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志消解角度看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老子美学思想总结《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着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着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
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着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着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
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
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
”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
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
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
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
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着《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着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
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
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
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二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
一 ( 美的整体)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论老子的审美之道
论老子的审美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家老子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其精妙语言宣示
了一切现实背后的妙道,典雅曼妙,颇具审美之道。
老子审美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内在的静定与本真的对立,空虚的开放和懒惰的保存,以及无为的潜在力量,是一种灵活的审美。
首先,老子的审美之道提倡内在的静定与本真的对立,像8卦定象的《易经》中提到的天下际道,所谓际,是指表里如一;所谓道,则是古人以为生活中能够表现得出最接近真实存在的事物。
在此,老子对物质、精神以及自然中每一件事物都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和审视,以一种纯粹的眼光,引向内在的真实与本真本质,从而完成审美的真正停留。
其次,老子的审美之道提倡空虚的开放和懒惰的保持,他认为:“空虚者,归
之以天”,也就是说,审美之道首先要保持清晰、纯净,具备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事物本身,从而给审美者更多的自由来进行发掘,而不是被一把袖子一针不放的被掣肘。
终极,老子的审美之道以无为的潜在力量为精神,他提出道不行,而无为去行,所谓无为,就是只靠本能,而不需要通过思维运算独立地进行审美活动,只要让自然本身发挥它的灵动,便可以表达出欢愉、确定、流畅的审美感受,并且得到内在的宣泄。
总之,老子的审美之道以多元、智敏、情感深藏的审美观,引导着人们拨开表
层物质,看到自然细节中内在的精神、造型、景观,实现本真的深层乐趣,久而久之,于审美间更有一种更深的印象与记忆。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
”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
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
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
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
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
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
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
政 治 实践 中 . 并 因其 思 想 的 深 刻博 大 而呈 现 出 一种 复 义 多 解 的形 态 。 鉴 于《 老 子》 这 一 带 有 早 期 专 著 所 特 有
的 综合 特 质 的 事 实 . 本 文 着 重从 “ 自然 无 为 ” 的思想 内 则 李泽 厚 指 出 : “ 在老子看来 . ‘ 道’ 的 自然 无 为 的原 涵、 美 学 内容 以及 美 学 价 值 三 个 方 面 , 试 图对《 老子》 则 支 配 着 宇宙 万物 .同 时也 支 配 着 美 和 艺 术 的 现 象 .
理
论
核. 深深地根植于“ 道” 的 哲 学 体 系与 “ 为无为” 的 社 会
强字之日道。 ” 那么 . “ 道 法 自然 ” 的意义也就在于“ 道” 以“ 自然 ” 为法 规 . 换 句话 说 . “ 道” 因 自然 而 然 之 性 而 独立 . 而周行 . 进 而 成 为 天 地 万 物 共 同遵 守 的 普 适 原
一
“ 为无为” 的统 治 方 略 。 “ 为无为” 是对“ 无 为” 的否定 . 更是对“ 为” 的 否 定 之 否 定 “ 无 为” 以无 功 利 为 出发
种 强 烈 的形 而 上 学Fra bibliotek性 。从 共 时 的角 度 看 . 中 国 古 典 点 。 却 带 来 了大 功 利 的 客 观 效 果 . 这 个 悖 论 鲜 明地 体
可见 , 《 老 子= 》 ‘ ‘ 自然 无 为 ” 的美 学 范 畴 ,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由“ 道” 的哲 学 特 性 进 行 统 摄 的
春秋争霸 , 中原 鼎 革 . 这一 时期古 中国完成 了由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美 学 范 畴 往 往 并 不 拘 泥 于 具 体 宗 法 制 向封 建 制 过 渡 的 社 会 形 态 的 巨 变 “ 自然 无 为 ”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认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其核心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被称为“顺势而为”。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
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无心”的态度去做事,顺从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放松、闲适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于执着,不要强求结果,而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事,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无为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无心的状态,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状态。
他认为美不是人为地追求,而是自在地存在,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在的存在。
在老子看来,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美的存在和表现,我们只需要做到顺应其本来面貌,就能够感知到其中的美。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都是从它而来的,万物都有其本来的面貌,我们只需要抱着一种超然的、无心的态度去看待,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美。
老子更加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而非由人类主宰。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子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一种自然、无心的状态,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的感悟在我看来,老子的无为概念和美学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比比皆是,让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
而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则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种种困难时的一种指导思想。
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聆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而且,它还对我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宁静和自由。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无为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创造新的美的存在。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1、氏族社会崩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1)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有了极大发展(2)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阶级对抗和冲突,带来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罪恶现象2、孔子肯定了奴隶制社会产生后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宣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孔子又极力主张保存氏族社会传统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民主和人道的精神,适当地调节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实行一种较为温和和符合人道精神的阶级统治。
(孔子“仁学”的实质)3、老子无情地揭露了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罪恶的现象,认为孔子所提倡的那一套仁义道德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极端有害的,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诠释前所未有的灾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4、老子主张取消文明,实行“无为而治”,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原始社会。
5、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的人类文明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压迫为基本条件。
6、老子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自觉的努力和能动的作用。
7、“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把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追求都看做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人为的活动,从根本上破坏了原始社会那种天然合理的朴素状态,因此,取消文明所带来的各种罪恶,停止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一切追求和努力,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认为去干预,就能成就一切事情,使人民免除一切灾难,自由快乐地生活,同时又能使国家的统治者能够永保天下。
8、“道”所具有的的特性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9、老子看到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是合乎某种目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到达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怎么写,下面整理推荐年度工作思想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方向。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设计美学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设计美学的思考和观点,以下将对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首先,老子关注的是自然的美。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至美的存在,而人类的行为和设计应该以自然为榜样。
他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行,认为真正的美学应该追求无为而得的境界。
这种无为的境界并不是放弃行动或者怠惰,而是指人人追求自然的本真,像大自然一样自然流露出美。
其次,老子的设计美学强调“道”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无限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本质。
设计应该追求与道相符的美,并体现出道的自然和谐,以达到万物产生的本源和平衡的境界。
老子还认为,设计应具备柔性和谦逊的品质。
他提出了“柔”的概念,认为柔弱胜刚强,柔顺胜强硬。
这种柔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和特性,注重“适应自然”的原则,不违背自然的本质。
同时,设计师还应具备谦逊的品质,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和功绩,要尊重自然和谐的力量。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还关注平衡和对比的原则。
他提出了“两仪”和“一阴一阳”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对的对立面构成的,而平衡便是这种对立的统一、设计中,应该注重对比与平衡,不仅要表达出事物的差异性和对立性,也要使它们达到和谐的统一,创造出美的大和谐。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还关注细节和整体的关系。
老子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强调在设计中注重细致入微的处理和雕琢。
他认为细节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只有在细节的处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最后,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仿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设计中,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共生共荣。
同时,设计也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人类的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1.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道”的体现,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自然界的本源,包含着宇宙的真理,是一切美的根源。
老子认为,美是以“道”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本质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根源是“道”,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因此,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2. 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它不断变化,没有任何止境。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过程,它没有任何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没有任何有形的物质,只有无形的能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宇宙的过程,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则,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3. 老子的美学原则老子的美学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以谦逊、宽容和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形式,而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遵循自然的规律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老子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谦卑的,宽容的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此外,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把自然作为一种榜样,以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不是强加于自己。
最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面对自然,因为这是一种崇敬的态度,而不是自大的态度。
老子美育思想论文
老子美育思想论文摘要:老子的美育思想肯定个人的自由价值,追求万物与道为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美育可以说是生命美育。
他的美育思想与儒家美育思想极为不同,孔子充分肯定礼乐在社会当中的教化作用,老子却批判世俗的审美和艺术。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春秋末期的楚国人,主张以“道”为本体,坚持从自然存在的本体直接开出出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根据,因此,“道”也是一切艺术和审美的本体,是异于各种雕虫小技和一切世俗之类的真正的“大美”、“至美”之所在。
由于道的本性是“无”,自然之道是自然无为、朴素淡然也应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审美的最高标准是无为而自然。
由此出发,在美育实施方面,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自我育化。
从行不言之教,自我育化的思想出发,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老子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老子美学与美育思想的关键。
老子的美育思想肯定个人的自由价值,追求万物与道为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美育可以说是生命美育。
在老子的美育思想中,首先就提到人格塑造的问题,老子美育思想追求返朴归真,“朴”是老子美育思想的一个范畴,是美的最高的境界,体现于人本身,是完善、完美、身心和谐,闪烁着朴的特性美的光辉。
因此老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倾向是追求自然之道,主张大音希声,追求完美人格。
一、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顺物自然,自然而然的美育思想。
老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的核心是“道”。
一本以“老子”命名的后来也叫《道德经》的书,开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自古及金,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永远有万物,所以“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
老子主张以“道”为本体,坚持从自然存在的本体直接开出一切有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根据,由于道的本性是“无”,自然之道是自然无为、朴素淡然,所以自然无为、朴素淡然也应该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审美的最高标准时无为而自然。
老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观点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包括关于美学的思考。
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人生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他看来,美是来自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调和,是人类和自然之间协调的产物。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本性,而最大的美就是这些本性的自然表现。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和变化,才能体会到最真实、最美丽的形态。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
他提倡人们回归本真,追求内在的美,满足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
他把简朴、自然、适度等美学观点融入了其思想体系,反对奢侈、浪费、攀比等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老子对美学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和内在的美。
他主张尊重生命,追求自然和谐,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人为干预破坏自然的行为,这些看法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为传承。
除此之外,老子对于审美的观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上。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学上不应该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老子还提倡不言之教,即用无言的方式来感悟美的存在。
他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看法强调了超越语言和视觉的美学意义。
比如,在《道德经》中,他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的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在美学上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内在的美和超越语言的美学意义。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的审美立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提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意境宏绰、观念众多,滋养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并成其内在之灵魂与肌体之血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所体现的“形神”之关系,置于艺术创作中则可谓是最早的关于“形神”问题的阐述,这对自古及今的艺术创作活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营魄;形;神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所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使中华民族的这段思想文化史呈现出奇伟壮丽的景象,它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的美学、艺术特质,不仅产生了滋养中国文学艺术的不竭之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学肌体上的血肉,进而升华为中国文学的灵魂,结晶为艺术理想与美学追求。
范文澜认为在古代哲学家中老子“有极大的智慧”,“确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①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及其可贵的思想遗产,这是不用质疑的。
在艺术创作中老子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形、神”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对自古及今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老子所创立的“道”的理论,既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相当深刻性的辩证范畴。
它超越语言,既不是理论,亦不是逻辑,而是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思想。
艺术的超越性、非逻辑性、实践性恰恰与老子思想有了天然的契合点。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言语到达不了的地方,才最能接近人类灵魂的本质”。
真正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形神交融的境界,它能把人类最本源、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使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一种本性显现的途径。
《老子》第十章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载”是附载,用以指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是说肉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要附在肉体上不能分离。
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
”魏源说:“营,读为魂。
老子文艺美学思想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老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
老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
老子注重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前者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后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而这两方面又都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却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从中,看似老子好像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
实则不然,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
“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
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
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美不言,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丈夫处共厚,不居其薄;处于实,不居于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
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论老子“道”的美学思想
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潜移默 是 “众甫之状”,“众甫”指的是“道”,是物
化中影响着国人。
之 始 也 ,其 并 非 是 模 糊 不 清 的 ,而是呈现
二 、 “道”之“大美”的具体体现 出一种伟大的美。
1.“道 ”的崇高美
“大 象 无 形 ”是 “道 ”无 法 感 知 的 特 性 ,
“大”不仅承担了“道”的美学思想,也 是 一 种 审 美 要 求 ,是 “道”的无限大壮美,
道 ,天下人相互交往,不伤害彼此,大家才 能 和 平 相 处 ,安 宁 生 活 。老 子 “象 ”的内涵
生 成 过 程 。在 万 物 成 长 生 成 的 过 程 中 , 不 断 被 后 世 继 承 与 发 展 ,用 “象 ”来论述
“道”也发生了改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道”虚实相结合的美学观,对于中国文艺
长 的 道 理 谷 神 不 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 门,是 谓 天 地 根 。”“道 ”是 万 物生长的本 根 。“归 根 曰 静 静 ”并非是静止不动,而 是 “静曰复命”,不仅是 万 物 的 归 复 ,更有 “道 生 万 物 ”的 内 容 。“象 ”是 “道 ”恍惚之 态 , “ 一 ,’是 “道 ”无 形 之 态 ,“虚 ”是 “道 ”静 态的稳定性。
命题 。为了更好地阐释“道”,老子运用了 “大”“象”“一”“逝 ”等 。
一 、 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
与“不肖”相 互 联 系 ,密不可分。“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自然。”“道 ”将事物 的运动变化规律作为准则。天 、地 、人的
笔 者 认 为 ,中国美学起始于《易经》, 成长变化取法于“道”,天地万物都离不开
论老子“道”的美学思想
□冯奕童
从意志消解角度看老子的美学思想
第27卷 第5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 No.5 2007年10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Otc.2007从意志消解角度看老子的美学思想*蓝庆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 要]老子对功利世界中的种种可欲之物是抱着谨慎的警惕态度,主张对欲望主动节制,同时,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中获得启示是对欲望对意志的主动消解。
这些在美学上的启示是--对意志的消解是审美心胸产生的条件,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关键词]意志;消解;审美[中图分类号]B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07)05 0075 03人生在这个世界中,总是时刻被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纠缠着,对周遭世界发生的事情,人们总是习惯朝自己身上联系。
自我是体察、感悟、认识这个世界的出发点,自我也是人难以摆脱的魔头。
老子 第十三章,要言不烦、实情不虚地指明了这个问题,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由于人的身体有种种欲求,由此而来便有利害得失的担忧,一切担忧、苦恼都由人的身体而起,由自我而生。
对可欲之物的警惕与人的欲求相对应的是世间的种种可欲之物,常人对可欲之物是穷追不舍、念念不忘的心态,而老子却是对可欲之物却是抱着警惕的态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
(十二章)得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任何得在另一层面看来同时也是失,占有一物也可以看作是一物对人实现了奴役和统治,而且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没有止境的欲求驱遣人的性情、灵魂。
总而言之,可欲之物扰乱人的心性,使心灵失去了宁静,心性失去平衡。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三章)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执,功名利禄还会导致世间各种各样的斗争的产生,越大的功名就会引起越多越强烈的斗争。
【推荐下载】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怎么写,下面小编整理推荐年度工作思想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5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 No.5 2007年10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Otc.2007从意志消解角度看老子的美学思想*蓝庆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 要]老子对功利世界中的种种可欲之物是抱着谨慎的警惕态度,主张对欲望主动节制,同时,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中获得启示是对欲望对意志的主动消解。
这些在美学上的启示是--对意志的消解是审美心胸产生的条件,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关键词]意志;消解;审美[中图分类号]B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07)05 0075 03人生在这个世界中,总是时刻被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纠缠着,对周遭世界发生的事情,人们总是习惯朝自己身上联系。
自我是体察、感悟、认识这个世界的出发点,自我也是人难以摆脱的魔头。
老子 第十三章,要言不烦、实情不虚地指明了这个问题,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由于人的身体有种种欲求,由此而来便有利害得失的担忧,一切担忧、苦恼都由人的身体而起,由自我而生。
对可欲之物的警惕与人的欲求相对应的是世间的种种可欲之物,常人对可欲之物是穷追不舍、念念不忘的心态,而老子却是对可欲之物却是抱着警惕的态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
(十二章)得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任何得在另一层面看来同时也是失,占有一物也可以看作是一物对人实现了奴役和统治,而且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没有止境的欲求驱遣人的性情、灵魂。
总而言之,可欲之物扰乱人的心性,使心灵失去了宁静,心性失去平衡。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三章)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执,功名利禄还会导致世间各种各样的斗争的产生,越大的功名就会引起越多越强烈的斗争。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四十四章)对可欲之物过于强烈的追求还会有导致人的毁灭的危险。
不仅老子认识到可欲之物对人的潜在危害,还有很多思想家也抱有类似的思想。
刘昼曰: 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斧;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汤;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辇驷,命曰召蹶之机。
[2](P71)刘昼把各种物质享受看作对身性的迫害。
严遵在 座右铭 中说: 口舌者,祸福之门,灭身之斧。
嗜欲者,溃腹之矛。
谗佞者,刎颈之兵。
淫戏者,殚家之堑。
[3](P290)严遵不仅把服食看成身体的危害,而且把美色看成杀身伤性的利器。
淮南子 也有类似看法, 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不定矣。
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
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4](P98) 淮南子 把声色之乐对人的危害过程具体而详细地表诉出来,道出了声色之乐对人构成危害的原因。
意识到可欲之物的危害,老子提出一个解决之道:限制人的欲求。
祸莫大于*[收稿日期]2007 06 26[作者简介]蓝庆保(1981 ),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生。
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六章)欲求本身就是祸害之源,惟有知足才能求得心性的平静。
佛家认为诸念都是罪,基督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对这原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解就是原罪即欲求),两者都提出要对欲求主动制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四章)惟有知足才能远离危险,才能获得持久的宁静,才能长久。
人生而有贪欲,渴望占有外物,人也就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被不断地驱谴,饱受烦恼、倍遭折磨,从而失去心性的自由,放逐了自我。
对可欲之物的警惕实质也就是对欲望的警惕。
在古代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欲望警惕和对欲望节制的言辞。
取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人不仅从自然界中获得所有生存之需,而且在聆听自然的过程中吸取生存的智慧。
从不同的角度看,能从自然中获得不同的启示。
老子 中有四处引用到 自然 ,分别在第十七、二十五、五十一、六十四章。
老子所谓 自然 可以以下两个层面加深认识:在形上层面,老子的自然是一种不见斧凿痕、未经人为操作的 无为 、 朴 的理想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而然。
这种层面的 自然 是后世推崇' 无法之法乃至法 的艺术创造论的理论的依托。
在形下层面,老子的自然是万物运行的柔脆之迹。
[5]自然的柔脆可以理解为主体意志的消解,从柔脆之迹中几乎看不见主体意志的作用。
意志也即是欲求、欲望、欲念。
对老子的自然,形上层面和形下层面的理解都着重于意志的消解。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的最为常见之物--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就是不争、善处下,这种不与它物相争、自愿处下坡的特性不但无损于它,反而成就了它,近于道,成为 百谷王 。
第七十八章中,老子又提到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柔弱的水能攻刚强的物,并且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超过它。
柔弱并不是软弱,柔弱具有刚强所不具备的品性,决定了它可以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就是 柔弱胜刚强 。
(三十六章)不但对水的柔弱有深刻体会,对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老子也有这方面的理解。
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从人和草木生时的柔弱可见生命在于柔弱,而不在于刚强。
老子并不满足于对天地间个别物体的考察,对天地本身也进行了深入考究。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七章)天地生有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这是它为什么长久的原因。
天地的这种特性就是第二章所说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启示,应用到人事中就是 无为而无不为 的策略。
理解老子的 无为 ,首先要理解 无 。
一般作为正而被肯定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叫做存在物的东西;无这个概念,就其最普遍的意义说,就是表示这存在物的否定。
[6](P561) 无这个概念基本上是相对的,总是对它所否定的,所取消的一个一定的什么而言的。
[6](P560)每个存在物总有一个对应的"无"与之相对应,人的意志欲求 有 ,意志消解对应的就是 无 , 无为 就是从意志消解的角度对欲求的超脱。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有 有其实际利益, 无 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视; 有为 能产生现实功用, 无为 可以解放主体心灵。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二十九章)主体的占有、邀功意志越强,越不能达到目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惟有没有争斗、自傲之心,才能实现目的,才能产生功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五十一章)最深的德是产生而不占有,作成而不自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七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七十二章)圣人深明此道,故有意抑制自己的意志、私心,而达到远大的功德。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意志的消解也是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道的运行方式是守弱,守弱本质上也是对意志的消解。
宋朝的陈景76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元在阐释 老子 十六章时说: 有而反无,实而归虚,心无所载,志无所障,无为如塞,不忧如狂,抱真履素,捐弃聪明,不知为首,空虚为常,则神明及而自然穷矣! [7](P408)空无是到达自然的前提,空无心性才能轻松,惟有空无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空无也就是不加意志的作用力,自然而然。
意志消解和审美老子 第十章对美学史的理论影响很大。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十章) 涤除 ,就是洗除垢尘,也即使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望,消解主观意志,保持内心的平静,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为审美铺垫道路。
玄鉴 就是对道的观照,应用到美学上就是对美的观照。
老子另外有一段话可以看作对 涤除玄鉴 的这方面含义的进一步发挥。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十六章)人心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才能回归性命之常。
虚静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虚静也就是排除各种主观杂念,使心境平和,赢得洞察事物本质的澄明之境。
审美也是在除去人世间种种利害、得失、成败的计较的基础上,观照到有意味的形式。
庄子哲学中的 无功 、 无己 、 无名 和 外物 、 外天下 ,其实际含义都是对功利世界的自觉遗忘和对主体意志的主动消解,在此基础上,实现 坐忘 和 心斋 ,实现逍遥游,实现对美的观照。
南朝的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 澄怀味象 实际上也是类似意思。
很多美学家都强调突出审美的非功利性,认为在审美是在摆脱现实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审美中是主客不分、物我合一的状态。
在审美中, 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这种主体已不再按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浸沉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
[6](P249)老子哲学对意志的消解是实现非功利有效手段,有助于审美心胸的产生,可以说,对意志的消解是审美的前提。
审美观照实质上是借助艺术品或自然界,达到对意志的消解,从而, 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6](P50)在审美这种境界里,人放弃了对事物习惯的考察方式,抛开利害得失的计较,走出个体化原理,暂时摆脱意志的痛苦纠缠,成为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进入了澄明之境。
参考文献[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2] 刘勰.刘子集释[M ].林其锬,陈凤金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 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一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290.[4]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遍[M ].北京:中华书局,1980.[5] 刘晟.审美的归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55-68.[6] 叔本华.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M ].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严遵.老子指归译注[M ].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责任编校 文武)The judgement of Laozi 's aesthetic idea form the view of dissolve of willLAN Qing -bao(Chinese D ep t.of South China N or mal Univer sity ,Guangz hou ,Guangd ong 51006)Abstract:Laozi is to be v ig ilant attitude to m any m aterial in w ord,and advocate that peo ple should initiativ e contro l to desire.At the same time,human should initiativ e contro l to desire and w illw hich gain enlig htenm ent in various natural o bject.Those inspire on aesthetics that dissolv e o f w ill is the begin of aesthetic.Key words:w ill;dissolve ;aesthetic77第5期蓝庆保 从意志消解角度看老子的美学思想。