严整的当时,王熙凤刚一出场,就显示出她的与众不同,作者把一个性格泼辣、放肆,深得贾母喜欢的特殊的人物形象描写地非常到位。

2、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捕鸟的细节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段细节描写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方法。

学生的作文要能体现具体、生动、形象,就必须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3、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莫泊桑的《项链》中,当路瓦栽夫人还清债务之后的一个星期天,在公园里散步时,看见了她的好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

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要去。

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

为什么不呢?”这一段心理描写,表明了女主人公远离了虚幻的遐想,经过十年的苦难生活的磨练,成为了一个为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为欢庆债务而自豪。

(二)学习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的作文中,也经常会有景物描写,但大多是单纯的就写景而写景的景物描写,殊不知,景物描写也可以为作文添姿添彩。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两个角度来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写山脊的小屋,树间的小屋,小屋的的花园、光线,小屋与外界交通的山路,夜间的小屋等等,无不充满一种欣赏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在很多课文里,作者都会适时运用修辞手法。

上面讲的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整篇文章,作者用了很多新颖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小屋。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

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四)学习课文中的伏笔和前后照应
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中,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有文中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第二处是“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不在风中飘动吗?”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

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

当然,除此之外,还能从课文中学习到作文的构思、布局、立意方面的相关知识。

总之,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同步进行,把学习研究新课的过程,当作指导学生掌握作文规律的过程。

这样长期下来,持之以恒,学生会在发现,原来课文和作文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的距离其实并不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