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含了人本主义理念、实践教育原则和全面发展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概述。
首先,陶行知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社会关怀的品质。
其次,陶行知提出了实践教育的原则。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培养。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当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同时,陶行知主张教育应当是一种民主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教育强制,主张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经验。
他主张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发了广大教育者,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为建设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努力。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为最终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智育只是其次要任务。
他主张学校应该在德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品德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健康而有用的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知识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他主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到实践,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他认为,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5、班主任作为家长同样重要陶行知认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他主张班主任应该像学生的家长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一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包括三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他说:“整个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云卿,号维庵,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公德、集体观念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塑造良好的人格,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陶行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主张将学校与社会、家庭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一生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理念的总称。
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教育思想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为人先为教后”,这是陶行知对于教育导向的明确要求。
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品德、情感、智力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人才。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尽可能地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陶行知主张学生要多实践、多动手,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教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陶行知主张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陶行知还主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62),原名陶铭,原籍山东烟台,中国近代思想家,立志教义和智慧谋国,公认为中国教育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著作涵盖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影响深远。
下面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注重品格教育
陶行知深信,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美好的
品格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他倡导要学会做人,努力尊重他人,要做
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
会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规划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个别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
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思想、中华文化、各门学科知识等,
既注重普及基础知识,又强调拓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育
陶行知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实践教育,而
不只是理论学习。
他倡导学生要树立实践哲学,以十足地学习生活和
实践实践,去熟悉生活,去体验世界,去实践理论,去使思想有了锻炼。
4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陶行知认为,文化自信是思想正路的基础,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要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科学的体系中去,在科学技术的支
持下,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以上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成为了影响无穷的智慧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玉林,浙江宁波人,中国近代教育家、作家、思想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儿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他主张“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个体的发展与独立性。
他的教育思想在进步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陶行知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出发。
他主张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点,不将儿童简单地看作成人的缩小版,而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主的实践与探索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提出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工作应围绕儿童的需求与兴趣展开。
他注重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鼓励儿童自主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机械的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认为应该通过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儿童在学习中得到实践与体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实际教育法”、“做中学”、“生活化教育法”等。
他认为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儿童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关注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并通过生活中的经历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还特别强调教育的人性化。
他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儿童的个体差异,不刻意追求标准化的模式,而是应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他主张通过关心和呵护来激发儿童的人性化需求,给予他们温暖与爱护,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儿童为本,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实践与体验,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动手能力,倡导儿童的自主学习与创造性思维,注重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儿童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名子修,字行知,回族,生于1879年,逝于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信、念、教、育”为基本原则,强调师生相互尊重、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关系,致力于培养中国国民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首先,陶行知强调爱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用心去爱学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发展。
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采取打骂惩罚的方式,而是要用真心、耐心和爱心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其次,陶行知强调信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仰和理想,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高尚的品格,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三,陶行知强调念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品德形象。
他提倡落实教育的程序和纪律,让学生在自觉遵守规定的同时,把自己的心思用于学业上,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通过严格要求学生在行为、思想和品德上做到全面的提高,力求实现“言行一致、不言虚行”的教育理念。
第四,陶行知强调教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人。
他主张教师把“师为人师,先教门徒读书写字”放在第一位,注重授课内容的质量和方法,关注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倡导教育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最后,陶行知强调育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通过学校管理的改革、教师能力的提升、教育体制的创新等方面来凸显学生的育的教育。
他强调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Just be happy, remember on the morning of June 18, 2022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
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