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合集下载

“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比较

“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比较

“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比较“十一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十二五”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一五”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二五”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强调“全面..”,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从“鼓励....”,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到“积极支持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十一五”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五方面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政策重在调整产业结构与分布层次;土地政策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人口管理政策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十二五”建立健全“新”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区域政策体系,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优化开发区,严格限制污染,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重点开发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鼓励生态移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0•【字号】粤府办[2006]51号•【施行日期】2006.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6] 51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提高全省城乡规划水平,省委常委会议决定,今后,城乡规划省一级建设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下同)要管到县(市)一级,地级以上市建设部门要管到乡(镇)一级,县(市)建设部门要管到村一级。

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我省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效显著,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部分地方的城乡规划管理不规范,尤其是村镇规划管理“缺位”,导致“有新房无新村”、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凸现了我省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尤其是村镇规划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不断开创城乡规划工作的新局面。

二、切实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水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明确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程序和职责,尤其要针对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

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5.0∶50.4∶44.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6 0。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若干战略问题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若干战略问题

速发展阶段。开始是城市化初级阶段 , 然后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 城市化达到 3%左右) O ,最后是城市
化达 到 7 %以后 的阶 段。 0


确定 了加速 城镇 化发展 的基 本战略 一 重 点放到县 城和部 分基 础条件 好 、 把 发展潜 力大 的建 制镇 。消除城 镇化
形 成合理 的城镇体 系 一 一以小城 镇为 重点 , 走符合 我 国国情 、 中小城 市和 小城镇 协调 发展 的 多样化 大 城镇 化道路 。 点发展 小城镇 重 定设市 和设镇标 准等等 。
山先 生提 出的 “ 民”主 义 ,他也 由此成 为 了一 名世纪 伟人 ;之 后毛泽 东解决 了民族独 立问题 ,他也 成为 三
了一名伟人 ; 后来 邓小平 同志解 决 了民生 问题 , 也是 一位世 纪伟 人 。 在 留下 了一 个 民权 问题 , 能解 他 现 谁 决这 个问题 , 那么他将 成为 继他 们三位 伟人 之后 的第四位伟 人 。
二 、制定 和基本 实现 了城镇 化 目标
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一 改革城镇户籍制度、 一 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 、 科学制
十五时 期城镇新 增就业 和转移 农业劳 动力各达到 40 万人 。 00 城镇化 率有 所提高 , 00 的 3 .2 , 由20 年 62%
只有涉及法律性的问题时州、 县才有管理的权力, 并且要依法管理。 但是中国就不同了, 中国的农村表面
上是 自治单位 , 但事实上上至中央 , 下至地方谁都能管, 不仅管政治生活, 还要管经济生活 , 甚至连私人
生活都要管。 因此这一点上无法与美国相比。 最后 , 美国的乡镇官员都是选举产生的 , 并且随时可以撤换 。 但在中国农村做不到。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 , 十分了解农村。 现在农村的村民自治只是流于形式 , 虽然村长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05.22
•【字号】粤府办[2007]46号
•【施行日期】2007.05.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
五”规划的通知
(粤府办[2007]46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实施《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开局阶段。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和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以及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科技支撑。

为此,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历史传统文脉。

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

凸显现代特色风貌。

深圳重大项目十一五规划

深圳重大项目十一五规划

259深圳市重大项目建设“十一五”规划《深圳市重大项目建设“十一五”规划》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编制,是深圳市“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对2006~2010年规划期内全市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编制和实施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年度计划以及制定重大项目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回顾(一)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情况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引导资源向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和产业政策导向的领域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积极进取,通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和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年来,本市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248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927亿元,连续跨越3000亿元和4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6.3%,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高4.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52亿元和7000万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59吨标准煤、889.1千瓦时和0.60吨标准煤。

“十五”期间,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重大项目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运作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投资和建设成效愈加显著。

《深圳市重大项目建设“十五”规划》安排重大项目200个,计划投资总额2271亿元。

通过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的滚动编制和实施,实际安排项目422个,投资总额约4000亿元。

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建成投产,有效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完成,增强了全市经济发展后劲。

(二)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成就“十五”期间,是深圳市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突出表现为“四个加强,四个提高”。

广东绘就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蓝图

广东绘就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蓝图

人文 环 境特 色 。 设 节约 型城 镇 。大力 发展 循 环经 建 济 , 续 鼓 励 发 展 “ 色 工业 ” 大 力 推 进 节 能 、 继 绿 ; 节 地、 节水 、 材 等建 筑 “ 节 四节 ” 工作 , 并通 过 立 法 、 财
城镇 化 发展 “ 一五 ” 划 ( 简称 《 划 》 以广 东 十 规 下 规 )
力、 提高 人 均享有 公 共 服务 设施 水 平 为关 键 , 大 走
中小 城市 与 中心 镇协 调 发展 的有 广东 特 色 的城镇 化 道路 。
协调 集 聚 与扩 散 的关 系 ,加 大 城市 支 持农 村
力度 , 动城 乡协调 发展 。 全 全省城 乡 规划建 设 推 健
建 成 10 0 0个 以上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示 范 点 :以佛
山 、 莞 为试 点 , 施 城镇 廉 价住 房安 居 工 程 , 东 实 并
逐步 推 广 到珠 三 角其 他 城镇 。重 点满 足 外来 人 员 的基 本 住房 需 求 。 力争 到 2 1 0 0年 满 足 5 %以上 有 O 稳 定 职业 的外 来 常住人 口的住 房要 求 。 提 升公 共 交 通 在综 合交 通 体 系 中的 地 位 。 实 施 公 交优 先 战 略 ,建立 便 捷 、安 全 的公共 交 通 体 系 。到 2 1 0 0年 , 三角 城 镇 群实 现 镇 以上 全 部 通 珠 公 交线 路 ,粤 东 城镇 群 和 粤西 城 镇 群 实现 县 城 以 上全 部 通公 交 线 路 :初 步 建成 珠 三 角轨 道 交通 系 统 。 中轻 轨 覆盖 广州 、 圳 、 海 、 山 、 莞 、 其 深 珠 佛 东 中
共 服 务设施 水 平作 为衡 量 城镇 公共 设 施 完善 程 度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万人
(1)谈认识:对城镇化发展内涵 认识不断提升
城镇化是动态发展的渐进过程。
• 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是重点 ,同时中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
不同发展阶段城镇化的特点和主 要矛盾不同。
• 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了中心城市做大 做强的问题,提出以城镇群来合理引 导产业经济要素聚集; 但同时对1.2-1.5亿大规模、跨区域的 农民工流动问题考虑不足。
(4)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问题:
• 新农村建设缺乏合力:四川省达县2007 年支农资金有1.008亿元,来自27个不同 的渠道,造成投资项目分散,综合效益 差。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脱节:江西自然村 中200人以下的占55.6%,由于外出务工 人数多,实际居住人口更少,但新房建 设却从未间断。 将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建设新村:以 城市标准建设农村,搞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修大广场、建“农民式别墅”和 “精品小区”。 对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育重视不足。
淮南沉陷区生态修复与新社区建设
厦门BRT延伸到郊区
(2)适应人口流动的管理新思路 问题: • 农民工返乡创业难; • 各种社会保障和服务配套不适应 家庭为单元的转移趋势; • 与户籍体制相配套的若干重大体 制改革推进缓慢
工作重点:适应人口流动特点,健全 管理制度,促进合理集聚
• •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跨省福利保障 转移创造条件; 为适应家庭为单元的转移,加大住房、 就业、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政策支持 ,鼓励有稳定收入的外来人口由一人暂 住向家庭迁移转变,由务工就业到安居 乐业转变; 积极推进省、市县两级返乡创业优惠政 策。
问题: • 大城市周边、县城的文教卫 体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远落 后于人口聚集。
城市被乡镇和工业包围! 同时城市服务不能深入农村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历史传统文脉。

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

凸显现代特色风貌。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1、请简述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快速城镇化,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摆脱贫困。

现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

衡量城镇化水平,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

如果只让农民进城而不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这样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城镇化。

由于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但是仍然未能成为市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突出。

人口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影响极其深远。

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市民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都会带来后遗症。

农民工只能进城就业,无法举家在城镇生活,出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和农村比较陌生,但是真正融入城镇还比较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会抑制消费,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可能将农业作副业,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妨碍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也会使民工荒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民工回乡所带来的城市服务业缺工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家庭生活。

我国很多城镇建设比较粗放,占用土地过多,集约化程度不高。

很多城镇建设,比较注重征地造城,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富裕了城镇政府,而对于居民必需的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既没有投入,也不给合法的建设用地。

一些城镇注重引进工业项目,搞工业园,而对于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城镇生态系统缺陷大、环境差。

目前,我国形成的城镇化体系极不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甚至过分拥挤、交通堵塞、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居民生活负担重、质量差,“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发展乏力,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对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

很多农村城镇化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城镇功能十分不健全。

广州十二五规划

广州十二五规划

广州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

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5.0∶50.4∶44.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60。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规模化、高级化发展格局。

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三旧”改造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城镇化率达64.0%。

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一定成效,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

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0年“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价格总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3.147430.911.542.888.67[4000][4000]5基本稳定68001.51560904.2142211.32153959.5[4200][4000]1.424.66.3‰全国总人口(万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12674320.3133000[10]552213075626<[10]9.65.35.1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经济普查前数据2005年为1.55%;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0号——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0号——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0号——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11.29•【字号】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0号•【施行日期】2013.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0号《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于2012年11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2年11月29日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11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2012年11月29日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审批第三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四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五节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第四章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保护第一节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第二节自然风貌区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在规划区内的建设,以及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的保护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和特定地区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特定地区,是指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其他成片开发地区。

广东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

广东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

广东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作者:麦婉华来源:《小康》2022年第35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广东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更是广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15%,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

到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国家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十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11.6%,达到6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广东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更是广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从数据上来看,广东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成果丰硕。

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15%,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

在“十三五”时期,广东累计实现1330.4万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全省常住人口社保卡持卡率98.95%,总量居全国首位。

记者了解到,广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

广东深入推进省、市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下城市落户限制。

所有地市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对农村籍高校学生实行来去自由政策。

基本实现居住证常住人口全覆盖,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措施不断拓展。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广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缩小到2020年的2.50:1。

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广东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东莞市“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力争翻番

东莞市“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力争翻番

东莞市“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力争翻番南方网讯记者昨日(11月6日)获悉,《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建议》)日前在中共东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获全票通过。

《建议》全面规划部署了东莞“十一五”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工作。

市委书记佟星表示,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是未来5年两大任务。

东莞市委提出,“十一五”期间总体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5年翻一番;社会更加和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会议上,东莞对今年经济发展作了理性评估。

预计2005年全市可完成生产总值1979亿元,工业总产值441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8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5亿元,出口总额406亿美元。

会上,佟星介绍,今后5年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构想,概括起来就是“一条主线、两大任务、三创战略、四项工程、五个成果”。

一条主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两大任务是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三创战略是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四项工程是“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平安东莞、创业东莞”工程;五个成果是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把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具体细化为建成经济强市、文化新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规划亮点10项任务根据《建议》,“十一五”规划时期,东莞要做好10项任务。

一、先进制造业根据规划,东莞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调整的重要任务。

在优化工业结构方面,将加速工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服装、家具、造纸、食品饮料和玩具等特色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在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精密装备制造和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等方面实现突破。

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门市城市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门市城市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门市城市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30•【字号】江府[2006]70号•【施行日期】2006.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门市城市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江府[2006]70号)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江门市城市化“十一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十二届四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门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江门市城市化“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本世纪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积极有序地推进全市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江发[2005]8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城镇体系不断完善,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建制镇(办事处)85个。

按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城镇化水平达52%;按实际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城镇化水平达59%,与“九五”期末相比(下同),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区域分工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末,全市城市道路总长1825.8公里,增加了295.8公里;自来水普及率99.74%,提高了0.42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95.89%,提高了2.01个百分点;排水管道总长2182.21公里,增加了360.74公里;污水处理率39.5%(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16.7%),提高了16.4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3.94平方米;城镇已建成各种社区服务设施项目近900个,面积近60万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

广东综合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报告

广东综合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报告

广东省综合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发展状况(一) 发展成绩“十五”期间,我省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提高交通设施技术水平和综合运输效率为中心,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综合运输网络规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

1.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运输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我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通达度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客、货运输量快速增长。

2005年,全省完成客运量21.6亿人,完成货运量16.9亿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4.1%和50%;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645万标箱,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40%和207%;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175.6万人,货邮吞吐量达108.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94.8%和48.6%;输油气管道里程达 1615.9公里,比2000年增长5.2%。

2.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到2005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11.5万公里,“十五”期间新增约1.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达3140公里。

实现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周边省份(除海南省外)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市到县通二级以上公路及县到镇通三级公路的目标;全省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全面展开。

3.铁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建成了粤海、梅坎、阳阳、惠澳、罗定至春湾等一批铁路项目,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883公里,新增里程414公里。

2004年10月1日,省政府和铁道部共同签订《关于加快广东省铁路建设会谈纪要》,部省共同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含新广州站)等铁路项目的建设,省内建设总里程约2200公里,总投资约1400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粤府〔2006〕46号)和《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粤府办〔2004〕117号)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省城镇化进程进行宏观指导的规划。

编制本规划的目的是明确我省“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推进城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方向,部署“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大行动。

一、基本情况(一)“十五”回顾。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我省的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为我省“十一五”时期加快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

到2005年底,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我省的城镇化率为60.7%,与“九五”期末相比,提高了5.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省约有13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有效促进了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达到2236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4438元;城镇居民的收入也相应大幅提高,全省城镇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7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8%。

2.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我省城镇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初步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40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约1950公里,已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与周边陆路省份均有高速公路相连的目标。

铁路、港口、航道建设步伐加快。

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卫生机构16054个,各类艺术馆、文化馆14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纪念馆148个。

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功能日趋健全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全省城镇综合评价指标达到85分,深圳、中山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佛山市获得“全球人类住区优秀范例奖”,广州、珠海市和中山市小榄镇获得“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另有一大批城镇分别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镇)”、“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3.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加强。

全省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城镇群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日益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城镇群之一;东西两翼城镇群初步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大幅提高,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使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北部山区城镇化稳步推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开展。

4.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十五”期间,我省通过大力发展中心镇,推动了小城镇集聚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2005年,全省67个县(市)共实现生产总值4027.4亿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1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20.12亿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20.5%。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共有414个乡镇被撤并,撤并比例达26%.通过撤并乡镇,拓展了中心镇的发展空间,全省271个中心镇中有119个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中心镇的规划得到加强,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效果。

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省中心镇的生产总值合计约3000多亿元,约占67个县(市)生产总值的七成;城镇化率接近50%,对农村人口的吸收作用明显;全省中心镇的数量不到全部建制镇数量的20%,但城镇总人口、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建制镇的40%和50%左右。

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率达4.1%,农民务工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约为50%。

5.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城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发〔2004〕7号)是我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此外,我省还先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粤发〔2001〕9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粤发〔2004〕10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的决定》(粤发〔2005〕4号)、《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79号)、《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0号)、《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57号)、《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印发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37号)等涉及城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土地集约使用等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我省城镇建设的软环境。

从“十五”期间我省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出,正是在城乡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以工业化为“基本动力”,通过中心城市和中心镇辐射带动“两条腿走路”,通过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两只手调控”,实现了我省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讲是“四个突出”。

1.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矛盾尚未消除,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我省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十五”期间,我省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环境污染仍呈扩散趋势,城市空气污染呈加重趋势,酸雨区面积不断扩大,大部分城市河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性缺水问题凸显。

(2)生态资源破坏严重。

全省目前有不少工业园区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一些园区甚至存在未经环保审批、乱设排污口的情况,导致了我省林地、耕地、水源不断减少,生态资源遭到破坏。

(3)土地和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部分地方政府依然存在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外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土地浪费严重,部分地区的土地供应已接近枯竭。

工业化、城镇化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生产、生活能耗需求高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燃油、煤炭等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4)一些城镇盲目开发,大拆大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导致城镇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逐渐丧失,历史文脉得不到延续。

2.“城乡二元”和“本外二元”结构继续存在,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我省仍存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城乡二元”结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本外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1)城市反哺农村能力弱,对农村的投入不足,忽视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和调控。

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编制村庄建设规划34591个,完成率仅为25.85%,不少村庄建设布局混乱,土地浪费严重,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2)城镇扩张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重视和保护不够,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不够落实,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出路问题的措施不够到位。

(3)城镇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户籍等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城镇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险压力增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任务繁重。

(4)外来人口边缘化倾向日益显现。

在珠三角的不少城镇,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对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应均造成较大压力。

同时,外来人口生活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和职业性培训,长年生活在城市却不能转化成城市居民,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城镇建设统筹不够,用地紧张和土地粗放利用、设施供给不足和设施重复建设等矛盾比较突出。

区域整体统筹和综合调控的作用弱化,许多城镇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导致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用地紧张和土地粗放利用、设施供给不足和设施重复建设等矛盾并存:(1)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引起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导致用地功能不合理和土地超强度利用的现象;而在城乡结合部、城镇外围新区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中,土地利用简单粗放,浪费严重。

部分城镇对土地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利用,随意圈占土地,超标准、超需求建设各类园区。

(2)公益性设施仍面临投资渠道缺乏、投入不足的局面,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3)部分城镇不顾自身的定位和分工,在公共设施建设上追求“人有我有”、自成体系,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城镇管理体制和区域协调机制创新不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我省在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区域协调机制方面仍然不足,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造成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1)县、镇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事权大、财权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财政资金短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珠三角的一些特大镇已发展到城市的规模,却仍沿用原有的乡镇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定额远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制约了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支持中心镇发展的一些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中心镇的进一步发展。

(2)产业发展缺乏整合,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区域协调机制的缺失,造成城镇间过度竞争,直接引发土地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封闭等问题。

(3)尚未建立有效机制来缩小后发地区和先发地区的差距,存在着“先发地区有动力缺资源”和“后发地区有资源缺动力”的矛盾。

(三)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的城镇化发展也将面临众多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层次的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为我省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力。

经济全球化为我省城镇纳入世界城镇体系提供了契机,借助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国际大市场,珠三角城镇群特别是广州、深圳等重要城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世界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泛珠三角合作的深入开展,既拓展了我省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空间,增强了综合竞争实力,也为我省欠发达地区的城镇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CEPA框架协议的实施和大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开展,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粤港澳的产业联系和区域空间关系,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推进大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促进我省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