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剂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抗菌性能研究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抗菌性能研究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抗菌性能研究化妆品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乳化剂在化妆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乳化作用,乳化剂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

本文将对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乳化剂的作用和分类乳化剂是一种能够稳定乳液的表面活性剂,常见的有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等。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主要起到增稠、稳定、润湿以及提高肤感等作用。

二、抗菌性能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乳化剂的抗菌性能,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对比试验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可以评估乳化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并确定其最低有效浓度。

三、乳化剂的抗菌机制乳化剂的抗菌性能主要与其化学结构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乳化剂中的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不同组合可以影响其对细菌的抑制效果。

此外,乳化剂还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酶活性以及干扰细菌的生物膜形成等方式发挥抗菌作用。

四、乳化剂的抗菌应用前景由于乳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一定的抗菌性能,因此在化妆品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乳化剂可以被用于制备乳液、霜剂、护肤品和彩妆等化妆品产品,并在其中起到稳定、防腐和抗菌等作用。

五、乳化剂的选择和优化合适的乳化剂选择对于化妆品的品质和抗菌性能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的化妆品配方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乳化剂。

此外,通过优化乳化剂的化学结构和调整剂量,可以提高其抗菌性能和稳定性。

结论:乳化剂在化妆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具备一定的抗菌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乳化剂的抗菌性能也将不断提升,为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深入研究乳化剂的抗菌性能,可以开发更多高效、安全的化妆品产品,为人们的美丽与健康保驾护航。

乳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乳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乳剂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引言乳剂是一种由两种或以上互不相容的液体相均匀分散形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相被分散为细小的液滴或颗粒悬浮于另一种相中。

乳剂的稳定性是制备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而稳定性的改善和控制是乳剂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探究乳剂的制备方法以及提高乳剂稳定性的实验条件。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乳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调整实验条件提高乳剂制备的稳定性。

三、实验原理乳剂的制备方法一般有机械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法三种。

其中机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高速搅拌、高压均质或低温乳化等方式将两相混合。

物理方法则是利用共存界面活性剂降低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其分散成乳液体系。

化学法则是通过添加乳化剂或改变pH值来改善分散稳定性。

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相互不相溶的液体:油相A和水相B。

2. 在试管中将油相A与水相B以适当比例混合。

3. 在单向搅拌器中,以适当的速度将两相搅拌混合。

4. 若乳剂制备不稳定,可尝试添加不同的乳化剂或调整pH值。

5. 观察乳剂制备的稳定性,并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乳化剂添加和pH值调节来改善乳剂制备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在添加适量的乳化剂后,乳剂的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乳化剂可以在油相和水相之间形成界面活性层,减少两相间的表面张力,从而使乳剂更好地稳定。

另外,调节pH值也对乳剂制备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适当调节酸碱度,可以使乳剂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是因为乳化剂在不同pH条件下会发生电离或分解,进而改变乳剂的表面性质,影响乳剂的稳定性。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乳剂,并通过添加乳化剂及调节pH值来提高乳剂制备的稳定性。

乳剂的稳定性对于应用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为乳剂制备和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七、实验总结乳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农业等领域的体系。

了解乳剂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掌握乳剂稳定性的改善和控制方法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6911931_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

26911931_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

[重点实验室简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年2月获国家药监局认定ꎬ重点实验室以中国药科大学药用辅料及仿创药物研发评价中心为核心ꎬ整合药物化学㊁药剂学㊁药物分析㊁药代动力学等学科优势资源ꎬ联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和江苏省水溶性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建设ꎮ学术委员会主任侯惠民院士㊁实验室主任郝海平副校长ꎮ重点实验室拥有实验场地1.2万平方米ꎬ仪器设备原值约2.9亿元ꎮ配套设施完善ꎬ包括SPF级药学实验动物中心㊁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㊁病理与PDX药效评价平台㊁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公共实验平台ꎮ重点实验室聚焦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与标准提升㊁创新辅料研究㊁药用辅料功能性评价与合理使用㊁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研究㊁药物制剂及辅料分析和评价技术研究㊁靶标的发现/确认与成药性研究等领域ꎮ力争利用3~5年时间ꎬ在上述领域形成多个 国际一流㊁国内领先 的技术平台ꎮ初步建成 以药品制剂为核心ꎬ以药用辅料为抓手ꎬ以体内作用为指标ꎬ以分析评价为支撑 的 全链条㊁贯通式 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体系ꎮ实验室主任:郝海平ꎬ男ꎬ理学博士ꎬ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技术ꎬ药物代谢转运分子调控与靶标研究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ꎬ江苏省特聘教授ꎬ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ꎬ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ꎬ第十一届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ꎬ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㊁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㊁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ꎮ曾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㊁ 2011计划 建设办公室主任㊁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 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ꎮ㊀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重大新药创制 (No.2017zx09101001006)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972894)㊀作者简介:秦云ꎬ女ꎬ研究方向:智能/多功能纳米制剂技术研究ꎬE-mail:Daisy_q_y@163.com㊀通信作者:孙春萌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教授ꎬ研究方向:药剂学ꎬTel:025-83271305ꎬE-mail:suncmpharm@cpu.edu.cn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秦云ꎬ涂家生ꎬ孙春萌(中国药科大学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09)摘要:乳化剂是一类在药品中应用广泛的表面活性剂ꎬ大多是蛋白质㊁磷脂㊁多糖㊁两亲性合成物质ꎬ或这些物质的复合物组成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ꎬ综述了乳化剂种类㊁特点及应用ꎬ对卵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㊁吐温和司盘等几种不同类别乳化剂的基本理化性质㊁乳化特性等分别进行阐述ꎬ并对乳化剂的关键物料属性或功能性相关指标的研究进行了介绍ꎬ同时对乳化剂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ꎮ关键词:乳液ꎻ乳化剂ꎻ乳化性能中图分类号:R94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2)04-0236-006doi:10.13506/j.cnki.jpr.2022.04.007ResearchprogressonemulsifyingpropertiesandcriticalqualityattributesofemulsifiersQINYunꎬTUJiashengꎬSUNChunmeng(NMPAKeyLaboratoryforResearchandEvaluation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andExcipientsꎬ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09ꎬChina)㊀㊀Abstract:Emulsifierisakindofsurfactantwidelyusedindrugs.Mostofthemarecomposedofproteinꎬphospholipidꎬpolysaccharideꎬamphiphilicsyntheticsubstancesorcomplexesofthesesubstances.Thetypesꎬcharacteristicsandapplicationsofemulsionpreparationswerereviewedthroughsortingandretrievingliterature.Thepaperexpoundedthephysi ̄calandchemicalpropertiesꎬemulsifyingcharacteristicsofseveraldifferenttypesofemulsifierssuchaslecithinꎬproteinꎬpol ̄ysaccharideꎬTweensandSpansꎬandintroducedtheresearchonthekeymaterialpropertiesorfunctionalrelatedindexesofe ̄mulsifiersꎬAtthesametimeꎬthefutureresearchhotspotsanddirectionsofemulsifierwereprospected.Keywords:EmulsionꎻEmulsifierꎻEmulsifyingproperty1㊀引言乳液是一种液体以分散(分散相)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不相容液体中(连续相)的分散体系ꎬ主要成分包括水相㊁油相和乳化剂[1]ꎮ由于乳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ꎬ因此为了制备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乳液ꎬ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分散成微小的乳滴ꎬ其次是提供使乳液稳定的必要条件ꎮ考虑到乳液具有生物利用度高㊁刺激性小㊁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快㊁靶向性等特点ꎬ现已将乳液开发并应用于注射㊁外用㊁口服等给药途径ꎮ在乳液研究的早期ꎬ人们已认识到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类型和稳定性的显著影响ꎮ乳化剂通过吸附在油相/水相界面ꎬ降低界面张力和保护液滴不聚集来促进乳化和增强物理稳定性[2]ꎮ油包水(waterinoilꎬW/O)乳液的形成通常要求乳化剂具有良好的油溶性ꎬ并优先分配到油相ꎬ通过自身的两亲性来维持油水界面的稳定ꎮ陈正昌[3]使用水溶性乳化剂(聚乙二醇)和油溶性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探究了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ꎬ结果表明油溶性乳化剂的稳定效果更好ꎮ乳化剂的选择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ꎬ针对乳液的配方也有着广泛研究ꎬ主要有3个理论基础:Bancroft规则㊁Griffin量表㊁Shinoda相转变温度(phasetransitiontemperatureꎬPIT)ꎮ根据Bancroft规则ꎬ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倾向于使水成为连续相ꎬ从而可用于稳定水包油(oilinwaterꎬO/W)乳液ꎬ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倾向于使水成为分散相ꎬ从而可用于稳定W/O乳液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和亲脂性基团结合的分子组成ꎬ这些基团的平衡表示为亲水亲油平衡(hydro ̄philiclipophilicbalanceꎬHLB)值ꎬ由此ꎬGriffin[4]提出了一种计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方法ꎬ表征了在不同HLB值乳化剂作用下形成O/W和W/O乳液的趋势ꎮ然而ꎬHLB量表没有考虑温度和油的性质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ꎻ这些影响被自然地纳入了Shinoda的PIT概念ꎬ该概念将宏观乳液稳定性与油-水-聚氧乙烯(polyoxyethyleneꎬPO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相态行为联系起来[5]ꎮRen等[6]研究利用亲水性聚氧丙烯(polyoxypropyleneꎬPOP)二胺和疏水性长链脂肪酸之间的静电作用合成了与POE类似的POP乳化剂ꎬ通过研究POP单元数㊁乳化剂浓度以及烃链不饱和度对相转变稳定性及乳液液滴大小㊁形态的影响ꎬ证明了POP乳化剂是通过PIT法形成纳米乳液的有效乳化剂ꎮ乳化剂通常在空间位阻和静电相互作用条件下稳定乳滴ꎬ但由于乳液环境中的温度㊁pH值等的改变ꎬ造成界面失衡ꎬ进而导致乳液中不稳定现象的产生ꎮ常见的不稳定现象包括重力分离㊁絮凝㊁破裂与合并(聚结)㊁Ostwald熟化㊁酸败等[7-14]ꎮ乳液中几种不稳定现象在变化过程中也可进行转化[15]ꎬ因此ꎬ如何通过添加合适的乳化剂以保持乳液在制备和存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一直关注的问题ꎮLi等[8]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来预测乳液的沉降过程ꎬ证明了液滴大小是乳液沉降的关键因素ꎬ液滴直径越大ꎬ聚结概率越大ꎻ同时该模型也说明了油水比㊁不同乳化剂浓度㊁搅拌时间和转速对乳化液滴的大小及乳液稳定性有显著影响ꎮKelley等[9]研究表明将离子乳化剂吸附到蛋白质包裹的油滴表面ꎬ通过增加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可以提高絮凝稳定性ꎻ非离子乳化剂吸附到蛋白质涂层液滴表面ꎬ通过增加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来提高它们的絮凝稳定性[10]ꎮGeorge等[11]将亲脂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pan80)掺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in)ꎬ通过取代油滴表面的一些蛋白质来促进聚结ꎬ在这种情况下ꎬSpan80分子头部小的亲水性基团将不足以保护液滴免于聚结ꎬ相反地会促进乳滴聚结ꎬ破坏乳液的稳定性ꎮYan等[14]研究表明Ostwald熟化作用可能是p-CMS/St细乳液失稳的主要原因ꎬ通过调整乳化剂用量㊁乳化剂与助稳定剂的比例可有效提高细微乳的稳定性ꎮ随着乳液在制药领域中的不断发展ꎬ乳液的稳定性逐渐成为学者们首要考虑和关注的最重要性质之一ꎬ本文旨在对乳化剂的分类及乳化性能进行阐述ꎬ并对其稳定乳液的机理㊁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ꎬ以期为后续乳液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ꎮ2㊀乳化剂的分类㊁特点及应用药物制剂中ꎬ乳化剂的应用颇多ꎮ但对于乳化剂的选择ꎬ应根据乳液的使用目的㊁药物的性质㊁处方组成㊁乳液的类型㊁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ꎮ主要的分类方式有:根据乳化剂中是否含有亲水基可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油酸盐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胺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ꎻ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和合成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和司盘)ꎻ根据HLB值的大小可分为亲油表面活性剂(HLB<10ꎬ如司盘)和亲水表面活性剂(HLB>10ꎬ如吐温)ꎮ2.1㊀卵磷脂㊀卵磷脂(lecithin)是一类从动物源(如蛋黄㊁奶酪乳清㊁鱼等)或植物源(如大豆㊁油菜籽等)中通过提取获得的磷酸盐混合物[16]ꎮ卵磷脂是由疏水性的脂肪酸酯基和亲水性的磷酸基组成的两亲性分子[17]ꎮ磷脂(phospholipidꎬPL)是卵磷脂的主要成分ꎬ由sn-1和sn-2位用脂肪酸酯化㊁sn-3位用磷酸酯化的甘油骨架组成ꎮ在sn-3位上ꎬ磷酸酯基团与特定官能团酯化ꎬ赋予PL亲水特性ꎻ磷脂的亲油性使其能以薄膜状包裹在油滴表面ꎬ磷脂的亲水性使其能与水分子相互吸引ꎬ大大降低了水油之间的界面张力ꎬ从而形成均匀稳定的乳液[18]ꎮ此外ꎬ根据酯化到sn-3位的官能团ꎬPL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ꎬPC)㊁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ꎬPI)㊁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 ̄lamineꎬPE)㊁磷脂酸(phosphatidylicacidꎬPA)ꎮPL的化学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ꎬ强烈影响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16]ꎮ卵磷脂的乳化性能与乳液pH值㊁盐浓度和温度有关ꎮ对于卵磷脂的乳化能力评估可以采用多种试验[17]:①粒径分布(particlesizedistributionꎬPSD):基于光散射和激光衍射原理ꎬ对稀释乳液中液滴大小及分布进行评估ꎻ②浊度测量:通过光学浊度扫描或贝克曼扫描ꎬ记录乳粒迁移和乳粒尺寸变化ꎻ③显微镜观察ꎻ利用共聚焦扫描光学显微镜㊁扫描电子显微镜㊁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显微镜法ꎬ可以观察乳粒的粒径㊁形状和结构ꎮ应用知识结合分析方法来表征组成㊁乳液粒径和乳液稳定性将有助于理解各种磷脂的功能性ꎮ卵磷脂的HLB值介于4(标准化卵磷脂)和7(富含PC馏分的卵磷脂)之间ꎬ这意味着它可以分散在油相和水相中ꎮ卵磷脂中的PL可以在水或油中自缔合形成直接胶束或反胶束ꎻ当PL分子的疏水基团(脂肪酸)与水分子的接触降至最低ꎬ并通过范德华和疏水/亲水相互作用以双层囊泡的形式排列可形成脂质体ꎻPL分子还可以通过将脂肪酸尾部伸入油滴㊁亲水性头部朝向水ꎬ进而降低界面处表面张力ꎬ形成稳定的O/W乳液[19]ꎮ虽然卵磷脂已经被人们熟知很长时间了ꎬ但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在药物研发体系中仍然有着新的潜力ꎮWunsch等[20]研究了将卵磷脂包裹在油酸胆固醇酯纳米颗粒表面来模拟天然脂蛋白ꎬ形成一种用于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ꎬBBB)的新型药物载体ꎮ2.2㊀蛋白质㊀蛋白质是由多种亲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以 脱水缩合 的方式组成两亲性化合物ꎬ在油水界面排列时ꎬ疏水性基团朝向油相移动ꎬ而亲水性基团朝向水相移动ꎬ其独特的界面性质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ꎬ因此ꎬ它们能够在油水界面形成强烈吸附ꎬ有利于乳液的形成[21]ꎮ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量和所采用的构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ꎬ因为吸附是通过其结构中存在的疏水基团进行的[22]ꎮ蛋白类乳化剂(如乳清分离蛋白㊁酪蛋白酸钠㊁β-乳球蛋白㊁大豆分离蛋白等)作为乳化剂具有良好的特性ꎬ但其对环境应力(如pH值㊁离子强度和温度)高度敏感ꎬ由于液滴之间的静电斥力不再足以克服各种吸引性相互作用ꎬ因此它们在接近被吸附蛋白质等电点的pH值和离子强度超过特定水平时会破坏乳液的稳定性[23]ꎮ盛布雷[24]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ꎬBSA)和阿拉伯胶(gumarabicꎬGA)分别作为内层乳化剂和外层乳化剂ꎬ制备得一种β-胡萝卜素双层乳液BSA/GA-eꎬ并验证了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小肠靶向缓释作用ꎮ为了克服蛋白质作为乳化剂在其等电点附近易导致乳液等不稳定这一缺点ꎬGuzey等[25]提出加入额外的多糖涂层ꎬ即由蛋白质和多糖的不同界面层组成的一类多层乳液ꎬ通过与蛋白质层的静电相互作用来稳定O/W乳液ꎬ从而提高蛋白质作为乳化剂的O/W乳液对环境应力的物理稳定性ꎮZhang等[26]研究了多糖(阴离子海藻酸盐和阳离子壳聚糖)涂层对类胡萝卜素乳状液体外消化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ꎬ发现多糖涂层可略微抑制类胡萝卜素的降解ꎮ2.3㊀多糖类㊀许多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如壳聚糖㊁果胶多糖等)表现出亲水界面性质ꎬ并倾向于稳定脂质层以形成O/W乳液[27]ꎮ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阳离子碱性多糖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ꎬ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8]ꎮOst ̄wald熟化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液滴电荷和界面层厚度ꎬKontogiogos[29]研究表明ꎬ壳聚糖等多糖作为乳化剂可增强O/W乳液中液滴界面厚度并提供空间效应ꎬ以稳定乳液并保护亲脂性成分免受氧化ꎮ然后壳聚糖自身丰富的氨基和氢键使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ꎬ限制了其作为乳化剂的应用ꎮ因此ꎬ许多化学修饰被用于改善其缺点并扩展其功能ꎮ如壳聚糖通过美拉得反应与多肽类物质(酪蛋白磷酸肽)接枝ꎬ可提高壳聚糖的两亲性ꎬ进而用于制备稳定性良好的乳液[30]ꎮ2.4㊀吐温㊁司盘类㊀小分子表面活性剂ꎬ如吐温(Tweens)㊁司盘(Spans)等是常用的非离子乳化剂ꎬ因其主要通过空间位阻来稳定乳液ꎬ对pH㊁离子强度不敏感ꎬ降低表面张力能力强且可形成小粒径的乳液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药品领域ꎮ通过调整不同类型乳液中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质量分数ꎬ可获得较为稳定的乳液ꎮPeng等[31]以不同质量分数的Tween80作为乳化剂ꎬ利用超声乳化技术制备获得粒径㊁电位㊁pH稳定性㊁热稳定性等物理特性均较好的大豆分离蛋白乳液ꎮKumar等[32]采用重量百分比为0.5%的Tween80和正庚烷高能法制备了纳米乳粒在91.05~40.16nm之间的动力学稳定的O/W乳液ꎬ并通过评估表明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Tween80)比离子表面活性剂(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ꎬCTAB和SodiumdodecylsulfateꎬSDS)更适于形成稳定的O/W乳液ꎮ2.5㊀其他㊀乳化剂的选择是影响乳液最终乳滴尺寸㊁乳液分散性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ꎬ制药工业中最常用的乳化剂是合成乳化剂(如吐温和司盘类)和天然乳化剂(如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㊁皂苷等)ꎬ它们的分子量影响乳化过程中两亲分子的吸附动力学ꎮ与酪蛋白或β-乳球蛋白相比ꎬ吐温㊁司盘或卵磷脂等小分子在类似均质条件下更适合产生更小的粒径ꎬ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界面上的吸附速度更快[33]ꎮ然而ꎬ随着制药领域的发展ꎬ研究人员逐渐对使用 环境友好 的天然两亲性乳化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ꎬ这些天然乳化剂通常被认为更加环保㊁更加安全[34]ꎮ葡萄糖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亲水性ꎬ可将其与疏水基团连接ꎬ合成新型生物可降解乳化剂ꎮ更重要的是ꎬ它产生水作为唯一的副产品ꎬ使其成为制备糖基非离子乳化剂的合适策略ꎬ具有相当低的环境影响ꎮZhang等[35]以分子共轭的方法ꎬ设计并合成了以腙健(-NHN=CH-)为特征的新型两亲性葡萄糖腙作为糖基非离子乳化剂ꎬ并对其乳化性能㊁聚集行为㊁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综合分析ꎬ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lightscatteringꎬDLS)分析了解了烷基侧链长度与乳液稳定性的关系: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ꎬ乳液层先增大后减小ꎬ呈现倒V型分布ꎮ皂苷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非离子生物基表面活性剂ꎬ其极性糖链附着于非极性三萜或甾体单元分子ꎬ使其具有高表面活性的两亲性结构[36]ꎮSchreiner等[37]研究了3种不同来源(蒺藜㊁胡卢巴和刺五加)富含皂苷的提取物作为天然乳化剂的乳化性能ꎬ通过评估皂苷提取物在水㊁乙醇㊁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等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溶解性ꎬ了解其两亲性特征ꎻ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ꎬFTIR)对可溶性部分进行了表征ꎬ指出富含甾体皂苷和富含三萜皂苷的提取物的相似性ꎻ并通过构建伪三相图ꎬ对乳化剂进行了分类:Ⅰ相对应O/W双相系统ꎻⅡ相对应W/O双相系统ꎻⅢ相对应三相系统ꎻⅣ相对应均质单相体系ꎬ即在油㊁水和乳化剂之间形成的乳液ꎮ3㊀乳化剂的功能性相关指标研究不同乳化剂具有不同理化性质ꎬ能够对乳液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化性质可称为乳化剂的关键物料属性(criticalmaterialattributesꎬCMA)或功能性相关指标(functionality-re ̄latedcharacteristicsꎬFRCs)ꎬ它们是决定乳液液滴大小及分布㊁分散性㊁稳定性等的最重要因素ꎮ因此ꎬ对乳化剂进行表征可以对不同类型乳液的制备有指导性意义ꎮ3.1㊀溶解性㊀乳化剂的溶解性对于乳化过程至关重要ꎬ因为它促进了乳化剂向油-水界面的迁移和扩散ꎮpH值是蛋白质类和磷脂类乳化剂溶解度的决定因素ꎬ唐世涛[38]在研究蛋白粉溶解性及乳化稳定性过程中发现ꎬ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ꎬLDL)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并非直接溶解在连续相中去吸附到油水界面的ꎬ而是以完整LDL球形粒子的结构分散到连续相ꎬ而其颗粒只有在中性pH值条件下才以胶束形式溶解ꎬ在酸性条件下几乎不溶ꎻLiu等[39]也对pH值影响蛋白质乳化性能进行了说明ꎬ溶液pH值会影响蛋白质的疏水性和表面电荷ꎬ进而影响蛋白质-溶剂(亲水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疏水性)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之间的平衡ꎮ由于油水界面两相的特殊性ꎬ极易受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ꎬ因此对乳化剂在溶液中溶解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ꎮ3.2㊀HLB值㊀HLB值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水包油乳化剂或油包水乳化剂的标准参数之一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和亲脂性基团结合的分子组成ꎬ这些基团的平衡可表示为HLB值ꎬHLB值对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有显著影响ꎮ通常认为HLB值3~8倾向于稳定W/O乳液ꎬHLB值在9~12之间的表面活性剂易于形成O/W乳液[40]ꎮWu等[41]建立了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propertyrelationshipꎬQSPR)模型来预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ꎬ为评估乳化剂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ꎮHong等[42]采用Span/Tween混合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ꎬ研究了HLB值对O/W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ꎬ选择了HLB值范围8~13的混合乳化剂ꎬ通过观察O/W乳液中液滴的粒径分布㊁形态㊁流变性能和Zeta电位ꎬ最终在HLB=10.8/10.7的乳液中观察到高度均匀的最小液滴尺寸ꎮ3.3㊀表面润湿性能㊀接触角(θ)是测量和评估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ꎮ接触角小于90ʎ表示高润湿性ꎬ而接触角较大(θ>90ʎ)表示低润湿性[35]ꎮLi等[43]将待测样品用去离子水配制成1.0g L-1水溶液ꎬ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ꎬ表征了几种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接触角ꎬ结果说明液体表面张力越低ꎬ接触角越小ꎬ其润湿性能就越好ꎮ3.4㊀界面张力㊀界面张力可以描述为每单位长度作用在液体界面上的收缩力ꎬ也可表示为界面能ꎮ乳化剂一旦吸附在油水界面上ꎬ就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ꎮ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排列逐渐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ꎬ形成的界面膜对乳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44]ꎮWang等[45]通过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ꎬDPD)模拟表征了不同HLB值乳化剂分子形成的界面膜的结构和性质ꎬ研究表明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20制备的O/W乳液界面膜厚度随HLB值从9到15的变化而增加ꎬ当HLB值为13时ꎬ界面张力最小ꎬ乳液最稳定ꎬ而HLB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本质上受界面膜厚度㊁界面张力和乳化剂分子结构的综合影响ꎮ3.5㊀临界胶束浓度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 ̄centrationꎬCMC)是指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最低浓度ꎬ多数情况下CMC与分子结构的疏水性相关[46]ꎮ影响乳化剂CMC的主要因素是其分子结构中亲水与疏水基团的性质ꎬ疏水性的增加会使得CMC降低[47]ꎮ电导率法[48]是测量离子乳化剂CMC的一种常用方法ꎮ随着离子液体水溶液浓度的增加ꎬ电导率曲线都会出现一拐点ꎬ拐点处的离子液体浓度称为CMCꎮ张永贺等[49]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高分子乳化剂十一烯酸/马来酸酐-十二醇聚合物(undecylenicacid/maleicanhydride-dodecanolpolymerꎬUMA-DA)和水的临界胶束浓度ꎬ依次测定含乳化剂的乳液的表面张力ꎬ绘制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ꎬ其拐点处即为CMC值ꎬ结果显示UMA-DA的表面张力要远低于纯水ꎬ表明UMA-DA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效果非常明显ꎬ可用作乳化剂ꎮ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bydesignꎬQbD)出发ꎬ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溶解度㊁HLB值㊁表面张力㊁润湿性㊁临界胶束浓度等这些方法来判断乳化剂的乳化性能ꎬ结合乳液制备技术ꎬ对乳液的处方进行优化ꎬ并对其理化特性(如粒径尺寸及分布㊁Zeta电位㊁包封率等)及贮藏稳定性相关的乳液稳定性指数(emulsionstabilityindexꎬESI)[35]进行评估ꎬ以期获得目标乳液产品ꎮ4㊀总结及展望乳化剂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ꎬ目前我们使用到的乳化剂包括天然表面活性剂和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两种ꎮ前者来自动植物体ꎬ为较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ꎬ易于乳化稳定且无刺激㊁无毒副作用ꎬ如卵磷脂㊁壳聚糖等ꎮ后者通常为固体颗粒乳化剂ꎬ如吐温㊁司盘等ꎬ这类乳化剂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液滴之间的聚集而制得稳定的油/水分散相ꎮ非离子乳化剂因其不易受酸㊁碱㊁盐㊁电解质的影响ꎬ更有利于乳液的贮藏稳定性ꎬ也将更为受到研发者的关注ꎮ随着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ꎬ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ꎬ以及人们对于药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ꎬ可以预见ꎬ未来乳化剂将不断朝着安全㊁无毒㊁温和㊁易降解的研究方向日益深入ꎬ天然产品由于自身容易被细胞降解ꎬ并整合到身体组织中ꎬ或在没有炎症反应的情况下被清除的特点ꎬ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ꎮ当前市场环境下ꎬ乳液已成为许多商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药品㊁食品㊁化妆品等ꎮ乳化剂作为乳液配方中最重要的稳定剂之一ꎬ还决定了乳液形成的难易程度和最终产品的功能属性ꎬ因此ꎬ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对于未来乳液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然是重要决策之一ꎮ参考文献:[1]㊀KACIMꎬEIMIRAATꎬDESJARDINSIꎬetal.Emulsifierfreeemulsion:Comparativestudybetweenanewhighfre ̄quencyultrasoundprocessandstandardemulsificationprocesses[J].JFoodEngꎬ2017(194):109-118. [2]RAVERAFꎬDZIZAKꎬSANTINIEꎬetal.Emulsificationandemulsionstability:Theroleoftheinterfacialproperties[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21(288):102344.[3]陈正昌.新型碘化油Pickering乳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ꎬ2020. [4]GRIFFINWC.Classificationofsurface-activeagentsby"HLB"[J].SocCosmetChemꎬ1954(5):249-256. [5]LEEMHꎬTAE-EUNKꎬJANGHWꎬetal.Physicalandturbidimetricpropertiesofcholecalciferol-andmenaquinone-loadedlipidnanocarriersemulsifiedwithpolysorbate80andsoylecithin[J].FoodChemꎬ2021(348):129099.[6]RENGHꎬSUNZCꎬWANGZZꎬetal.Nanoemulsionfor ̄mationbythephaseinversiontemperaturemethodusingpolyoxypropylenesurfactants[J].J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9(540):177-184.[7]MCCLEMENTSDJꎬJAFARISM.Improvingemulsionfor ̄mationꎬstabilityandperformanceusingmixedemulsifiers:AReview[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8(251):55-79.[8]LIYBꎬHETSꎬHUZMꎬetal.Studyonthemathematicalmodelforpredictingsettlingofwater-in-oilemulsion[J].JPetroleumSciEngꎬ2021(206):109070.[9]KELLEYDꎬMCCLEMENTSDJ.Influenceofsodiumdo ̄decylsulfateonthethermalstabilityofbovineserumalbu ̄minstabilizedoil-in-wateremulsions[J].FoodHydrocol ̄loidꎬ2003(17):87-93.[10]KYROSD.InfluenceofpHandHeatingo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ofWheyProtein-StabilizedEmulsionsContainingaNonionicSurfactant[J].FoodChemꎬ1998(46):3936-3942. [11]GEORGEAꎬAKENV.Competitiveadsorptionofproteinandsurfactantsinhighlyconcentratedemulsions:effectoncoalescencemechanisms[J].ColloidSurfaceAꎬ2003(213):209-219.[12]ASUAJM.Ostwaldripeningofreactivecostabilizersinminiemulsionpolymerization[J].EuropeanPolymerJꎬ2018(106):30-41[13]ALEXEYSKꎬEUGENEDS.Ostwaldripeningtheory:ap ̄plicationstofluorocarbonemulsionstability[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1992(38):69-97.[14]YANZꎬYINGCꎬDONGCꎬetal.ResearchonthePrepara ̄tionandStabilityof4-ChloromethylStyrene/StyreneMiniemulsion[J].FineChemicalsꎬ2015ꎬ32(10):1195-1200.[15]WANGJWꎬHANXꎬLITTꎬetal.MechanismandAppli ̄cationofEmulsifiersforStabilizingEmulsions:AReview[J].FoodScienceꎬ2020ꎬ41(21):303-310.[16]BOTFꎬDanielCꎬJAMESAOꎬetal.Inter-relationshipsbetweencompositionꎬ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functionalityoflecithiningredients[J].TrendsFoodSciTechꎬ2021(111):261-270.[17]WILLEMVNꎬMABELCT.Updateonvegetablelecithinandphospholipidtechnologies[J].EurJLipidSciTechnolꎬ2008(110):472-486.[18]XUJꎬDAIY.Biologicalsurfactantphospholipidsandtheirapplication[J].LeatherChemicalsꎬ2012ꎬ29(2):31-35. [19]WANGMZꎬYANWQꎬZHOUYLꎬetal.Progressintheapplicationoflecithinsinwater-in-oilemulsions[J].TrendsFoodSciTechꎬ2021(118):388-398.[20]WUNSCHAꎬLANGERKꎬMULACDꎬetal.Lecithincoatingasuniversalstabilizationandfunctionalizationstrategyfornanosizeddrugcarrierstoovercometheblood-brainbarrier[J].IntJPharmꎬ2021(593):120146. [21]WANGYTꎬWANGYJꎬBAIYH.Recentadvancesinpretreatmenttechniquestoimprovetheemulsifyingpropertyofproteins[J].FoodMachineryꎬ2020ꎬ36(5):211-215.[22]刘甜ꎬ赵鹏森ꎬ张玉玲ꎬ等.提高蛋白质乳化功能性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ꎬ2020(1):82-86.[23]TRAUDYWꎬANAMꎬRUBILARMꎬetal.Multilayeremul ̄sionsstabilizedbyvegetableproteinsandpolysaccharides[J].CurOpin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6(25):51-57. [24]盛布雷.pH响应型β-胡萝卜素双层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ꎬ2018.[25]GUZEYDꎬJULIANM.Formationꎬstabilityandpropertiesofmultilayeremulsionsforapplicationinthefoodindustry[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06(128):227-248. [26]ZHANGCLꎬXUWꎬJINWPꎬetal.Influenceofanionicalginateandcationicchitosanonphysicochemicalstabilityandcarotenoidsbioaccessibilityofsoyproteinisolate-sta ̄bilizedemulsions[J].FoodResIntꎬ2015ꎬ77(3):419-425.[27]ZHANGCꎬZHUXꎬZHANGFꎬetal.ImprovingviscosityandgellingpropertiesofleafpectinbycomparingfivepectinextractionMethodsusinggreentealeafasamodelmaterial[J].FoodHydrocolloidꎬ2020(98):105246. [28]LIUTTꎬSUGZꎬYANGTS.FunctionalitiesofchitosanconjugatedwithlauricacidandL-carnitineandapplicationofthemodifiedchitosaninanoil-in-watere ̄mulsion[J].FoodChemꎬ2021(359):129851.[29]KONTOGIOGOSV.Polysaccharidesatfluidinterfacesoffoodsystems[J].AdvinColloidInterfacꎬ2019(270):28-37.[30]HUANGXNꎬZHOUFZꎬYANGTꎬetal.Fabr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ickeringHighInternalPhaseEmulsions(HIPEs)stabilizedbychitosan-caseinophos ̄phopeptidesnanocomplexesasoraldeliveryvehicles[J].FoodHydrocolloidꎬ2019(93):34-45.[31]PENGXCꎬZAOLꎬCAOTTꎬetal.InfluenceofMixedIn ̄terfaceofTween80andSoyProteinIsolateonEmulsionStability[J].FoodIndustryꎬ2021ꎬ42(5):208-212. [32]KUMARNꎬMANDALA.Thermodynamicandphysico ̄chemicalpropertiesevaluationforformationandcharac ̄terizationofoil-in-waternanoemulsion[J].JMolecularLiquidsꎬ2018(266):147-159.[33]LUAAꎬPAOLAEꎬENRIQUEFAꎬetal.Carotenoidnano ̄emulsionsstabilizedbynaturalemulsifiers:WheyproteinꎬgumArabicꎬandsoylecithin[J].FoodHydrocolloidꎬ2021(290):110208.[34]BAILꎬHUANSQꎬGUJYꎬetal.Fabricationofoil-in-waternanoemulsionsbydual-channelmicrofluidizationu ̄singnaturalemulsifiers:saponinsꎬphospholipidsꎬproteinsꎬandpolysaccharides[J].FoodHydrocolloidꎬ2016(61):703-711.[35]ZHANGSXꎬLIYSꎬHULꎬetal.Physicalandbiologicalevaluationofglucosehydrazonesasbiodegradableemulsi ̄fiers[J].JMolecularLiquidsꎬ2021(350):118224. [36]YANGYꎬLESERMEꎬSHERAAꎬetal.Formationandstabilityofemulsionsusinganaturalsmallmoleculesur ̄factant:Quillajasaponin(Q-Naturale)[J].FoodHydro ̄colloidꎬ2013(30):589-596.[37]SCHREINERTBꎬGIOVANACꎬDIASMMꎬetal.Evalua ̄tionofsaponin-richextractsasnaturalalternativeemulsi ̄fiers:AcomparativestudywithpureQuillajaBarksaponin[J].ColloidSurfaceAꎬ2021(623):126748.[38]唐世涛.超声联合蛋白酶酶解对蛋黄粉溶解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20.[39]LIUCꎬPEIRSꎬMARINAH.Fababeanprotein:Aprom ̄isingplant-basedemulsifierforimprovingphysicalandoxidativestabilitiesofoil-in-wateremulsions[J].FoodChemꎬ2022(369):130879.[40]SCHMIDTSTꎬDOBLERDꎬPAULUSNꎬetal.MultipleW/O/Wemulsions UsingtherequiredHLBforemulsifierevaluation[J].ColloidSurfaceAꎬ2010(372):48-54.[41]WUJQꎬYANFYꎬJIAQZꎬetal.QSPRforpredictingthe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HLB)ofnon-ionicsurfactants[J].ColloidSurfaceAꎬ2021(611):125812. [42]HONGIKꎬKIMSIꎬLEESB.EffectsofHLBvalueonoil-in-wateremulsions:dropletsizeꎬrheologicalbehaviorꎬzeta-potentialꎬandcreamingindex[J].JIndustrialEngi ̄neeringChemꎬ2018(67):123-131.[43]LIGZꎬJIAOTLꎬHUOYQꎬetal.Propertiesofseveralsulfonateanionicsurfactants[J].TextileAuxiliariesꎬ2021ꎬ38(11):45-48.[44]HONGZHꎬXIAONꎬLILꎬetal.Investigationofnanoe ̄mulsioninterfacialproperties:Amesoscopicsimulation[J].JFoodEngineeringꎬ2020(276):109877.[45]LIANGXPꎬWUJQꎬYANGXGꎬetal.Investigationofoil-in-wateremulsionstabilitywithrelevantinterfacialcharacteristicssimulatedby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J].ColloidSurfaceAꎬ2018(546):107-114.[46]ZHUZWꎬZHANGBYꎬCAIQHꎬetal.Acriticalreviewontheenvironmentalapplicationoflipopeptidemicelles[J].BioresourceTechnolꎬ2021(339):125602.[47]DINGWꎬLIUKꎬLIUXꎬetal.Micellizationbehaviorofi ̄onicliquidsurfactantswithtwohydrophobictailchainsinaqueoussolution[J].J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13ꎬ129(4):2057-2062.[48]SUNJꎬLIDꎬWANGJYꎬetal.PropertiesofpolymerizableionicliquidemulsifieranditsapplicationinSANsynthesis[J].FineChemicalsꎬ2020ꎬ37(4):734-740. [49]张永贺ꎬ付高位ꎬ金立维.十一烯酸基乳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ꎬ2019ꎬ53(6):22-26.。

乳化剂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

乳化剂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

乳化剂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一、乳化剂的定义和概念a. 乳化剂的定义乳化剂是指可以将两种不能混合的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制成乳状混合液的一类物质。

乳化剂可以通过减小油水、油油、水水的表面张力来实现乳化。

根据乳化剂的不同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

b. 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油水、油油、水水的表面张力,使得两种不相容的液体能够混合。

此外,乳化剂还可以提高液体的稳定性、改善乳液的低温稳定性、增强润湿能力以及提高溶液与分散相之间的黏附力和内聚力等。

乳化剂还具有良好的悬浮、分散、乳化、增稠等多种功能。

c. 乳化剂的种类乳化剂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

其中,非离子型乳化剂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常见的有聚氧乙烯硬脂酸酯、聚乙烯醇、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阴离子型乳化剂常见的是脂肪酸、磺酸钠、植物甾醇酯等;阳离子型乳化剂一般是四级胺类或季铵化合物,如十二烷基三甲铵氯等;复合型乳化剂则是由两种或多种乳化剂组合而成,如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阳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等。

二、乳化剂的特性和表现形式a. 乳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乳化剂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其分子分为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

乳化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疏水基团脂溶性较强,亲水基团是水溶性较强;一种是疏水基团水溶性较强,亲水基团脂溶性较强。

乳化剂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在任意一种液体的表面上吸附形成一层亲水、疏水结合的薄膜,这种膜称为单分子膜,其厚度只有分子层面积大小的一半。

b. 乳化剂的表现形式乳化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液态和固态两种。

液态乳化剂是指具有较好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的液态润滑剂或油剂,常常是油脂或石油化工产品中的一种。

固态乳化剂是指固态颗粒体系,主要有硬脂酸盐、脂肪醇聚氧化物、聚合物等。

固态乳化剂的优点是储存方便、使用方便、无浪费等。

c. 乳化剂的选择原则乳化剂的选择原则取决于分散相、连续相和使用条件。

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酱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广泛应用于各种菜肴的烹饪中。

而在酱料的制备过程中,乳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为酱料的质地和口感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作用机制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1. 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基本原理乳化是将多相系统中两种不相溶或微溶液液体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胶体分散体系的过程。

在酱料制备中,乳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将油脂、水和其他酱料成分均匀分散,形成稳定的乳状胶体系统。

乳化过程中,乳化剂通过在油相和水相界面降低表面张力,使油滴能够细分为微小颗粒,并在酱料基质中均匀分散。

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酱料的稳定性,还改善了其质地和口感。

2. 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目前,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广泛。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调整乳化剂种类和用量,探索最佳的乳化条件,以达到酱料质地和口感的最佳表现。

另一方面,研究者还通过结合不同乳化技术,如高压均质、超声乳化等,提高乳化效果,进一步改善酱料的品质。

3. 乳化技术对酱料质地和口感的影响乳化技术对酱料质地和口感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乳化技术使油滴更加均匀地分散在酱料中,从而改善了酱料的口感,并提高了其润滑性。

其次,乳化技术能够控制酱料的粘度和黏度,使其更易于涂抹和搅拌,提高了料理过程的便利性。

最后,乳化技术还能够改善酱料的稳定性,延长其保质期,并减少油水分离等问题的发生。

4. 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未来发展随着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和消费者对品质的不断追求,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首先,研究者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乳化剂和乳化条件,以提高酱料的品质和稳定性。

其次,在设计新型酱料配方时,乳化技术将作为重要的工具被纳入考虑范畴,以实现多种乳化体系的构建和酱料理化性能的优化。

结语乳化技术在酱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为酱料的质地和口感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优化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并结合其他乳化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改善酱料的品质和稳定性。

化妆品中的乳化稳定性研究与评估

化妆品中的乳化稳定性研究与评估

化妆品中的乳化稳定性研究与评估乳化稳定性是化妆品中一个重要的特性,涉及到产品的外观、质感和使用感受等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和评估化妆品中乳化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乳化稳定性的定义与意义乳化稳定性指的是化妆品中油水两相均匀分散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能力。

在化妆品制备过程中,乳化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外观和使用效果。

因此,研究和评估乳化稳定性对于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2. 影响乳化稳定性的因素2.1 乳化剂选择乳化剂是实现乳化稳定的关键因素,其应选择具有良好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的成分。

常用的乳化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和防腐剂等。

2.2 油水相比例乳化液中油水相的比例会影响乳化稳定性。

过高或过低的油水比例均可能导致乳化液分离或破乳。

2.3 pH值乳化液的pH值也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破坏乳化液的结构,导致乳化液不稳定。

2.4 温度温度对乳化液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可能导致乳化液发生相变或破乳。

3. 乳化稳定性的评估方法3.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直观的评估乳化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乳化液在不同时间下的外观变化,如分层、结块等现象,来评价其稳定性。

3.2 粒径分布法粒径分布法可以通过测量乳化液中粒子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来评估其乳化稳定性。

常用的测试仪器包括激光粒度仪和电子显微镜等。

3.3 稳定性指标法稳定性指标法是通过测量乳化液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能力来评估其乳化稳定性。

常用的稳定性指标包括乳化指数、黏度变化等。

4. 改善乳化稳定性的方法4.1 优化配方通过适当调整乳化剂、油水相比例和pH值等因素,使配方更加稳定,提高乳化稳定性。

4.2 加入稳定剂稳定剂的加入可以增强乳化液的稳定性,常用的稳定剂包括聚合物、纳米材料和微胶囊等。

4.3 使用适当的工艺合理选择乳化工艺和方法,如高剪切乳化、高压乳化等,能够提高乳化液的稳定性。

5. 乳化稳定性的应用与前景乳化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估对于化妆品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KYS-1乳化剂的研制

KYS-1乳化剂的研制
速 。见 图 2 。
至 (5± )℃ , 8 2 油相加热至(0± )o 在搅拌器 中 5 2 C,
先 加入 油相 材料 , 连 续 加入 水 相溶 液 , 5rn左 再 待 i a 右 成乳 后 , 加入 发泡 剂 , 继续 搅 拌 3—5mn i。其 配方
见表 1 工 艺流 程 见 图 1 , 。
1 KYS1乳 化 剂 的设 计 原 理 -
新 型 工业乳 化 炸药 氧平 衡是 工业 炸 药配 方设 计 的主要 原 则之 一 , 材 料 成 本 为 约 束 条 件 。乳 化 剂 原 作 为乳 化 炸药 的核 心 材 料 , 乳 化 液 的形 成 和 稳 定 对 性起 着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K S1乳化 剂 的设 计 在 对 Y一
被 分别 引爆 。 由于导 爆 索 爆 速 高 于 被 测 药 卷 爆 速 ,
通过利用混合膜作用和长碳氢链作用后 , 乳化剂分
子 间排列 很 紧密 , 氢链 与油 分子 的作 用较 牢 固 , 碳 并 且 界 面膜 的厚 度 也较 大 , 因此 界 面膜 的强度 高 , 易 不 破裂 , 这一 性 质尤 其 对 于 提 高 高 含 水 油包 水乳 化 液
21 0 2年 2月第 2期
表 3 几种炸药沙坑漏斗体积 m
图 2 导 爆 索 法爆 速 测 定 方 法 ( 位 :l 单 nl n)
1 一乳化炸药 ; 雷管 、 2一 起爆 弹 ;一 导爆索 ;一铝板 ( 3 4 爆速板 )
相 比, 对重 量 威 力 比为 1 2 ; 现 场 乳 化 剂 生 产 相 .8 与 的乳 化 炸 药 相 比 , 对 重 量 威 力 比为 1 2 。使 用 相 .4
X 0 m X 0 m, 药量 为 5k ,0 起 爆 弹起 3 0m 5 0 m 装 g5 0 g

乳剂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乳剂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乳剂制剂的研究与开发1. 简介乳剂制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由液体的药物以乳化剂为基础,分散在惰性基质中而形成。

乳剂制剂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以及便于给药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乳剂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2. 乳剂制剂的制备方法乳剂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冷搅法、热搅法和高压均质法等。

冷搅法是将悬浮物加入乳化剂中,并通过搅拌使其均匀分散,最后加入稳定剂以增加制剂的长期稳定性。

热搅法则是通过高温下的搅拌来制备乳剂制剂。

高压均质法是将悬浮物和乳化剂通过高压机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

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备要求,可以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3. 乳剂制剂的稳定性乳剂制剂的稳定性是制剂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稳定性包括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两个方面。

物理稳定性指制剂的分散程度、粒径分布、乳液流变学等方面的特性。

化学稳定性则关注药物与乳化剂、稳定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剂在储藏期间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等。

为了确保乳剂制剂的稳定性,需要在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稳定剂,并进行相关的稳定性研究。

4. 乳剂制剂的性能评价乳剂制剂的性能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外观、pH值、流变学性质、药物释放度等。

外观评价可通过观察制剂的外观特征来进行,如颜色、透明度、分散状态等。

pH值的评价可以判断制剂是否适合给药部位的要求。

流变学性质的评价可通过测定制剂的黏度和剪切力等参数来进行。

药物释放度的评价可以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来进行。

通过对乳剂制剂的性能评价,可以对制剂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

5. 乳剂制剂的应用领域乳剂制剂在药物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乳剂制剂可以用于诊断用药,如超声造影剂。

此外,乳剂制剂还可以用于体外诊断试剂,在医学诊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乳剂制剂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用药领域,可以用于给药过程中的缓释和延时效果。

乳剂制剂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展和发展。

6. 未来的发展趋势乳剂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水性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水性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水性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水性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环氧树脂产品,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环氧树脂具有低溶解度和高粘度等特点,使得其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性能较差。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来提高其分散性能,并且研究乳化剂的性能,以进一步优化其应用性能。

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将环氧树脂分散到水中。

在制备过程中,首先选择一种适合环氧树脂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硬脂酸酯等。

然后将表面活性剂和环氧树脂按一定的配比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剧烈的搅拌,使得环氧树脂能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并形成一个稳定的乳液。

乳化剂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乳化剂的稳定性。

稳定的乳液是水性环氧树脂应用的基础,因此乳化剂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测定乳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离心沉降试验和膏状指数等来评价乳化剂的稳定性。

其次是乳液的粒径和分散性能。

乳液的粒径和分散性能直接影响最终乳液的性能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显微镜等测试仪器来测定粒径分布和形态,以评价乳液的分散性能。

另外,对乳化剂的乳化效率和乳液的可操作性也需要进行研究。

乳化效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乳化剂的使用成本,而乳液的可操作性将影响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效果。

最后是评价乳液的应用性能。

水性环氧树脂一般用作涂料、胶黏剂等产品的基础成分,因此,乳液的应用性能对其实际应用效果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测定乳液的固含量、粘度、干燥时间、硬度等指标来评价乳液的应用性能。

总之,水性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对乳化剂的稳定性、粒径分布、乳化效率、乳液的可操作性及应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以实现优化乳化剂的设计和应用。

这将为水性环氧树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和性能评价近年来,随着油田勘探的深入和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成为了钻井液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由于高温环境下油基钻井液很容易发生垮液和挥发等问题,降低了钻井完井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乳化剂。

首先,本文采用了组成复杂、结构特殊的聚乙烯醇酯(PVA-MA)作为主要成分,采用复合乳化技术将其与硫化脂肪酸钠(SAF)、十二烷基苯磺酸钠(NaDDBS)等多种助剂结合在一起制成乳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该乳化剂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快速且稳定地将其它有机液体与水混合,且乳化液体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黏附性能。

其次,本文进行了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的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该乳化剂在高温、高压钻井条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乳化性能,能够有效降低钻井漏失和卡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同时,该乳化剂还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和抗微生物污染能力,能有效延长钻井液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文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抗高温气制油基钻井液乳化剂。

该乳化剂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乳化能力强等优点,在钻井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还需要考虑进一步优化乳化剂的成分和制备工艺,以满足更高效、更稳定的钻井作业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钻井液是钻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钻井辅助液体,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钻井效率和成功率。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传统的水基钻井液往往存在性能不稳定、流动性差、耐高温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产量损失和二次开采成本提高难以忽视。

而气制油基钻井液则因其高温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青睐。

在气制油基钻井液中,乳化剂是实现液体混合的关键部分。

在高温环境下,乳化剂要能够保持稳定性,从而确保液体的相互混合。

与此同时,乳化剂的成分也必须考虑到环保、可持续等因素,以确保钻井作业的可持续发展。

药物制剂的乳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乳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乳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乳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乳化剂可以将油性药物转化为乳状制剂,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加药效。

本文将围绕药物制剂的乳化技术展开研究与应用的讨论。

一、乳化技术的原理乳化技术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细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过程。

在药物制剂中,一般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它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来促进液体的乳化。

乳化技术的原理可以通过能量转移来解释。

乳化剂在液体界面上形成一个吸附层,降低液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两种液体形成乳状分散体系。

乳化剂的乳化性能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乳化剂的种类、浓度、pH值、温度等。

因此,在药物制剂中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并优化配方的条件非常重要。

二、乳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口服乳剂口服乳剂是一种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的制剂形式。

它以水为连续相,油为离散相,通过乳化技术将药物粒度变小,提高生物利用度。

口服乳剂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的制备,其优点在于易吸收、速效等。

【2】外用乳剂外用乳剂用于皮肤、黏膜等外部治疗,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渗透性。

通过乳化技术,可以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基质中,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

常见的外用乳剂包括乳膏、凝胶等。

【3】注射乳剂注射乳剂是将药物通过注射途径输入体内的制剂形式。

乳化技术在注射制剂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泄漏。

此外,通过乳化技术还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延长药效。

【4】眼用乳剂眼用乳剂是应用于眼部的制剂形式,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

乳化技术使药物在眼部形成乳状分散体系,增加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提高疗效。

【5】其他应用领域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乳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例如,鼻腔给药中的鼻喷剂、鼻唇油等制剂,肺腔给药中的吸入剂等。

这些应用都能通过乳化技术实现药物的均匀分散和提高生物利用度。

三、乳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还将进一步发展。

蓖麻油乳化剂实验报告

蓖麻油乳化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蓖麻油乳化剂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探究不同乳化剂对蓖麻油乳化的效果。

3. 分析蓖麻油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蓖麻油- 水- 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HRE40)- 聚氧乙烯醚-20氢化蓖麻油(HRE20)- 聚氧乙烯醚-10氢化蓖麻油(HRE10)-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氢氧化钠(NaOH)- 氯化钠(NaCl)- 氯化钾(KCl)- 硫酸铜(CuSO4)2. 实验仪器:- 高速搅拌器- 电子天平- 烘箱- 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 pH计- 乳液稳定性分析仪三、实验方法1. 乳化剂的选择与配制- 取一定量的蓖麻油和HRE40,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高速搅拌器搅拌至完全混合。

- 调节pH值至7.0,加入一定量的NaOH,搅拌至完全溶解。

- 将混合液倒入烧杯中,放入烘箱中干燥至恒重。

2. 乳液的制备- 将干燥后的混合液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形成乳化剂溶液。

- 取一定量的蓖麻油,加入适量的乳化剂溶液,用高速搅拌器搅拌至形成稳定的乳液。

3. 乳液稳定性分析- 将制备好的乳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乳滴的形态和大小。

- 使用乳液稳定性分析仪,测定乳液的粒径分布、离心沉降速度和分层时间等指标。

4. 影响因素研究- 调节乳化剂用量、pH值、温度等因素,观察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乳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通过实验发现,HRE40对蓖麻油的乳化效果较好,制备的乳液稳定性较高。

2. 乳液的制备-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蓖麻油乳液稳定性较好,乳滴形态均匀,粒径分布较窄。

3. 乳液稳定性分析-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乳滴形态均匀,大小约为1-2μm。

- 乳液稳定性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乳液的粒径分布较窄,离心沉降速度和分层时间均较短。

4. 影响因素研究- 实验发现,增加乳化剂用量、提高pH值、降低温度等因素均有利于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人造奶油乳化方法的研究

人造奶油乳化方法的研究

人造奶油乳化方法的研究人造奶油,也称为非乳化奶油,是目前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的一种特殊植物油脂,由于它的低价格,高质量和可持续性,对于许多使用者来说,它成为了最可行的食品原料。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些食品加工者发现,人造奶油与乳制品相反,很难乳化。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人造奶油乳化方法,以更好地运用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造奶油与乳制品在乳化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

与乳制品不同,人造奶油的乳化受到它的分子结构的限制。

一般而言,植物油脂的分子结构与乳脂肪的分子结构不同,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弱,乳化性质较差。

因此,在乳化的过程中,原料的比例和各种乳化剂的使用量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乳化剂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有效地增强植物油脂的分子间作用力,改善人造奶油的乳化性能。

常用的乳化剂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乳酸钠和吐温乳糖钠等。

此外,添加硬脂酸、单甘油酯和乙酸甘油三酯等乳化脂肪也有效改善乳化性能。

但是,由于这些乳化剂的使用和比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比。

最后,调配和加工也是很重要的,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调配和加工方法。

一般而言,可以采用搅拌或水煮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乳化剂的作用,使油脂分子间形成聚集态,从而改善它的乳化性能。

此外,搅拌乳化还可以增加原料比例,使样品更加稳定,从而获得更好的乳化性能。

综上所述,人造奶油乳化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乳化剂、调配和加工。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人造奶油的乳化性能,并且可以更好地运用到食品加工中。

总之,人造奶油是目前食品加工中最为常用的原料之一。

乳化是使用人造奶油的一个重要环节,乳化剂、调配和加工是影响乳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懂得如何合理使用乳化剂,调整原料比例和加工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乳化性能,为食品加工带来更大的便利。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的研究与开发化妆品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制造出质量优良、使用舒适、效果显著的化妆品产品,乳化剂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原料成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化妆品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乳化剂。

一、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作用乳化剂作为化妆品中的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将油性成分与水性成分混合并稳定乳液体系。

化妆品由于其复杂的成分组成,常常存在水相和油相两个不相溶的部分。

乳化剂的加入可以有效地使其混合并形成均匀的乳液,提升产品质感和使用体验。

乳化剂还能够增加产品的稳定性和保质期。

通过调整乳化剂的种类和配比,可以使化妆品中的乳液体系达到较好的稳定性,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并减少产品质量变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此外,乳化剂还在化妆品中具有调节粘度、改善触感、增加光泽等作用,对产品的整体性能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乳化剂种类及其特点化妆品中使用的乳化剂种类繁多,常见的乳化剂有阴离子乳化剂、阳离子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和两性离子乳化剂等。

1. 阴离子乳化剂阴离子乳化剂具有优秀的乳化性能,能够在水中形成胶束结构,有效地乳化油相成分。

它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广泛,能够满足大部分产品的乳化需求。

然而,阴离子乳化剂在一些低酸度或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对产品质量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阳离子乳化剂阳离子乳化剂常见的代表是季铵盐类物质,其具有优异的杀菌、防腐、杀毒等特性,适用于一些需要保护皮肤的化妆品产品,如护手霜和护发产品等。

然而,阳离子乳化剂的使用范围较窄,不能用于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方中。

3. 非离子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复杂成分的化妆品产品,能够与其他类型的乳化剂共同发挥作用,提高配方的稳定性和乳化效果。

然而,由于非离子乳化剂的价格较高,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合理的调配。

4. 两性离子乳化剂两性离子乳化剂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能,能够同时乳化油相和水相成分。

乳化与去乳化的研究

乳化与去乳化的研究

乳化与去乳化的研究乳化和去乳化是液体分散系统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乳化是指将两种不能相溶的液体通过加入一种乳化剂进行混合,使得液体能够均匀分散形成乳液的过程。

而去乳化则是指将已经形成乳液的液体分散相和连续相分离的过程。

乳化和去乳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掌握液体分散系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许多物质在分子或微观尺度上不能相互溶解或稳定地分散,常常会形成两个或多个分层或相分离的液体相。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通过乳化剂进行乳化作用,使得两种液体形成乳液,不仅可以提高混合液体的稳定性,还可以使得液体相能够均匀分散在整个体系中,从而改善物质的可溶性、可扩散性和活性等。

因此,乳化研究成为了各个领域的热点之一乳化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乳化剂。

乳化剂可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改变液体的亲疏水性质,增加液体的分散性。

常见的乳化剂有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等。

乳化剂的选择应根据液体的性质、分散态形态要求和使用的目的来决定。

乳化剂的浓度、乳化温度、机械剪切力等条件也对乳化效果具有影响。

因此,在研究乳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乳液形成后,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乳液,有时需要进行去乳化处理。

去乳化是指将乳液中的分散相和连续相分离的过程。

去乳化的目的是提取分散相或连续相中的活性成分,或者将乳液转变为其他形式的分散系统。

常见的去乳化方法有温度变化法、加热法、离心法、超声法、高压法和化学法等。

不同的去乳化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乳液体系和去乳化要求。

去乳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乳液的结构和稳定性,还可以为原料提取、有机合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乳化和去乳化是液体分散系统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乳化能够改善液体的可溶性、可扩散性和活性等,而去乳化则可以提取活性成分、改变分散系统的形态。

乳化与去乳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掌握液体分散系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个研究方向在食品、药物、化妆品、涂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附加值和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巴西棕榈蜡乳化方法

巴西棕榈蜡乳化方法

巴西棕榈蜡乳化方法
巴西棕榈蜡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蜡,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妆品、
药品、食品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巴西棕榈蜡的乳化方法,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乳化剂。

乳化剂的选择对于巴西棕榈蜡的乳化效果至关重要。

常用的乳化剂有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乳化剂,不同的乳化剂适用于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考虑到乳化剂的稳定性、乳化效率以及对产品的影响。

其次,要控制好乳化的温度。

温度是影响乳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提高温度有利于巴西棕榈蜡的乳化,但是过高的温度会导致乳化剂的降解和产品的变质。

因此,在乳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好温度,确保乳化效果和产品质量。

另外,要采用适当的乳化方法。

常见的乳化方法有物理乳化和化学乳化两种。

物理乳化是通过机械剪切或者超声波等手段将巴西棕榈蜡和乳化剂均匀混合,从而实现乳化的过程。

化学乳化则是通过添加化学成分来促进乳化的发生。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乳化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乳化效果。

最后,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乳化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可以通过测定乳化后产品的粒径分布、稳定性、流变性等指标来评估乳化效果,并对产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总之,巴西棕榈蜡的乳化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工艺过程,需要在实际操
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乳化剂对乳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乳化剂对乳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乳化剂对乳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乳制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牛奶、黄油、奶酪等。

然而,乳制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是保证其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乳化剂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乳品的稳定性和质地,并影响着乳制品的品质特性。

乳化剂是一类在两种不相溶液体中形成混合物的添加剂。

在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乳化剂通过增加乳液中的界面活性剂浓度,帮助分散和稳定脂肪等不溶性物质,从而改善乳制品的质地,增强其稳定性。

乳制品的乳化过程主要包括乳化剂的吸附、脂肪球的分散和凝聚以及结构形成等阶段。

乳化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乳化剂可以改善乳制品的质地。

脂肪在乳制品中往往以悬浮形式存在,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可以将脂肪更好地分散在乳液中,从而使乳制品更加细腻、均匀。

其次,乳化剂可以增加乳制品的稳定性。

乳化剂能够阻碍乳液中的相分离和乳化液的物理稳定性,延长乳制品的保质期。

最后,乳化剂对乳制品的口感和风味也有一定的影响。

乳化剂能够改善乳制品的滑腻口感和乳油球的融入性,增加乳制品的风味丰富度。

然而,乳化剂的过度使用可能对乳制品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乳化剂的添加可能导致乳制品中残留物质的增加。

某些乳化剂可能含有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过度摄入可能对消化系统、肠道健康等产生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在使用乳化剂的过程中,过高的浓度和不当的乳化过程可能导致脂肪球的破坏和脂肪酸氧化,从而降低乳制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为了保证乳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科研人员对乳化剂及其对乳制品品质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乳化剂的种类和使用条件对乳制品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乳化剂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对乳制品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例如,乳化剂Lecithin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可以增加脂质的乳化性和抗氧化能力,同时改善乳制品的质感和口感。

而乳化剂Carboxymethyl Cellulose则可以增加乳制品的黏度和保水性,增强其稳定性。

食品乳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食品乳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食品乳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研究近年来,食品工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其中乳化技术在提升食品品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乳化是指两种无法混合的液体相结合形成乳状混合物的过程。

这种技术在食品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例如乳制品、沙拉酱、饮料和糕点等。

本文将探讨食品乳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乳化技术的改进首先体现在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上。

传统的乳化剂通常是指能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较稳定界面的表面活性剂。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乳化剂被开发出来,这些乳化剂能够在更宽的温度和pH范围内保持稳定性,并提供更好的乳化效果。

例如,天然的乳化剂如蛋黄磷脂在蛋黄中富含的卵磷脂是食品乳化中常用的乳化剂之一。

此外,纳米粒子也被开发为新型乳化剂,它们能够提供更稳定的乳化作用,并具有较高的乳化能力。

改进乳化技术的另一项关键研究是乳化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传统的乳化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乳化方法。

物理乳化方法是通过剧烈的搅拌、高压处理或乳化机械设备将液体相辅以乳化剂形成乳状混合物。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需要高能耗和长时间的处理。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求更有效的乳化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能源。

一种潜在的改进方法是利用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乳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小的乳滴尺寸,因此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乳状混合物。

此外,利用高压均质技术也是改进乳化技术的一个趋势。

高压均质能够将液体通过微流道产生剧烈的流动,从而实现高效的乳化效果。

随着对乳化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颖而创新的食品乳化技术也应运而生。

例如,反射乳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乳化方式,它利用脉冲激光和高速摄像机结合起来,通过控制微型气泡的生成和破裂,实现乳化作用。

这种技术可以在较低的能量消耗下达到高效的乳化效果。

另外,微乳化技术也是乳化技术的一个创新领域。

微乳化是指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辅助剂形成近乎透明的均匀乳状液体。

与传统乳化技术相比,微乳化技术能够产生更小的乳滴尺寸,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口感。

丙烯酸乳液预乳化工艺研究

丙烯酸乳液预乳化工艺研究

丙烯酸乳液预乳化工艺研究丙烯酸乳液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纺织品、纸张等领域。

在生产过程中,预乳化是制备丙烯酸乳液的关键工艺之一。

本文将围绕丙烯酸乳液预乳化工艺展开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法。

一、丙烯酸乳液预乳化工艺的基本原理预乳化是指在将乳化剂与丙烯酸单体混合之前,在一定条件下将乳化剂预先与水相混合形成乳化剂溶液。

预乳化的目的是使乳化剂充分分散在水相中,以便在后续的乳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丙烯酸单体相互作用,实现乳化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二、影响丙烯酸乳液预乳化的因素1. 乳化剂的类型和用量:乳化剂是丙烯酸乳液预乳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乳化剂具有不同的乳化性能,因此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对于预乳化效果至关重要。

同时,乳化剂的用量也会影响预乳化的效果,过高或过低的用量都可能导致乳化剂在水相中无法充分分散,从而影响后续乳化的稳定性。

2. 搅拌速度和时间:搅拌是预乳化过程中的重要操作。

适当的搅拌速度和时间可以促进乳化剂与水相的混合,使乳化剂能够均匀分散在水相中。

过高的搅拌速度可能导致乳化剂发生剪切破坏,影响乳化效果;而过短的搅拌时间则无法使乳化剂充分与水相混合,影响后续乳化的稳定性。

3. 温度控制:温度是丙烯酸乳液预乳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温度可以促进乳化剂与水相的混合,提高乳化效果。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乳化剂的溶解和分散,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引起乳化剂的降解和失效。

因此,在预乳化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温度,以确保乳化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三、丙烯酸乳液预乳化工艺的优化方法1.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根据丙烯酸乳液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具有良好乳化性能的乳化剂。

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或参考文献资料来确定合适的乳化剂类型和用量。

2. 优化搅拌条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搅拌速度和时间。

可以通过逐步调整的方法,进行试验并观察预乳化效果,找到最佳的搅拌条件。

3. 控制温度:根据乳化剂和丙烯酸单体的特性,确定合适的预乳化温度。

乳化实验原理

乳化实验原理

乳化实验原理乳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乳化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

乳化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互混合形成的胶状体系,其中一个液体以微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个液体中。

乳化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化剂的作用机理,探索乳化系统的稳定性,并为工业生产中的乳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乳化实验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剂是乳化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乳化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可以在两相界面上形成吸附层,将两相液体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分离开来,形成乳化系统。

乳化剂的亲水基团与水相亲和力强,疏水基团与油相亲和力强,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促进液滴的形成和分散。

2. 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系统的稳定性。

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性质和浓度、乳化液的pH值、温度等因素。

乳化剂的浓度增加可以增强乳化系统的稳定性,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导致乳化系统的不稳定。

乳化液的pH值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对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乳化实验,我们可以探索这些因素对乳化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优化实验条件,提高乳化系统的稳定性。

3. 乳化过程的研究: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过程中液滴的形成和分散。

液滴的形成是乳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乳化剂的存在可以降低液滴的形成能量,使液滴更容易形成。

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类型、浓度和乳化液的搅拌速度等因素,可以探索液滴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找到最佳的乳化条件。

4. 乳化系统的性质研究: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系统的性质,如乳化液的黏度、流变性质等。

乳化液的黏度和流变性质与乳化剂的类型、浓度以及液滴的大小和分布有关。

通过乳化实验,可以测量乳化液的黏度和流变性质,进一步了解乳化系统的性质,并为工业生产中的乳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乳化实验是研究乳化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乳化过程的研究以及乳化系统的性质研究都是乳化实验的主要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定乳化剂类型方法研究王鼎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辽宁 抚顺 113001)摘要:介绍一种判定乳化剂乳化类型的新方法---- 体积平衡(VB )值法。

VB 值是乳化剂的亲水基与亲油基体积比。

VB 值来源于原子结构的基本常数-鲍林半径,并且可用公式表达、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

试验结果表明,VB 值大于1即为水包油型乳化剂,VB 值小于1则为油包水型乳化剂,VB 值具有加和性值。

关键词:体积平衡值;乳化剂;亲水基;亲油基;加和性乳化剂是具有亲油、亲水两亲基团的分子。

为了判断乳化剂乳化类型,阿特拉斯公司的格里芬发明了亲水亲油平衡(HLB )值法, 该方法广泛用于乳化液的乳化剂的选择 [1]。

对于一些非离子类型乳化剂HLB 值的计算,可用戴维斯的结构因子法。

对于一些多羟基醇乳化剂[2],HLB=20×(1-S/A ),式中S 是脂肪酸的皂化值,A 是脂肪酸的酸值,这个公式主要适用于脂肪酸多元醇及脂肪醇聚氧乙烯衍生物。

虽然HLB 可以指出一些乳化剂的乳化类型,但它表达的是经验公式,不是来源于原子结构常数,例如原子量,原子半径等。

所有的W/O 或O/W 乳化液的形成理论基于Bacroft 定律[3], 但它不能进行定量分析。

另一个理论方法是在油水界面形成不同的接触角来判断乳化液类型的接触角理论[4],但它也不能进行定量分析。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它能体现乳化剂在乳化液的乳化本质。

它必须来源于原子结构的基本常数,并且可用公式表达及定量分析。

乳化剂油相和水相的乳化、分散都遵循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5],即亲油基与油相相溶,亲水基与水相相溶。

非离子乳化剂的亲水基主要是由于氧原子与水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与水相相溶,例如非离子乳化剂中的聚氧乙烯基团的醚键可与水形成水合状态。

离子型乳化剂在水中离解后,其亲水离子与水形成水合离子[6](如图1所示)。

作者简介:王鼎聪,高级工程师。

1983年毕业与抚顺石油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曾从事过特种油、蜡剖析工作;特种蜡、乳化炸药研究与开发;现从事高分子乳化剂、缓释氮肥的研究。

申报中国专利8项,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 亲水性离子 A :一级水合层 B : 二级水合层 C :无序水分子D : 水本体 图1 水合离子模型由于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很小[7],以及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亦很小[8],因此含这些物质的离子型乳化剂相应较难离解,其离子浓度可忽略不计。

以宏观角度,体积可以表示物质的容积性质,当乳化剂亲油基进入油相、亲水基进入水相,其基团体积会占领一定体积。

在乳化上,象宏观物体占据体积一样,基团体积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乳化剂亲油基体积大于亲水基体积时,亲油基、亲水基在油、水表面排列,易形成亲油基在外,亲水基在内的油包水乳化状态(见图2),反之则为水包油乳化状态。

基团体积具有加和性。

根据量子化学的价键理论,分子中原子之间结合都是价电子相互作用结果[8]。

利用价键理论的鲍林原子共价半径、离子半径及乳化剂分子中各原子所处的状态,计算出亲水基、亲油基球体体积,有助于对乳化剂的乳化类型、溶解性能进行定量分析。

对乳化剂VB 值的计算可提出以下假设:无论乳化剂亲油基、亲水基的结构和直径大小如何,其各个原子本身所占体积是一定的。

以鲍林共价半径或鲍林离子半径,计算共价原子或离子球体体积[9]。

亲油基体积为原子共价半径的球体体积之和。

亲水基体积分为两种情况: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亲水基体积是亲水基中原子共价半径的球体体积之和;离子型乳化剂的亲水基体积是其水合离子体积与亲油基离子中亲水部分的体积之和。

水合离子半径为离子半径与一级(或部分二级)水合层(A 层或部分B 层)厚度之和,本方法假定水合离子的水合层平均厚度为氧原子共价直径。

微溶化合物Ca 、Ba 等硫酸盐或亚硫酸盐相对应制取的烷基硫酸盐或烷基苯磺酸盐等离子型乳化剂,其亲水基离子不含水合层。

弱酸或(和)弱减的离子型乳化剂,其亲水基离子体积不含水合层。

聚异丁烯、聚氧乙烯基等多分散体的相对分子量质量按平均相对分子量质量计算。

.VB 值的分界值为1,即VB 值大于1为水包油型乳化剂,VB 值小于1为油包水型乳化剂。

:亲水基 图2 乳化剂基团体积对乳化态影响.VB 值具有加和性。

乳化剂的体积平衡(VB )值如(1)式所示: VB= V 水 / V 油 ………….…….……. (1) 式中: V 水:乳化剂的亲水基体积 V 油:乳化剂的亲油基体积V 油 = 4/3 π(NR 13 +MR 23 ) …………..(2) N :碳或硅原子数 M : 氢或氟原子数 R 1 :碳或硅原子的共价半径 R 2:氢或氟原子的共价半径 对于非离子乳化剂V 水= 4/3π∑ N i R i 3…………….…………(3) N i :亲水基中某元素原子的个数 R i :亲水基中某元素原子的共价半径 对于离子型乳化剂V 水= 4/3π(R 离+R 水)3+4/3π∑N j R j 3 (4)R 离:亲水基中离子的离子半径 R 水:水合层的厚度 N j :亲油基离子中亲水基端某元素原子的个数 R j :亲油基离子中亲水基端中某元素原子的半径。

对于两元混合乳化剂222111222111O O W W m V M m V M m V M m V Mm VB ⨯+⨯⨯+⨯= (5)m 1: 1号乳化剂质量 m 2:2号乳化剂质量 M 1: 1号乳化剂摩尔质量 M 2; 2号乳化剂摩尔质量 V O1:1号乳化剂亲油基摩尔质量表1 原子共价半径和离子半径 原子共价半径(鲍林),102pm离子半径 (鲍林),102pmC 0.77 C = 0.67 C 共轭 0.695 H 0.29O 0.66 1.40(-2价) N 0.70 0.11(+5价) S 1.04 0.29(+6价) P 1.1 0.34(+5价) Li 0.60(+1价) Na 0.95(+1价) K 1.33(+1价) Ca 0.99(+2价) Mg 1.36 0.65(+2价) Ba 1.35(+2价)F 0.64 Cl 1.81(-1价) Br 1.95(-1价) Al0.5(+3价) 注:共轭体系苯环中,C 与C 原子间既不是单键,亦不是双键,键的级数介于1~2之间[10]。

V O2:2号乳化剂亲油基摩尔质量V W1:1号乳化剂亲水基摩尔质量V W2:2号乳化剂亲水基摩尔质量1 实验部分1.1实验原料乳化剂:十二烷基磺酸钠、硬脂酸锌、十二烷基硫酸钠、硬脂酸钙、单甘酯、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油酸钾是化学纯。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7)、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失水山梨醇单棕榈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乙烯(4)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三硬脂酸酯、油酸三乙醇胺单酯、乙二醇单硬脂酸酯、石油磺酸钠、石油磺酸钙、石油磺酸钡、硬脂酸钙、油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以上样品都是工业品;聚异丁烯马来酸钠(1:2)、聚异丁烯马来酸三乙醇胺酯(1:2)是实验室样品(聚异丁烯的相对分子量质量1000)。

油相:石油醚(90 120℃)水相:蒸馏水1.2 实验设备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万用表。

1.3 实验方法1.3.1乳化类型试验将3g乳化剂与100m石油醚和100mL蒸馏水混合,置于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中乳化2min,乳液用万用表测其电阻,导电者为水包油型乳化剂,反之则为油包水型乳化剂。

1.3.2溶解试验将2g乳化剂与100mL蒸馏水(或100mL石油醚)混合,观察其溶解状态,水溶则为水溶性胶束,油溶则为油溶性胶束。

2 结果与讨论2.1 单一乳化剂2.1.1乳化剂乳化类型及溶解性试验2.1.1.1.非离子型乳化剂试验原料中相关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乳化类型、溶解性试验结果,基于价键理论的鲍林共价半径通过(1)、(2)、(3)式计算得出的VB值列于表2。

2.1.1.2 离子型乳化剂根据VB值计算的假定,水合层的厚度为氧原子共价直径,那么水合离子的半径为:R水合离子=离子半径+氧原子共价直径部分离子型乳化剂亲水基的水合离子半径及反号离子半径,见表3。

试验原料中相关离子型乳化剂的乳化类型、溶解性试验结果,基于价键理论的鲍林共价半径和离子半径通过(1)、(2)、(4)式计算出的表2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VB值与性能试验结果乳化剂V油(106pm3)V水(106pm3)VB值乳化类型溶解性聚异丁烯马来酸三乙醇胺酯(1:2)146 42.1 0.289 W/O油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28.023.1 0.825 W/O油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7)28.0 39.4 1.41 O/W 水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28.0 55.7 2.00 O/W 水溶失水山梨醇单棕榈酸酯31.9 21.7 0.680 W/O 油溶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34.6 21.7 0.627 W/O油溶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36.1 21.7 0.601 W/O 油溶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104 27.8 0.267 W/O 油溶聚氧乙烯(4)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23.4 43.5 1.86 O/W 水溶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23.4 130 5.56 O/W 水溶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三硬脂酸酯108 137 1.27 O/W 水溶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36.1 130 3.60 O/W 水溶油酸三乙醇胺单酯34.6 21.1 0.610 W/O 油溶乙二醇单硬脂酸酯36.1 9.86 0.273 W/O 油溶表3 部分水合离子及反号离子半径离子*离子半径(泡利,102pm)价态R水合离子(102pm)水合反号离子半径(102pm)H +1 1.59Li 0.60 +1 1.92Na 0.95 +1 2.27K 1.33 +1 2.65Ca 0.99 +2 2.31Mg 0.65 +2 1.97Ba 1.35 +2 2.65Cl 1.81 -1 3.13Br 1.95 -1 3.27O 1.40 -2 2.72 1.03NH4+1 2.31*文献值注:水合H离子:H离子没有离子半径,水合层是其正四面体与H离子结合得出的水合离子半径。

反号离子半径:原子与金属离子以离子键相连,而与亲水基其它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其半径是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算术平均值。

VB 值均列于表4中。

从表2及4中14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和9种离子型乳化剂的VB 值与性能试验结果可见,其中聚异丁烯马来酸三乙醇胺酯(1:2)8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和硬脂酸钙等4种离子型乳化剂的VB 值为0.267~ 0.825(均小于1),系油溶性乳化剂,都生成油包水型乳化剂;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等6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和石油磺酸钠等5种离子型乳化剂的VB 值为1.18~5.56(均大于1),都生成水包油型乳化态,说明用价键理论的鲍林共价半径,计算得出的非离子型亲水、亲油基团的体积平衡(VB )值,用于乳化剂类型的判定是适用的,其VB 值小于1的为油包水型乳化剂、而VB 值大于1为水包油型乳化剂的假定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