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块茎切片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植物切片相关实验报告(3篇)

植物切片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切片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 掌握植物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通过观察植物切片,了解植物组织的结构特征。

二、实验原理植物切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学研究方法,通过将植物组织制成薄片,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

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法,将植物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最后进行封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等。

2. 仪器设备:切片机、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镜头、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酒精、二甲苯、甲醛、石蜡、刀片、剪刀、镊子、滴管、烧杯、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固定:将植物材料放入装有甲醛的烧杯中,浸泡24小时。

2. 脱水:将固定后的植物材料依次放入50%、70%、90%、95%、无水酒精中,每级酒精浸泡30分钟。

3. 透明:将植物材料放入二甲苯中,室温下浸泡,使组织透明。

4. 包埋:将透明后的植物材料放入熔化的石蜡中,使其成为石蜡块。

5. 切片:将石蜡块放入切片机中,切取5-10微米的薄片。

6. 染色:将切片放入染液中,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

7. 水洗:将染色后的切片用蒸馏水冲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8. 封片:将冲洗后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片,制成植物切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洋葱鳞片叶切片观察:- 表皮细胞: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深。

- 保卫细胞:位于表皮层,呈肾形,细胞壁较薄,细胞核较小。

- 保卫细胞间隙: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空隙,有利于气体交换。

- 气孔: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开口,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2. 马铃薯块茎切片观察:- 表皮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

- 薄壁组织:位于表皮下方,细胞较大,细胞壁较薄,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 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3. 胡萝卜根切片观察:- 表皮细胞: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测定的一种方法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测定的一种方法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测定的一种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斐林试剂法马铃薯,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其营养价值丰富,其中的还原糖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豆切片生长实验报告

土豆切片生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土豆的萌发条件和生长过程,观察土豆切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了解土豆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 新鲜土豆2个- 蒸馏水- 食盐- 白糖- 水培液- 滤纸- 塑料托盘- 尺子- 记号笔2. 实验工具:- 刀具- 烧杯- 量筒- 温度计- 纱布- 移液器三、实验方法1. 土豆切片制作:将2个新鲜土豆洗净,用刀具切成厚约1厘米的薄片,放置在滤纸上吸去多余水分。

2. 实验分组:将土豆切片随机分为五组,分别标记为A、B、C、D、E组。

3. 实验条件设置:- A组:置于室温下,不添加任何物质。

- B组:置于室温下,添加适量蒸馏水。

- C组:置于室温下,添加适量食盐溶液。

- D组:置于室温下,添加适量白糖溶液。

- E组:置于室温下,添加适量水培液。

4. 观察记录:每日观察记录土豆切片的生长状况,包括切片表面颜色、根长、叶长等,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7天的观察,各组土豆切片的生长状况如下:| 组别 | 土豆切片表面颜色 | 根长(cm) | 叶长(cm) || ---- | ---------------- | ---------- | ---------- || A | 黄色 | 0.5 | 0.2 || B | 绿色 | 1.0 | 0.4 || C | 深黄色 | 0.3 | 0.1 || D | 浅绿色 | 0.8 | 0.3 || E | 深绿色 | 1.2 | 0.6 |2. 结果分析:- A组:未添加任何物质,土豆切片生长缓慢,表面颜色呈黄色,根长和叶长较短。

- B组:添加蒸馏水,土豆切片生长速度较快,表面颜色呈绿色,根长和叶长较长。

- C组:添加食盐溶液,土豆切片生长缓慢,表面颜色呈深黄色,根长和叶长较短。

- D组:添加白糖溶液,土豆切片生长速度较快,表面颜色呈浅绿色,根长和叶长较长。

- E组:添加水培液,土豆切片生长速度最快,表面颜色呈深绿色,根长和叶长最长。

用马铃薯做实验报告(3篇)

用马铃薯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探究马铃薯块茎的生理特性,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水分吸收与运输等;3. 分析影响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土壤、植物生长灯、培养皿、剪刀、尺子、天平等;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电导率仪、温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一: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观察(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同的块,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2)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3)每天观察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4)每隔一定时间,测量马铃薯块茎的重量,计算生长速度。

2. 实验二:马铃薯块茎呼吸作用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pH计测量培养皿内空气的pH值,记录初始值;(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pH计测量培养皿内空气的pH值,计算呼吸速率。

3. 实验三:马铃薯块茎光合作用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电导率仪测量培养皿内土壤的初始电导率;(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电导率仪测量培养皿内土壤的电导率,计算光合速率。

4. 实验四:马铃薯块茎水分吸收与运输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培养皿及马铃薯块茎的总重量;(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培养皿及马铃薯块茎的总重量,计算水分吸收量;(5)观察马铃薯块茎内部水分运输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观察根据实验结果,马铃薯块茎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生长高度和叶片数量逐渐增加。

这表明马铃薯块茎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潜力。

2. 实验二:马铃薯块茎呼吸作用研究根据实验结果,马铃薯块茎在植物生长灯下的呼吸速率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土豆切片生长实验报告单

土豆切片生长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土豆切片生长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土豆切片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的可能性,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实验时间:2022年3月15日-2022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材料:1. 土豆(新鲜、无病虫害)2. 刀具(刀片、剪刀)3. 玻璃瓶(若干)4. 植物生长素(如生长激素、生长素类似物)5. 营养液(含氮、磷、钾等元素)6. 滤纸7. 针筒8. 水槽9. 计时器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土豆洗净,用刀片切成厚约1cm的薄片,尽量保持每个切片的大小一致。

2. 实验分组:将切好的土豆片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片。

3. 实验处理:(1)A组:作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素,仅将土豆片放入装有营养液的玻璃瓶中。

(2)B组:添加适量的生长素,将土豆片放入装有营养液的玻璃瓶中。

(3)C组:添加适量的生长素类似物,将土豆片放入装有营养液的玻璃瓶中。

4. 实验环境:将玻璃瓶放入水槽中,保持营养液湿润,温度控制在20℃左右。

5. 观察记录:每隔3天观察土豆切片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指标。

实验结果:1. 对照组(A组):在实验过程中,A组土豆切片的生长速度较慢,生长高度约为0.5cm,叶片数量较少,颜色暗淡。

2. 添加生长素组(B组):在实验过程中,B组土豆切片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生长高度约为1.5cm,叶片数量较多,颜色鲜绿。

3. 添加生长素类似物组(C组):在实验过程中,C组土豆切片的生长速度与B组相似,生长高度约为1.5cm,叶片数量较多,颜色鲜绿。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土豆切片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生长,且生长速度与添加的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有关。

2. 添加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土豆切片的生长,提高生长速度和叶片数量。

3. 土豆切片的生长过程中,营养液的供应对其生长至关重要。

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中,添加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对土豆切片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马铃薯茎尖培养实验报告

马铃薯茎尖培养实验报告

马铃薯茎尖培养实验报告黄佳妮 27号马铃薯属茄科植物,是分布很广的一种重要作物,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在生产中多采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在繁殖过程中易受病毒和细菌侵染导致产量下降。

利用无菌操作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不但可以产生去病毒的试管苗,还可以缩短生长周期,而进行大批量的快速繁殖。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1.2实验方法:1) 配制培养基:MS+GA30.05mg/L+6-BA0.5mg/L+NAA0.2mg/L+3%蔗糖15g+0.7%琼脂3.5g2) 取材:采用在室内发芽,当芽长到4~5cm时,即可用于剥取茎尖。

3) 消毒:自来水下冲洗20~30min,切成单芽茎段。

将顶芽或侧芽连同部分茎段用70%酒精浸泡5~10s,无菌水冲洗1次,再经0.1%升汞处理8~10min,用无菌水冲洗3~5次。

4) 茎尖剥离:在超净工作台上,剥取茎尖,剥离时一手用镊子将茎芽按住,另一只手用解剖针将叶原基仔细剥掉。

当圆亮半球形的茎尖生长点充分暴露出来时,用锋利的刀片切下大小0.1~0.25mm,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并迅速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

5) 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0~26℃,光照16h/d,光照强度3000lx。

2~3周可形成小芽,4~6周长成小植株。

2 关键技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茎尖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MS+GA30.05mg/L+6-BA0.5mg/L+NAA0.2mg/L+3%蔗糖15g+0.7%琼脂3.5g,PH5.8,为比较好的培养基组合。

其次,每次消毒的芽不要太多,以防放置时间过长,茎尖褐变,用解剖针剥离茎尖时要小心地除去茎尖周围的叶片组织,不要用解剖针来回挑,使芽上的病毒带到茎尖。

3 技术路线图马铃薯块茎20min切成单芽茎段分装接种剥离茎尖瓶1 2 3 44 结果与分析4.1实验结果实验只进行到初代培养,共接种了两批,第一批的培养一段时间后不见有生长,第二批基本成功,有长出愈伤组织并生长出小芽。

植物学实验土豆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土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豆(马铃薯)的基本形态结构。

2. 掌握观察植物器官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对土豆的解剖,加深对植物器官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土豆是马铃薯属(Solanum tuberosum)植物的地下块茎,富含淀粉和多种营养成分。

土豆的形态结构包括根、茎、叶等器官,通过对土豆的解剖,可以观察到这些器官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土豆、解剖刀、镊子、放大镜、酒精灯、解剖盘、解剖镜、显微镜等。

2. 试剂:碘液、盐酸、酒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土豆外观:观察土豆的整体形态,包括大小、颜色、表面特征等。

2. 解剖土豆:- 将土豆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纵向切开土豆,观察其内部结构。

- 用镊子取出土豆内部的芽眼,观察芽眼的位置、数量和形状。

- 观察土豆的髓部、皮层和维管束等结构。

3. 观察芽眼:- 将芽眼放在解剖镜下观察,观察芽眼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 切割芽眼,观察芽眼内部的细胞结构。

4. 观察髓部、皮层和维管束:- 观察髓部的颜色、质地和细胞结构。

- 观察皮层的厚度、颜色和细胞结构。

- 观察维管束的形状、位置和细胞结构。

5. 显微镜观察:- 将髓部、皮层和维管束等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的结构和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豆外观:土豆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为黄色或白色。

2. 解剖土豆:- 土豆内部结构分为髓部、皮层和维管束。

- 髓部呈白色,质地较软,富含淀粉。

- 皮层呈黄色,较厚,保护土豆内部结构。

- 维管束呈淡黄色,分布均匀,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3. 芽眼:- 芽眼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颜色较浅。

- 芽眼内部细胞结构较简单,主要为薄壁细胞。

4. 髓部、皮层和维管束:- 髓部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薄,富含淀粉颗粒。

- 皮层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较大。

- 维管束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较小,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土豆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器官特征,加深了对植物器官结构的认识。

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实验报告收获与发现

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实验报告收获与发现

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实验报告收获与发现
马铃薯的块茎是观察周皮的好材料,最主要的优点是易做徒手切片。

马铃薯的块茎在生长过程中,表皮早已破坏,最外面的部分是周皮。

周皮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破坏,当外面的周皮脱落后,在脱落处又产生出新的周皮,起保护作用。

取马铃薯块茎,用解剖刀从中切开,然后沿周皮截取长宽各约0.5—1毫米的小块,使截取小块有一个面具有周皮。

用锋利的刀片或剃刀做周皮的横切片,切好的切片用毛笔轻轻地放到盛有水的培养皿中。

用镊子取较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辨认出周皮的三层组织及其细胞特征。

观察后,用镊子撕取马铃薯块茎表面的周皮,大小约为盖玻片的1/5,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苏丹Ⅲ染液,盖上盖玻片,进行观察,这些细胞是木栓细胞,见不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只有较厚的细胞壁,木质化的细胞壁被苏丹Ⅲ染成红色。

短枝发生型是指外植体携带的带叶茎段,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萌发,形成完整植株,再将其剪成带叶茎段,继代再成苗的繁殖方法。

该方法与田间枝条的托插繁殖方法类似,故又称为微型托插。

能一次成苗,遗传性状稳定,培养过程简单,移栽成活率高。

许多花卉、葡萄、马铃薯等试管苗的繁殖常用此方法。

在黑暗环境的诱导下,马铃著试管苗可以在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结出种著,且悬于茎秤上。

马铃薯试管薯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在组织培养条件下高倍扩繁脱毒试苗,进而诱导试管苗所形成的块茎。

观察马铃薯块茎实验报告

观察马铃薯块茎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块茎的结构特点。

2. 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形态变化。

3. 探究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条件。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块茎若干。

2. 刀片、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碘液、蒸馏水、酒精灯、酒精灯架、酒精灯盖、酒精灯夹、剪刀、解剖针、解剖盘、解剖镜、滴管、滤纸、量筒、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碘化钾、蒸馏水。

三、实验方法1. 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形态结构(1)将马铃薯块茎洗净,用刀片切成薄片,观察其外表、颜色、质地等特征。

(2)将切片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表皮,观察其内部结构。

2. 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形态变化(1)将马铃薯块茎切片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其在不同温度、光照、水分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2)将马铃薯块茎切片放入装有不同浓度酒精的培养皿中,观察其在不同酒精浓度下的形态变化。

3. 探究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条件(1)将马铃薯块茎切片分别放入装有不同温度、光照、水分条件下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2)将马铃薯块茎切片分别放入装有不同浓度酒精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块茎的形态结构马铃薯块茎外表呈椭圆形或长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

内部结构由表皮、皮层、髓和维管束组成。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皮层细胞排列疏松,髓部细胞较大,维管束呈放射状分布。

2. 马铃薯块茎的形态变化(1)在低温、低光照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的形态变化不明显。

(2)在高温、高光照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的形态变化明显,细胞壁变薄,细胞间隙增大。

(3)在低酒精浓度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的形态变化不明显。

(4)在高酒精浓度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的形态变化明显,细胞壁变薄,细胞间隙增大。

3. 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条件(1)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生长良好。

(2)在低温、低光照、水分不足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生长不良。

(3)在高温、高光照、水分充足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切片生长良好。

观察马铃薯淀粉实验报告

观察马铃薯淀粉实验报告

1. 了解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特征。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观察马铃薯淀粉粒的结构与形态。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马铃薯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食品及其他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淀粉粒是淀粉的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中。

淀粉粒的结构复杂,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具有典型的卵圆形或椭圆形。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盐酸、碘酒、蒸馏水、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镊子、刀片、滴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盐酸、碘酒、蒸馏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取马铃薯块茎一小块,用刀片切去表面氧化层。

2. 用镊子或刀片在马铃薯块茎切口上刮取少量白色汁液。

3. 将刮取的白色汁液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

5. 将显微镜转换到高倍镜,进一步观察淀粉粒的细节。

6. 使用盐酸和碘酒对淀粉粒进行染色,观察其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在低倍镜下观察,马铃薯淀粉粒呈现出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2. 在高倍镜下观察,淀粉粒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轮纹,轮纹之间的距离和数量有所不同。

3. 使用盐酸和碘酒染色后,淀粉粒呈现蓝色,颜色较深。

1. 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卵圆形或椭圆形的淀粉粒在显微镜下观察较为清晰。

2. 淀粉粒的轮纹结构可能是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致。

3. 使用盐酸和碘酒染色后,淀粉粒呈现蓝色,说明淀粉与碘酒发生了显色反应。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观察到了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特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实验结果,了解了马铃薯淀粉粒的结构与形态,为后续的淀粉研究提供了基础。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清洁,避免污染样本。

2. 观察淀粉粒时,应先使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

3.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淀粉粒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需多次实验以获得准确结果。

3植物组织切片技术

3植物组织切片技术

花青素

取洋葱鳞茎,用刀将其纵剖为6-8片, 选择1片,在外表皮紫色较深处用镊子 撕取一小块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 中,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 花青素呈淡紫色,均匀地溶解于细胞液 中。
洋葱表皮细胞

质体观察
用刀片从红辣椒果肉上刮去一小块, 涂布在载玻片中央,加清水1滴,盖上盖玻 片,不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果肉细胞 中有许多橙色的颗粒,即有色体。

淀粉粒
用新鲜马铃薯切口处的浆液制成临时装片,显微
镜下可见细胞内含许多卵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即为
淀粉粒。 高倍镜下将光线适当调暗,可见马铃薯淀粉粒依 脐点和轮纹不同有单粒、复粒和半复粒三种类型。
淀粉粒分单粒、半复粒和复粒

作业题
绘制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辣椒质 体、土豆淀粉颗粒3幅图。
加盖盖玻片
徒手切片法
最重要的是,切下一小片平而薄的组织结构。 (1)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夹住材料,拇指要略
低于食指并使材料稍稍突出于手指之上约3mm;
(2)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横向平握刀片,置于左
手食指之上,刀口向内,与材料的纵轴垂直。
切取的标本徒手切片法来自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取洁净的载玻片,在中央加一滴水。 取洋葱肉质鳞片,用刀片在鳞片内表皮划 一个3~5mm2小格,用镊子撕下薄膜状的内 表皮,迅速将其置于载坡片中央的水滴中 (表面朝上),展平,盖上盖玻片。
洋葱新鲜红绿椒新鲜马铃薯块茎洋葱新鲜红绿椒新鲜马铃薯块茎显微镜镊子刀片显微镜镊子刀片11临时制片方法徒手切片法压片制片临时制片方法徒手切片法压片制片22植物真核细胞基本结构观察洋葱细胞植物真核细胞基本结构观察洋葱细胞基本结构
一 植物组织制片技术
一、实验目的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步骤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步骤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淀粉粒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制作马铃薯淀粉粒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法。

3.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析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淀粉粒是马铃薯块茎中的主要储能物质,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在实验中,通过刮取马铃薯块茎的白色汁液,制成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马铃薯、清水、碘液、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显微镜等。

2. 仪器:显微镜、实验台、酒精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取马铃薯块茎一小块,用刀片切去表面氧化层。

2. 刮取淀粉汁:用镊子或刀片在马铃薯块茎切口上刮取少量白色汁液。

3. 制作临时装片:a. 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滴加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

b. 用镊子夹取少量淀粉汁,滴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c. 轻轻晃动载玻片,使淀粉汁在载玻片上均匀分布。

d.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淀粉汁上,避免产生气泡。

4. 染色:a. 用滴管吸取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b.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去多余的碘液,使淀粉粒充分染色。

5. 观察:a.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淀粉粒的大致形态和大小。

b. 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淀粉粒的细节结构。

6. 记录: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淀粉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粒形态:马铃薯淀粉粒呈多边形,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2. 淀粉粒大小:淀粉粒大小不一,一般为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

3. 淀粉粒分布:淀粉粒在临时装片中分布较为均匀。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马铃薯淀粉粒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粒呈多边形,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大小不一,分布较为均匀。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注意避免产生气泡,以保证观察效果。

2. 在染色过程中,要控制好碘液的用量,避免过多或过少,影响观察效果。

马铃薯块茎培养实验报告

马铃薯块茎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学习植物块茎培养的基本方法,了解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块茎2. 花盆(6个)3. 沙土4. 温度计5. 光照计6. 测量杯7. 水壶8.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将6个花盆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

2. 将沙土填入每个花盆中,至花盆高度的三分之二。

3. 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6块,每块上保留一个芽眼。

4. 将6块马铃薯块茎分别埋入6个花盆的沙土中,深度为5cm。

5. 设置实验条件:- 1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不堵排水孔。

- 2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排水孔堵死。

- 3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20℃。

- 4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30℃。

- 5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40℃。

- 6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50℃。

6. 观察并记录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叶片数、株高、生长速度等。

7. 每隔一周进行一次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1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最佳,叶片数最多,株高最高,生长速度最快。

2. 2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较差,叶片数较少,株高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原因是排水孔堵死,导致根部缺氧。

3. 3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良好,叶片数适中,株高适中,生长速度适中,说明20℃的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较为适宜。

4. 4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较差,叶片数较少,株高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限。

5. 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最差,叶片数最少,株高最低,生长速度最慢,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限。

6. 6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最差,叶片数最少,株高最低,生长速度最慢,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限。

马铃薯细胞观察实验报告

马铃薯细胞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通过观察马铃薯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其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营养物质。

通过显微镜观察马铃薯细胞,可以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载物台、切片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擦镜纸、滴管等。

2. 试剂:95%酒精、盐酸、碘液、清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马铃薯块茎,用刀片切成薄片。

2. 将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

3. 用95%酒精固定切片5分钟。

4. 用盐酸处理切片,以软化细胞壁,便于观察。

5. 用清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的盐酸。

6. 将切片放入碘液中染色,染色时间为1-2分钟。

7. 用清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的碘液。

8. 将盖玻片覆盖在切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

9.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马铃薯细胞。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马铃薯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厚,呈白色。

2. 细胞膜透明,紧贴细胞壁。

3. 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

4. 细胞质呈绿色,表明其中含有叶绿体。

5. 观察到细胞间存在胞间连丝,说明细胞间存在物质交换。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马铃薯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等。

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七、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保养,避免污染。

2. 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试剂的浓度和时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观察时,注意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以便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

八、实验拓展1. 通过观察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细胞,比较其形态和结构的差异。

2. 研究马铃薯细胞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3. 探究马铃薯细胞在逆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

马铃薯的培养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及繁殖方法。

2. 掌握马铃薯的离体培养技术。

3. 观察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刀片、移液枪、培养皿、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氯化钙、葡萄糖、琼脂、氢氧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等。

三、实验方法1. 马铃薯块茎表面消毒:将马铃薯块茎洗净,用无菌刀片切去表面1-2cm,用无菌水清洗3-5次,再用70%酒精浸泡1分钟,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2. 马铃薯芽尖剥离:用无菌刀片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块茎切成3cm×3cm的小块,确保芽尖位于小块中央。

3. 培养基制备:按照以下配方制备培养基:- 营养基:马铃薯浸出粉20g,葡萄糖20g,氯化钠1g,氯化钙0.5g,硝酸钾0.5g,硫酸铜0.01g,琼脂10g。

- pH值调至6.0-6.5。

4. 培养基灭菌: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无菌培养皿中,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20分钟。

5. 马铃薯芽尖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马铃薯芽尖接种于培养基上,每皿接种3个芽尖。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光照强度为2000-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7.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马铃薯芽尖的生长情况,记录芽尖的生长高度、叶色、叶形等形态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芽尖生长情况: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生长,表现为芽尖变绿,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第10天,芽尖高度可达1cm左右,叶片开始展开,颜色鲜绿。

第15天,芽尖高度可达2cm左右,叶片数量增多,颜色更加鲜绿。

2. 马铃薯芽尖形态变化: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分化出茎和叶,茎逐渐变粗,叶片逐渐展开。

第10天,茎粗约1mm,叶片数量约4片,颜色鲜绿。

第15天,茎粗约2mm,叶片数量约6片,颜色更加鲜绿。

观察土豆块茎实验报告

观察土豆块茎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豆块茎的结构和功能;2. 观察土豆块茎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3. 探讨影响土豆块茎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土豆块茎;2. 烧杯;3. 蒸馏水;4. 纱布;5. 植物生长灯;6. 温度计;7. 光照计;8. 记录本。

三、实验方法1. 将土豆块茎清洗干净,并切成相同大小的块状;2. 将土豆块状分别放入烧杯中,用蒸馏水浸泡;3. 将烧杯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调节光照强度为1000勒克斯;4. 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分别为15℃、25℃、35℃;5. 观察并记录土豆块茎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包括生长速度、颜色、形态等;6. 每天定时更换蒸馏水,保持实验条件稳定。

四、实验结果1. 在15℃、25℃、35℃三种温度条件下,土豆块茎的生长速度依次为:35℃>25℃>15℃;2. 在光照条件下,土豆块茎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无光照条件下;3. 土豆块茎在25℃、10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颜色鲜绿,形态饱满;4.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豆块茎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变深。

五、实验分析1. 土豆块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度不同,这是因为土豆块茎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在35℃的高温条件下,土豆块茎的生长速度最快,但在过高温度下,土豆块茎的生长会受到抑制;2. 土豆块茎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无光照条件下,这是因为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光合作用能提供土豆块茎生长所需的能量;3. 土豆块茎在25℃、10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颜色鲜绿,形态饱满,这是因为在这个条件下,土豆块茎的光合作用最强,能量供应充足。

六、实验结论1. 土豆块茎的生长受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2. 适当提高温度和光照强度,有利于土豆块茎的生长;3.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豆块茎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整温度和光照条件,以提高产量。

七、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土豆块茎的生长变化,及时调整实验条件;2. 可进一步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土豆块茎品质的影响;3. 结合实际生产,探索提高土豆块茎产量的有效途径。

马铃薯实验报告单

马铃薯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马铃薯块茎生长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规律;2. 掌握马铃薯种植的基本方法;3. 观察并分析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1. 马铃薯块茎若干;2. 种植土;3. 花盆;4. 测量工具(尺子、量杯等);5. 记录本;6. 水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准备好种植土。

2. 选种: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马铃薯块茎作为实验材料。

3. 切块:将马铃薯块茎切成若干小块,每块保留一个芽眼。

4. 种植:将切好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花盆中,深度约为3-5厘米,芽眼朝上。

5. 浇水:种植后,用喷壶均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6. 观察与记录:每天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过程。

7.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马铃薯的生长规律。

五、实验结果:1. 生长情况:(1)种植后第1天,马铃薯块茎开始发芽;(2)种植后第3天,芽眼周围的土壤出现绿色叶片;(3)种植后第7天,叶片数量逐渐增多,颜色由浅绿变为深绿;(4)种植后第14天,叶片数量达到最大值,部分叶片开始凋落;(5)种植后第21天,马铃薯植株开始开花;(6)种植后第28天,马铃薯植株开花结束,进入结果期。

2. 数据记录:(1)第1天:发芽率100%;(2)第3天:叶片数量5片;(3)第7天:叶片数量10片;(4)第14天:叶片数量15片;(5)第21天:开花率100%;(6)第28天:结果率100%。

3. 数据分析:(1)马铃薯在种植后第1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为100%,说明实验材料质量良好;(2)马铃薯在种植后第3天开始长出绿色叶片,生长速度较快;(3)马铃薯在种植后第7天叶片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马铃薯生长旺盛;(4)马铃薯在种植后第21天开始开花,开花率100%,说明实验条件适宜;(5)马铃薯在种植后第28天进入结果期,结果率100%,说明实验成功。

六、实验结论:1. 马铃薯的生长规律为:发芽、长叶、开花、结果;2. 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3. 在适宜的条件下,马铃薯可以成功种植并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块茎切片试验方法Protect efficacy of TQ5 filtrate agaisnst P.infestans on potato tuber slice and leaf were evaluated by Mucharromah and Kuc (1995). 句子有问题重要的代表性文献[1] Mucharromah., Kuc,J., 1995. The effect of sterols on the compatibility or incompatibility of potato tuber discs and foliage 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and the induction of resistance by arachidonic acid [J].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Plant Pathology 47,1-12.块茎切片试验及病情指数only Tables but neither no figures nor photoes in full text.Tubers were stored a 4℃ and equilibr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24 h before ues. The chemical suspensions were applied to tuber disc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 (literature). Potato tuber discs were prepared as previously described (L). Discs were treated with stigmasterol (1μg/disc and 2 μg/disc) 2 h after slicing. Two hours after treatment, the discs were inoculated with 50 μL of zoospore suspension from a 5×104sporangia mL-1 of either incompatible race 0 or 4 or compatible race 1,2,3,4. Uninoculated-treated discs and uninoculated-untreated discs served as controls. Experiments were repeated at least three times with 18 discs/treatment/experiment. In all experiments, the progress of infection and mycelial growth of P.infestans were observed, initially under a microscope, and later by eye. The percentage of tuber discs colonized by race 0, 4, and 1,2,3,4 for each treatment were determined 6-8 days after inoculation. Disease severity was assessed 5 days after inoculation using a 0-4 scale, 0=no symptoms on disc; 1=mycelium visible but no tissue degradation; 2=mycelium covering up to half the disc, but no tissue dagradation; 3=mycelium covering disc, little or no tissue degradation; and 4=mycelium covering disc, severe tissue degradation. Each disc was rated, and there were 8-11 discs/treatment. The data presented are the means from 8-11 disc s±SEM from one experiment. 块茎切片接种后的培养条件?温度、场所?The experiment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 and each treatment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重要的相关文献:(1) Mucharromah., Burton, H.R., Kuc, J., 1995. The effect of sterols on phytoalexin, steroid glycoalkaloid, and sterol accumulation in potato tuber discs inoculated with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r treated with arachidonic acid.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Plant Pathology 47,1-12. 块茎切片试验及病情指数(2) Zook, M.N., Kuc, J.A., 1987. Differences in phytpalexin elicitation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Helminthosporium carbonnum in potato. Phytopathology 77, 1217-1220.病情指数的分级标准(Kuc)0级:块茎上没有菌丝体生长;1级:块茎上菌丝体可见,没有出现组织降解;2级:菌丝体覆盖了块茎面积的一半,没有出现组织降解;3级:菌丝体覆盖了整个块茎,没有或出现轻微的组织降解;4级: 菌丝体覆盖了整个块茎,组织降解严重。

病情指数=[∑(病级数×该病级的块数)/(调查总数×最高病级数)]×100%诱抗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2] Flier, W.G., Turkensteen, L.J., van den Bosch, G.B.M., Vereijken, P.F.G., Mulder, A., 2001.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tubers of potato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blight resistance. Plant Pathology 50, 292-301. 块茎切片试验及病情指数only Tables and Figures but nophotoes in full text.Tuber slice assay:The tuber slice assay was adopted from Bhatia and Young (1985) and Dorrance and Inglis (1998). Undamaged tubers of similar size were taken from 5℃ storage, 8 weeks after harvest, surface sterilized in 5% sodium hypochlorite for 5 min, rinsed in tap water and wiped dry with Kleenex tissue paper. Two slices, 1 cm thick, were cut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a single tuber and placed in 9 cm Petri dishes, one slice in each Petri dish. Each slice taken from a single tuber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two replicates that consisted of 10 slices each.A single 10 μL droplet of inoculum was applied in the middle on the upper side of each individual slice. The inoculated tuber slices were incubated for 8 days in closed Petri dishes in an incubaor at 15℃ and 85% RH in the dark. Individual slic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presence of necrotic tissue on the tuber slice surface as an indicator for the area of invaded tissue. In addition, the coverage with mycelium estimated using a linear scale of 0 (no mycelium) to 9 (completely covered with mycelium). It was assumed that both necrotic tissue and mycelium coverage are features related to medullar resistance in potato tuber.The important literature:(1) Bhatia, S.K., Young, R.J., 1985. Reaction of potato tuber slices 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age. American Potato Journal 62, 471-478.(2) Dorrance, A.E., Inglis, D.A., 1998. Assessment of laboratory methods for evaluating potato tubers for resistance to late blight. Plant Disease 82, 442-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