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雷红梅
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社区资源教育性的日益凸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教学已成为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形式,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对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设计、实施以及评量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评述,以期更新幼儿教育管理理念,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资源;主题教学
台湾“教育部”于2012年制订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在总目标中提出幼儿园教保服务的实施必须与家庭及社区密切的配合;在实施通则中指出要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网络,建立三者间的伙伴关系。
幼儿身处在社区中,生活受到社区的影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密切,幼儿的生活环境包括了家庭、幼儿园以及身处之社会环境,每个环境都是幼儿拓展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透过观察与参与,幼儿从所处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因此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教育成功的核心。
台湾幼儿园因为少子化的现象,要面临生存问题必须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纷纷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做出幼儿园的特色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设计、实施以及评量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评述。
一、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中特定问题或者若干的问题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经验的活动。
[1]社区资源指社区内可提供幼儿学习之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自然环境、文化、组织与关系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提供师生实地参访之场域,使师生获得真实及具体经验,并入园进行专业解说或协助师生更加了解社区特色。
[2]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因此,主题教学是幼儿园开展各领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幼儿园主题教学主要从幼儿的生活事件,从幼儿已有的经验中自主建构的活动,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对于这个话题中所存在的问题现象的探索研究中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出新的经验,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一种发展。
社区资源的种类和类型很多,在人力的资源中通过家长资源或者社区人士可以协助幼儿园进行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家长进课堂、消防安全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形式;在社区事件资源中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历史事迹、文化遗产或者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结合起来扩展幼儿的经验,例如“牛
肉面的故事、水车园、寓言园、博物馆等”;在物的资源中可以将社区中的场所,地方、产品提供给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
[3]
因此社区资源成为幼儿园周围可充分利用的资源,为幼儿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可利用的材料,可以发展幼儿园的特色,对于社区而言社区资源充分的利用在幼儿园可以发扬社区的文化,促进社区的发展。
二、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阶段
课程的设计就是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的方法、教学活动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所进行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核心在于决策,相关的决策反映出了课程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的构想。
[4]在课程的设计中从知识中心论来讲要引导幼儿探究文化的遗产与精华,从学习者中心论来讲要让幼儿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社会中心论来讲要积极的鼓励幼儿探究社会的问题以及他们切身相关的社会事务问题。
课程设计阶段特别强调以学科内容、教师、学生以及学习环境四要素作为课程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从实物的层面考量从哪里开始着手课程的改变。
因此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步骤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选择适切的主题
此阶段主要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以及评估整理社区的资源。
在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的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引发出幼儿内在的一种学习动力。
评估社区资源中除了在实施主题教学前与配班老师进行教学实施讨论之外也会在课程萌发之时与幼儿通过脑力激荡的形式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向家长说明新学期主题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搜集家长的意愿调查表和整理社区人士可以提供的资源,确认教学计划中实际所需要的社区资源,再将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
主题一般来源与师生感兴趣的主题、教科书中的主题、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结合地方民俗活动与庆典、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和结合地方社区的一些资源。
(二)发展教学概念与设计统整架构
主题决定后教师针对选定的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或参考各科现有的课程,列出幼儿应该习得的相关概念。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学校的设施、学生的能力来选定活动,最后做出活动设计的架构。
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中,主题的选择首先是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和老师通过讨论来探讨生命中有趣的事物,教师根据孩子所感兴趣的建构一个要进行的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让幼儿去观察、通过老师和孩子们集体的讨论,通过操作活动等的学习方式来去学习。
由于所确定的主题主要资源都是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选取的,所以对于幼儿而言比较熟悉,孩子对于他生活周边的事件带着好奇带着探索来去探访。
因此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老师们会带着幼儿到周边的社区进行户外教学活动,目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找出孩子的潜能,通过孩子的兴趣所在不断的延伸出新的小主题活动。
(三)设计教学活动
相关教学活动确定后,规划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
设计教学活动应该考虑到的主要因素有:活动的顺序、学习的目标、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活动进行的方式等,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多和其他的教师合作设计。
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是让幼儿主动的探索,通过实际的操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例如《植树乐》这个教学活动,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中社区生态环境—树木,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后产生新的经验,知道树木需要种植,孩子们产生种植的兴趣,在种植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特性,懂得种植的好处以及对环境的改善,从而增进孩子的环保意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四)规划教学评量
评量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包括这评量的过程。
主题教学过程中的评量应该兼顾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的评量,而评量的方法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量,例如用档案袋评量、游戏化评量、学习单、检核表或者纸笔评量的方法。
(五)检验主题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主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透过教师详细的圣荷,修正后再去试试,这样才能达到完整而且有效的教学。
三、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实施阶段
结合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环环相扣的主题课程,通过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对教学情境的布置、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计划、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生成性的活动。
(一)教学情境的布置
教学情境布置由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到邀请家长以及社区人士来协助情境的布置,最后幼儿主动提供教学材料来布置教室的情境。
主要情境布置为区角的材料投放,根据主题幼儿园和幼儿家长搜集与主题相关联的操作材料,投放于区角,例如《有趣的布》这个主题教学中在美劳区提供与布有关的操作材料,针线;在数学区提供系扣子缝扣子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认识数字;在语言区请幼儿搜集与布有关的书籍等等。
(二)拟定户外教学活动的计划
通过户外活动的参访一方面教师找出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在参访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教师和幼儿讨论参访的地方之后,拟定户外教学活动计划,并制作家长通知单,请求家长的协助,在参访的前一天向社区资源的拥有者再次确定参访的时间和流程,教师提前踩点,和社区中参访的负责人联系好时间地点,提前通知家长为幼儿准备物品。
(三)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并依据幼儿的兴趣调整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量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并协同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形成教学团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参访活动,教师在和幼儿谈话的过程中来发现幼儿对参访的事物兴趣点所在,确定一个大的主题教学活动,在一个大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来确定小主题活动,所以主题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灵活的,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体,真正的做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评量阶段
幼儿的评量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评量的方式可以从幼儿对社区的认识、学习的态度、创作的过程、作品、小组讨论等层面加以评估,辅以观察、学习日记、学习单以及参访重点记录,进行多元化的评量。
幼儿也透过小组讨论中,叙说学习的进度、目标以及内容,进一步的提出修正及改进的策略,让幼儿针对自己的刑法及学习做反思,能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内容。
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融入主题教学的设计,教师应该了解社区资源,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特色设计出属于在地特色的课程,让延伸到教室外的社会资源丰富学习内涵,使得课程更加的多元化,而学习者可以透过亲身的体验,深入学习内涵并主动的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钰燕,霍力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结构及支持性策略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3.
[2]刘燕雯、郑束芬.幼儿园实施社区资源融入方案教学之成效困境与因应之道[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2009.
[3]陈圣谟.主题式统整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台湾教师之友,第 44卷(1).
[4]王丹.小学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