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分析
±1mm) 要 多辟为水 田和居民。地质情况表 面主要 为黏土 、 粉质黏 土、 淤泥质 按 照附合线路闭合差 限差和变形 观测 的高程 中误差 ( 求, 最后反推计算 3 0I 工作基点 间距 最为合 理。2 路基沉 降观 0 I T ) 黏土, 厚度在 5m-2 - 0m不等 。地下水不 发育 , 水位埋 深 1 0m~ . 决 30m。在地基处理方面主要有挖 除原地 面软土换 填 A . B组 料和 测路线 必须严格 按照 附合 路线 观测 , 不能 采用 闭合路 线观 测。 在观测路线上 , 每次 观测必 须沿 同一 条路 线进 行 观测 、 闭点 固 起 C G桩加固复合 地基 , F 通过对两种地基不 同处理结 构进行沉 降观
京沪 高 速 铁 路 蚌 埠 南 站 位 于 安 徽 省 蚌 埠 市 , 计 范 围 : 设
2 3 沉 降 观 测 .
1 路基沉降观测高程 和线 下施 工高程要形 成 同一高程系统 , )
95国家高程基准 。 D 8 3 0  ̄D 8 6 0 , K 4 +0 0 K 4 +2 0 全长 3 2k 前 接淮河特大桥 , . m, 后接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施工高程 系统 应用上采用 18 蚌埠南 站内二等水准点 2个 , 加密工作基点 l 个 , 2 平均 30m布设 0 张巷特 大桥 , 场范 围 内框 架 小桥 2座 、 架涵 4座 、 站 框 框架 中桥 个 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 问距是 影响沉 降观测精度 的重要 指标。 1 。地形地貌主要为淮河二级 阶地 , 座 地势平坦 、 开阔 , 沟渠密 布 ,
测 、 析 比较 和 预 测 工 后 沉 降 量 , 定 C TS1 板 的铺 设 时 间 。 分 确 R 1型
定两个工作 基 点 、 使用 同一 台 电 子水 准 仪 和 同 一塔 尺 即“ 固 四 定” ) 。3 观测方 法采用 G / 1 8 72 0 B T 2 9 —0 6国家一 、 等水 准 测量 二
京沪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与
B 组填料, 过渡段两侧填料为 A, 与相邻路基填料一致。 基底 设 60 cm 垫层, 垫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 15 cm 碎石 + 5 cm 砂 + 土工格栅 + 5 cm 砂 + 10 cm 碎石 + 5 cm 砂 + 土工格栅 + 5 cm 砂 + 15 cm 碎石。桥台台尾及相邻路基段地基采用换填或 CFG 桩进 行加固。
2 mm 之间( 占 77% ) , 4 mm ~ 6 mm 之间的仅占 1% 。嵌岩桩时桥 摩擦桩时桥台总沉降量 台总沉降量在 0 mm ~ 2 mm 之间占 88% , 在 0 mm ~ 2 mm 之间占 69% ; 桥台沉降量总体较小, 平均值仅为 1. 5 mm, 嵌岩桩的沉降平均值比摩擦桩沉降平均值小 22% , 由此 可见端承桩的加固效果要好于摩擦桩 。
3. 2
桥台沉降统计分析
77 个桥台沉降数据统计结果见表 2 。
表2 77 个桥台沉降数据统计表
平均值 1. 28 1. 77 1. 54
2
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
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点布置方式为: 桥台设置 4 个墩身观测 桥台的台前和台尾各 2 个; 过渡段范围内路基上设置 3 个观 标, 测断面, 每个断面设置 3 个沉降观测桩, 观测桩布置于左右线中 心外侧各 2 m 处, 位于路基基床表面; 在 3 个观测断面中距桥台 沉降板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第一或第二断面设置 1 个沉降板, 位于路堤基底, 如图 2 所示。
要: 通过对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得出桥台沉降与不同桩基的关系, 过渡段路基沉降与不同地基处理方
路基填筑高度的关系及桥台的高度和桩基础的深度对桥台沉降影响不大等结论, 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设计、 施工提供了参考。 式、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桥过渡段, 沉降变形, 分析 中图分类号: U446 文献标识码: A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二〇〇八年五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京沪高速铁路做好无砟轨道的铺设工作,通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预测工后沉降,以便对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合理的无砟轨道铺设时机,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
3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京沪高铁沉降监测实施细则
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五工区14局泗河特大桥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经理部五工区14局二00八年六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细则编制依 (1)三、变形观测目的及原则 (1)四、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2)五、变形观测网的建立及技术要求 (2)六、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4)七、变形观测要点....................................................... (10)八、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 (10)九、沉降变形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11)泗河特大桥沉降监测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我单位负责进行中国水电集团公司中标承建的三标段(JHTJ-3)五工区的泗河特大桥测量任务,施工桩号为:DK514+786.04~DK531+971.43,全长17.185公里,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平原地区,本段建筑物全部为泗河特大桥,变形观测主要内容是桥梁沉降观测和梁体徐变。
沉降观测工作量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①、京方桥台沉降标6个,沪方桥台沉降标6个;②、承台沉降标268台共536个(单号墩设臵,含明挖基础标8台16个);③、墩身沉降标268台共536个(单号墩设臵);④、梁体徐变观测标前三片梁连续观测,每片梁6个,以后每30片选择一片进行观测。
二、细则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6)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五工区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原则1、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要求构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度,满足耐久性要求,并强调与相邻构筑的变形与刚度协调、统一,满足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营,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2)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我工班管段路基起止里程为DKXXX~DKXXX,全长XXX公里,共分为5段(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XXX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京沪培训教材-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020/11/24
20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5.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 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 观 测 的 精 度 应 不 低 于 4mm/30m ; 位 移 观 测 测 距 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 5.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 下表的规定。
2020/11/24
13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 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 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 尺 寸 为 50cm×50cm, 厚 3cm 或 钢 底 板 尺 寸 为 30cm×30cm,厚0.8cm。
2020/11/24
24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
术要求
• 墩身观测标:
• 1 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 位于墩身两侧;
• 2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 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 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 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 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 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 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 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 置见右图:
• 2 观测点布置
•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 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 ,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 ,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
2020/11/24
27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 术要求
腹板
2020/11/24
28
未埋设于箱梁腹 板处
• 涵洞观测标:
京沪高铁沉降观测细则
目录1 总则 (1)2 组织管理 (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2 单位职责 (4)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7)3.1 准备阶段 (7)3.2 测量阶段 (10)3.3 评估阶段 (13)3.4 成果报告形式 (15)4 沉降变形测量 (19)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9)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9)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1)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3)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4)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7)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5.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0)5.3 观测技术要求 (34)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6)6.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6)6.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0)6.3 观测技术要求 (41)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4)7.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4)7.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5)7.3 观测技术要求 (45)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7)8.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7)8.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8)8.3 观测技术要求 (48)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49)9.1 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49)9.2 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51)9.3 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53)9.4 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3)9.5 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54)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55)10.1 数据传输流程 (55)10.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58)10.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61)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68)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70)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84)附件四:附表 (88)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88)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89)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90)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91)附表5 路基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92)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观测) (93)附表7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汇总) (94)附表8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 (95)附表9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汇总) (96)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97)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98)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99)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100)附表14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101)附表15 沉降设计值表 (102)附表16 断链表 (103)1 总则1.0.1为统一京沪高速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15 6m长正线桥下部结构沉降观测控制施工技术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15 6m长正线桥下部结构沉降观测控制施工技术摘要:结合京沪高铁南京南站156m长正线桥的施工经验,从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设、观测频度、桩基沉降控制和承台沉降控制四个方面等探讨了下部沉降观测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下部结构沉降观测控制混凝土一次性浇注高速铁路施工1 引言京沪高铁南京南站含三座正线桥,分别为京沪正线桥设计时速为350km/h,沪汉蓉和宁安正线桥设计时速为250km/h。
为确保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设计要求该桥体混凝土必须一次性整体浇筑完成。
因此,本文以京沪正线桥为例重点介绍了桥的下部沉降控制施工技术。
2 工程概况三座正线桥桥长均为155.9m,为平纵坡直线桥。
正线桥起点桩号为DK1018 +462.696,终点桩号为DK1018+618.692。
桥为七孔跨布置为:20.95m+21m+3×24m+21m+20.95m。
梁体截面为带檐板实体截面,跨中梁高1.5m,墩顶梁高2.2m,顶板宽11.4m,底板宽7.4m,与中墩墩身连接处设250cm×70cm梗肋。
正线桥梁体混凝土采用C40高性能混凝土,京沪正线桥梁体混凝土方量2181.6m3。
正线桥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直径为 1.5m,桩长在17.5~31.5m不等,承台均为10.4m×6.5m矩形承台,C35高性能混凝土,满足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单个承台混凝土方量均为202.8m3。
墩身为矩形变截面桥墩,每座桥设有8个桥墩。
其中1#、2#、6#、7#、8#墩为独立基础。
3#、4#、5#墩与下部地铁结构相连,其承台和桥墩-0.8m以下部分已由地铁施工单位先行施工完毕。
1#、2#、7#、8#墩为活动墩,3#、4#、5#、6#墩为刚臂墩。
1#、2#、4#、6#、7#、8#墩为矩形变截面桥墩,下部为2.0m×6.0m矩形截面,上部为1.6m×5.0m矩形截面;3#、5#墩为等截面1.6m×5.0m矩形截面桥墩。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156m长正线桥下部结构沉降观测控制施工技术
3下部结构 沉降观测控 制
南 京 南 站3 O m/ 5 k h京 沪线 正 线 桥 对桥
2 mm/ m, 凝 土 试 块 强 度 、 混 耐久 性 全 部 符
合设计 要求。
2 m+2 m+2 . 5 。 体截 面 为 带 檐 板 实 4 1 09m 梁 体 截 面 , 中梁 高 1 5 墩 顶梁 高 2 2 顶 跨 . m, . m,
求 来执 行 。 量 等 级 及 精 度 要 求 见 表 2 测 。
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执行情况 :
京 沪高铁 南京 南站 含三座 正 线桥 , 分 立 基础 。 3# 、 、 #墩 与 下部 地 铁 结构 相 4# 5 汉 蓉 和 宁 安 正 线 桥 设 计 时 速 为 2 0 m/ 。 5 k h
板 宽 1 . m , 板宽 7. m, 中墩 墩 身连 接 14 底 4 与 处 设2 0 m ×7 c 5c 0 m梗肋 。 正线 桥梁 体 混凝 土 凝 土方 量 2 1 6 。 1 . m 8
梁 线 下 工程 的 工 后 沉 降 要 求 严 格 、 准 高 。 标
施 工 工 期 内 必 须按 设 计 要 求 进 行 系统 的 沉 降变 形 动 态 监 测 , 过 对 沉 降观 测 数 据 系 通
直 径 为 1 5 , 长 在 l . ~3 . m不 等 , .m 桩 7 5 15 承 台 均 为 l . m X6 5 0 4 .m矩形 承 台 , 5 c3 高性 能
工 程 技 术
Sic e eh tyn v硪 N 2 cne n Tc og Ioa0 O 3 e d no n 22 鬲 1 丽
京沪 高铁 南 京 南站 1 6 5 m长正 线桥 下 部 结 构 沉 降 观 测 控 制施 工 技术
京沪高速铁路某标段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目录1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2)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2)2.1观测点的布置 (3)2.2观测频次 (4)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4)3.1水准基点的布设 (4)3.2工作基点布设 (6)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6)5观测精度 (7)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7)7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0)8质量保证措施 (11)8.1仪器的质量控制 (11)8.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1)8.3质量保证体系 (12)9保护措施和制度9.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9.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保护标识9.3保护奖罚措施1概述1.1工程概况京沪高速铁路线下、轨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均为350km/h,采用双线无碴轨道,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对线下工程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工后沉降、箱梁线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标准。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京沪高速铁路XX标xx特大桥,位于xx省xx市境内。
大桥全长11.4555km,共354跨。
其中有双线连续箱梁32+48+32的二座,双线简支箱梁二十三座。
墩身结构为双流线形圆形桥墩结构、桥台为一字形桥台,我工区共施工214个墩(140#-353#墩)和一个台(354#台)。
本桥钻孔桩基础施工位于石灰熔岩发育地区,溶洞数量多,且大部分溶洞为无填充物溶洞,钻孔桩基础施工是本桥施工的重点及难点工程,根据设计图纸,xx至xx段桥梁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根据本桥的工程实际情况。
墩台高度在4~14m之间。
选在奇数墩台上设置沉降观测点107个,承台观测标214个,桥台沉降观测标4个。
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T12897-200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铁道部总指相关图纸、指挥部文件) 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xx 特大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台的沉降观测,梁体徐变变形、梁体变形。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一、概况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通过对线路路基、桥梁、涵洞工程的沉降观测和对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的结构安全的有效手段。
京沪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应工程状况。
地质情况二、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 J/T8-99)7、工程施工图纸和文件。
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及观测要求1、在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方法进行加密测量。
2、高程基准点一般不大于200m,以便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使用DS1以上级的光学或电子水准仪和铟瓦尺。
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检校,并保留检查检定记录。
做好基准点的保护,发现丢桩和移动应尽快加以补齐。
对基准网进行定期复测,复测周期一般为6个月。
4、沉降观测的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并应在成像清楚时段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半小时、日落后半小时内及其他不利观测的天气下作业。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仪器i脚进行检校,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5、各种观测记录薄要记录清楚、整齐、工整不得有涂改现象出现,记录错误应全行用横杠划去,提行重记。
四、桥梁的一般规定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总则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沉降变形的控制也是决定京沪高速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观测与评估工作是确定变形值的唯一途径,直接决定是否具备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与评估工作的科学合理性是观测与评估工作的两个核心环节。
而观测是评估的工作基础,如观测不能真实反映结构物变形情况,则评估工作就是空中楼阁。
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为适应京沪高速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的统一,确保观测质量,为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定本《监理实施细则》。
二作业依据2.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2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2.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4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2.5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2.6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2.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8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2.9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2.10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京沪公司2008年5月9日);2.11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京沪公司、中铁二院、西南交大 2008年10月);2.12 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文件;2.13 铁道部有关规定;三组织管理3.1 监理一标项目部成立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监理领导小组。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中交股份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六标段项目经理部二〇〇八年五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适用范围 (1)二、工作依据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一、职责分工 (2)(一)项目经理部 (2)(二)各工区 (2)二、工作程序 (3)第三章通用要求 (4)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4)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6)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8)第四章专业要求 (11)一、路基工程 (11)(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1)(二)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9)二、桥涵工程 (20)(一)一般规定 (20)(二)桥涵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21)(三)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22)(四)观测资料要求 (25)(五)观测频次 (26)(六)其他 (28)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0)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32)附件三:附表 (34)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34)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35)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36)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37)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8)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39)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0)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1)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42)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43)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44)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45)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6)附表1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47)附表15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48)附表16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9)附表17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50)附表18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1)附表19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52)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各工区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特制定本方案。
《路桥毕业设计京沪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路桥毕业设计京沪高铁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1.1.总则 (1)1.1.1任务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1)1.1.1.1任务范围 (1)1.1.1.2工作内容 (1)1.1.2工作依据 (1)1.1.3工程简介 (1)1.1.4路基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置 (3)1.2.组织管理 (4)1.2.1施工单位职责 (4)1.2.2施工单位工作程序 (4)1.3.通用要求 (5)1.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1.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5)1.3.3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6)1.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6)1.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7)1.4.专业要求 (8)1.4.1路基工程 (8)1.4.2一般规定 (8)1.4.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9)1.4.4埋设示意图 (10)1.4.5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1)1.4.6资料整理要求 (13)1.4.7设计路基沉降观测断面 (14)二、桥梁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14)2.1总则 (14)2.1.1任务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15)2.1.2工作依据 (15)2.1.3人员及仪器配置 (15)2.2组织管理 (16)2.2.1施工单位职责 (16)2.2.2施工单位工作程序 (16)2.3通用要求 (17)2.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7)2.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7)2.3.3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8)2.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8)2.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9)2.4 专业要求 (20)2.4.1桥梁工程 (20)2.4.2桥涵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20)2.4.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21)2.4.4观测资料要求 (25)2.4.5观测频次 (25)三、涵洞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28)3.1总则 (28)3.1.1任务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28)3.1.2工作依据 (28)3.1.3工程简介 (28)3.1.4涵洞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置 (30)3.2组织管理 (31)3.2.1施工单位职责 (31)3.2.2施工单位工作程序 (31)3.3通用要求 (32)3.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2)3.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2)3.3.3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33)3.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33)3.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34)3.4专业要求 (35)3.4.1一般规定 (35)3.4.2涵洞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35)3.4.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35)3.5观测资料要求 (36)3.6观测频次 (37)3.7其他 (3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1.总则按照京沪高速铁路要求,做好施工期间的路基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措施
京沪高铁桥梁墩台和车站站场路基沉降观测方案<DK733+997~DK781+871)一、工程简况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十工区承建的京沪高速铁路DK733+997~DK781+883段,全长47.3公里,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东部,管段主要工程工程为濉河特大桥20.9km<上海端)、宿州高铁东站<含车站路基、新河大桥、站台等工程),车站长 1.8km、淮河特大桥<北京端)24.5km。
梁型多为24m、32m预制、架设简支箱梁,共计预制架设简支箱梁1383孔,1孔25.28M非标准现浇梁。
另有5联支架现浇连续梁和3联悬灌梁,1联大型钢构桥。
预制轨道板4.1万块,铺设轨道板2万块,徐州至枣庄铺轨2×156km。
二、测区简况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十工区DK733+997—DK781+883段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3°27′~33°53′、东经117°13′~117°17′,地处安徽省宿州市的东部,测区大致呈西北—东西走向,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较为方便。
线路位于黄淮河冲积平原,地层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的粉土、黏土、粉砂、砂岩、灰岩等。
测区跨越了两个投影带,分别是:1.中央子午线:117°00′00″投影面大地高:30M2.中央子午线:117°30′00″投影面大地高:30M三、测量依据1、设计图纸;2、设计院交桩成果;3、监理工程师已批复的CPI、CPII复测成果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四、执行主要技术标准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京沪高速铁路TJ-Ⅳ标段精测网技术交底报告》;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6、《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四、观测目的和范围根据设计图纸,濉河和淮河特大桥桥墩都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值,宿州高铁东站站场路基有14个月的预压沉降期,因为只有在桥墩和路基沉降稳定后才能进行上部工程轨道板的安装和铺轨工作,因此沉降观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大桥桥墩和站场路基的具体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一、概况
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通过对线路路基、桥梁、涵洞工程的沉降观测和对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的结构安全的有效手段。
京沪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应工程状况。
地质情况
二、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技术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7、工程施工图纸和文件。
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及观测要求
1、在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方法进行加密测量。
2、高程基准点一般不大于200m,以便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使用DS1以上级的光学或电子水准仪和铟瓦尺。
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检校,并保留检查检定记录。
做好基准点的保护,发现丢桩和移动应尽快加以补齐。
对基准网进行定期复测,复测周期一般为6个月。
4、沉降观测的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并应在成像清楚时段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半小时、日落后半小时内及其他不利观测的天气下作业。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仪器i脚进行检校,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5、各种观测记录薄要记录清楚、整齐、工整不得有涂改现象出现,记录错误应全行用横杠划去,提行重记。
四、桥梁的一般规定
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累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址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5、观测期内,基础观测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观测点原则上应设置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 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察精度、方便观测、利于观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七、观测精度
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至0.1mm。
八、沉降观测频度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 mm,具体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在每一设计单元变形测量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并提交以下沉降观测资料:
1、观测资料整理表
(1)采用统一的《京沪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2)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资料
八、评估分析方法
1、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
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和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阶段。
2、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
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应不少于1个月。
3、两侧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
两侧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的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
4、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
以下条件:
S(t)≥75%
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4、评估标准
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标准:
(1)桥墩台均匀沉降量≤20 mm
(2)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5mm
(3)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 mm
中铁一局京沪高铁土建二标九工区
二OO八年四月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