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论之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解析一、美学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二、美的本质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三、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四、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五、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审美的三个层次是
审美的三个层次是审美的三个层次是 1第一种:感官美感官美来自于自然感官所面对的对象,是由感知能力建构的,是通过接受来自对象的刺激而形成的。
在感官美中,我们知道有一个外在的对象,一个对象存在于那里,它与我们相对,我们可以用感官和知觉去触摸它。
但是我们只知道那里有外来的东西存在,或者只知道那里有外来的东西,和我不一样。
第二种:理性美美是理性能力的建构。
理性美的特点是,它是人类理性主动建构的东西,所以它是不朽的,但理性美的东西中没有外在的东西,它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
当我们看到所有的外物时,我们不仅用我们的自然感官和我们的感性能力去接受外物的刺激,而且用我们的理性能力,或者说理性的眼睛去看待外物,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正式的、规范的世界,比如那圆圆的太阳,圆柱形的树干等等。
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不再是生与死,而是包含着不朽与不灭的部分。
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现实的东西,还有理性的东西,理想的东西,现实的东西。
那么这是我们仅有的两种美感吗?还是来分析一下。
理性的形式规范和来自感官的刺激是两种完全异质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如何结合是一个大问题。
康德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理性形式是一个装满了来自感官的杂多的篮子。
所谓理性的形式来整理杂七杂八的感情。
康德的思路看似合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
没有办法解释两种异质的东西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杂多的感官刺激只能是杂多的,其中没有规则和形式。
而规律和形式不能落入感官现象。
也就是说,理想只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虽然要做这个做那个,但也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其实做这个做那个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中没有理想,只有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做的。
当然,康德后来写了《判断力批判》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更严重的挑战是,感官美所面对的对象只是一个虚无的“有”,这个对象即是“有”,也是“没有”,它空洞抽象。
理性的对象中则根本没有外物,因此感官美和理性美的结合,只能是让空洞的对象装在一个空洞的形式中,空洞加上空洞仍然是空洞,在这两种美中都没有丰富的,具体的外物。
审美经验论之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PPT课件
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普遍性
2020/10/13
1
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民族差异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2020/10/13
2
美感差异性的其他个人因素
不同的个人心境、情绪 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实践
2020/10/13
3
美感的普遍性
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 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 遍性;
美感的民族差异性包含着美感的共同 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中包含了普遍性。
2020/10/13
4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பைடு நூலகம்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5
文学意象——精选推荐
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包含着作家和读者思想情趣、生活意蕴、宇宙规律的审美图画。
情、意、趣、象的统一组成了它的结构。
第一节文学意象系统文学意象贯穿文学活动全过程,和后者的各阶段相对应,形成递进的位格。
一、文学意象的发展系列文学意象作为文学审美图画的总称,有一个孕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孕生阶段的文学意象存在于作家脑海中,是为创作意象。
创作意象是客观物象的幻化或重组、共生,是作家审美经验和公众审美趣味的凝聚、升华与结晶。
作家“窥意象而运行”,将创作意象形诸笔端,凭借文字的载体使其定型显像,构成文学形象。
这标志着文学意象的稳定性生成。
读者创造性、个性化地读解文学形象,在脑海里生成审美图画,称为审美意象。
这是文学意象的发展。
创作意象、文学形象、审美意象构成了文学意象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有机转换的发展序列。
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载体、空间的转换上。
孕生态的文学意象存在于作家的思维中,以作家创造思维为载体,与后者同一。
当作家处于非构思状态,文学意象即隐入心理的底层,居为潜意识状态。
当作家用书面语言将艺术构思描绘、表现、创造出来,文学意象获得语言的载体,自成审美空间。
这是一种别于现实与心理时空的符号化时空,文学意象由此而获得独立性与稳定性。
欣赏者解读文学符号,在脑海里形成再现性与创造性统一的表象,这时的文学意象就以读者的审美思维为载体,形成了想像态审美空间。
●文学理论基础WENXUELILUNJICHU文学意象载体、空间的转换,体现出多重的发展性意义,最主要的是稳定性发展的价值。
文学意象酿成于作家脑海,尚未付诸文字,其变化表现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
主动形式为作家有意修改构思,有目的地改变文学意象,使之不断完善,属文学意象内营阶段的稳定性发展。
被动形式是作家记忆的原因,模糊、变化甚至部分地遗忘了原先的艺术构思,一般来说,这不利于文学意象的完整与完美。
正因此,作家艺术构思完毕,文学意象呼之欲出,形成强烈的外向定型冲动。
这在客观上可避免文学意象的消极性变化,以保障文学意象积极性变化的成果,达到动态稳定。
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艺术的特征审美性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划分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所以,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峨眉的秀丽,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虽然从原因来看,都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漫长历史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建立,但是,这些天然风景之美,毕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
艺术美却不同,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
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
正因为这样,我们听一首乐曲,看一幅绘画,读一本小说,看一部影片,都会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快感,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艺术也正是在这一进化历程中产生,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虽然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只不过它是通过艺术美直接体现出来罢了。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审美经验论标准版资料
《回 娘家》 (剪 纸)
胡锦 涛
伴 飞 神 七 画
蔡 布 谷
银 湖 秋 月
钱 迪 励
B、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
象来创造新的表象的过程。分初级联想、高级想象。
• 接近联想:两件事物时间与空间比较接近引起的联想。 • 类似联想: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相似引起的联想。 • 对比联想:对某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具有相反特
第四讲 审美经 验论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 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
反应、感受或体验。 保留在宙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
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 赏)在根本上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审美感知(直觉)的特征
• 1、直接性:面对具体情境直接接受和欣赏对象, 不需通过逻辑思考。
• 2、突然性:灵感。百思不得其解时产生,来无形, 去无踪。“衆里寻他千,暮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 3、穿透性:不依靠逻辑思路和论证,直接认识和 了解审美对象特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 而后识器”。
• A、感知:感觉(对对象个别属性的把握)和知觉(对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 对审感审象美美活的感感动完知知交整与具织把人有在握的积一)生极起的命的总欲选称求择。、能感生力知命(是冲创审动作美直主经接体验相和的联欣门,赏户总主与是体基与都础情有。 其第百第审一审 《(3分审对审伴飞神七画、次四思三美、美回剪初美比美穿, 讲 不 , 理 审 经娘 纸 级 想 联 感透这得审解美验 家)联象想知性种其美超经是 》想与:具:审实解经乎验在 、审对有不美践时验感是审 高美某积依经性产不性什美 级情事极靠验导生仅又么活 想感物的逻论致,仅不?动 象:的选辑审来是脱中。情感择思美无艺离伴 感知能路经形术感随 是和力和验,家性着 想回(论具去的,审 象忆创证有无人钱美 的引作,创踪生钟对 原起主直造。实书象 动对体接性践说与 力具和认和,,主 ;有欣识生随理体 相赏和成着之同 反主了性艺在时 特体解。术诗生 点都审作如成 的有美品“的 他形对为水, 事式象人中是 物敏特们圤主 的感征所,体 联性。接花在 想)受中全 。和蜜身欣”心赏。的,投必入然中与对接审受美者对的 象人的生反实应践、紧感密受联或系体。验。 • 形审特式美点敏感感知性以)完形方式把握对象(同构对应),具有整体性 胡3审保 审蔡布谷类接、锦美留美似近穿涛 感 在理 联 联透知宙 解想想性具美 是:::有主 实两两不积体 践件件依极记 性事事靠的忆 的物物逻选中 理在时辑择的解性间思能、 活质与路力对 动和空和(审 ,特间论创美 与征比证作对 科上较,主象 学相接直体以 认似近接和及 识引引认欣与 活起起识赏审 动的的和主美 具联联了体对 有想想解都象 本。。审有有 质美形关 区对式的 别象敏外 。特感界征性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 美学原理是指一种美学思想或原则,用于审美经验和创作艺
术作品的指导,旨在探讨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 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要能够触动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 美的客观性:尽管美具有主观性,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美学
规律和准则。
例如,比例、对称、韵律等,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和体现。
- 美的表达方式:美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
- 美的价值:美不仅是一种感受,还具有一种价值。
美可以给
人带来愉悦、启发、思考等心理体验,并且能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 美的历史和发展:美学原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 美学的运用和实践:美学原理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认识和理解美学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美学原理课程重点知识汇总
美学原理课程重点知识汇总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二、审美积淀何谓积淀?外在的社会生活结晶为内在的审美感受,宏观的人类历史沉积为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一这样一种内化的过程,称之为“积淀”。
审美积淀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都有关系。
其中,尤以三种积淀方式为重要。
1.生产积淀2.以巫术为主的原始文化积淀3.以艺术为代表的日常文化积淀结论: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育,乃是一-种人类文化社会的、历史的、全面的哺育积淀过程。
第三章形式美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一、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
二、调和与对比:是不同形式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三、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都是体现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关系的形式构成。
四、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指形式因素在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变化,有规律的组合和反复。
构成节奏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运动过程,二是力量的强弱变化。
把运动中的长短、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五、多样与统一多样,指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指这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就是把具有差异、变化、对立的各种形式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差异性在整体中消除融化,构成个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这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也称为和谐。
形式美与时尚的关系时尚有多种解释,就其内含有时间和崇尚两重意思来说应该与时髦、时兴、流行、倾向相关联,而时尚本身又有样式、方式等意思,因此,时尚与形式必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时尚与特定的形式直接相关,这种特定形式在当下肯定就是形式美。
时尚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前所述,可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也可以是社会政治原因。
而时尚形成的心理原因则是与人的群体意识有关。
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追求时尚时尚的最深层的心理原因,是人的求新倾向。
时尚肯定与变化相关,但却是有规律的。
时尚基于人的求新求变心理,由此也可看出形式美与时尚的关系。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
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
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论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和共同性的。
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一.造成美感差异的原因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一寸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理、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同意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1]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1)美感的差异性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第七章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五代南唐)徐熙《玉堂福贵图轴》
美感的个人差异性还表现在不 同的实践上,特别是社会的分工造 成的实践内容的差别,对美感的个 人差异性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画家的视觉对颜色、线条、形体、 笔墨等都非常敏感,能在别人看不 出美的地方见出了美,引起美感, 能够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音乐家 对声音的感受能力非常敏感,如对 音色、音量、旋律、节奏等的分辨 能力是很强、很精细的。因为音乐 家终生大部分时间从事音乐训练, 所以在这方面比别人敏感。
三、阶级(层)差异性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不同阶级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 念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感。鲁迅先生 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 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 爱林妹妹的。”这说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心理和需 要等制约着人的趣味和爱好。阶级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一个 阶级的趣味和美感也必然表现出具体的历史的内容。处于上升时期 的阶级趣味和美感是先进的世界观、特别是先进的审美指导下形成 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能表现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要求,能 够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美,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进步意义。处于 没落时期的反动阶级,由于他们的世界观、特别是审美观随着社会 的发展,已是腐朽的、反动的,不仅不能反映出客观世界的美的事 物,而且歪曲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质。
第七章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第一节 美感为什么有共性和个性
美感是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与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中表现出来 的美感又带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是一个审美对象,你觉得 它美,别人认为它不美,这就显出了差异。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呢? 这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决定的。个人的境遇、性格、职业、文 化修养、实践等千差万别,它们制约着美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即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美感虽然从个人爱好、兴趣出发,具有明显的 差异性和个性,但它又不是纯粹孤立的个人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他的思想和爱好,欲 望和兴趣等,不能不带有历史的、社会的普遍内容,也就是说,在 美感个性中,必然要表现出社会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 之中,个性则表现共性,二者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 [情人眼里出 西施如图]
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美感的共之同间性的与辩差证异关性系1115403048朱宇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主要指他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中所取得的感受美的能力。
从宏观方面来看,感受美的能力主要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并世代相传的审美心理、心理功能。
因此,基于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美感既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俗话说:艺术无国界。
其实,审美也是不分国界的,即美感具有共同性。
它表现在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民族、阶级、阶层之中,对于那些拥有自然美、造型美以及艺术形式美且不具有鲜明社会内容的审美对象而言,其共同性表现得尤为普遍和显著。
如断臂维纳斯的残缺之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等,无论在地球的哪个地方,它们都被视为伟大的艺术杰作。
此外,人类的共同利益驱使着大家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也就必然产生共同的审美。
“有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则体现了审美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人自小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导致其文化修养、性格气质也各不相同,对于同一出戏或同一件艺术品,他们的审美角度、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美感特征必定是迥异的。
就像有人追求法式浪漫精致的生活,有人偏爱美国的随性自由,还有的敬佩英国人的守礼严谨……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共同性中总有差异性,差异性也只有在共同性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国际大品牌与小设计师品牌的服装,两者在款式设计上都独具匠心,颇具各设计师的独特风格。
而且服装都时尚舒适,能够反映当下的流行趋势。
不过,两者在审美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国际大品牌服装大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像我们耳熟能详的HERMES,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创始人Thierry HERMES从经营马具开始打造他的时尚王国,其马车图案是它博大文化的传统象征。
其次,大品牌服装注重品质和工艺,致力于每个细节的完美无缺。
美学原理第四章审美经验论教学课件
(三)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 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 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以 它作为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1、同化
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 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 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 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 解释。
家开始把审美经验 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5、现代,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1、为什么用审美经验代替美感?
◆美感理论强调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强调 人与对象之间便是一种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的关系。
◆审美经验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 要形式。
2、审美经验的定义:
2、调节: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 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 的有机统一。
3、二者的关系和功能
◆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为同 化不了才需要调节;
◆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 生自然而然的反应或反映;
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 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
整个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 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
当然,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个现 实情境,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这种 “美妙的瞬间”。
我们此刻的听讲是现实的存在 状态,但下面的变化却改变了我们此 刻的存在状态。
情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贯穿着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始终。情感 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在于它广泛地浸 透在其他心理要素当中,成为触发其他心理 因素的诱因,而且充当它们的中介和动力。
美学原理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1、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迷狂说”和“回忆
关于朱光潜美感经验论的探析
关于朱光潜美感经验论的探析胡坤玉【摘要】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在探讨美感经验时,朱光潜主要以艺术为中心,在吸收、借鉴与批判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审美直觉论、心理距离观、审美移情说为支点的独特的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的美学观点与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的美学思想相比较下,朱光潜自身的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得以明确化、系统化,其美感经验理论的独特性得以显现.【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27)004【总页数】6页(P92-97)【关键词】美感经验;美;意象;审美直觉;心理距离;审美移情【作者】胡坤玉【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我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由于所处时代、社会、自身特殊的经历以及不同时代对美学认识的不同,其美学思想十分复杂。
他的美学思想以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美感经验”理论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克罗齐哲学述评》、《克罗齐美学批判》等著作中,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
在这一阶段,他主要吸收了西方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等等。
他把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当作自己的理论基石,把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等当作连结这个基石的纽带。
随着对克罗齐直觉论认识的深入,他意识到克罗齐理论存在着很大缺陷,又转而对克罗齐进行批判,并涉及到立普斯、康德等人的美学观点。
在这种吸收、借鉴、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审美直觉”论、“心里距离”观、“审美移情”说为其理论支点的“美感经验”理论。
“审美直觉”论是其“美感经验”的理论基石,“心里距离”观、“审美移情”说是“美感经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其具体分析。
朱光潜的审美直觉论直接来源于克罗齐。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与类型
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与类型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感受和愉悦感。
在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和类型涉及到主观感知、审美经验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感特点和类型:
●美感的特点:
1.主观性:美感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体现,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可能不同。
2.情感性:艺术作品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美感常常与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3.审美意义:美感常常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相关,包括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
4.变动性:美感可以随时间、心境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动。
●美感的类型:
1.形式美感:强调作品的形式元素,如线条、颜色、形状、结构等。
抽象艺术常强调形
式美感。
2.内容美感:强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故事情节、情感等内容方面的美感。
叙事性艺术
常强调内容美感。
3.情感美感:强调作品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悦、忧伤、温馨等。
表达主义艺术通
常强调情感美感。
4.文化美感:强调艺术作品与文化、历史、传统之间的关联。
文化背景不同,美感的体
验也可能不同。
5.精神美感:强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哲学、人生观等方面的美感。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
通常强调精神美感。
6.社会美感:强调作品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映。
社会艺术通常强调社会美
感。
在实际的艺术欣赏中,这些美感类型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观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文化背景和审美理念来体验和理解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普遍性
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民族差异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美感差异性的其他个人因素
不同的个人心境, 不同的个人心境,情绪 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实践
美感的普遍性
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 时代性之中, 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 遍性; 遍性; 美感的民族差异性包含着美感的共同 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中包含了普遍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中包含了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