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

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本质上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整理的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1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

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

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

因此,虽说社会是共性使然,但因为共性又是个性使然,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乃是个性使然。

最好的个性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个体组合成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个人利益组合成最好的社会利益。

个性并非社会的敌人,而是社会的逻辑前提。

社会是人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相约,个性相得;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

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

人们对某个城市某种商品的特点评价是:这个城市或商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足见一斑。

众所周知的是,模仿得再好也比不上原创。

模仿永远不能代替创造。

当前,许多媒体所开展的形形色色模仿秀是对缺乏个性的fans顺水推舟,并进行误导,即便属游戏性质,也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它只会使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创造力削弱。

东施效颦的历史笑话竞演变成为当今时尚!这种现象将更有资格成为后人的笑柄。

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

文学艺术史上不乏题材和风格回旋往复的情形,同样能表现出个性特征。

举一个很近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众多前卫流行歌手充斥的舞台上,久别复出的台湾歌唱家费玉清以其怀旧的曲目和优雅的风格又再次赢得了广大听众,究其原因难道不正是个性的魅力麽?同时也表明求异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与众不同即可。

中医教学中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中医教学中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新疆 中医药
21 0 0年
第2卷 8
第 3期 ( 总第 17期 ) 2
5 3
个体 的特 色 。 21 中 医 的 “ 证 论 治 ” 共 性 与 个 性 特 征 的 统 . 辨 是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代科学方法 , 对各类 中医证型病人进行内在 的生 理、 生化 、 病理 和免疫微生 物等各 方面客观征象 的 检查分析 , 旨在深入 阐明证候 内在机理 , 讨其发 探
反应 以及 体 质 因素密 切 相关 , 证 诊 断 的重 点 主要 辨 在对 个 体 的个 性 化特 征 的辨 析 , 以及对 个 性产 生 原 因和 机 制 的分 析 ,最 终使 个 体 的多 样性 个 性 特征 ,
乃至基 因调节 , 以阐明病症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 法 。“ 微观辨证” 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 ,
体 ・
中医“ 辨证论治” 所得的具体证候 , 是共性与个
性 特征 的统 一体 。这种 治 疗观 念 和 思路 , 治 人 与 在 治 病 的关 系上 , 重 视 人 ; 整体 与局 部 、 能 与形 更 在 机
生发展 的物质基础 和提供可作 为辅 助诊 断的客观 定 量化 指 标 。郭振 球认 为微 观辨 证是 以 中医经典 辨

_
要的地位 。
关键词 中 医; 共性; 个性
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 中始终贯穿着朴素 的唯 物主义哲学观 , 中包 含着很多 的辩 证关 系 , 中 其 其 的共性和个性 的辩证关系不仅在一般哲学 中普遍
性 和个性 在一 定条 件下相互 转 化闭 。

有人 将 共性 与个 性 比喻成 一组 彩 色铅 笔 , 性 共 是 书写绘 画工 具 , 是铅笔 , 都 个性 是不 同颜 色 。还可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绪论--第1题: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武昌街机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适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绪论--第2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

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

我们对症下药,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

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摘要:自由始终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的个性彰显,能否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自由的标志。

在哲学中,个性代表一个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才能实现个人的真正发展,人才是自由的。

论文关键词:个性,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与个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

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从方法论上讲,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又要看到事物间的区别,尊重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矛盾、解决矛盾。

人类社会至始至终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会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都属于个性的问题。

因为有了这样的千差万别,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日趋减少,而人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并且越来越多元化,在原有对有限资源争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多元化的追求,不管是对不同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对旧事物产生冲击,遭到旧事物旧势力的反抗,比如,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分清舆论的好坏,舆论某种意义上只代表了特殊利益集团的声音。

而社会的发展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新旧势力的博弈中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言,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面对这样的冲突和矛盾,面对个性的张扬,笔者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人们首先要在思想上要做到彼此尊重。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

2019年泰顺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

(资料图片)本期嘉宾方向浙江省温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李凯湖北省荆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陈世海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

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

我们对症下药,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

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区别: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一、共性与个性关系: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

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特点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

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

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作文

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作文

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作文英文回答: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al unity. Dialectical unity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seemingly opposing forces or concepts can coexis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harmonious and complementary way. In the case of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y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ut rather, they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Commonality refers to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experiences that individuals or groups have in common. It represents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 among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ity refers to the unique qualities, perspectives, and traits that distinguish one person from another. It represents the personal identity an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each individual.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y complement and enrich each other. Commonality provide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unity amo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It creates a shared foundation for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social cohesion. Without commonality,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connect and work together towards common goals.However, commonality alone can lead to uniformi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It can restrict personal freedom and creativity, as everyone is expected to conform to the norm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group. This is where individuality comes into play. Individuality allows for diversity, innov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talents. It encourages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actualization.At the same time, excessive individuality can lead to fragmentation and isolation. When individuals focus solely on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disregard the common good, it can undermine social cohesion and cooperation. This iswhere commonality becomes essential. It reminds individuals of their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well-being.In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s one of dialectical unity. They are not opposites, but rather, they complement and balance each other. Commonality provide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unity, while individuality allows for diversity and personal growth. It i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at a harmonious and thriving societycan be achieved.中文回答: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通过辩证统一的概念来理解。

需特别关注的问题(高教)答案

需特别关注的问题(高教)答案

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P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精神还是物质,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P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P19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主要是:(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4、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P2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4)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篇一:个性与共性个性与共性的理解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解放,新生事物不断发生、层出不穷,考验人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经济参与的主体多且竞争激烈,导致的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这些现象让人们不得不为提高认识的效率而努力。

如何高效快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取得竞争优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或许矛盾论是可以快速认知新生的事物以达到领先一步的重要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的是一个认知的态度。

一是唯物论让我们确定了认知的方向。

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来做事,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而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认为世界是唯物的,是可以被认知的。

从而坚定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信心。

二是认清事物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世界不存在绝对真理的。

事物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任何事物都有个性的。

不要妄想找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圣杯来,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

三是良好的态度还反映在决心上。

要通过大量的艰苦的实践才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而不要以为简单的、形式上的跑马观花,就可以认知事物的。

观察仔细的在不同的层次如宏观、中观、微观各种层次和视野去观察。

其次是角度和工具。

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两个角度都不可少,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量变质变规律强调两个不同的层次变化规律即一个量变的层次,一个质变的层次,还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问题。

微观的角度或个体的角度是从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从发,也可说是研究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宏观的角度和群体的,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问题或事物,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整体性的规律,有时是与个体完全不一样的规律。

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两个重要的过程。

认知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表现。

(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专业工具这个问题,上升到思维科学高度来说,哲学最好的工具是数学和艺术。

)其二是认知方式和认知的效率问题。

如何快速正确的认知客观事物,这就是要讨论的关健问题。

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

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

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高考作文常考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二)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

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

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当前社会一味追求包装,明星炒作,商品包装,书籍追求豪华版,假广告泛滥。

艺术的探索和突破,形式和内容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

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

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

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

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着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

英国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个电报:“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

”但美国推销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一个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电报:“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我准备住上一段时间拓展市场。

”思想2: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摘要】:正文、问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学科中个性和共性是什么?这是一个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探讨之中的基本问题。

中小学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那么语文学科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过去我们比较一致地把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简单说来这个工具就是思维的工具,交流思想信息的工具与探讨问题的工具。

过去我们强调语文是各基础学科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的工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语文水平学生个性共性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操作思路【正文】:班级授课制主要的价值就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尽可能多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说,这时候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告诉和灌输。

①显然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已经不是信息的传输,而主要是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显然还是应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问题的“指导”中、在学生与老师就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问题的研讨中,逐渐地养成。

假如这个命题正确,紧跟而来的就有下一个问题:课堂——这十分宝贵的有限时空中我们究竟应该讨论什么样的问题?答案显然是:应该是学生的问题。

那么应该是学生什么样的问题呢?比如是学生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的问题?或者说是多数人的问题还是少数人的问题?这实际应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无论是从效率还是公平道德的角度论之,都应该研讨多数人的也即是个性和共性的问题。

③一、个性和共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别人的特性,这种特性外化为一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

每个人不仅有个性,而且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所以说,个性化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所谓共性是指某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共性就是对个性的抽象,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一种抽象化的存在。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承认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立统一规律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矛盾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矛盾即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承认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分析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哲学常识中的“共性”与“个性”

哲学常识中的“共性”与“个性”

哲学常识中的“共性”与“个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具体事物的运动、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世界某一领域或环节的具体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

人们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即共同性质。

当人们把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

可见,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研究以指导。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首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相连的。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前沿F or war d positionN o.52010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张 兵*(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

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

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

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

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

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质疑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质疑

作者: 王景玉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32-32页
主题词: 类事物;个性;共性;哲学教科书;普遍性;寓于;质疑;新陈代谢;指纹;商榷
摘要: <正>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在谈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时,往往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来表述。

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也就是说,世界上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既找不到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绝对相同的指纹。

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和其他事物不同的特点,即都有自己的个性,以区别于他事物。

但是反过来说,任何事物不管。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命题驳议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命题驳议

作者: 李福金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个性存在;共性;不确定性;规定;命题;矛盾;区别性;列宁;互相排斥;两重性
摘要: <正> 排除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能单方面说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吗?为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一下共性和个性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共性和个性作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具有双重性质: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所谓规定的确定性乃是指矛盾各方互有区别,互相排斥的性质,也叫规定的绝对性。

共性,作为一种规定,它排斥异在和“杂质”,以保持自身的单纯性。

列宁说:“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

任何个别都不能。

中医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论述

中医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论述

中医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论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在一般哲学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中医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对充分理解中医大有裨益。

1共性和个性一般关系的体现有人将共性与个性比喻成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用于书写、绘画的铅笔,个性是颜色不同。

还可把共性与个性比喻成一棵树,共性是整棵树,个性好比树叶、树枝,每片树叶、每根树枝都反映整体信息。

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两者的辩证关系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共性和个性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中医学的重要特征是辨证论治,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它是个性与共性矛盾的展开。

辩证论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中医辨证论治所得的具体证候,是共性与个性特征的统一体。

这种治疗观念和思路,在治人与治病的关系上,更重视人;在整体与局部、机能与形质关系的处理上,更重视整体和机能;在对病变共性和个性的关注上,更重视共性。

由于个性特征的产生往往与个体对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个性化反应及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故辨证诊断的重点是对个体的个性化特征、个性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辨析,最终使个体的多样性个性特征在证候的整体诊断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要想全面掌握个性特征,在收集表象信息时,必须认真仔细地进行临床观察,收集些能够反映个性特征的表现;同时,在治疗时除要针对共性特征外,还应特别注意对个性特征的调整。

中医临床常常在经方或验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其中作为处方基础的经方或验方的药物、药量等主要针对共性特征,而加减的药物、药量等主要针对个性特征。

对个体特征的掌握往往是辨证论治水平的最好体现。

在中医辨证中有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六经八纲辨证,由于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符合温病病情变化规律,故用作温病的辨证纲领确实有利于温病的治疗。

简论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

简论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

·思考与探讨·(《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简论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杨寿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北京 100875)〔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1)10-0028-04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即哲学自身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的本性至关重要。

当我们反思半个世纪来我国哲学所走过道路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哲学与政治关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不是走向这个极端,就是出现另一个偏向。

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缺乏真正了解所致。

1 哲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研究两类问题:一是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是主体(人自身)。

前者是关于世界的存在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后者是关于人的存在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人与人生的真谛。

元哲学的共性首先是指哲学所揭示的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普遍原理、普遍命题以及普遍方法等等。

例如,今天人们常常谈及的事物发展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相互联系、个别与一般关系的原理,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命题,正反相倚的辩证法,等等。

人们常说哲学是智慧之学,就是因为哲学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原理、命题与方法,为人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论与思维方法,能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哲学的共性最大特点是超越性,即哲学揭示的普遍规律、普遍原理与普遍方法,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是古今中外普遍适用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哲学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其智慧来自何方?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神启示得来的,也不是哲学家头脑里固有的或一时冲动得到的,而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人类思想文化的沉淀,通过哲学家一代一代的努力,进行加工改造,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的,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辨[摘要]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

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

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关键词] 英汉语言共性; 英汉语言个性; 思维共性; 思维个性; 汉语个性研究关于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也即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包括汉语和英语的异同问题,在语言学界长久以来存在着两派对立的观点或对立的研究思路。

一派孜孜以求语言的普遍性或共性,以美国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为代表,力求找出语言的普遍规则,这一点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他们致力于研究二者的不同,强调语言的民族性。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有一些国内学者热衷于寻找语言之间的普遍性,比照英语研究的一些“普遍性”,汉语研究积极向其靠拢。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英汉语的异同?导致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首先对求同和求异两派观点做一概述,然后从思维的角度探究英汉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一、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一)语言的共性研究目前关于语言共性问题,有两条代表性的研究思路。

一条是以美国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法,主张通过对一种语言做深入的研究找出蕴含在语言中的普遍“参数”。

普遍语法假说为其整个理论的基石。

普遍语法认为,在人类成员的心智/大脑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认知机制系统。

Chomsky把这些认知系统称为心智器官。

决定构成人类语言知识的是其中的一个系统,他称之为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

这种研究思路,将语言从本质上定义为心智实体,它是对实在于大脑中的语言心智机能抽象地研究和刻画,最终是对大脑机能的研究和刻画,所以生成语法走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子[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前沿F or war d positionN o.52010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张 兵*(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

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

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

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

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

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

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

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

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

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1]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

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

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20·*[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都各有自身的特点,作为人个体的张三与李四也都各有自己的个性。

显然,这样的例子未能佐证“共性寓于个性”的论题。

与此相关,有的学者在批评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时,说它割裂和歪曲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而实际上,它真正割裂和歪曲的是“共性”与“个体”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公孙龙看来“白马非马”是因“马非白马”,白马不等于马。

该命题及其论据,反映了辩证法中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公孙龙是从另一个出发点讨论了“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的问题,得出了与惠施正相反的结论。

惠施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的,公孙龙则是从命题出发,看出了在诸如“莲花是一种植物,玫瑰是红的”等命题中,其主语和述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正是如恩格斯所说“不论是在主语或者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

但是,“述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则明确地指出其中的差异,但却不知道这种差异是必需的,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并加以抽象化、绝对化,由此得出“白马非马”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论。

在一个逻辑命题中,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

在一个肯定的命题中,个别与一般是对立面的同一。

在“白马是马”命题中,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

严格地说,单个具体的马是个别,白马也就成了一般。

白马只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马也只能在白、黄、黑等个体的马中存在。

个别与一般这两个方面有对立又有统一,故“白马是马”不是表示简单的等号而是表示一种辩证的统一。

公孙龙发现了其中的对立面,这只是他对客观辩证法某一方面的认识。

从逻辑学上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马”的外延,包括白马在内,而“马”的内涵说,则指马的本质属性,这又与“白马”有别,公孙龙的贡献是他看到了主语和述语的对立性,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性。

可按他的理论,既然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也可以脱离个别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个别,个别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

这正如他在《白马论》所说的“故可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

这就割裂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联系,实质上就是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非个性)或共性与个体(非个性)的联系。

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出发,势必将一般看成是独立自存的空洞概念,最终将使“马”化为乌有。

“白马非马”命题,本来是从辩证法出发的,可结果却转化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笔者认为,马的本质是人们从物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马的共性,但其又要反过来向现实具体之马“转化”,即“马”的本质的“具体化”、“个体化”。

马的抽象内涵中可以、也需离开“白马”等具体的马,但在现实中却离不开马的个体,因马的抽象本质总要以个体或个别的马来表现和落实。

至于个体马的颜色乃至马的雌雄、胖瘦、大小等个性特点则不能决定、制约乃至表现马的本质,虽然马的具体特性是作为个体的马所不可缺的,但这些具体特性却是马的抽象必须剔除的。

因此,我们也正是从本质属性的共性而不是从非本质属性的个性角度,来断定白马为马的。

但应当说白马也是马,而不说“白马即马”、“马即白马”。

对此应明晰哲学范畴共性、个性与个体的不同层次,还原三者之间同、异和根据的关系。

二、问题的症结:个性不能混同于个别“共性寓于个性”命题的症结,实际涉及共性、个性与个别三者而不仅是共性与个性两者的关系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黑格尔那里去追根溯源吧。

黑格尔认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概念,“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个环节:一是普遍性,这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同等性。

二是特殊性,亦即规定性,在特殊性条件下,普遍性纯粹不变地继续和它自身相同。

三是个体性,这是把普遍与特殊两种规定性返回到自身内。

这种自身否定的统一性是自在自为的特殊东西,并且同时是自身同一体或普遍的东西。

”[2]这里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在黑格尔看来是有特别的含义的。

黑格尔在给普遍性下定义时认为“普遍性”(共相),就是指各种不同规定性之间的同一性、等同性,并为这个等同性起名为“自由的等同性”。

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异中之同,即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殊性”,在黑格尔看来就是指事物不同的规定性,即我们所讲的个性;而“个体性”,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个体的,而个体事物又是具有普遍性或内在本性于其自身的,或者说,是个体化的普遍性”[3]。

个体性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返回”到具体事物中,或者说是共性与个性具体化的统一,这个个体是包括特殊性在内的丰富的普遍性,也可以说是包括普遍性在内的丰富的特殊性,即个体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融入其中的个别(事物),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词通过一种质(特殊)与一种普遍的规定性相结合”。

[4]对“三者”关系,黑格尔既在理论上抽象又在具体中还原,既在概念中识别又在个体中把握。

在黑格尔的概念中,每一事物的内部结构实际上都是“三者”的关系且三者在对立中统一。

黑格尔阐述到:“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抽象地看来,也就相当于同、异和根据……。

概念的各环节有其异中之同,有其差别中的确立的不可分离性。

”[5]这可从三个角度看:共性与个性构成个体,共性与个性达到统一;共性“包含有个体的东西”,即个体当中具体化了的共性,共性与个体达到·21·了统一;“相异的东西或规定性是作为个体的东西”,即个性依赖于个体,个性是个体的体现,达到了个性与个体的统一。

由此看来,个性不等于个体,即不能把“个性”视为“个体性”的简化词。

个性是个体的一部分,是个体的属性之一。

个体是共性和个性的共同“根据”或“载体”,共性和个性为个体的双方性质。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与黑格尔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恩格斯说:“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使之确立起来。

”[6]这里,恩格斯是把“特殊性”与“普遍性”看作是个性与共性并结合“个别”来论述的,即“特殊性”与“普遍性”都是“从个别”提升、抽象出来的,是以个别为基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个别之中的两方面性质,是对个别的抽象。

可见,同黑格尔一样,恩格斯也是从“三者”关系阐述问题的,而仅仅是用同义词“个别”代替了“个体”,并将其作为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基点。

无疑,恩格斯的观点与黑格尔“三个圆圈”的概念是完全吻合的。

列宁则是把一般与个别作为一对矛盾来阐述的。

列宁着重分析的是一般与个别两者的关系。

他说:“从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

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指出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与一般的相对立)又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