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师招考心理学新增内容详解
2013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完美修改)
心理学单选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
1桑代克呗认为创建世界公认的真正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是客观性原则。
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4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5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5当全神贯注看书时,对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负诱导。
5动力定型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反应。
5颞叶是人的听觉中枢。
5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6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7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8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从人的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努力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9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
10发展性原则即坚持发展的观点。
1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13心理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订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品质的方法。
14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地创设条件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15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讲教育心理学基础篇考点精讲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见图):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 反思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需要、家庭及其文化背景等差异。
)(2)教师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用于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①。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这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第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学科,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如作为科学学科,应当有自己的核心概念体系,使其作为独立的科学学科成为可能。
第二,教育心理学要与一般的“学习心理学”区分开来。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情境中的学与教的问题。
第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也包括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第四,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并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及迁移等问题。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整理之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自己)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相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二、教学相长视角下教师成长1、教师专业发展阶段a) 新手水平b) 高级新手水平c) 胜任水平d) 熟练水平e) 专家水平2、教师发展中的可以训练a)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b) 微格教学c) 教学决策训练d) 反思训练e) 开展行动研究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及其意义二、学习的分类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2、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四、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地图论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4、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1、激进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2、社会建构主义3、社会文化取向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1、知识是如何建构的(外部指引观、内部指引观、内外指引观)2、世界是否可知3、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通的(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1、情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是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三)、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含义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指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化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锚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境。
)五个阶段: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将不同内容的“锚”呈现给学生——教师指引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是指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获取活动工具的办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学习。
2013年陕西省招教考试中学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陕西2013年中学心理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要点--教育心理学独立:20世纪初期,标志是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重点是研究人类的学习与教育。
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校心理—心理咨询教学心理—知识情感技能教学学科心理—各科--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自然(实验)和社会(应用)是交错边缘科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共同关心的是教育和发展--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前沿主战场,,以信息加工与计算机模拟研究心理。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两门基础知识: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20世纪20年代前)=1897冯特桑代克1903;发展(20-50);成熟完善(60-80)转折内容集中冲突缩小服务实际教学技术--自变量=客观刺激变量(年龄职业等)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关系密切的变量--观察法=最广泛的实验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条件控制测量法=量表调查法=问卷和访谈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做笔记写日志等简答和论述--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和任务任务: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本质规律(从质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
意义:提供观念了解问题,总结经验规律提供指导,提供方法预测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研究教学。
--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生师内容媒环节,学习教学评反思--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主题看(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理论范式看(认知心理学习生成过程模式);重点看(实验室到教育现场以及教育促进研究策略认知结构元认知等)--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实事求是);整体性原则(互相联系影响);发展性原则(变化发展看人);教育性原则(利于成长)--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理论思路(观点顺序-归纳和演绎);步骤(选题文综成假设,择案集资写报告)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要点--心理发展的实质或含义:有次序不可逆包括身体心理认知社会性--少年期初中青春期(生成思逻辩,随独自情德)青年初期高中(生成思理论,社情自我志)--学习准备:纵向各年龄的,横向年龄段内因素--关键期:罗伦兹终身发展:发展一生维度,速率进程因素共--自然成熟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华生)--认知差异:方式风格无好坏场独立场依存沉思冲动辐合发散--智力差异:常态斯坦福-比纳L-M离差智商均数100 标准差16 韦氏:言语和操作--智力差异:个体群体性格有好坏--人格定义判断;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家庭;民主专制放纵)学校教育(教师权威专制)同辈群体--自我意识:生理社会心理简答和论述--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连阶定顺平禅差异--简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主导教育要适应心理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动力状态是教学决定的)--简介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发生认识论”,总的观点是认识起源于主体本身的活动操作,指出心理发展就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对客体的适应达到主客体的平衡(本质和原因),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从而形成个体应对某一特定刺激情境的反应模式或认知结构即图式;他首次提出心理逻辑即数理逻辑作为刻画个体逻辑发展的工具。
2013年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课程辅导;2、教育教学渗透;3、心理咨询。
(三)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四)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技术1、松弛训练;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
2、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4、合理情绪疗法;(五)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1、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2、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3、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一、教师的职业成长(一)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1、课前计划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而新手型教师在制定课前计划时往往依赖于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改课前计划。
2、课堂教学过程差异。
在课堂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上,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
3、课后评价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
2013教师招考《心理学》新增内容详解
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5.1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此一时彼一时偶然的表现。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的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指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
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5.1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故事:有一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她,但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的索价又十倍于它的成本。
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详细版
25、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从低到高的方向、有先后顺序) 、不平衡性(各个心理过程的发展速度、时间和程度不同,各有 特点和规律)和差异性(个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内容和水平有特殊性) 。 26、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阶段) 或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①生理上的成熟是他们产 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但由于心理水平的限制心理上只是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型的矛盾。②抽 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并出现反思思维,但水平还比较低。③辩证思维开始萌芽,使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主观 性和片面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心理上的成人感使独立意识增强, 出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⑥开始关心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发展迅速。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2)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趋于成熟和稳定,个性与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有如下特点: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 接近成人。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 ,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③社 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的发展。④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 27、心理发展中的几个总要问题: (1)学习准备问题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 备;横向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力结构。 (2)关键期问题.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 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概念是奥地利习性学家罗伦茨提出来的。例如,2 岁时时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4 岁时形状知觉的形成时期, 4-5 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3)终身发展问题。认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连续的发展着,发展是毕生的过程,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主要观点有:①个体发 展的持续一生的,是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②发展的多维度的,主要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③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④ 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28、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最具影响的是遗传和环境。遗传是指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 存所必须的生存环境;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 ①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受先天的遗传素质所决定的,人的智力及其个性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后天环境和 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和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代表: 高尔顿 ( 《天才的遗传》 ) 、 霍尔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 ②环境决定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环境机制决定的,即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如,刺激—反应公式。代表华生《行为主义》 ③共同决定论,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的乘积。代表;伍德沃思、斯特恩、林崇德 ④生长或成熟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的生理成熟决定的。代表格赛尔可归为① 总结:遗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天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29、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要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必须要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1) 教育在心理发展中期主导作用 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指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指教育能确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既具有社会适应性又有适宜的个性,并同时提升个体 的心理发展速度,从而达到最佳发展水平。 (2)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 是指在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条件下,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觉知能力,将教育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 的需要,取得应有的成效。 国内学者提出处理好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一、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二、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 养能力的突破口;三、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3)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提出的理论包括“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面” 、 “最近发展区” 、 “最佳学习时间”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现有有发展水平和未 来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二者之间的距离,是有教学活动决定的因此教育要走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跨越发展区走到新的 发展水平,为了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就要在最佳学习时间内。 30、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2013年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对学习动机的看法: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强化理论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的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
他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好又快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就是,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容易。
如果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够得到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同样,如果一些学生以为自己不管如何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会逐渐减弱。
(四)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2013年春季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因此,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群体差异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等差异,个体差异主要包括认知风格、智力水平、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兴趣等差异。
教育心理的内容体系: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三部分,教师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他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奠定了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并使得教育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生出来。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三、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四、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布鲁纳在1994年对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1、观察法:是应用感官和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被试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2013选调教师教育学 心理学资料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013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之心理学
b变式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c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c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c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c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
d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d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d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f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应答活动。
g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c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h后摄抑制:叫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h回忆是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再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j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
j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
j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j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j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013年《心理学》新增知识点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心理学》新增知识点参考材料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一、知识学习的类型(一)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一个词代表什么。
例如,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就属于词汇学习。
但符号不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
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从而将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比如,为了学习“鸟”的概念,学习者就要准确抓住鸟类共同的关键特征,如卵生、有羽毛、有翅膀等,同时又要排除那些非关键特征,如体形大小、什么颜色、能飞多高等,那样,“鸟”就概括了具有这些关键特征的动物,成了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
可见,概念学习包含了符号学习,但比符号学习更为复杂。
3.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词联合起来组成的句子所代表的,命题学习就是要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整体意义,这需要将新命题与头脑中原有的有关概念、观念联系起来。
例如,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时,如果没有获得“圆”、“直径”和“半径”等概念,便不能获得这一命题的意见。
可见,命题学习要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是更为复杂的学习活动。
(二)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如学生已经有了“哺乳动物”的概念,明白“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再学习“鲸”这种动物时,“鲸也是哺乳动物”这一命题被纳入原有哺乳动物的概念中,这就是下位学习。
2013教师资格教育学及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一、总体的评价目标1、能了解最初步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2、能掌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中学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3、结合知识教学,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三、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认知层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四、考试内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知识汇总 重要(已排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
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
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心理与教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
(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5.1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此一时彼一时偶然的表现。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的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指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
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5.1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 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故事:有一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她,但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的索价又十倍于它的成本。
海因茨尽全力才借到买到所需的一半的钱。
无奈,他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
但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走投无路,只得在夜间闯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听完故事后围绕"海因茨该不该都要?为什么?” "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
5.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下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
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一)依从
有从众和服从两种类型
从众是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被迫服从称为顺从,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依从阶段行为的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求。
(二)认同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行为的特点: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三)内化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行为特点: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5.4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注意的问题:
1、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说服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研究: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模仿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指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来进行的学习。
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
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楷模
1、儿童最喜欢模仿心中最重要的人;
2 、儿童最喜欢模仿与他同性别的人;
3、儿童最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的人、出身高层社会及富有家庭儿童的行为;
4 、同辈团体内有独特行为甚至曾受到惩罚的人,并不是一般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
5、同年龄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儿童,彼此间较喜欢相互模仿。
(三)利用群体约定态度改变与团体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对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心时,要让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度不容易。
(四)价值辨析个体的价值观在开始时不能被个体清晰地意识到,只有经过一步步地辨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辨析一般要经过三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选择
2、赞赏阶段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注意:诱导性的,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教师只能启发诱导而不能强加自己的观念。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奖励:
(1)选择、确实可奖励的道德行为。
一般来讲,应奖励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
(2)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注意考虑个体所需,因人而异。
(3)以内部奖励为主。
外部奖励知识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
2、惩罚:
(1 )给予某种厌恶刺激或厌恶活动:批评、处分、舆论谴责
(2 )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3)严格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要注意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
同时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此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附录1:皮亚杰道德发展二水平说:研究工具-对偶故事法;二水平:他律到自律
附录2:例题: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 •依从B.接受C •认同D •内化
2、品德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行为
D .道德意志
3、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 .柯尔伯格
B .皮亚杰
C .斯金纳
D .巴甫洛夫
4、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 .模仿
B .从众
C .服从
D .感染
5、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 .模仿
B .从众C.认同D .内化
6、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 .依从
B .认同
C .内化
D .坚定
7、个体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
主义情感,称为__伦理的道德情感_____ 。
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__想象的___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
道德情感三种。
简答题: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水平(也可给定材料请判断儿童发展阶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