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 训练能力 读中感悟
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倪妍《语文课程标准》对“读”有着很明确的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而我们的小语教学似乎是重“读”而未重“悟”,或“悟”而乏术,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尴尬,致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学生挺活跃的,但实际上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浅表层面,一体,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
二、以读悟情文以载道,文以披情。
文章总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教学课文时,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开展活动: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名学生扮演楚王,若干名学生扮演楚国的大臣,模拟那时的情境。
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要反复阅读课文,模仿晏子动作、神态,揣摩他的内心感受,推敲晏子说的话,想象楚王的反应。
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推理、提炼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
在活动中,“悟”的准确性、情感性得到训练和发展。
又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读好海伦.自读,或分角色读,充分体验,充分感知。
在此基础上,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么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从而领悟到怎样才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对小女孩有了危险先替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和要培养团队精神的领悟,先要提示学生重点读好人物对话,然后想想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再了解教育家说这次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意思,从而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四、以读悟道“道”,即精神,是构成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我们在备每一堂课时,一定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以读悟道,要知道学生阅读时应该抓住哪一些,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上,教师“读”的规律,研究“读”的艺术。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读出文章的气脉;让学生在读中把握“悟”的窍门,读出文章的美感;让学生在读中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就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读练结合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读练结合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策武中心学校(本部)梁水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阅读过程中的积累和深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单纯地追求教绩、追求结果给学生造成的个性的压抑,心灵的桎梏。
那么,如何去追求过程的快乐,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阅读任务,并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通过多点读的感悟来提升全面的素养呢?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应付检测,但这并不是说阅读教学无须检测。
科学的检测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阅读能力以书面检测为主要依据的背景下,怎么提高阅读效率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读练结合,当堂训练”。
在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书面训练。
训练的内容就是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直接把无形的想和说转化成有形的文句,在这种读练结合的感悟过程中去追求实实在在的阅读教学质量。
一、以读促悟,充分解读文本。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
朗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以读为主,“读”领风骚张田若先生曾说:“学习语文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指出:“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
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语文(或者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
”可见,“读”是学习语文、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在静思默读中,实现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对文本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张玉莲《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这课讲述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心系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奔波的劳累,体会“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朗读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拓宽学生多元体验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读懂文本,领悟涵义,这是本节课追求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利用信息技术为媒介,拓展文本资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教学这课时,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就有意识地利用幻灯出示一份地震后伤亡人员的资料。
直观的数据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学生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杭州小钱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又如:结合学生对“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移植骨髓”一句的感悟,利用幻灯补充李博士当天工作的时间表,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的数据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李博士和医护人员的不辞辛劳,崇高的医德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品读细节,读中感悟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课在我反复研读之后,发现文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学生去品读,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如: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立足文本,落实语用训练
立足文本,落实语用训练作者:李烟银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8期摘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依据年段目标,立足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时目标,努力挖掘文本的语用训练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学习、习得和运用语言文字。
关键词:文本;低年级;语用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年段目标,立足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时目标,努力挖掘语用训练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学习、习得和运用语言文字。
一、精选内容,落实语用训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年段目标、学生掌握语言的水平、文本的体裁、语言结构特点和课时目标,精选文本中词句段范例,挖掘语用训练点,落实语用训练。
1.字词理解,生动形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中国很多的汉字都是从具体事物的形状演变而来,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在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形象性,使课堂妙趣横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在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其中“蒸”是要求会认的字。
“蒸”的表面意思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文本深层意思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于是,我向学生形象直观出示了“蒸”的字理演变过程,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原来“蒸”就是底下有四把火在烧,非常非常地热,进而更好地体会到此刻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处境非常危险,小鱼非常可怜。
立足文本,根据学生年龄的理解特点,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对汉字的来源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丰富路径,提升质量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
低年级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和初步运用书面语的起始阶段。
教师朗诵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朗诵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这次朗诵技能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声音和情感来表达文字的内涵,如何调节语调和节奏,如何掌握停顿和呼吸,让自己的朗诵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互动,我发现自己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渐改进和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放开自己,融入到诗歌或散文中,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
在朗诵比赛中,我虽然没有获得第一名,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进步,这是最重要的。
我会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诵技能,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表达文字的美丽和力量。
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收获了知识和成长。
《下雪的早晨》说课稿
《下雪的早晨》说课稿玉门市第二小学马菊荣一、教材分析:《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
这个回忆又由飘飞的雪花、宁静的早晨等现实形象组成。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样的体裁的课文容易接受。
读通顺,掌握生字词速度较快,但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入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质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相机板书:下雪――夏天的树林)(二)、目标启动(见课件,请阳光帅气的男生朗读)1、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把真实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释疑:1、闭上眼睛听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男女生分小节读。
探究点: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了什么?在冬夏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勾画出重点的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自学4分钟。
(课件出示:组学要求)组学5分钟。
(四)、展示提升(课件出示展示要求):重点句段点拨:1、第一小节范读,并让学生配乐读,充分感受雪的“静”(板书:安静、洁白,课件出示第一小节,指导朗读)仿写“雨下着,下着……”,描述雨景图。
2、点拨学习第二小节中描写小孩子的句子,展开想象,描绘雪天小男孩的情景。
(课件出示描写小男孩的诗句,相机板书:小孩天真、活泼)3、组内朗读感悟后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体会。
4、提升感悟:作者回忆中的这个小男孩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活泼,如此的可爱,那么大家想想,作者在写他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依据发言板书:喜悦等)5、限时背诵第三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当堂检测:小练笔,文中这个在夏天如此可爱的小男孩,在这个下着雪的粉妆玉砌的早晨会做什么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想到的写下来。
浅谈“本色语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紧扣文本 , 但不拘于文本 Fra bibliotek《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 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 ” 人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关
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文质兼美 , 意蕴深远, 无论是绘景
师: 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后 , 受NT什么启示呢? 生 :不只是树, “ 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 中……努力 ・ ・
活跃了, 个性得到了张扬, 综合能力比 过去有了 很大提高。
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 , 我们也发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 , 又如:第一场雪》 《 峻青写于 16 年, 92 当时我国连续几 年遭受 自然灾害 , 粮棉歉收, 人们都在企盼着好年景的到
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 的
4品词析句。好文章令人百读不厌 , . 而其中的某些经
表达方法。” 文章的线索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 叶圣陶 说 :看整篇文章 , “ 要明白作者的思路 , 思路是字 、 句 、 词、 段
的, 而不是相反。” 、 、 、 字 词 句 段是“ 。 目”篇章是“ , 纲”抓思
瞩目, 为国人增了光 , 争了气的工程师怎能不值得我们敬
佩呢?
来。 这时突降大雪, 作者欣喜异常, 写下此文, 表达了对“ 瑞
雪兆丰年” 的祈盼和喜悦。
说明性 的文章 , 则从说明顺序的角度学 习作者的思
路, 了解说 明的知识。
3 . 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教 学 实际和教 育经验 多角度 、 多层 次的剖析反 思 , 寻找促进 学生发展 , 再现语 文本 色的教学行为 , 从而创建 富有
读中感悟,加强语感训练
、
联 系 语 境 分 析 语 义 , 是 语 感 训 练 的 基 础 0 词 、 石 激 起 千层 浪 。 师 索性 顺 水 推 舟 , 导 学 生 比较 “ 这 对 教 引 发 句、 、 段 篇都可进行这种动态的分析。 愤” “ 和 勤奋 ” 的异 同。 词 比较 法果然有成效 , 换 研读 课
1比较法 。用得 十分精确的词 。 其他近义词 所 文 后 , 学 生 站 起 来 说 :从 ‘ 愤 ’ 个 词 可 以看 出 司 . 是 一 “ 发 这 不能 替代 的 , 要用 比较法 ; 非常普遍 的词 。 因为用得贴 马迁 写《 史记》 的决 , i f 和遭遇 的困难 , ‘ 而 勤奋 ’ 则不 能 切 而 特 别 具 有 表 现 力 , 用 比较 法 ; 反 常 理 而 独 具 看 出 。” 啊 , 马 迁 忍 受 着 巨 大 的 耻 辱 和 悲 痛 撰 写 要 违 是 司
一
若不是 十指都血 肉模糊 了 , 哪里需 要心 疼地 “ 一一 包 的诗歌让人无从 下手 。最近听一位教 师执教这一课 。 堂课在那位教 师的分析讲解下 , 学生啃到 了一块块 扎” !此时此刻 , 海伦艰难摸读 盲文的情境跃然纸 上 。 这就是文本发 出的细微声 响 ,似一缕清风掠过湖 面 , “ 骨头 ” 。特别是最 后 , 那位教师为 了让 学生明 白为什 么 乡 下 孩 子 会 那 样 快 乐 , 了 一 个 反 例 : 里 孩 子 一 举 城 湖面荡起涟漪 , 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
伦 摸 读 盲 文 一 段 。我 们 往 往 会 抓 住 这 几 句 重 要 的 话 提 示 语 也 是 多余 的 。 以 , 教 学 这 两 次 对 话 时 。 必 所 在 我 语 :她不分 昼夜 . “ 像一块干燥 的海绵 吮吸着知识 的甘 须让 学生感 受到这 一点 , 以此让他 们读 好对 话 , 进 走 霖。 她拼命摸读盲文 , 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 她是这 人 物 的 内 心 世 界 。 时 渗 透 写 作 方 法 的指 导 。 文 本 细 同 样 的 如饥 似 渴 , 以至 小 手 指 都 摸 厂血 。 引导 学 生 从 读 , 其 道 行 之 , 一 股 清 泉 注 人 心 田 , 学 生 和 自 己 ” 反 似 让 让 不 “ 分昼夜 、 不 拼命 、 不停 、 如饥似渴 ……” 中体会海 伦摸 产 生 新 鲜 感 。 熟 悉 的 东 西 变 得 陌生 。 断 激起 我们 的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扎实开展言语实践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扎实开展言语实践作者:刘娟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8期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刘娟【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我们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应为言语实践。
教师要用慧眼敏锐地挖掘文本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
【关键词】文本资源言语实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应为言语实践。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训练重点,或感知文本内涵,或重组整合创造,重视学生言语的积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要求”。
其中不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独特的表现形式等,言语要得到发展,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句式训练。
教师要用慧眼敏锐地去挖掘文本中的进可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
一、仿照言语形式,习得语言教材里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对读写结合点进行精心选择,就能提供大量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进行有效地模仿和创造,学生的言语表达就能大大提高。
如学了《雨点》一课后,我叫学生仿照课文也来写一首儿歌。
孩子们兴致都很高,有的孩子写出了:“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滑滑梯;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捉迷藏;雨点落在树枝上,在树枝上荡秋千;雨点落在绿叶上,在绿叶上跷跷板。
”这样教学紧扣且超越文本语言,让学生照着范文编写儿歌,仿中求异,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把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将“潜在的文本”转化成“现实的文本”,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不仅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写作结构。
二、引导个性朗读,感悟语言以文本为“本”,引导学生细嚼慢品,让他们领略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在无形中把握了语意,品出语文味。
语文阅读训练语感论文
语文阅读训练语感论文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特别是自主学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
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然忘食。
”这是陶渊明的读书境界。
从他的读书中可以感知读书贵在自悟自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
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
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
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评课《只有一个地球》
一堂“直击”语言的语文课——听《只有一个地球》有感一堂好课常常能够使人产生许多共鸣,引发许多思考,一堂好课不仅仅在于它巧妙的设计,更在于我们能看出教师一种先进的理念和勇敢的尝试。
本学期,我听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令我感到语文教师观念的改变是一节语文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课前只有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教师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教什么”,其次才是“教什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把本堂课的目标“直击”语言,上出了一堂扎实、高效的语文课。
仔细研究和反思后,我发现本堂课有以下几个地方是可圈可点的:一、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人文的关怀《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从题目上来看,很明显让人感到是一篇类似科学常识类的课文,因此作为一堂语文课来说,究竟如何把握,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执教老师把握住这一点,在学习整篇文章时,始终是以“地球母亲向我们述说”为线索,来体悟文本的。
这样处理,使学生与文本更接近,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一位母亲的述说,人格化的语言,人性化的处理,势必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动,使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这节课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该教师巧妙地运用录像资料和学生课外知识和一些生活的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感情,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一个地球,产生由衷的感慨,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文字朴实自然,写了较多地球资源丰富的内容,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
老师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进行地球样子的想象描述,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和蔼可亲。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通过看图片、谈感受,感受地球的可爱,并且为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地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后,话题一转,他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时又遭受人类无情的破坏,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球外表的可爱,内涵的丰富,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
叶圣陶先生说:“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词不离文,文不离词。
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一、换词比较,品悟真情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在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持续地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
教学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意识。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
实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说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比照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比照,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水准得到逐步提升,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
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
对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的感悟
三 、抓住重 点章 节读 中感悟
一
篇文章总有它所要表 达的侧重 点、精彩 点、生发点,
而这些地方正是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内化语言 ,形成语感的 重 点、难 点和精彩 的句段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达到理解 、 揣摩 、内化和 吸收的 目的 具体的做法有 以下几 点。
( )抓住关键词句,读 中感悟 。 《 一 语文课程标准 》明
我们从两例语 文活动课 的尝试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发挥学
究 ,培养 个性化 的智 能学 习方式 ,提 高学生 的综合 学 习能
课、一个活动能培养 的,它必须在课 内课外的广泛实践活动 生 的智能强项 ,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给他们 ,激励学生积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学生爱好 、特长进行合理 力 ,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现代社会要求公 民具有 良好 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 ( 王央萍 浙江省 慈溪市第三 实验 小学 )
深对已有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制作 ,培养 了学生收集 信 放的视野 。
2006 ・1
流于形式
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概念 ,为进 一步读文悟文奠定 了基础 。 深 入领悟 文本之 后 ,仍 然要 引导学 生回 归文 本整 体, 对悟 出的情 感、悟 出 的个 体感 受 、悟 出 的方法 ,进行 回顾
为此 ,在 语文 教学 中,教师 要注重 引导学 生 “自读 自 与反思 。
教 嬲彩C 翻 一 学 _
维普资讯
对 阅读 教 学 中
谈 感 循 ∞的 悟 感
0虞 海 燕
阅读教学 的 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 中感悟则 是 对话,产 生新的体验和 感受 ,为进一步深 入领 悟作 好准 备。 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 的重要途径 阅读 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 程,我们应该努 力让学 生通过读这种形式 ,去 亲 文本与直接 和间接 的生活经验 联系起来 ,进 而对 文本产生 富
以读促悟,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以读促悟,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3-08-02T03:33:37.210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8月作者:韩敏[导读] 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可以对以读促悟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对于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川省石棉县希望小学)【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语文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价值,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素质教育的优化。
【关键词】以读促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8-144-02引言:新课标要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实现学生思想的启迪,并且产生自己的感悟。
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行为和阅读评价思维的拓展,实现以学生未阅读主体,进行语文知识水平、阅读技能、思维品质的提高,实现学生多元化思维潜能的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和阅读,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产生了忽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面没有得到拓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对于文章中心思想不能充分理解。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篇文章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促悟,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
1、以读促悟的重要作用1.1为小学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过于着急,要慢慢的进行知识的储备。
为了丰富小学生写作的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阅读,实现视野的开拓和见识的增长,积累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
以读为主,品-研相济,构建诗画语文
以读为主,品\研相济,构建诗画语文教材内容:人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1课《搭石》教学目标:1、巩固什么是“搭石”,找一找搭石在文中组成了哪些优美的画面?2、感受搭石搭出的家乡人美好的品德和情感。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落实好组长,记录员、1至4号发言人。
设计理念:以读为主线,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品悟情、以研见美为教学目标。
力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充分挖掘文本同时,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融。
让学生从看得见的具体美中,感受到内在美。
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教育。
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导出新课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搭石》这篇课文。
不仅认识许多生字新词,还了解了什么是“搭石”,我们请各小组记录员拿出自板,其他同学一起回顾,写一写什么是“搭石”?写好的放在四周的走道上。
检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齐读,都是这句的请举手示意)2、过渡:这样一块块搭石,进入秋天,不仅是村里人过小溪的方式,在刘章爷爷的眼里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哪位同学能找出来读一下!(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
)二、细读入境,体会语言美1、请大家默读课文2到4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就浮现了美丽的画面?并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走搭石的句子。
2、找好的同学可以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集体交流要求:请同学们按着2到4自然段的进行汇报可以吗?◆老人换搭石——美的行为找同学读相关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语文(心得)之以读促写,读中悟写,读写“双赢”
语文论文之以读促写,读中悟写,读写“双赢”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
在小学三年级起,教材在每学期都安排了八次习作,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靠这八次习作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
笔者认为,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进行练笔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下面,结合某些课堂教学的片段, 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合课文内容,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过去,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教学时数等客观因素方面,还是教师在教学的主观因素方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都是重读轻写。
尤其是新课改后,个别老师对如“多读少讲”、“以读代讲”、“重读重悟”等一些理念的理解有所偏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反复复的朗读活动。
整堂课是热热闹闹,“书声朗朗”。
然而这些朗读活动,都是让学生为“读”而“读”。
没有读中谈悟,没有评读提升,更是把语文的工具性“冷落”一旁,更谈不上什么“读写整合”、“读中悟写”了。
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来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呢?我们先看下面的教学案例吧。
[案例]某教师执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时,先让学生读悟大瀑布昔日的壮美气势和读悟大瀑布现状的萧条无奈,接着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挖掘大瀑布枯竭的原因。
随后的教学环节是——师:孩子们,凝望昔日如巨龙奔腾咆哮、今日如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课件出示)1、人们仿佛听到大瀑布悲切的控诉_________________2、人们仿佛听到巴西人民深情地呼唤_______________3、人们仿佛听到巴西总统沉痛的号召_______________4、假如我也在大瀑布的葬礼的现场,我会向人类提出建议来挽救大瀑布_________________请大家自选一个话题,用最精练的话语写出来。
(学生展开联想,写感悟,交流所写)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在完成《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提供了四处着笔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进行有的放矢地练笔。
撑语言训练之“篙”,在文意兼得处“漫溯”
撑语言训练之“篙”,在文意兼得处“漫溯”【内容摘要】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得意而不忘言。
教师要细读文本,研习语言特性,寻找语言训练点,诵读感悟,重组文本,读中感悟与积累语言相结合,夯实语言基石;关注精妙遣词,品味句式表达,品词析句与培养语感相结合,提升语言能力;抓住文本特色、借鉴精彩段落,迁移运用与拓展想象相结合,实现语言转换;捕捉空白,文本拓展与情感熏陶相结合,实践语言表达。
坚持追求实效选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的“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更加丰妙的境界。
【关键词】 语言训练 言语形式 文意兼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得意而不忘言。
但是,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上,人文思想的熏陶上,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教材中一篇篇优秀的范文为我们提供了语言学习的材料,如何进行适当的、有效的训练?根据平时教学的经验,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一、读中感悟与积累语言相结合,夯实语言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教学,“读”占熬头。
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
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
1、诵读感悟语言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手段。
新教材收编了许多好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多读,课堂上要挤出时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速度去读。
精彩的片断,尝试让学生去积累,并时常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内化语言。
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运用方法。
幼儿园文本撰写培训心得
幼儿园文本撰写培训心得
以下是幼儿园文本撰写培训心得:
在参加了幼儿园文本撰写培训后,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文本撰写在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案、活动报告还是与家长的沟通,我们都需要通过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来传递信息。
良好的文本撰写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误解。
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文本撰写技巧。
例如,在撰写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教案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在与家长沟通时,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突出重点,表达关心和尊重。
培训还让我意识到了不断学习和提升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和与同事交流,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文本撰写水平。
总的来说,这次培训让我对幼儿园文本撰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将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本撰写能力,为幼儿园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风》教学反思(15篇)
《风》教学反思(15篇)《风》教学反思1《风娃娃》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
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互学、汇报展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风娃娃所到的地方及所做的事,分辨这些事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接着让学生思考:风娃娃本意是想帮助人们,可为什么却做成了坏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风妈妈说的话:“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最后拓展: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风的作用很多很多,人们可以利用风帮助人类做很多事情,但是风如果来得太猛烈,就会给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灾难。
通过学习《风娃娃》这篇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在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但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很少,对理解__内容存在很大困难,还不会根据问题寻找相关信息,需要加强辅导。
《风》教学反思2今天我参加了我校的赛讲课,领导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议。
反馈如下:1、教学设计环节繁琐,花样较多,花而不实;2、没有必要讲授风的形成(风从哪里来)的概念;3、学生作画时间不多,画面效果不完整;4、学生没有必要去模拟感受风的存在。
5、语言表达欠缺。
领导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1、教学设计环节要安排合理。
2、在美术教学中,讲授时间要安排到(15)分钟以内,学生作画时间安排到20分钟,评画和小结5分钟。
3、语言要精练。
我根据以上建议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有不对之处望多加谅解。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其对象“风”是我们身边时时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表现只有从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上得到体现。
剑客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0篇1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古诗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0篇2上完《别董大》,我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
首先,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景。
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创设送别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处处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较完整。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文本训练能力读中感悟
一、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教师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孩子们见到美丽花园时的反应,巨人训斥孩子时态度的凶恶,训斥孩子后花园的荒凉,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教师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
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和自己反复的朗读、品味中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
整个过程,教师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地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
通过对重点词“美丽”“变化”的想象研读,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做人要宽容、不要太自私的道理。
二、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在训练中增强学力
从本设计可以看出,教师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整堂课都在一种自然、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
课始检查字词,教师顺学而导;课中感受花园的“美丽”,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中感悟,以读见悟,直至熟读成诵;感悟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抓住“变化”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静静的默读思考中,在细细的语言品味中,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在有条理的复述中,理解童话的内涵。
课末的写话训练,更是将全文重要词句
的积累和对寓意的心领神会见诸笔端。
这种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以情感促积累,以积累蓄情感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三、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在设计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读”。
这里的“读”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的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
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
在美读“花园的美丽”这一部分时,教师通过渐进性的指导,使学生自然融人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的境界,从而在语文实践中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家园和精神家园。
在感悟“变化”时,教师抓住文本的要点,以点带面,辐射全篇,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品味语言,在想象画面中感受形象,这样,领悟寓意也就显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