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七)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必考十大人物(三)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必考十大人物(三)2016年05月11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桑代克】1、人物介绍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2、学习理论试误说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
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
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
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
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3、学习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
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
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
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练习律。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
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
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
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效果律。
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
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4、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人物汇总
教育心理学一、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桑代克: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遗忘的痕迹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小腿岁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4、学习理论的尝试—错误说三、奥苏泊尔:1、遗忘的同化说: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A积极遗忘:高级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B消极遗忘:在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出现的以原有的观念代替表明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A: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也包括主观条件。
B: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C:主观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充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即心理意义。
汇总:奥苏伯尔认为,只有同时满足了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新学习的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接受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中概念同化的过程,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先行组织者技术:界定: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教育心理学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
教育心理学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一:桑代克(美国):1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到了1913到1914年,又发展成了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为学习心理,三部分为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2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理论,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他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的基础上的。
(这个实验的详细说明在书本189也上有介绍。
)3提出了“共同要诉说”,即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的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这两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
4他是最早就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
他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
二:弗洛伊德: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提出,促进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潜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得儿童的个人与社会适应,以及心里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三:布鲁纳:1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习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易混人物汇总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易混人物汇总一教育心理学的人物、著作及其观点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点之一。
在备战教师招聘考试的过程中,同学们都会面临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及其观点太多,学习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条理,最后造成了人物、著作及观点的混淆。
对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观点的系统整理是考生复习的重要方法。
今天,河北华图教育的老师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常考的人物、著作及其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人物整理1.裴斯泰洛奇——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4.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尝试错误说创始人,“小猫迷箱”实验,三条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共同要素迁移理论的提出者。
6.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7.皮亚杰——认知阶段发展理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道德阶段发展理论(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8.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最佳期,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内化学说,支架式教学。
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0—1.5,培养信任感;2-3,培养自主性;4-5,培养主动性;6-11,培养勤奋感;12-18,培养自我同一性)。
10.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创始人,狗分泌唾液实验,学习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1。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是指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被广泛认可的学者、专家或实践者。
以下是几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人物: 1.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以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而著名,提出了感知、运动、思维等方面的阶段理论。
2.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对心理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
3. 巴杜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止是智商,还包括语言、音乐、空间等多个方面。
4.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行为塑造和操作条件反射等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影响。
5.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层次逐渐提升。
这些教育心理学人物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 1 -。
教师资格备考:教育心理学的重点人物
教师资格备考:教育心理学的重点人物
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
2、1924、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法国)。
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
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11、布卢姆——掌握学习。
12、桑代克——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13、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14、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
15、斯金纳——程序性教学。
16、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17、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18、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名人
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名人教育心理学中的著名人物介绍一、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1、1903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P92、联结学习理论——试误说。
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P353、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P35-364、早期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迁移时非常具体的、并且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要素)。
P755、遗忘理论的解释——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于桑代克)。
P100二、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1、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P102、认知——结构学习论或认知——发现说。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习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P453、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4、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布鲁纳认为动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都是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会更长、效果会更好)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结构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强化原则。
(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
程序原则。
(程序多样性,不存在唯一的教学程序)。
】P46-475、在选择教学策略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教学策略,又称启发式教学。
(发现教学经过四个阶段,对教学设计提出四项原则)P201补充两点6、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表演式——映像式——象征式再现表象期。
教育心理学名人
教育心理学名人1.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基础上的。
“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过程。
提出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过律)。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共同要素说)。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家主持的智力与智力测量研究2.廖世承 1924年,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陆钦斯(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实验说明(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3.裴斯泰洛齐 18世纪末到19世纪,瑞士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4.琼·魏维斯 1531年,西方学者,曾使用了“教育心理学”这一名词,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教育心理学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后,到19世纪末,才得以独立。
5.乌申斯基 1869年《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总结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6.卡普捷列夫 1877年,俄国教育家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书。
8.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是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
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9. 劳伦兹提出发展关键期4.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常考人物集锦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常考人物集锦1苏格拉底:善于雄辩术和青年智者问答的学者、产婆术、欧洲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
2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古希腊哲人,《理想国》,培养哲学王,提出“苏格拉底法”,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3:(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人,《灵魂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百科全书式的人。
4冯特:(1832~1920)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出版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5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6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7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代表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纲要》等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中,他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8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9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支架式教学。
10埃里克森:(1902~)现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人格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1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明的专著)桑代克的学习律,提出联结学习理论,提出共同要素说,他在针对问题解决模式中提出试误说。
12班杜拉:提出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理论,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班杜拉提出的)。
13罗杰斯:他的学习理论,包括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4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提出教学四原则,提出认知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学习和教学基本原则。
15奥苏泊尔:他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提出认知同化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人物篇
教育学心理学人物篇1,孟禄:美国,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与方法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2,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著有《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被视为是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另著有《雄辩术原理》3,培根:英国哲学家,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4,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了“泛智教育”,普及初等教育的观点,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指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5,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著作《康德论教育》,1776年,他首次在大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肇始6,赫尔巴特: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是第一本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主要观点有: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以心理学为依据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即四步教学法,在西方,被称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即教师,知识,课堂三中心7,洛克:英国哲学家,代表作《教育漫话》,他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认为绅士必须具备四种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经典语言: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做成任何式样的,即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白板说”8,卢梭: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该书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揭开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个人主义思想的序幕,该书开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9,斯宾塞:英国思想家,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他重视实科教育,使教育与现代化生产紧密的结合起来10,杜威: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与赫尔巴特相对立,他提出:儿童,经验,活动三中心11,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该书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作指导而写成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产生很大影响12,杨贤江,代表作《新教育大纲》,该书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写成的教育著作13,狄尔泰: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14,马卡连柯:苏联教育家,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与对集体的教育相一致的平行教育思想,既有面向集体的教育,又根据个人特点个别施教,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地结合起来,同时,他提出了对学生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宁夏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学习的迁移上
宁夏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学习的迁移上2014-02-17 13:03:56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欢迎来到宁夏教师招聘网,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3)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
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2016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物表(参照山香整理)
教育学1、教育起源:①朱熹——神话起源②利托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③孟禄——心理起源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3、孔子——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强调教育社会作用③教育内容仁礼为核心④教学原则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4、孟子——①性善论②教育目的明人伦③教育活动体现理性,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5、荀子1——①性恶论②教育作用化性起伪③教育目标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④人才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⑤学习过程闻-见-知-行6、墨翟——①以兼爱非攻为教②教育的作用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③强力而行④教育内容强调科学技术⑤依靠类推和明故方法获得知识即“说之”7、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8、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9、亚里士多德1——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①教育是国家的,所有人应受同样的教育②首创“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③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10、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②《雄辩原理》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著作11、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①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永生做准备,现世目的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②泛智教育③班级授课制④教育适应自然⑤学制系统⑥教学原理: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12、卢梭1——《爱弥儿》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教育培养忠诚的爱国者13、康德1——《康德论教育》①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控制②认识论:感性理性认识结合③道德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14、裴斯泰诺齐1——“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15、洛克1——“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16、赫尔巴特1——《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伦理学②教育性教学③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④教学四阶段论17、杜威1——新三中心论①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及社会 ②教育无目的论 ③从做中学18、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1——实验教育学19、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文化教育学 20、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 21、凯诺夫1——《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2、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3、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批判教育学2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5、布鲁纳1——结构教学论 26、瓦根舍因——范例教学27、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使学校额墙壁也说话”28、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29、弗洛伊德1——人的性本能30、威尔逊——基因复制 31、格塞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32、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33、霍尔——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34、荀子2、洛克2、华生、康德2、爱尔维修——外铄论35、皮亚杰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性3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的差异37、孟子2、卢梭2、裴斯泰洛齐2、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1、奈勒、马斯洛、萨特——个人本位教育目的38、荀子3、赫尔巴特2、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1——社会本位39、斯宾塞1——生活本位论40、斯宾塞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一词最早出现41、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42、布鲁纳2——结构主义课程论①螺旋式上升方式编制课程②课程实施倡导发现学习法 43、巴格莱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①课程内容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44、赫钦斯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的核心是永恒学科45、杜威2——学生中心课程论20世纪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当代教育学新发展内发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①经验论②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③主动作业论④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46、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47、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①课程目标灵活性②课程内容综合化③课程是师生进行结构和建构的文本48、泰勒1——课程设计目标模式①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为有效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49、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纠正50、泰勒2——课程目标评价模式51、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52、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53、古巴、林肯——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4、赫尔巴特3——“统觉理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55、凯诺夫2——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56、洛克3、裴斯泰洛齐3——形势教育论p14757、赫尔巴特4、斯宾塞3——实质教育论58、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愉快教学法59、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情景教学法60、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尝试教学法61、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成功教学法62、布鲁纳3——发现法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货币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资料和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假设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63、斯金纳1——程序教学法①确定在特定实践里计划教学的内容②考虑可利用的强化物③如何有效安排强化编写遵循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64、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法”实施阶段:按教材讲解、纲要信号讲解、消化纲要信号、复习、再现、回答65、凯诺夫3——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体系其他66、贝尔、兰喀斯特——导生制67、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自学)68、杜威3——设计教学法69、劳伊德·特朗普——特朗普制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70、皮亚杰2——认知模式 71、彼得麦克菲尔——体谅模式 72、班杜拉1——社会模仿模式73、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74、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班级平行管理心理学1、亚里士多德2——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论灵魂》2、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独立发展3、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①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②研究方法:实验内心法4、詹姆士、杜威3、安吉尔——机能主义心理学①意识流 ②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5、华生2——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②反对内省,主张实验 6、韦特海默、苛勒1、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 ①反对将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是整体 ②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 各元素之和 ③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④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部分7、弗洛伊德2——精神分析心理学 重视对异常行为、无意识现象、动机研究8、马斯诺1、罗杰斯1——人本主义心理学9、皮亚杰3——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加工心理学):以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11、马斯诺2——需要层次理论12、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的智力测验13、推梦教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IQ=智龄/实龄14、韦克斯勒——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 Z=(X-X )/SD德育模式 西方心理学流派15、斯皮尔曼——二因素论:一般因素、特殊因素16、瑟斯顿——群因素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学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 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17、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真正代表智力高低)、成果 18、卡特尔1——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19、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0、斯滕伯格——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21、弗洛伊德3——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22、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分为共同特质、个别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3、卡特尔2——特质因素分析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24、塔佩斯——大五人格理论 五个人格因素:求新型、尽责性、外向维度、随和维度、神经维度 25、盖伦——提出四中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用高级精神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 26、荣格——内外向人格27、霍兰德——人格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 型、企业型、常规型28、斯普兰格——不同性格类型有不同价值观成分,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明尼苏达多想人格测验MMPI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主题统觉测验TAT句子完成测验SCT智力理论 特质理论 类型理论 人格理论 人格测验自陈式投射式教育心理学 1、裴斯泰洛齐4——教育教学心理学化2、赫尔巴特5——首次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这一科学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4、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5、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6、罗杰斯2——“以学生为中心”“方便学习的人”7、奥苏贝尔1——有意义学习 为心理学成熟8、加涅2——对人类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奠定基础9、布鲁纳4——总结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 ②反思性研究 ③合作性研究 ④社会文化研究10、劳伦兹——关键期11、皮亚杰4——认知发展阶段论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叫图式;人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 衡, 适应分为内化和顺应。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斯金纳与班杜拉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斯金纳与班杜拉斯金纳1、人物简介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2、斯金纳箱斯金纳箱,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的实验设备。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有如下基本规律:1.强化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4、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
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必考十大人物(一)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必考十大人物(一)2016年05月11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皮亚杰】1、人物简介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2、发展观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题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和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3、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
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
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二)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二)2016年05月11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埃里克森】1、人物简介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1)婴儿前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婴儿后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人物及成就资料
4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效果.
德国
狄尔泰
斯普兰格
利特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美国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
班级管理的模式中的平行管理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苏联
凯洛夫
(教育学家)
《教育学》(1937年)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及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是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法国
利托尔诺
(社会学家)
生物起源说
英国
沛西能
(教育学家)
生物起源说
美国
孟禄
(教育学家)
心理起源说 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基础上提出;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西汉
(汉武帝)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并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书和德才为标准选拔官吏;
设立“太学”,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
国家时期
人物头衔
代表作(观点)
意义(影响)
中国
许慎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中国
朱熹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十个人物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十个人物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著作:《教育心理学》《动物智慧》等。
观点: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2.相同要素说(学习迁移理论)2.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著作《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思维与语言》等。
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两种工具的理论(2)两种心理机能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3.“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里有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3.布卢姆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掌握学习》等。
观点:1.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2.掌握学习4.奥苏贝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
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等。
观点(1)遗忘理论(同化说)(2)学习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学习的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按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以学习(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作原则、先行组织者)(5)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的知识更容易迁移)5.皮亚杰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
著作1.1930年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在这本书中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皮亚杰的晚年代表作是《结构主义》和《发生认识论》。
观点(1)建构主义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适应、平衡)(2)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道德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PS:教育学—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代表人物6.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2017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总结
2017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总结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相对应的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备考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2017教师招聘考试,中公教师为大家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总结:教育学名人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
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七)
2016年05月11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奥苏贝尔】
1、人物简介
戴维·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1918~2008 )或有的翻译为奥苏伯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也有研究。
他曾在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协会、美国医学协会、全国科学院农业教育部、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生物学课程研究委员会等组织里参与工作,并在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
2、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
与众不同的是,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
a.认知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
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b.自我-增强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c.附属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成就动机的这三种内驱力成份,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相同,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与学习迁移
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
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
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
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近年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和发展。
研究者在奥苏贝尔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
现在认为,组织者一般呈现在新知识的讲授之前,但也可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后呈现。
它既可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原学习材料。
组织者可根据它的作用而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科尔伯格】
1、个人简介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是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具有创造性贡献。
1945年,二次大战接近尾声。
中学毕业的科尔伯格亲眼见到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还曾经被关在集中营中。
这一段经历对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他从历史上的血腥屠杀中认识到人类需要道德教育,需要对道德教育进行指导的哲学。
1948年科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位。
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
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
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
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
2、主要理论观点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来进行道德的研究。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其具体内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的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中公资深讲师程丽娜解析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